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大庆市 一、大庆市区
喇嘛甸 镇隶属大庆市让胡路区管辖。位于市境西北部,西北与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和红色草原牧场毗连。镇政府驻地距区政府驻地8公里。
喇嘛甸镇名来源于喇嘛甸火车站名。“喇嘛甸”,原称“喇嘛店”。清末,一蒙古族人于驿道旁开店,汉族人视蒙古族人为“喇嘛”,故名“喇嘛店”。因此地为荒草甸子,清末中东铁路在此设站时,以地名与地物特点相结合,取名“喇嘛甸车站”。原属杜尔伯特旗游牧地。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划归安达厅管辖。中华民国成立后,1913年改隶安达县管辖。1927年5月,划归泰康设治局。东北沦陷后,1933年隶属泰康县管辖,1940年划归杜尔伯特旗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设置喇嘛甸区,1947年设街,1949年设村,隶属第一区管辖。1956年12月,设置喇嘛甸镇。1958年9月,改称喇嘛甸人民公社。1959年1月,划归安达县管辖,同年6月并入红色草原人民公社。1960年5月,改隶安达市管辖。1962年6月,从红色草原公社划出,恢复喇嘛甸公社。1966年5月,更名为庆寨公社。1969年1月,将四新公社并入庆寨公社。1979年12月,将安达市改为大庆市,隶属大庆市管辖。1984年4月,改为庆寨乡。1985年5月,撤销庆寨乡和喇嘛甸街道办事处,设置喇嘛甸镇。
喇嘛甸镇辖境地处松嫩平原,草原广阔。全镇总面积11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4万亩。以农业为主,兼多种经营。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畜牧业、栽培中草药材和养鱼等。镇办工业有珍珠岩厂、酱菜厂、机电厂等,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达1.12亿元。全镇共辖新华、良种场、向荣、胜利、三胜、兴旺、繁荣、富强、宏伟、红旗等10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2.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372人;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7%。镇政府驻于镇内。
大同镇 隶属大庆市大同区管辖。位于市境南部,东北与安达市毗邻。为大同区政府驻地。
大同镇一带,清末放荒招垦,隶属肇州厅管辖。中华民国成立后,1912年划定城基,“东西三里三,南北二里二”。1913秋,附近几位绅士共聚于西烧锅,酒话之间,表示同心协力建好城镇,遂取名“大同镇”,隶属肇州县管辖。东北沦陷后,初隶联合第四保,1939年设大同街。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2月,隶属第五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仍为第五区。1951年12月,设置大同镇,1956年4月改由县直辖。1958年9月,成立大同人民公社。1959年10月,改称大庆公社,同年11月隶属大庆区管辖。1960年5月,划归安达市管辖,因与大庆区重名,更名为新兴镇。1965年5月,撤销大庆区,恢复大同镇名称,划归安达县管辖。1978年4月,将大同镇划归安达市(大庆)管辖,隶属大同区,并为大同区政府驻地。
大同镇辖境地处松嫩平原中部,地势平坦。全镇总面积150平方公里,是这一带形成比较早的集镇之一,迄今已有80年的历史。该镇是大庆市的南部区域中心,也是周围乡村农副产品集散地。镇办工业有橡胶厂、皮毛厂、农机修造厂、木器厂等,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1946万元。镇郊农村有耕地5.5万亩,主要种植玉米、高粱和蔬菜等。全镇共辖一村、二村、三村、四村、民生、民发、太安、厢房等8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2.8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570人,几乎全部为汉族。镇政府驻于镇内。
高台子镇 隶属大庆市大同区管辖。位于市境南部,东与安达市毗连,北与红岗区为邻。镇政府驻地距大同区城区12公里。
高台子镇名源于驻地高台子屯名。原属肇州县管辖。东北沦陷后,1939年设双山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2月隶属第五区管辖,1955年5月改隶大同区。1956年4月,设置联合乡。1958年9月,成立联合人民公社。1959年9月(国庆10周年前夕),位于高台子屯西6公里处的“松基三井”喷油,遂更名为大庆公社。1960年5月,由肇州县划归安达市管辖。同年11月,改按地名命名公社名称,改为高台子公社。1965年划归安达县管辖。1978年4月,划归安达市(大庆)管辖。1984年4月,改为高台子乡,隶属大同区。1985年5月,设置高台子镇。
高台子镇辖境地势平坦。全镇总面积243.3平方公里,大部分为盐碱地,有耕地9万亩。境内油、汽资源丰富。镇办工业有红砖厂、酱菜厂、洗染厂等,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达1660万元。全镇共辖东太平,西太平、长岗子、长青、七撮房、永跃、永胜、羊草沟、更新、老房身、弓棚子等11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935人,主要是汉族。镇政府驻地高台子屯。
龙凤乡 隶属大庆市龙凤区管辖。位于市境东北部,东、南与安达市相连,西与红岗区接壤,西北与萨尔图区毗邻。乡政府驻地距龙凤区城区1.8公里。1965年1月,将龙凤街道办事处管辖的三永、铁东、保田3个蔬菜生产大队合并成立龙凤人民公社,隶属安达市管辖,同年5月划归安达县管辖。1968年3月,将龙凤公社划归安达市(大庆)管辖,隶属龙凤镇。1974年7月,改隶龙凤区管辖。1984年4月,改为龙凤乡。
龙凤乡辖境地处松嫩平原,多为碳酸盐黑土。全乡总面积31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7万亩,草地5.9万亩。农业以生产粮食和蔬菜为主。乡办工业有玻璃纤维、保温瓦、珍珠岩、水玻璃、油毡纸厂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达1.26亿元。全乡共辖前进、向阳、马家窑、保田、铁东、三永、永泉、英勇、新兴、久青、建兴、农牧场等12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2.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633人;满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1.4%。乡政府驻地铁东村。
杏树岗乡 隶属大庆市红岗区管辖。位于市境中部,东与安达市毗邻,南、西与大同区相连。乡政府驻地距红岗区城区11公里。
杏树岗乡,以境内杏树岗村得名。原隶属安达县第二区管辖,1949年11月,改隶第十区。1956年4月,设置杏树岗乡。1958年1月,并入义和乡。同年9月,将义和乡改称太阳升人民公社。1960年5月,改隶安达市杏树岗区管辖,同年11月改为杏树岗公社。1961年6月,将杏树岗公社改称中内泡公社。1965年划归安达县管辖。1968年3月,复归安达市(大庆)管辖。1979年12月,改隶大庆市管辖。1980年4月,隶属红岗区管辖,并在地名普查中更名为杏树岗公社。1984年4月,改为杏树岗乡。
杏树岗乡辖境地处松嫩平原。全乡总面积2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5万亩,以种植粮食和蔬菜为主。畜牧业发展较快,饲养黄牛、奶牛2.9万头。乡办工业有修配厂、纸箱厂、酱菜厂、沥青厂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2883万元。全乡共辖先锋、兴隆山、金山堡、兴隆河、宏伟、太平山、民吉、义和、牛场、中内泡、杏树岗、兴隆岗、兴隆岭、兴隆、兴隆堡等15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2.7万人,主要是汉族。乡政府驻地先锋村大同屯。
老山头乡 隶属大庆市大同区管辖。位于市境南端,东与肇州县毗邻,南与肇源县交界。乡政府驻地距大同区城区15公里。原属肇州县管辖。1946年11月,隶属第八区,1955年改为老山头区。1956年4月,设置中心乡。1958年9月,成立中心人民公社。1960年4月,将兴隆公社并人中心公社。同年5月,将中心公社划归安达市管辖,并更名为葡萄花公社。翌年3月,将葡萄花公社划分为葡萄花、老山头两个公社。1965年将老山头公社划归安达县管辖。1978年4月,仍划归安达市(大庆)管辖,隶属大同区。1984年4月,改为老山头乡。
老山头乡全境属平原区,大部分为盐碱地。全乡总面积23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4万亩。主要农作物有玉米、高梁、甜菜等。乡办工业有制砖、水泥管厂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2030万元。全乡共辖老山头、永富、永龙、永太、永久、永吉、光荣、宝山、双庆等9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9万人,主要是汉族。乡政府驻地老山头村。
庆阳山乡 隶属大庆市大同区管辖。位于市境南部,东南与肇州县相连。乡政府驻地距大同区城区7.8公里。
庆阳山乡名来源于一“黄土岗子”名称。建立人民公社时,因其位于形如小山的黄土岗子南侧,南侧朝阳,故取名“庆阳山”。1962年6月,从高台子、新兴、老山头、老江身4个公社划出7个生产大队,组建庆阳山公社,隶属安达市管辖。1965年划归安达县管辖。1978年4月,划归安达市(大庆)管辖,隶属大同区。1984年4月,改为庆阳山乡。
庆阳山乡全境地势平坦,总面积7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万亩。全乡共辖庆阳山、公民、国富、建立、建国、大岗子、杏山堡等7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3万人,全部为汉族。乡政府驻地杏山堡村。
境内“下洼子古遗址”,1983年出土文物有石箭头和瓦饰片等,据考证属新石器时代古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祝三乡 隶属大庆市大同区管辖。位于市境东南端,东、南与肇州县毗邻。乡政府驻地距大同区城区20公里。
祝三乡,为纪念1946年1月牺牲在肇州的中共哈西地委组织部长李祝三而命名。原属肇州县管辖。1946年2月,隶属第五区,1955年5月改隶大同区。1956年4月,撤区划乡,隶属群众乡。1958年9月,改隶群众人民公社。1960年5月划归安达市管辖。同年11月,改称老江身公社。1962年6月,撤销老江身公社,分建祝三公社和大青山公社。1965年划归安达县管辖。1978年4月,划归安达市(大庆)管辖,隶属大同区。1984年4月,改为祝三乡。
祝三乡全境地处松嫩平原,地势平坦。全乡总面积17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29万亩,以生产粮食、甜菜和葵花籽为主。乡办工业有砖厂、防水材料厂等。全乡共辖祝三、平桥、民主、万龙泡、日新、东升、东山、双城、建全等9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33万人,全部为汉族。乡政府驻地祝三村。
大青山乡 隶属大庆市大同区管辖。位于市境东南部,东南与肇州县毗邻,东部和北部与安达市相连。乡政府驻地距大同区城区10公里。
大青山乡名源于境内大青山山名。原属肇州县管辖。东北沦陷后期,设福利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8年隶属第十二区管辖。1956年4月,撤区划乡,设置群众乡。1958年9月,改称群众人民公社。1960年5月,划归安达市管辖,同年11月改为老江身公社。1962年6月,撤销老江身公社,分建大青山、祝三两个公社。1965年5月,划归安达县管辖。1978年4月,划归安达市(大庆)管辖,隶属大同区。1984年4月,改为大青山乡。
