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伊春市
第六节 伊春市
一、伊春市区
浩良河镇 隶属伊春市南岔区管辖。位于市境南端,东与汤原县相连,南与依兰县接壤,西与铁力市毗邻。绥佳线铁路通过境内设站。镇政府驻地距南岔市区55公里。
浩良河镇,以其境内的浩良河得名。原属汤原县管辖,只有几十户人家,因村北山脚东西延伸很长,得名“长腿子”,后谐音为“长嘴子”。东北沦陷后,1939年绥佳线铁路通车后设浩良河车站,遂改称浩良河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隶属汤原县南岔区管辖,1950年改隶第五区。1952年10月,划归新设置的伊春县管辖,翌年春设置浩良河镇,隶属南岔区管辖。1955年8月,设置县属浩良河区。1956年12月,撤销浩良河区,设置浩良河镇。1957年7月,伊春撤县设市后,撤销浩良河镇,设置浩良河区。1969年10月,并入南岔区,设置浩良河镇。1980年9月,改称浩良河镇公社。1984年4月,恢复浩良河镇名称。
浩良河镇辖境地处汤旺河下游的山区,城镇总面积3平方公里。1970年兴建的化肥厂,原设计生产能力为年生产合成氨5万吨、尿素8万吨,为国家二级企业。镇办工业有木器厂、电石厂、铸造厂、砖厂、被服厂等。镇郊有耕地2100亩,种植粮食作物和蔬菜。全镇共辖浩良河、小吉兴、大吉兴、五七、奋斗、北阳、永林、亮子河、秋岭等9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1.6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975人;满、蒙古、朝鲜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3.2%。镇政府驻于镇内。
晨明镇 隶属伊春市南岔区管辖。位于市境东南部。绥佳线铁路通过境内设站。镇政府驻地距南岔市区30公里。
晨明镇,以驻地晨明村得名。因有鄂伦春族兄弟晨明、晨亮在此狩猎,遂称此地为“晨明”。原属汤原县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隶属南岔区管辖。1952年10月,划归伊春县管辖,仍隶南岔区。1956年12月,设置晨明乡。1957年7月,伊春撤县设市,改隶浩良河区。1963年建立晨明人民公社。1969年10月,改隶南岔区。1984年4月,改为晨明乡。1985年6月,改为晨明镇。
晨明镇所辖村屯均分布在绥佳线铁路及汤旺河下游两岸。全镇耕地面积1.4万亩,主要种植蔬菜和粮食作物。山特产品有木耳、蘑菇等。镇内驻有省粮食局水泥厂、南岔林业局晨明贮木场等。镇办工业有石灰厂等。全镇共辖东红、星星、晨明、桦阳、沙岭、宝泉、月明、创业等8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893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292人;满、蒙古、朝鲜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1.3%。镇政府驻地晨明村。
五星镇 隶属伊春市五营区管辖。位于市境北部,东与红星区毗邻。南乌线铁路从境内通过。镇政府驻地距五营市区10公里。
五星镇一带,原属五营区管辖,1958年建立五星铁矿。1960年3月,划入五星区。1963年4月,并入五营区。1968年设立五星公社,1970年改为五星镇。
五星镇辖境四面环山,汤旺河从镇内流过,谷地狭长,是五营区的主要农业区,以种植马铃薯和蔬菜为主。石灰石、大理石储量丰富。镇办工业有水泥厂、白灰厂等。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514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066人;满、朝鲜、蒙古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3%。镇政府驻于镇内。
迎春乡 隶属伊春市南岔区管辖。位于市境南部,为南岔区的城郊乡。乡政府驻地距南岔市区2公里。
迎春乡前身是迎春公社,1960年建立人民公社举行典礼之日,正值清明节,故名“迎春”。1968年与柳树公社合并成立东方红公社,1983年12月改称迎春公社。1984年4月,改为迎春乡。
迎春乡辖境地跨汤旺河两岸,全乡耕地面积2.5万亩,以生产蔬菜为主,基本满足本区市场需要。山特产品有木耳、蘑菇等。乡办工业有机修厂、木材加工厂等。全乡共辖红旗、国庆、松青、梧桐、先锋、果树、爱林、狩猎、振兴、中兴、兴隆、沙山、双河等13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8985人,其中满、朝鲜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1.4%。乡政府驻地国庆村。
