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鸡西市
第七节 鸡西市
一、鸡西市区
红星乡 隶属鸡西市鸡冠区管辖。位于市境东部。乡政府驻地距市区3公里。
红星乡,因乡政府驻地红星村得名。原属鸡宁县城关区管辖,1948年4月,划归新设置的鸡冠区管辖。1950年7月,改隶鸡西县第二区。1956年5月,并村划乡,设置红星乡。1958年9月,将红星、梁家街乡合并成立东风人民公社,1960年3月划分为红星、东风两个公社,后将东风公社并入红星公社。1976年将红星公社划分为红星、东风、朝阳3个公社,后又将朝阳、西郊(由原东风公社更名)公社并人红星公社。1984年3月,撤销红星公社,分别设置红星乡和西郊乡。
红星乡属城郊乡,全乡总面积80平方公里。有耕地3.7万亩,以种植蔬菜为主,并建有良种场和果树场。乡办工业有煤矿和化工、制砖厂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3960万元。全乡共辖红星、东太、西太、立新、太阳、红胜、仁河、朝阳、红光、鸡兴、前进等11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68万人,其中满、朝鲜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2%。乡政府驻地红星村。
西郊乡 隶属鸡西市鸡冠区管辖。位于市境东北部。乡政府驻地距市区1公里。
西郊乡,因位于鸡西市区以西得名。1976年从红星公社划出,建立东风公社。1982年更名为西郊公社,后又并人红星公社。1984年3月,从红星公社划出设置西郊乡。
西郊乡属城市近郊乡,全乡总面积5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4万亩,以种植蔬菜为主。乡办工业有煤矿和饮料、制砖厂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3476万元。全乡共辖仲兴、新发、梁家、西鸡西、团结、三合、东胜、太阳升等8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5万人,其中满、朝鲜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2%。乡政府驻地仲兴村。
长青乡 隶属鸡西市城子河区管辖。位于市境东北部,穆棱河北岸。乡政府驻地距城子河城区1公里。
长青乡,其名称含意是由“以种植蔬菜为主,四季长青”而来。原为密山县城子河村,东北沦陷后期,划归鸡宁县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隶属城关区。1949年8月,划归鸡西县鸡冠区管辖,1950年7月改隶第二区。1956年5月,撤区划乡,设置城子河乡。1957年3月,划归鸡西市郊区工委直辖。1958年9月,成立卫星人民公社。1960年3月,将城镇、农村及煤矿合并成立城子河公社。1964年12月,撤销城子河公社,社企分开,农村生产大队成立长青公社。1970年撤销长青公社,1980年予以恢复。1984年3月,改为长青乡。
长青乡全乡总面积169平方公里。农业以种植蔬菜、水稻为主。乡办工业有煤矿和农机修理厂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3983万元。全乡共辖城东、正阳、双阳、向阳、新阳、城西、城海、新兴、新城、新华、丰安、永红、永平、红卫、白石、和平、城子河、城山等18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2.2万人,其中朝鲜族人口占13%。乡政府驻地城东村。
民主乡 隶属鸡西市恒山区管辖。位于市境东南部。乡政府驻地距恒山城区8公里。
民主乡,因乡政府驻地民主村而得名。原属鸡宁县恒山区管辖。1950年7月改隶鸡西县第四区管辖。1956年5月,撤区划乡,分设丰乐、胜利两乡。1958年9月,成立丰乐人民公社,后改称红旗公社。1979年从红旗公社划出民主、艳丰、胜利等生产大队,成立民主公社。1984年3月,改设民主乡。
民主乡全境总面积30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1万亩,以种植小麦、玉米和蔬菜为主。乡办工业有煤矿和制砖厂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1794万元。全乡共辖民主、合作、胜利、毛家、高家、艳丰、艳东、艳胜、艳发等9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8363人,多为汉族。乡政府驻地民主村。
红旗乡 隶属鸡西市恒山区管辖。位于市境东部。原属密山县管辖。东北沦陷后期,划归鸡宁县,隶属恒山村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隶属恒山区。1949年7月,将鸡宁县改为鸡西县,翌年7月改隶第四区管辖。1956年5月,撤区划乡,分设胜利、丰乐两个乡。1958年9月,成立丰乐人民公社,后改称红旗公社。1979年将民主、艳丰、胜利等生产大队划出,成立民主公社。1984年3月,改为红旗乡。
红旗乡辖境为恒山、小恒山、二道河子等煤矿的周围地带。全乡总面积24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5万亩,以种植蔬菜为主,并已形成春夏菜生产基地。乡办工业有煤矿和砖厂等,1992年乡办企业总产值达4562万元。全乡共辖丰鲜、张鲜、长胜、薛家、红旗、丰东、小恒山、义安、安乐、民乐等10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7万人。乡政府驻市区鸡恒路。
柳毛乡 隶属鸡西市恒山区管辖。位于市境中部。乡政府驻地距恒山城区12公里。
柳毛乡,以境内柳毛河得名。原属密山县管辖。东北沦陷后期,划归鸡宁县,隶属滴道村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隶属滴道区。1950年7月,改隶鸡西县第三区管辖。1956年5月,并村划乡,设置柳毛乡。1958年9月,改称柳毛人民公社。1965年划归恒山区管辖。1984年3月,改为柳毛乡。
柳毛乡全境总面积13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4万亩,是鸡西市水稻主要产区,并是秋白菜生产基地。乡办工业有石墨矿、煤矿和制砖、白灰厂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达6227万元。全乡共辖兴开、柳毛、新胜、安山、安丰、莲花、中心、柳河、裕丰、铅矿、光明、东风等12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67万人。乡政府驻地中心村。
滴道河乡 隶属鸡西市滴道区管辖。位于市境北部。乡政府驻地距滴道城区2公里。
滴道河乡,以境内滴道河得名。原属密山县管辖,隶属滴道村。1941年9月,划归鸡宁县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5月,隶属滴道区。1950年7月,改隶鸡西县第三区。1956年5月,撤区划乡,分设滴道镇和团山子、大通沟乡。1958年9月,成立团结人民公社。1965年改为滴道河公社,隶属滴道区。1984年3月,改设滴道河乡。
滴道河乡全境总面积32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4万亩,以种植蔬菜为主。乡办工业以采煤为主,建有多座小型煤矿,1992年乡企总产值5178万元。全乡共辖金山、二道沟、鸡场、创业、河东、同乐、团山、新风、王家、新德、金铁、大通沟、新民、南甸子、新兴、金刚、荣丰等17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2万人。乡政府驻地金山村。
