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节 绥化地区
第十二节 绥化地区
一、绥化市
绥化镇 隶属原绥化县管辖,今为绥化市市区。滨北线与绥佳线铁路于此交汇。
绥化镇,原名“北团林子”,因地处草原密林地带而得名。放荒招垦前,此地由南而北有三大片“团林子”,分称“南团林子”、“腰团林子”、“北团林子”。清代,先后隶属呼兰城守尉、呼兰厅管辖。1862年(清同治元年),清廷实行“开禁政策”后,商民接踵而来,至光绪初年已形成集镇。1878年(清光绪四年),“划分街基,开凿城池”。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于北团林子设置理事通判厅,取名“绥化”,成为绥化厅署驻地。1887年(清光绪十三年),重划城基,修筑城墙,周长13.4里。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绥化厅升改绥化府,遂为府城,俗称“绥化城”。绥兰海兵备道署驻绥化城。中华民国成立后,1913年将绥化府改为绥化县,设置城区。城内划分东西大街和南北大街。1914年6月,绥兰道公署驻绥化城。1928年呼海铁路正式通车,人烟渐稠,街区向东发展。东北沦陷后,1932年全镇居民达到4908户,2.36万人,初设城区保,1939年改设绥化街。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设置县城区,1951年改为第一区,1955年设置绥化镇。1956年3月,设置绥化专区,专员公署驻绥化镇。1958年秋,将绥化镇改称红旗人民公社,1960年改为绥化镇公社。1966年11月,将镇外10个生产大队划出,成立城郊公社。1969年改称绥化镇。
由于经济的发展,城镇人口迅猛增加,到1980年全镇总人口(含近郊4个生产大队)达到16万人,其中回、朝鲜、满族等少数民族人口1659人,占1.03%,是全省县辖镇中最大的镇。1982年12月,批准绥化“撤县设市”后,1983年3月撤销绥化镇和原城郊公社,于市区内分设吉泰、紫来、大有、爱路、东兴、北林6个街道办事处,共为18.7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6.4万人。
西长发镇 隶属绥化市管辖。位于市境西南部,泥河南岸,西邻兰西县,南与巴彦县和呼兰县隔河相望。镇政府驻地距市区32公里。
镇名源于驻地西长发屯名。1868年(清同治六年),名为常发者一家来此垦荒定居,立屯时取名西常发屯,并在此屯东边又建立一村落,取名东常发屯。伪满实行街村制,将“常”字改为“长”字。清末,属绥化府管辖。中华民国时期,隶属永安镇。东北沦陷后,初设龙山保,1941年改设长发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设置长发区,1951年改为第三区。1956年4月,并村划乡,设置长发乡。1958年8月,将龙山乡与长发乡合并,成立长发人民公社。1981年5月地名普查时,改为西长发公社。1984年3月,改为西长发乡。同年12月,改为西长发镇。
西长发镇辖境地处泥河北岸,土壤肥沃。全镇总面积18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0.8万亩,是绥化市重点产粮区之一,享有“大粮户”之称。镇办工业有制砖厂、亚麻厂、综合厂等,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3175万元。全镇共辖和平、龙山、东北二、东北一、正黄一、正黄二、双合一、三合堡、东达湖、西达湖、太平山、新跃进、兰河、保安、和顺、双发等16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4.3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71人。镇政府驻地双发村。
宝山镇 隶属绥化市管辖。位于市境西南部,南与巴彦县以河为界。绥长公路和绥胜公路从境内经过。镇政府驻地距市区14公里。
宝山镇名源于境内宝山屯名。1862年(清同治元年)放荒招垦前,泥河两旁已有人定居,此地土壤肥沃,旱涝保收,再从顺泥河向北望去,会看到无数小山包,故当地人称此地为“宝山”。原属呼兰副都统,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后,划归绥化厅管辖。中华民国时期,属永安镇管辖范围。东北沦陷后,1935年设宝山保,1941年改设宝山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设置宝山区,1951年11月改为第二区。1956年4月,并村划乡,设置宝山乡。1958年8月,将胜利乡和新立乡并入宝山乡,成立宝山人民公社。1961年将宝山公社划分为宝山、胜利两个公社。1984年3月,将宝山公社改为宝山乡。1985年4月,改为宝山镇。
宝山镇全境地处泥河北岸,自然资源较为丰富,其中草炭的储藏量在500万立方米以上。全镇总面积117.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6万亩,主要种植粮食作物。镇办工业有制砖厂、亚麻厂等,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1777万元。全镇共辖宝山、方城、联合、林场、永顺、永新、沿河、新立、永发、新胜、永胜、长胜、战胜、新发、平顺等15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3.3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33人。镇政府驻地宝山村。
