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九节 双鸭山市

第九节 双鸭山市


  一、双鸭山市区
  七星镇 隶属双鸭山市宝山区管辖。位于市境东部,西、北与友谊县毗邻,东、东南与宝清县接壤。镇政府驻地距市区37公里。
  七星镇名源于驻地七星屯名。七星屯,因居于七星河附近得名。原属富锦县第六区管辖。1946年6月,划归集贤县,隶属三道岗区管辖。1956年3月,撤区划乡,设置七星乡。1958年秋改称七星人民公社。同年年底,并入友谊农场,改名为第八分场。1960年友谊县设七星乡。1969年改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十八团八营。1976年撤销生产建设兵团,恢复友谊农场八分场。1985年8月,设置七星镇。1987年12月,从友谊县划归双鸭山市管辖,1990年隶属宝山区管辖。
  七星镇地处三江平原南部边缘,属丘陵平原区。全镇总面积14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3万亩。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等。镇办工业有白灰厂、修造厂、砖厂等。全镇共辖七星、新安、万兴园、集贤、新久、哈建、保安、向阳川、福胜等9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1万余人。镇政府驻地七星村。
  太保镇 隶属双鸭山市四方台区管辖。位于市境北部,东、北和西北与集贤县毗连。镇政府驻地距市区14公里。
  太保镇境内,1918年始有外地农民迁居于此散居,1937年形成自然屯,取名“七分所”,隶属富锦县第五区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6月设置集贤县,划归集贤县管辖。1956年3月,设置太保乡。1957年12月,将集贤县沙岗乡的部分农业社与太保乡三门周家农业社及东胜屯划归双鸭山市管辖,设置太昌乡。1958年8月,并入长胜人民公社。1960年初,撤销长胜公社,改为农场。1962年1月,“政企分开”,成立太保公社。1968年10月,撤销太保公社,并入郊区公社,1970年5月恢复太保公社。1984年改为太保乡。1987年1月,改设太保镇。
  太保镇辖境地处三江平原南缘,属低山丘陵平原地区。耕地面积8.4万亩,主要种植粮食作物和秋白菜、马铃薯等。镇办工业有砖厂、机修厂、小煤窑等,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1950万元。全镇共辖七一、中华、开源、山河、园林、东胜、长富、红星、靠山、自力、岭南、新建、建兴、双丰、四合、小南、四方台、四新等18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1.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005人。镇政府驻地七一村。
  安邦乡 隶属双鸭山市尖山区管辖。位于市境西北部,南靠市区,北邻集贤县。乡政府驻地尖山区轻工胡同。
  安邦乡,因位于安邦河畔而得名。乡政府驻地原名胜利屯,1948年由集贤县迁来27户农民建立。1956年设置胜利乡。1958年8月,并入长胜人民公社。1960年撤销长胜公社,改为农场。1962年1月,“政企分开”,成立安邦公社。1968年10月,撤销安邦公社,并入郊区公社。1970年5月,撤销郊区公社,恢复安邦公社。1984年改为安邦乡。
  安邦乡辖境属低山丘陵和河滩平原区。全乡总面积5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5万亩,主要种植蔬菜和水稻等,是全市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之一。乡办工业有煤矿、综合厂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2377万元。全乡共辖双兴、双合、双胜、西山、公立、原鲜、建设、朝阳、集兴、兴东、兴胜、窑地、富兴、富安、双富、曙光、长安、友好等18个村,其中原鲜村为朝鲜族聚居村。1990年全乡总人口2.3万人,其中朝鲜、满族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4.6%。乡政府驻地双胜村。
  长胜乡 隶属双鸭山市岭东区管辖。位于市境西北部,与市区毗连,为市区近郊乡。乡政府驻地距市区3公里。
  长胜乡一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后,由外地迁来大批农民,逐步建立并形成富安、兴安、双城、小东沟、双胜、原城、长安等自然屯。1953年秋,设置富安村,隶属集贤县沙岗区管辖。1954年划归双鸭山矿区管辖,1956年设置长安乡。1958年8月,将长安、胜利、太昌3乡合并成立人民公社,取“长安”、“胜利”两个乡名称的首字,命名为长胜人民公社。1960年改为农场。1962年1月,“政企分开”,恢复长胜公社。1968年10月,撤销长胜公社,并入郊区公社。1970年5月,撤销郊区公社,恢复长胜公社。1984年3月,将长胜公社划分为长胜、振兴两个乡,原长胜公社西部地区为长胜乡的行政区域。
  长胜乡地处三江平原南缘,属低山丘陵和沙滩平原区。全乡总面积38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01万亩,主要种植蔬菜、马铃薯和小麦、大豆等。乡办工业有煤矿、机修厂、综合厂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1832万元。全乡共辖东升、东兴、东风、新兴、南翼、富强、青山、立新、宏伟、团结等10个村。1990年全乡总人口5083人,其中朝鲜、满族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2.2%。乡政府驻市区内长安路。
  振兴乡 隶属双鸭山市宝山区管辖。位于市境中部偏北,东北与集贤县毗邻。乡政府驻地距市区17公里。1984年3月,政社分开,将长胜公社划分为长胜、振兴两个乡,原长胜公社东部地区为振兴乡的行政区域。全乡总面积4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3万亩。农作物有蔬菜、马铃薯和大豆、小麦等。全乡共辖新村、前进、华新、上游、宝山、杨木岗、对松、清河等8个村。1990年全乡总人口3848人。乡政府驻市区内宝一路。
  二、集贤县
  福利镇 隶属集贤县管辖。位于县境南部,安邦河贯穿镇区,南以滚兔岭与双鸭山市分界。为集贤县城。