大青山乡全境属平原区。全乡总面积15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5万亩,以生产粮食和油料作物为主,是全区葵花籽重点产区之一。全乡共辖大青山、老江身、国强、群众、聚宝、发展、奋斗、青山、双发等9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4万人,全部为汉族。乡政府驻地大青山村。
八井子乡 隶属大庆市大同区管辖。位于市境南部,东与大同镇毗邻。乡政府驻地距大同区城区7公里。
八井子乡名源于驻地八井子村名。过去量地,“六里六为一井”,因排列为第八井,故名“八井子”。原属肇州县第五区管辖。1955年5月,改隶大同区。1960年5月,划归安达市管辖。1962年6月,从高台子公社和新兴公社共划出6个生产大队,成立八井子人民公社。1965年划归安达县管辖。1978年4月,划归安达市(大庆),隶属大同区管辖。1984年4月,改为八井子乡。
八井子乡全境地势平坦。全乡总面积14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5万亩,主要种植粮食和蔬菜。乡办工业有铁木厂、制砖厂、糖化饲料厂等。全乡共辖八井子、七井子、九井子、永吉、长安、民强等6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25万人。乡政府驻地八井子村。
葡萄花乡隶属大庆市大同区管辖。位于市境西南端,南和西南与肇源县毗连。乡政府驻地距大同区城区33公里。
葡萄花乡名源于驻地葡萄花屯名。“葡萄花”名称的由来,一说,清末一名为“补动花”的蒙古人于此建村,取名“补动花”,后村中许多葡萄树开花结果,取其谐音“葡萄花”作为村名。一说,葡萄花屯地处小土岗子,蒙古人称“卜动花”,蒙古语意为“不大的岗子”,汉人取其谐音为“葡萄花”。原属肇源县第九区管辖。1956年4月,撤区划乡,设置兴隆乡。1958年9月,改称兴隆人民公社。1959年11月,划归肇州县大庆区管辖。1960年4月,撤销兴隆公社,并人中心公社,同年5月划归安达市管辖,并将中心公社更名为葡萄花公社。1961年3月,将葡萄花公社划分为葡萄花、老山头两个公社。1965年3月,将葡萄花公社划归安达县管辖。1978年4月,复归安达市(大庆)管辖,隶属大同区。1984年4月,政社分开,改为葡萄花乡。
葡萄花乡全境地势平坦,西靠南引水库。全乡总面积23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5万亩。以农业为主。乡办工业有铁木加工厂等。全乡共辖葡萄花、大围子、马营子、三星、米太营子、九间、委什吐等7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3万人,少数民族有蒙古、满族等。乡政府驻地葡萄花村。
双榆树乡 隶属大庆市大同区管辖。位于市境西南部,南与肇源县交界,西与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毗邻。乡政府驻地距大同区城区31公里。
双榆树乡名源于境内双榆树屯名。原属肇源县管辖。中华民国时期,隶属第九区。东北沦陷后期,设大官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设置大官区,后改隶第九区。1956年6月,设置大官乡。1958年9月,改称大官人民公社。1959年11月,划归肇州县大庆区管辖。1960年5月,划归安达市管辖。同年11月,将大官公社更名为双榆树公社。1965年3月,划归安达县管辖。1978年4月,复归安达市(大庆)管辖,隶属大同区。1984年4月,改为双榆树乡。
双榆树乡辖区地势平坦,南靠南引水库。全乡总面积31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1万亩。特产绿豆、谷子,小米产量高,质量好,为大庆市主要产粮区之一。还盛产芦苇、羊草。全乡共辖双榆树、富源、边界、双胜、沙家窑、向阳、前进、青年等8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4万人,其中蒙古族人口约占3.7%。乡政府驻地双榆树村。
兴隆泉乡 隶属大庆市大同区管辖。位于市境中西部,东与红岗区相连,西南与和平种畜场毗邻,西与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接壤,北与红色草原牧场五分场分界。乡政府驻地距大同区城区30公里。
兴隆泉乡名源于境内兴隆泉村名。原属肇州县管辖。1947年2月,隶属第十一区,1955年5月改隶常家围子区。1956年4月,设置新主乡。1958年9月,改称新主人民公社。1960年5月,划归安达市管辖。同年11月,将新主公社改为兴隆泉公社,隶属大庆区管辖。1965年划归安达县管辖。1978年4月,复归安达市(大庆)管辖,隶属大同区。1984年4月,改为兴隆泉乡。
兴隆泉乡全境地处松嫩平原,地势平坦。全乡总面积26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7万亩,草原面积12.5万亩,以农为主,林、牧、副业全面发展。盛产土碱和中草药材等。乡办工业有小型轧钢厂、油毡纸厂等。全乡共辖常家围子、新华、隆泉、二村、五村、对喜、长胜、长发、新村、六井子、长林等11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5万人,主要是汉族。乡政府驻地常家围子村。
境内“常家围子古遗址”,据出土文物考证,属新石器时代古遗址。为黑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二、肇州县
肇州镇 隶属肇州县管辖。位于县境南部。为肇州县城。
肇州镇,原名“老城基”、“老街基”。清末,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放荒招垦,肇州巡防局勘定“安字十二井子”中心地方作为肇州城基地。翌年,设置肇州厅,厅同知把城址建在“骆驼脖子”(今肇源县城),故勘定之肇州城基地称为“老城基”,亦称“老街基”。中华民国成立后,1918年肇州县警察事务所设于“老街基”。1921年由县商务会主持挖壕筑城,修建城门。东北沦陷后,1934年夏,松花江泛滥,县城(骆驼脖子)被淹,伪县公署被迫迁至“老城基”,同年12月奉伪滨江省公署令,将“老城基”定为县城,1939年设肇州街。40年代初,加修县城,城墙高12尺,底宽5尺,顶宽2尺;城壕深15尺,宽10尺,城墙每面修筑2个炮台。为方城,东西、南北各三里三。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2月设置第一区,后改为县城区。1955年4月,设置肇州镇。1958年9月,成立肇州镇人民公社。1980年4月,复称肇州镇。
肇州镇总面积12平方公里。县属工厂企业大部分集中于镇内。肇州啤酒厂,1984年与北京五星啤酒厂达成联营协议,引进新技术,改造旧设备,生产的12度五星啤酒销往大庆、哈尔滨等地。镇办工业效益较好,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达4032万元。镇郊有耕地1.1万亩,主要种植蔬菜。全镇共辖7个街道和五一、五二、五三、五四等4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6.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3万人;回、蒙古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2%。镇政府驻地正西街北侧。
丰乐镇 隶属肇州县管辖。位于县境中部。镇政府驻地距县城13公里。
丰乐镇,原名“小城子”。建城时因该地有一古城遗址,故名。清末放荒划分荒段,分为10个区域,每个区域用一个字代表,即“人、和、胜、地、利、公、同、乐、天、安”。小城子处在“乐”字段,加之垦荒第一年即获丰收,故改小城子为“丰乐”。中华民国成立以后,1912年称丰乐镇,属肇州县乐字乡。东北沦陷后,1936年10月为联合第二保,1939年设丰乐街。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2月设置第二区,并为区政府驻地。1951年12月,设置丰乐镇,后隶丰乐区。1958年9月,与幸福乡合并成立丰乐人民公社。1963年12月,将部分生产大队划归朝阳公社管辖。1984年1月,撤销丰乐公社,分设丰乐镇和小城子乡。原公社驻地城镇及丰乐、火箭、卫星、先进4个生产大队为丰乐镇的行政区域。1992年6月,撤销小城子乡,并入丰乐镇。
丰乐镇为肇州县有史以来的第二大镇,部分县属工业企业设在该镇内。焰花厂建于50年代,是全省最大的一家焰花厂。1980年投产的丰乐糖厂,日处理甜菜700吨,1985年与哈尔滨糖果厂联营。全镇总面积15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5万亩,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粮食作物和甜菜、葵花籽、亚麻等经济作物。镇办工业有制砖、亚麻、联合厂等,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2950万元。全镇共辖先进、幸安、改革、长安、卫星、生活、幸福、平安、丰乐、丰强、改善、火箭、丰园、西山等14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1.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340人;回、满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1%。镇政府驻于镇内。
永乐镇 隶属肇州县管辖。位于县境西部,南、西与肇源县毗连。镇政府驻地距县城21公里。
永乐镇驻地,原称三道岗子屯,始建于清末,属肇州厅管辖。中华民国以后,1931年称永丰镇,隶属肇州县管辖。东北沦陷后,1936年10月为联合第五保,1939年设永乐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2月,设置第三区。1955年5月,改为永乐区。1956年4月,设置永乐乡。1958年9月,成立永乐人民公社。1961年4月,将西北部地区划出,增设新福公社。1984年初,改为永乐乡。1985年3月,改设永乐镇。
永乐镇辖区地势较低,大部分为盐碱地,“十年九春旱”。全镇总面积18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2.5万亩。农业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畜牧业饲养黄牛、骡马等,居全县养畜之首。镇办工业有联合厂、砖厂、综合厂等,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2088万元。全镇共辖永乐、新祥、良种、元平、新乐、新龙、种子、庆丰、欢迎、新路、六烈、太丰、清华等13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2.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75人。镇政府驻于镇内。
兴城镇 隶属肇州县管辖。位于县境北部,东与肇东市接壤,北与安达市毗邻。镇政府驻地距县城35公里。
兴城镇驻地一带,清末,有一徐姓者来此落户垦殖,筑起很高的围墙,故称“徐家围子”,隶属肇州厅管辖。中华民国成立后,隶属肇州县管辖。东北沦陷时期,1936年10月,为联合第三保,1939年设兴城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2月,设置第四区。1955年5月,改为兴城区。1956年4月,设置兴城乡。1958年9月,成立兴城人民公社。1961年4月,将西部地区划出,增设榆树公社。1983年10月,进行政社分开建乡试点,将兴城公社改为兴城乡。1984年3月,改设兴城镇。
兴城镇是肇州县北部的区域中心和物资集散地。驻有县属第二农机修造厂、木材厂等。全镇总面积18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7万亩,主要种植粮食作物。镇办工业有联合厂、电器厂等,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2054万元。全镇共辖兴城、兴胜、红星、福利、复兴、德宣、福山、六合、前胜、兴东、后山、兴西、双井、兴隆、东升等15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2.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000人;满族人口约占2%。镇政府驻地徐家围子。