大兴乡 隶属伊春市带岭区管辖。位于市境西南部。乡政府驻地距市区0.5公里。1954年成立4个互助组,1956年由初级社发展为4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和1个移民新村,隶属带岭镇。1958年改为生产大队,1960年改为红旗农场。1962年撤销农场,恢复各生产大队,由带岭区直辖。1980年9月,成立大兴公社。1984年4月,改为大兴乡。
大兴乡辖区总面积8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1万亩,主要分布在永兴、大青川、东方红等依山傍水的河谷平原地带,以种植马铃薯和蔬菜为主。养殖业较为发展,有鹿场、参场、鸡场等,所产鹿茸、羊毛、园参、猴腿、蕨菜供外贸出口。全乡共辖秋丰、红星、青川、双兴、良种、金星、永兴、靠山等8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2197人,其中满、回、朝鲜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2%。乡政府驻地良种村。
东升乡 隶属伊春市伊春区管辖。位于市境中部,汤旺河东岸,乡政府驻地距市区中心4公里。原属汤原县管辖。1948年1月,佳木斯市移民60户来此定居,建立佳杰屯,1952年划归伊春县。1956年成立东升农业合作社,隶属伊春镇。1958年将黎明、东升两个农业合作社改为管理区。1962年12月,成立东升人民公社。1984年4月,改为东升乡。
东升乡辖区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全乡总面积25平方公里,有耕地7000亩,以种植蔬菜为主。乡办工业有木器厂、砖厂等。全乡共辖东升、东风、联合、长征、新兴、迎新、青山等7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6543人,其中满、回、朝鲜、蒙古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2.5%。乡政府驻地东升村。
二、铁力市
铁力镇 隶属铁力市管辖。位于市境西部,呼兰河右岸,为铁力市政府驻地。
铁力镇,原称铁山包。清代晚期,1891年(清光绪十七年),黑龙江将军请准,于铁山包设镇边军右翼五营统领,建筑梅花式五营营垒,故又称“五营”。据《黑龙江通志采辑资料》记载:“甲午之役,全军开赴前敌,以致营房空闲,屋宇被匪焚毁”。清末,为铁山包协领衙署驻地。中华民国成立后,1915年设置铁骊设治局,遂为治城。东北沦陷后,1933年10月“改局为县”,成为铁骊县城,初为第一区保,1939年设铁骊街。1943年庆城、铁骊两县合并为庆安县后,仍称铁骊街。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6月,恢复铁骊县,设置铁骊区。1951年9月,改为第一区,并将城镇周围的新民、新建、重建、兴家、铁兴、德胜、新进7个村划出,设置第四区。1955年10月,设置铁骊镇。1956年11月,将铁骊镇改为铁力镇。1958年7月,将新民、兴胜两个乡并入,同年9月改称铁力镇人民公社。1964年7月,将镇郊胜利、新一、兴隆、树林4个生产大队划归年丰公社;将年丰公社永丰生产大队一、二、三队划归铁力镇管辖。1980年复称铁力镇。
铁力镇是绥佳铁路线上较大的城镇之一,市属工商企业集中于镇内,并有省和伊春市属林业局、木材干馏厂、木材加工厂、火柴厂等。镇办工业有水泵厂、制砖厂、采石场等,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1249万元。镇郊有耕地1.4万亩,主要种植蔬菜和粮食作物。全镇总面积24平方公里,共辖6个街道办事处和江红、天红、东兴、东胜、五一、山头等6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12.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0.9万人;满、回、朝鲜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4%。镇政府驻于镇内。
桃山镇 隶属铁力市管辖。位于市境中部偏南,小兴安岭西麓,呼兰河畔。镇政府驻地距市区铁力镇15公里。绥佳线铁路横贯本镇,是进入小兴安岭的重要门户。
桃山镇,以山得名。镇东北有两山形状似“桃”,故名“桃山”。绥佳线铁路通车设站后,居民增多,称桃山屯。东北沦陷后,隶属铁骊县铁骊保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9年8月,隶属铁骊县铁骊区管辖。1951年9月,改隶第四区管辖。1953年1月,增设桃山村。1956年1月,设置桃山乡。1958年9月,并入神树人民公社。1971年1月,将神树公社西部的6个生产大队划出,成立桃山公社。1983年5月,改为桃山镇。