  福利镇名源于驻地福利屯名。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后,此地名为“纪洪福沟”,有十几户人家。1938年日本侵略者强行“归屯并户”,收缴土地,迫使居民迁走。1940年由伪“兴农合作社”挑选其他屯中的劳动力来此开荒建立“部落”,以纪洪福的“福”字命名“福利屯”,隶属富锦县沙岗村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划归集贤县,隶属沙岗区管辖。1949年3月,增设福利区,后改第五区。1956年3月,县址由集贤镇迁至福利屯,遂设福利镇。1958年秋,与沙岗、夹信乡合并,成立福利镇人民公社。1960年集贤县划归双鸭山市管辖,将福利镇公社改为双鸭山市福利经济区。1962年恢复集贤县建制,同时恢复福利镇公社。1964年4月,将镇郊17个农业生产大队划出,设置沙岗公社。1980年3月,复称福利镇。
  福利镇城区地处安邦河西岸,是佳富线和福前线铁路交会点,县属工商企业集中于镇内。镇办工业有陶瓷砖、包装纸、木折椅、柳编等产品,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1.04亿元。全镇总面积30.5平方公里,镇郊农村有耕地3.9万亩,以蔬菜生产为主。全镇共辖5个街道和福安、福新、福利、福庆、新胜、五四、九三等7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7.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万人;满、回、朝鲜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1.2%。镇政府驻于镇内。
  集贤镇 隶属集贤县管辖。位于县境中部,东南与双鸭山市相连。镇政府驻地距县城17公里。
  集贤镇名源于驻地街名。清末,始有几户人家散居于此。中华民国成立后,人烟增多,1917—1918年已达20多户。富锦县知事两次亲临此地,与士绅、名士会商勘定街基、立屯事宜,会商者自诩“达人贤士”,乃“贤人集会”,故将此街定名为“集贤”。1925年设集贤保和集贤甲。东北沦陷后,初称集贤保,后改集贤街。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6月,设置集贤县,为县政府驻地,设置县城区。1948年将县城区划分为城区和城郊区,1950年将城区改为第一区,城郊区改为第二区。1956年3月,县政府迁驻福利屯,于集贤街设置集贤镇,城郊区改设永发乡和保安乡。1958年秋,将集贤镇与永发乡、保安乡和永安乡合并成立集贤人民公社。1961年将集贤公社北部地区划出,成立永安公社。1977年将东部9个生产大队划归新设立的黎明公社。1981年恢复集贤镇名称。
  集贤镇辖境地处三江平原腹地,地势呈西南高,东北低,大部分为平原地。全镇总面积95.4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76万亩,是全县产粮区之一,镇内4个村兼种蔬菜。镇办工业有砖瓦厂、造纸厂、印刷厂等,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3902万元。县直工业有煤矿、制粉厂等。全镇共辖1个街道和园丰、永富、福原、红星、丰收、新城、双胜、红旗、永发、国庆、务正、平原、德胜、洪仁、长安、同意、新建、富裕、兆林、长青等20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2.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725人;满、回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5.7%。镇政府驻地福厚街。
  升昌镇 隶属集贤县管辖。位于县境东南部,东与友谊县接壤,南与双鸭山市毗邻。镇政府驻地距县城22公里。
  升昌镇旧名“国强街基”。1947年集贤县独立团团长、红军老战士汤生昌在此剿匪牺牲,为纪念革命烈士,用烈士名字命名为“升昌”(取“生”字谐音,含“上升”之意)。原属富锦县管辖,1946年6月,划归新设置的集贤县,隶属太平区,1950年改隶第七区,区政府驻国强街基。1956年3月,撤区划乡,分设升昌乡和太保乡。1958年秋,将升昌乡改称升昌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升昌乡。1985年6月,改设升昌镇。
  升昌镇辖境地处低山丘陵及平原区。全镇总面积187.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5万亩,是集贤县交售商品粮较多的乡镇之一。镇办工业有农机修配、饲料粉碎等。全镇共辖永胜、友好、五星、友利、立新、爱林、保丰、长兴、华山、振太、新林、丰林、德兴、忠安、治安、东方红、春林、太升、大兴、三方、太昌等21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2.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506人;满族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6.5%。镇政府驻地太昌村。
  丰乐镇 隶属集贤县管辖。位于县境西北部,东靠笔架山农场,西北与桦川县为邻。佳富线铁路通过镇区并设站。镇政府驻地距县城32公里。原属桦川县管辖。1956年3月,划归集贤县管辖,设置丰乐乡,1958年秋改称丰乐人民公社。1960年划归双鸭山市管辖,改为丰乐分社。1962年恢复集贤县建制后,复称丰乐公社。1984年政社分开,改为丰乐乡。1985年6月,改设丰乐镇。
  丰乐镇全境地处三江平原腹地,土壤肥沃。全镇总面积159.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2万亩,是集贤县的产粮区之一,1980年交售商品粮居全县第三位,甜菜产量名列前茅,1981年为全县养牛最多的乡镇。镇办工业有农具修配、制砖、水泥厂等,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1516万元。全镇共辖1个街道和兴农、太丰、卫东、红心、兴国、庆丰、丰北、太华、奋斗、丰胜、新风、新立、治富、太源、兴发、太复、太乐、永强、富兴、太联、丰华、太城、永丰、东升、东一、东二等26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2.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055人;满族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2.5%。镇政府驻于镇内。
  太平镇 隶属集贤县管辖。位于县境西部,西、北与桦川县毗邻。镇政府驻地距县城36公里。
  太平镇一带,中华民国时期,属桦川县兴粒区,称太平镇。东北沦陷后期,设太平镇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设置太平区,后改为第七区。1956年3月,划归集贤县管辖,分设太平、东胜两个乡。1958年秋,将两个乡合并成立太平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太平乡。1988年8月,改设太平镇。