太平川镇 隶属绥化市管辖。位于市境西部,呼兰河南岸,北与望奎县以河分界。镇政府驻地距市区19公里。
太平川,是根据其所处平川地带得名。清朝与中华民国时期,这里就称“太平川”,分别有“东太平川”、“腰太平川”和“西太平川”。实行“村制”时,取“太平”二字命名村名。清末,属绥化府永安区。中华民国成立后,隶属永安镇管辖。东北沦陷后期,设太平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隶属蔡家区,1951年改隶第五区。1956年4月,并村划乡,设置太平乡。1958年8月,与蔡家乡合并成立新华人民公社。1961年从新华公社划出,成立太平公社。1981年5月,更名为太平川公社。1984年3月改为太平川乡。1985年3月,改为太平川镇。
太平川镇境内地势南高北低,北部濒临呼兰河,土壤肥沃。全镇总面积13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3万亩,是一个以农为主的镇,主要种植粮食作物。镇办工业有砂石厂、亚麻厂、地毯厂等,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2454万元。全镇共辖解放、胜利、东兴、团结、西太平、二排、北星、新春、平安、白五等10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2.51万人,其中满族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5.4%。镇政府驻地解放村。
津河镇 隶属绥化市管辖。位于市境东北部,呼兰河左岸,津河纵贯全境。镇政府驻地距市区17公里。
津河镇名来源于境内的津河河名。津河上游由多股小溪汇聚发源,因河水时断时续而得名“津河”。清代,属呼兰城守尉管辖,1862年(清同治元年)放荒招垦后,人口陆续增加,至1875年(清光绪元年)已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集镇。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划归新设置的绥化厅管辖。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设置津河区。中华民国成立后,设置津河镇,隶属绥化县管辖。东北沦陷后,初设津河保,1941年改设津河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设置津河区。1946年10月,改隶绥东县。翌年6月,撤销绥东县,划回绥化县。1951年改为第七区。1956年4月,撤区划乡,划分为津河、利民、东津、隆太4个乡。1958年8月,将该4乡合并成立津河人民公社。1961年又划分为津河、利民、东津、隆太4个公社。1984年3月,将津河公社改为津河乡。1985年3月,改为津河镇。
津河镇全境地势南高北低,呼兰河沿岸较低洼,泡塘遍布。全镇总面积6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万亩,主要种植粮食作物。镇办工业有砂石厂、制砖厂和地毯厂等,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2188万元。全镇共辖河北、松林、民胜、成功、果园、津铁、靠河、津北、津河等9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95人,皆为汉族。镇政府驻地津河村。
利民镇 隶属绥化市管辖。位于市境东北部,绥佳线铁路北侧,呼兰河南岸,东与庆安县毗邻。镇政府驻地距市区21公里。
镇名来源于驻地利民屯名。利民屯,原名“李树伯屯”,土改时改为利民屯。清末,隶属绥化府津河区。中华民国成立后,隶属绥化县津河镇管辖。东北沦陷后,初属津河保,后隶津河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隶属津河区管辖,1951年改隶第七区。1956年4月,撤区划乡,分设利民、津河、东津、隆太4个乡。1958年8月,又将4乡合并成立津河人民公社。1961年重新划分为利民、东津、津河、隆太4个公社。1984年将利民公社改为利民乡。同年12月,改为利民镇。
利民镇辖区地势南高北低,呼兰河沿岸较低洼,泡泽、草原较多。全镇总面积10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3万亩,主要种植粮食作物。镇办工业有砂石厂、水泥厂、格瓦斯厂等,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1965万元。全镇共辖红光、利东、利民、利兴、利胜、前程、利发、立新等8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1.9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155人。镇政府驻地利民村。