兰岭乡 隶属鸡西市滴道区管辖。位于市境西部。乡政府驻地距滴道城区9公里。
兰岭乡名源于驻地兰岭村名。中华民国时期,属密山县管辖。随着垦荒者的涌入,到1928年形成了兰岭、大同等屯落。东北沦陷后期,隶属滴道村。1941年9月,划归鸡宁县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5月隶属滴道区管辖,1950年7月改隶第三区。1956年5月,并村划乡,设置兰岭乡。1957年3月,撤县设市后,隶属麻山区管辖。1958年9月,成立兰岭人民公社。1965年划归滴道区管辖。1984年3月,改设兰岭乡。
兰岭乡全境总面积22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1万亩,以种植大豆、玉米为主。建有林场和畜牧场。境内煤炭蕴藏丰富,建有多座小型煤矿,并有骨胶、制砖厂等。全乡共辖兰岭、河北、永台、良种场、畜牧场、平安、同化、永胜、新立、大同、新建、同富等12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5万人。乡政府驻地兰岭村。
梨树乡 隶属鸡西市梨树区管辖。位于市境西南部。乡政府驻梨树区城区十一道街。
梨树乡,原称梨树沟,因昔日此沟多生梨树,故名。清末,属穆棱县管辖。随着放荒招垦的发展,形成了下梨树沟屯。中华民国成立后,划归第二区管辖,后改隶第四区。东北沦陷后期,隶属梨树镇街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4月,隶属第六区。1956年隶属梨树镇。1957年1月,划归鸡西市,隶属梨树区管辖。1958年9月,成立梨树镇人民公社。后来,曾一度与城镇合并成立“政企合一”的梨树公社。1984年3月,改为梨树乡。
梨树乡全境总面积11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3万亩,以种植小麦、大豆、玉米为主。乡办工业以采煤为主,建有多座小型煤矿,1992年乡企总产值1950万元。全乡共辖中南、双胜、进行、新进、凤山、河西、碱场、靠山、中村、中北、河口、石场、双河、猴石等14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2万人。少数民族有朝鲜、满族等。
麻山乡 隶属鸡西市麻山区管辖。位于市境西南部。乡政府驻地麻山区城区和平路。
麻山乡一带,原属穆棱县辖境。1925年设立麻山村,隶属第四区管辖。东北沦陷后,修筑林密铁路设站后,沿线增加西大坡、青龙沟等自然屯。1939年6月,划归林口县管辖,隶属奎山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7年隶属麻山区。1956年春,撤区划乡,分设麻山、土顶子、西大坡乡,同年秋将3乡合并为麻山乡。1957年1月,划归鸡西市。1958年9月,成立麻山人民公社。1984年3月,改设麻山乡。
麻山乡全境总面积4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3万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豆和烤烟、马铃薯等。乡办工业有石墨、磷、煤等矿和白灰、木器厂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达4089万元。全乡共辖麻山、吉祥、太和、土顶、龙山、双岭、和平、共荣、新发、新光、新兴、五龙、青龙、振兴、大云山、前东新、后东新、山河、良种二场、岭南、小云山、西大坡等22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6万人,多为汉族。
二、密山市
密山镇 隶属密山市管辖。位于市境中部,穆棱河左岸。为密山市市区。
密山镇,原名“二道岗”,中华民国时期,属密山县管辖的一个居民点,只有4户人家,称为“四人班”。东北沦陷后,1934年划为连珠山保二道岗甲。同年5月,修筑林密线铁路,在二道岗设站,周围城乡人口逐渐流入。1936年7月1日,铁路全线通车后,形成集镇,称“新密山”。1939年定名为东安街,为伪东安省会。1942年1月,改设东安市。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7月,东安地区专员公署迁驻东安街。1947年10月,撤销东安专区,密山县政府迁驻东安,原东安市改称东安区。1948年7月,正式撤销东安市。1950年9月,改为第一区。1955年7月,改为密山镇。1958年8月,改称密山镇人民公社。1980年5月,恢复密山镇名称。
密山镇西靠连珠山,东濒穆棱河,建城已有50年历史。全镇总面积34平方公里。市属工商企业主要集中于镇内。铁西村依靠办工业致富,已成为全省首富村。镇办工业有美术镜品、石棉、塑料、服装、制砖厂等,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达7004万元。镇郊有耕地1.2万亩,主要种植蔬菜和水稻。全镇共辖6个街道和铁西、艳阳、长青、双胜、牧副、双跃、向阳等7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8.1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25万人;朝鲜、满族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4%。镇政府驻地东安街。
知一镇 隶属密山市管辖。位于市境中部,穆棱河右岸。镇政府驻地西距市区密山镇10公里。
知一镇,原称“局子街”。1948年为纪念已故柳知一县长,更名为“知一”。清末,放荒招垦,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始设蜂蜜山招垦局,人称此地为“局子街”。“庚子之变,垦户逃亡,局亦撤去”。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复设招垦分局。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初,设置密山府,驻招垦局址。中华民国成立后,1913年“改府为县”,成为密山县城。东北沦陷后,初为密山保,后设密山街。“新密山”(今密山镇)形成城镇后,亦称此地为“老密山”。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为密山县城关区。1947年10月,密山县政府迁到东安街(今密山镇)。1948年原城关区改为知一区。1950年9月,改为第二区。1956年3月,撤区划乡,分设知一乡和同心乡。1958年8月,将同心乡并人成立知一人民公社。1962年4月,将东部地区划出,成立柳毛公社。1984年4月,撤销知一公社,设置知一镇。
知一镇全境总面积204平方公里,属低山丘陵漫岗平原区,穆棱河冲积平原占全镇总面积的40%,是密山市的主要农业区。全镇有耕地4.9万亩,水稻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20%以上,盛产大葱、大蒜。地方工业有造纸厂、酱菜厂、农具厂等;镇办工业有建材、面粉加工厂等,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1709万元。黑龙江省密山野牲饲养场驻在镇内。全镇共辖崇实、加禾、福兴、迎恩、里仁、三里、企林、潘家店、知一、向化、归仁、银河等12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1.2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945人;朝鲜、满族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9.5%。镇政府驻地知一村。