桃山镇辖区属小兴安岭南部低山丘陵地带,资源丰富。1960年于桃山镇建立桃山林业局,为中型森工企业。镇办工业有米面加工、木器、制砖、采石等。镇郊有耕地3.4万亩,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全镇共辖3个街道和桃山、新丰、丰产、福兴、长丰、兴旺、先锋、丰好、三合、新建等10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5.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7万余人;朝鲜、满族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5.5%。
桃山镇境内桃山北坡的天然桃山古洞,洞深20米、宽4米、高8米。原洞内曾供有观世音菩萨等铜像,传为“神仙窑”。桃山东南部33公里处,辟建有桃山狩猎场;镇北建有桃山滑雪场,已成为狩猎、滑雪和游览胜地。
神树镇 隶属铁力市管辖。位于市境中部,地跨呼兰河上游两岸,东北部与伊春市带岭区毗连。绥佳线铁路横贯镇区并设站。镇政府驻地距市区35公里。
神树镇因树得名。清末民初,镇西呼兰河上的桥头有一棵高大榆树。当时人们崇拜鬼神,来此放山(采参)、狩猎之人乞求神灵保佑,竟把它像“神”一样供奉起来,于是人们称此地为“神树”。1930年已形成聚落。东北沦陷后,属铁骊县管辖。1939年4月,设神树村。1938年至1940年修筑绥佳线铁路设站后,来此谋生的人增多,集镇逐渐扩大。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6月恢复铁骊县,设置神树区,辖神树街、石长村、圣浪村。1951年9月,改为第三区。1956年1月,设置神树乡。1958年3月,将圣浪乡并入神树乡,同年9月改称神树人民公社。1971年1月,将神树公社西部的6个生产大队划出设立桃山公社。1977年1月,设置神树镇。
神树镇辖区地处小兴安岭南麓,呼兰河发源地,群山起伏,盆地散布于群山之中,为群山盆地。全镇总面积801平方公里,镇郊有耕地2万亩,主要种植粮豆、马铃薯和蔬菜等。境内野生资源丰富,山产品主要有人参、五味子、刺五加、山葡萄、松籽、核桃等,并有多种山野菜加工后出口。镇办工业有制砖厂、采石厂、制陶厂等,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1372万元。全镇共辖神树、新立、五龙山、石长、金牛山、华兴、圣浪、鸡岭等8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2.5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27万人;满、朝鲜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2%。镇政府驻镇内新政街。
朗乡镇 隶属铁力市管辖。位于市境东部,东与伊春市接壤,南与依兰、通河两县毗连。绥佳线铁路从镇区北部通过设站。镇政府驻地距市区65公里。
朗乡镇名源于火车站名,始称“183”。1941年绥佳线铁路全线通车,从绥化开始东行至此恰好是183公里,故称车站名为“183”。1945年伪满改站名为“捞绞”,译过来是“朗乡”,后改为“朗乡”。原属汤原县南岔区管辖。1952年10月划归伊春县管辖,翌年初分设朗乡镇和小白镇。1954年9月,划归铁骊县,隶属第三区管辖。1955年10月,改隶神树区。1956年1月,并村划乡,设置朗乡镇。1958年7月,将小白镇并入朗乡镇,同年9月改称朗乡人民公社。1963年1月,改称朗乡镇公社,到1974年底所辖农村增加到5个生产大队。1980年9月,改为朗乡镇。
朗乡镇辖区地处小兴安岭南麓,山高坡陡,树木葱郁,素有“红松故乡”之称。全镇总面积2779平方公里。1950年建立朗乡林业局,经营境内林木生产,1988年生产木材达47万立方米。还建有野味冷冻加工厂等,冷冻加工厂加工的冷冻肉食,远销日本、西德、加拿大、荷兰、香港等国家和地区。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3961万元。镇郊农村耕地面积6390亩,主要种植大豆、马铃薯等。全镇共辖3个街道和胜利、丰山、小白、奋斗、狩猎、西山、沙房、向阳、朗乡、迎春、陡山,达里等12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6.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2万人;满、回、朝鲜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2.5%。镇政府驻地松乐大街。
双丰镇 隶属铁力市管辖。位于市境西部,西南和北部为庆安县所环绕,绥佳线铁路通过境内设站。镇政府驻地距市区25公里。