双河镇 隶属绥化市管辖。位于市境东北部,呼兰河右岸,东与庆安县相连。镇政府驻地距市区31公里。
双河镇,原名“下集厂”,与东北部的“上集厂”(今绥棱县上集镇)相对应。始建于1854年(清咸丰四年),1857年(清咸丰七年)规划街基时,因地处呼兰河、努敏河之间,故称“双河”。原属呼兰城守尉管辖。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划归新设置的绥化厅管辖。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设置双河区。中华民国成立后,设置双河乡,隶属绥化县。1926年设置第四区。东北沦陷时期,先后设置双河区、双河保和双河村。1936年修筑城墙,东西1.5公里,南北1.2公里,墙高2米;外有护城壕,深1.5米,宽2米,四面各设1门。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设置双河区。1946年10月,划归绥东县管辖。翌年6月,撤销绥东县,又划回绥化县。1951年12月,设置双河镇,隶属第十二区。1956年4月,并村划乡,设置双河乡。1958年8月,将双河、三河、五营、秦家4乡合并,成立双河人民公社。1961年划分为双河、三河、五营、秦家4个公社。1962年将双河公社又划分为双河、兴和两个公社。1984年3月,将双河公社改为双河乡,同年12月改为双河镇。
双河镇历史较久,清末民初,手工业作坊有木匠铺、皮铺、油坊等,大部分兼营商业,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已形成较繁荣的小集镇。全境地处两河之间,东南略高、西北略低。全镇总面积9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8万亩,是全市水稻主要产区之一。镇办工业有制砖厂、油粉厂和木器厂等,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1802万元。全镇共辖双河、义合、杨树、西南、荣花、斗胜、西北、向阳、双北等9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2.4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36人。镇政府驻地双河村。
境内西北村村北300米处有古城遗址,俗称“小城子”,平面为正方形,周长1200米,已垦为耕地。
秦家镇 隶属绥化市管辖。位于市境中部,呼兰河北岸,西以克音河与望奎县分界。镇政府驻地距市区18公里。
秦家镇名源于驻地秦家岗屯名,后简称“秦家”。清代,1863年(清同治二年),秦魁一家来此地开荒落户(今秦家一队),因这里地势较高,立屯后起名“秦家岗屯”。中华民国时期,属绥化县管辖。东北沦陷后,初设秦家保,1939年改设秦家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设置秦家区,1951年改为第八区。1956年4月,并村划乡,设置秦家乡。1958年8月,将秦家乡与双河等乡合并成立双河人民公社。1961年从双河公社划出,设置秦家公社。1984年3月,改为秦家镇。
秦家镇全境南、西、北三面环水,地势东高西低。呼兰河沿岸的砂石以质佳、量大而闻名,草炭可采量在260万立方米以上。全镇总面积124.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86万亩,是绥化市水稻主要产区之一。镇办工业有砂石厂、农机修配厂、皮革厂等,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2449万元。全镇共辖秦家、东发、梨树、贺民、富贵、民兴、全发、民安、西口子、长山等10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756人,皆为汉族。镇政府驻地秦家村。
四方台镇 隶属绥化市管辖。位于市境北部,克音河东岸,西与望奎县毗邻。滨北线铁路穿越镇境,设有四方台站。镇政府驻地距市区31公里。
四方台,以境内南部的小土山得名。该土山,据考察是半天然半人工,为金代屯粮之地,亦有说是“金兀术点将台”。形近方形,故名“四方台”。清代,属呼兰城守尉(后升副都统)管辖,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垦荒立屯。清末,隶属绥化府兴农区。中华民国时期,先后隶属克音镇、兴农区管辖。东北沦陷后,始属兴农保,后设四方台保,1941年改设四方台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设置四方台区,并为区政府驻地。1951年11月,设置四方台镇,由县直辖。1958年8月,将四方台镇、发展乡、民吉乡合并成立四方台人民公社。1961年将四方台公社划分为四方台、民吉两个公社。1984年3月,改为四方台镇。
四方台镇辖区地势起伏不平,南部低洼,西部属平原,东北侧多为岗地,是绥化市北部的区域中心城镇。全镇总面积90平方公里,有耕地8.25万亩,靠近努敏河地带为水稻产区。镇办工业有木器、皮革、农机修配厂等,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4710万元。全镇共辖1个街道和发展、富荣、中心、劳动、永太、永远、欢喜岭等7个村。1992年全镇总人口2.81万人,其中镇内近1万人,非农业人口6550人。镇政府驻于镇内。