裴德镇 隶属密山市管辖。位于市境中部,濒临裴德河。镇政府驻地距市区10公里。
裴德镇,因濒裴德河得名。清末,属密山府管辖。中华民国成立后,1912年设立乡制,称裴德乡。东北沦陷后,日本侵略者侵占了裴德地区,1938年从日本国移民建立了日本开拓团,禁止中国人迁入垦荒。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7年9月设置裴德区,1950年9月改为第九区。1956年3月,撤区划乡,设置裴德、兴凯、民政。1957年8月,将民政、爱林乡并入富源乡;兴利乡并人裴德乡。1958年8月,成立裴德人民公社。同年12月,将原裴德乡并入农大试验农场;兴凯、兴利乡并入八五一一农场;富源、民政乡并人八五五农场,皆划归虎林县管辖。1962年“场社分开”,成立裴德区,1963年1月划回密山县,恢复裴德公社。1984年4月,将裴德公社改设裴德镇。
裴德镇全境总面积334平方公里,东、西、北三面环山,南临裴德河,形成谷间平川。耕地面积8.2万亩,主要种植小麦、大豆、玉米等,并利用山区优势养蜂、栽培人参等。镇办工业有制砖、农机修配厂等,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2019万元。驻镇单位有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牡丹江农场管理局医院及其附属卫校、黑龙江省完达山制药厂等。全镇共辖裴德、东胜、德兴、兴利、跃进、平安、青年等7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1.8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609人;少数民族有朝鲜、满、回族等。镇政府驻地裴德村。
连珠山镇 隶属密山市管辖。位于市境西部,穆棱河北岸。镇政府驻地距市区6公里。
连珠山镇,因连珠山得名。清末民初,称“东八方”。1925年设连珠山保,属密山县管辖。东北沦陷后,日本侵略者于此建筑军火仓库,重兵把守,称“西大营”。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9月,设置连珠山区,1950年9月改为第十区。1956年3月,撤区划乡,分设东方红、工建等乡。1957年9月,将工建乡改设连珠山镇。翌年8月,并入东方红人民公社。1959年3月,从东方红公社划出,设置连珠山镇公社。1980年5月,复称连珠山镇。
连珠山镇是个工业城镇,1946年建立东北酿造公司,翌年改称龙江合成厂,为中直企业。1969年内迁辽宁省,原有厂房分别划归县、镇和农管局使用。已成为密山市工业比较集中的工业区。有化工、啤酒、纺纱、棉织、白灰厂等。镇内分设3个街道办事处。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1.7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53万人,由汉、朝鲜、满、回等民族组成。镇政府驻工建街。
黑台镇 隶属密山市管辖。位于市境中部偏西,穆棱河北岸。镇政府驻地距市区25公里。
黑台镇驻地,原名王家烧锅。中华民国时期,1913年王兆桐于此开设烧锅,故称“王家烧锅”,隶属密山县管辖。1923年称盔山镇。东北沦陷后,1934年修筑林密线铁路设站,取名“黑台站”,始设王家烧锅保,后改设黑台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9月,设置黑台区。1950年9月,改为第十一区。1956年3月,撤区划乡,分设黑台、太平、勤农等乡。1957年8月,将勤农乡并入太平乡。1958年8月,成立黑台人民公社。1962年4月,划分为黑台、太平两个公社。1984年4月,将黑台公社改为黑台镇。
黑台镇全境地形北高南低,地貌呈高山、丘陵、平原、河谷交错状,平原及沼泽地占60%。全镇总面积232.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2万亩,水田占1/3以上。镇办工业有机修厂、橡胶厂、胶合板厂、七○砂厂等,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4753万元。全镇共辖黑台、庆先、复兴、农业、塔头、靠山、春光、新福、良种场、大城、兴盛、广新、直正、太阳、榆树、永青等16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2.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965人;朝鲜、满族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20%。镇政府驻地黑台村。
当壁镇 隶属密山市管辖。位于市境南部,兴凯湖北岸,南隔白棱河与俄罗斯相望。镇政府驻地距市区32公里。
当壁镇,于清代咸丰年间(1851—1861年)建屯,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已是密山三镇之一,民间边境贸易口岸,隶属密山府管辖。中华民国时期,隶属白泡子保管辖。东北沦陷后,始设当壁镇保,后隶兴凯村。因系国境军事禁区,后被日军将村庄烧毁。1958年后为国营农场分场驻地。1988年8月,设置当壁镇,将三梭通乡的庆胜村、八五一○农场二分场等地区划为当壁镇的行政区域。
全镇总面积115平方公里,境内有八五一○农场二分场。已将兴凯湖畔辟建了旅游区,白棱河上建有公路桥,南通俄罗斯,北通密山镇,已成为密山的边境口岸城镇。出口货物以轻纺产品、农产品为主。全镇辖有永胜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3000余人,其中镇内人口1500人。镇政府驻于镇内。
二人班乡 隶属密山市管辖。位于市境西南部,西与鸡东县接壤,南与俄罗斯毗连。乡政府驻地距市区31公里。
二人班乡名源于驻地二人班村名。清末,有二人来此垦荒定居,故称“二人班”,属密山府管辖。中华民国成立后,密山县设二人班保。东北沦陷后,始为二人班保,后设二人班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9月,设置二人班区。1950年9月,改为第四区。1956年3月,撤区划乡,分设二人班乡和联成乡。1958年8月,成立二人班人民公社。1961年将北部地区划出,成立集贤公社。1984年4月,将二人班公社改为二人班乡。
二人班乡全境多为平原岗坡地。全乡总面积127平方公里,有耕地12.4万亩,以种植小麦、大豆、玉米为主,特产白瓜籽。乡办工业有粮油加工、亚麻、制砖厂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2540万元。全乡共辖二人班、红星、边疆、前哨、爱国、安定、新兴、安太、安康、振兴等10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96人。乡政府驻地二人班村。
集贤乡 隶属密山市管辖。位于市境西南部,穆棱河南岸,西与鸡东县毗邻。乡政府驻地距市区30公里。
集贤乡名源于驻地集贤村名。原称宋家店。清末,有宋平海者于此开店,故称“宋家店”,隶属密山府管辖。中华民国成立后,隶属密山县管辖。东北沦陷后,1932年以“宋家店人集中贤慧善良”之意,取“集中、贤慧”二词之首字,改为集贤屯。后隶二人班村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9月隶属二人班区。1950年9月,改隶第四区。1956年3月,撤区划乡,隶属联成乡。1958年8月,并入二人班人民公社。1961年从二人班公社划出,建立集贤公社。1984年4月,改为集贤乡。