双丰镇,原称“田升镇”。因系地主名字遗留名称,更名为双丰镇,寓意“农林业双丰收”。东北沦陷后期,1939年4月设田升村,属铁骊县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6月“庆铁”分县后,设置田升区,管辖田升、安邦、王杨3个村。1951年9月,改为第二区。1955年10月,复称田升区。1956年1月,撤区划乡,分设工农、团结、同盟、建设、太山5个乡。1958年7月,将同盟乡并人工农乡,同年9月成立工农人民公社。由于城镇人口猛增,为了便于管理,1964年10月将工农公社划分为两个公社,即城镇及工农大队为田升镇公社;农村部分仍为工农公社。1977年1月,将田升镇更名为双丰镇。
双丰镇辖区地形呈菱形,为呼兰河与安邦河半径环绕,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全镇总面积128平方公里。1953年建立林业局,为小型森工企业。全镇耕地面积7.8万亩,主要种植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镇办工业有加工、制造、修理等行业,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1848万元。全镇共辖两个街道和青林、红星、东方红、光明、安邦河、曙光、朝阳、和平、战斗、双河、前进、跃进、建国、建业、光辉、八家户、丰胜、春阳、新龙江、长安、建华、振兴等22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5.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3万人;朝鲜、满族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5%。镇政府驻于镇内。
王杨乡 隶属铁力市管辖。位于市境西部,北与庆安县毗连。绥佳线铁路横穿乡境设站。乡政府驻地距市区9公里。
王杨乡名源于境内火车站名。中华民国初年,此地有张坡、王让两户人家,始称“张坡烧锅”。后因烧锅倒闭,改称“王让屯”。东北沦陷后,1938年至1940年修筑绥佳线铁路设站,以“王让”的谐音命名为王杨站。1939年4月,隶属铁骊县田升村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建立王杨村,隶属田升区,1951年9月改隶第二区。1956年1月,并村划乡,设置团结乡。1958年9月,并人工农人民公社。1971年1月,将工农公社东部8个生产大队划出与年丰公社划出的两个生产大队组成红旗公社。1981年更名为王杨公社。1984年5月,改为王杨乡。
王杨乡辖境北濒呼兰河,地势较为平坦。全乡总面积26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2万亩,主要种植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乡办工业有制砖厂、油米加工厂、沙石厂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1231万元。全乡共辖建设、王杨、爱林、红光、护林、北河、东风、宏伟、红旗、建兴、致富、长青、吉祥、长富、群英、王窑、爱山等17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65万人,其中满、回族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4%。乡政府驻地王杨村。
工农乡 隶属铁力市管辖。位于市境西部,为一狭长地形,东北与伊春市毗连,北以依吉密河与庆安县分界。乡政府驻地距市区铁力镇两公里。原属铁骊县田升区管辖,1951年9月改隶第二区。1956年1月,并村划乡,设置工农乡。1958年7月,将同盟乡并人工农乡,同年9月成立工农人民公社。1964年10月,将田升街及工农大队划出,设置田升镇。1971年1月,将南部的6个生产大队划出,成立卫国公社;将东部的8个生产大队划出与年丰公社划出的两个生产大队合并,成立红旗公社。1984年5月,将工农公社改为工农乡。
工农乡辖区地处市境西北部边缘地带,东部属丘陵,多杂木林、沼泽地;西部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全乡总面积746平方公里,除林区外,有耕地4.5万亩,主要种植粮食作物。乡办工业有农具厂、砖厂等。全乡共辖新一、新兴、胜利、兰河、新华、二道河、新民、树林、五花、北星、林场、参场等12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9971人,其中朝鲜、满族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8%。乡政府驻地新一村。
卫国乡 隶属铁力市管辖。位于市境西南部,西以安邦河与庆安县分界。乡政府驻地距市区20公里。
卫国乡名源于驻地卫国屯名。1971年1月,从工农公社南部划出6个生产大队,成立卫国公社,社址卫国村。1984年5月,改为卫国乡。