朝阳沟镇 隶属肇州县管辖。位于县境东部,东与肇东市毗邻,南与肇源县相连。镇政府驻地距县城35公里。
朝阳沟镇名源于驻地朝阳沟屯名。东北沦陷时期,1936年10月,为联合第二保管辖,1939年隶属朝阳村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7月设置第六区,后称茶棚区。1956年3月,将二井区并入茶棚区。同年4月,撤区划乡,分设保林、爱国、茶棚3个乡。1958年9月,成立茶棚人民公社。1963年12月,划出部分生产大队增设朝阳公社。1984年春,将茶棚公社改为茶棚乡。1985年8月,撤销茶棚乡,设置朝阳沟镇。
朝阳沟镇辖区地处松嫩平原中部,地势平坦。全镇总面积16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万亩,主要种植玉米、高粱、谷子等。盛产大蒜。镇办工业有农机修配厂、铸造厂、县镇联营亚麻厂等,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2489万元。全镇共辖文林、双榆、团结、共进、双林、长林、燎原、保林、爱民、互助、星火、爱国、东兴、发展、利强、中强等16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765人;回族人口约占0.5%。镇政府驻地朝阳沟屯。
朝阳乡隶属肇州县管辖。位于县境东南部,南与肇源县毗邻。乡政府驻地距县城33公里。1963年12月,由茶棚、丰乐、托古3个公社共划出12个生产大队,成立朝阳公社。1984年春,改为朝阳乡。
朝阳乡全境地势平坦。全乡总面积13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8万亩,主要种植粮食作物,盛产甜菜。乡办工业有制药厂、亚麻厂、砖厂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1500万元。全乡共辖朝阳、红丰、共和、三合、向阳、永强、先烈、永丰、新荣、振兴、朝东、德民等12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2.3万人,主要是汉族。乡政府驻地朝阳村。
托古乡 隶属肇州县管辖。位于县境东南部,东南和南部与肇源县毗连。乡政府驻地距县城13公里。
托古乡名源于驻地托古屯名。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蒙古人在此开荒,这里有一道大岗成弧形,起名“图”,后来汉人便把“图”叫做“托古”。东北沦陷后,1939年设托古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11月,设置第十区。1955年5月,改为托古区。1956年4月,撤区划乡,设置托古乡。1958年9月,成立托古人民公社。1963年12月,将部分生产大队划归新增设的朝阳公社管辖。1984年春,改为托古乡。
托古乡地势北高南低,牛毛沟水库纵跨乡境南缘。自东而西有一条大岗,岗北为平川沃土,岗南为低洼草原。为抗日战争时期的根据地。全乡总面积70.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5万亩,草原和苇塘7.7万亩,有小型水库3座、塘坝1座,素有“鱼米之乡”之雅称。1992年乡企总产值1114万元。全乡共辖托古、新化、得立、长发、西林、友谊、新立、民胜、安乐、民强、东林、得生、长兴、安胜等14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2.55万人,主要是汉族。乡政府驻地托古村。
境内“翻身屯古城遗址”,呈正方形,城墙周长2140米,四周城墙均已被破坏。城内存有大量陶片、瓷片,据考证为辽金时代古城。
万宝乡 隶属肇州县管辖。位于县境南部,北靠肇州镇,南与肇源县毗邻。乡政府驻地距县城3公里。东北沦陷后,属肇州县肇州街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2月,隶属第一区管辖。1951年12月,增设第十四区。1956年4月,撤区划乡,分设新民、太吉等乡。1958年9月,与肇州镇合并成立肇州镇人民公社。1959年12月,从肇州镇公社划出,成立万宝人民公社。后将万宝公社北部区域划出,成立双发公社。1984年春,将万宝公社改为万宝乡。
万宝乡全境地势平坦。境内建有全县最大的“八一”水库。全乡总面积11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6万亩,草地面积7.4万亩,并有苇塘3处,自然资源条件较好。乡办工业有砖厂、毛毡厂、联合厂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2166万元。全乡共辖青山、万宝、壮大、壮志、新民、新城、治国、民吉、太吉、新风、中华、肇安等12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2.85万人,均为汉族。乡政府驻地青山村。
境内民吉村古城子屯南的“民吉古城”,呈长方形,为夯土筑城。除东墙、西墙有部分残段外,余皆成耕地。据考证为辽金时代古城。
双发乡 隶属肇州县管辖。位于县境中部,南靠肇州镇。乡政府驻地距县城2公里。东北沦陷后期,隶属肇州街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初隶第一区,后改隶第十四区。1956年4月,设置双发乡。1958年9月,并入肇州镇人民公社。1959年12月,将肇州镇公社划分为肇州镇、万宝两个公社,后又将万宝公社北部划出,成立双发公社。1984年春,改为双发乡。
双发乡全境地势平坦。全乡总面积14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3万亩,单位产量不断提高,1984年被评为全省农业生产模范单位。特产“铁雀”,闻名全省。乡办工业有联合厂、冷冻厂等。全乡共辖双发、双合、光明、九三、和平、双进、平等、正大、双跃、正力等10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2.4万人,均为汉族。乡政府驻地双发村。
二井乡 隶属肇州县管辖。位于县境东部,东、北与肇东市毗连。乡政府驻地距县城38公里。
二井乡名源于驻地二井子屯名。东北沦陷后,隶属肇州县兴亚村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7月隶属第六区管辖,1949年划归第十三区,1955年5月改为二井区。1956年4月,设置光荣乡。1958年9月,成立光荣人民公社。1981年全省地名普查时,更名为二井公社。1984年春,改为二井乡。
二井乡辖境地势稍高而平坦。全乡总面积14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6万亩。盛产大蒜和山东白菜。乡办工业有原件厂、风机厂、大蒜加工厂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1560万元。全乡共辖光荣、光耀、光辉、民乐、繁胜、繁荣、卫国、卫东、实现、奋斗、黎明、前进等12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2.57万人,全部为汉族。乡政府驻地兴荣村二井子屯。
丰林乡 隶属肇州县管辖。位于县境东部,北与肇东市毗邻。乡政府驻地距县城30公里。1974年9月,由丰乐、光荣、永胜3个公社划出9个生产大队,组成富强公社。1981年全省地名普查时,更名为丰林公社。1984年春,改为丰林乡。
丰林乡全境地势平坦。全乡总面积13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3万亩。盛产大蒜和山东大白菜。1992年乡企总产值1080万元。全乡共辖太平、富强、太金、民兴、民主、胜生、胜旺、太和、建胜等9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45万人,均为汉族。乡政府驻地太平村胜字二井屯。
永胜乡 隶属肇州县管辖。位于县境中部,东北与肇东市毗连。乡政府驻地距县城20公里。中华民国时期,隶属肇州县管辖。东北沦陷后,1939年隶属顺康村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2月,隶属第二区管辖。1955年5月,改隶丰乐区。1956年4月,设置永胜乡。1958年9月,改称永胜人民公社。1960年4月,撤销永胜公社建制,翌年4月恢复。1984年春,改为永胜乡。
永胜乡全境地势平坦。全乡总面积12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3万亩,草地面积2.2万亩。乡办工业有农机厂、亚麻厂、综合厂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1770万元。全乡共辖永利、兴旺、解放、双星、丰产、胜强、模范、胜利、永胜、建全等10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2.2万人,均为汉族。乡政府驻地永胜村。
杏山乡 隶属肇州县管辖。位于县境北部。乡政府驻地距县城22公里。
杏山乡驻地,清代晚期形成屯落,时称“杏树岗”,又称“杏树堡”。中华民国初年,修建“大阁庙”后,遂改称大阁庙屯,属肇州县管辖。东北沦陷后,1939年隶属兴农村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11月设置第九区,驻大阁庙屯。1955年5月,改为大阁庙区。1956年4月,撤区划乡,设置杏山乡。1958年9月,改称杏山人民公社。1984年春,改为杏山乡。
杏山乡全境地势平坦。全乡总面积13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6万亩,主要种植粮食作物。全乡共辖大阁、杏民、安居、安全、跃进、安立、杏山、杏茂、杏丰、望胜、安民等11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7万人。乡政府驻地大阁村。
双龙山乡 隶属肇州县管辖。位于县境西北部,西北与大庆市毗邻。乡政府驻地距县城25公里。
双龙山乡名源于驻地双龙山村名。1974年9月,由杏山公社划出的集合、集中、乐园、乐业、四合5个生产大队,新福公社划出的保安、保产两个生产大队,榆树公社划出的东风生产大队,共8个生产大队,组建乐业公社。1981年全省地名普查时,更名为双龙山公社。1984年春,改为双龙山乡。
双龙山乡全境地势平坦。全乡总面积12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05万亩,草原6.4万亩。以农业为主,种植粮食作物和甜菜、葵花籽等经济作物。全乡共辖保产、保安、集合、集中、乐园、乐业、东风、四合、双龙山等9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3万人。乡政府驻地双龙山村。
新福乡 隶属肇州县管辖。位于县境西端,西南与肇源县毗连,西、北与大庆市为邻。乡政府驻地距县城30公里。原属肇州县永乐公社管辖。1961年4月,将永乐公社西北部地区划出,成立新福公社。1984年春,改为新福乡。
新福乡全境地势为“东平西岗”,土质瘠薄,气候干旱,是肇州县的粮食低产区。全乡总面积17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2.5万亩,草原面积6万亩。盛产土碱、土盐、土硝。全乡共辖新福、新发、德胜、德明、国治、民安、民富、永昌、永安、红旗、永泉、耀先等12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2万人。乡政府驻地新福村。
榆树乡 隶属肇州县管辖。位于县境北部,西与大庆市为邻,北与安达市相连。乡政府驻地距县城45公里。
榆树乡名源于驻地榆树屯名。东北沦陷后,1939年隶属肇州县六合村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2月,隶属第四区管辖。1955年5月,改隶兴城区。1956年4月,划入兴城乡。1958年9月,改隶兴城人民公社。1961年4月,将兴城公社西部地区划出,成立榆树公社。1984年春,改为榆树乡。