集贤乡全境大部分为洼地平原。全乡总面积84平方公里,有耕地5.3万亩,其中水稻面积占1/3左右。乡办工业有综合加工、制砖厂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1130万元。全乡共辖集贤、山河、尚礼、尚德、尚志、富裕、海晏、崇德、新胜、吉安、联城、良种场、正阳等13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9031人,其中朝鲜、满族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20%。乡政府驻地集贤村。
三梭通乡 隶属密山市管辖。位于市境西南部,穆棱河南岸,南与俄罗斯毗连。乡政府驻地距市区17公里。
三梭通乡名源于驻地三梭通村名。清末,有3个鄂伦春族人来此地,住在搭成的“撮罗子”里,以渔猎为生。汉族人称之为“三索通”,后演变成“三梭通”。属密山府管辖。中华民国成立后,1925年设三梭通保。东北沦陷后,始设三梭通保,后改设三梭通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9月设置三梭通区,1950年9月改为第五区。1956年3月,设置三梭通乡。1958年8月,改称三梭通人民公社。1984年4月,改为三梭通乡。
三梭通乡全境东部为低山区,西部为平原。全乡总面积2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万亩,主要农作物有大豆、玉米、小麦和油料、甜菜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1411万元。全乡共辖三梭通、实边、中原、中平、祥生、仲生、大顶山、保健、庆利、庆康、宁安、临河等12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2万人,少数民族有满、朝鲜族等。乡政府驻地三梭通村。
白泡子乡 隶属密山市管辖。位于市境南部,蜂蜜山南麓,兴凯湖北岸。乡政府驻地距市区27公里。
白泡子乡,因乡境内有“白泡子”得名。白泡子,位于兴凯湖以北,水面15平方公里,站在高处远眺,白茫茫一片,故名“白泡子”,由此而得村落名称。中华民国时期,设白泡子保,属密山县管辖。东北沦陷后,初为白泡子保,后设兴凯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9月设置白泡子区,1950年9月改为第六区。1956年3月,撤区划乡,设置白泡子乡和临湖乡。1958年1月,将临湖乡并人白泡子乡。同年8月,成立白泡子人民公社。1984年4月,改为白泡子乡。
白泡子乡辖境北高南低,由北而南从低山丘陵、山前漫岗,到南部湖滨平原。全乡总面积31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2万亩,以种植小麦、大豆、玉米为主。乡办工业有酿酒、造纸、制砖、综合加工厂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2604万元。全乡共辖白泡子、长林子、劳动、勤农、蜂蜜山、湖沿、齐心、胜利、临湖、莲花等10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8万人,少数民族有满、朝鲜族等。乡政府驻地白泡子村。
兴凯湖乡 隶属密山市管辖。位于市境东南部,兴凯湖、小兴凯湖北岸。乡政府驻地距市区32公里。
兴凯湖乡一带,原名马家岗。清末,马氏兄弟3人来此地垦殖,形成前马家、后马家、西马家,故称“马家岗”,属密山府管辖。中华民国成立后,隶属密山县第三保。东北沦陷后,初隶马家屯保,后改称马家岗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9月,设置马家岗区。1950年7月,改为第七区。1956年3月,撤区划乡,分设新生、承紫河、凤凰德乡。1958年1月,将承紫河乡并人新生乡,同年8月成立新生人民公社,1960年改称兴凯湖公社。1962年4月,划分为兴凯湖、承紫河两个公社。1984年4月,将兴凯湖公社改为兴凯湖乡。
兴凯湖乡地处兴凯湖北侧的湖畔丘陵地带。全乡总面积199平方公里,有耕地8.3万亩,以种植小麦、大豆、玉米为主。渔业发达,省属兴凯湖水产养殖场驻于境内。有林场、人参场和果园。乡办工业有水泵厂、七○砂厂、粮油加工厂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1700万元。全乡共辖新生、兴凯湖、兴隆岗、石嘴子、杨木嘴子、金银库、果园、新民、爱民等9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1万人,少数民族有满、朝鲜、蒙古族等。乡政府驻地新生村。
承紫河乡 隶属密山市管辖。位于市境东南部,小兴凯湖北岸。乡政府驻地距市区40公里。
承紫河乡,因境内承紫河得名。清末,属密山府管辖,称“城子河”,后因与西北部的城子河重名,以其谐音改为“承紫河”。中华民国时期,隶属王家屯保管辖。东北沦陷后期,隶属马家岗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初隶马家岗区,后隶第七区。1956年3月,撤区划乡,设置承紫河乡。1958年1月,并入新生乡,同年8月成立新生人民公社,1960年改称兴凯湖公社。1962年4月,从兴凯湖公社划出,建立承紫河人民公社。1984年4月,改为承紫河乡。
承紫河乡辖境北部属浅山丘陵漫岗区,南部为冲积平原,承紫河纵贯全境。全乡总面积14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7万亩,以种植小麦、玉米、大豆为主。1992年乡企总产值1000万元。全乡共辖承紫河、先锋、利湖、前进、光荣、继红、卫东等7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7700人,少数民族有朝鲜、满族等。乡政府驻地承紫河村。
柳毛乡 隶属密山市管辖。位于市境东部,穆棱河南岸。乡政府驻地距市区20公里。
柳毛乡,因境内柳毛河得名。柳毛河屯形成于清末,属密山府管辖。中华民国成立后,隶属密山保。东北沦陷后期,隶属密山街。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隶属城关区,1948年改隶知一区。1950年9月,改隶第二区。1956年3月,设置同心乡。1958年8月,并人知一人民公社。1962年4月,从知一公社划出,建立柳毛公社。1984年4月,改为柳毛乡。
柳毛乡全境总面积197平方公里,大部分为低山丘陵漫岗区,少部分为河谷平原。耕地面积8.3万亩,以种植小麦、大豆、玉米为主。乡办工业有水泥制件、综合厂等。全乡共辖柳毛、永胜、东岭、团结、利民、富乡、半拉城、富路、合富、同心、双合、新政、西岭等13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01万人,少数民族有朝鲜、满族等。乡政府驻地柳毛村。
杨木乡 隶属密山市管辖。位于市境东南部,南濒兴凯湖,东北部与虎林县毗连,东南部以松阿察河与俄罗斯隔河相望。乡政府驻地距市区45公里。
杨木乡名源于驻地杨木村名。杨木村,原名“杨木岗”。此地初辟,为原始森林,多为杨树,故而得名。清末,属密山府管辖。中华民国时期,设杨木岗保。东北沦陷后,初为杨木岗保,后设杨木岗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9月,设置杨木岗区。1950年9月,改为第八区。1956年3月,撤区划乡,分设杨木乡和板石乡。1958年8月,成立杨木人民公社。1984年4月,改为杨木乡。
