第二节 能源工业及其分布
黑龙江省是国家重要能源生产基地,能源工业在全省工业中占有突出地位。
一、能源结构特点
(一)能源生产结构
根据已勘查各种能源资源储量,全省人均储量为443吨标准煤,低于全国人均693吨的1/
3。黑龙江省煤炭、石油、天然气等3种非再生常规能源现有储量人均为400吨,也低于全国人
均475吨的水平。所以,黑龙江省能源资源有待于进一步勘探。
1985年黑龙江省生产原煤6246.18万吨,原油5528.88万吨,天然气25亿立方米,水力
发电3.92亿度,火力发电183.1亿度。折合成标准煤计算,黑龙江省能源生产构成中,石油
占62%以上,其次是煤炭,约占35%,这两大能源共占97%以上,构成黑龙江省能源生产的支柱
。天然气2.6%,居第三位。水力发电在能源生产构成中占的份量很小,不及1%。
(二)能源消费结构
1985年黑龙江省能源生产总量达12000多万吨标准煤,而能源消费总量约4600多万吨标准
煤。在能源费中增加了煤炭的使用量,其消费量约占全省能源消费总量的2/3以上。石油消
费量约占能源消费总量的1/4。天然气与水电占全省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极小。
二、能源工业主要部门及其分布
(一)石油工业及其分布
1.飞速发展的石油工业
1959年以前,黑龙江省不产石油,所以石油工业在全省工业构成中还是空白。
1959年9月26日在安达县大同区高台乡的小西屯附近,打出了第一口出油探井“松基三井
”,一个举世罕见的大庆油田出现在松辽平原上。1960年产原油98.5万吨。1966年突破100
0万吨,1970年超过4000万吨,1976年突破5000万吨。1985年达到5528.88万吨,石油工业产
值达到61.07亿元。从1971年起,石油工业产值在全省工业总产值中一直稳居第一位。黑龙
江省成为全国最大的原油生产和供应省区。
2.采油工业
黑龙江省采油工业集中在大庆油田。
大庆油田位于松嫩平原西南部、松辽盆地的中央凹陷区北部,主要油田处于原安达县与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之间。1959年9月26日高台乡松基三号探井喷出工业油流时,适逢国庆
10周年,故命名为大庆油田。油田主体称大庆长垣,为大型背斜构造地带,东西宽约6—20公
里,南北长约140公里,已探明总地质储量45.9亿吨。含有伴生天然气,天然气储量为1000
多亿立方米。大庆油田由大小21个油田组成,大庆长垣包括7个三级背斜构造,自北而南为喇
嘛甸、萨尔图、杏树岗、太平屯、高台子、葡萄花和敖包塔油田。在大庆长垣外围还有杏西
、龙虎泡、萨西、金腾、齐家、新店、敖古拉、高西、升平、宋芳屯、榆树林、徐家园子、
模范屯和朝阳沟等油田。已建成萨尔图、喇嘛甸、杏树岗、高台子、葡萄花、太平屯和龙虎
岗等7个油田、10个采油厂。
大庆油田一直采用注水保压采油法,故油田保持较长时间的高产稳产。自1976年以来,
始终保持5000万吨基础上的低增长。现在大庆油田有自喷井6489套,抽油机井5449套,注水
井3454口,供水井547口。将近1.6万口井如繁星一样点缀在5500多平方公里的油田上。还有
各种管线25182公里,各类泵站2049座,输电线路13825公里,公路1809.4公里,铁路专用线
35.2公里,通讯线路17215公里,油库10座,输油管一年外输能力4000多万吨。为全国最大
采油基地。
为了确保大庆油田长期高产稳产,人们正努力进行勘探,在大庆深层和外围不断扩大资