张维镇 隶属绥化市管辖。位于市境北部,克音河东岸,南与四方台镇接壤,西与望奎县隔河相望。滨北线铁路穿越镇区并设站。镇政府驻地距市区47公里。
张维镇名取自于人名。张维为清代晚期“捐生拔贡”,取得今张维镇一带的土地放荒权力,一时名声大振,立屯后便以“张维”命名。中华民国时期,属绥化县管辖。东北沦陷后,初设张维保,1939年改设张维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设置张维区。1951年12月,设置张维镇(村级),隶属第十区。1956年4月,并村划乡,设置团结乡。1958年8月,将三井、新生、联合、团结4乡合并,成立团结人民公社。1961年划分为团结、新生、联合、三井4个公社。1981年5月地名普查时,因与本地区内公社重名,将团结公社更名为张维公社。1984年3月,改为张维乡。同年12月,改为张维镇。
张维镇全境属丘陵和平岗地带,总面积6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6万亩,林地面积1.2万亩。主要种植粮食作物,机械化程度较高。镇办工业有木器厂、农具厂、亚麻厂等,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2352万元。全镇共辖张维、民祥、西四、东四、一村、二村、后七、前七、奋斗等9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2.0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316人。镇政府驻地张维村。
三河镇 隶属绥化市管辖。位于市境东北部,努敏河与泥尔根河之间,东与庆安县隔河相望,北与绥棱县毗邻。镇政府驻地距市区47公里。
三河镇因其辖境南有呼兰河,加之西靠努敏河,东界泥尔根河,故称“三河”。中华民国时期,隶属双河乡管辖。东北沦陷后期,设置刘家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隶属双河区。1946年10月至1947年6月,曾一度划归绥东县管辖。1948年增设三河区,1951年改为第十一区。1956年4月,并村划乡,设置三河乡。1958年8月,与双河乡合并成立双河人民公社。1961年从双河公社划出设立三河公社。1984年3月,改为三河乡。翌年3月,改为三河镇。
三河镇全境总面积13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2.6万亩,林地面积2.4万亩,主要种植粮食作物。镇办工业有制药厂、亚麻厂、农具厂等,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3191万元。全镇共辖财富、合作、沟刘、东北、永德、太安、民发、民吉、刘家、民喜、农丰等11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2.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050人,皆为汉族。镇政府驻地财富村。
绥胜满族镇 隶属绥化市管辖。位于市境西南部,东、南两面靠宝山镇。镇政府驻地距市区20公里。
绥胜镇,原名“胜利”,后改为“绥胜”。1875年(清光绪元年),放荒立屯。清末,属绥化府永安区。中华民国成立后,隶属永安镇管辖。东北沦陷后,初属刘海保,后设刘海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设置刘海区,1948年并人宝山区,1951年改隶第二区。1956年4月,并村划乡,设置胜利乡。1958年8月,将胜利乡并入宝山乡,成立宝山人民公社。1961年从宝山公社划出成立胜利公社。1981年地名普查时,更名为绥胜公社。1984年3月,改为绥胜乡。1985年4月,改为绥胜镇。1988年8月,改为绥胜满族镇,满族人口约占全镇总人口的40%。
绥胜镇全境地处平岗和平原洼地。总面积95.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3万亩,林地面积8233亩,因造林成绩显著,1980年荣获国务院嘉奖。镇办工业有制砖厂、亚麻厂等,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1688万元。全镇共辖胜利三、胜利四、胜利一、胜利二、旭升、富强、三排、四排、联胜等9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2.2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74人。镇政府驻地胜利三村。
永安满族镇 隶属绥化市管辖。位于市境西南部,南靠西长发镇,是绥化市西部较重要的物资集散地。镇政府驻地距市区27公里。