杨木乡辖境地处兴凯湖湖滨滩地,地势低平。全乡总面积2052平方公里,大部分为八五七农场和兴凯湖农场经营。乡管部分有耕地13.4万亩,以种植小麦、大豆、玉米为主。乡办工业有乳制品,综合厂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2604万元。全乡共辖壮志、凌云、朝阳、杨木、创业、伊通、金星、板石、石北、红旗、兴安、红卫、南林、育青、兴隆等15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2.02万人,少数民族有满、回、朝鲜族等。乡政府驻地杨木村。
双胜乡 隶属密山市管辖。位于市境中部,穆棱河北岸,为密山镇城郊乡。乡政府驻密山镇穆棱街。原为密山镇、和平公社管辖。1961年9月,从和平公社划出永胜、新农、和平、新鲜等10个生产大队和从密山镇划出的牧副、双胜两个生产大队合并,建立双胜人民公社。1984年4月,改为双胜乡。
双胜乡全境为马蹄形环抱密山镇。全乡总面积14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5万亩,蔬菜和瓜类、薯类及经济作物面积比重较大。乡办工业有煤矿和饲料加工厂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4226万元。全乡共辖新路、新农、新华、新山、新丰、新林、新治、新鲜、新和等9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28人;少数民族有朝鲜、满族等。
富源乡 隶属密山市管辖。位于市境西北部,完达山南麓,北与宝清县毗邻。乡政府驻地距市区22公里。
富源乡名源于驻地富源村名。中华民国时期,称“五道岗”隶属密山县管辖。东北沦陷后,1937年日本侵略者赶走当地居民,于前、后五道岗建立日本开拓团部落,后设南五道岗村和北五道岗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日本开拓团移民逃散。1946年9月,设置五道岗区。1947年秋,划为裴德区,1950年9月,改为第九区。1956年3月,撤区划乡,分设裴德、兴凯、民政、富源等乡。1957年8月,将民政、爱林乡并入富源乡。1958年12月,并入金沙(八五五)农场四分场,划归虎林县管辖。1962年“场社分开”。1963年4月,将富源、爱林、民政公社划回密山县管辖。1964年6月,将民政、爱林公社划归富源公社。1984年4月,改为富源乡。
富源乡全境地处低山丘陵区,中部有裴德河冲积平原。全乡总面积68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8万亩,是密山市重要产粮区之一。盛产人参、木耳、白瓜籽和蜂蜜。驻乡单位有八五五农场等。乡办工业有煤矿、水泵厂、亚麻厂、砖厂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2107万元。全乡共辖富源、民富、民政、民强、爱林、宝泉、金沙、金山、珠山、富强、富民、宝山、富升、富国、良种场、富林等16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8万人,少数民族有满、朝鲜族等。乡政府驻地富源村。
连珠山乡 隶属密山市管辖。位于市境西南部,穆棱河北岸,东靠连珠山镇。乡政府驻地距市区12公里。
连珠山乡,以境内完达山余脉与主峰相连如珠状的连珠山得名。清末民初,称“西八方”。1925年设连珠山保,属密山县管辖。东北沦陷后期,隶属信浓村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9月,设置连珠山区。1950年9月,改为第十区。1956年3月,撤区划乡,分设东方红等乡。1958年8月,成立东方红人民公社。翌年3月,划出部分区域,设置连珠山镇公社。1961年将东方红公社更名为连珠山公社。1984年4月,改为连珠山乡。
连珠山乡全境山地丘陵面积占1/3,平原占1/3。全乡总面积21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6万亩,以种植大豆、玉米、水稻为主,是烤烟主要产区之一。境内蕴藏石墨、硅石、大理石、石灰石等矿产资源。乡办工业有砖瓦厂、机修厂、七○砂厂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4068万元。全乡共辖连珠山、沙岗、保安、永新、发展、新发、永泉、庆丰、泉水、新忠、东方红、解放、永昌、红光、良种场等15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2万人,其中朝鲜、满族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17%。乡政府驻地连珠山村。
太平乡 隶属密山市管辖。位于市境西南部,穆棱河北岸,西南与鸡东县毗邻。乡政府驻地距市区30公里。
太平乡名源于驻地太平村名。原属密山县黑台区管辖。1956年3月,设置太平乡。1957年8月,将勤农乡并入太平乡。1958年8月,并入黑台人民公社。1962年4月,从黑台公社划出,成立太平公社。1984年4月,改为太平乡。
太平乡全境北部为山区,多天然柞桦树;南部河流多,水资源丰富。全乡总面积213平方公里,有耕地6.7万亩,以种植水稻、玉米、大豆为主。盛产烤烟。乡办工业有煤矿、七○砂厂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1640万元。全乡共辖太平、青松、奋斗、立新、农丰、民主、宏林、庄内、合心、庄兴、良种场等11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5万人,少数民族有朝鲜、满族等。乡政府驻地太平村。
新村乡 隶属密山市管辖。位于市境西部,完达山南麓,西与鸡东县和七台河市毗连。乡政府驻地距市区37公里。
新村乡,以乡政府驻地新村得名。原属密山县黑台区管辖。1958年在道岭子建立林场,1969年建立“三线”。1972年7月,增建新村人民公社。1984年4月,改为新村乡。
新村乡境内多山,全乡总面积50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5万亩,主要种植玉米、大豆。乡办工业有煤矿和木材加工厂等。全乡共辖林城、林村、林海、红峰、红泉、红庄、红岩、红革、中庆、庆华、北岭、反修、东凯、中兴、中胜、北山等16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5450人。乡政府驻地中胜村。
和平朝鲜族乡 隶属密山市管辖。位于市境中部,穆棱河北岸,西靠密山镇。乡政府驻地距市区1公里。1947年秋,隶属东安区管辖。1948年增设东兴区,1950年9月改为第十三区。1956年3月,撤区划乡,分设和平、新农、新建、三人班、红旗5个乡。1957年8月,将三人班乡改为东明乡。翌年1月,将红旗乡并入东明乡。1958年8月,成立和平人民公社。1961年9月,将永胜、和平等10个生产大队划归新设立的双胜公社管辖。1984年4月,改为和平乡,同年11月改设和平朝鲜族乡。
和平乡辖境地处穆棱河、裴德河二河之间的冲积平原,土壤肥沃,素称“鱼米之乡”。全乡总面积16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8万亩,水稻种植面积占60%左右,是密山市主要水稻产区。乡办工业有化工、陶瓷、纸箱、制砖厂和煤矿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4382万元。全乡共辖幸福、东风、东升、三人班、农场、庆余、东兴、新城、东明、庆合、光明、兴光、东鲜、新建、新田、新立等16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9万人,其中朝鲜族人口占30%。乡政府驻地幸福村。
兴凯朝鲜族乡 隶属密山市管辖。位于市境东北部,穆棱河北岸,东与虎林县相连,北与宝清县毗邻。乡政府驻地距市区30公里。
