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乡镇第一节 哈尔滨市 一、哈尔滨市区
松浦镇 隶属哈尔滨市道外区管辖。位于松花江北岸,东、南隔江与市区相望,西以滨洲线铁路与前进乡分界,北与呼兰县接壤。是哈尔滨市的近郊城镇。
松浦镇,原名“马家船口”。清代晚期有马姓人氏在此摆渡得名。隶属呼兰副都统管辖。中华民国成立以后,1919年12月15日黑龙江省长训令,于哈尔滨松花江北岸设置马家船口市政局,翌年1月31日改为松北市政局。1925年9月1日,黑龙江省长公署令,改为松浦市政局。东北沦陷后,1933年7月,将松浦市政局辖区并入哈尔滨特别市,1938年7月设置松浦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6年3月,并村划乡,松浦区内划分为松浦、新兴两个乡和糖厂、船口两个街。1958年改为松浦人民公社,隶属道外区。1963年3月,划归滨江区管辖。1972年8月,又划回道外区。1983年恢复松浦乡,1985年3月改为松浦镇,并将船口街道办事处辖区划归松浦镇管辖。
松浦镇辖区地处松花江北低洼地带,水资源丰富。全镇总面积54平方公里,有耕地2.07万亩,其中蔬菜面积占43%,水稻面积占15%;养鱼水面4800亩,设渔场1处,每年投放鱼苗近百万尾。镇办工业有淀粉设备、铸造、煤塔轧钢、风机等20余家工厂,1990年乡镇企业总产值4500万元。驻镇单位有哈尔滨糖厂、哈尔滨船舶修造厂等。境内有4个火车站点、3个航运码头,交通方便。全镇辖有3个街道和松花江、东方红、太阳升、灯塔、广信、良种场、东明、新村、红星、光明、黎明、松浦、新华、新兴等14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3.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6万人;朝鲜、满、蒙古、回族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20%。镇政府驻马家船口汤原街。
王岗镇 隶属哈尔滨市南岗区管辖。位于哈尔滨市境西南部,东与动力、平房2区接壤,西南与红旗满族乡毗连,西北与道里区新发镇分界,东北与城区相连,距城区12公里。清代属双城协领统辖。中华民国前期,划归滨江县。东北沦陷时期,归哈尔滨市顾乡区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隶属顾乡区。1953年1月,设置王岗区。1956年3月,并村划乡,设置富强乡。1958年改设王岗人民公社,并撤销王岗区,划归南岗区管辖。1963年3月,划归滨江区管辖,1972年8月又划回南岗区。1984年政社分开,改设王岗乡。1985年3月,将王岗乡与王岗街道办事处辖区合并,改为王岗镇。
王岗镇属于哈尔滨市近郊区,交通便捷,京哈铁路、哈双公路纵贯全境,是哈尔滨市西南部郊区的区域中心和物资集散地。全镇总面积60平方公里,有耕地3.6万亩。种植业和养殖业并重。种植业以夏菜和秋菜为主,是哈尔滨市大葱、土豆生产基地,1990年蔬菜总产量3022万公斤。镇办工业24家,其中加工制造业18家;村办工业有制砖、机械加工等32家,从业人员5341人,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6888万元。驻镇单位有省农场总局医院和农垦物资供应站等。
王岗镇实行镇管村体制,除辖1个街道外,还辖有哈达、永丰、永红、靠山、房身、红星、兴农、卫星、新胜、华滨、兴隆、振兴、兴利等13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3.7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26万人。镇政府驻于镇内。
新发镇 隶属哈尔滨市道里区管辖。位于哈尔滨市境西部,北濒松花江,与肇东市东发乡和道外区前进乡隔江相望,东与群力乡相连,南与王岗镇、榆树乡毗邻,西与新农乡接壤,距城区7公里。
新发镇,是以哈尔滨市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新发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命名的,含有“开拓”之意。原属哈尔滨市郊区顾乡区管辖。1956年3月,并村划乡,设置新发乡,改隶王岗区。1958年改称新发人民公社,划归道里区管辖。1963年3月,划归松浦区,1972年3月又划归道里区管辖。1984年政社分开,改为新发乡。1989年4月,改为新发镇。
新发镇辖区地势南高北低,临江地带多为草原、沙丘、沼泽和沟渠,土壤肥沃,适宜农、林、牧、副、渔各业发展。全镇总面积106.5平方公里,有耕地6.19万亩,以生产蔬菜为主,是哈尔滨市的夏菜重要基地。畜牧渔业生产旺盛,是全市重要的副食品基地之一,1990年交售商品蛋179万公斤、鲜奶737万公斤,提供商品鱼40万公斤。镇办工业主要产品有乳制品、白酒、罐头、红砖、纸制品等,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达1亿元。全镇共辖胜利、五星、先锋、红旗、建国、向东、东明、庆丰、五一、新发、二场、三场、匡家等13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3.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333人;满、朝鲜等少数民族人口占1%。镇政府驻地薛家屯。
太平镇 隶属哈尔滨市道里区管辖。位于哈尔滨市境西部,北濒松花江,东以运粮河与新农乡分界,南、西与双城市接壤,距城区31公里。
太平镇,以驻地太平庄命名。“太平庄”,寓“安康”之意。原属双城县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属双城县第六区管辖。1956年3月,设置太平乡,1958年9月改称太平人民公社。1979年因修建哈尔滨机场,划归哈尔滨市管辖,隶属道里区。1984年政社分开,改为太平乡。1985年3月,改为太平镇。
太平镇地处松嫩平原东部,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全镇总面积150.2平方公里,有耕地11.33万亩,是哈尔滨市主要的秋菜和奶牛生产基地,也是道里区的重点产粮地区。1990年,秋菜总产量1090万公斤;奶牛存栏2138头,年产鲜奶650万公斤,家禽存栏30万只,年产鲜鱼39.7万公斤,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9%。镇、村工业主要产品有红砖、暖气片、玉米淀粉等,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2897万元。镇内小区建设已全部实现“四化”(即房屋砖瓦化、公路两侧楼房化、外观造型美观化、乡村道路砂石化)、“四通”(即上下水通、道路通、电力网通、电讯线路通)的标准,被国家建设部授予“村镇建设先进镇”。哈尔滨机场座落在镇区内,松花江黑鱼汀码头距镇政府驻地6公里,交通方便。全镇共辖太平、永和、先发、先进、松山、太安、立功、立新、先富、立业、立志、立权、前进、利民等14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2.6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942人;满族等少数民族人口3100人,占11.6%。镇政府驻地太平庄。
万宝镇 隶属哈尔滨市道外区管辖。位于哈尔滨市境西北部,北靠呼兰县,东邻前进乡,南抵松花江支流小河子,西与肇东市接壤。清末,为呼兰府南乡管辖的万宝屯。中华民国时期,改设万宝镇。东北沦陷后,初为万宝镇保,后改万宝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隶属呼兰县乐安区。1946年5月,划归肇东县,隶属第十二区管辖。1956年3月,设置万宝乡。1958年9月,改称万宝人民公社。1960年1月划归哈尔滨市管辖,初属道里区,1963年3月划归滨江区。1972年8月,划归道外区管辖。1984年政社分开,改为万宝乡。1985年3月,改为万宝镇。
万宝镇是哈尔滨市菜粮兼种,亦工、亦农、亦商的远郊城镇。全镇总面积104平方公里,有耕地8.9万亩。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田间机械作业量占50%以上,有效灌溉面积占40%。1990年全镇社会总产值达6341万元,其中乡镇企业总产值占47%。全镇共辖万宝、万有、化家、巨宝、后城、双榆、薛堡、钓鱼、太平、赵木等10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2.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111人;由汉、满、蒙古、回、朝鲜等6个民族组成。镇政府驻地万宝屯。
成高子镇 隶属哈尔滨市香坊区管辖。位于哈尔滨市境东南部,东与向阳乡毗邻,南与阿城市接壤,西北与幸福乡相连。
成高子,满语“敲冰取鱼”的意思。原属阿城县管辖。东北沦陷时期,1933年划归哈尔滨特别市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8年为大嘎哈行政村,1956年划归新香坊乡。1959年5月,以和平糖厂命名为和平管理区。1961年5月,改为和平公社。1963年改隶滨江区,1972年8月,划归香坊区管辖。1983年7月,改为和平乡。1985年5月,将成高子街道办事处辖区与和平乡合并,设置成高子镇。
成高子镇辖区多为平川地带,阿什河从境内穿过,水资源丰富,素称“鱼米之乡”。全镇总面积67.1平方公里,有耕地3.6万亩。原为香坊区粮食产区,1965年改为夏菜和甜菜生产基地,粮菜兼种,以菜为主。同时又是香坊区的畜牧业基地,养奶牛、养羊、养猪等。镇办工业有砖厂、农机厂、兽药厂、木材加工厂等,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6403万元。交通方便,距城区10余公里,滨绥线铁路穿越镇区,设有成高子站。全镇共辖1个街道和新城、和平、红旗、民强、民利、民胜、东升、黄河、魏家、曲坊、红鲜、红新等12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2.5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505人;满、回、朝鲜、蒙古等少数民族人口占15.5%。镇政府驻镇内成胜街。
东风镇 隶属哈尔滨市太平区管辖。位于哈尔滨市境东部,距市区5公里。东与向阳乡接壤,南与香坊区幸福乡毗连,西以阿什河为界,北与民主乡为邻。
东风,是在“大跃进”中借用“东风压倒西风”句为公社命名的。原属阿城县第六区。1953年7月,划归哈尔滨市管辖,隶属天恒区。1956年并村划乡,设置联胜、民主、和平3个乡,隶属朝阳区。1958年冬,将联胜、民主、和平3个乡合并,成立东风人民公社,划归太平区管辖。1963年3月,划归滨江区,1972年8月又划回太平区。1983年11月,改为东风乡。1985年5月,撤销东风乡和哈东路街道办事处,设置东风镇。
东风镇属近郊区,是哈尔滨市的建材生产基地,境内有市属7个砖厂;也是夏、秋菜的生产基地,全镇有耕地1.33万亩,年产蔬菜4.04万吨。镇办工业重点产品有红砖、预制板、锅炉、防爆灯等,其中防爆灯被评为国优产品,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达1亿元。全镇总面积76.7平方公里,共辖联胜、丰果、白菜、常胜、恒星、东新、长林、东兴、利民、红利、东风、勤劳、程家等13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3.8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34万人;满、朝鲜等少数民族人口近千人。镇政府驻地王乡屯。
榆树乡 隶属哈尔滨市道里区管辖。位于市境西南部,东、南与南岗区王岗镇、红旗满族乡接壤,西隔运粮河与双城市分界,北与新发镇毗连。原属哈尔滨市顾乡区,1949年设榆树村。1956年3月,并村划乡,设置榆树乡,隶属王岗区管辖。1958年改为榆树人民公社,隶属道里区。1963年3月,改隶滨江区。1972年8月,划归道里区管辖。1984年政社分开,改为榆树乡。
榆树乡为高岗平原地带,哈长铁路从乡内穿过,设有望哈站。全乡总面积55.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16万亩,有机井159眼,以生产蔬菜为主,兼种粮食作物,三菜(春、夏、秋)播种面积占32%,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占40%。乡办工业主要产品有红砖、电焊面罩、塑料制品、劳保用品、工业清洗剂等。电焊面罩远销巴基斯坦、摩洛哥、埃塞俄比亚等国家。1992年乡企总产值3080万元。全乡共辖新乡、望哈、五四、五一、三姓、解放、民主、民利、民兴、民泉、前榆树、后榆树、利丰、夹沟等14个村。1990年全乡总人口1.69万人,其中满族等少数民族人口1296人,占总人口的7.7%。乡人民政府驻地望哈村。
新农乡 隶属哈尔滨市道里区管辖。位于市境西部,松花江南岸,属远郊区。东与新发镇接壤,南与榆树乡和双城市毗连,西以运粮河与太平镇分界,北至松花江。原属市郊顾乡区管辖,合作化运动中成立新农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3月并村划乡,设置新农乡,隶属王岗区。1958年“人民公社化”,划归新发公社第六管理区。1962年从新发公社划出,成立新农公社。1963年3月,划归滨江区管辖。1972年8月,划归道里区管辖。1984年政社分开,改为新农乡。
新农乡全境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全乡总面积104.2平方公里,有耕地5.88万亩,是哈尔滨市“三菜”(春、夏、秋菜)生产主要基地之一。乡村两级乡企主要产品有红砖、啤酒、白酒等,其中双粮白酒、新农啤酒1984年获部优产品称号。交通四通八达,机场路、哈双公路北线贯穿乡境。全乡共辖团结、前进、新农、新立、八里堡、新江、和平、万家、新星、团山、一场、二场、三场、良种等14个村。1990年全乡总人口2.66万人,其中朝鲜、满族等少数民族人口1054人,占3.96%。乡人民政府驻地后胡家屯。
群力乡 隶属哈尔滨市道里区管辖。位于市境中部的城乡接合部,北临松花江,东与城区接壤,南与南岗区王岗镇毗连,西与新发镇为邻。有市郊公共汽车通往市内,交通便利。原属道里区新发公社,1962年从新发公社划出金山、群力等生产大队,成立群力人民公社。1963年3月,划归滨江区管辖。1972年8月,划归道里区管辖。1984年政社分开,改为群力乡。
全乡总面积40.3平方公里,有耕地1.38万亩,主要种植蔬菜,“三菜”(春、夏、秋菜)播种面积占70%以上。乡镇企业规模和效益居全区首位,昌宁给水设备厂是哈尔滨市最大的乡镇企业之一。1992年乡企总产值5928万元。全乡人均收入1358元。境内有市以上企事业单位29个,主要有市蔬菜研究所、市整流设备厂、哈尔滨世一堂制药厂等。全乡共辖城西、金山、松江、友谊、城乡等5个村。1990年全乡总人口9886人,其中朝鲜族1770人、满族159人,分别占总人口的17.9%和1.6%。乡人民政府驻地城乡路94号。
前进乡 隶属哈尔滨市道外区管辖。位于市境西北部,松花江北岸,东临滨洲铁路,西接万宝镇,北界呼兰县。清初,于双口面设水师营官庄。其后,先后归呼兰城守尉、呼兰副都统管辖。清末,隶属呼兰府管辖。中华民国成立后,初隶呼兰县管辖,1920年划归松北市政局管辖,后改隶松浦市政局管辖。东北沦陷后,1938年划归松浦区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仍隶属松浦区管辖。1956年3月,并村划乡,设置新兴乡。1958年改为前进人民公社,划归道里区管辖。1963年3月,划归滨江区管辖。1972年8月,划归道外区管辖。1984年政社分开,改为前进乡。
前进乡濒临松花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全乡总面积88.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8.9万亩,菜田占57%。农业技术装备比较先进,90%的耕地有灌溉、排涝设施。临江一带草原、水面广阔,适于发展畜牧业和渔业。乡村工业发展较早,1958年建起的大修厂和铁工厂,已拥有80台各类机床。轻工、化工产品齐全。1992年乡企总产值达4768万元,40%的农业劳动力从事第二和第三产业,现已列入哈尔滨新区开发地。全乡共辖前进、金星、新镇、丰收、集乐、团结、胜利、红光、兴隆等9个村。1990年全乡总人口1.94万人,除汉族外,还有满、蒙古、回、朝鲜等7个少数民族。乡政府驻地陈家岗。
新春乡 隶属哈尔滨市南岗区管辖。位于市境中部,南岗、香坊、太平3个区接合部。辖境东至滨绥铁路,南至珠江路,西抵嵩山路,北达先锋路,总面积5平方公里,是全省辖区面积最小的乡。1948年建立王家店村(行政村),农业合作化运动中成立工农、联盟两个农业合作社,1955年建立高级农业合作社,定名“新春集体农庄”。1958年组建新春人民公社,隶属南岗区管辖。1963年3月,划归滨江区管辖,1972年8月又划回南岗区。1984年政社分开,改为新春乡。
新春乡属城乡接合部,全乡耕地面积2720亩,以种植蔬菜为主。从1972年起建立大棚,到1990年已建温室1万平方米,大棚400亩,塑料大棚面积扩大到2000亩,占耕地面积的83%,成为哈尔滨全市“大棚之乡”,并建起以养鸡为主的6家畜牧场。镇办工业有锅炉、电器、化工、建材、机械等20个行业、200多种产品。1990年乡企总产值1亿元,人均收入1350元。全乡共辖王家店、拉林、顶新3个村。1990年全乡总人口1.2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726人。乡政府驻地拉林村。
跃进乡 隶属哈尔滨市南岗区管辖。位于市境中部的城乡接合部,辖区已与城区融合,素称“城中之乡”。原称跃进公社,因组建于1958年的“大跃进”年代,故而得名。跃进公社初隶南岗区,1963年3月划归滨江区管辖。1972年8月,又划回南岗区管辖。1984年政社分开,改为跃进乡。
全乡总面积45平方公里,有耕地3682亩,地段零散,主要种植蔬菜,并以春夏菜为主。有电井43眼,灌溉面积约1880亩,有大棚304亩。借助于乡内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和国有大厂优势,大办乡村企业,先后办起潜水电机、农机、塑料、制砖、建筑材料等工厂,1992年乡企总产值达1亿元,已成为全乡经济的主要支柱。全乡共辖翻身、进化、延兴、红旗、永久等5个村。1990年全乡总人口9873人,其中农业人口2500人;农业劳动人口1814人,占全乡劳动人口的30%。乡政府驻市内通达街14号。
幸福乡 隶属哈尔滨市香坊区管辖。位于市境东南部,接近城区。东邻成高子镇,南以哈阿公路为界,西与市区街道衔接,北抵太平区。原为新香坊村,1956年3月并村划乡,设置新香坊乡,隶属朝阳区。1958年11月,划归香坊区管辖。1959年5月,改称和平管理区。1961年5月,以原永久、兴福、曙光、红旗、红星、新新、新民农业合作社组成幸福公社,含义为“幸福之路”。隶属香坊区。1963年3月,划归滨江区管辖,1972年8月又划回香坊区。1984年政社分开,改为幸福乡。
幸福乡为平原地带,土壤肥沃。全乡总面积6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87万亩,1990年春夏菜种植面积占70%,年供应春夏菜3000万公斤,成为香坊区的春夏菜生产基地。乡办工业有修配厂、电子厂、预制件厂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达7292万元。全乡共辖幸福、民主、光明、兴隆、万家、孙家、东柞、北柞、宏伟、信义、红升、汲家、曹家、莫力街、靠河、西柞、新香坊、园艺、振兴等19个村。1990年全乡总人口2.8万人,其中满、朝鲜、蒙古等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2%。乡政府驻地香福路。
莫力村附近有金代墨里街(又称莫林、莫力)古城遗址。莫力街屯因古城而得名。
向阳乡 隶属哈尔滨市香坊区管辖。位于市境东部,属远郊乡镇。东北和东南部与阿城市接壤,西南与成高子镇为邻,西北界太平区。原属阿城县管辖,隶属红石区,1949年改为第五区。1956年3月,并村划乡,设置石槽乡。1958年9月,改称石槽人民公社。1960年1月,划归哈尔滨市,隶属香坊区,为和平分社。1962年从和平分社划出部分村屯,成立向阳人民公社。1963年3月,划归滨江区管辖,1972年8月又划回香坊区。1984年政社分开,改为向阳乡。
向阳乡地处半丘陵地带,以农业为主,属菜、粮、畜综合发展类型区。全乡总面积67.4平方公里,有耕地4.9万亩,水田已发展到1.15万亩;蔬菜约占20%,年供应市场秋菜5000万公斤左右。乡办工业有修配厂、制砖厂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为1600万元。全乡共辖东兴、东岗、东平、东胜、东富、长胜、里仁、金家、石槽、鸿业、向阳、永胜等12个村。1990年全乡总人口1.54万人,其中满、蒙古、朝鲜等少数民族人口占9.4%。乡政府驻地东胜村张家油房。
团结乡 隶属哈尔滨市太平区管辖。位于市境东部,阿什河西岸,为城乡接合部地带,哈同公路穿越境内。原属东风公社,1961年10月,将和平、前进管理区划出,成立团结公社,隶属太平区。1963年3月,划归滨江区管辖,1972年8月又划回太平区。1983年11月,政社分开,改为团结乡。
全乡耕地面积较少,只有3954亩,且插花分布在市区边缘地带,以种植蔬菜和水稻为主,兼营畜牧业,是哈尔滨市春、夏菜和农副产品基地之一。乡村企业有红光实业总公司、哈尔滨冷暖风机厂等骨干企业20余家,1990年全乡社会总产值1.56亿元,被国家授予“中国乡镇之星”称号。1992年乡企总产值达2.32亿元,在全省百强乡镇中名列前茅。全乡共辖跃进、曙光、东光、卫星、和平、前进等6个村。1990年全乡总人口1.6万人。乡政府驻地道口街。