永安镇驻地,原名“十间房”。1825年(清道光五年)春,有一名叫依桑阿的满族人在此地开荒。翌年,依桑阿有两家亲属来此定居,共建十间“马架子房”,故称“十间房”。其后商业逐步兴起,形成了小集镇。原属呼兰副都统管辖,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划归绥化厅管辖。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划分行政区时,于此设置永安区。中华民国初年,改为永安镇。东北沦陷后,始设永安保,1941年改设永安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设置永安区,后改为第四区。1952年设置永安镇(村级镇),1955年撤销镇的建制,仍隶第四区。1956年4月,并村划乡,设置永安乡。1958年8月,将红旗、连岗、永安3乡合并成立永安人民公社。1961年又将永安公社划分为永安、红旗、连岗3个公社。1984年3月,将永安公社改为永安镇。1988年8月,改为永安满族镇,满族人口占全镇总人口的26%。
永安镇全境地处呼兰河和泥河的中间地带,地势平坦,是绥化市西部的区域中心和物资集散地。全镇总面积8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5万亩,主要种植粮食作物。镇办工业有联合厂、制砖厂、亚麻厂等,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2096万元。全镇共辖厢黄三、厢黄四、厢黄五、永安、正黄三、正黄四、正黄五、永兴、复兴、跃进、永林等11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2.6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106人。镇政府驻地永安村。
三井乡 隶属绥化市管辖。位于市境北端,克音河东岸,西与望奎县、海伦市隔河相望,北与绥棱县毗邻。滨北线铁路纵贯全境。乡政府驻地距市区52公里。
乡名源于驻地三井村名。三井村,原名“镶黄旗三井”,形成于1880年(清光绪六年)。“三井”,是放荒招垦按“井”字规划土地时,按其地理位置、顺序排列下来的,此地系镶黄旗所辖,故称“镶黄旗三井”,后演变为“三井”。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属绥化县张维区管辖,1951年改隶第十区。1956年4月,并村划乡,设置三井乡。1958年8月,将三井乡并入团结人民公社。1961年从团结公社划出,成立三井公社。1984年3月,改为三井乡。
三井乡全境属平原区,总面积5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万亩。黄烟是本乡的土特产品,三村村盛产黄烟,远近闻名,被誉为“烟乡”。全乡植树造林绿化工作成绩显著,1979年曾获国务院嘉奖。全乡共辖三村、克音、新泉、前八、后八、前九、后九等7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5万人。乡政府驻地三村村。
联合乡 隶属绥化市管辖。位于市境北端,东、北与绥棱县相连。乡政府驻地距市区53公里。原属绥化县张维区管辖,1951年改隶第十区。1956年4月,并村划乡,设置联合乡。1958年8月,并入团结人民公社。1961年从团结公社划出成立联合公社。1984年3月,改为联合乡。
联合乡全境属丘陵地带,是本市比较边远的乡。全乡总面积67.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1万亩,主要种植粮食作物。乡办工业有马鬃厂、制砖厂等。全乡共辖十三村、十二村、十四村、前十五村、后十五村、十六村等6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37万人。乡政府驻地十三村。
新生乡 隶属绥化市管辖。位于市境东北部,努敏河西岸。乡政府驻地距市区45公里。原属绥化县张维区,后改第十区管辖。1956年4月,设置新生乡。1958年8月,并入团结人民公社。1961年从团结公社划出,设置新生公社。1984年3月,改为新生乡。
新生乡是绥化市较为偏僻的乡,总面积5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3万亩,主要种植粮食作物。乡办工业有制砖厂、农具厂等。全乡共辖腰十一、东十一、西十一、前六、后六、永勤、十村等7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2万人。乡政府驻地腰十一村。
民吉乡 隶属绥化市管辖。位于市境北部,努敏河右岸,西与四方台镇相连。乡政府驻地距市区37公里。
“民吉”一名于1956年并村划乡时命为乡名的,其含义为“吉庆有余”。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隶属四方台区管辖,1951年改隶第九区。1956年4月,并村划乡,设置民吉乡。1958年8月,与四方台等乡镇合并成立四方台人民公社。1961年从四方台公社划出成立民吉公社。1984年3月,改为民吉乡。
民吉乡全境地处丘陵地带,努敏河由乡境东南部流过。全乡总面积9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8.6万亩,林地1万余亩。乡办工业有制砖厂和油厂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1273万元。全乡共辖兴民、兴安、腰屯、兴旺、七一、三福、东珍、丰林、兴胜、福录等10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7万人。乡政府驻地兴民村。