榆树乡全境地势平坦,中部和南部土质肥沃。全乡总面积22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3.4万亩,草原面积8.9万亩。除粮食作物外,经济作物有葵花籽、亚麻、甜菜等。乡办工业有联合厂、综合厂、砖厂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1000万元。全乡共辖榆树、新兴、志富、长山、长胜、农兴、农丰、农化、农旺、榆林、农安、书才等12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2.2万人。乡政府驻地榆树村。
三、肇源县
肇源镇 隶属肇源县管辖。位于县境南部,南濒松花江,与吉林省松原市隔江相望。夏季松花江通航设有肇源码头。为肇源县城。
肇源镇,原名“老县城”,始称“骆驼脖子”。清末,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添设肇州厅,选定“骆驼脖子”修建衙署,遂为治城。中华民国成立后,1913年为肇州县城。到1923年全城人口已达8900人,商铺作坊林立,市面繁荣。东北沦陷后,1934年夏,松花江泛滥,县城被洪水冲毁,肇州县署迁往“老城基”(今肇州县城)。洪水退后,城内住户所剩无几,只称“老县城”。同年12月,明确划归郭尔罗斯后旗管辖。1935年经伪旗公署与地方士绅商议,将“老县城”定名为“肇源”,同年8月郭尔罗斯后旗公署由四站老爷屯移驻肇源城,后改称肇源街。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初设城区,1946年末设置肇源区,1949年改为第一区。1956年4月,将郭尔罗斯后旗改为肇源县,设置肇源镇。1958年9月,改称肇源镇人民公社。1980年8月,改为肇源镇。
肇源镇辖境地处松花江北岸沿江一带,地势低平,多沼泽湖泡,是松花江上游沿岸较大的城镇。县属工业集中于镇内,镇街工业也有发展,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达3277万元。全镇总面积60平方公里,镇郊有耕地8000余亩,以生产蔬菜为主。镇内分设5个街道办事处,镇郊有跃进、园林、多种、解放、临江等5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5.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约5.2万人。除汉族外,还有蒙古、回、满、朝鲜等少数民族人口居住。镇政府驻于镇内。
三站镇 隶属肇源县管辖。位于县境东部,松花江北岸,东与肇东市毗邻,东南和南部以松花江与双城市和吉林省分界。镇政府驻地距县城43公里。
三站镇名源于驻地三站屯名。三站屯,原称“鄂多尔图台”。按清代设立的台站顺序为第三站,故名。“鄂多尔图”,蒙古语,意为“有宝的地方”。1736年8月(清乾隆元年七月),设立乌兰诺尔(今肇源县新站镇)至呼兰城驿路,在额设6台中依次为第三台,取名“鄂多尔图台”,又称“三台站”,俗称“三站”。中华民国时期,隶属郭尔罗斯后旗第三区管辖。东北沦陷后,初设三站保,后改设维新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设置三站区,1949年改为第四区。1956年3月,设置三站乡。1958年9月,将裕民乡并入改称三站人民公社。1961年将原裕民乡划出,成立裕民公社。1984年3月,改为三站乡。1985年5月,改为三站镇。
三站镇全境地处松花江北岸,南部地势较低,多沼泽湿地,北部多漫岗平原。全镇总面积181.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6万亩,是全县主要产粮区之一。镇办工业有农机修配、粮油加工厂等,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2206万元。全镇共辖宏光、宏丰、宏城、宏生、宏大、宏合、宏源、宏力、宏胜、宏仓、宏旗、宏量、宏林、宏兴、宏伟、宏泉等16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2.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533人;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1%。镇政府驻地三站屯。
乡境南部宏大村“望海屯古城遗址”,为辽金时代的古城遗址。
二站镇 隶属肇源县管辖。位于县境东部,南濒松花江,与吉林省松原市隔江相望。镇政府驻地距县城18公里。
二站镇名源于驻地二站村名。1736年8月(清乾隆元年七月),清廷批准,设立乌兰诺尔站(今肇源县新站镇)至呼兰城驿路,于此设察布奇尔台,依序为第二台站,故称“二站”。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于二站添设郭尔罗斯后旗巡防局,翌年改设肇州厅,移驻“骆驼脖子”。中华民国成立后,1913年郭尔罗斯后旗设置二站乡。东北沦陷后,设万兴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设置二站区,1949年改为第三区。1956年3月,设置二站乡。同年4月,改隶肇源县。1958年9月,将福兴乡并入改称二站人民公社。1961年将原福兴乡划出,成立福兴公社。1984年3月,将二站公社改为二站乡。1985年5月,改设二站镇。
二站镇全境南部为江湾地带,多沼泽、湖泡及支汊河流;北部为漫岗平原,土质肥沃。全镇总面积169.4平方公里,有耕地8.7万亩,是全县主要产粮区之一。镇办工业有焰花、铁木加工厂等,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1520万元。全镇共辖二站、曙光、丰收、丰产、平原、五星、莲花泡、文化、小城子、民主、新发等11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2.6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75人。镇政府驻地二站村。
境内新发村聚宝山屯东南坝外,有东北抗日联军烈士陵墓1座,安葬着1940年在敖木台战役中英勇牺牲的44名烈士。
头台镇 隶属肇源县管辖。位于县境中部,八家沟上游,北与肇州县毗邻。镇政府驻地距县城27公里。
头台镇名源于驻地头台屯名。原称“博尔济哈台”。博尔济哈,蒙古语,意为“紫色的地方”。1736年8月(清乾隆元年7月),设立乌兰诺尔站(今肇源县新站)至呼兰城驿路,在额设6台中依次排为第一台,故名“头台”。中华民国时期,郭尔罗斯后旗设头台乡。东北沦陷后,初设头台保,后改设头台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设置头台区,1949年改为第五区。1956年3月,设置头台乡。同年4月,改隶肇源县。1958年9月,改称头台人民公社。1984年3月,改为头台乡。1985年5月,改设头台镇。
头台镇辖境地处松嫩平原区,全镇总面积288.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1.8万亩,牧地23.1万亩。以农业为主,农牧业结合。镇办工业有加工厂等,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1515万元。全镇共辖团结、劳动、永合、七家子、仁和堡、瓦房、革新、五百垄、草原、三合、进步、羊营子、杨柳、北兴、东大、花尔等16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2.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40人;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8.3%。镇政府驻地头台。
茂兴镇 隶属肇源县管辖。位于县境西部,嫩江北岸,与吉林省隔江相望。镇政府驻地距县城50公里。
茂兴镇名源于驻地茂兴站名。原称“茂兴苏苏”,又称“木乌苏”,蒙古语,意为“不好的水”。1685年8月(清康熙二十四年七月),按清廷议定要求,最后勘定吉林乌拉城至黑龙江城驿路,共1340里,设十九站,南路站官驻茂兴站。中华民国时期,郭尔罗斯后旗于茂兴站设置第十二区。东北沦陷后,初设茂兴保,后改设茂兴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设置茂兴区,1949年改为第六区。1952年2月,将茂兴站改设茂兴镇。1956年3月,并村划乡,仍设茂兴镇。同年4月,改隶肇源县。1958年9月,将民意乡并人改称茂兴人民公社。1962年将原民意乡划出,成立民意公社。1984年3月,改为茂兴镇。
茂兴镇辖境地处松嫩平原,地势平坦。沿江有马克图天然良港,是肇源县西部城乡物资交流集散中心。全镇总面积212.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1.2万余亩,牧地12.1万亩。全镇农牧并举,兼营渔业。盛产烟、麻和江鱼。境内建有省直茂兴湖渔场和县属西湖渔场等。镇办工业有制油、铁木、毛皮厂等,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1173万元。全镇共辖光华、光明、增产、幸福、当权、一心、合心、自力、辉煌、兴隆、新华等11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2.2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194人。镇政府驻于镇内。
镇南嫩江北岸有著名的辽金古战场“出河店遗址”。
新站镇 隶属肇源县管辖。位于县境西部,嫩江左岸,西南与肇源农场相连,南与吉林省大安市隔江相望。通让铁路通车后设站。镇政府驻地距县城74公里。
新站镇名源于驻地新站村名。新站村,原名“乌兰诺尔站”。“乌兰诺尔”,蒙古语,意为“红色泡子”。清初开辟茂兴至瑷珲驿路后,为解决“茂兴”至“古鲁”两站之间相距过远之弊,1727年(清雍正五年)于此增设乌兰诺尔站,称“新站”。中华民国时期,郭尔罗斯后旗设新站乡,隶属第十二区管辖。东北沦陷后,初设新站保,后改设新民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设置新民区,1946年末改为新站区,1949年改为第七区。1952年2月,设置新站镇。1956年4月,将郭尔罗斯后旗改为肇源县,隶属肇源县管辖。1958年9月,改称新站人民公社。1984年3月,改为新站镇。
新站镇辖境地处松嫩平原,地势平坦,是肇源县西部的区域中心和物资集散地,特别是1966年通让铁路建成通车后,成为县内主要物资出入境的通道,给城镇建设和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全镇总面积338.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1.46万亩,牧地30.3万亩。以农为主,兼营牧业。县属工厂企业有磷肥厂、陶瓷厂、大型粮库、大型草站、外贸收购站等,镇办工业也有发展,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1625万元。全镇共辖新站、旭日、新合、振余、新城、发展、新路、向前、先进、龙西、靠山、古城、永安、卧龙、燎原、巴彦、四合等17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3.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2万人;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6%。镇政府驻地新站村。
新站镇境内是肇源县古遗址最多的地区。主要有新石器时代的坝北遗址、坝南一号遗址;青铜时代的四合一号、燎原、南楼、靠山、敖包山、西山头遗址;辽金时代的獾子洞遗址等。
古龙镇 隶属肇源县管辖。位于县境西北部,嫩江左岸,西与吉林省为界。镇政府驻地距县城77公里。
古龙镇,原称“古鲁站”。“古鲁”,一说,满语为“高埠”的意思;另一说是蒙古语“古尔班禅连”的简称,意为“三个泡子”。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设立吉林乌拉城至黑龙江城驿路时,于此设古鲁站,后曾改称“古楼站”。中华民国成立后,郭尔罗斯后旗设置古鲁乡,隶属第十一区。东北沦陷后,始为古龙区,后设古龙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末设置古龙区,1949年改为第八区。1956年3月,并村划乡,设置繁荣乡。同年4月,改隶肇源县。1958年9月,改称古龙人民公社。1984年3月,改为古龙乡。1985年5月,改设古龙镇。