民主乡 隶属哈尔滨市太平区管辖。位于市境东北部,北临松花江,东与阿城市巨源乡为邻,南抵东风镇,西至阿什河与市区毗连。原为阿城县第六区,1953年6月划归哈尔滨市管辖,隶属新成立的天恒区。1956年3月并村划乡,设置民主乡。同年改隶朝阳区。1958年冬,同联胜、和平两个乡合并成立东风人民公社,隶属太平区。1961年秋,从东风公社划出,成立民主公社。1963年3月,划归滨江区管辖,1972年8月又划回太平区。1983年11月,恢复民主乡。
民主乡地处半丘陵半沼泽地带,河泡较多,水资源丰富。全乡总面积113.3平方公里,有耕地6.6万亩,是哈尔滨市重点产稻、养鱼区,被誉为“鱼米之乡”。养鱼水面达千亩以上,年产鱼百万公斤。乡办工业主要产品有红砖、预制板、胶合板、润滑油等。1990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达1.4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8791万元,占62.8%。全乡共辖民富、民主、五星、友谊、新兴、红星、新国、光明、星光、新立、胜利、新发、庆丰等13个村。1990年全乡总人口2.86万人,其中朝鲜、满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占全乡总人口的11.4%;朝鲜族人口2821人,占全乡总人口的9.9%。乡政府驻地民主村。
黎明乡 隶属哈尔滨市动力区管辖。位于市境东南部,北靠城区,东邻香坊区,南与阿城市和平房区毗连。原属哈尔滨市朝阳区。1956年4月1日,并村划乡,设置黎明乡。“黎明”一词,寓意“解放”和“新生”。1958年改为黎明管理区,1959年改为黎明分社。1963年3月,划归滨江区管辖,同年5月改为黎明公社。1972年8月,划归动力区管辖。1984年1月,政社分开,恢复黎明乡。
黎明乡地处近郊,其经济特点是以农业与乡镇企业并重,农业则以春、夏、秋三菜为主。全乡总面积57.3平方公里,有耕地3.49万亩,蔬菜播种面积占57%。乡办工业有黎明铸造机厂、汽车配件厂、构件厂、砖厂、金属改制厂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4752万元。全乡共辖东方红、太阳升、幸福、柳树林、团结、荣进、红星、邓家、朝阳、安乐等10个村。1990年全乡总人口2.5万人,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有满、回、朝鲜族等。乡政府驻地哈绥公路1公里处。
朝阳乡 隶属哈尔滨市动力区管辖。位于市境南部,南与平房区毗连,西、北与南岗区接壤。原属哈尔滨市朝阳区。1956年3月,并村划乡,设置朝阳乡。以境内朝阳堡屯得名。1958年11月,改为机电人民公社朝阳分社。1960年1月,改隶动力之乡人民公社。1963年1月,改隶动力之乡区,同年3月划归滨江区管辖。1972年8月,划归动力区管辖。1984年1月,政社分开,恢复朝阳乡。
朝阳乡地势平坦,马家沟河、何家沟流经境内。全乡总面积55平方公里,有耕地3.98万亩,蔬菜播种面积占56%。农业以种植夏、秋菜为主,畜牧业以养肉鸡和蛋鸡为主,并饲养奶牛、肉猪等。乡办工业有预制件厂、喷雾器厂、散热器厂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4568万元。全乡共辖金星、平顺、东升、富民、刘家、前进、永胜、平安、新立、先锋、永丰、新兴、大南沟、新发等14个村。1990年全乡总人口2.58万人,少数民族有满、朝鲜、回、蒙古族等。乡政府驻地金星村义发源屯。
平新乡 隶属哈尔滨市平房区管辖。位于市境南部,南与双城市毗连,西、北分别与南岗区、动力区接壤。原属双城县第四区,1953年11月划归哈尔滨市管辖,组建4个行政村。1956年2月,将平新、平乐、平康、平治4个村合并设置平新乡,初隶平房区,同年8月划归朝阳区。1958年秋成立平新农村分社,由滨江区管辖。同年11月,划归平房区管辖。1962年改称平新公社。1963年3月,划归滨江区管辖。1971年改称东方红公社。1972年8月,划归平房区管辖。1983年12月,改为平新乡。
平新乡地形以平原为主,土壤肥沃。全乡总面积40.35平方公里,有耕地3.87万亩,主要种植蔬菜和经济作物,是平房区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秋白菜播种面积占全区秋白菜播种面积的75~80%,总产量占全区总产量的85%。秋白菜质量好,信誉高,被哈尔滨市列为秋白菜主产区。乡镇企业历史较久,清末民初即出现油坊业、皮铺业、铁炉、染坊、粉坊等;农业合作化时期建立了农机修配厂,近年又新建了纸箱厂、榨油机厂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1821万元。全乡共辖新华、长胜、平乐、东福、三家、高潮、新兴、新胜、张店等9个村。1990年全乡总人口1.3万人,满、朝鲜、蒙古等少数民族人口1046人,占总人口的8.1%。乡政府驻地新华村正黄四屯。
平房乡 隶属哈尔滨市平房区管辖。位于市境南部,东、南与阿城市毗连,西与城区和平新乡接壤,北抵动力区。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建立平房村。1956年2月,设平房乡,以境内平房村命名。初隶平房区,同年8月划归朝阳区。1958年秋组建平房农村分社,由滨江区管辖。同年11月,划归平房区管辖。1962年改称平房公社。1963年3月,划归滨江区管辖。1972年8月,划回平房区管辖。1984年政社分开,改为平房乡。
平房乡全境地势起伏不平,多漫川漫岗。全乡总面积39.65平方公里,以农业为主,蔬菜种植面积逐年扩大。1990年,全乡有耕地3.1万亩,蔬菜种植面积占一半以上,主要分布在北部村屯。夏菜在全市负有盛名,近年来出现了西瓜大王、茄子和西红柿高产户等高产典型。有乡村企业40余家,1992年乡企总产值2337万元。全乡共辖平房、东沟、工农、哈达、戴家、韩家店、黎明、曙光、山咀等9个村。1990年全乡总人口1.33万人,其中满、朝鲜等少数民族人口占2.3%。乡政府驻地平房村。
红旗满族乡 隶属哈尔滨市南岗区管辖。位于市境南部,东临平房区,南以运粮河与双城市分界,西邻道里区,北靠王岗镇。属远郊乡镇,但交通便利,京哈公路、哈双南线公路纵贯南北。原属双城县第四区和第五区。1953年划归哈尔滨市管辖,隶属王岗区。1956年3月,并村划乡,设置平等乡。1958年改称平等人民公社,隶属南岗区。1963年3月,划归滨江区管辖。“文化大革命”初期更名为红旗公社。1972年8月,划归南岗区管辖。1984年政社分开,改为红旗乡。1989年4月,改为红旗满族乡,满族人口占全乡总人口的30%以上。
全乡总面积6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5万亩,以蔬菜为主,兼种粮食作物。蔬菜种植面积约占60%,其中秋菜占80%。畜牧业以养鸡和奶牛为主。乡办工业有机械加工、建材、农副产品加工、电气、铸造厂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达4510万元。全乡共辖红旗、旭光、明星、金星、徐家、长征、曙光、五一、新城、东升、南沟等11个村。1990年全乡总人口1.82万人,其中满族人口6164人,占总人口的33.8%。乡政府驻地红旗村。
二、阿城市
阿城镇 原属阿城县管辖,今为阿城市市区。位于阿城市腹地,东临阿什河,南、西、北三面为阿什河乡(城郊乡)所环绕,是一个纯城镇人口的聚居区。滨绥线铁路设有阿城站。
阿城镇是一座古城。始建于1729年(清雍正七年),为阿勒楚喀协领所建新城,并将协领衙门由金代上京会宁府故址移驻新城,名为“阿勒楚喀城”(即阿城镇)。城以阿勒楚喀河得名。1761年(清乾隆二十六年),阿勒楚喀副都统移驻阿勒楚喀协领旧署,遂为副都统衙门驻地。初为木城,几经重修扩展,到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重修,形成南北大街长4.5里,东西大街长2里,城外挖有护城壕,共留8门。城高8尺,壕深6尺。1909年(清宣统元年)设置阿城县,驻阿勒楚喀城,县名乃以阿勒楚喀城名简化为“阿城”。中华民国时期,县城分设一区、二区。东北沦陷后,1933年称阿城保,1939年改为阿城街。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设置城关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0年5月改为第一区。1955年改为阿城镇。1958年9月,改称阿什河人民公社。1964年5月,将原阿什河公社实行城乡分治,设置阿城镇和阿什河公社。阿城镇公社管辖城内街道,阿什河公社管辖城郊农村。1980年10月,恢复阿城镇名称。到撤县设市前夕的1985年,阿城镇全镇已发展到占地11平方公里,拥有城镇人口2.3万户、10万人的小城市。1987年3月,在阿城县撤县设市的同时撤销阿城镇,分设4个城市街道办事处。
阿城市属工业主要集中于原阿城镇内,并有省属阿城继电器厂、黑龙江涤纶厂、黑龙江纺织印染厂、制糖机械厂等著名的大中型企业。市区内大小街道大部分已扩展和整修,主要街道为沥青路面,街道两旁进行绿化,是一座工商业、文教卫生和旅游业兴旺发达和楼房林立的小城市。
城内有建于清代、造型考究的清真寺和文庙;城南2公里处的金代上京会宁府遗址为金朝初期的都城,为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
玉泉镇 隶属阿城市管辖。位于市境东南部,滨绥铁路和哈绥公路线上,东、南、北三面环山,为张广才岭西麓边缘地带,玉泉河流经镇境中部。距市区22.5公里。是阿城市第二大工业城镇。
玉泉,原名“二层甸子”。中东铁路通车后,采石、烧石灰等建材工业兴起,形成小集镇。玉泉之称始于东北沦陷时期的1936年,传说在镇内圈河东端有一眼俄人修的“玻璃井”,井下有泉眼,泉水爽口微甜。据化验测定比一般泉水重2%,遂将此地更名为“玉泉”,1940年改为玉泉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始建玉泉区,后改为第十一区,为区政府所在地,1956年设置玉泉镇。1958年9月,改称玉泉人民公社,1980年改为玉泉镇。
随着建材工业的发展以及啤酒厂的扩建和白酒厂的建立,人口增多,镇区扩大。到1985年,镇内有大小街道16条,镇办工业有啤酒、被服、建材厂等13家,省、市所属国有企业12家。玉泉镇已成为哈尔滨市的水泥、白灰等建材生产基地,也是生产中国玉泉酒(方瓶)和玉泉啤酒之酒乡。黑龙江省玉泉酒厂是阿城市工业企业产值最大、利润较高的厂家。玉泉镇还是黑龙江省养鹿基地之一,人工饲养马鹿、梅花鹿千余头。玉泉北山滑雪场建于1933年,是全国3个主要滑雪场之一。玉泉风景秀丽,素有“天然公园”之称,是旅游避暑的胜地。全镇共辖3个街道和磨盘、东兴、老营、矿山、利民、镇北、红光、玉泉等8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3.7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26万人;朝鲜、满族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5.8%。镇政府驻地荣兴街。
小岭镇 隶属阿城市管辖。位于市境东南部,滨绥铁路和哈绥公路干线上,居玉泉、平山2镇之间。距市区37公里。
小岭镇驻地,原名小林站,中东铁路修筑前,天然次生林茂密,铁路建成后设有小林站,逐渐形成街市。小岭一带,地下资源丰富,有铁、铜、铅、锌等。早在800年前,即在这一带开采了五道岭铁矿,并在今西川村的东川屯建窑炼铁,是金代初期炼铁基地之一。炼铁炉址至今尚存,已列为黑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小林街形成之初,有30多户人家。东北沦陷后,1932年日本人经营哈尔滨水泥厂,在石发屯建采石场,采石、运石工人逐渐增加,到1937年集镇达251户、1174人。1942年后称小岭屯,归平山村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先后隶属平山区、平岭区管辖。1956年2月,建立小岭乡。1958年9月,改称小岭人民公社。1958年建立了小岭钢铁厂,并相继建起了黑龙江省铁合金厂、黑龙江省农场局水泥厂等,使小岭成为炼铁、生产水泥的重工业城镇。1984年4月,将小岭公社改设小岭镇。1985年全镇非农业人口达1.46万人,占全镇总人口的52.7%。
小岭镇地处浅山区,地势东高西低。全镇共辖小岭街、石发街两个街道和西川、新兴、新平、南屯、小岭、万发、石发、石河、北河等9个村。省、地属企业9个单位,市、镇属企业12家,以及国营、集体、个体饭店、食杂店等数十家。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2.7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28万人;满、朝鲜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5.5%。镇政府驻地小岭街。
亚沟镇 隶属阿城市管辖。位于市境中部,西临阿什河,滨绥线铁路自西北向东南斜穿全境。镇政府驻地距市区9.5公里。
亚沟一带,早在金朝时期便是女真人的聚居地之一。明朝曾在今亚沟镇境内的“岳吉”(又称大岳沟),设置岳希卫。清代乾隆年间(1736—1795年)以后,亚沟是阿勒楚喀副都统辖区人口最稠密的地方之一。中华民国时期,为阿城县第五区,区公所设在大岳沟。东北沦陷后,亚沟屯隶属玉泉村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归玉泉区管辖。1956年2月,并村划乡,设置亚沟乡。1958年9月,并人玉泉人民公社。1964年7月,将玉泉公社西部地区划出成立亚沟公社。1984年9月,政社分开,改为亚沟乡。1985年3月,撤乡建镇,改为亚沟镇。
亚沟镇辖区濒临阿什河东岸,西半部为平原,东半部为丘陵、山区,玉泉河流经全境。全镇总面积70.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万亩,水稻种植面积占20%以上。镇办工业有铸钢厂、铝箔厂、砖厂等,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2426万元。驻镇单位有黑龙江省路桥公司所属亚沟水泥厂。全镇共辖常胜、岳吉、星光、吉祥、兴旺、南平、东平、全店、高升、果园、靠山、亚站、岳沟等13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2.2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706人;朝鲜、满族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10%。镇政府驻地车站屯。
亚沟金代石刻图像,位于果园村境内,为金代初期作品。刻于亚沟砬子沟东面山上的石峰上的两个人像,至今基本保持完整。
平山镇 隶属阿城市管辖。位于市境东南部,东部与南部同尚志市毗连。滨绥线铁路横贯镇区。镇政府驻地距市区44公里。中华民国时期,平山一带隶属阿城县第五区。东北沦陷后期,设置平山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初设平山区,1949年改为平岭区。1950年5月,改为第十二区。1956年2月,撤区划乡,将平岭区划分为平山、小岭等4个乡。1958年9月,改称平山人民公社。1973年,将北部地区划出成立山河公社。1984年4月,政社分开,撤销平山公社,设置平山镇。
平山镇辖区属半山区,四面环山,东北、西南为一道平川,是一个“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山区城镇。境内山岭交错,河流纵横,有较为丰富的矿产、林业及野生动植物资源。全镇总面积19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8万亩。黑豆果、建筑石和编织品是平山镇的特产。镇办工业有化工厂、钢窗厂等,柳条编织品远销东欧国家,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达3573万元。驻镇单位有黑龙江省野生动物实验场、省地理物理探矿队、省林业制药厂等。全镇共辖两个街道和泉河、平山、新政、星光、北川、太平、绥中、治安、双河、石场等10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3.3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019人;朝鲜、满族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5.5%。镇政府驻镇内西山街。
山河镇 隶属阿城市管辖。位于市境东南部,东与尚志市接壤,北与宾县毗连。镇政府驻地距市区54公里。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始属平山区,后归平岭区。1956年2月,撤区划乡,设置中兴乡。1958年9月,并人平山人民公社。1973年从平山公社划出成立山河公社,因境内多山多河而得名。1984年9月,政社分开,改为山河乡。1987年1月,撤乡建镇,改为山河镇。
山河镇辖区地处张广才岭西麓,境内山峦起伏,沟河纵横,森林茂盛,为“七山二水一分田”的山区镇。全镇总面积为273平方公里,是全市行政区域面积最大的乡镇,山林面积占总面积的75%。山河镇依赖自然条件,农林副及工业、旅游业全面发展。有耕地2.3万亩,粮食基本自给。多种经营主要是采药、果树栽培及柳条编织等。镇办工业有机械厂、采石场、制砖厂等。雄伟秀丽的松峰山位于城镇南部,是哈尔滨市远郊的著名风景区及旅游点。全镇共辖松峰、三宝、三清、新明、山河、朝阳、中和、李店、解放、马店等10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1.3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029人;满、朝鲜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4%。镇政府驻地吉祥屯。
交界镇 隶属阿城市管辖。位于市境东南部浅山地带,阿什河从境西流过,西南部与五常县八家子乡毗邻。镇政府驻地距市区25公里。
交界镇,原名沙河公社,因与五常县沙河公社重名,又因与五常县交界,1981年地名普查时更名为交界公社。交界镇一带,土地改革时隶属阿城县第十区管辖。1956年2月,撤区划乡,设置沙河乡。1958年9月,改称沙河公社。1960年并入玉泉公社,1962年从玉泉公社分出恢复沙河公社。1981年改为交界公社。1984年9月,政社分开,改为交界乡。1985年3月,改为交界镇。
交界镇辖区为半山区的丘陵地带,西部靠近平原区。全镇总面积96平方公里,丘陵和山林面积占总面积的70%。有耕地3.4万亩,以种旱田为主。主要土特产是山蕨菜和山蘑菇。镇办企业有白灰厂、采石场、水泥厂、塑料编织厂、人参种植场等。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1065万元。全镇共辖沙河、庙岭、博碾、邵家、交界、沿河、勤俭、董家、朱家、保安等10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2.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804人;满族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7%。镇政府驻地交界屯。
永源镇 隶属阿城市管辖。位于市境北部,西靠哈尔滨市郊区,哈同公路横贯镇区。镇政府驻地距市区47.5公里,距哈尔滨市区24.5公里。
永源镇,原名“榻龙沟”。据说,1821年(清道光元年),道光皇帝把黄河两岸居民移来垦荒立屯,因是奉“圣旨”迁来,群众称“随龙”而来,故定名“榻龙沟”。1909年(清宣统元年),有阎、邱两大富户在此开设烧锅,起名“永增源”,遂以商号名称为村镇名称。清代晚期,隶属宾州厅管辖。中华民国时期,始隶阿城县第三区,后又改隶第二区。东北沦陷时期,初设永增源保,1939年改设永源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阿城县于此设置永源区,1949年初,与巨源区合并为一个区,改称双源区。1950年5月,改设第七区。1956年2月,撤区划乡,设置永源乡。1958年改称永源人民公社。1960年1月至1961年12月,曾一度划归哈尔滨市管辖。1984年9月,政社分开,改为永源乡。1985年3月,撤乡建镇,改为永源镇。
永源镇辖区大部为平原地区,土壤肥沃,是阿城市重点产粮区,素有“阿城粮仓”和“小麦故乡”之称。全镇总面积20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5.7万亩,1990年粮食总产量4.89万吨。镇办工业有制油、制砖、弹簧厂等,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3283万元。全镇共辖永源、东川、永和、永富、永平、永乐、永胜、红军、南岗、长兴、长林、双源、东华、上烟、富民等15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3.8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281人;满、朝鲜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9%。镇政府驻地永增源屯。
蜚克图镇 隶属阿城市管辖。位于市境东北部,濒临蜚克图河,东与宾县宾西镇仅一河之隔。哈同公路经过镇区北部。镇政府驻地距市区30公里。