源储量。现在在肇源、肇州、肇东、双城、杜尔伯特以及齐齐哈尔、哈尔滨市附近已发现油
气资源。
3.炼油工业
随着石油开采业的突飞猛进,黑龙江省炼油工业也得到相应发展。从1962年起,先后建
成大庆石化总厂炼油厂、大庆林源炼油厂、哈尔滨炼油厂和牡丹江炼油厂等4座不同规模的炼
油企业。大庆石化总厂炼油厂年加工能力超过500万吨,为全国性大型炼油厂;大庆林原炼油
厂与哈尔滨炼油厂均为年加工原油150万吨的中型企业;牡丹江炼油厂则为年加工能力为20万
吨的小型企业。全省原油加工能力达800多万吨,1985年实际加工量为689.4万吨,在全国各
省、市、自治区中居第六位。主要石油产品有汽油、煤油、柴油、重油、润滑油、石脑油和
液化石油气及其它产品。
(二)煤炭工业及其分布
1.丰富的煤炭资源
黑龙江省煤炭资源比较丰富,已探明储量120多亿吨,为全国煤炭资源较丰富的省份之一
。煤种齐全,主要有气煤、焦煤、粘结煤、长焰煤及褐煤等,经济利用价值较高。
黑龙江省煤炭资源分布比较广泛,全省有30多个县、市拥有煤炭资源。主要集中分布在
东部三江——穆棱河含煤区,即松花江下游北岸的汤原——鹤岗——萝北——绥滨煤田分布
区,松花江南岸双鸭山——集贤——宝清——富锦煤田分布区,勃利——七台河——宝清煤
田分布区,穆棱——鸡西——密山——虎林煤田分布区。此外东宁、林口、依兰、尚志等地
也有一些分布。西北部煤炭资源较少,较大煤田有嫩江的黑宝山和黑河的西岗子煤田以及漠
河古莲煤田等。
2.煤炭工业发展
黑龙江省于1907年在穆棱县的梨树沟发现煤矿,1914年开始采煤。1914年在鹤立岗的兴
山发现了煤的露头。1917年兴山矿开建。30年代以后鸡西、鹤岗与双鸭山等矿区先后建起了
一些小型矿井。1945年后矿山归人民政权所有,得到恢复与扩建。1949年原煤产量461万吨,
为巩固东北根据地和支援全国解放战争起到了极大作用。
1949年后,黑龙江省煤炭工业迅速发展。在“一五”期间新建了鸡西小恒山矿、鹤岗新
一矿、兴安矿、双鸭山岭西矿等矿井13处,1957年原煤产量达到1326万吨。
1958年新建了鸡西二道河子矿、正阳矿、大通沟矿,鹤岗的富力矿,双鸭山的四方台矿
、宝山矿等一批矿井,并开始建设七台河矿区,大大增强了煤炭生产能力。1960年原煤产量
达3078万吨。1960年以后三年“困难时期”和“文化大革命时期”,煤炭工业受到较大干扰
,产量大幅度下降,1967年降到1584万吨。进入70年代一方面大力恢复生产,一方进行旧矿
改造和新矿建设。先后建成鸡西平岗矿、双鸭山集贤矿、七星矿,改造鸡西、鹤岗等矿区24
处小斜井为大中型矿井。首先在鹤岗的南山矿、鸡西的小恒山矿引进综合机械化采煤设备,
全省煤炭工业有了新的发展势头,1976年原煤产量达到3138万吨。地方煤矿产量也由1966年
的94万吨提高到589.4万吨。
1978年后,一方面挖潜改造,提高矿井生产能力,另一方面加快新矿建设。同时地方煤
矿也得到较大发展。这样全省现有国家统配煤矿4个局32个矿井,省、地、县煤矿50多处。1
983年原煤产量突破5000万吨大关,其中地方煤产量1000万吨以上。1985年全省原煤产量达到
6246.18万吨,居全国第四位,成为国家重要的煤炭工业基地。煤炭工业产值16.3亿元。
为了提高商品煤质量,减少无效运输,降低煤炭成本,黑龙江省先后在鹤岗、鸡西、双
鸭山等矿区,建了8座洗煤厂,原煤人洗能力为970万吨/年,1985年洗精煤达到1144.8万吨
。
3.煤炭工业分布
黑龙江省煤炭资源主要集中在东部,煤炭开发生产能力也主要集中在东部,东部四大统