古龙镇辖境地处松嫩平原区。全镇总面积310.4平方公里。境内多河川、泡沼,水面宽广,盛产江鱼。1956年在立陡山建筑大堤后,为2.5万余亩耕地免除了水涝灾害,给农业稳产高产创造了有利条件。全镇有耕地11万亩,主要种植粮食作物。全镇共辖古龙,永胜、道宝、得胜、双山、长山、共荣、力争、河南、三胜、东太等11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2.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515人;蒙古、满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2%。镇政府驻地古龙村。
福兴乡 隶属肇源县管辖。位于县境东端,东与肇东市毗邻,北与肇州县相连。乡政府驻地距县城46公里。
福兴乡,以境内的福兴村得名。中华民国初年,始有人搭窝棚垦殖,1923年建屯,称“唐老马窝棚”,隶属郭尔罗斯后旗三站乡管辖。东北沦陷后,初隶三站保,后隶维新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末隶属三站区,1949年改隶第四区。1956年3月,设置福兴乡。同年4月,改隶肇源县。1958年9月,并入三站人民公社。1961年从三站公社划出,成立福兴公社。1984年3月,改为福兴乡。
福兴乡全境属平原区,地势较高,福兴大岗子是全县最高点,海拔178米。全乡总面积109.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万亩。该镇是全县贫水区,近年来国家拨款打深水井,基本解决了人畜用水。全乡共辖长兴、志兴、永兴、福兴、东兴、义兴、明兴、瑞兴、复兴、吉兴等10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9万人,其中蒙古族人口约占0.7%。乡政府驻地瑞兴村。
薄荷台乡 隶属肇源县管辖。位于县境东部,北与肇州县毗邻,南与吉林省以松花江为界。松花江航运设有航运站。乡政府驻地距县城27公里。
薄荷台乡名来自驻地薄荷台屯名。“薄荷台”,一说,满语,“土堆子”之意;另一说,蒙古语,“牤牛”或“角力”的意思。清末,出放荒地,始有人定居垦殖。中华民国时期,隶属郭尔罗斯后旗第三区管辖。东北沦陷后期,设花尔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初设置花尔区,同年末并人二站区,后改称第三区。1951年从第三区划出,设置第十一区。1956年3月,设置薄荷台乡。同年4月,改隶肇源县。1958年9月,改称薄荷台人民公社。1984年3月,改为薄荷台乡。
薄荷台乡全境南部属江湾低洼地带,北部为起伏漫岗。全乡总面积167.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9.3万亩,水域面积3.9万亩,以农业为主,盛产江鱼。全乡共辖前台、后台、芳春、竞赛、哈拉海、永祥、双龙、八家子、永久、葫芦系等10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9万人。乡政府驻地前台村。
裕民乡 隶属肇源县管辖。位于县境东北部,北部与肇州县为邻。乡政府驻地距县城16公里。
裕民乡一带,清末,出放蒙荒,垦民日渐增多,自然形成村落,今乡政府驻地“大腰窝棚”,是其中较大的一个窝棚。中华民国时期,隶属郭尔罗斯后旗第二区管辖。东北沦陷后,隶属万兴村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隶属二站区管辖。1956年3月,并村划乡,设置裕民乡。同年4月,改隶肇源县。1958年9月,并人二站人民公社。1961年从二站公社划出,成立裕民公社。1984年3月,改为裕民乡。
裕民乡辖境地处平原地区,西部有少数低洼地。全乡总面积111.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1万亩。建国以来,为防风、固沙,植树造林1.5万亩,对调解气候,改善生态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乡办工业有油粉厂、砖厂、农机修配厂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1484万元。全乡共辖小湾子、利民、裕民、土城子、希程、海峰、东海峰、良种场等8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3万人。乡政府驻地利民村。
和平乡 隶属肇源县管辖。位于县境中部,北与肇州县相邻。乡政府驻地距县城6公里。乡政府驻地“何家窝棚”,形成于清代末年。原属郭尔罗斯后旗第二区管辖。1956年3月,并村划乡,设置和平乡。同年4月,改隶肇源县。1958年9月,与老虎背乡合并改称和平人民公社。1961年划出部分生产大队,成立城郊公社。1984年3月,将和平公社改为和平乡。
和平乡辖境属松嫩平原区,地势比较平坦。全乡总面积171.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04万亩。境内东北部低洼地的大白水泡子,是全县重点芦苇产区。全乡共辖和平、工农、木头、敏字、原野、华原、立德、立功等8个村;其中木头村(原称“莫格登锡伯”,又作“穆丹锡伯”,即“木头西北”),是最早移入的锡伯族的居住地。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6万人,其中蒙古、满、锡伯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2%。乡政府驻地和平村。
兴安乡 隶属肇源县管辖。位于县境南部,环绕县城周围,为城郊乡,南临松花江。乡政府驻地距县城5公里。原属郭尔罗斯后旗城区管辖,1949年将城区划分为两个区,肇源镇为第一区,城郊为第二区。1956年3月,设置老虎背乡。同年4月,改隶肇源县。1958年9月,并人和平等人民公社。1961年增设城郊人民公社。1983年改称兴安公社。1984年3月,改为兴安乡。
兴安乡辖境地处松花江北岸,属江湾平川地带,坝里为农田,坝外有洼地、草原、湖泡和小溪。全乡总面积152.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8万亩。特产江鱼。乡办工厂两处,1992年乡企总产值2030万元。全乡共辖兴安、老虎背、双胜、四方山、郊原、代龙、友谊、东郊、东风等9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8万人,其中蒙古、满、回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5%。乡政府驻地代龙村。
永利乡 隶属肇源县管辖。位于县境中部,松花江北岸,南与吉林省松原市隔江相望。乡政府驻地距县城10公里。永利乡一带,原属郭尔罗斯后旗城区管辖,1949年划归第二区(城郊区)。1956年3月,设置永利乡。同年4月,改隶肇源县。1958年9月,与胜利乡合并,成立水利人民公社。1961年将水利公社更名为永利公社。1964年将原胜利乡划出,成立胜利公社。1984年3月,将永利公社改为永利乡。
永利乡全境总面积91.2平方公里,坝内大部分为平原,中部有小漫岗;坝外低洼,多沼泽、泡泊。有耕地4.6万亩,水域面积9226亩,以农渔业为主。孟克里村是1952年肇源丰产经验的典型村,谷子垧产高达40多石。孟克里村也是1953年贯彻《婚姻法》,男女自主婚姻的先进典型村。全乡共辖孟克里、前永利、后永利、新立、仓粮、三家子、果园等7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4万人。乡政府驻地八家河渔场。
古恰乡 隶属肇源县管辖。位于县境中部,松花江北岸,南与吉林省松原市隔江相望。乡政府驻地距县城16公里。
古恰乡名源于驻地古恰屯名。原称“犒劳锡伯”,蒙古语,“大江”或“柳条通”的意思。原属郭尔罗斯后旗头台区(第五区)和城郊区(第二区)管辖。1956年3月,并村划乡,设置胜利乡,驻地古恰村。同年4月,改隶肇源县。1958年9月,并入水利人民公社。1961年将水利公社改为永利公社。1964年将永利公社划分为永利公社和胜利公社。1984年3月,将胜利公社改为古恰乡。
古恰乡全境总面积18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万亩。境内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草原茂盛。新中国成立后,农、牧、渔业齐头并进,已经成为肇源县闻名的“鱼米之乡”。全乡共辖古恰、姜家岗、哈友、兴发、托古、五一、沿海、太平等8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7万人。乡政府驻地古恰村。
民意乡 隶属肇源县管辖。位于县境西南部,嫩江下游左岸,西、南两面与吉林省大安市隔江相望。乡政府驻地距县城48公里。
民意乡驻地“公营子”,原名“公爷府”。据新编《肇源县志》载:元太祖晚年时将郭尔罗斯部封给三弟哈布图哈萨尔。清初,哈布图哈萨尔第十八世孙布木巴因军功被封为镇国公爵后,在旗内建造扎萨克公府,初驻榛子岭,不久迁移此地修建府衙,故称“公爷府”。原属郭尔罗斯后旗茂兴区(后改第六区)管辖。1956年3月,并村划乡,设置民意乡。同年4月,改隶肇源县。1958年9月,并入茂兴人民公社。1962年从茂兴公社划出,成立民意公社。1984年3月,改为民意乡。
民意乡辖境居嫩江与茂兴湖之间,水域宽广,水生植物丰富,鱼类繁多,捕鱼和采集水生植物是当地农民的主要副业生产。全乡总面积13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万亩,主要种植粮食作物。全乡共辖公营子、自主、建国、建民、米家、新村、大庙、岔格岱、民意等9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8万人,少数民族主要是蒙古族。乡政府驻地公营子村。
位于境内大庙村的“白金宝遗址”,是青铜时代的文化遗存,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兴乡 隶属肇源县管辖。位于县境西北部,北与大庆市毗邻。乡政府驻地距县城45公里。原属郭尔罗斯后旗兴化区,1949年改为第十区。1956年3月,并村划乡,设置大兴乡。同年4月,改隶肇源县。1958年9月,并入浩德人民公社。1962年从浩德公社划出,成立大兴公社。1984年3月,改为大兴乡。
大兴乡辖境地处平原区,北部多为草原,南部多为盐碱和碱泡地。全乡总面积216.5平方公里,其中牧地面积13.6万余亩,耕地面积7.3万亩。乡办工业有铁木加工厂、联合厂、砖厂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1398万元。全乡共辖前进、联结、支前、同心、前土、后土、更新、大兴等8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3万人。乡政府驻地大兴村。
富强乡 隶属肇源县管辖。位于县境西北端,北与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毗邻,西与吉林省以嫩江分界。乡政府驻地距县城84公里。
富强乡,以境内富强村得名。原属杜尔伯特旗丰南村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7年1月划归郭尔罗斯后旗管辖,隶属第八区。1956年3月,并村划乡,设置富强乡。同年4月,改隶肇源县。1958年9月,并入古龙人民公社。1962年从古龙公社划出,成立富强公社。1984年3月,改为富强乡。
富强乡全境多为高岗、漫岭,沿江一带多沼泽湖泡,土壤肥沃。全乡总面积101.4平方公里,有耕地7.8万亩。1956年修筑了立陡山大堤后,消除了水害;967年又在大堤上修建抽水站,为发展水田和抗旱创造了条件,成为全县的农业高产区。全乡共辖立强、大格、富强、双合、勇跃、立陡山、河北、永强等8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04万人,除汉族外,以蒙古族人口居多。乡政府驻地立强村。
超等蒙古族乡 隶属肇源县管辖。位于县境西部,松花江北岸,南与吉林省隔江相望。乡政府驻地距县城33公里。
超等乡,原称“新宿”,译为“新苏”,蒙古语,“新建屯”之意。清末,蒙古族逐渐西移放牧到此,扩建为屯。中华民国时期,隶属郭尔罗斯后旗第十二区(茂兴站)管辖。东北沦陷后,初属茂兴镇,后设超等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末,隶属茂兴区和头台区管辖。1951年划归第十二区管辖。1956年3月,并村划乡,设立超等民族乡。同年4月,改隶肇源县。1958年9月,改称超等人民公社。1984年3月,改为超等乡,同年11月改为超等蒙古族乡。蒙古族人口占全乡总人口的10.8%。