蜚克图的名称来源,一说满语“间隙”(指河水时急时缓)之意;一说满语“杂草丛生”或“草木茂密”之意。蜚克图历史较久,明代曾于此设置淝河卫(又称蜚克图卫),清朝设置蜚克图站(阿勒楚喀四驿站之一)。中华民国时期,先后隶属阿城县第三区、第二区管辖。东北沦陷后,初设蜚克图甲,1939年改设蜚图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初,阿城县于此设置蜚克图区,1950年5月改为第五区。1956年2月,撤区划乡,设置蜚克图乡。1958年9月,改称蜚克图人民公社。1960年1月,划归宾县,与宾西公社合并成立宾西镇。1961年5月,从宾西镇划出恢复蜚克图公社,划回阿城县管辖。1984年9月,政社分开,改为蜚克图乡。1988年3月,撤乡建镇,改为蜚克图镇。
蜚克图镇辖区,除蜚克图河两岸为冲积平原外,大部分为丘陵漫岗地带。全镇总面积13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9.69万亩,主要种植玉米、大豆、高梁、谷子等。镇办工业有油脂化工厂、铁编织厂等,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3654万元。全镇共辖蜚克图、爱国、胜利、安定、光明、兴东、新荣、新立、新富、邻宾、民复等11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2.4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006人;满、蒙古、朝鲜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26%。镇政府驻蜚克图街内。
镇西胜利村境内“东城子遗址”,建于金代,呈正方形,东西长252米,南北长242米,东、南、西三面城墙保存基本完好。为阿城市文物保护单位。
阿什河乡 隶属阿城市管辖。位于市境西部,是环绕市区(原阿城镇)的城郊乡。原属阿城镇管辖,1958年9月,改称阿什河人民公社。以其濒临阿什河得名。1964年5月,城乡分开,城镇街道仍归阿城镇管辖,城郊11个农业生产大队(共63个自然屯)划归阿什河公社管辖。公社管理委员会驻于阿城镇内。1984年9月,政社分开,改为阿什河乡。
阿什河乡东濒阿什河,地势低洼,土壤肥沃,适于粮食、水稻和蔬菜生产。全乡总面积8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7万亩。南城、白城、新城、双城、东环等村以种植蔬菜为主,白城村盛产紫皮大蒜,闻名遐迩,畅销省内外。乡办工业有砖厂、玻璃钢厂、精密铸造厂、电器开关厂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5500万元。全乡共辖新城、白城、南城、双城、东环、城建、城郊、和平、民和、平安、城乡等11个村。1990年全乡总人口3.87万人,其中满、朝鲜、回等少数民族人口6160余人,占总人口的15.9%。乡政府驻阿城市区内。
阿什河流域为金朝肇兴之地,白城村的上京会宁府故址为金朝前期(1115—1153年)都城,为国家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双丰乡 隶属阿城市管辖。位于市境西南部,南与五常县毗连。乡政府驻地距市区11公里。清代,于今双兰村设“萨库哩站”,是阿勒楚喀四驿站之一。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隶属阿城县双白区,1950年改称第二区。1956年2月,撤区划乡,分设双兰、白城两个乡,后又合并为双白乡。1958年9月,成立双丰人民公社。1984年9月,改为双丰乡。
双丰乡东临阿什河,地势西高东低,西部为丘陵,东部是平原,土壤肥沃,水资源较丰富,是阿城市重点产粮乡镇之一。全乡总面积9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9.87万亩,田间作业70%实现了机械化。东光、双兰等3个朝鲜族聚居村的朝鲜族农民善于种植水稻,全市著称。乡办工业有烟花厂、压件厂、纸板厂、砖厂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1957万元。全乡共辖三阳、胜祥、民兴、东发、兴隆、桦树、椴树、民发、爱民、双兰、东光、渔场、新民、双兴、双丰等15个村。1990年全乡总人口2.76万人,其中满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16.86%。乡政府驻地双兰村。
杨树乡 隶属阿城市管辖。位于市境西部,南与五常县毗连,西与双城市接壤。乡政府驻地距市区26公里。
杨树乡西沟(今红旗村一带)是阿城最早垦殖的地区之一,1744年(清乾隆九年)由京旗移民500户,屯田西沟,并置八旗。中华民国时期,隶属阿城县四区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先后隶属三家区、正旗区、第三区管辖。1956年2月,撤区划乡,分设杨树、共和、繁荣3个乡。1958年9月,成立杨树人民公社。1984年9月,政社分开,改为杨树乡。
杨树乡辖区大部为平原区,土壤肥沃,是阿城市重点产粮区之一。全乡总面积13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9万亩,1990年粮食总产量5.14万吨。乡镇工业有农具厂、油厂、砖厂、编织厂、电器元件厂、刺绣厂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3008万元。全乡共辖民权、民主、红旗、前锋、翻身、西发、光兴、永康、蓝旗、富勤、永丰、新强、杨林、幸福、共和、林场等16个村。1990年全乡总人口3.05万人,其中满族1.12万人,占总人口的36.7%。乡政府驻地前三家子屯。
乡内新强村镶白旗屯西北角,有金代驸马城遗址一处,相传为金兀术门婿夏金武所建。原是金初设置的通往长春、泰州和中原地区第一个驿站,因之有“会宁头铺”之称。今城垣尚存。为阿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利新乡 隶属阿城市管辖。位于市境西部,西界双城市,北邻哈尔滨市,乡政府驻地距市区31公里。原属杨树公社北部地区,1960年1月,划归哈尔滨市,并入香坊人民公社。1961年12月划回阿城县,成立利新人民公社。1984年9月,政社分开,改为利新乡。
利新乡是阿城市最小的乡镇之一,辖区多为丘陵漫岗,土壤肥沃。全乡总面积61平方公里,有耕地5万亩。笤帚是利新乡著名的土特产,年产量30万把,主要销往南方各省及台湾、韩国等地。养猪业发展较好,每年向国家交售2000多头。乡办工业有铁木加工、制油、化工、制砖厂等,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1151万元。全乡共辖利平、荣和、长虹、跃进、先锋、柳条、五星、优胜等8个村。1990年全乡总人口1.24万人,其中满、蒙古等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11.7%。乡政府驻地前柳蒿沟屯。
舍利乡 隶属阿城市管辖。位于市境西部,接近城郊。哈绥公路横贯全境。乡政府驻地距市区5公里。
“舍利”,满语,意为“泉”、“泉水”。舍利一带,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隶属阿城县嘎哈区管辖,1949年隶属哈店区,1950年5月改隶第四区。1956年2月,并村划乡,设置舍利乡。1958年9月,改称舍利人民公社。1960年将原舍利公社北部划归哈尔滨市,南部并入阿什河公社。1961年从阿什河公社划出,恢复舍利公社。1968年公社驻地由舍利屯迁至腰太平岭。1984年9月,政社分开,改为舍利乡。
舍利乡地处丘陵与平原接合地带,阿什河流经东部,土壤肥沃。全乡总面积75平方公里,有耕地8.48万亩。乡办工业有机械维修、制砖、铸件厂等,以生产红砖著称。农户家庭生产的各种笤帚是舍利乡一大特产,行销市内外。1992年乡企总产值2652万元。全乡共辖勤劳、平岗、太平、胜发、舍利、群利、新合、富强、丰收、经建、纬建、繁荣、荣兴等13个村。1990年全乡总人口2.3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05万人;朝鲜、回、蒙古等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5%。乡政府驻地腰太平岭屯。
新华乡隶属阿城市管辖。位于市境西北部,西部、北部与哈尔滨市郊区毗连。乡政府驻地距市区13公里。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分属阿城县嘎哈区和于店区管辖。1949年初改隶哈店区(由嘎哈、于店两区合并),1950年5月改隶第四区。1956年2月,并村划乡,设置新华乡。1958年9月,并人舍利人民公社,1960年初从舍利公社划出划归哈尔滨市管辖。1961年12月,由哈尔滨市划回阿城县,改称新华公社。1984年9月,政社分开,改为新华乡。
新华乡辖境丘陵起伏,土壤肥沃,是阿城建乡较晚、范围较小的乡之一。全乡总面积49.5平方公里。以农业生产为主,粮食总产增长幅度及平均亩产和人均占有粮食均居全市各乡镇前茅,1990年人均占有粮食1000公斤。乡办工业有机械厂、砖厂、油厂、编织厂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为2128万元。全乡共辖民丰、延川、新春、建设、新华、新庆、民利、新农等8个村。1990年全乡总人口1.94万人,其中满、朝鲜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3.6%。乡政府驻地小三发屯。
新乡乡 隶属阿城市管辖。位于市境西北部,西濒阿什河,北与哈尔滨市郊区接壤。乡政府驻地距市区17.5公里。原属阿城县红石区,1950年5月改为第五区管辖。1956年2月,撤区划乡,设置新乡、石槽两个乡。1958年9月,将新乡、石槽两个乡合并成立石槽人民公社。1960年1月,划归哈尔滨市,隶属香坊区和平分社。1961年12月划回阿城县,设置新乡人民公社。1984年9月,政社分开,改为新乡乡。
新乡乡境内东高西低,东部为半丘陵,西部为平原,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全乡总面积6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8万亩。田间作业实现了半机械化。乡办企业有机械、制油、制砖、沙石厂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1119万元。全乡共辖新乡、联合、联胜、东胜、团结、红进、民生、建华等8个村。1990年全乡总人口1.53万人,其中满族人口占总人口的25.8%、回族人口占总人口的1%。乡政府驻地大三家子屯。
巨源乡 隶属阿城市管辖。位于市境北端,北濒松花江,东隔蜚克图河与宾县毗邻,西与哈尔滨市郊区接壤。乡政府驻地距阿城市区60公里。
巨源乡政府驻地原名兴隆堡,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后有董姓者在此开设“聚源昶烧锅”,故更名为聚源昶。1956年建乡时改“聚”为“巨”,称巨源乡。清末,隶属宾州府宾臻区,1909年(清宣统元年)划归阿城县管辖。中华民国成立后,1921年隶属第二区。东北沦陷初期,隶属永增源保,1939年分设聚源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初隶永源区,不久设巨源区,1949年初与永源区合并改称双源区。1950年5月,于巨源一带设置第六区。1956年2月,撤区划乡,设置新丰、巨源、繁兴3个乡。1958年9月,“三乡合一”成立巨源人民公社。1960年1月,划归哈尔滨市管辖,1961年12月划回阿城县管辖。1984年9月,政社分开,改为巨源乡。
巨源乡地处松花江南岸,除沿江一带低洼外,大部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全乡总面积110平方公里,有耕地8.3万亩。境内古城遗址周围水草丰盛,早年称作“马场甸子”(相传为金代驻兵牧马之场所),素有“马场甸子不可离,三口干饭两口鱼,粮不收有草,草不收有鱼”之说。乡办工业有机械维修、粮油加工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1017万元。全乡共辖繁兴、新房、小山、巨源、白鱼、新丰、城子、北兴、前进、松花江等10个村。1990年全乡总人口2.83万人,其中满、朝鲜等少数民族人口占3%。乡政府驻地巨源村。
乡内城子村附近的古城遗址为金代古城,乃金驻兵之地,城垣尚存。为阿城市文物保护单位。
红星乡 隶属阿城市管辖。位于市境中部,东与宾县一山之隔。乡政府驻地距市区12公里。东北沦陷时期,1939年设达营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阿城县设达营区,1950年5月改为第十区。1956年2月,并村划乡,设置红星乡。1958年9月,与海星乡合并成立红星人民公社。1960年并人大岭公社,1961年恢复红星公社。1984年9月,政社分开,改为红星乡。
红星乡东部为山区,西部是丘陵,是一个“六山一水三分田”的乡。全乡总面积16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33万亩。乡办企业有7家,石产品远近闻名。以花岗石为原料加工成各种规格的石料销往省内外,青色大理石出口日本、韩国等地。1992年乡企总产值1152万元。全乡共辖振兴、三星、海星、海东、慈兴、复兴、北赵、义兴、红星等9个村。1990年全乡总人口1.6万人,其中满、朝鲜、回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20.4%。乡政府驻地振兴村。
境内由市直管的红星水库,是全市最大的水库,既可灌溉和养鱼,又是供人们游览的风景区。
大岭乡 隶属阿城市管辖。位于市境中部,南靠玉泉、亚沟镇,东北部与宾县毗连。乡政府驻地距市区12.5公里。东北沦陷时期,隶属达营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隶属阿城县达营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5月改隶第十区管辖。1956年2月,撤区划乡,以原第十区大部分区域设置大岭乡。1958年9月,由几个乡合并成立大岭人民公社。1984年9月,政社分开,改为大岭乡。
大岭乡地处半山区,东部为山区,西部是丘陵,为“七山一水二分田”。全乡总面积146.7平方公里,有耕地3.75万亩,主要种植粮食作物。乡村办工业有机械维修厂、采石场等,永兴、富兴村一带所产建筑石,以优质著称。1992年乡企总产值1083万元。全乡共辖吉兴、福兴、合兴、隆兴、于店、双龙、富兴、永兴、岭西、鲜丰等10个村。1990年全乡总人口1.7万人,其中满、朝鲜、回、蒙古等少数民族人口占10%。乡政府驻地富兴村。
境内桦皮屯有一金代赑质,碑已失存。还有石桌、石虎、石人等金代文物。
料甸满族乡 隶属阿城市管辖。位于市境中北部,海沟河流经本乡注入阿什河。乡政府驻地距市区15公里。
“料甸子”一词,满语,意为“绵软”。料甸子一带开发较早。1756年(清乾隆二十一年),京旗移民500户屯田于海沟河流域,是阿城最早的3个八旗屯垦点之一,1758年(清乾隆二十三年)又在洼浑河畔安置京旗移民屯田。从1881年(清光绪七年)起,料甸子一带隶属宾州厅管辖,1909年(清宣统元年)划归阿城县管辖,1921年隶属第二区。东北沦陷后,初设料甸子保,1939年改设料甸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阿城县始设料甸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5月改为第九区。1956年2月,撤区划乡,设置料甸乡。1958年9月,改称料甸人民公社。1984年9月,改为料甸乡。1986年9月,改为料甸满族乡。全乡满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6.1%。
料甸满族乡辖区,地势东高西低,从山地过渡到丘陵,又从丘陵过渡到平原,大部分地区为平原区,海沟河和洼浑河流经乡境,形成了“三山一水六分田”的格局。全乡总面积11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6万亩,主要种植玉米、大豆、水稻等。乡办工业有玻璃厂、砖厂、机械厂、塑料厂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达3537万元。全乡共辖北红、万兴、纸坊、宝山、永红、南红、厢黄、烈火、新建、新发、胜新、新胜、光胜、红新、西华、海沟等16个村。1990年全乡总人口2.66万人,其中满族1.3万人,占总人口的49%,超过了汉族人口(占45.3%),居各民族人口首位。乡政府驻地烈火村。
三、呼兰县
呼兰镇 隶属呼兰县管辖。位于县境南部,呼兰河左岸,距省会哈尔滨市25公里(公路)。交通发达,铁路、公路并举。
呼兰镇,原名呼兰城。清代前期,设呼兰城,为城守尉驻地。始无城郭。1879年8月(清光绪五年七月),呼兰城守尉升改呼兰副都统后,呼兰城成为副都统驻地。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呼兰副都统倭克津泰为防止沙俄入侵,在呼兰城周围挖壕筑堤。壕宽2.6米,堤高3米,壕堤三面环城,全长3.75公里,南面是呼兰河。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设置呼兰府,遂为府城。府城划为南北两区。1911年(清宣统三年),呼兰府知府王顺存开辟西大街,城中心形成十字大街,南北大街长2.75公里,东西大街长2.65公里。中华民国成立后,1913年将府改县,遂为呼兰县城。东北沦陷后,初为呼兰城区保,1939年6月改称呼兰街。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始为城关区,1949年改为第一区。1955年8月,将一区改为呼兰镇。1958年9月,改称呼兰镇公社,1984年复称呼兰镇。
呼兰镇历史悠久,至今已近260年。城区南、西濒临呼兰河,双曲拱桥横跨河上;西有西岗公园,风光秀丽。是全县工商业最为发达的地区,一大批新老工厂、商店分布全城,省属呼兰火柴厂建于1928年,县属麻纺厂有职工2500人。镇属企业有炉具厂、塑料厂、锅炉厂等,部分产品分获省优和部优产品称号,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超过1亿元。镇郊农村有耕地1.98万亩,以蔬菜生产为主,大葱省内驰名。畜牧业较为发展,1990年产鲜奶1596吨,产蛋1001吨,成禽出栏9.8万只。
全镇总面积46平方公里。镇内街道和主要巷道10条,总长18.3公里,为沥青和砂石路面。除镇内分设10个街道外,还辖镇郊永兴、富强、伟光、原野4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10.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8万人;满、回、朝鲜等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2.6%。镇政府驻于镇内。
萧红故居座落在镇内东南隅,为黑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康金镇 隶属呼兰县管辖,为本县东北部区域中心,铁路经此设站,距县城35公里。
康金镇原称康金井镇。始称太平山屯,形成于清代中叶1740年(清乾隆五年),因屯后有一土岗,遂起名太平山屯。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有康姓、金姓旗丁在今镇北兰阳村开荒立屯,起名为康金井,亦称老康金井。中华民国初年,设康井乡。1926年修筑呼海铁路,在此建立康金井火车站,并设市政分局,从此改称“康金井”。东北沦陷后,1933年设康金井保,1939年改为康金井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设置康金井区,1949年改为第二区,康金井为区政府驻地。1956年3月,撤区划乡,设置康金井镇。全镇总人口764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016人,占总人口的65.5%。1958年秋,“小乡并大社”,改称康金人民公社。1984年3月,改设康金镇。
康金镇辖区地势平坦,全镇有耕地15.9万亩,主产玉米、大豆、高梁、小麦、马铃薯等,1990年粮豆薯总产量5.35余万吨。滨北线铁路纵贯镇区,交通方便。镇办工业有砖厂、酱菜厂、木器厂、有色金属冶炼厂等,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3172万元。全镇共辖1个街道和前进、尚家、大赵、双岗、五家、兰阳、新城、林家、双泉、金井、孟井、永胜、永贵、三胜、牛堡、小赵、白家、王佩、洪家、季德、双合、新农、历井、促进、胜平等25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5.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26万人;满、回族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1.3%。镇政府驻于镇内。
对青山镇 隶属呼兰县管辖。位于县境西南部,南邻哈尔滨市万宝镇和肇东市五站镇,西接肇东市四方镇。滨洲线铁路在镇内通过。镇政府驻地距县城20公里。
对青山镇,以境内对青山村得名。对青山村西北有两座相对的小土山(土丘),春夏季节呈绿色,故名对青山。清代属呼兰城守尉及其后来的呼兰副都统管辖,清末属呼兰府河西第四区。中华民国时期,隶属呼兰县万宝镇。东北沦陷后,隶属薄荷台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先后隶属台屯区、薄荷区(十二区)管辖。1956年3月,并村划乡,设置对青山乡。1958年9月,改称对青山人民公社。1960年1月,划归哈尔滨市管辖,1961年12月又划回呼兰县。1984年3月15日,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对青山公社,设置对青山镇。