卫国乡辖区南部多山,东北部为丘陵地,西部地势平坦,安邦河、半截河沿岸水草丰盛。全乡总面积66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5万亩,主要种植水稻、杂粮、马铃薯、甜菜,并积极发展人参、平贝等药材的种植。全乡共辖解放、民主、双岗、长有、卫东、卫国、春光、安平、横太山、民庆、卫华、长虹、春风、春雁、清泉、稳水河等16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9971人,其中满族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1.6%。乡政府驻地卫国村。
年丰朝鲜族乡 隶属铁力市管辖。位于市境西南部,北靠铁力镇。乡政府驻地距市区3公里。年丰乡名含义是“年年丰收”。1946年6月,隶属铁骊县铁骊区管辖。1951年9月,分属第二区和第四区管辖。1956年1月,设置新建乡。1958年9月,成立年丰公社。1964年7月,将铁力镇公社的胜利、新一、兴隆、树林4个生产大队划归年丰公社,同时将年丰公社永丰生产大队的一、二、三队划归铁力镇公社管辖。1984年5月,改为年丰乡。因是朝鲜族聚居区,同年10月改为年丰朝鲜族乡。
年丰乡境内有铁山包河等河流,建有年丰水库;王杨干渠流经全乡,适于发展水田生产。全乡总面积27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8万亩,其中水稻面积占一半以上,是全市水稻的主产区。乡办工业有砂石场、鞋楦厂、木器厂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1790万元。全乡共辖年丰、东河、靠山、吉松、永丰、永胜、云山、爱国、爱民、凌云山、丰富、长山、长南、长胜、水库、爱丰、爱华等17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4万人,其中朝鲜族人口约占21.4%,汉族人口占75%,满族等其他少数民族人口约占3.5%。乡政府驻地东河村(原名“大口门子”)。
三、嘉荫县
朝阳镇 隶属嘉荫县管辖。位于县境东部,黑龙江右岸,北与俄罗斯隔江相望。为嘉荫县城。
朝阳镇,清代称“库布特林”。中华民国成立后,1912年萝北设治后称朝阳镇。1916年划归乌云设治局,隶属第四区管辖。1927年9月,划归佛山设治局管辖。因佛山镇(原宝南镇,今保安村)无民房租赁,设治局在朝阳镇租用民房办公。1929年2月,佛山“改局为县”,成为佛山县署驻地。1930年6月,在朝阳镇正式修建县署,遂为县城。东北沦陷后,初为佛山保,1942年改设佛山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7年县政府与金矿局合署,驻金矿局所在地的北沟。1948年设置佛山区,朝阳镇为区政府驻地。1951年9月,设置佛山村,同年10月佛山县政府由北沟村迁驻佛山村(今朝阳镇)。1955年11月,将佛山县改为嘉荫县。1956年并村划乡,设置朝阳镇。1958年秋,成立朝阳镇人民公社。1981年将朝阳镇公社所属的燎原、小滚沟、新发、永安、常青、太平6个生产队划出,成立红光公社,同时恢复朝阳镇名称。
朝阳镇濒临黑龙江畔,全县工商企业集中于镇内。全镇总面积19.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314亩,兼种蔬菜和粮豆。全镇除辖镇内居民委员会外,还辖尚志、佛山2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1.6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3万人;满、回族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2.8%。镇政府驻于镇内。
乌云镇 隶属嘉荫县管辖。位于县境北部,黑龙江右岸,东北与俄罗斯隔江相望。镇政府驻地距县城105公里。
乌云镇,以乌云河得名。乌云,满语“森林”之意。1916年7月,于温河镇(今“旧城”)设置乌云设治局。因温河镇不能停靠轮船,遂于“单灯罩”建立码头,以局名命名乌云站,后称“新街基”,隶属第三区。1929年2月,乌云设治局改升乌云县。东北沦陷后,1934年2月,伪县公署由温河镇迁驻新街基(乌云站),遂为县城,始为乌云保,后设乌云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7年5月,撤销乌云县,乌云河以西地区划归逊克县,设置第五区。1956年并村划乡,设置乌云乡。1958年9月,成立乌云人民公社。1964年更名为富饶公社,寓意“鱼米之乡”。1966年3月,划归嘉荫县管辖。1970年将西南部地区划出,建立沪嘉农场。1972年12月,将东南部地区和西北部地区划出,分别建立向阳公社和常胜公社。1982年将所属江南村、繁荣村划归常胜公社。1984年3月,撤销富饶公社,设置乌云镇。