  太平镇辖境南部属低山丘陵地,北部为平原区。全镇总面积141.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6万亩,以农业为主,甜菜产量较高,曾被评为全省甜菜生产先进单位。镇办工业有粮油加工、农机修配厂等。全镇共辖太文、太林、太阳、太平、太合、太吉、太增、太兴、太忠、太荣、太庆、太富、太利、太山、太洪、太恒、太发、太安、太玉、太英、太民、太强、太岩、太全、太辉、太春等26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2.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657人,主要是汉族。镇政府驻地太平村。
  沙岗乡 隶属集贤县管辖。位于县境南部,环绕福利镇周围,东、南与双鸭山市毗连。乡政府驻于福利镇内。
  沙岗乡名源于境内沙岗屯名。沙岗一带,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曾是中共地下党秘密据点,日伪政权称“红地盘”。1938年设沙岗村,隶属富锦县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6月,划归集贤县,设置沙岗区,1950年改为第六区。1956年3月,设置沙岗乡。1958年秋,与夹信乡和福利镇合并,成立福利镇人民公社。1960年划归双鸭山市管辖。1962年复归集贤县管辖。1964年4月,将福利镇公社划出17个农业生产大队,成立沙岗公社。1984年改为沙岗乡。
  沙岗乡全境地处丘陵漫岗和平原区。全乡总面积117.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6万亩,是全县主要产粮区之一。全乡共辖永华、东辉、红联、东岗、东荣、福合、永久、东兴、高丰、农丰、长征、东进、新春、胜利、站前、东亮、先锋、东富、新发、金星、东发、安邦等22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2.1万人,主要是汉族。乡政府驻于福利镇内。
  腰屯乡 隶属集贤县管辖。位于县境东部,东与友谊县接壤,东北与二九一农场毗邻。乡政府驻地距县城29公里。
  腰屯乡名源于境内腰屯屯名。腰屯初建屯落时,因其位于烧锅屯与天兴屯之间而得名。中华民国时期,属富锦县第五区。东北沦陷后期,设腰屯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6月,划归集贤县,隶属太平区。1949年3月,增设腰屯区,1950年改为第八区。1956年3月,设置腰屯乡。1958年秋并人二九一农场,1962年从农场退出,称腰屯公社。1977年将部分生产大队划归新组建的黎明公社。1984年改为腰屯乡。
  腰屯乡全境属丘陵漫岗和平原区。全乡总面积136.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万亩,是全县甜菜生产基地之一。乡办工业有综合厂、砖厂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1324万元。全乡共辖昌平、明星、民胜、八一、永红、双山、天兴、繁荣、万生、万丰、兴久、联丰、古城、联合、宏图、腰屯、常胜、洪丰、东胜等19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8万人,其中满族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2%。乡政府驻地常胜村。
  兴安乡 隶属集贤县管辖。位于县境北部,北端与桦川县相连,西与笔架山农场毗邻。乡政府驻地距县城20公里。
  兴安乡,原名兴安镇。中华民国时期,属富锦县第五区,从20年代初起逐渐形成小集镇,遂称此地为兴安镇。东北沦陷后期,设兴安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6月,划归集贤县,设置兴安区,1950年改为第四区。1956年3月,设置兴安乡。1958年秋,改称兴安人民公社。不久,将兴安公社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成立红星公社,一部分并入笔架山农场。1964年4月,撤销红星公社,与原并入农场部分合并,恢复兴安公社。1984年改为兴安乡。
  兴安乡全境属丘陵漫岗和平原区,哈达密河流过乡境。全乡总面积155.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7万亩,是全县产粮区之一,1980年交售商品粮居全县之首。也是植树造林的先进单位,曾受到林业部、团中央的表彰。乡办工业有建材厂、综合厂、粮油加工厂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1798万元。全乡共辖笔架山、宏德、兴一、精神、仁德、兴三、兴二、迎春、保胜、和平、兴旺、兴四、庆生、保新、光明、兴业、合发、保四、忠厚、鲜兴、永乐等21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2.36万人,其中朝鲜、满族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3%。乡政府驻地兴一村。
  黎明乡 隶属集贤县管辖。位于县境东部,西南与双鸭市毗连。乡政府驻地距县城22公里。1977年从腰屯公社划出5个生产大队与从集贤公社划出的9个生产大队合并,组建黎明公社。1984年改为黎明乡。
  黎明乡辖境属丘陵漫岗和平原区。全乡总面积84.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4万亩,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全乡共辖中兴、创业、红光、七一、山河、五一、中合、喜安、黎明、顺发、山东、保安、复兴、德祥等14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1万人,主要是汉族。乡政府驻地黎明村。
  永安乡 隶属集贤县管辖。位于县境北部,西北与桦川县相连。乡政府驻地距县城23公里。原属富锦县管辖。1946年6月,划归集贤县管辖。1948年设置永安区,1950年改为第三区。1956年3月,设置永安乡。1958年秋,与集贤镇等合并成立集贤人民公社。1961年将集贤公社北部地区划出,成立永安公社。1984年政社分开,设置永安乡。
  永安乡全境属平原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全乡总面积132.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8万亩,是全县产粮区之一,也是出口亚麻的生产基地。1980年交售商品粮居全县第二位。乡办工业有综合厂、亚麻原料厂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1524万元。全乡共辖德利、福样、永合、前进、永兴、永升、幸福、宏伟、五七、兴富、长富、兴胜、兴源、万富、永明、长发、青春、中华、永林、永利、双跃、永吉、兴华、勤俭、全胜、向阳、永革等27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9万人,其中满族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2%。乡政府驻地长发村。