兴凯乡,以驻地兴凯村得名。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隶属密山县裴德区。1950年9月,改隶第九区。1956年3月,设置兴凯乡,管辖兴凯、东发二村。1958年12月,并入八五一一农场,划归虎林县管辖。1962年“场社分开”,建立兴凯公社,划回密山县管辖。1984年4月,改为兴凯乡,同年11月改建兴凯朝鲜族乡。
兴凯乡全境北部为丘陵,南部为平原区。全乡总面积476平方公里,有耕地6.6万亩,主要种植水稻、大豆。山产品有木耳、蕨菜、蘑菇、五味子等。乡办工业有制砖、纤维板、综合加工厂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1420万元。全乡共辖兴凯、红岭、红山、兴农、东光、东平、兴旺、机械化、东发、平原、星火、黎明、宏亮、鲜新、鲜民等15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5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016人;朝鲜族人口占31%,汉族人口占67%,满族等其他少数民族人口约占2%。乡政府驻地兴凯村。
三、鸡东县
鸡东镇 隶属鸡东县管辖。位于县境西部,穆棱河南岸,西与鸡西市毗邻,为鸡东县城。
鸡东镇,原属鸡西县银峰乡管辖。1957年1月,划归密山县管辖。1958年8月,改称银峰人民公社。1959年12月,划回鸡西市,同时更名为平阳公社。1964年8月,设置鸡东县,定为县址。同年11月,将平阳公社的城镇部分和银丰、银东、德胜3个生产大队及宏胜生产大队的4个生产队划为鸡东镇;平阳公社的其余13个生产大队改称银丰公社。后称鸡东镇为鸡东镇公社。1980年恢复鸡东镇称谓。
鸡东镇辖境属丘陵地带。全镇总面积31平方公里。县属工商企业集中于镇内,镇街工业有刺绣厂、扎花厂、综合厂等,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1072万元。城郊有耕地7230亩,以生产蔬菜为主。全镇共辖3个街道和银丰、迎春、石河北、靠山、沿河等5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5.5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97万人;朝鲜、回、满族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10%。镇政府驻地中心路南侧。
向阳镇 隶属鸡东县管辖。位于县境东部,东与密山市毗连,南临国境线与俄罗斯相邻。镇政府驻地距县城35公里。
向阳镇,以其驻地向阳村得名。向阳村,原称“半截河”。因村东2.5公里处有条从双叶山发源的河流,下游没有固定河床,故起名“半截河”。建村时以河名命名。原属密山县管辖。东北沦陷后期,设半截河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9月,设置向阳区。1947年5月至9月,曾划归永安县管辖。1950年9月,改为第三区,并为区政府驻地。1955年7月,更名为向阳区。1956年3月,并村划乡,设置向阳乡。1958年8月,将友谊乡并入成立向阳人民公社。1961年将北部地区划出,成立明德公社。1965年1月,正式划归鸡东县管辖。1984年4月,改为向阳乡。1985年5月,改为向阳镇。
向阳镇辖境大部属丘陵漫岗,靠近穆棱河地带为平原,是鸡东县主要粮食产区之一。全镇总面积37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98万亩,以种植小麦、水稻、大豆为主。镇办工业有亚麻、制砖、农机修造厂和煤矿等,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2491万元。全镇共辖向阳、曲河、通街、向前、红星、新建、联合、卫国、忠信、东河、城东、古城、红卫等13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1.9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820人;主要是汉族,少数民族有回、满、朝鲜族等。镇政府驻地向阳村。
永安镇 隶属鸡东县管辖。位于县境东部,穆棱河北岸,北、东与密山市毗连。镇政府驻地距县城30公里。
永安镇,以其驻地永安村得名。中华民国时期,属密山县管辖。原称“朱家段”,东北沦陷后期,设永安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设置永安区。1947年5月至9月底,设置永安县时,为永安县政府驻地。永安县撤销后,又划归密山县管辖,1950年9月改为第十二区。1956年3月,撤区划乡,分设永安、永丰2乡。1958年8月,将2乡合并成立永安人民公社。1965年1月,正式划归鸡东县管辖。1984年4月,改设永安乡。1985年5月,改为永安镇。
永安镇辖区西北部属丘陵地带,东南部为穆棱河冲积平原,土壤肥沃。全镇总面积13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万亩。镇办工业有粮油加工、制砖、亚麻厂和煤矿等,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1710万元。全镇共辖永丰、永强、永宁、永红、永东、永安、永久、永平、永政、永志、永新、永生、永立、永良、永鲜、永乐等16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2.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528人;朝鲜、满族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13%。镇政府驻地永平村。
平阳镇 隶属鸡东县管辖。位于县境中南部。镇政府驻地距县城12.5公里。
平阳镇,原称“夹信子”,因其位居黄泥河与大石头河汇合处之间,故名。清末,定名为“平阳镇”,是密山府所辖“72镇之一”。中华民国时期,为密山县平阳镇区。东北沦陷后期,设平阳镇村,1941年9月划归鸡宁县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5月,设置平阳区。1949年7月,鸡宁县改为鸡西县后,称平阳镇区。1956年5月,撤区划乡,设置平阳镇。1957年1月,划归密山县管辖。1958年8月,成立平阳人民公社。1965年1月,正式划归鸡东县管辖。1984年4月,改为平阳乡。1985年5月,改为平阳镇。
平阳镇全境地势五岭夹一川,为“五山一水四分田”。全镇总面积144.7平方公里。有耕地7.7万亩,以种植小麦、玉米、大豆、水稻为主,兼种人参、养鹿等。镇办工业有综合加工、造纸、粮油加工、砖瓦厂和煤矿,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1669万元。全镇共辖永发、富国、西村、金生、东村、全胜、中村、希贤、永隆、金城、永长、永兴、宝山、新发、河南、新城等16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2.0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030人;朝鲜、满族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3%。镇政府驻地中村村。
东海乡 隶属鸡东县管辖。位于县境中部,南濒穆棱河。镇政府驻地距县城14公里。