乌云镇全境既有沿江平原,也有连绵起伏的丘陵地。全镇总面积1050平方公里,除西部山区林木资源外,有耕地7.3万亩,以种植小麦、大豆为主,是全县开发最早的农业区。附近江中盛产淡水鱼。全镇共辖乌云、旧城、灯照、腰屯、东南屯、永胜、泉石、夹信子、奋斗、宏伟、大沟口、双立、河沿等13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9441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997人;满、朝鲜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1%。镇政府驻地乌云村。
乌拉嘎镇 隶属嘉荫县管辖。位于县境南部,南隔嘉荫河与鹤岗市、萝北县毗连,西与伊春市接壤。镇政府驻地距县城59.5公里。
乌拉嘎镇,以发源于境内的乌拉嘎河得名。乌拉嘎,鄂伦春语,意为“上边的河”。乌拉嘎河流域是鄂伦春族的游猎地。原属佛山县管辖。东北沦陷后,1939年伪满于乌拉嘎设采金株式会社永林公司,采金工人涌入,成为工人居住地。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冬设立乌拉嘎沟金矿局。1947年2月,县政府与金矿局合署,驻地“北沟”。1951年10月,县政府移驻佛山村,设置乌拉嘎区。1955年11月,佛山县更名为嘉荫县,隶属嘉荫县管辖。1956年并村划乡,设置乌拉嘎乡。1958年秋,与乌拉嘎金矿局合并成立金星人民公社。1959年4月,改称乌拉嘎人民公社。1962年“社矿分开”。1984年2月,改为乌拉嘎镇。
乌拉嘎镇辖区地处小兴安岭北麓,属低山丘陵地区,植被覆盖率高。全镇总面积1305平方公里,为黑龙江省金矿区之一。原乌拉嘎公社最早只有1个鄂伦春族生产队,以狩猎为主。1977年开荒建点,新建3个生产队,有耕地6000余亩,主要种植粮食作物。全镇共辖胜利、金水、五龙、金丰、双庆、立志等6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663人;满、鄂伦春、朝鲜、回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3.8%。镇政府驻于镇内。
保兴乡 隶属嘉荫县管辖。位于县境东南部,黑龙江右岸,东与俄罗斯隔江相望,南与萝北县相连。乡政府驻地距县城42公里。
保兴乡名取自保安和兴农两个村名之首字,故名“保兴”。保兴乡一带,开发较早,清末即有采金工人进行采金活动。境内保安村,中华民国初年,萝北县划分行政区划时称“宝南镇”。因临江屹立观音山,故又称佛山镇。1916年后,隶属乌云设治局管辖。1927年9月,于佛山镇设置佛山设治局。1928年至1929年曾两次修建衙署,第一次未及工程之半木料全被洪水冲走,第二次被苏军焚烧。东北沦陷后,1935年设宝南甲,1942年改设宝南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8年设置宝南区。1951年9月,设置保安村,1954年分设兴农村。1956年并村划乡,将保安与兴农两村划为一乡,命名保兴乡。1958年秋,改称保兴人民公社。1984年5月,改为保兴乡。
保兴乡全境地形复杂,沿江有突起的山岭和低缓的冲积平原,毗连有平展的仁和大岗,环绕乡境的是低山丘陵。全乡总面积115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5万亩,主要种植小麦、大豆和薯类。黑龙江产鳇鱼、大麻哈鱼等淡水鱼。全乡共辖保安、仁和、三合、兴农、互助、庆丰、十里河子、新立、马连、大同、东兴、常兴、连丰、共荣、靠山等15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8171人,其中满族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2.5%。乡政府驻地保安村。
红光乡 隶属嘉荫县管辖。位于县境东部,黑龙江右岸,所辖村屯环绕县城东、南、西三面,属城郊乡。乡政府驻于朝阳镇内。1976年将朝阳镇公社的农村生产队划出,建立黎明公社。1977年撤销黎明公社,并入朝阳镇公社;同年于火烧桥西南筹建红光垦区,以新建的红光屯命名。1979年在垦区基础上建立红光人民公社。1981年将朝阳镇公社的6个生产大队划归红光公社,同年红光公社社址由新桥村迁至朝阳镇内。1984年5月,改为红光乡。
红光乡辖区南部属低山丘陵地带,北部为沿江冲积平原。全乡总面积1320平方公里。山区主要是杨、桦、柞等混交次生林,山产品有木耳、猴头、蕨菜等。耕地面积3万亩,主要种植粮食作物。全乡共辖燎原、滚沟、常青、太平、新发、永安、星火、东升、新桥、红旗等10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4307人,其中满族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2%。
