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道
第二节 道
黑龙江分巡道 是黑龙江地区清代晚期设置的道级行政建制。1904年12月27日(清光绪三十年十一日二十日),黑龙江省将军达桂等上奏称:“江省属境辽阔,非添设地方各官,不足以资治理。拟在齐齐哈尔省城设黑龙江省分巡道一员,兼按察使衔,总司刑名,兼管驿传”。1905年1月29日(清光绪三十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清廷批准“黑龙江添设分巡道兼按察使,暨府厅州县各缺”。黑龙江分巡道驻齐齐哈尔城,隶属黑龙江将军管辖。分巡道“一方面对境内民署官吏行使监察之权,另一方面在词讼中旗民兼理”。
黑龙江分巡道初辖黑水、大赉2厅,后又增加肇州、安达2厅。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裁撤黑龙江分巡道。
绥兰海道 清末,黑龙江将军辖区下设的二级政区。位于黑龙江地区中部。
1905年1月29日(清光绪三十年十二月二十四日),黑龙江将军奏准,设置绥兰海兵备道,取绥化、呼兰、海伦三地名称各1字,故称“绥兰海”。道署驻绥化城。道员于同年9月(清光绪三十一年八月)抵绥化城,启用关防任事。统辖绥化、呼兰府和海伦直隶厅所属地方,巡查边防,兼理营务,督征租税。
1906年3月8日(清光绪三十二年二月十四日),清廷批准,将绥兰海兵备道移驻小兴安岭以东,改设兴东兵备道。呼兰府、绥化府和海伦直隶厅,由将军衙门直属。
兴东道清末,黑龙江将军辖区下设的二级政区。
1906年3月8日(清光绪三十二年二月十四日),清廷批准,将绥兰海兵备道移驻小兴安岭以东,改设兴东兵备道。道员庆山于同年5月26日(农历四月初三日),在省城启用关防。1908年4月20日(清光绪三十四年三月二十日),批准,于托萝山以北临江修建兴东道衙署(今萝北县太平沟乡兴东村)。兴东道管辖汤原、大通2县。其管辖范围,北至逊河,东到松花江、黑龙江两江汇流处,南抵松花江,西界小兴安岭,包括今绥滨、萝北、嘉荫、伊春、鹤岗、汤原、通河等市县。中华民国成立后,1912年6月26日,因财政困难而决定撤销兴东道,改设萝北厅设治局。
瑷珲道 清末,黑龙江省下设的二级政区。
瑷珲,又作“艾浑”、“艾浒”、“爱呼”,后为更改生僻字名称改为“爱辉”。1908年8月5日(清光绪三十四年七月初九日),清廷批准,裁撤瑷珲(黑龙江)副都统,改设瑷珲兵备道,道员加参领衔。翌年9月12日(清宣统元年七月二十八日),瑷珲兵备道员姚福升到任启用关防。道署驻瑷珲城(原黑龙江城),下辖瑷珲直隶厅和黑河府所辖地区,办理交涉、关税,调遣境内巡防各军,兼理旗蒙一切事务。其辖境东南至逊河,西到大兴安岭,西北抵额尔古纳河口,北临黑龙江与俄罗斯为界,包括今黑河、孙吴、呼玛、塔河、漠河等市县。中华民国成立后,1912年6月26日,决定将瑷珲道署移驻大黑河屯,改为黑河道。
呼伦道 清末和中华民国前期,黑龙江省下设的二级政区。
1908年8月5日(清光绪三十四年七月初九日),清廷批准,裁撤呼伦贝尔副都统,改设呼伦兵备道,道员加参领衔。翌年9月17日(清宣统元年八月初四日),呼伦兵备道员宋小濂启用关防,到任视事。呼伦兵备道署驻呼伦贝尔城(后简化为呼伦城),下辖呼伦直隶厅和胪滨府,以及吉拉林设治委员所辖地区,办理交涉、关税,调遣境内巡防各军,兼理旗蒙一切事务。其辖境与今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地区大体相同。1912年1月,中华民国成立,少数民族中个别上层反动分子发动叛乱,呼伦兵备道被废止。1920年2月,在呼伦城设置呼伦贝尔善后督办,管辖呼伦、胪滨、室韦3县。同年,增设奇乾县。1925年5月,设置呼伦道,道尹公署驻呼伦城,管辖呼伦、胪滨、室韦、奇乾4县。1929年2月,按照东北政务委员会裁撤道区的决定,撤销呼伦道,另设呼伦贝尔市政筹备处,辖原道属各县。