配煤矿,共有34个煤矿、57对矿井,原煤产量占全省原煤总产量的63%,1985年东部原煤产量
占全省97%以上,是全省和国家重要煤炭生产基地。
鹤岗煤矿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小兴安岭东麓,三江平原西北边缘,从山前丘陵的北大岭
到平原地带的新华,在石头河、伏尔基河和鹤立河等河流两侧的丘陵地带,蕴藏着30多亿吨
优质煤炭资源。西部汤原、东部普阳一带煤田有待进一步勘查。优质煤炭资源,主要有气煤
、肥煤、焦煤和瘦焦煤。该矿始建于1917年,1945建矿务局。矿区面积252平方公里。建有南
山矿、新一矿、兴山矿、大陆矿、兴安矿、富力矿、竣德矿等7个井下矿和岭北露天矿。采煤
和掘进机械化程度分别为78%与76%,1985年原煤产量达1500多万吨,居东北地区首位、全国
第四位。
鸡西煤矿位于黑龙江省东部完达山与老爷岭交汇穆棱河中游地带。穆棱河及其支流黄泥
河,牤牛河、滴道河、大通沟、梨树沟、哈达河和柳毛河等大小河流两侧蕴藏着十分丰富的
煤炭资源,在完达山与太平岭、老爷岭之间的鸡西盆地形成一个大煤田。煤田面积达3500平
方公里,煤田分布从鸡西向东延伸到密山,初步探明储量47亿吨。主要有气煤、焦煤、瘦煤
、弱粘结煤和长焰煤。
鸡西矿开发于1914年,1948年设矿务局。矿区面积1786平方公里。有大通沟矿、穆棱矿
、滴道、城子河、正阳、杏花(麻山新矿)、平岗、恒山、小恒山、二道河和张新等12个矿
、21对矿井。采掘机械化程度分别为89%与76%,1985年原煤产量达到1350万吨。建有5座洗煤
厂,年入洗能力达1000万吨。鸡西一带省、地、县等地方煤矿较多,较大的省地煤矿有立新
、碱场和鸡东等矿,1985年地方煤矿产量达787万吨,使鸡西市原煤产量达到2137万吨,超过
了鹤岗市的产量。
双鸭山煤矿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完达山东北麓安邦河畔。在完达山与三江平原的交错地
带的安邦河、扁石河、七星河两侧蕴藏着30多亿吨优质煤炭资源。该矿开发于1928年,建有
富华、富安小煤井。1943年合并为富锦矿业所,1947年建矿务局。矿区面积947平方公里。建
有岭西、岭东、宝山、四方台、东保卫、双阳、集贤、七星(岭西新矿)和新安等9个煤矿,
集贤与富
锦之间的东荣煤田正在建设2个大型煤矿。采煤与掘进机械化分别达到95%和66%,1983年
原煤产量为576万吨,并以每年递增40万吨的幅度增长。
1985年达到700多万吨,近年内就可成为1000万吨以上的国家大型优质煤生产与出口基地
。
七台河煤矿位于黑龙江省东部完达山两侧、倭肯河上游地带。在倭肯河上游与挠力河上
游的勃利、七台河和宝清一带蕴藏着13.7多亿吨省内质量最好的煤炭资源,其中焦煤占总储
量85%。该矿于1958年开发,1962年建局。矿区面积1500平方公里。建有东风矿、新建矿、新
立、新兴矿和桃山矿等5个煤矿,并加紧建设富强、铁山和茄子河等3个新矿。1985年原煤产
量接近500万吨,为我国大型焦煤生产基地。七台河市地方煤矿很多,其原煤产量与统配煤产
量相差不大,为黑龙江省内地煤重要产区之一。
除上述4大煤炭工业基地外,其余皆为小型地方煤矿,其中牡丹江市的东宁、林口、穆棱
、密山、虎林,佳木斯市的宝清、集贤、桦南、依兰、汤原等县规模也较大。北部黑河市的
西岗子煤矿和嫩江黑宝山煤矿规模较大。大兴安岭北部的古莲煤矿为规模较大的露天矿,是
大兴安岭地区年产原煤9万多吨的主要产地。也是我国纬度最高,气候最寒冷的煤炭产地,以