超等乡辖境地处松花江北岸,地势平坦,北部是天然牧场和粮豆产区。全乡总面积247平方公里,其中牧地面积16.3万亩,耕地面积7.5万亩,是肇源县牧业重点发展地区之一。全乡共辖成功、维新、愉快、自由、永捷、有利、建筑、共和、博尔诺、超等、支援等11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76万人。乡政府驻地有利村。
浩德蒙古族乡 隶属肇源县管辖。位于县境西北部。乡政府驻地距县城52公里。
浩德乡名源于驻地村名。清代称“浩尔气”,蒙古语,“和好合作”的意思。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改称“浩德”,隶属郭尔罗斯后旗兴化区管辖,后改隶第十区。1956年3月,设置浩德乡,同年11月改为浩德蒙古族乡,隶属肇源县。1958年9月,与大兴乡合并成立浩德人民公社。1962年将原大兴乡划出,设置大兴公社。1984年3月,改为浩德乡,同年11月改为浩德蒙古族乡,蒙古族人口占全乡总人口的11.9%。
浩德乡辖境地处松嫩平原区,地势平坦,草原辽阔,是肇源县境内蒙古族的聚居区之一。全乡总面积150.7平方公里,其中牧地14.5万亩,耕地面积3.9万亩。畜牧业较发达,主要饲养牛、羊。全乡共辖东浩德,西浩德、老山、兴海、石庄子、加强、莲花等7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9929人。乡政府驻地东浩德村。
义顺蒙古族乡 隶属肇源县管辖。位于县境西北部,北与大庆市毗邻。乡政府驻地距县城64公里。
义顺乡名源于境内义顺村名。“义顺”,原称“义顺祜德”,蒙古语,意为“九个小子”。中华民国时期,属郭尔罗斯后旗第五区管辖。东北沦陷后,隶属大官村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隶属大官区,1949年改隶第九区。1956年3月,并村划乡,设置义顺蒙古族乡。同年4月,隶属肇源县。1958年9月,改称义顺人民公社。1984年3月,改为义顺乡,同年11月改为义顺蒙古族乡。蒙古族人口占全乡总人口的11%以上。
义顺乡辖境地处松嫩平原,地势平坦,草原辽阔,西北有大面积泡沼,南部引嫩工程流经乡境东部,全乡大面积土地受益。全乡总面积269.4平方公里,其中草原面积12.4万亩,耕地面积9.2万亩,水域面积6.5万亩,农牧渔业发展较快,是全县重点畜牧区。全乡共辖革志、东发、宏发、长胜、永光、勇进、六合、东义顺、西义顺、长发等10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6万人。乡政府驻地革志村。
四、林甸县
林甸镇 隶属林甸县管辖。位于县境中部,为林甸县城。
林甸镇名源于林甸县名。原名东集镇,隶属安达厅管辖。中华民国成立后,1912年10月,设立东集镇稽垦局。1914年11月,于东集镇设置林甸设治局,遂为治城。1917年7月,“改局为县”,成为县城,为第一区。1922年挖壕、筑城。东北沦陷后,1933年设林甸保,1938年改设林甸街。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3月,设置林甸区。1947年6月,改为第一区。1955年6月,设置林甸镇。1958年9月,改称跃进人民公社。1959年2月,改为林甸镇公社。1981年恢复林甸镇名称。
林甸镇地处平原区。全镇总面积20平方公里。县属工业集中于镇内,其中林甸糖厂日处理甜菜达1500吨。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1803万元。城郊有耕地1.9万亩,以种植蔬菜为主。全镇共辖两个街道和发明、创造、工农、雄伟、实验等5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5.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8万人;回族人口约占2.9%。镇政府驻地镇中心东大直街北侧。
红旗镇 隶属林甸县管辖,位于县境西部,西南部与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毗邻。镇政府驻地距县城23公里。
红旗镇驻地霍地房子,始建于清末。1910年(清宣统二年),吉林农民霍广财来此开荒立屯,故名“霍地房子”,隶属安达厅管辖。中华民国成立后,1914年11月,划归林甸设治局,隶属西乡管辖。1917年7月,“改局升县”,分隶林甸县第三区和第六区管辖。东北沦陷后,1936年设霍地保,1938年改设霍地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3月,设置霍地区。1947年6月,改为第四区。1956年3月,撤区划乡,设置霍地乡。1958年9月,将霍地、黄花岗、新发3个乡合并,成立丰收人民公社。1959年2月末,改称红旗公社。1984年改为红旗乡。1985年8月,改设红旗镇。
红旗镇辖境地处松嫩平原区,地势平坦。全镇总面积262.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1万亩,草原15.2万亩,林地3万亩,芦苇3070亩,以农牧业为主。镇办工业有农机修理、制砖、综合加工厂等,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1780万元。全镇共辖红旗、先锋、先进、阳光、红光、黄花岗、春光、永胜、幸福、曙光、群力等11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2.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700人,主要是汉族。镇政府驻地红旗村霍地房子屯。
黎明乡 隶属林甸县管辖。位于县境东部。乡政府驻地距县城12.5公里。
黎明乡一带,中华民国时期,属林甸县第三区管辖。东北沦陷后,初设双城保,后隶毕家围保管辖,1939年1月设双城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3月,设置双城区。1947年6月,改为第三区。1956年3月,设置双城乡。1958年9月,将双城、隆山乡和兴隆、新发、黎明乡部分农业生产合作社合并,成立东方红人民公社。1959年2月,改名为黎明公社。1984年改为黎明乡。
黎明乡全境地势平坦,多为黑钙土。全乡总面积165.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8万亩,草原面积3.7万亩,以农牧业为主。全乡共辖宏丰、双城、太平、新富、万发、城发、爱民、新民、新发、黎明、同乐等11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7万人,主要是汉族。乡政府驻地宏丰村李华屯。
四合乡 隶属林甸县管辖。位于县境北部,北与富裕县毗邻,东北与依安县接壤。乡政府驻地距县城14公里。
四合乡,由原4个村合并建乡而得名。四合乡一带,清末民初,相继垦荒立屯,先后隶属安达厅和安达县管辖。1914年11月,划归林甸设治局管辖。1917年7月以后,隶属林甸县第四区管辖。东北沦陷后,初隶吕地保管辖,后隶福发村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3月,隶属福发区管辖。1947年6月,改隶第六区管辖。1956年3月,由太平、新胜、联合、学田4个村合并,设置四合乡。1958年9月,将四合(包括福发乡)乡与永合、新建、双发(部分)3乡合并,成立永新人民公社。1959年2月,改称四合公社。1967年改称文革公社。1981年6月,恢复四合公社名称。1984年改为四合乡。
四合乡全境地势平坦,大部土质为含盐碱的黑钙土,双阳河横贯全乡。全乡总面积36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5万亩,草原面积20万亩,林地面积2万亩,农牧并举。乡办工业有造纸厂、亚麻厂等。全乡共辖学田、丰田、四合、联胜、东胜、联合、利民、福发、利勤、合胜、治国、永合、永乐、永新、新风、新生、长胜等17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2.5万人,主要是汉族。乡政府驻地学田村丛二兽医屯。
三合乡 隶属林甸县管辖。位于县境西北部,西南与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毗连,西与齐齐哈尔市接壤,北与富裕县为邻。乡政府驻地距县城13公里。
三合乡名源于驻地三合屯名。中华民国初年,在通往省城的大道旁设有三合店,后来开荒建屯,遂称“三合屯”。1914年11月,划归林甸设治局,隶属北乡管辖。1917年7月,隶属林甸县第四区管辖。东北沦陷后,初隶长发保,后隶福发村管辖。1939年1月,设三合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3月,设置三合区。1947年将富裕县的二十棵树屯划归林甸县,隶属三合区。后将三合区改为第五区。1956年3月,设置三合乡。1958年9月,将三合、双发(部分)等乡合并成立鱼米之乡人民公社。1959年2月,改称三合公社。“文化大革命”期间,曾更名为东升公社。1984年改为三合乡。
三合乡全境地势平坦,乌裕尔河从西部和西北部流过,水生植物和水产资源丰富,盛产鱼类和芦苇,素有“鱼米之乡”之美称,并属“扎龙自然保护区”的一部分。全乡总面积413.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4.6万亩,草地面积24.2万亩,水域面积20.6万亩,芦苇面积2.3万亩。全乡经济以农牧业为主,兼营渔、苇业。乡办工业有综合厂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1780万元。全乡共辖三合、团结、卫星、东升、建新、红星、东华、建华、富饶、燎原、南岗、庆丰、胜利、永富、林齐、建设、建国等17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2.8万人,主要是汉族。乡政府驻地三合村。
东风乡 隶属林甸县管辖。位于县境中部,北靠林甸镇。乡政府驻地距县城4公里。1961年5月,由林甸镇、红旗、黎明3个公社各划出一部分生产大队,组建东风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东风乡。
东风乡全境地势平坦,西部略有高低起伏。全乡总面积121.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1万亩,以农牧业为主。农田基本建设发展较快,有三条排水干渠通过乡境,电机井200多眼,有效灌溉面积5.2万亩。全乡共辖更生、东风、朝阳、东发、新乡、国富、巨贤、长青、长胜、合乡、和平等11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3万人,主要是汉族。乡政府驻地更生村赵官窝棚屯。
宏伟乡 隶属林甸县管辖。位于县境中部,南临县城林甸镇。乡政府驻地距县城4公里。1961年5月,由林甸镇、四合、东兴3个公社各划出一部分生产大队,组建宏伟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宏伟乡。
宏伟乡全境地势平坦,土质为黑粘土。全乡总面积139.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1万亩,林地面积2.1万亩,草原面积8800余亩。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大豆、甜菜等。全乡营造的人工林已达1.4万余亩,曾受到省和地区的表彰和奖励。乡办工业主要是粮食加工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1160万元。全乡共辖宏伟、黄河、吉祥、立新、永兴、核心、治安、宏建、全胜、永丰、永利、太平山、小树林等13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7万人。乡政府驻地宏伟村王永昌屯。
花园乡 隶属林甸县管辖。位于县境南部,南与大庆市和安达市毗邻。乡政府驻地距县城25公里。
花园乡名源于境内花园屯名。花园屯,原称“农安屯”。中华民国初年,吉林省农安县大批农户来此一带开荒建屯,称“农安屯”。1914年11月,划归林甸设治局管辖。1917年7月,分隶林甸县第二区和第三区管辖。东北沦陷后,初属毕围保,1939年1月改隶张地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3月设置张地区,1947年6月改为第二区。1956年3月,设置花园乡。1958年9月,将张地、庄地、花园、新生乡合并,成立卫星人民公社。1959年2月,改称花园公社。1967年更名为向前公社,1978年改称前锋公社。1981年10月,恢复花园公社名称。1984年改为花园乡。