黑河道 中华民国前期,黑龙江省下设的二级政区。
1912年7月14日,将瑷珲兵备道署正式移驻大黑河屯,改为黑河道。翌年1月,将道员改为观察使。管辖瑷珲直隶厅(将黑河府并入)和呼玛、萝北厅设治局所属地区。1914年5月,将道观察使改称道尹,道尹公署驻黑河。之后,道区境内相继增设漠河、乌云、绥滨、佛山、奇克、鸥浦等县和设治局,到1928年全道共辖9个县和设治局。1929年2月,按照东北政务委员会裁撤道区的决定,撤销黑河道,另设黑河市政筹备处,辖原道属各县。
龙江道 中华民国前期,黑龙江省下设的二级政区。
1914年6月,按照《各省所属道区域表》,黑龙江省设置龙江道。同年8月,成立道尹公署,驻齐齐哈尔城。是年末,龙江道共辖龙江、嫩江、讷河、拜泉、青冈、大赉、肇州、肇东、安达9县和泰来、林甸2设治局。后又陆续增设克山、依安、明水、景星、布西、索伦、雅鲁、甘南、泰康等县(设治局),至1928年底,全道共辖20个县和设治局。1929年2月15日,按照东北政务委员会裁撤道区的决定,撤销龙江道,原道属各县(设治局)由省直辖。
绥兰道 中华民国前期,黑龙江省下设的二级政区。
1914年6月,按照《各省所属道区域表》,黑龙江省设置绥兰道。同年8月18日,成立道尹公署并启用印信。驻绥化县。是年末,绥兰道管辖呼兰、绥化、海伦、兰西、庆城、巴彦、木兰、通河、汤原9县和龙镇设治局。之后,又陆续增设望奎、通北、绥棱、铁骊、东兴等县(设治局),至1928年底,全道共辖15个县和设治局。1929年2月15日,按照东北政务委员会裁撤道区的决定,撤销绥兰道,原道属各县(设治局)由省直辖。
滨江道 清末和中华民国前期,吉林省下设的二级政区。
1905年10月31日(清光绪三十一年十月初四日),清廷批准,设置滨江关道(亦称哈尔滨关道),道署驻滨江,委杜学瀛试署滨江道,专办吉林、黑龙江两省交涉、稽征关税。翌年5月11日(清光绪三十二年四月十八日),启用“哈尔滨关道兼吉江交涉事宜关防”。1909年9月25日(清宣统元年八月十二日),清廷批准,将滨江道改为吉林省西北路兵备道。中华民国成立后,1913年1月,将西北路兵备道改为西北路道,道员改称观察使。1914年6月,按《各省所属道区域表》,将西北路道改为滨江道,观察使改称道尹,道尹公署驻滨江城。管辖滨江、双城、五常、宾县、阿城、同宾(今延寿)6县,后又增设珠河、苇河2县。至1928年底,全道共辖8县。1929年2月,按照东北政务委员会裁撤道区的决定,撤销滨江道,原道属各县由省直辖。
依兰道 清末和民国前期,吉林省下设的二级政区。
依兰,为满语“依兰哈喇”的简称。1909年6月2日(清宣统元年四月十五日),清廷批准,裁撤三姓副都统,设置东北路兵备道。道署驻三姓城(今依兰县城)。管理依兰、密山、临江(今同江)一带边务,办理依兰等处关税事宜。中华民国成立后,1913年1月,将东北路兵备道改为东北路道,道员改称观察使。1914年6月,按《各省所属道区域表》,将东北路道改为依兰道,观察使改称道尹,道尹公署驻依兰城。管辖依兰、桦川、富锦、同江、绥远(今抚远)、饶河、虎林、密山、穆棱、方正等10县,后又增设勃利、宝清2县。至1928年底,全道共辖12县。1929年2月,按照东北政务委员会裁撤道区的决定,撤销依兰道,原道属各县由省直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