对青山镇辖区地势西高东低,西部有部分漫岗丘陵,属半农半牧区。全镇总面积114平方公里,有耕地6.89万亩,是呼兰县葵花籽主产区。1990年黄牛存栏2168头、奶牛213头,生猪出栏8972头,肉牛出栏244头,成禽出栏44.8万只。镇办工业有农机厂、砖厂、服装厂、沥青厂等,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3928万元。全镇共辖建设、对青、解放、山后、姚成、长发、双丰、张家、团结、胜利、新村、兴隆、薄荷、新发、跃进等15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2.3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270人;满、回、朝鲜、蒙古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6.6%。镇政府驻于镇内。
利民镇 隶属呼兰县管辖。位于县境南部,东临松花江,南与哈尔滨市郊区接壤,哈黑、哈萝公路由境内通过,距县城8公里。清末,属呼兰府河西第四区。中华民国时期,隶属呼兰县万宝镇。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隶属台屯区,1947年改隶乐业区管辖。1956年3月,并村划乡,设置利民乡。1958年9月,并人乐业人民公社,1961年分设利民人民公社。1984年3月,政社分开,改为利民乡。1985年1月,撤乡建镇,改为利民镇。
利民镇辖区地势呈西高东低趋势。全镇总面积143平方公里,有耕地8.48万亩,水稻种植面积占1/3以上。牧业发展较快,1990年奶牛饲养量和产奶量居全县第二位;家禽饲养量、出栏量和产蛋量均居全县前列。镇办工业有农机、服装加工、综合加工、木器厂等,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完成3786万元。全镇共辖利民、松源、治水、乐业、裕强、新生、裕发、宏伟、沿江、水利、裕田、裕华、裕民、裕泉等14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2.9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73人。镇政府驻地张户屯。
1988年,利民镇被辟为呼兰县经济技术开发区。
沈家镇 隶属呼兰县管辖。位于县境中部,距县城20公里。滨北线铁路经过镇区,设有沈家站。
镇名源于驻地村名。因沈姓人家最初于此立屯,故称“沈家”。清末,隶属呼兰府河东第一区。中华民国时期,隶属方台乡。东北沦陷后,始属方台保,后设沈家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分属方台、许堡、双井3个区。1956年3月,并村划乡,设置沈家乡。1958年9月,成立东方红人民公社,1960年改为西沈公社。1980年9月,改为沈家公社。1984年3月,政社分开,改为沈家乡。同年12月,撤乡建镇,改为沈家镇。
沈家镇辖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全镇总面积106平方公里,有耕地12万亩,1990年粮豆薯总产量3.2万吨。镇办工业有机械厂、翻砂厂、砖厂等,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1328万元。全镇共辖沈家、吉堡、西南、文化、白堡、裴堡、致富、郭堡、祁堡、柳泉、罗斌、孤房、大罗、三家、福利、福昌等16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2.7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579人;满、回、朝鲜、蒙古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5.3%。镇政府驻地沈家村。
二八镇 隶属呼兰县管辖。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城40公里。东北隔漂河与巴彦县为邻,南濒松花江。哈萝公路经过镇区。
镇名源于驻地村名。此地初打水井较深,摇辘轳28圈才能提上水来,故称“二十八井”,俗称“二八井”,后简化为“二八”。清代乾隆朝初期形成村屯,清末属呼兰府河东第一区。中华民国时期,隶属方台乡。东北沦陷后,初属方台保,后设元宝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初隶方台区,1947年设置元宝区,1949年改为第七区。1956年3月,并村划乡,设置二八乡。1958年9月,改称二八人民公社。1984年3月,政社分开,改为二八乡。1985年1月,改为二八镇。
二八镇辖区地处漫岗丘陵地带,南部土地较平坦,土壤肥沃。全镇总面积117平方公里,有耕地10.8万亩,机耕面积占68%,1990年粮豆薯总产量3.4万吨。镇办工业有剪刀厂、水暖器材厂、砖厂等,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2205万元。全镇共辖二八、傅井、罗井、头屯、张达、杨井、平粉、立新、元宝、长山、奋斗、碱草、阿堡、鲍堡、平安、王柱等16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2.2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63人;满、回、朝鲜、蒙古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3.8%。镇政府驻地二八村。
石人镇 隶属呼兰县管辖。位于县境东北部,自南而北,上接康金镇,下抵白奎镇,东以漂河与巴彦县分界。滨北线铁路从境内穿过。距县城45公里。
镇名取自境内石人城屯名。因该屯内的金代古城遗址曾出土两尊“石人”,故名“石人城”。清末,属呼兰府河东第二区。中华民国时期,隶属呼兰县康井乡。东北沦陷时期,初属康金井保,后设石人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设置石人区,1947年划归康金区,1949年设置城子区,后改为第三区。1956年3月,并村划乡,设置石人、城子两个乡。1958年9月,成立长征人民公社,1960年改为石人公社。1984年3月,改为石人乡。1985年1月,改为石人镇。
石人镇辖区地势平坦,经济以农业为主,是呼兰县粮食主产区之一。全镇总面积127平方公里,有耕地14.9万亩,1990年粮豆薯总产量5.6万吨,为全县3个产粮超亿斤的乡镇之一。镇办工业有农机修造厂、砖厂、铸造厂等,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1218万元。全镇共辖站前、金星、敖木、古城、石人、东升、德安、黄德、兴农、永发、于家、全胜、关家、双宝、复兴、双榆、红光、永平、张亚、城子、下甸、中兴等22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3.0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227人。镇政府驻地站前村。
境内石人城屯有金代古城遗址1处。
白奎镇 隶属呼兰县管辖。位于县境东北部,东、北与巴彦县毗连,距县城60公里,是呼兰县北部最边远的乡镇之一。滨北线铁路从境内通过,设有火车站。
镇名源于驻地村名。“白奎”为最初垦荒立屯者姓名,通称“白奎堡”。清末,属呼兰府河东第二区。中华民国时期,隶属康井乡。东北沦陷后,初设白奎堡保,后改设白奎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初隶康金区,1947年设置白奎区,后改为第四区。1956年3月,并村划乡,分设白奎、望山两个乡。1958年9月,成立白奎人民公社。1984年3月,政社分开,改为白奎乡。1985年1月,撤乡建镇,改为白奎镇。
白奎镇辖区地势平坦,间有漫岗丘陵。全镇总面积137平方公里,有耕地15.55万亩,是全县粮食主产区之一,1990年粮豆薯总产量6.2万吨,是全县粮食总产超亿斤的乡镇之一。镇办工业有农机厂、砖厂、造纸厂、制胶厂、猪鬃厂等,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2554万元。制胶厂生产的白鹅牌印刷胶,曾获省优和部优产品称号。全镇共辖白奎、双平、大坊、杏山、青山、金牛、双城、张利、三道、望山、向阳、迎春、庆平、双山、朝阳、东胜、东兴等17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3.1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455人。镇政府驻地白奎村。
腰堡乡 隶属呼兰县管辖。位于县境南部,南濒松花江,属沿江乡镇。乡政府驻地距县城15公里。
腰堡乡名源于驻地村名。清代乾隆初年(1736年)设有水师营。腰堡村形成村落时位于大堡和水师营两屯之间,故称“腰堡”。清末,属呼兰府河东第一区。中华民国时期,隶属方台乡。东北沦陷后,设蒙古图保,后设腰堡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初隶方台区,1947年改隶双井区,后改第九区。1956年3月并村划乡,设置呼口、腰堡两个乡。1958年9月,分属呼兰镇和西沈人民公社。1961年5月,分设腰堡公社。1984年3月,政社分开,改为腰堡乡。
腰堡乡地处呼兰河与松花江汇合处,地势平坦。全乡总面积153平方公里,有耕地7.4万亩,水田面积居全县第三位。1990年水产品产量370吨,居全县之首。乡办工业有农机厂、砖厂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2690万元。全乡共辖腰堡、兰河、呼口、东岗、水师、三家、大堡、蒙古、永丰、陈排、靠山、张堡、永利等13个村。1991年末全乡总人口2.57万人,其中满、回、蒙古、朝鲜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5.7%。乡政府驻地腰堡村。
双井乡 隶属呼兰县管辖。位于县境东部,西靠呼兰镇。哈萝公路纵贯全境。乡政府驻地距县城12.5公里。
乡名源于驻地村名。最初立屯垦荒百余垧,按当时划分的“井田”,50垧为“一井”,故称“双井”。清末,属呼兰府河东第一区。中华民国时期,隶属方台乡。东北沦陷后,初隶方台保,后设双井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隶属方台区,1947年设置双井区,后改为第五区。1956年3月,并村划乡,设置双井乡。1958年9月,“小乡并大社”,归属西沈人民公社。1961年5月,调整公社范围,成立双井人民公社。1984年3月,政社分开,改为双井乡。
双井乡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全乡总面积81平方公里,有耕地8.5万亩,1990年粮豆薯总产量3.65万吨,是全县粮食单产最高的乡镇;牧业较发展,全年出栏肉牛204头、生猪5150头、成禽99.5万只。乡村工业有农机厂、综合厂、砖厂等,综合厂生产的首饰盒远销美、英、加拿大等国。1992年乡企总产值达3092万元。全乡共辖双井、工农、新兴、振兴、何家、果园、赵家楼、小罗、科峰、黄平、护路、外郎、陆堡、前井、勤劳、光荣、劳动等17个村。1991年末全乡总人口2.74万人,其中满、回、蒙古、朝鲜等少数民族人口占4.8%。乡政府驻地双井村。
方台乡 隶属呼兰县管辖。位于县境东部,南临松花江。哈萝公路横贯乡境。乡政府驻地距县城30公里。
乡名来自驻地村名。原名“大荒台”,因此地原是大荒甸子,地势平坦,形似长方形的台子,故称“大荒台”或“大方台”,后简称“方台”。清末,属呼兰府河东第一区。中华民国时期,设方台乡。东北沦陷时期,始设大方台保,后改设方台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设置方台区,后改第八区。1956年3月,撤区划乡,设置方台、东沈2乡。1958年9月,“小乡并大社”,撤销方台乡。1961年5月,调整公社范围,成立方台人民公社。1984年3月,政社分开,改为方台乡。
方台乡地处漫岗丘陵地带,土壤肥沃。全乡总面积151平方公里,有耕地12万亩,是呼兰县的粮食主产区之一,1990年粮豆薯总产量3.68万吨。全乡90%的农户生产粉条,是全省有名的“粉条之乡”。乡办工业有铸造厂、砖厂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1937万元。全乡共辖大方、小方、泉眼、东三家、后关、高家、榆林、祁井、周堡、东沈、高堡、公家、高泉、太平、黄花、季家、田家、宋家、南城、宛家等20个村。1991年末全乡总人口2.78万人,其中满、回、朝鲜、蒙古等少数民族人口占4.5%。乡政府驻地大方村。
杨林乡 隶属呼兰县管辖。位于县境东部,东北与东部隔漂河、东南隔少陵河与巴彦县为邻,南濒松花江,乡政府驻地距县城50公里。
乡名源于驻地村名。新荒初辟时,此地杨树成林,故称“杨木林子”,简称“杨林”。清末,属呼兰府河东第一区。中华民国时期,隶属方台乡管辖。东北沦陷时期,初设杨木林子保,后改设杨林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7年隶属方台区,后改隶第七区。1956年3月,并村撤区,分设杨林、七佰两个乡。1958年9月,“小乡并大社”,并人二八人民公社。1961年5月调整公社范围,设置杨林公社。1984年3月,政社分开,改为杨林乡。
杨林乡地处少陵河与松花江汇合的三角地带,北部地势平坦,南部多丘陵。全乡总面积188平方公里,是呼兰县面积最大的乡。全乡有耕地12.3万亩,以农业为主,是呼兰县粮食主产区之一,1990年粮豆薯总产量4.24万吨。乡办工业有暖气片厂、砖厂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1060万元。全乡共辖小杨林、田堡、七佰、渥集、佟井、大杨林、柏堡、沈井、吉祥、南房、南三合、安堡、金堡、苏堡等14个村。1991年末全乡总人口2.89万人,其中满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占3.7%。乡政府驻地小杨林村。
西井乡 隶属呼兰县管辖。位于县境东北部,东北隔漂河与巴彦县为邻。乡政府驻地距县城55公里,是呼兰县东北部边远乡镇。
乡名源于驻地西侧的西井村名。清末,属呼兰府河东第二区。中华民国时期,隶属呼兰县康井乡。东北沦陷后,初隶康金井保,后改设平安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隶属康金区,1949年改隶城子区,后改为第三区。1956年3月,并村划乡,设置杨木乡。1958年9月,并入康金人民公社。1961年5月,调整公社范围,设置西井公社。1984年3月,政社分开,改为西井乡。
西井乡地处漫岗丘陵地带。全乡总面积99平方公里,有耕地10.6万亩,主要种植玉米、大豆等。乡办工业有砖厂、面粉厂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1257万元。全乡共辖西井、西腰、东腰、东井、苏德、葛家、赵家、双龙、杨木、王成、永昌、王牛、苏家、金城、西岭、三合、东刘家等17个村。1991年末全乡总人口1.89万人。乡政府驻地西腰村。
莲花乡 隶属呼兰县管辖。位于县境北部,西北部濒临泥河,东北与巴彦县毗邻,乡政府驻地距县城45公里。
乡名源于驻地村名。最初垦荒立屯者姓梁,人称梁花,后误传为“莲花”。清末,属呼兰府河东第三区。中华民国时期,隶属呼兰县宿普乡。东北沦陷后,初设蟠龙沟保,后改设达户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分隶大用(五区)、白奎(四区)两区。1956年3月,并村划乡,设置莲花乡。1958年9月,划归大用、白奎人民公社。1961年5月,调整公社范围,设置莲花公社。1984年3月,政社分开,改为莲花乡。
莲花乡地势平坦,以农业为主。全乡总面积14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2万亩。主要作物有玉米、大豆、水稻、亚麻、甜菜等,是全县亚麻主要产区之一。乡办工业有农机厂、砖厂、亚麻原料厂、麻屑板厂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1420万元。全乡共辖莲花、老哈、蟠龙、小东、永安、梁家、井沿、马家、大东、孤榆、兴业、富有等12个村。1991年末全乡总人口2.53万人,其中满、蒙古等少数民族人口占4.3%。乡政府驻地莲花村。
大用乡 隶属呼兰县管辖。位于县境西北部,西靠泥河水库,西北与绥化市长发镇隔泥河相望。哈伊公路通过乡境。乡政府驻地距县城34公里。
乡名源于驻地大用村名。“大用”为清末垦荒立屯者沈大勇名字的谐音。清末,属呼兰府河东第三区。中华民国时期,隶属呼兰县宿普乡。东北沦陷后,初设大用保,后改设大用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设置大用区,后改为第五区。1956年3月,并村划乡,分设大用、刘家两个乡。1958年9月,成立大用人民公社。1984年3月,政社分开,改为大用乡。
大用乡境内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是呼兰县粮食主产区之一。全乡总面积123平方公里,有耕地12.37万亩,1990年粮豆薯总产量4.3万吨,居全县第四位;亚麻、甜菜产量均居全县第三位。乡办工业有农机厂、砖厂、罐头厂等。全乡共辖沈八、四家、民主、达户、大用、唐义、周家、立业、汪家、小路、佟家、刘家、潘家、公立、沈明、董家等16个村。1991年末全乡总人口2.75万人,满、蒙古、回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占4.3%。乡政府驻地沈八村骆家屯。
许堡乡 隶属呼兰县管辖。位于县境中部偏北,西北以泥河与兰西县分界。哈伊公路自境中通过。乡政府驻地距县城22.5公里。
乡名来源于驻地村名。最初有许姓人家垦荒立屯,人称许家窝堡,简称“许堡”。清末,属呼兰府河东第三区。中华民国时期,为呼兰县宿普乡。东北沦陷后,初设许家窝堡保,后改设许堡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隶属大用区。1949年3月,设置许堡区,后改第六区。1956年3月,并村划乡,分设许堡、郎堡两个乡。1958年9月,“小乡并大社”,并入康金人民公社。1961年5月,调整公社范围,分设许堡公社。1984年3月,改为许堡乡。
许堡乡全境地处平原低洼地,西北部低洼易涝。全乡总面积180平方公里,有耕地17万亩,是全县甜菜、亚麻主产区之一,甜菜、亚麻产量均居全县第二位。1990年生猪存栏1.61万头,居全县首位。乡办工业有制锹厂、化工厂、砖厂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1158万元。全乡共辖许堡、朱井、徐花、黄岗、周化、杨美、蒲井、孙堡、小得、张井、房身、富裕、依兰、双岭、郎堡、水稻、王合、红胜、东风等19个村。1991年末全乡总人口2.84万人,其中满、朝鲜、锡伯、蒙古等少数民族人口占4.4%。乡政府驻地许堡村。
长岭乡 隶属呼兰县管辖。位于县境中部。哈伊公路纵贯全境。乡政府驻地南距县城9公里。
乡名源于驻地长岭村名。初建村落时,屯后有一条形似土龙的丘岭,故称“长岭子”。清末,属呼兰府河东第三区。中华民国时期,隶属呼兰县宿普乡。东北沦陷后,初属许家窝堡保,后设长岭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分属大用区和台屯区,1947年设置长岭区,后改为第十区。1956年3月,并村划乡,设置长岭、平坊两个乡。1958年9月,“小乡并大社”,并入孟家人民公社。1961年5月,调整划分公社,设立长岭公社。1984年3月,政社分开,改为长岭乡。
长岭乡地势平坦,以农业为主。全乡总面积84平方公里,有耕地9.7万亩,1990年亚麻总产量2700吨,居全县第二位;全年肉鸡出栏114.3万只,居全县第二位;生猪全年出栏9000头,居全县首位。乡办工业有铁木加工厂、防水涂料厂、工具厂、砖厂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1158万元。全乡共辖长岭、杨玉、吴堡、东八家、大王岗、小王岗、井堡、葛堡、新民、平坊、长胜、包井、庞堡、尹堡、王堡等15个村。1991年末全乡总人口2.38万人,其中满、朝鲜、蒙古、锡伯等少数民族人口占2.3%。乡政府驻地长岭村。
孟家乡 隶属呼兰县管辖。位于县境西部,南濒呼兰河,西隔泥河与兰西县毗邻。乡政府驻地距县城9公里。
乡名源于驻地孟家村名称。初建屯落者为孟姓人家,故称“孟家”。清末,属呼兰府河东第三区。中华民国时期,隶属呼兰县宿普乡。东北沦陷后,初设孟家屯保,后改为孟家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分属台屯区和大用区。1947年隶属长岭区。1956年3月,并村划乡,设置八家乡。1958年9月,以八家等乡成立孟家人民公社。1984年3月,改为孟家乡。
孟家乡西部濒临呼兰河与泥河,地势东南高,西北低,是全县五大涝区之一。全乡总面积175平方公里,有耕地12.9万亩,是呼兰县的亚麻、甜菜主产区之一,总产均居全县之首,牧业生产也居全县前列。1990年农业总产值8551万元,名列全县第一位。乡办工业有农机厂、砖厂、酒厂等。全乡共辖孟家、金家、四营、前房身、幸福、东营、丁家、成功、八家、七家、友好、范家、团山、和平、双发、红旗、白旗、烟房等18个村。1991年末全乡总人口3.3万人,其中满、蒙古、达斡尔等少数民族人口占4%。乡政府驻地孟家村。
台屯乡 隶属呼兰县管辖。位于县境西部,呼兰河西岸,北与兰西县毗邻。哈黑公路从乡内通过。乡政府驻地距县城18公里。
乡名取自驻地台屯村名。初建村庄时,相传在屯旁有一金兀术点将用的台子,故名“台屯”。清末,属呼兰府河西第四区。中华民国时期,隶属呼兰县万宝镇。东北沦陷后,初隶薄荷台保,后改设台屯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设置台屯区,后改为第十一区。1956年3月,并村划乡,设置台屯乡。1958年9月,“小乡并大社”,将台屯乡并人乐业人民公社。1961年5月,调整公社范围,设置台屯公社。1984年3月,政社分开,改为台屯乡。