花园乡全境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全乡总面积452.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8万亩,草原面积32万亩,林地4.4万亩。全乡经济农牧业并举,主要种植玉米、小麦、甜菜和饲养羊及大牲畜。1992年乡企总产值1452万元。全乡共辖中心、爱国、富强、花园、卫星、丰好、火箭、光明、齐心、向阳、发展、永久、永远、前进、马场等15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3万人,主要是汉族。乡政府驻地中心村张地房子屯。
隆山乡 隶属林甸县管辖。位于县境东南部,东与明水县、青冈县接壤,东南部与安达市毗邻。乡政府驻地距县城22公里。1974年11月,从黎明公社划出兴隆、隆山、东方红3个生产大队和新建的六个生产大队,组建太阳升人民公社。1981年地名普查时,以境内“隆山村”更名为隆山公社。1984年改为隆山乡。
隆山乡全境地势平坦,为黑钙土,含有暗碱。全乡总面积129.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3万亩,草原面积5.8万亩。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大豆、甜菜等。乡办工业有综合厂、亚麻厂等。全乡共辖隆山、兴隆、大树林、双阳河、向阳红、东方红、常钱、永红、新建等9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9500人,主要是汉族。乡政府驻地隆山村温家窑屯。
东兴乡 隶属林甸县管辖。位于县境东北部,东、北与依安县毗邻,东南与明水县相连。乡政府驻地距县城14公里。
东兴乡名源于境内东兴村名。东兴乡一带,原为草苇丛生的大碱沟,清末民初,垦荒种植,逐渐形成屯落,取名“潘家围子”。1914年设置林甸县后,隶属第七区管辖。东北沦陷后,初属吕地保,后隶福发保,1939年1月设东兴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3月,设置东兴区。1947年6月,改为第七区。1956年3月,设置东兴乡。1958年9月,将东兴、义和、黎明3个乡合并,成立东风人民公社。1959年2月,改为东兴公社。1967年更名为东方红公社。1981年恢复东兴公社名称。1984年改为东兴乡。
东兴乡全境地势平坦,引嫩干渠由北而南纵贯全境,已形成排灌系统。全乡总面积279.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8万亩,草原面积7.4万亩,林地面积4.3万亩。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谷子等。全乡共辖东兴、红阳、平原、平安、旭日、新兴、勤俭、长荣、丰产、长发、义和、新胜、创业、新立、福兴、永生、日新等17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2.7万人,主要是汉族。乡政府驻地东兴村。
五、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
泰康镇 隶属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管辖。位于县境东北部,为自治县县城。滨州线铁路通过镇区设站。
泰康镇,原名“小蒿子”。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汉人移入垦荒,见遍地黄蒿,遂称此地为“小蒿子”。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修筑中东铁路设“小蒿子站”。清末,属安达厅管辖。中华民国成立后,1914年11月,“小蒿子”隶属林甸设治局。1927年5月,设置泰康设治局,驻地“小蒿子”。1929年2月,将“小蒿子”划归泰康设治局管辖。东北沦陷后,1933年10月,将泰康设治局改为泰康县,遂为县城。1935年1月,将“小蒿子”更名为“泰康”,1938年改设泰康村。1940年5月,撤销泰康县,划归杜尔伯特旗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2月,为复设的泰康县城。同年8月,将泰康县并人杜尔伯特旗,设置泰康区,为旗政府驻地。1948年7月,改为第一区。1950年1月,改为杜尔伯特旗城区。1955年5月,撤销城区,设置泰康镇。1958年9月,将泰康镇与新发乡合并,成立先锋人民公社。1960年1月,改为泰康镇公社。1962年将新发作业区划归烟筒屯公社管辖。1980年恢复泰康镇。
泰康镇辖区地处松嫩平原腹地,地势平坦。全镇总面积82平方公里,其中牧地5.4万亩,耕地面积4.3万亩。农业主要种植蔬菜,牧业以饲养奶牛为主。县属工业主要集中于镇内,镇办工业有木制品厂、棉织厂、服装厂等,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2330万元。全镇共辖7个街道和幸福、万丈、五一、八一、繁荣、富强等6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5.8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6万人;蒙古、满、回、达斡尔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8.3%。镇政府驻地中心路东侧三道街。
烟筒屯镇 隶属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管辖。位于县境北部,东北与林甸县接壤,西北与齐齐哈尔市毗连。镇政府驻地距县城26公里。
烟筒屯镇名源于驻地烟筒屯名。烟筒屯,又名“烟土屯”、“大蒿子”,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建屯,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修筑中东铁路设烟筒屯站。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属安达厅北乡,中华民国成立后,1914年11月,划归林甸设治局,隶属西乡管辖,翌年改隶第五区管辖。东北沦陷后,隶属霍地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3月,设置新发区。同年6月,划归杜尔伯特旗管辖,仍称新发区。1949年11月,将第五区(原新发区)划归林甸县。1956年3月,又将林甸县新发区划归杜尔伯特旗,同年5月分设广胜、新发、烟筒屯3个乡。1958年9月,将广胜、烟筒屯两乡合并,成立东方红人民公社。1960年1月,改称烟筒屯人民公社。1962年将泰康镇公社新发作业区划归烟筒屯公社。1984年8月,改为烟筒屯乡。1985年6月,设置烟筒屯镇。
烟筒屯镇辖区地处乌裕尔河下游,属河滩平原区。水域辽阔,盛产鱼虾,苇草繁茂,水禽种类繁多。全镇总面积64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4.8万亩,牧地43.2万亩,苇地37.5万亩,水域27万亩,是全县芦苇主要产区之一,年均向国家交售芦苇2万余吨。北部沼泽地是丹顶鹤栖息地,为扎龙自然保护区的一部分。镇办工业有制砖厂、机修厂、酿酒厂等,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1259万元。全镇共辖合光、大蒿子、三合、全胜、土城子、珰

、广胜、东升、东岗、新发、新合、南阳等12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2.4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291人;蒙古、满族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5%。镇政府驻地烟筒屯。
胡吉吐莫镇 隶属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管辖。位于县境中部。镇政府驻地距县城60公里。
胡吉吐莫镇名源于驻地胡吉吐莫村名。胡吉吐莫,蒙古语,意为“有杏树疙瘩的凹地”。1891年(清光绪十七年),有蒙古族移人建立屯落,属杜尔伯特旗第四努图克所辖。中华民国成立后,划为第二族辖区。东北沦陷后期,1940年隶属东吐莫保。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7年1月,设置东吐莫区。1949年11月,改为第六区。1954年3月,撤销第六区,成立东吐莫蒙古族自治区。1956年5月,分设东吐莫、好田格勒两个乡。1958年9月,将两个乡合并成立东风人民公社。1960年1月,改称东吐莫公社。1973年公社驻地由东吐莫迁至 胡吉吐莫。1976年12月,更名为赛罕他拉公社。1981年12月,全省地名普查后,为使公社名称与驻地名称统一,改为胡吉吐莫公社。1984年8月,改为胡吉吐莫乡。1985年6月,设置胡吉吐莫镇。
胡吉吐莫镇辖境地处松嫩平原腹地,地势平坦,草原辽阔,草质优良。地下蕴藏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全镇总面积473.3平方公里,其中牧地34.4万亩,耕地面积11.2万亩。境内具有发展畜牧业生产的优势,以饲养大牲畜为主。1981年我国与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会确定该镇为中国北方草原和畜牧业发展项目——敖林西伯项目区的分项目之一。镇办工业有修配厂、制砖厂等,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1881万元。全镇共辖胡吉吐莫、赛罕他拉、马场、聚宝山、乌古墩、东吐莫、程地房、好田格勒、新华、马铁匠、扫力毛德、敖包、呼格勒、白音花、波波里等15个村,是全县蒙古族聚居区之一。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1.0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339人;蒙古族人口约占52%,汉族人口约占47.5%。镇政府驻地胡吉吐莫村。
他拉哈镇 隶属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管辖。位于县境南部,嫩江左岸,东与大庆市接壤,西与吉林省镇赉县隔江相望。镇政府驻地距县城97公里。
他拉哈镇名来源于他拉哈屯名。他拉哈,又名“他尔哈”、“塔拉哈”。原名“他拉哈亚格”,满语,意为“矮草甸子”。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设立吉林乌拉城至黑龙江城的驿路,于此设塔尔哈站,隶属南部站官管辖。中华民国成立后,1913年11月划归泰来设治局管辖,属第五区永年乡。1927年5月,划归泰康设治局,隶属第三区。东北沦陷后,1933年6月设永年乡,后改永年保。1940年5月,并入杜尔伯特旗后,改设永年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8月“旗县合并”后,设置他拉哈区,1949年11月改为第八区,1955年3月改称他拉哈区。1956年5月,设置他拉哈、布拉和、兴安3乡。1958年4月,将兴安乡、翻身乡并入他拉哈乡,同年9月与新屯、布拉和乡合并成立太阳升人民公社。1960年1月,改称他拉哈公社。1961年5月,划出部分区域设置新屯公社。1984年8月,将他拉哈公社改为他拉哈乡。1985年6月,改为他拉哈镇。
他拉哈镇辖境地处松嫩平原腹地,有广阔的草原、湖泊沼泽地以及肥沃的江湾地。全镇总面积466.7平方公里,其中牧地28.9万亩,耕地面积21.4万亩,是全县主要的产粮和产鱼区。镇办工业有综合修理厂、机修厂等。全镇共辖永平、布拉和、安平、太平、康平、升平、昌平、治平、兴平、六家子、山湾、九家子、哈拉海、庆平等14个村,是全县蒙古族聚居地区之一。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2.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46人;蒙古族人口约占15%,汉族人口约占81.6%,余为满、回、达斡尔等其他少数民族。镇政府驻地他拉哈。