东海乡,以其驻地东海村得名。东海村,原名“高家油坊”,后因设东海火车站而改名。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为鸡宁县东海区。1947年5月,划归永安县;同年9月底,撤销永安县,又划归鸡宁县。1949年7月,鸡宁县改为鸡西县,仍称东海区,1950年7月改为第九区。1956年5月,设置东海乡。1957年1月,划归密山县管辖。1958年8月,并入哈达人民公社。1960年从哈达公社划出,成立东海公社。1965年1月,正式划归鸡东县管辖。1984年4月,改为东海乡。
东海乡辖境北部属丘陵地带,南部为穆棱河冲积平原。境内有西大锅盔山和小锅盔山。全乡总面积18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8万亩,以种植玉米、小麦、水稻为主,兼种烤烟等。乡办工业有煤矿、机械厂、砖厂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3025万元。全乡共辖东升、幸福、新明、四合、新兴、永泉、永远、东海、建设、发展、新生、高峰、群英、永富、东发等15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7万人,其中朝鲜、满族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3%。乡政府驻地东海村。
下亮子乡 隶属鸡东县管辖。位于县境中部,黄泥河南岸,东与综合乡毗连。乡政府驻地距县城20公里。
下亮子乡名源于境内下亮子村名。原称李家屯,因附近黄泥河下游挡有“鱼亮子”,故改称下亮子屯。清末,曾设驿站。东北沦陷后期,由密山县划归新设置的鸡宁县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5月,设置下亮子区。1947年5月至9月,曾划归永安县管辖。1949年7月,鸡宁县更名为鸡西县。1950年7月,将下亮子区改为第八区。1956年5月,设置下亮子乡。1957年1月,划归密山县管辖。1958年8月,将综合乡并入下亮子乡,改称下亮子人民公社。1962年4月,重新划分为下亮子、综合两个公社。1965年1月,正式划归鸡东县管辖。1984年4月,改为下亮子乡。
下亮子乡辖境属丘陵漫岗地带。全乡总面积74平方公里。有耕地4.7万亩,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兼搞栽培木耳、人参等多种经营。乡办工业有农机、制砖厂和煤矿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1390万元。全乡共辖正乡、下亮子、新立、久太、复兴、宏亮、裕国、西庄、亮鲜等9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9610人,其中朝鲜、满族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8%。乡政府驻地正乡村。
综合乡 隶属鸡东县管辖。位于县境中部,黄泥河南岸。乡政府驻地距县城27公里。
综合乡名源于驻地综合村名。原属鸡宁县下亮子区管辖。1947年土地改革,因管辖兴民、平安、裕民等9个小屯,故取名“综合村”。1949年7月,鸡宁县更名为鸡西县。1950年7月,改隶第八区管辖。1956年5月,撤区划乡,设置综合乡。1957年1月,划归密山县。1958年8月,并入下亮子人民公社。1962年4月,从下亮子公社划出建立综合公社。1965年1月,正式划归鸡东县管辖。1984年4月,改为综合乡。
综合乡全境大部分属丘陵地带,北部有几个村属平原。全乡总面积97平方公里,有耕地5万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豆、水稻,并产烤烟。乡办工业有农机修配、综合加工、制砖厂和煤矿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1106万元。全乡共辖综合、三排、四排、兴农、柳河、平安、裕民、长庆、兴安、鲜华、良种场等11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1万人,其中朝鲜、满族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6%。乡政府驻地综合村。
永和乡 隶属鸡东县管辖。位于县境西南部,西与鸡西市毗连。乡政府驻地距县城12公里。
永和乡,以驻地永和村命名。永和村,原名“李大房”,东北沦陷后,改称“永平”。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更名为“永和”,意为“永远和平”,属鸡宁县管辖。1949年7月,将鸡宁县改为鸡西县,隶属平阳镇区,后改隶第七区。1956年5月,设置永和乡。1957年1月,划归密山县管辖。同年8月,将新城乡并入永和乡。1958年1月,将长安乡并入永和乡,同年8月改称永和人民公社。1965年1月,正式划归鸡东县管辖。1984年4月,改为永和乡。
永和乡全境属丘陵漫岗地带,大石头河流经全境。全乡总面积451平方公里,有大面积森林,设有两个国营林场。山产品十分丰富。耕地面积9万亩,以种植玉米、大豆为主。乡办工业有机械、综合加工、制砖厂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1300万元。全乡共辖永和、公平、新和、永庆、永胜、新乐、牧场、林安、长安、德安、保安、新安、东安、东进、和平、和安等16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7万人,其中朝鲜、满族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2%。乡政府驻地永和村。
新华乡 隶属鸡东县管辖。位于县境西部,穆棱河北岸。乡政府驻地距县城8公里。
新华乡,以驻地新华村得名。新华村,原名“哈达河”。中华民国时期,属密山县管辖。抗日战争时期,曾是抗日游击队的根据地,中共密山县委曾设在这里。1941年9月,划归鸡宁县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隶属东海区管辖。1947年5月至9月曾一度划归永安县管辖。1949年将鸡宁县更名为鸡西县后,1950年7月改隶第九区。1956年5月,设置兴隆乡。1957年1月,划归密山县管辖。1958年1月,并入哈达乡,同年8月改称哈达人民公社。1960年划归东海公社。1962年从东海公社划出,成立兴隆公社。1965年1月,正式划归鸡东县管辖。1967年因兴隆与本县兴农公社名称读音相近,故更名为新华公社。1984年4月,改为新华乡。
新华乡全境地势北高南低,北部是山区,中部为丘陵漫岗,南部是平原。是密山抗日游击队和东北抗联四军的主要活动地区。全乡总面积141平方公里,有耕地5.1万亩,以种植小麦、玉米、大豆、水稻为主。煤炭储量丰富,境内设有大型国营东海煤矿。乡办工业有机械、制砖、煤矿、白灰厂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1701万元。全乡共辖新华、新泉、新平、兴胜、兴国、兴隆、长兴、长胜、长山、兴富等10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4万人,其中满、朝鲜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1%。乡政府驻地新华村。
银峰乡 隶属鸡东县管辖。位于县境西部。乡政府驻鸡东镇东风街。
银峰乡,以境内银峰村得名。原属密山县管辖。1919年只有几户人家,人称“北大甸子”。东北沦陷后,1936年6月,林密线铁路全线竣工,于此设平阳站,后设新平村。1941年9月,划归鸡宁县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划为新兴区。鸡宁县改为鸡西县后,1950年7月改为第五区。1955年9月,复改新兴区。同年12月,为纪念在新兴区剿匪战斗中牺牲的原鸡宁军分区教导员李银峰,改为银峰区,并将区政府驻地改为银峰村。1956年5月,设置银峰乡。1957年1月,划归密山县管辖。1958年1月,将德胜乡并人银峰乡,同年8月改称银峰人民公社。1959年12月,由密山县划归鸡西市管辖,同时更名为平阳公社。1964年8月,决定设置鸡东县,将平阳公社划归鸡东县管辖。同年11月,将平阳公社划开,城镇及银峰、银东、德胜等大队为鸡东镇,其余13个生产大队及鸡西市的张家街生产大队合并成立银峰公社。1984年4月,改为银峰乡。