台屯乡辖区地处肇兰新河与呼兰河三角地带,北部有部分漫岗丘陵地。全乡总面积102平方公里,有耕地6.2万亩,是呼兰县葵花籽主产区之一,葵花籽产量居全县第二位。1990年奶牛饲养量和产奶量均居全县第三位。植树造林成就显著,1981年成为全县第一个实现农田林网化、村屯宅旁绿化的乡镇。乡办工业有农机、电池、制砖厂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1700万元。全乡共辖台屯、金山、群力、杏林、兴旺、青年、民吉、王家、群喜、良种等10个村。1991年全乡总人口1.73万人,其中满、蒙古、锡伯等少数民族人口占2.6%。乡政府驻地台屯村。
李家乡 隶属呼兰县管辖。位于县境西部,西与肇东市毗邻,北与兰西县相连。乡政府驻地距县城26公里。是全县最小的乡。
乡名来源于驻地李家村名。初建屯者为李姓,故称“李家”。清末,属呼兰府河西第四区。中华民国时期,隶属呼兰县万宝镇。东北沦陷后,初隶薄荷台保,后设薄荷台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隶属台屯区。1947年隶属薄荷区,后改为第十二区。1956年3月,并村划乡,设置长安乡。1958年9月,“小乡并大社”,归并成立对青人民公社。1961年5月,分设长安公社。1984年3月,政社分开,改为李家乡。
李家乡地处坡岗丘陵地带,土质较差。全乡总面积74平方公里,有耕地6.8万亩,是呼兰县烤烟主产区,1990年烤烟总产量584吨,居全县首位。乡办工业有农机厂、砖厂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1406万元。全乡共辖李家、匡家、姜家、冯家、吴家、张官、王福、十二户、杜家、曾家、曲家、瓮泉、高峰等13个村。1991年末全乡总人口1.47万人,其中满、蒙古等少数民族人口占2.6%。乡政府驻地李家村。
乐业乡 隶属呼兰县管辖。位于县境西部,东北濒临呼兰河,南与哈尔滨市毗邻,乡政府驻地距县城10公里。清末,属呼兰府河西第四区。中华民国时期,隶属呼兰县万宝镇。东北沦陷后,初隶薄荷台保,后设乐业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初隶台屯区,1947年设置乐业区,后改为第十三区。1956年3月,并村划乡,设置乐业、丰富两个乡。1958年9月,成立乐业人民公社。1960年1月,划归哈尔滨市管辖,隶属道外区。1961年12月,又划回呼兰县。1984年3月,政社分开,改为乐业乡。
乐业乡境内地势平坦。全乡总面积125平方公里,有耕地9.9万亩,主要种植玉米、大豆、水稻及亚麻、甜菜等。1990年肉鸡出栏166万只,居全县首位。1990年农业总产值4094万元,其中牧业总产值占53.5%。乡办工业有饲料厂、铝制品厂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3248万元。全乡共辖集才、将军、胜荣、玉国、丰富、玉丰、先进、玉林、新风、新立、阳光、苇子、红星、玉乡、庆丰等15个村。1991年末全乡总人口2.49万人,其中满、锡伯、蒙古等少数民族人口占1.8%。乡政府驻地集才村邵家屯。
境内西南部有金代古城遗址1座,面积1.55万平方米,城内曾出土铜佛、古钱、箭簇等文物。
四、宾县
宾州镇 隶属宾县管辖。位于县境偏西部,为宾县县城,是哈同公路上的重要城镇。
宾州镇,原名苇子沟。清初为“八旗围场”边沿。1861年(清咸丰十一年)开始放荒,人烟渐多。翌年,阿勒楚喀副都统衙门委派界官,驻苇子沟,管理地方。清廷批准设置宾州厅后,1881年9月(清光绪七年八月),于苇子沟开始修筑宾州城垣、衙署。到1883年(清光绪九年),宾州城已初具规模,修筑了土城墙,挖有护城壕,城内有东西大街一条。苇子沟河(今宾州河)穿城而过。随着府县建制的变更,宾州城从清末到民初先后为厅治、府城和县城。清末民初设置宾增区,管辖宾州城。1915年后,改为第一区,设城厢保。东北沦陷后,初为城厢保,后改为宾州街。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始设城厢区,1949年6月改为第一区。1955年8月,改为宾州镇。1958年9月,改称宾州镇公社。1964年9月,将城郊农村划出,成立新立人民公社。1980年1月,恢复宾州镇称谓。
宾州镇地处张广才岭西麓支脉,属低山丘陵地带,地势四周高,中间低,宾州河自南而北贯穿城区。全镇总面积17.3平方公里。县属主要工商企业集中于镇内,镇办工业有电线厂、工艺美术绣品厂、开关厂等,1990年镇办工业总产值1324万元。城乡接合部有耕地1.3万亩,采用温室、大棚等方式种植蔬菜。交通便捷,客运汽车平均每10分钟往哈尔滨发车1次。全镇共辖5个街道和四季青、红旗、东风3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6.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42万人,多数为汉族,满、朝鲜、回等少数民族人口较少。镇政府驻奋斗大街路东。
宾西镇 隶属宾县管辖。位于县境西部,以蜚克图河与阿城市蜚克图镇分界,距县城27公里。哈同公路干线穿越镇境。
宾西,旧名“蜚克图”,以蜚克图河得名,1948年以其位居宾县西境改称“宾西”。元代为东路的鹿鲁吉站,明朝始设淝河卫,后改蜚克图卫,清朝设蜚克图站。清末形成集镇,1909年(清宣统元年),镇内有商业服务业店铺48家,隶属宾俗区。中华民国时期,隶属宾县第三区。东北沦陷后,始为蜚克图保,后设蜚克图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1月,为蜚克图区政府驻地。1948年与居仁区合并为宾西区,仍为区政府驻地。1956年3月,并村划乡,设置西川乡,同年9月改称宾西乡。1958年3月,与向阳、常胜两个乡合并为宾西乡,同年9月改称宾西人民公社。1960年1月,与阿城县蜚克图公社合并为宾西镇,1961年5月又分开,将原蜚克图公社划回阿城县。1964年4月,撤销宾西镇,改为宾西公社。1983年10月,改为宾西镇。
宾西镇位于县境最西部,蜚克图河东岸,南部多山、丘陵,北部多平原。全镇总面积20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8万亩,山地8.2万亩,以农为主,农、林、牧、工全面发展。1990年粮食总产量2.06万吨,养商品猪1.94万头、商品牛5400头、商品禽18.7万只。镇办工厂11个,1992年完成总产值4700万元。为农副产品集散地,贸易大集交易活跃。全镇共辖草甸、长青、常胜、瑞丰、四合、新福、西川、北安、朝阳、向阳、新德、玉民等12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3.2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687人;满、朝鲜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5%。镇政府驻地宾西街。
新甸镇 隶属宾县管辖。位于县境东北部,濒临松花江,设有松花江航运新甸港,为宾县水路运输的重要港口。镇政府驻地距县城40公里。
新甸镇历史悠久,辽代便派兵驻防,金代为上京会宁府曲江县管辖,元代为东路通往江北的渡口,从明代开始设船站码头,1878年(清光绪四年)始有“新甸”之称。清末形成集镇,1909年(清宣统元年)镇内有杂货铺、药铺、铁匠炉、旅店、粮栈等37户,设有电报局和通往江北木兰县的渡口,隶属宾州府宾安区管辖。中华民国成立以后,1926年设新甸镇,隶属宾县第五区。东北沦陷后,始设新甸保,后设新甸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1月,为新甸区政府驻地。1949年6月,为第十区政府驻地。1956年3月,设置新甸镇,1958年9月改称新甸人民公社。1980年1月,改为新甸镇。
新甸镇辖区地处松花江南岸,东西长,南北窄,东部多山、丘陵,西部为平原,沿江水草资源丰富,构成“二山一水七分田”的格局。全镇总面积206.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67万亩。农作物主要有玉米、大豆等。畜牧业较发达,主要饲养猪、牛、羊。镇办工业有砖厂、编织厂等。特产烧鸡,名扬松花江沿岸。全镇共辖新阳、三阳、高太、玉泉、前进、新安、仁和、沿江等8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2.7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335人,占总人口的23.3%;满族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1.4%。镇政府驻新甸街内。
宾安镇 隶属宾县管辖。位于县境中部,是宾县东部的交通中心,哈同公路横贯全境,是东去方正、依兰的必经之路。镇政府驻地距县城28公里。
宾安镇,原名“枷板站”。开发较早,元朝为北方旱路之一,明代设“扎不刺”驿站,1406年(明永乐四年)设置嘉河卫。清代中叶,1760年(清乾隆二十五年),设置“色勒佛特库”站,人们习惯称“枷板站”。1909年(清宣统元年),宾州府于此设置宾安区。之后,商业日渐发达,烧锅、杂货铺、首饰铺等达130多户,是宾州府境内重要集镇之一。中华民国时期为第五区,先后称枷板站保、宾安保。东北沦陷后期,设宾安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初设宾安区,1948年3月与新甸区合并改为新宾区,同年秋恢复宾安区。1949年6月,改为第七区,1955年又改为宾安区。1956年3月,并村划乡,设置宾安镇。1958年9月,改称宾安人民公社。1984年3月,改为宾安镇。
宾安镇全境南部多丘陵,北部多平原,马蛇子河南北穿过。全镇总面积156.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6.8万亩。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大豆、高梁、甜菜、烤烟等,1990年粮豆薯总产量4.7万吨。镇办工业有农具厂、木器厂、针织厂等,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2710万元。全镇共辖宾安、富安、致富、利民、新民、良种、旭光、立志、立新、民有、农科、永久、民兴、民富、永兴、东川、东阳、太阳等18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3.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763人;满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占1%。镇政府驻地宾安村。
胜利镇 隶属宾县管辖。位于县境东部,高丽帽子山脚下,北临松花江,东与方正县毗连。镇政府驻地距县城50公里。
胜利镇,原名“高丽帽子街”,因镇境东南部的高丽帽子山得名。高丽帽子山主峰海拔442米,“帽峰朝旭”是宾州八景之一,站在山顶可见日出奇观。清光绪初年(1876年),有商人在此开设“万埠广”烧锅,又称“万埠广集”。1909年(清宣统元年),集镇内已有300余户商号和居民,宾州府于此设置宾公区。中华民国成立后,为宾县第六区,到1929年已成为宾县东部较繁华的集镇。东北沦陷后,初为高丽帽子保,后改为宾公保,1940年1月改设宾公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初设宾公区。经过剿匪和土地改革,劳苦大众翻身取得全面胜利,改称胜利区。1949年秋改为第九区,1955年复改胜利区。1956年3月,撤区划乡,分设万春、普安、前进3个乡。1958年3月,合并为胜利乡,同年9月改称胜利人民公社。1984年3月,改为胜利乡,同年8月改为胜利镇。
胜利镇全境地形,南北长,东西窄。南部为山区,中间是丘陵,北部多平川,淘淇河斜穿全境,注入松花江。胜利镇是周围乡镇的区域中心和物资集散地。全镇总面积351.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3.9万亩,荒山、荒草、荒水、草原和沟谷23.7万亩。全镇经济以农为主,多种经营。1990年商品猪、商品牛均超万头,种植业和养殖业收入分别占总收入的46.6%和42.8%。镇村工业有水泥厂、白灰厂、砖厂等,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2950万元。全镇共辖万青、长治、四合、东安、民丰、红旗、民安、永安、先锋、普安、永发、山后、前进等13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3.0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309人;满、回、朝鲜等少数民族人口占1%。镇政府驻于镇内。
宁远镇 隶属宾县管辖。位于县境东南部,濒临淘淇河,南与延寿县毗邻。镇政府驻地距县城53公里。
宁远镇,旧名“九千五”。据《宾县志》载,“清末,一郭姓花九千五百吊买下这块土地而得名”(按荒照辟地10方,价9500吊钱)。清末民初,分属宾州府的宾公区和宾安区。1915年后,隶属宾县第八区。东北沦陷后,初为九千五保,1937年改称宁远保,1940年1月改为宁远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设置宁远区。1949年始改第九区,后改第十区,1950年7月改为第十一区。1955年6月,改为宁远区。1956年3月,并村划乡,设置宁远乡。1957年3月,将爱国乡并人宁远乡。1958年9月,改称宁远人民公社。1960年2月,将青阳公社并人宁远公社,1961年4月将原青阳公社划出恢复青阳公社。1984年3月,改为宁远乡。1985年5月,撤乡建镇,改为宁远镇。
宁远镇辖境地形南北狭长,南部多山地、丘陵,北部多平川,朝阳河自东南向西北流入枷板河。该镇是宾县东南部山区的区域中心城镇,也是周围4个乡镇的物资集散地。全镇总面积29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4.2万亩。全镇经济以农为主,多种经营。1990年粮豆薯总产量3万吨;烤烟、甜菜、白瓜籽、葵花籽、果树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2.16万亩,多种经营收入占总收入的34.3%。镇办工业有柳编厂和各类小加工厂等。全镇共辖宁远、宁西、宣德、良种、爱国、永丰、中阳、兴国、民杰、东莱、明礼、民发、双峰、洪山、东风等15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3.1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036人,主要是汉族。镇政府驻地宁远村。
糖坊镇 隶属宾县管辖。位于县境西北端,北濒松花江,西以蜚克图河与阿城市毗邻。镇政府驻地距县城60公里。
糖坊镇名来源于驻地旧制糖作坊名。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有一张姓者在此开设小糖坊,遂称此地为张家糖坊。清末民初,隶属宾州府宾日区。1915年以后,隶属宾县第三区管辖。东北沦陷后,先后设糖坊保、太平保,后改设糖坊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初设糖坊区,1948年春与满井区合并为糖满区。1949年10月,将糖满区分开,恢复糖坊区和满井区,分别称第三区和第四区。1950年7月,调整部分区划,仍称第三区。1955年又改称糖坊区。1956年3月,并村划乡,设置糖坊乡。1958年9月,成立糖坊人民公社。1984年3月,改为糖坊乡。1985年5月,改为糖坊镇。
糖坊镇辖区地处蜚克图河汇入松花江的三角地带,川地多,丘陵少,土壤肥沃,是宾县重要产粮区之一,也是宾县西北部的区域中心和物资集散地。全镇总面积209.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7.8万亩。全镇经济以农业和多种经营均衡发展。1990年粮食总产量3.1万吨;全镇有养猪、养牛、养羊专业村2个、专业屯8个,果树专业村1个、专业屯2个,1990年多种经营收入与粮食生产收入持平。境内北部的大顶子山,盛产青红石建筑材料。镇办工业以采石为主,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2200万元。全镇共辖糖坊、西河、宾川、农科、胜利、新胜、北川、吉源、老山头、临江、文川、新华、正阳、永胜、远景、太平、新平、永吉等18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3.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667人,主要是汉族。镇政府驻地糖坊村张家油坊屯。
镇境北部松花江南岸的老山头,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春夏之际,是哈尔滨市的旅游区之一。
居仁镇 隶属宾县管辖。位于县境西部,宾州镇与宾西镇之间,哈同公路横贯镇区。镇政府驻地距县城17公里。
居仁镇,清代属阿勒楚喀副都统辖区,光绪初年(1875年)称“满家店”。因有旗人满姓在此开大车店,故称“满家店”。设治后,隶属宾州厅阜财社。清末民初属宾州府宾俗区,并为区公所驻地,设有巡警分局、初等小学堂等。1915年改为宾县第三区。东北沦陷后,初为满家店保,1937年改为居仁保,1940年1月改设居仁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设置居仁区。1948年3月,与蜚克图区合并为宾西区。1949年6月,改称第二区,1955年复改为宾西区。1956年3月,撤区划乡,设置居仁乡。1958年3月,与东兴乡合并为居仁乡,同年9月成立居仁人民公社。1984年3月,改为居仁乡。1992年10月,撤乡建镇,改为居仁镇。
居仁镇全境地形狭长,北部多丘陵,南部多平原。全镇总面积101.4平方公里,有耕地10.4万亩。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有水利灌溉设备159台,工程设施50多处,是全县水稻主要产区,1990年水稻产量占全镇粮豆薯总产量的40%;有养猪专业村1个、专业屯6个,农户户均养猪2.2头。全镇共辖居仁、东兴、农科、吉祥、新生、悦来、中兴、三合、东升、福合、西安等11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1.98万人,其中朝鲜、满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占13%。镇政府驻于镇内。
松江镇 隶属宾县管辖。位于县境南部,吊水湖岭北麓,南与阿城市毗邻,镇政府驻地距县城35公里。
松江镇驻地,原名“工棚子”,因中华民国年间(1912—1931年)有进山烧炭工人于此地搭棚子住宿而得名。后改作“弓棚子”。1956年3月并村划乡,为平坊乡管辖的一个自然屯。1958年开始勘测,发现铜、锌矿床多处,1969年由冶金部东北有色金属管理局投资,在弓棚子建立松江铜矿。随着矿区的开发,人口增多,1972年6月建镇,命名为松江镇,并将附近的几个生产大队划归松江镇管辖。
松江镇全境地形南高北低,丘陵夹平川。香炉砬子山位于镇境南部,主峰海拔623米。全镇总面积125.6平方公里,有耕地2.7万亩。为山区工矿城镇。主要为矿区服务。蔬菜种植已经形成区域化,有韭菜、黄瓜等6个生产专业村、屯;所属新发村罗才沟屯为养牛专业屯,带动了全镇养殖业的发展,1990年平均每个农户养牛1.9头、养商品猪3.4头。全镇共辖1个街道和益阳、广平、新发、科研4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1.7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058人;满、回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3.7%。镇政府和松江铜矿机关同驻松江镇街内。
新立乡 隶属宾县管辖。位于县境中部,环绕县城周围,为城郊乡。1964年9月,为解决宾州镇管辖农村范围过大和农业人口过多的问题,将宾州镇所属城外农村生产大队划出,单独成立农村公社,故名“新立”。1984年3月,将新立公社改为新立乡。
新立乡全境的地形特点是南部为半山区,中、北部为平原,海里浑河由南向北穿过,建有小型大同水库。全乡总面积174.2平方公里,有耕地11.6万亩,是一个纯农业乡,粮食生产、多种经营和乡村企业全面发展。1990年,粮食总产量2.5万吨,烤烟、甜菜、白瓜籽、蔬菜等种植面积达2.61万亩,多种经营收入占总收入的35.5%。全乡饲养商品猪2.1万头、商品牛5886头、家禽26万只。乡村工业有砖厂、编织厂和公路运输,1992年乡企总产值2800万元。全乡共辖新立、实验、东山、务本、大同、庆华、胜荣、南阳、务勤、宝泉、大崴子、二龙山、合兴、宣阳、兴隆、和顺等16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3.1万人,其中满、朝鲜、回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3%。乡政府驻于宾州镇内。
英杰乡 隶属宾县管辖。位于县境西南部,哈同公路南侧,南与阿城市毗邻。乡政府驻地距县城14公里。
英杰乡,原名猞猁河村。以发源于大顶子山的猞猁河得名。1948年,为缅怀在解放战争时期剿匪战斗中牺牲的齐英杰区长,将猞猁区更名为英杰区。清末民初,属宾州府宾进区,1915年后改隶宾县第二区管辖。东北沦陷后,初设猞猁河保,后改为猞猁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1月,设置猞猁区,1948年改为英杰区。1949年6月,改为第十二区,同年10月改为第十三区。1950年7月,改为第十五区,1955年复称英杰区。1956年3月,撤区划乡,设置英杰乡。1958年9月,改称英杰人民公社。1984年3月,政社分开,改为英杰乡。