青山乡 隶属嘉荫县管辖。位于县境西南部,小兴安岭东北麓,东邻伊春市。乡政府驻地距县城65公里。
青山乡一带,1948年属佛山县稻田区。1951年9月,设置稻田村,1954年增设振兴村。1955年11月,改隶嘉荫县。1956年并村划乡,分设稻田、振兴2乡。1958年秋,将稻田、振兴两个乡合并成立东风人民公社。1959年4月,改称稻田公社。1961年分设大砬子人民公社,1964年并入稻田公社。1965年将稻田公社南部地区划出,建立结烈河公社(稻田公社于1966年1月并人嘉荫农场)。1969年于大砬子屯建“二线”,同年结烈河公社迁驻大砬子屯。1984年5月,改为青山乡。
青山乡辖境地处小兴安岭东北麓,山岭起伏,丘陵广布,结烈河流域有部分小块冲积平原。全乡总面积935平方公里,森林资源丰富,多为汤旺河林业局施业区。乡属耕地面积4798亩,种植麦类及早熟豆谷。因居原始森林边缘,野生资源丰富,适于多种经营。全乡共辖结烈河、建华、大砬子、建边、建业等5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3142人,其中满、朝鲜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3.5%。乡政府驻地大砬子村。
向阳乡 隶属嘉荫县管辖。位于县境北部,黑龙江右岸,东北与俄罗斯隔江相望。乡政府驻地距县城55公里。原属富饶公社,1972年将富饶公社南部地区划出,建立向阳人民公社。1984年5月,改为向阳乡。
向阳乡全境多属半山区,沿黑龙江一带为冲积平原。全乡总面积1200平方公里,林地9.6万亩,主要是柞、杨、桦等树木。耕地面积6.5万亩,主要种植小麦、大豆,是全县重要粮豆产区之一。境内水产资源丰富,淡水鱼产量居全县首位,黄鱼卧子、雪水温一带江面以盛产鳇鱼驰名。全乡共辖雪水温、新丰、永丰、毛兰沟、黄鱼卧子、育林、王家店、育红、育强、育新、育丰、育发、育才等13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6605人,其中满、回、蒙古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4%。乡政府驻地雪水温村。
常胜乡 隶属嘉荫县管辖。位于县境北端,黑龙江右岸,西与逊克县分界,北与俄罗斯隔江相望。乡政府驻地距县城127公里。
常胜乡名源于驻地常家屯名。原属富饶公社管辖。1972年将富饶公社北部的常家屯、通江镇等地区划出,建立常胜公社,以常家屯名称的“常”字后边加个“胜”字,故名“常胜”。1982年将富饶公社的江南、繁荣两个村划归常胜公社。1984年5月,改为常胜乡。1989年将乌云镇圈岗村划归常胜乡管辖。
常胜乡全境地处黑龙江转弯处,多属丘陵山区,沿江为平原。全乡总面积36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5万亩,主要种植大豆、小麦,是全县重点产粮区之一。全乡淡水鱼产量仅次于向阳乡。全乡共辖江南、繁荣、新兴、常家、临江、勤俭、河口、营林、桦树林子、圈岗、平阳河、通江、通河等13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3623人,其中满族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1.8%。乡政府驻地常家村。
沪嘉乡 隶属嘉荫县管辖。位于县境西北部,南至乌云河与伊春市为邻,西与逊克县毗连。乡政府驻地距县城130公里。
沪嘉乡,以上海知青插队建点时,取上海简称“沪”和嘉荫县的“嘉”字命名。这一带地区原属乌云县管辖。东北沦陷后,1943年由宁安、穆棱等县强迁移民在福民大岗建立福民、隆安等开拓团。由于灾害和疾病移民走死过半,到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仅剩93户。1948年土地改革后,为逊克县乌云区的一个村。1956年并村划乡后,隶属乌云乡。1958年9月后,是乌云公社的福民生产队。1966年3月,划归嘉荫县管辖。1970年4月,上海市下放干部与下乡知识青年及富饶公社抽调的农民进入福民大岗,创办集体所有制农场。1975年改为沪嘉公社。1984年5月,改为沪嘉乡。
沪嘉乡全境为低山丘陵环抱,草木葱笼,东北部属平岗区。全乡总面积53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万亩,种植小麦和早熟豆谷。由于夏季昼夜温差大,适合马铃薯生长,福民屯素有“土豆屯”之称。全乡共辖黎明、青松、福民、温泉、隆安、新安、晨光、福阳、三岗、新龙等10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2758人,其中满族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2.4%。乡政府驻地福民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