  联明乡 隶属集贤县管辖。位于县境东北部,北与桦川县交界,东与二九一农场毗邻。乡政府驻地距县城36公里。1972年由永安公社和腰屯公社各划出部分生产大队,组建新建公社。1981年地名普查时,因与本地区内公社重名,更名为联明公社。1984年改为联明乡。
  联明乡全境属平原川地,土壤肥沃。全乡总面积93.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1万亩,是全县粮食产区之一。全乡共辖向荣、洪胜、福兴、富民、新合、北星、联明、新丰、富强、北安、曙光、新兴、联富等13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2万人,其中满、回族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2.6%。乡政府驻地联明村。
  山区乡 隶属集贤县管辖。位于县境西南部,东南与双鸭山市交界,南与桦南县接壤,西与桦川县为邻。乡政府驻地距县城23公里。原属太平公社和丰乐公社管辖。为了加强“三线”建设,1966年县政府从附近公社组织部分社员进入山区开荒建队,1969年建立“五七”公社。1981年地名普查时,更名为山区公社。1984年改为山区乡。
  山区乡辖境属完达山余脉,居七星砬子北侧,为哈达密河和柳树河发源地。全乡总面积328.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5万亩,以农为主,多种经营。山区盛产蘑菇、木耳、蕨菜等。境内有七星、太平、丰乐3个国营林场。全乡共辖双丰、团结、光辉、朝阳、长山、青松、青阳、青山、清泉、石门等10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5652人,主要是汉族。乡政府驻地山区屯。
  三、宝清县
  宝清镇 隶属宝清县管辖。位于县境中部。福饶公路由此经过。为宝清县城。
  宝清镇名源于县名。以县境东部的宝清河而得名。1916年宝清设立县治后,于此地修建县署,遂为县城。1918年始挖城壕,修筑城墙,设置第一区。东北沦陷后,1933年1月,划为第一保。1939年改为宝清街。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7月,设第一区,1948年春改为城关区。1955年9月,改为宝清镇。1958年8月,改称宝清镇人民公社。1980年恢复宝清镇。
  宝清镇地处挠力河西岸,东有马鞍山,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全镇总面积37平方公里,城郊有耕地3706亩,以种植蔬菜为主。镇办工业发展较快,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达4426万元。全镇共辖6个街道和亨利、真理、南贞、南元、同庆、东关、和平、建设、双胜、畜牧场、良种场、试验场等12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6.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3万人;满、回、朝鲜、蒙古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10%。镇政府驻于镇内。
  城东马鞍山,旧有宝清八景之一“鞍山远眺”之称。山高80米,登山西眺,宝清县城尽收眼底。1980年已辟为公园,园内多植花木,风景宜人,俗称“马鞍山风景区”。
  七星泡镇 隶属宝清县管辖。位于县境西北部,西、北与双鸭山市和友谊县毗邻。镇政府驻地距县城47公里。是宝清通往福利屯、佳木斯的必经之路。
  七星泡镇名源于驻地七星泡屯名。七星泡屯,因其南面有一大水泡子,又临近七星河而得名。1916年4月,宝清设县后,隶属第六区。东北沦陷后,初设第六保,1939年设七星泡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设置第六区,1948年春改为七星泡区,1950年改为第六区。。1956年7月,撤区划乡,设置七星泡乡。1958年8月,改称七星泡人民公社。1984年5月,政社分开,改为七星泡镇。
  七星泡镇辖境地处七星河右岸,为低山丘陵坡地。全镇总面积870平方公里(包括双鸭山林业局施业区),耕地面积16万亩,是宝清县最大的产粮区,也是白瓜籽主要产地之一。镇办工业有农具厂、砖厂、制油厂等,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3000万元。全镇共辖兰凤、兴华、金沙河、平安、民主、永发、永安、义合、三合、新发、解放、向华、科研、永胜、永泉、福兴、中红、永兴、民富、德兴、新民、红锋、永丰、新村、金沙岗、畜牧场等26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434人;满、回、朝鲜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10%。镇政府驻地七星泡屯。
  青原镇 隶属宝清县管辖。位于县境北部。镇政府驻地距县城20公里。
  青原镇驻地原名青山堡,以附近之小青山得名。后因与外地公社重名,将“青山”改为“青原”,取意“小青山”与“平原”相结合。1916年4月宝清设置县后,划为第四区。东北沦陷后,初设第四保,后改设青山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初设第四区,1948年春改为青山区,1950年改为第四区。1956年7月,撤区划乡,设置青山乡。1958年8月,改称青山人民公社,1981年改为青原人民公社。1984年5月,改为青原乡。1985年3月,改为青原镇。
  青原镇全境属平原丘陵区,是宝清县的重点产粮区之一,俗称“鱼米之乡”。全镇总面积29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6万亩,主要种植小麦、大豆、水稻等。镇办工业有砖厂、轮胎修配厂、综合厂等,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3002万元。全镇共辖兴东、青山、本东、永乐、前进、新成、永红、富强、东进、东富、本北、本德、永强、复兴、卫东、本福、兴旺、庆东、永青、兴业、东发、畜牧场等22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2.6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650人。镇政府驻地兴东村。
  万金山乡 隶属宝清县管辖。位于县境中部,挠力河东岸,西与宝清镇为邻。乡政府驻地距县城6公里。