英杰乡全境地形南北长,东西窄,南部为山区,北部为平原。境内最高山为白石砬子山,海拔361米。猞猁河纵贯乡境。全乡总面积169.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36万亩,山林面积9.4万亩。全乡粮食、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稳步发展。1990年全乡甜菜、烤烟、葵花籽等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占耕地面积的28.6%。乡办工业有红砖、美术品等产品,其中美术品销往美、日等10个国家和地区。1992年乡企总产值2646万元。全乡共辖英杰、德全、太康、康顺、友好、友联、民兴、民福、永乐、吉兴等10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81万人,其中满、朝鲜、蒙古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8%。乡政府驻地英杰村三道岗屯。
永和乡 隶属宾县管辖。位于县境西北部,南邻宾西镇,西濒蜚克图河。乡政府驻地距县城42公里。原属糖坊区(三区)管辖,1956年3月,并村划乡,设置永和乡。1958年3月,并入糖坊乡,同年9月将糖坊乡改称糖坊人民公社。1961年4月,从糖坊公社划出成立永和公社。1984年3月,改为永和乡。
永和乡全境地处大团山脚下,地域狭小,是县内较小的乡镇之一。全乡总面积85.4平方公里,有耕地9.05万亩,土壤肥沃,盛产五谷杂粮,是县内主要产粮区之一。多种经营较发展,其收入与粮食生产收入持平。乡办工业有服装加工厂等,加工的服装销往国内20多个省(市)。全乡共辖永和、联华、西华、新兴、崇庆、利富、北兴、新田、良种、建华等10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48万人,其中满、朝鲜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1%。乡政府驻地德源恒屯。
满井乡 隶属宾县管辖。位于县境西北部,北濒松花江,与呼兰、巴彦县隔江相望。乡政府驻地距县城40公里。
满井乡驻地满井村,清末规划街基时,街基南有一清泉,于其附近打井一眼,水满而不淌,故称此地为“满井”。1909年(清宣统元年),宾州府于此设置宾日区,并设有巡警分局和初等小学堂等。中华民国成立后,1915年,以满井为中心,划为县属第四区。东北沦陷后,初设满井保,后改为满井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1月,设置满井区。1948年3月,与糖坊区合并改称糖满区。1949年6月,改为第三区,同年10月与原糖坊区分开,改称第四区,1955年复称满井区。1956年3月,并村划乡,设置满井乡。1958年9月,改称满井人民公社。1960年2月,并人鸟河公社,1961年4月恢复满井公社。1984年3月,改为满井乡。
满井乡辖境地濒松花江南岸,淘气河穿越乡境,土壤肥沃。全乡总面积179.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5.3万亩,盛产玉米、大豆、水稻等,是全县重要产粮区之一。1990年粮豆薯总产量3.66万吨,其中水稻播种面积1.9万亩,居全县第二位。乡办工业较为发展,1992年乡企总产值2050万元。全乡共辖满井、富源、永宁、德平、西桥、新城、物华、双华、谦和、安乐、江南、利达、靠山、尚义、石桥等15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2.8万人,其中满、蒙古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1.5%。乡政府驻地满井村。
鸟河乡 隶属宾县管辖。位于县境北部,松花江南岸,设有航运船站。乡政府驻地距县城19公里。
鸟河,满语“江岔子”之意。清代乾隆初年(1736年),建水路驿站渡口。“红石积雪”、“鸟河竞渡”,皆为宾州八景之一。清代中叶,为阿勒楚喀副都统辖地。1881年(清光绪七年)添设民官后,属宾州厅阜财社。清末民初,隶属宾州府宾日区,1915年后隶属宾县第四区。东北沦陷后,1935年7月,设鸟河保。1938年7月,与猴石保合并改为万发保,1940年设鸟河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1月,设置鸟河区,1948年3月并入万发区。1949年10月,将万发区改为第五区,1955年复称万发区。1956年3月,并村划乡,设置鸟河乡。1958年3月,将万发乡并入鸟河乡,同年9月改称鸟河人民公社。1960年2月,将满井公社并入鸟河公社;1961年4月,又划出恢复满井公社。1984年3月,改为鸟河乡。
鸟河乡辖境北濒松花江,地势南高北低,丘陵起伏,土壤肥沃。全乡总面积175.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795万亩,是全县主要产粮区之一,1990年粮豆薯总产量5万吨。多种经营迅速发展,有乡、村、屯办基地35处。乡办工业有砖厂、沥青厂、砂厂、小型机修厂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达2050万元。水陆两便,每天有公路班车直达县城和哈尔滨市。全乡共辖久太、广丰、长太、平安、广义、万发、乐陵、良种、红石、大川、久庆、松江、同乐、永年等14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3.2万人,其中满、蒙古、朝鲜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4%。乡政府驻地白石港。
民和乡 隶属宾县管辖。位于县境北部,北临松花江,与巴彦、木兰县隔江相望。乡政府驻地距县城25公里。
民和乡,原名“猴石”,因猴石山(又名双龙山)上有石猴而得名。东北沦陷后,1935年7月,设猴石保。1940年1月,设置猴石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设置猴石区。1948年3月,与永利区合并改为民和区。1949年6月,改为第五区,同年10月由第五区改称第六区,1955年复称民和区。1956年3月,撤区划乡,将民和区划分为城子乡和临江乡,1958年3月合并为民和乡。同年9月,改称民和人民公社。1984年3月,改为民和乡。
民和乡全境地势南高北低,丘陵岗地加平川,海里浑河自西南入境流入松花江,境内东北端的双龙山(猴石山),主峰海拔188.9米。全乡总面积166.6平方公里,有耕地13.5万亩,主要种植粮食作物。多种经营已形成区域性的生产格局,华英村偏利屯靠种“菇

”致富,以“菇

屯”著称;华宾等4个村为畜牧区;五安等两个村为蔬菜区;华英等4个村为烤烟、甜菜、果树种植区。全乡共辖红光、五安、华宾、太和、华英、启新、双龙、立谦、兴发、勤劳、明山等11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2.52万人,主要是汉族。乡政府驻地工厂屯。
经建乡 隶属宾县管辖。位于县境中部,乡政府驻地距县城17公里。原属民和区管辖,1956年3月,并村划乡,设置经建乡。1958年3月,与求利乡合并为经建乡。同年9月,改称经建人民公社。1984年3月,改为经建乡。
经建乡全境多为丘陵岗地,土质瘠薄。全乡总面积148平方公里,有耕地15.5万亩,主要种植玉米、大豆、高粱等,1990年粮豆薯总产量2.3万吨。乡办工业有综合厂、饮料厂、砖厂等。全乡共辖头道、二道、民乐、三道、广兴、常和、色树、民利、广和、永顺、经建、永利、新昌等13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2.34万人,主要是汉族。乡政府驻地经建村。
三宝乡 隶属宾县管辖。位于县境中部偏南,南与尚志市毗邻。乡政府驻地距县城20公里。清末民初,三岔河一带分属宾维区和宾风区。东北沦陷后,始设三岔河保,后改设三岔河村,1943年与元宝河村合并为三宝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设置三宝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0月改为第十一区。1950年7月,改为第十三区,1955年复又改称三宝区。1956年3月,撤区划乡,分设和平乡和三宝乡。1958年3月,将和平乡并入三宝乡。同年9月,改称三宝人民公社。1984年3月,改为三宝乡。
三宝乡全境南北狭长,南为群山,北为平川,中间多丘陵,三岔河、元宝河横穿全境,汇入枷板河。全乡总面积321.5平方公里,有耕地14.5万亩。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大豆、高粱、甜菜、烤烟等,1990年粮豆薯总产量3.1万吨。全乡户均养猪1.6头、养牛1头。乡办工业有编织厂等。全乡共辖三岔、高台、宝山、大泉、新兴、宝河、元宝、幸福、民强、东方红、民祥、民生、新丰、宝丰、永兴等15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3.2万人,主要是汉族。乡政府驻地三岔村三岔河屯。
平坊乡 隶属宾县管辖。位于县境南部,南与松江镇毗邻,北与新立乡接壤。乡政府驻地距县城14公里。
平坊乡驻地全孝村,原名“杨家烧锅”。清代同治初年(1862年),“钦饬二品顶戴”的杨玉山到此垦殖,并开“烧锅”,故名“杨家烧锅”。清末民初,隶属宾州府宾进区,1915年后隶属宾县第七区。东北沦陷后,日伪统治者建立所谓“模范村”,初设全孝保,后改设全孝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设置全孝区,1949年10月改为第十二区。1950年7月,改为第十四区,1955年6月复称全孝区。1956年3月,撤区划乡,分设共和、平坊两个乡,1958年3月合并为平坊乡,同年9月改称平坊人民公社。1972年6月,将南部弓棚子地区划出设置松江镇。1984年3月,改为平坊乡。
平坊乡全境地势南高北低,多丘陵山地。全乡总面积112平方公里,有耕地5.9万亩,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大豆、甜菜、烤烟等。全乡共辖全孝、石洞、南华、民兴、科研、平坊、全胜、共和等8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5万人,其中满、朝鲜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2%。乡政府驻地全孝村杨家烧锅屯。
光恩乡 隶属宾县管辖。位于县境东南部,张广才岭支脉大青山北麓,南邻尚志市。乡政府驻地距县城45公里。原属常安区,1956年3月,并村划乡,设置光恩乡。1958年3月,并入青阳乡,同年9月改称青阳人民公社,1960年2月并人宁远公社。1961年4月,从宁远公社划出,设置光恩公社。1984年3月,改为光恩乡。
光恩乡全境受大青山山脉影响,多丘陵山地。全乡总面积133.2平方公里,有耕地5.4万亩。经济作物有甜菜、烤烟、葵花籽等,约占总播种面积的1/5。乡办工业有罐头厂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1500万元。全乡共辖马鞍山、长兴、中心、光恩、福兴、德顺等6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35万人,其中满、朝鲜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1.3%。乡政府驻地福兴村财神庙屯。
青阳乡 隶属宾县管辖。位于县境东南部,大青山北麓,南与延寿县毗邻。乡政府驻地距县城62公里。原属宁远区(十一区)管辖,1956年3月,并村划乡,设置青阳乡。1958年3月,将光恩乡并入青阳乡,同年9月改称青阳人民公社。1960年2月,又将青阳公社并入宁远公社。1961年4月,恢复青阳公社,并增设光恩公社。1984年3月,改为青阳乡。
青阳乡全境地形南北狭长,境南边界大青山主峰海拔952米,素有“青山叠翠”之称,为宾州八景之一。石头河自东南流向西北出境。全乡总面积157平方公里,有耕地6.3万亩。甜菜、烤烟、葵花籽、白瓜籽等多种经营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1/5;全乡户均养猪2.3头、养牛1.3头。乡办工业有编织厂和小作坊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1860万元。全乡共辖青河、青阳、松林、青山、张发、国庆、太兴等7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3万人,主要是汉族。乡政府驻地青河村乔家崴子屯。
常安乡 隶属宾县管辖。位于县境东部,北靠宾安镇。乡政府驻地距县城44公里。
常安乡,旧称“老营口”。清代,“流民”私自进入围场采参,于此地设“棒槌营”,由此出口,故称“老营口”。清末民初,隶属宾州府宾安区。东北沦陷后,初为老营口保,后改常安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设置常安区。1950年7月,改为第十二区,1955年又改为常安区。1956年3月,撤区划乡,设置常安乡。1958年9月,改称常安人民公社。1984年3月,改为常安乡。
常安乡全境地形南高北低,“两岗三川,四面环山”,为半丘陵、半平原地带,枷板河、横道河子流经乡境。全乡总面积117.6平方公里,有耕地11.5万亩。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较大,是宾县烤烟主产区,也是黑龙江省重点烤烟产区之一。乡办工业有水暖器材厂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达3108万元。全乡共辖常安、大兴、宏兴、长春、营口、双榆、古城、宾阳、永增、长岭、土顶等11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2.8万人,主要是汉族。乡政府驻地常安村张家烧锅屯。
境内古城村的“常安古城”,为金代古城遗址。呈正方形,夯土版筑,周长近1000米,东、西、北三面城墙保存较好。为黑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摆渡乡 隶属宾县管辖。位于县境东北部,北濒松花江,与木兰县五站镇隔江相望,东与方正县毗连。设有“摆渡”渡口,是连接松花江南北两岸的渡口之一。乡政府驻地距县城75公里。
乡名来源于驻地摆渡口子屯名。明代即有船夫在这里的松花江上摆渡过江,故取名“摆渡”。后形成集镇,遂称“摆渡口子”,俗称“东口子”。宾州厅设立后,沿江一带属益知社范围。清末民初,隶属宾州府宾公区,1915年后隶属宾县第六区。东北沦陷后,初设摆渡保,后改为摆渡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设置摆渡区。1948年3月,与宾公区合并改为胜利区。1949年6月,改为第八区,同年10月改为第九区。1950年7月,将摆渡地区划出,设置第十区,1955年将第十区改为摆渡区。1956年3月,撤区划乡,分设摆渡、宏飞两个乡。1958年3月,合并为摆渡乡,同年9月改称摆渡人民公社。1984年3月,改为摆渡乡。
摆渡乡辖境南高北低,多丘陵山地,摆渡河纵贯南北,注入松花江。全乡总面积258.6平方公里,有耕地7万亩,以农为主,多种经营。乡办工业有编织厂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1450万元。渡口有渡船4艘,为松花江南北两岸群众渡江提供方便。全乡共辖摆渡、丽泉、一德、通江、东平、东方、宏飞、梨树等8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5万人。乡政府驻地摆渡村。
五、方正县
方正镇 隶属方正县管辖。位于县境中部,松花江南侧,为方正县城。哈同公路从镇中通过。
方正镇名来源于县名。清末,为一小村落。原称“方正泡”,亦称方正街。以其街市北2公里之方正泡得名。据新修《方正县志》载,方正泡由“胖头泡”演变而来。始属吉林省大通县管辖,1909年(清宣统元年)设置县治,县“以泡定名”,称方正县,县署驻方正街,遂为县城。因之规模不断扩大,人口逐渐增多。清末和中华民国前期,为方正县第一区。东北沦陷后期,改为方正街。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设置城厢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0年改为第一区。1955年10月,撤销城厢区,设置方正镇。1958年9月,与附近乡村合并成立红旗人民公社。1961年从红旗公社里划出,设置方正镇公社。1964年6月,将方正镇公社所属庆丰、兴发、冯玉、富裕、福兴、新城6个生产大队分别划给红旗公社和德善公社。1980年10月,恢复方正镇原称。
方正镇地处哈同公路中段,为交通要冲。全镇总面积19.6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6平方公里,东西长4公里,南北宽1.5公里。县属主要工商企业集中于镇内。镇办工业有工业总厂、综合厂、汽水厂等,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2450万元。镇郊有耕地1.86万亩,主要种植水稻、玉米和蔬菜。全镇共辖5个街道和晴天、民主、解放、庆丰等4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4.3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83万人;朝鲜、满、回族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5%。镇政府驻于镇内。
会发镇 隶属方正县管辖。位于县境中部,玛

河下游西岸,哈同、方庄公路交会点。镇政府驻地东距县城14公里。
镇名源于驻地“会发恒”。“会发恒”名称始于清末,据说是一商号名称,人口渐多,遂称此地为“会发恒”。1909年(清宣统元年)已形成屯落。中华民国时期,称会发恒街,隶属方正县第二区管辖。东北沦陷后,初称会发恒镇,后改为会发恒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设置会发恒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0年改称第二区,区政府驻会发恒村。1956年3月,撤区划乡,设置会发恒乡。1958年底与附近乡合并成立新农村人民公社,1961年分设会发、珠海两个公社。1962年4月,将一部分生产大队划出,新成立永丰公社。1984年8月,改为会发镇。
会发镇全境西高东低,西部为丘陵浅山区,东部为平原河套地,桶子河横贯全境,注入玛

河。全镇总面积67.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33万亩。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大豆、水稻、小麦和亚麻等。镇办工业有农具厂、木器厂、橡胶厂、毛毡厂等。全镇共辖会发、河南、郑家、爱国、永合、安家、永胜、永发、腰屯、和平、团结等11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1.2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446人,主要是汉族。镇政府驻地会发村。
大罗密镇 隶属方正县管辖。位于县境东部,张广才岭山脉北麓,松花江南岸,东与依兰县毗邻,哈同公路从镇内通过。镇政府驻地西距县城32公里。
大罗密镇,以境内大、小罗勒密河得名。“罗勒密”,满语意为“打鱼人在此劳动”,后简称“大罗密”。清代晚期,满族人在这一带松花江上捕鱼。清末属方正县第三区管辖,中华民国时期改隶第四区。东北沦陷后期,设大罗勒密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7年设置大罗勒密区,1950年改为第五区。1956年3月,撤区划乡,设置大罗密乡。1958年3月,改为大罗密镇,同年底改称新生活人民公社,1959年改称大罗密公社。“文化大革命”中改名为万宝公社,1981年7月恢复大罗密公社名称。1984年8月,政社分开,改为大罗密乡。1986年4月,撤乡建镇,改为大罗密镇。1987年9月,将沙河子村、瓦洪河村划出,设置沙河子镇。
大罗密镇辖区为山区丘陵地带,大、小罗勒密河自南而北流入松花江,是一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镇。全镇总面积133平方公里,有耕地5.8万亩。主要农业作物有玉米、大豆、水稻等。土特产品有人参、平贝、蕨菜等。镇办工业有综合厂、砖瓦厂、小煤矿等,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1704万元。全镇共辖西北、东北、兴隆、中兴、红光、西南、东南、青山等8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1.1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753人;朝鲜、满族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8%。镇政府驻地大罗密屯。
另外,位于东部的方正林业局所在地高楞镇(自然镇),有居民2万余人。
沙河子镇 隶属方正县管辖。位于县境东北部,松花江南岸,松花江航运设有沙河子港。镇政府驻地距县城47公里。
沙河子镇名源于沙河子村名。清末立屯时,因屯南有条河,为沙子河底,故名“沙河子屯”。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建立沙河子村,隶属大罗勒密区管辖。1956年3月,撤区划乡,划归大罗密乡管辖。1958年底,隶属新生活人民公社(后改为大罗密公社)。1984年8月,改隶大罗密乡。1986年4月,将大罗密乡改为大罗密镇。1987年9月,将大罗密镇北部的沙河子、瓦洪河两个村划出,设置沙河子镇。