一心乡 隶属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管辖。位于县境北部,东与大庆市毗连,南接靠山种畜场,北邻县城泰康镇。乡政府驻地距县城6公里。
一心乡驻地三合屯,由移入垦殖的汉人于中华民国前期建屯,隶属泰康设治局第六区。1930年2月,区改乡,改为丰北乡。东北沦陷后,初设丰北保,隶属泰康县。1940年5月,划归杜尔伯特旗,改设丰北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8月“旗县合并”后,为杜尔伯特旗丰北区。1948年7月,改为第二区。1956年5月,撤区划乡,分设一心、民主两个乡,1958年9月合并成立卫星人民公社。1960年1月,改为一心公社。1984年8月,改为一心乡。
一心乡全境地处松嫩平原腹地,地势平坦,土质 多为风沙黄土,比较瘠薄。全乡总面积445.3平方公里,其中牧地38.3万亩,耕地面积15.4万亩,水域和苇地8.7万亩,林地4万亩,素有“五草、一林、一域、一泛、二分田”之称。盛产防风、柴胡等中草药和土碱。乡办工业有制砖厂、机修厂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1718万元。全乡共辖一心、双合、团结、龙棵树、双发、胜利、前进、前锋、民主、永胜、勇敢等11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2.23万人,其中蒙古、满族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4.5%。乡政府驻地一心村三合屯。
境内胜利村小林科屯西边树林中,有清末黑龙江将军寿山的陵墓遗址。原墓建于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用青砖砌成,周围建有木栏,正西留有出栏门。寿山将军夫人同葬此墓中。1948年土改中,被村民挖掘破坏,今仅存一墓坑。
克尔台乡 隶属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管辖。位于县境北部,西与泰来县接壤,西北与齐齐哈尔市毗邻。乡政府驻地距县城22.5公里。
克尔台,原名“克尔斯台”,蒙古语,意为“碱蓬”;另说“豁日格台”,意为“有桥”。克尔台乡驻地“烟屯”,形成于清代晚期,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绘制的《黑龙江舆图》标注“谙达屯”。后因北有烟筒屯,而改名“小烟筒屯”,简称“烟屯”。清末,属杜尔伯特旗第十努图克辖区。中华民国前期,划为第四族辖区,族长驻小烟筒屯。东北沦陷后,1940年隶属哈布塔保。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8月隶属哈布塔努图克,1947年1月改为哈布塔区,1948年7月改为第四区,后改为第三区。1956年5月,撤区划乡,分设克尔台、哈布塔两个乡。1958年4月,将哈布塔乡并人克尔台乡,同年9月改称五一人民公社。1960年1月,改称克尔台公社。1984年8月,改为克尔台乡。
克尔台乡全境地处乌裕尔河流域,地势较低,有大面积湖泡沼泽,是全县主要芦苇产地之一。全乡总面积450平方公里,其中苇地27.3万亩,牧地26.1万亩,耕地14.6万亩。全乡经济为农牧并举。乡办工业有农机修理厂、糕点厂、制砖厂等。全乡共辖烟屯、太平庄、前伍代、后伍代、克尔台、平安屯、波布代、乌诺、官尔屯、扎郎格、西新、特勒等12个村,是全县蒙古族聚居区之一。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5万人,其中蒙古族人口约占21%,汉族约占76.5%,余为满、朝鲜等其他少数民族。乡政府驻地烟屯村。
白音诺勒乡 隶属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管辖。位于县境北部,西与泰来县毗连。乡政府驻地距县城22.5公里。
白音诺勒,蒙古语,意为“富饶的河湾”。乡政府驻地“他拉红”,又称“他喇根”,蒙古语,“肥沃”之意,形成于清代晚期。清末,属杜尔伯特旗第三努图克所辖。中华民国前期,划为第一族辖区,后划归泰康设治局,1940年5月并入杜尔伯特旗。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7年1月,将丰北区和东吐莫区各划出部分区域,设置白音诺勒区。1948年7月,改为第五区。1949年11月,又改为第四区。1955年5月,改为白音诺勒区。1956年5月,撤区划乡,分设白音诺勒、他拉红两个乡。1958年9月,将两个乡合并成立跃进人民公社,1960年1月改称白音诺勒公社。1984年8月,改为白音诺勒乡。
白音诺勒乡全境地处松嫩平原腹地,地势低平多泡沼,盛产芦苇、鱼虾。地下蕴藏有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全乡总面积506平方公里,其中牧地33.5万亩,芦苇地10.4万亩,耕地面积10万亩。以农为主,农牧结合,盛产绿豆。全乡共辖他拉红、合胜、合发、南岗、白音诺勒、长胜、四合、温德沟、九合、龙坑、 二龙山、巴合西北、羊场、马场等14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5万人,其中蒙古族、满族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5%。乡政府驻地他拉红村。
巴彦查干乡 隶属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管辖。位于县境中部,嫩江下游东岸,西与泰来县以江为界,西南与吉林省镇赉县隔江相望。乡政府驻地距县城76公里。
巴彦查干乡名源于驻地巴彦查干屯名。巴彦查干,蒙古语,意为“富裕而又洁白”。以“巴彦查罕坡”得名。巴彦查干屯,原名“王府”,为杜尔伯特旗扎萨克府所在地。清初,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于今太和村设“多耐站”,为茂兴至黑龙江城驿站之一。清末,王府屯有居民数十户,属第七努图克辖区。中华民国成立后,属第八族辖区。东北沦陷后,设王府保。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8月,设置王府努图克。1947年1月,设置王府区,1948年7月改为第八区,1949年11月又改为第七区。1955年5月,始改胜利区,后改为巴彦查干区。1956年5月,并村划乡,设置巴彦查干、团结两个乡。1958年9月,将两乡合并成立火箭人民公社。1960年1月,改称巴彦查干公社。1984年8月,改为巴彦查干乡。
巴彦查干乡全境居于嫩江东岸,土壤肥沃。全乡总面积54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0.3万亩,牧地27.4万亩,是全县主要产粮区之一。水域资源优越,盛产鱼虾。全乡共辖太和、公屯、绰尔、巴彦查干、和南、乌古墩、前巴彦他拉、后巴彦他拉、大庙、和平等10个村,是全县蒙古族聚居区之一。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6万人,其中蒙古族人口约占26%,汉族人口约占73%。乡政府驻地巴彦查干村。
敖林西伯乡 隶属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管辖。位于县境中部,东与绿色草原牧场为邻,南与和平牧场相连。乡政府驻地距县城76公里。
敖林西伯,蒙古语,为“岗上围栏”之意。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形成屯落,属杜尔伯特旗第七努图克辖区。中华民国成立后,属第三族辖区。东北沦陷后,1940年隶属好尔陶保。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8月,隶属好尔陶努图克。1947年1月,隶属好尔陶区,1948年7月改为第六区,1949年11月又改为第五区。1954年3月,撤销第五区,建立敖林西伯蒙古族自治区。1956年5月,分设敖林西伯、新兴两个乡。1958年9月,将两个乡合并成立红旗人民公社,1960年1月改称敖林西伯公社。1984年8月,改为敖林西伯乡。
敖林西伯乡全境总面积767平方公里,其中牧草面积83.1万亩,耕地面积15.5万亩。境内地势平坦,草原辽阔,草质优良,以牧业为主。1981年我国与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会确定该乡为中国北方草原和畜牧业发展项目——一敖林西伯项目区。还盛产防风、柴胡等中草药材,“五马沙坨中草药材自然保护区”是闻名中外的“小蒿子防风”的主要产地。全乡共辖敖林西伯、布木格、阿布官、保如浩特、好尔陶、三面井、张地、永发、韩家窑、好利保、杏树岗、龙虎岗、新兴、长发、新立、四家子、大榆树、诺尔、唐营子、庄头等20个村,是全县蒙古族聚居区之一。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6万人,其中蒙古族人口约占37%,汉族人口占62.5%。乡政府驻地敖林西伯村。
腰新乡 隶属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管辖。位于县境南端,嫩江下游东岸,东与大庆市接壤,南与肇源县毗邻,西与吉林省镇赉县隔江相望。乡政府驻地距县城120公里。
腰新乡名源于驻地腰新屯名。腰新屯与前新屯、后新屯于清代1862至1878年(清同治元年至光绪四年)由汉人移民垦殖所建。因这三屯皆为新建屯落,分为“前新”、“后新”,居中者为“腰新”。清末,属杜尔伯特旗第四十(一说第五)努图克辖区。中华民国成立后,划为第五族辖区。东北沦陷后,1940年隶属后新屯保。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8月,隶属后新努图克。1947年1月,划归郭尔罗斯后旗,改为新屯区。同年10月,将新屯区划回杜尔伯特旗。1948年7月,改为第十区。1949年11月,又改为第九区。1955年5月,改为新屯区。1956年5月,分设新屯、翻身、兴隆3个乡。1958年4月,将兴隆乡并人新屯乡,翻身乡并人他拉哈乡,同年9月将新屯与布拉和乡、他拉哈乡合并成立太阳升人民公社。1960年1月,改称他拉哈公社。1961年5月,从他拉哈公社划出,成立新屯公社。1977年5月,改为庆华公社。1981年12月,改为腰新屯公社。1984年8月,改为腰新乡。
腰新乡属半农半牧区。全乡总面积26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2.5万亩,牧地21.3万亩,水域4.7万亩。土壤肥沃,水源丰富,盛产粮豆和鱼虾,是全县主要产粮区之一,还盛产芦苇和防风、苦杏仁等中药材。石人沟水产养殖场位于乡境西北部。全乡共辖兴隆、中新、前新、一棵树、收尔、两棵树、巴彦、李家窑、胜利、翻身、后新、哈布气等12个村,是全县蒙古族聚居区之一。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2.09万人,其中蒙古族人口约占23%,汉族人口约占76%,余为满、回等其他少数民族人口。乡政府驻地腰新屯。
江湾乡隶属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管辖。位于县境西部,嫩江下游东岸,西与泰来县隔江相望,北界大山种羊场。乡政府驻地距县城80公里。原属赛罕他拉公社。1977年3月,于拉海生产大队一带开荒建点,辟建商品粮基地,成立拉海垦区,1978年改为江湾农场,分设5个机械化开荒点。1979年11月,将赛罕他拉公社的拉海、九扇门、永丰3个生产大队划出,与江湾农场合并,改设江湾公社。1984年8月,改为江湾乡。
江湾乡辖境地处嫩江沿岸,多江湾地,土壤肥沃,是本县农业重点开发区。全乡总面积25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8.2万亩,牧地16万亩,水域1.4万亩。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主要种植小麦、大豆、玉米等粮食作物。全乡共辖九扇门、永丰、拉海、十里树、黑岗子、江湾、二十里台、乌兰通、良种场等9个村,是全县蒙古族聚居区之一。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6273人,其中蒙古族人口约占23%,汉族人口约占76%。乡政府驻地江湾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