  万金山乡,以其境内的万金山得名。1916年宝清设县后,隶属第三区管辖。东北沦陷后,被伪军兵营和开拓团侵占。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7年初建立万金山村,隶属第三区,1948年初隶属头道河子区,1950年改隶第五区管辖。1956年7月,撤区划乡,设置万北乡等。1958年8月,成立万金山人民公社。1961年5月,划出一部分生产大队,分设朝阳、尖山子公社。1984年5月,将万金山公社改为万金山乡。
  万金山乡辖境地处挠力河畔,水资源丰富,被称为“鱼米之乡”。全乡总面积20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9.2万亩,主要种植小麦、大豆、水稻等。相应发展乡办工业,1992年乡企总产值1810万元。全乡共辖万隆、万中、万宝、万金、北关、兴国、宝山、新兴、红光、红胜、金山、志强、三星、金丰、宝金、永宁、方胜、农业场、良种场等19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7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149人;满、回、朝鲜、蒙古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10%。乡政府驻地万隆村。
  境内珍宝岛自卫反击战烈士墓,建于万金山南端的西北麓。1970年10月建成,占地面积2.95万平方米,共安放68位烈士,墓茔为水泥砌筑,墓前立有石碑。其中有中央军委授予战斗英雄称号的孙征民、王庆荣、杨林、陈绍光、于庆阳5位烈士墓。
  夹信子乡 隶属宝清县管辖。位于县境西南部。乡政府驻地距县城4公里。
  夹信子乡名源于驻地夹信子屯名。夹信子屯,以其地处挠力河与宝石河汇合处中间而得名。1916年4月,宝清设县后,隶属第三区。东北沦陷后,1933年设第三保,1939年改设夹信子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7年春隶属第三区,翌年春隶属头道河子区,1950年改隶第三区管辖。1956年7月,撤区划乡,设置夹信子乡。1958年8月,改称夹信子人民公社。1984年5月,改为夹信子乡。
  夹信子乡全境属丘陵坡地。全乡总面积17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1.4万亩,粮食作物有小麦、大豆、水稻等,是全县白瓜籽重要产地之一。乡办工业有农机修配、粮油加工、制砖厂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1750万元。全乡共辖靠山、徐马、勇进、永跃、合作、团结、七一、西沟、头道、二道、三道、河泉、林泉、洪泉、光辉、向山、奋斗、五四、四新、夹信子、五峰楼、元宝、五一等23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2.24万人,其中满、朝鲜、蒙古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5%。乡政府驻地夹信子村。
  凉水乡 隶属宝清县管辖。位于县境西北部。乡政府驻地距县城35公里。
  凉水乡名源于驻地凉水村名。原称凉水泉子屯,中华民国初年,从奉天、吉林等地迁来一些移民,自动到此垦殖,形成屯落,因屯西南有一泉眼,泉水清凉,严冬不冻,遂定屯名“凉水泉子”。1916年4月,宝清设县后,隶属第七区管辖。东北沦陷后,日本侵略者实行“归屯并户”政策,归并为大屯,称“凉水泉子屯”,初设第七保,1939年改隶七星泡村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初设第七区,1947年初划归第五区。1948年初,改为凉水泉子区,1950年改为第六区。1956年7月,撤区划乡,设置凉水乡。1958年8月,改称凉水人民公社。1984年5月,改为凉水乡。
  凉水乡辖境大部分属于平原区,南部为低山丘陵地。全乡总面积378平方公里(含国营农场经营区域),其中乡管耕地面积8.5万亩,盛产小麦、大豆等。副业有养鹿、养蚕和种植白瓜籽、人参等。年产蚕茧为全县之首。乡办工业有农机修配、粮油加工、制砖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1502万元。全乡共辖凉水、新丰、胜利、巨宝、西太、东太、双柳北、良种等8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6万人,其中满、回、朝鲜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10%。乡政府驻地凉水村。
  十八里乡 隶属宝清县管辖。位于县城西北部。乡政府驻地距县城9公里。
  十八里乡名源于驻地村名。十八里村,因距县城十八里而得名。1916年4月宝清设县后,十八里村隶属第二区。东北沦陷后,初隶第二保,后划归大孤山村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划为第二区,1948年初改为十八里区,1950年改为第二区。1956年7月,撤区划乡,设置十八里乡。1958年8月,改称十八里人民公社。1984年5月,改为十八里乡。
  十八里乡地形北宽南窄,呈不规则梯形,为“二山半水七分半田”。全乡总面积26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9.86万亩,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大豆、玉米等。乡办工业有农机修配、粮油加工、亚麻加工、制砖厂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1710万元。全乡共辖双泉、劝农、连丰、兴隆、郝家、庆兰、红新、宝昌、宝安、富家、高家、报国、十八里、十二里、北山等15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4万人,其中满、蒙古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4%。乡政府驻地十八里村。
  七星河乡 隶属宝清县管辖。位于县境西北部,七星河左岸,以七星河与友谊县分界。乡政府驻地距县城45公里。
  七星河乡,以地居七星河畔而得名。中华民国时期,此地是宝清对外的唯一门户,商业较为繁荣,故称“小街”。又因地处七星河下游沼泽地,又名“下河沿”、“星河镇”,为宝清县第五区驻地。东北沦陷后,星河镇为第五保,1939年改设星河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7年设置七星河区,1950年改隶第六区管辖。1956年7月,撤区划乡,设置七星河乡。1958年8月,改称七星河人民公社。1984年5月,改为七星河乡。
  七星河乡地处七星河沿岸,地势较低洼,为宝清县涝区。全乡总面积351平方公里,其中乡管耕地面积4.3万亩,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大豆、水稻、烤烟、白瓜籽等。乡办工业有农机修配、粮油加工、制砖厂等。全乡共辖常张、新胜、新立、东强、东辉、新红、七星河、杨柳等8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9194人,其中满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4%。乡政府驻地七星河村。