沙河子镇濒临松花江南岸,三面环山,一面傍水。全镇总面积150平方公里。境内资源丰富,尤其煤炭储量可观。达连河煤矿通过专用线经沙河子港输出煤炭。1961年建立沙河子港务局,逐渐将沙河子港建设成为黑龙江水系最大的煤炭专业港口,有装船泊位12个,可同时停靠1000吨级驳船12艘,年吞吐量100万吨。镇内还有省直企业沙河子农场场部机关、沙河子煤炭调运站,县直企业有方正煤矿管理机关。镇办工业有木材加工厂、制酒厂等。全镇共辖镇南、镇北、沙河子等3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893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197人;满、朝鲜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2.2%。镇政府驻地沙河子村。
松南乡 隶属方正县管辖。位于县境北部,松花江南岸玛

河入口东侧。乡政府驻地南距县城5公里。
松南乡,原名红旗公社,1981年以其地居松花江以南改名松南公社。清末民初,隶属方正县第一区。东北沦陷后,初为北保,后隶属友爱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隶属临江区,后改为第四区,1955年10月改为沿江区。1956年3月,并村划乡,设置松江乡。1958年9月,与方正镇等合并成立红旗人民公社。1961年将方正镇划出。1964年6月,将方正镇公社所属的庆丰、兴发两个生产大队划归红旗公社。1981年7月,更名为松南公社。1984年8月,政社分开,改为松南乡。
松南乡全境地处玛

河汇入松花江的沿江流域的三角地带,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草资源丰富。全乡总面积93.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824万亩,草原面积1.38万亩,方正泡、大嘴泡、老河身等自然湖泡面积1.21万亩,为鱼米之乡。乡办工业有联合厂、砖瓦厂、机修厂、小煤矿等。全乡共辖兴发、侯家、红星、红旗、东升、白四、大嘴泡、向阳、建国、永平、黎明、丰产、十间房等13个村。1990年全乡总人口1.5万人,主要是汉族。乡政府驻地李家屯。
伊汉通乡 隶属方正县管辖。位于县境北部,松花江南岸。设有伊汉通码头,是方正县的重要港口。乡政府驻地距县城7公里。
“伊汉通”一词,满语意为“老牛道”。清末民初,为满族人居住。中华民国时期,隶属方正县第四区管辖。东北沦陷后期,设伊汉通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伊汉通村隶属临江区管辖,1950年改为第四区,1955年10月改称沿江区。1956年3月,撤区划乡,设置伊汉通乡。1958年3月,将得莫利乡并入伊汉通乡,同年9月并入红旗人民公社。1961年6月,从红旗公社划出,成立伊汉通公社。“文化大革命”中将伊汉通公社改为松江公社。1981年7月恢复伊汉通公社名称。1984年8月,改为伊汉通乡。
伊汉通乡全境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东南部为山地,西北部沿江为平原洼地,有得莫利等河流,并修有吉利、红旗两座小型水库。全乡总面积63.4平方公里,山多田少,共有耕地5.34万亩。乡办工业有铁木厂、砖瓦厂、砂石厂等。全乡共辖伊汉通、渔业、得莫利、吉利、八名、临江、尖山、吉兴、迎春等9个村。1990年全乡总人口1.3万人,其中满、朝鲜、回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2%。乡政府驻地伊汉通村。
德善乡 隶属方正县管辖。位于县境中部,西临玛

河。乡政府驻地距县城4公里。中华民国初期,这一带陆续垦殖立屯,隶属方正县第一区管辖。东北沦陷后期,于蔡水井子屯设立安乐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设置德善村,隶属第二区管辖。1955年10月,改隶会发恒区。1956年3月,撤区划乡,设置德善乡等。1957年12月,将双凤乡并人德善乡。1958年9月,并入红旗人民公社。1961年6月,从红旗公社里划出成立德善公社。1964年6月,将方正镇公社所属冯玉、富裕、福兴、新城4个生产大队划归德善公社。“文化大革命”中,将德善公社改为朝阳公社,1981年7月恢复德善公社名称。1984年8月,政社分开,改为德善乡。
德善乡辖区东南部为半山区,黄泥河横贯全境,全县最大的水库——双凤水库位居境内黄泥河中段。全乡总面积64.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13万亩。盛产水稻。1981年日本友人藤原长作在富裕生产大队进行“水稻寒地稀植高产技术”试验成功,相继在全县大面积推广,获得大幅度增产,为寒地稀植水稻闯出一条新路。乡办工业有砖瓦厂、白灰厂、农机修配厂等。全乡共辖丰裕、双凤、新鲜、新城、莲花、富兴、建兴、安乐、明阳、正义、富裕、新立、守义、德善等14个村。1990年全乡总人口1.5万人,其中朝鲜、满、回族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4%。乡政府驻地德善村。
天门乡 隶属方正县管辖。位于县境西北部,北靠松花江,东临玛

河。乡政府驻地距县城13公里。
乡名源于驻地天门屯名。原名南天门。相传,清雍正年间,有2人在松花江上打鱼,在望江楼停船上岸买吃的,因江崖很陡,称此地“比登南天门还难”,故得名“南天门”。中华民国时期,属方正县第三区管辖。东北沦陷初期为三区,后改设南天门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设置南天门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0年改为第三区,1955年10月又改称南天门区。1956年3月,撤区划乡,设置南天门乡等。1958年9月,与新安乡合并为新天门乡,同年底改称天门人民公社。1961年6月,将西部地区划出成立新安公社。1984年8月,政社分开,改为天门乡。
天门乡全境地势西高东低,西部为浅山丘陵区,中部属平川地,东部为河套地。全乡总面积129.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2万亩,是方正县的主要粮豆产区之一。乡办工业有农机修配厂、亚麻厂、木材加工厂等。全乡共辖天门、尚志、中心、东伟、兴农、沿江、太平、庆华、新兴、四合、利民、新胜、大兴、黑河口等14个村。1990年全乡总人口2万人,其中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2%。乡政府驻地天门村。
境内黑河口村西1公里处,松花江南岸有古城遗址1座,北部已陷入江水中。城址东西宽约1公里,南门筑有瓮城,四角筑有炮台。据考证为金代古城。位于古城西的半山腰,建有墓穴,墓前有石人、石羊、石桌等,过去当地人称“王子坟”。经考证,为金代古墓。
新安乡 隶属方正县管辖。位于县境西北部,松花江南岸,东靠天门乡,西与宾县毗邻,北与通河县浓河镇隔江相望。乡政府驻地距县城36公里。原属南天门区(三区)管辖。1956年3月,撤区划乡,设置新安乡。1958年9月,与南天门乡合并改为新天门乡,同年底改称天门人民公社。1961年6月,从天门公社中划出,成立新安公社。1984年8月,改为新安乡。
新安乡全境三面环山,北濒松花江,瓜兰河自南而北流经全境。全乡总面积160平方公里,山林面积占80%,耕地面积仅2.6万亩。副业生产以采集野生药材和薇菜、蕨菜等山产品为主。乡办工业有综合厂、砖厂、配件厂等。全乡共辖新安、新村、靠山、宝山、六合、哈山、横山等7个村。1990年全乡总人口近5000人,其中满、朝鲜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1%。乡政府驻地新安村。
珠河乡 隶属方正县管辖。位于县境西南部,南与延寿县接壤,西与宾县毗连。乡政府驻地距县城22公里。原属会发恒区管辖。1947年从会发恒区划出,设置珠河区,1950年改为第八区,1955年10月复改为珠河区。1956年3月,撤区划乡,设置珠河乡。1958年9月,并入会发恒乡,同年底改称新农村人民公社。1961年6月,划分为会发、珠河两个公社。1984年8月,政社分开,将珠河公社改为珠河乡。
珠河乡为半山区。全乡总面积56.4平方公里,有耕地5.3万亩,主要种植粮食作物。副业生产以采集药材和蕨菜等山产品为主。全乡共辖太平、凤山、珠兴、永安、东风、联宾、新宾、珠河、六甲、刘家店等10个村。1990年全乡总人口约1万人,其中满族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1%。乡政府驻地珠河村。
永丰乡 隶属方正县管辖。位于县境西南部,玛

河西岸,东、南、西三面为延寿县境所环绕。乡政府驻地距县城21公里。原属方正县会发恒区(二区)管辖。1956年3月,撤区划乡,设置永丰乡。1958年3月,撤销永丰乡,分别划归会发恒乡和珠河乡管辖。1962年4月,将会发、珠河公社各划出一部分区域,成立永丰公社。1983年7月,进行政社分开建乡工作试点,将永丰公社改为永丰乡。
永丰乡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西部为丘陵浅山区,东部为平原洼地。全乡总面积73.9平方公里,有耕地4.8万亩。乡办工业有农机具维修、粮米加工、木材加工厂等。全乡共辖新富、新华、山河、永丰、平原、新发、东兴、富源、新丰、福德等10个村。1990年全乡总人口约8000人,主要是汉族。乡政府驻地董家屯。
宝兴乡 隶属方正县管辖。位于县境南部,西濒玛

河,乡政府驻地距县城10公里。
乡名源于设治之初驻地宝兴屯名。清代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以后,这一带陆续垦殖立屯,如拉拉屯、腰台子等。清代末期和中华民国前期,归今延寿县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2月划归方正县,设置宝兴区,区政府驻地宝兴屯。1950年改为第七区,1955年10月复改为宝兴区。1956年3月,撤区划乡,设置宝兴乡和永建乡。1958年9月,两乡合并为宝兴乡,同年底改称宝兴人民公社。1962年8月,将南部地区划出,成立永建公社。1969年公社机关迁驻永兴屯。1984年8月,政社分开,改为宝兴乡。
宝兴乡境南部为丘陵浅山区,北部为河套平原区,石头河自东而西流经乡境注入玛

河。全乡总面积71.3平方公里,有耕地7.14万亩。主要农作物有玉米、水稻、大豆、亚麻等。乡办工业有农机修配厂、砖瓦厂、小煤矿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1310万元。全乡共辖新丰、仲宝、石河、永兴、东胜、胜利、幸福、富祥、宝兴、柞木、富民、胡家岗、太平、王家、石家等15个村。1990年全乡总人口约1.2万人,其中朝鲜族人口约占7%。乡政府驻地永兴村。
永建乡 隶属方正县管辖。位于县境南部,东亮珠河东岸,南部和西部与延寿县毗邻。乡政府驻地距县城19公里。清末民初和东北沦陷时期,归延寿县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2月划归方正县,隶属宝兴区。1948年设永建村。1950年改隶第七区,后又改为宝兴区。1956年3月,撤区划乡,分设永建、宝兴两个乡。1958年9月,两乡合并为宝兴乡,同年底改称宝兴公社。1962年8月,将宝兴公社南部地区划出,成立永建公社。1984年8月,改为永建乡。
永建乡境东部为丘陵浅山区,西部为丘陵河套地。全乡总面积29.3平方公里,有耕地2.85万亩。以农为主,多种经营。副业生产主要是培植人参和黄芪、平贝等中药材,以及养鱼等。乡办工业有农机修配厂、木材加工厂、砖瓦厂等。全乡共辖永建、建安、长龙、育新、曙光、新建、育林等7个村。1990年全乡总人口约6000人,其中朝鲜族人口约占10%。乡政府驻地永建村。
育林乡 隶属方正县管辖。位于县境东南部,张广才岭西北麓,东部与海林市毗连。乡政府驻地距县城16公里。原属德善公社。1970年11月,以原德善公社梨树园大队为基础,增设新村,成立公社。因公社机关同红星林场同驻一地,故名红星公社。1981年7月,更名为育林公社。1984年8月,政社分开,改为育林乡。
育林乡全境四面环山,黄泥河自东南向西北斜贯全境,全年无霜期105天左右。全乡总面积95平方公里,共有耕地4850亩。种植业和副业生产均衡发展。副业主要采集和培植人参、平贝、黄芪等。乡办工业有联合厂、木材加工厂等。全乡共辖前锋、红卫、朝阳、梨树等4个村。1990年全乡总人口1289人。乡政府驻地红星屯。
奋斗乡 隶属方正县管辖。位于县境东南部,东南与海林、尚志2市毗连,南与延寿县接壤。乡政府驻地距县城17公里。1970年为了战备需要,在南部山区新建了几个新村,迁入几百户农民,组建一个公社,始称“反修”公社,1973年改称奋斗公社。1984年8月,改为奋斗乡。
全乡共有耕地6330亩,主要种植玉米、大豆、水稻。山产品有人参、平贝、刺五加、木耳、蕨菜等。乡办工业有木材加工、农机维修等。全乡共辖丰收、前进、奋斗、跃进、富强、新光等6个村。1990年全乡总人口2215人,其中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10%。乡政府驻地奋斗村。
六、依兰县
依兰镇 隶属依兰县管辖。位于县境西部,濒临松花江南岸的牡丹江口与倭肯河口,城区北、西、东三面环水,东、西两面的倭肯哈达山(俗称东山)和拉哈福山(俗称西山)形成自然屏障,素有“东北重镇,遐迩通衢”之称。
依兰镇,原名“三姓城”。三姓城是一座依山傍水、风光秀丽的历史古城。辽为女真五国部之越里吉国故城,设于今依兰镇城区北门外,史称五国头城(亦称五国城)。金代设置胡里改路,初置万户,后改设节度使,治所设于五国城旧址。北宋徽、钦二帝被金俘至上京会宁府,后由韩州徙五国城监禁,俗传“坐井观天”,先后死于五国城。元代于胡里改路旧址设置胡里改万户府,并于今依兰镇西郊马大屯设置斡朵怜万户府。明代为忽儿海卫治所。清初,1665年(清康熙四年),已“设土城有官守”。1714年(清康熙五十三年),始派协领驻守三姓。1731年12月(清雍正九年十一月),添设三姓副都统驻守后,1733年(清雍正十一年)于旧城南侧,修筑三姓城。城呈方形,每边长1.5华里,东、西、南、北分设四门。到清代中叶,三姓城成为三江中下游流域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被称为边外七大重镇之一。清末,1906年2月(清光绪三十二年正月),添设民官,三姓城遂为依兰府城。1909年(清宣统元年),裁撤三姓副都统,设置吉林省东北路道,道署驻三姓城。中华民国成立后,1913年3月,府、厅、州一律改县,遂由府城改为县城,划为一区。1914年6月,东北路道改为依兰道,道、县公署同驻三姓城。依兰县公署于1915年在县城北门外开辟商埠地,1921年再兴商埠,扩充用地。三姓城是哈尔滨以下最大贸易口岸,是粮食、木材、毛皮、山产品的集散地。东北沦陷后,初称三姓保,1938年改为依兰街。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为依兰县城区,后改为第一区。1955年5月,改为依兰镇。1958年10月,将马大乡并人改称依兰镇公社。1980年复改称依兰镇。
依兰镇总面积81平方公里。县属工商企业集中于镇内。镇办工业有机电厂、涂料厂、纸箱厂、豆浆晶厂、编织厂等,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4450万元。镇郊有耕地4.17万亩,近郊以种植蔬菜为主;远郊以种粮豆为主,兼种蔬菜。全镇共辖7个街道和朝阳、镇东、同大、五国城、福兴、吉兴、马大、兴胜、保平、沿江等10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6.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03万人;满、回、朝鲜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6%。镇政府驻于镇内。
城北“五国城遗址”为黑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省政府于1982年6月设碑存志。镇郊牡丹江西马大屯,为元代“斡朵怜军民万户府”驻地。
达连河镇 隶属依兰县管辖。位于县境西南部,松花江右岸,距县城23公里,距哈尔滨252公里。哈同公路干线穿境而过。
达连河镇,清代晚期形成村落,以达连河(原称“达林河”)取名。中华民国时期,属依兰县第六区管辖。东北沦陷后,成为日本侵略者的重点移民地区,设有日本开拓团本部。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设置达连河区,后改为第十区。1956年3月,撤区划乡,设置达连河乡,1958年10月改称达连河公社。1964年6月,以达连河公社境内的达连河煤矿地区和达连河生产大队设置达连河镇。1966年称“达连河镇公社”,1980年恢复达连河镇名称。
达连河镇是一座以煤矿为主体的工业城镇。1936年发现煤炭矿藏,伪满曾设矿露天开采。解放战争时期,地方民主政府正式建矿生产。今依兰煤矿已建成大型露天煤矿,所产原煤为低灰优质煤,是理想的造气原料和化工原料。1990年由国家和地方投资兴建“哈依气化厂”和达连河至哈尔滨输气管道等工程,竣工后专为哈尔滨市区居民供应煤气。地方工业有发电、机电维修、建材、化工、粮油加工和食品加工等。全镇总面积13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96万亩,为全县第二大蔬菜生产基地,主要供应矿区和镇内居民。煤矿至沙河子镇通煤矿小火车。全镇共辖两个街道和北达连河、长兴、兴南、对青山、红旗、松江、西南、东南等8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3.0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34万人,占总人口的77.2%;回、朝鲜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1%。镇政府驻于镇内。
道台桥镇 隶属依兰县管辖。位于县境东南部,是依兰至勃利、七台河的交通要道。乡政府驻地距县城28公里,道台桥镇,清代光绪初年形成村落,清末吉林省东北路道道台王瑚监修依兰至密山的道路时,于村西修建桥梁1座,从此村名改称“道台桥”。东北沦陷后,初为道台桥保,后为道台桥村,为保、村公所所在地。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设置道台桥区。1956年3月改为道台桥乡。1958年10月,改称道台桥人民公社。1977年改为东华人民公社,1981年恢复道台桥名称。1984年4月,改为道台桥乡。同年12月批准,改为道台桥镇。
道台桥镇是依兰县东南部的区域中心,依兰——勃利公路干线通过镇内,也是通往本县三道岗、平原乡的必经之路,自然形成了周围4个乡镇物资集散地,设有国家管理的农贸市场。全镇总面积21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9.4万亩,盛产大豆、玉米,是依兰县重点产粮区。经济作物主要有甜菜、亚麻。乡镇工业有农机修理、皮革、服装、砖瓦厂等,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2242万元。全镇共辖道台桥、有利、北岗、永跃、庆丰、春光、卡伦、林家、明旗、东合发、永庆、三合、兴隆、兴发、长青、富民、居仁、一心、德胜、全胜利、兴站、机场、合心、赵家、周玉堂、新立、西田家、永丰、合兴等29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2.0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242人;满族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4%。镇政府驻地道台桥村。
宏克力镇 隶属依兰县管辖。位于县境东北部,松花江南岸,东邻佳木斯市,北与汤原县竹帘乡隔江相望。哈同公路通过镇区。镇政府驻地距县城45公里。
宏克力,满语为“官庄贮粮地”或“重要关口”之意。清初,设“达户屯”,为旗屯。清末,属依兰府二区。中华民国时期,为依兰县第二区。东北沦陷后,初为宏克力保,后改为宏克力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依兰县宏克力区。1947年初,划归依东县管辖。1948年6月,撤销依东县,又划回依兰县,后改为第二区。1956年3月,并村划乡,设置宏克力乡。1958年10月,改称宏克力人民公社。1984年4月,政社分开,改为宏克力乡。同年12月批准,改为宏克力镇。
宏克力镇辖区地处松花江右岸,地形狭长,沿松花江自西南向东北延伸,土壤肥沃。全镇总面积12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2.5万亩,是全县重点产粮区之一。镇办工业有农机修造厂、砖瓦厂、铁木工具厂、粮油加工厂等,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1300万元。设有水运码头和公路客运站,上达依兰、哈尔滨,下至佳木斯,水陆两便。全镇共辖宏克力、宏江、江南、镇南、祥顺、庆安、宏伟、宏丰、金沟、大洼丹、小洼丹、临江、宏图、杨家、袁家、吴颜、宏华等17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1.5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581人;满族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5%。镇政府驻于镇内。
三道岗镇 隶属依兰县管辖。位于县境东南部,南邻勃利县,北与桦南县毗连,是依、勃、桦三县的接合部。依勃公路穿越镇区。镇政府驻地距县城55公里。