煤代替木材作燃料具有重大经济意义。嫩江黑宝山煤矿的开发,对缓解东煤西运的紧张状况
亦有重要意义。依兰达连河煤矿就地将煤转化为煤气,通过240公里的管道,每年向哈尔滨输
送4.8亿立方米的煤气,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为显著。
(三)电力工业及其分布
1.电力资源与电力工业基础
黑龙江省有全国最大的油田和东北最大的煤田,电力资源比较丰富。此外黑龙江省也有
一定数量的水力资源,初步勘查全省可开发水能资源有612万千瓦,其中黑龙江流域有404万
千瓦,松花江流域有199万千瓦,绥芬河流域有9万千瓦。不过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煤炭仍然
是最主要的电力资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黑龙江省电力工业十分落后。20世纪初随着铁路通车、城镇的扩
大,先后在齐齐哈尔、哈尔滨、牡丹江等铁路枢纽城镇修建了小型火力发电厂。1908年在齐
齐哈尔建立了嫩江电业局,1927年规模较大的发电厂建成,以后在北安、鸡西等地建起一些
火力发电厂和镜泊湖水力发电厂。到1949年全省电力装机总容量17.1万千瓦,年发电量只有
1.99亿度,为省内最薄弱的工业部门之一。
2.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很重视电力工业的发展。1953年在富拉尔基兴建了国内第
一座高温高压电厂。此后在哈尔滨、大庆、牡丹江、佳木斯、北安、伊春、齐齐哈尔等城市
,扩建和新建了一大批火力发电站。到1985年黑龙江省有80多座发电厂,总装机容量350多万
千瓦,全年发电量为187.02亿度。其中火电183.1亿度,水电仅3.92亿度,电力工业产值
12.38亿度,占工业总产值的3.4%,成为省内重要工业部门之一。
黑龙江省电力工业以燃煤电站为主,水力发电装机容量仅占全部电力装机总容量的4.4
%。
3.电力工业分布与电力网
黑龙江省电力工业主要分布在大中城市。齐齐哈尔与大庆为本省西部两大电力中心。前
者有富拉尔基发电总厂,装机容量为75万千瓦,是目前黑龙江省最大的火力发电厂。大庆有
新华发电厂、龙凤热电厂和乙烯电厂,总装机容量80多万千瓦。中部哈尔滨为最重要的电力
中心,建有哈尔滨发电总厂和热电厂,160万千瓦的第三发电厂正加紧建设中。佳木斯发电厂
和亮子河发电厂以及正在建设中的双鸭山电厂,为黑龙江省东北部电力基地。建在七星河畔
的双鸭山电厂,将利用附近新安矿、双阳矿、七星矿的煤,建成区域性大型电力基地。东部
牡丹江第二发电厂、鸡西发电厂和镜泊湖水力发电厂组成东部电力基地。
除上述4大片电力中心外,许多中小城市和县镇、农场、林区等都建有一些中小型电厂。
规模较大的有北安电厂、安达电厂、伊春锦山电厂、友好电厂、宝清电厂、红兴隆电厂、东
宁电厂和绥滨电厂等。
根据黑龙江省电力工业布局状况,已形成4个电力网。一是以哈尔滨为枢纽通过松滨线(
丰满——哈尔滨输电线路)和东北大电网相联,形成中部电力网。二是以大庆新华,龙凤和
富拉尔基电厂为骨干组成的西部电力网。这个电网已同中部电网接通联网。三是以佳木斯、
亮子河、鸡西、牡丹江等电厂为主干形成的东部电网,这个电网也即将与中部电网联网。四
是北安电厂为骨干组成的北安——黑河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