银峰乡辖境西部属丘陵地带,东部为平原。全乡总面积10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8万亩,以种植水稻、玉米为主。乡办工业有制砖、农机修造、木器厂和煤矿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2943万元。全乡共辖保中、鸡东、永进、永建、德胜、红胜、新胜、新丰、明俊、古山、银东、河兴、光荣、荣华、富民、张家、银河等17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9万人,其中朝鲜族人口约占14%,满族等其他少数民族人口约占1%。
哈达乡 隶属鸡东县管辖。位于县境西部,穆棱河北岸,西与鸡西市毗邻。乡政府驻地距县城10公里。
哈达,原名“哈达岗”,因地处哈达岗而得名。哈达屯形成于中华民国初年,属密山县管辖。东北沦陷后,1941年9月划归鸡宁县管辖,设哈达岗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5月,设置哈达区。1949年鸡宁县改为鸡西县后,1950年7月,改称第十区。1956年5月并村划乡,设置哈达乡。1957年1月,划归密山县管辖。1958年1月,将兴隆乡并人哈达乡,同年8月改称哈达人民公社。1959年12月,复归鸡西市管辖。1965年1月,正式划归鸡东县管辖。1984年4月,改为哈达乡。
哈达乡全境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哈达河流经全境。全乡总面积15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8万多亩,主要种植玉米、小麦、大豆、水稻、烤烟等。乡办工业有煤矿及制砖、综合加工、农机修配厂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3753万元。全乡共辖哈达、先锋、太阳、东风、杏花、黎明、山河、程家、新义、保国、保河、青山、普山等13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9万人,其中回、满、朝鲜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5%。乡政府驻地先锋村。
兴农乡 隶属鸡东县管辖。位于县境北部,为滴道河发源地,西与林口县接壤,北与勃利县、七台河市毗连。乡政府驻地距县城55公里。
兴农乡一带,原属鸡宁县管辖。1946年5月,设置兴农区。1949年7月鸡宁县改为鸡西县后,1950年7月改为第十一区。1956年5月,并村划乡,设置兴农乡。1957年鸡西建市,划归勃利县管辖。1958年设立兴农人民公社。1965年1月,正式划归鸡东县管辖。1984年4月,改为兴农乡。
兴农乡属山区,境内群山屏立,山岗沟谷交错,自然资源丰富。全乡总面积796平方公里。山区盛产木耳、松籽、蘑菇和各种中药材等。耕地面积2.7万亩,主要种植玉米、小麦、大豆等。乡办工业有煤矿和机械、综合加工厂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3146万元。全乡共辖兴农、四海、卫东、东保、太平、奋斗、安平、红旗、兴东、富强、双山、柳毛、兴林等13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5万人,其中满、朝鲜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1%。乡政府驻地兴农村。
前卫乡 隶属鸡东县管辖。位于县境南部,东与八五一○农场相连,南至国界与俄罗斯毗邻。乡政府驻地距县城30公里。1975年为加强边境管理,将下亮子、平阳两个公社的反修、五排两个生产大队划出,建立前卫公社。1984年4月,改为前卫乡。
前卫乡属山区,境内山峦重叠,沟谷交错。全乡总面积447平方公里,森林茂密,除木材外,盛产蘑菇、木耳、野生药材等。全乡有耕地1.3万亩,大部分分布在洞子沟内,以种植小麦、玉米、大豆为主。乡办工业有木材加工厂和煤矿。全乡共辖前卫、牛心山、胜利、五排、边疆等5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2550人,其中朝鲜、满族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2%。乡政府驻地前卫村。
明德朝鲜族乡 隶属鸡东县管辖。位于县境东岸,穆棱河南部,东与密山市毗邻。乡政府驻地距县城38公里。
明德乡,以驻地明德村得名。中华民国时期,属密山县管辖,称“小柞木台子”,又称靠山屯。东北沦陷后,隶属半截河村。1938年以“四书”《大学》开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句中的“明德”,取名明德屯。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隶属向阳区管辖,1950年9月改隶第三区。1956年3月,并村划乡,隶属友谊乡。1958年8月,并入向阳人民公社。1961年从向阳公社划出,建立明德公社。1965年1月,正式划归鸡东县管辖。1984年4月,改为明德乡。1985年10月,改为明德朝鲜族乡。
明德乡全乡总面积61平方公里,属穆棱河冲积平原,境内沟渠纵横,水资源丰富。有耕地4.5万亩,以种植水稻为主。乡办工业有综合加工、制砖厂和煤矿等。全乡共辖明德、永祥、五星、红火、北河、建政、光明、更新、立新、三多、新光等11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9293人,其中朝鲜族人口占25%。乡政府驻地明德村。
鸡林朝鲜族乡 隶属鸡东县管辖。位于县境中部,穆棱河南岸,西临鸡东镇。乡政府驻地距县城6公里。
鸡林乡名源于驻地鸡林村名。因地居鸡冠山附近,又是一片林地,故称“鸡林”。鸡林一带,中华民国时期,由延吉和朝鲜等地流入的朝鲜难民垦殖,成为朝鲜族聚居的地方,属密山县管辖。东北沦陷后,1941年9月,划归鸡宁县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建立人民政权,设置鸡林村。1949年7月鸡宁县改为鸡西县后,设置鸡林区,1950年7月改为第六区。1953年建立区级鸡林朝鲜民族自治区。1956年5月,撤区划乡,设置鸡林朝鲜族乡。1957年1月,划归密山县管辖。1958年1月,将前进乡并入鸡林乡,同年8月改称鸡林人民公社。1965年1月,正式划归鸡东县管辖。1983年9月,进行政社分开试点,撤销鸡林公社,设置鸡林朝鲜族乡。
鸡林乡辖境属穆棱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是盛产水稻的“鱼米之乡”。全乡总面积50平方公里,有耕地3.4万亩,以种植水稻为主。乡办工业有造纸、农机、制砖厂和煤矿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2102万元。全乡共辖鸡林、东兴、进兴、东林、团结、永光、前进、东光、东明、学模等10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万人,其中朝鲜族人口占97.7%,其余为汉族和满族。乡政府驻地鸡林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