“三道岗”之名称,乃自依兰县城至三道岗镇,依序排列有岗地三道之第三道岗地,故称“三道岗”。清末,放荒垦殖。中华民国时期,1919年有山东人来此开设“东盛烧锅”,逐渐形成街市,隶属依兰县第四区管辖。东北沦陷后期,设三道岗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设置三道岗区,后改称第八区。1956年3月,设置三道岗乡。1958年10月,改称三道岗人民公社。1984年4月,改为三道岗乡。同年12月批准,改为三道岗镇。
三道岗镇境内地势平坦,西部为丘陵地带。全镇总面积203.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9.4万亩,是依兰县重点产粮和产烟区之一。1990年粮食总产量3万吨,年均交售商品粮达万吨。乡镇工业有农机修理、制砖、造纸厂等,1992年总产值1400万元。全镇共辖三道岗、富强、靠山、建国、迎春、龙兴、高产、双胜、兴城、北兴、小新立、丰城、山城、丰旺、迎林、久兴、中心、东合、联合、二道岗、合庄、电报、吉利、安兴、发展、前进、民主、光荣等28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2.1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144人;满、回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3%。镇政府驻地三道岗村。
江湾镇 隶属依兰县管辖。位于县境中部,西濒牡丹江,是周围5个乡镇的区域中心。镇政府驻地北距县城22公里。
江湾镇,原名太平庄。清代乾隆年间(1736—1795年)设立官庄。1881年(清光绪七年),开通宁古塔(今宁安县)至三姓(今依兰县)驿站时,于太平庄设兵站并派兵防守。中华民国时期,隶属依兰县第六区。东北沦陷后期,隶属永发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7年设置永发区,区政府驻太平庄。1956年3月,并村划乡,设置太平乡。1958年10月,改称太平人民公社。1981年改名江湾公社。1984年4月,改为江湾乡。同年12月批准,撤乡建镇,改为江湾镇。
江湾镇境内地势平坦,全镇总面积92.4平方公里,有耕地8.67万亩,以种植大豆、玉米、烤烟为主。镇办工业有综合厂等,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1000万元。全镇共辖江湾、四合、苏格、同乐、青山、欢喜、龙湾、新乡、农兴、五家子、沿江、同乐二队等12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1.0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179人;满族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3%。镇政府驻地江湾村(太平庄)。
德裕镇 隶属依兰县管辖。位于县境北部,南濒松花江,北与伊春市毗连。哈萝公路穿境而过。镇政府驻地距县城12.5公里。原属汤原县管辖。东北沦陷后,隶属舒乐村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8年划归依兰县,隶属和平区,后改为第十一区。1956年3月,并村划乡,分设集贤乡和舒乐乡。1958年10月,成立红太阳人民公社,同年末划归依兰农场。1962年从依兰农场划出,成立德裕公社。1984年4月,政社分开,改为德裕乡。同年12月批准,改为德裕镇。
德裕镇境内北高南低,属沿江冲积平原和浅山丘陵地带。全镇总面积384.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76万亩,林地22.9万亩,位居镇东的依兰农场占地约7万亩。巴兰河干渠纵贯全境,建有永安水库,水源充足,是全县水稻主产区之一。镇办工业有综合修理、制砖、天然补品等厂(点)。全镇共辖德裕、德发、集成、集胜、德丰、永德、永安、农丰、继东、永志、舒乐、东兴、新兴、德安、宜昌等15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1.2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370人;朝鲜、满、回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10%。镇政府驻地德裕村。
珠山乡 隶属依兰县管辖。位于县境北部,北濒松花江,南抵倭肯河,珠山居中横卧。哈同公路贯通全境。乡政府驻地距县城22.5公里。
珠山乡,以境内珠山得名。珠山,原名“珠尔山”,因形像似猪,故称“猪山”。“猪”与“珠”音同,故定名为“珠山”。中华民国时期,属依兰县第一区。东北沦陷后期,隶属哈喇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隶属县城区,1948年改隶喇嘛吽区,后归第五区管辖。1956年3月,设置马鞍山乡。1969年在珠山屯东风畜牧场基础上建立东风人民公社,1981年更名为珠山公社。1984年4月,政社分开,改为珠山乡。
珠山乡境内属丘陵农林区,植被覆盖率较高,山谷间水草丰茂,北部建有小型永兴水库。全乡总面积2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4万亩。农业生产以种植大豆、玉米为主,兼搞种参、养鱼等多种经营。乡办工业有农机修配、制砖、采石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1000万元。全乡共辖珠山、创业、东峪、哈山、河口、峪兴、哈蜚、林丰、奋斗、金珠、马鞍山、倭肯、爱民、北胜、羊角沟、东跃、友谊、光华、展望等19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12万人,其中满、蒙古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6%。乡政府驻地珠山村。
境内北部清代抗俄“靖边营遗址”,即“巴彦通要塞遗址”,建于19世纪80年代初,是清代保卫三姓城的军事要塞,扼控松花江航运的战略要地;距“靖边营”东北1.5公里的巴彦通炮台,用水泥灌筑而成,高约8米。为黑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涌泉乡 隶属依兰县管辖。位于县境东北部,东南部隔松木河与桦南县毗邻。乡政府驻地距县城30公里。
涌泉乡,因其辖境山地多泉水,故名。原属依兰县宏克力区。东北沦陷后期,属寡拉村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7年初划归依东县管辖,设置寡拉区。1948年6月,撤销依东县,划回依兰县,隶属第二区。1956年3月,撤区划乡,设置涌泉乡。1958年10月,并入宏克力人民公社。1961年从宏克力公社划出,成立涌泉公社。1984年4月,政社分开,改为涌泉乡。
涌泉乡全境地处丘陵地带,北部建有小型胜利水库。全乡总面积24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7.3万亩,以种植玉米、大豆、亚麻、甜菜为主,是全县商品粮基地和甜菜基地之一。利用低洼地、沼泽地积极发展畜牧业,1990年全乡养牛2405头,牧业生产居全县第二位。乡办工业有木旋厂、采石厂、综合厂等。全乡共辖涌泉、丛家、双星、北双星、明星、马山、新宏、东风、杨树、北寨、永胜、东方红、西兴、西安、四新、先进、吉祥、兴隆、东北等19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46万人,其中满族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4%。乡政府驻地涌泉村。
愚公乡 隶属依兰县管辖。位于县境东北角,北与佳木斯市毗连,东、南与桦南县接壤。乡政府驻地距县城50公里。中华民国时期,属依兰县第二区管辖。东北沦陷后期,设西湖景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设置愚公区。1947年初划归依东县管辖,1948年6月,撤销依东县,划回依兰县,仍为愚公区,后改为第三区。1956年3月,设置愚公乡。1958年10月,改称愚公人民公社。1984年4月,政社分开,改为愚公乡。
愚公乡全境多丘陵、漫岗,中部平坦低洼,境内有西湖景、先锋两座小型水库,为“三山一水六分田”。全乡总面积28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2万亩,是全县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发展畜牧业的自然条件优越,1990年牛存栏3852头,居全县第一位。乡办工业有农机修理、水泥、制砖厂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1000万元。全乡共辖愚公、东杨树、大兴、贵山、向阳、继志、永红、移山、卧虎山、民胜、西湖景、治山、中山、锦山、高源、雄伟、宝泉、宝井、先锋、青龙、小先锋、东方、战胜、镇北、榆木桥等25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390人;满族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2%。乡政府驻地愚公村。
演武基乡 隶属依兰县管辖。位于县境中部,北靠依兰镇,属城郊乡。依勃公路从镇内穿过。乡政府驻地距县城9公里。
演武基一带,清代雍正年间(1723—1735年)开发,由满族人居住,原名“老龙岗”。因屯西1公里处有一条似龙状长岗,故名“老龙岗”。后来,三姓城的驻防军于此“习武射骑”,操练兵丁,又名“演武基”。1910年(清宣统二年)属依兰府城区管辖。中华民国时期,先后隶属第一区、城区管辖。东北沦陷后期,为哈喇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隶属哈喇区,1948年改隶喇嘛吽区,后改为第五区。1956年3月,并村划乡,设置演武基乡。1958年10月,改称演武基人民公社。1984年4月,政社分开,改为演武基乡。
演武基乡辖境东南部丘陵连绵,渐向北倾斜而缓平,牡丹江、倭肯河、勃利河环绕西、北、南三面,土质肥沃。全乡总面积152.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6万亩,林地面积7.7万亩,山地面积7.6万亩。大豆播种面积约占总耕地面积的1/3,并且是全县甜菜重点产区之一。乡办工业有制砖、农机修理、铁木工具厂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1400万元。全乡共辖演武基、山嘴子、前程、龙岗、龙江、镇江、黎明、南东兴、南沟、学兴、百兴、共兴、兴龙、长安、幸福、平安、拓兴、共和、远大、青春、东安、畜牧场、林场等23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4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010人;回、满等少数民族人口占全乡总人口的15%,其中回族1500余人,占全乡总人口的10%以上,集中居住在青春、远大两个村。乡政府驻地演武基村。
团山子乡 隶属依兰县管辖。位于县境东部,东与桦南县以倭肯河分界,依桦公路横贯全境。乡政府驻地距县城30公里。
团山子乡名源于驻地屯名。垦荒立屯之初,西有小山,呈团圆形,遂取名“团山子”。清末,隶属依兰府管辖。中华民国初年,丈放街基。东北沦陷后期,设团山子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设置团山子区,后改为第四区,区政府驻团山子村。1956年3月,并村划乡,设置团山子乡。1958年10月,改称团山子人民公社。1984年4月,政社分开,改为团山子乡。
团山子乡全境地势平坦,西高东低,属典型冲积平原区。多年来,以倭肯河为基本水源,建成联合、三合灌区,实施“旱改水”工程。全乡总面积21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万亩,其中水田4.65万亩,居全县之首。畜牧业以养羊为主,1990年羊存栏3.09万只,为全县第一位。乡办工业有粮油加工、砖瓦、铁木器具厂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1100万元。全乡共辖团山子、新合、前双、向荣、后双、红林、全胜、四顶山、长峰、南赵、福民、富裕、马场、兴安、曙光、农庄、太平川、永合、三合堂、东虹、前浪、后浪、桥西等23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2.0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735人;满、朝鲜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5.7%。乡政府驻地团山子村。
平原乡 隶属依兰县管辖。位于县境东南部,东北部以倭肯河与桦南县毗邻。乡政府驻地距县城35公里。原名杨家烧锅、中心屯。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初为依兰县平原区,后改为第七区。1956年3月,并村划乡,设置平原乡。1958年10月,改称平原人民公社。1984年4月,政社分开,改为平原乡。
平原乡全境地势南北差异较大,南部多为丘陵,北部为冲积平原,一般年景南旱北涝。全乡总面积21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1.7万亩,北部低洼地大部分已改为水田,盛产大豆、玉米、水稻等。乡办工业有农机修配、粮油加工、制砖厂等。全乡共辖平原、长青山、东辉、建华、协力、联村、自卫、三安、保安、长安、立志、福安、六合、南吉兴、双福、繁荣、李家、合胜、长胜、代家、张家、新卡伦、新民、新发、新城、保田、爱国、联民、联北、北安、兴旺、治安、林场等33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2.1万人,其中满、蒙古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2%。乡政府驻地平原村。
护林乡 隶属依兰县管辖。位于县境南部,东南与勃利县毗邻,南与林口县接界。乡政府驻地距县城55公里。原名黑瞎子沟,人烟稀少。1946年我军剿匪,在谭家店屯与土匪发生激战,军民为纪念这次战斗,将谭家店改为共胜村(意为共庆胜利)。1956年3月,并村划乡,设置共胜乡。1958年10月,改称共胜人民公社。1981年改为护林公社,1984年4月,改为护林乡。
护林乡全境地处低山丘陵区,有12座山峰,构成南部屏障,山产品繁多;一部分为沟谷平原区,建有钓鱼台、永平两座小型水库。全乡总面积40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3万亩。盛产大豆、玉米、烤烟等,年种植大豆面积4万亩左右,占粮豆播种面积的1/3;烤烟播种面积年均达万亩,是全县烤烟生产基地之一。乡办工业有农机修理、制砖厂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达1000万元。全乡共辖护林、胜利、丰产、苇子沟、振兴、进步、长岭子、大顶山、丰胜、永平、永顺、永富、刘家、长河、民政、钓鱼台、兴农、兴泉、宝山、长太、富山、炮狩营、致富、北屯、南岗等25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7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088人;满族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5.5%。乡政府驻地护林村。
长岗乡 隶属依兰县管辖。位于县境南部。乡政府驻地距县城25公里。中华民国成立后,属依兰县第六区。东北沦陷时期,归道台桥村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设置永发区,后改为第九区。1956年3月,设置永发乡。1961年成立永发公社,1981年改为长岗公社。1983年6月,进行政社分开试点,改为长岗乡。
长岗乡辖区,东南、南部为大顶子山所环抱,北部属山前倾斜平原区,建有永发中型水库。全乡总面积21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1.4万亩,是依兰县的重点产粮区之一和全县四大烤烟万亩乡之一。乡办工业有木旋厂、采石厂、综合厂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1200万元。全乡共辖长岗、长发、万发、大北、小北、胡家、前莲花、后莲花、前双发、后双发、马家沟、腰屯、长虹、东双红、西双红、民强、河沿、富源合发、兴华、华东、二道林子等22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68万人,其中满族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2%。乡政府驻地长岗村。
土城子乡 隶属依兰县管辖。位于县境西南部,牡丹江纵贯全境,南与林口县相接,西与方正县毗邻。乡政府驻地距县城45公里。
乡名源于乡政府所在地之金代古城遗址名称。金代于此地筑城屯兵,俗称“土城子”。清代设驿站。1876年(清光绪二年)后,始允汉人垦殖。清末属依兰府六区管辖。中华民国初期,为依兰县第六区。东北沦陷后,初属道台桥保,后改隶永发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8年隶属永发区,后改为第九区。1956年3月,并村划乡,设置土城子乡。1961年建立土城子公社。1984年4月,改为土城子乡。
土城子乡境内南部有11座山峰,牡丹江东岸属完达山系,西岸属张广才岭山系;北部为漫岗平原。全乡总面积52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8万亩,土壤肥沃。这里生产的谷子,籽粒饱满、色正,远近闻名,是全县盛产谷子之乡。乡办工业有制砖、建材厂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1000万元。全乡共辖土城子、河南、合江、河北、跃进、新丰、长江、长山、建新、东升、山乡、新胜等12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9616人,其中满、回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6%。乡政府驻地土城子村。
境内位于土城子村东侧的土城子古城址,座落在牡丹江右岸高地上,依地形走势而建,城墙周长3345.6米,三面环山,一面濒水,是牡丹江下游沿岸较大的一座古城。古城修筑坚固,防御设施完备,是金代屯戍重兵的城镇之一。
红星乡 隶属依兰县管辖。位于县境西南部,牡丹江西岸,西南部与方正县毗连。乡政府驻地距县城19公里。
红星乡,原名达连河公社,后因与达连河镇重名,更名红星公社。中华民国时期,属依兰县第六区管辖。东北沦陷后,被日本侵略者强占,成为日本移民开拓团的重点地区,设有开拓团本部和部落多处。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设置达连河区,后改为第十区。1956年3月,设置达连河乡。1958年10月,改为达连河人民公社。1964年将达连河煤矿地区和达连河大队划出,设置达连河镇。1979年将达连河公社更名为红星公社。1984年4月,改为红星乡。
红星乡辖区西高东低,西部为张广才岭低山丘陵区,东部为牡丹江冲积平原。全乡总面积26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3万亩,是全县水稻主要产区之一和全县甜菜万亩乡之一。乡办工业有制砖、翻砂、粮油加工厂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1000万元。全乡共辖红星、光明、环江、丰南、共青、丰收、向前、新华、丰安、红波、旭东、红宇、红胜、园艺、丹江、光辉、晨光等17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37万人,其中满、回等少数民族人口占4%。乡政府驻地红星村。
迎兰朝鲜族乡 隶属依兰县管辖。位于县境西北部,松花江中游北岸,西邻通河县,北接铁力市和伊春市。巴兰河纵贯全境。哈萝公路由南境通过。乡政府驻地隔江距县城3公里。
迎兰乡,旧名“庙街”,因屯西有庙而得名。原属汤原县管辖。东北沦陷后,隶属日升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8月由汤原县划归依兰县管辖,设置和平区,后改为第十一区。1956年3月,并村划乡,设置迎兰乡。1958年10月,改称迎兰人民公社。1984年4月,改为迎兰乡。同年10月,改为迎兰朝鲜族乡。朝鲜族人口占全乡总人口的23.3%。
迎兰乡全境地处小兴安岭南麓,松花江北岸,北部为山区,山势陡峭,奇峰竞立,巨石突兀,自然景色十分壮观;南部巴兰河下游两岸为冲积平原,建有迎兰、自兴、和平3条干渠,是依兰县水稻重点产地。全乡总面积62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0.1万亩,农业机械化程度居全县前列。乡办工业有农机修配、制砖厂等。松花江渡口是沟通南北两岸的交通枢纽。全乡共辖迎兰、中原、吴家、石丰、永乐、安乐、永兴、团结、自兴、宏石、小营盘、烟筒山、满天星、劈山岭、新建、和平、开发、新发、育林、北新、双湾、光星、新林、北方等24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293人;满、回等其他少数民族人口约占3.5%。乡政府驻地迎兰村。
乡境东北部的四块石山,是东北沦陷时期(1936—1938年),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第六军的密营地及中共北满临时省委驻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