  小城子乡 隶属宝清县管辖。位于县境西南部。乡政府驻地距县城30公里。
  小城子乡名源于驻地小城子村名。小城子村,因附近的小山周围有古城遗址而得名。此地30年代初,多为朝鲜族人居住。东北沦陷后,被日本帝国主义的移民开拓团所占据。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日本移民逃散。1946年隶属头道河子区,后改隶第三区管辖。1956年7月,撤区划乡,隶属太平乡管辖。1958年8月,成立小城子人民公社。1959年与县办种畜场合并为小城子种畜场。1962年场社分开,恢复小城子公社。1984年5月,改为小城子乡。
  小城子乡辖境地处半山区,多为低山丘陵岗地。全乡总面积775平方公里,其中乡管耕地面积4.5万亩,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大豆、玉米等。乡办工业有农机修配、粮油加工厂等。全乡共辖小城子、青龙山、太平、东泉、梨红、梨南、梨中、梨北等8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2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164人;满、朝鲜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4%。乡政府驻地小城子村。
  位于境内青龙林场西部的“十二烈士山”,是1938年东北抗日联军五军三师八团一连连长李海峰、指导员班路遗及10名战士阻击日伪军牺牲地。
  东兴乡 隶属宝清县管辖。位于县境东北部,清河水库附近,四周被八五三国营农场分场、生产队所环绕。乡政府驻地距县城96公里。
  东兴乡驻地东兴村,旧名“义顺号”,以义顺号商号得名。伪满时,日伪统治者为宣扬所谓“大和民族”,改名大和镇。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改为东兴村,意为“东部兴盛发达”。东兴一带,为开发较早的地区,中华民国初期,是著名的鸦片种植区,人口聚居,隶属饶河县第四区管辖。东北沦陷后,1938年划归宝清县管辖,1939年设大和镇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7年建立东兴村。1950年隶属第五区。1956年7月,撤区划乡,设置东兴乡。1958年8月,改为东兴人民公社。1984年5月,改为东兴乡。
  东兴乡全乡耕地面积1.8万亩,与八五三农场交错分布。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小麦、大豆、水稻等,并开展养貉、养鹿等副业生产。四合村120多户村民有2/3的户养貂,成为农民致富的新门路。1992年乡企总产值1250万元。全乡共辖东兴、东旺、东胜等3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4517人,其中朝鲜、满族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20%。乡政府驻地东兴村。
  朝阳乡 隶属宝清县管辖。位于县境东南部,是宝清至饶河的公路要道。乡政府驻地距县城22公里。
  朝阳乡一带,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隶属宝清县第五区管辖。1956年7月,并村划乡,设置朝阳乡。1958年8月,“人民公社化”,将尖山子、朝阳、万金山、万北4个乡合并成立万金山人民公社。1961年5月,将万金山公社的黎明、曙光、红梅、灯塔、河南、林场6个生产大队划出,成立朝阳公社。1984年5月,改为朝阳乡。
  朝阳乡辖境地处低山丘陵坡地地带。全乡总面积(包括八五二农场和迎春林业局的部分经营区)783平方公里,其中乡管耕地面积6.8万亩。农作物主要有小麦、大豆、玉米、烤烟、白瓜籽等,是全县白瓜籽主要产地之一。乡办工业有煤矿、油料加工厂、制砖厂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1750万元。全乡共辖黎明、曙光、丰收、立新、红旗、红升、红日、红星、红卫、向阳、灯塔等11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040人;满、回、蒙古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4%。乡政府驻地黎明村。
  尖山子乡 隶属宝清县管辖。位于县境中部,挠力河南岸,东与八五二国营农场毗邻。乡政府驻地距县城25公里。
  尖山子乡,以境内“尖山子”山得名。东北沦陷后,被侵略者的日本开拓团所占据。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50年建立尖山子村,隶属第五区。1956年7月,撤区划乡,设置尖山子乡。1958年8月,并人万金山人民公社。1961年5月,将万金山公社的索西、索东、猪腰山、东红等生产大队划出,成立尖山子公社。1984年5月,改为尖山子乡。
  尖山子乡全境属丘陵平川地区,土壤肥沃,是宝清县产粮区之一。全乡总面积33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6万亩,农作物主要有小麦、大豆、白瓜籽等,是宝清县白瓜籽重要产地之一。乡村工业也较为发展,1992年乡企总产值1405万元。全乡共辖尖东、索东、东明、东方、东岗、东红、东华、东青、东源、东牧、东风等11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1万人,其中满族人口约占4%。乡政府驻地尖东村。
  龙头乡 隶属宝清县管辖。位于县境西南部。乡政府驻地距县城30公里。
  龙头乡,以驻地龙头村得名。龙头村,以其东南500米处龙头山得名。东北沦陷后,龙头村一带是日本移民开拓团驻地。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7月,始建龙头村,1950年隶属第三区。1956年7月,撤区划乡,龙头村隶属头道河子乡。1958年县政府在此建畜牧场。1960年场社分开,改为龙头公社。1984年5月,改为龙头乡。
  龙头乡辖境地处半山区的山川坡地,森林资源丰富,是全县木耳、蘑菇等山产品和鹿茸、人参等中药材的重要产地之一。全乡有耕地4.3万亩,主要种植大豆、小麦等。全乡共辖龙头、农林、红山、东龙、西龙、北龙、兰花、云山、龙泉等9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820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668人;满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2%。乡政府驻地龙头村。
  东升乡 隶属宝清县管辖。位于县境东北部,挠力河西岸,东邻八五三农场。乡政府驻地距县城40公里。东升乡一带,原为一片荒原,人称“三道林子”,属青山公社。1979年建点开荒,建立新公社,以其地居县城之东,故名东升公社。1984年5月,改为东升乡。
  东升乡辖境地处挠力河、小挠力河的冲积平原上,多水草沼泽。全乡耕地面积4.3万亩,以农业为主,全部机械化生产,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大豆、水稻等。全乡共辖北岗、金龙、银龙、中岗、柳毛岗、联合、东风、头道林、二道林、三道林等10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4242人,主要是汉族。乡政府驻地三道林村。
  建平乡 隶属宝清县管辖。位于县境北部,北与富锦市接壤,西北与友谊县毗连。乡政府驻地距县城35公里。1977年开荒建点,命名为平原人民公社。因与本地区公社重名,1980年8月,更名为建平公社。1984年5月,改为建平乡。
  建平乡辖境属平原地区,与农场土地“犬牙交错”。全乡耕地面积4.3万亩,主要种植小麦、大豆、水稻等。全乡共辖前平、宝平、北平、东平、永平、平原、新建、北兴等8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3524人,皆为汉族。乡政府驻地前平村。
  富山乡 隶属宝清县管辖。位于县境西南部,西、南与七台河市毗邻。乡政府驻地距县城40公里。原属岚峰公社(1969年开荒建点成立五七公社,1982年5月改为岚峰公社)。1984年3月,设置富山乡,管辖原岚峰公社所属的千山、矿山、富民、齐心、协力等5个村。
  富山乡全境为山区,境内老秃顶子山主峰海拔854米。境内煤炭资源和山产品资源丰富。全乡耕地面积较少,只有几千亩,农作物有小麦、大豆等,并开展养殖和采集山产品等副业生产。全乡共辖齐心、协力、矿山、千山、富民、天山等6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2898人。乡政府驻地岚峰煤矿。
  宝山乡 隶属宝清县管辖。位于县境南部,东与虎林县接壤,南与密山市毗邻。乡政府驻地距县城52公里。1987年1月,将县办的黄牛场(大泉沟村)和龙头乡的前龙、庆久、珠山、庆丰等9个村合并,设置宝山乡。
  宝山乡全境地处低山丘陵地区。耕地不多,主要种植大豆、小麦、玉米等。乡办工业有农机修配、米面加工厂等。全乡共辖宝密河、柳毛河、珠山、前龙、庆久、庆丰、大泉沟等7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3522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201人。乡政府驻地宝密林场。
  四、友谊县
  友谊镇 隶属友谊县管辖。位于县境中部。福前线铁路由镇内通过。为友谊县城和友谊农场场部。
  友谊镇名源于友谊农场场名。“一五”期间,国家接受苏联援建机械化谷物农场,为纪念中苏两国之间的友谊,故命名“国营友谊农场”。1954年11月,对农场进行勘测设计,并于同年12月,选定在三道岗东北8公里处作为总场场址,1955年5月全面开发建设,遂形成农垦小城镇。1960年4月,设置友谊县,于总场部设置友谊镇,成为友谊县城。1962年10月,撤销友谊县,隶属集贤县。1964年10月,复归新恢复的友谊县管辖。1968年6月,友谊镇为生产建设兵团十八团团部。1976年2月,撤销生产建设兵团,仍为友谊农场总场部。翌年8月,撤销友谊县,仍隶集贤县。1984年12月5日,恢复友谊县建制,县政府仍驻友谊镇。友谊农场所属工商企业主要集中于镇内。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2.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3万人;满、朝鲜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3.8%。镇政府驻于镇内。
  兴隆镇 隶属友谊县管辖。位于县境西部,西与集贤县毗邻。福前铁路经此设站。镇政府驻地距县城18公里。
  兴隆镇名源于驻地地名。清末始有二三户人家于此居住,有李姓人开设“宜隆泉”烧锅,因买卖兴旺,故取名“兴隆”。中华民国以后,开始部分垦殖,隶属富锦县。东北沦陷后期,设兴隆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6月划归集贤县,设置兴隆区,1950年改为第九区。1956年3月,设置兴隆乡。1958年秋,改称兴隆人民公社,旋即并入(过渡)友谊农场,改称十分场。1960年4月,友谊农场建县后,设置兴隆乡。1968年6月,为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师部驻地,并为十八团一营营部驻地。1976年2月,撤销生产建设兵团后,为红兴隆管理局和友谊农场一分场驻地。1985年8月,批准友谊县设置兴隆镇。全镇共辖兴隆、和平、利华、彭生、邹集、和发、中兴、猴石、北江、平安、青年庄、兴胜、四马架、爱林等14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3.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25万人;满、回、朝鲜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5.9%。镇政府驻地兴隆村。
  境内新民屯西约200米处山顶上“西山古城堡”,有内外城,城堡外西坡上共133座半地穴居址,据考证认为是铁器时代的挹娄人遗址。
  凤岗镇 隶属友谊县管辖。位于县境中部,属农垦城镇,是友谊农场七分场场部驻地。镇政府驻地距县城8公里。
  凤岗镇,原名“三道岗”。原属富锦县第六区管辖。1946年6月划归集贤县,设置三道岗区,1950年改为第十区。1956年3月,设置三道岗乡。1958年秋,改称三道岗人民公社,旋即并人(过渡)友谊农场,排序为七分场。1960年友谊农场建县后,设置三道岗乡。1968年改称生产建设兵团十八团七营。1976年撤销生产建设兵团,又恢复友谊农场七分场。恢复友谊县建制后,1985年8月,设置凤岗镇。全镇总面积109.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7万亩。全镇共辖凤岗、西新发、有利、德胜、北兴、集富、六合、兴隆山、马家街、幸福等10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1.2万人,其中朝鲜、满族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4.5%。镇政府驻地凤岗村。
  龙山镇 隶属友谊县管辖。位于县境西南边界处,南、西与双鸭山市相连,西北与集贤县接壤。镇政府驻地距县城32公里。
  龙山镇,因居于老龙山脚下而得名。原为友谊农场煤矿,1969年建矿,称“十八团煤矿”,1977年改称友谊农场煤矿。1985年8月,煤矿和林场合并,设置龙山镇。属工矿林区城镇。全镇共辖龙山、北锋、西锋、卫东、朝阳等5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401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249人。镇政府驻地龙山村。
  境内林场附近已发现“东南山古城堡”、“五凤仪古城堡”、“南山古城堡”。城堡结构,分内城半地穴居住址、外城半地穴居住址。
  兴盛乡 隶属友谊县管辖。位于县境西部,南与双鸭山市七星镇为邻,北与集贤县毗连,为农场乡。友谊农场三分场场部驻地。乡政府驻地距县城12公里。原为友谊农场一分场,建于1955年。1960年设置友谊县后,设置乡的建制,1962年更名为团结乡。1969年3月,改称生产建设兵团十八团三营。1976年2月,恢复农场建制,为友谊农场三分场。恢复友谊县后,1985年8月,设置兴盛乡。全乡总面积126.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万亩。全乡共辖东胜、宏伟、宏坤、农民、丰源、向阳、新星、兴盛、双发、自卫、长虹等11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7655人。乡政府驻地兴盛村。
  建设乡 隶属友谊县管辖。位于县境北部,北与富锦市毗邻,为农场乡。友谊农场二分场场部驻地。乡政府驻地距县城5公里。原为友谊农场二分场,建于1955年。1960年设置友谊县后,设置建设乡。1968年6月,改称生产建设兵团十八团二营。1976年恢复农场建制,又改为二分场。恢复友谊县建制后,1985年8月,复设建设乡。全乡总面积126.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3万亩。全乡共辖建设、兴华、北新发、西望、中心、富民、富源、兴利、福前、旺盛等10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8350人,其中满、朝鲜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1.7%。乡政府驻地兴华村。
  东建乡 隶属友谊县管辖。位于县境中部,东南与装后农场(部队农场)相邻,为农场乡,是友谊农场四分场场部驻地。乡政府驻地距县城9公里。原为友谊农场四分场,建于1955年。1960年设置友谊县后,设置东升乡。1969年3月,改称生产建设兵团十八团四营。1976年恢复友谊农场四分场。1985年8月,批准友谊县设置东建乡。全乡总面积150.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8万亩。全乡共辖东建、春河、永林、建新、兴旺、兴发、富强、青年、靠乡、年丰、二站、发家、东北等13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6284人,其中朝鲜、满族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5%。乡政府驻地东建村。
  庆丰乡 隶属友谊县管辖。位于县境东部,东南与宝清县以七星河分界,为农场乡。是友谊农场五分场场部驻地。乡政府驻地距县城7.5公里。原为友谊农场五分场,建于1955年。1960年友谊农场设县,设置庆丰乡。1969年改称生产建设兵团十八团五营。1976年恢复友谊农场五分场。1985年8月,重建庆丰乡。全乡总面积126.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2万亩。全乡共辖华兴、庆丰、富裕、东发、新欣、永兴、沼发、永余、唐家店、胜利等10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7510人,其中朝鲜、满族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4.5%。乡政府驻地庆丰村。
  友邻乡 隶属友谊县管辖。位于县境东北部,东、西、北三面与富锦市毗连,为农场乡。友谊农场九分场场部驻地。乡政府驻地距县城25公里。原为富锦县第二区管辖的柳大林子村等。1956年3月,划归集贤县,设置友邻乡。1958年秋,改称友邻人民公社,旋即并入(过渡)友谊农场,改为第九分场。1960年设置友谊县,仍为友邻乡。1969年改称生产建设兵团十八团九营。1976年2月,恢复友谊农场九分场。恢复友谊县后,1985年8月,重建友邻乡。全乡总面积65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3.3万亩。全乡共辖东明、友邻、联合、东兴、丰裕、瓦盆窑、致富、西北屯、北良、鹤亭等10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6315人,其中满、朝鲜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5.7%。乡政府驻地柳大林村。
  新镇乡 隶属友谊县管辖。位于县境东部,东北与富锦市毗邻,东以七星河与宝清县隔河相望,西南与装后农场(部队农场)接壤,为农场乡。友谊农场十分场场部所在地。乡政府驻地距县城23公里。1978年由黑龙江省城建局和友谊农场共同设计,属友谊农场挖潜开荒新建分场,定名为友谊农场第十分场。1984年12月,恢复友谊县后,隶属东建乡管辖。1987年1月,经省批准,将东建乡的双林、方林、新发、东邻、西村、长林、新建、新镇、新兴等9个村划出,设置新镇乡。全乡总面积38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8万亩。全乡共辖9个村,1992年末总人口3968人,其中满、朝鲜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2%。乡政府驻地新镇村。
  成富朝鲜族满族乡 隶属友谊县管辖。位于县境南部,东南隔七星河与宝清县相望,东北与装后农场(部队农场)毗邻,为农场乡,是友谊农场六分场场部驻地。乡政府驻地距县城14公里。
  成富乡名源于境内大城富、小城富村名。原属集贤县,1956年设置套河乡。1958年秋,并入三道岗人民公社,旋即并入(过渡)友谊农场,排序为第六分场。1960年设置友谊县后,设置跃进乡。1968年改称生产建设兵团十八团六营。1976年2月,恢复农场体制,仍为友谊农场六分场。恢复友谊县后,1985年8月,复设成富乡。1988年11月,改为成富朝鲜族满族乡。朝鲜族、满族人口占全乡总人口的30%。全乡总面积86.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1万亩。全乡共辖振兴、套河、万昌、风林、对面城、大城富、小城富、老菜营、德勋、跃进等10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6364人。乡政府驻地跃进村。
  境内“凤林古城遗址”,位于七星河二级阶地上,因与宝清县炮台山古城隔河相望,又称“对面城”。是全省最大的汉魏时期古城,为黑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