五营乡 隶属绥化市管辖。位于市境东北部,泥尔根河下游西岸,东与庆安县隔河相望。乡政府驻地距市区38公里。
五营乡名系“五家营子”的简称。出放荒地时,从辽宁、热河搬来五家占荒户,俗称村落为“地营子”,故取名“五家营子”。中华民国时期,属绥化县双河乡管辖。东北沦陷后期,设置五营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7年隶属双河区管辖,1951年改隶第十二区。1956年4月,并村划乡,设置五营乡。1958年8月,并入双河人民公社。1961年从双河公社划出成立五营公社。1984年3月,改为五营乡。
五营乡全境三面环水,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中部平坦低洼,是全市有名的涝洼塘。1961年至1982年,先后完成了排水、改道、筑堤、截流和灌溉等项工程,从而摆脱了洪水和涝灾的威胁。全乡总面积8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1万亩,主要种植粮食作物。乡办工业有制砖厂、综合厂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1059万元。全乡共辖前五、后五、吉利、城山、齐心、七合、互相、东围、金伏等9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2.1万人。乡政府驻地前五村。
东津乡 隶属绥化市管辖。位于市境东北部,泥河北岸,东邻庆安县,南与巴彦县隔河相望。乡政府驻地距市区25公里。东北沦陷后期,隶属尹家甸村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隶属津河区管辖,1951年改隶第七区。1956年4月,撤区划乡,划分为津河、利民、东津、隆太4个乡。1958年8月,将4乡合并成立津河人民公社。1961年又将津河公社划分为东津、利民、隆太、津河4个公社。1984年3月,将东津公社改为东津乡。
东津乡全境地处泥河和津河流域,多为丘陵地带,总面积5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25万亩。乡办工业有制砖厂和综合厂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1026万元。全乡共辖福兴、先进、三胜、爱国、津东等5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14万人。乡政府驻地三胜村。
隆太乡 隶属绥化市管辖。位于市境东部,泥河北岸,南与巴彦县隔河相望。乡政府驻地距市区19公里。
乡名源于隆太兴屯名。1863年(清同治二年),姜太、刘彬两家从山东文城来此地开荒定居,建立村落。因地处通往东山里大道附近,来往车辆较多,姜、刘两家便开设了大车店,人们称为“隆太兴”,后来人们便称该地为“隆太兴屯”。“隆太兴”,象征“吉祥”之意。清末,属绥化府津河区管辖。中华民国成立后,隶属绥化县津河镇。东北沦陷后期,隶属颜邻村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隶属津河区管辖,1951年改隶第七区。1956年4月,撤区划乡,分别设置津河、利民、东津、隆太4个乡。1958年8月,将4乡合并成立津河人民公社。1961年将津河公社划分为东津、利民、津河、隆太4个公社。1984年3月,将隆太公社改为隆太乡。
隆太乡全境多为丘陵,总面积61.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2万亩,主要种植粮食作物。乡办工业有地毯厂、亚麻厂、驱雹弹厂等,其中地毯厂和亚麻厂的产品已进入对外贸易市场。全乡共辖隆太、津南、透井、好乐、金林、天合等6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3万人,皆为汉族。乡政府驻地隆太村。
兴福乡 隶属绥化市管辖。位于市境东部,泥河北岸,东南与巴彦县隔河相望。乡政府驻地距市区10公里。
乡名来源于火车站名。东北沦陷后期,1941年绥佳线铁路全线通车,于此地修建火车站,命名为兴福站。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8年设置兴福区,1951年改隶第六区。1956年4月,撤区划乡,划分为新城、民主、东富、兴福4个乡。1958年8月,将4乡合并成立兴福人民公社。1961年将兴福公社划分为兴福和东富两个公社。1984年3月,将兴福公社改为兴福乡。
兴福乡辖境南北地势低洼,中间较高,总面积3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5万亩,主要种植粮食作物。乡办工业有砂石厂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1833万元。全乡共辖兴福、六合、新城、万兴、四合、福顺、民权、聚宝、二龙等9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2.26万人。乡政府驻地兴福村。
东富乡 隶属绥化市管辖。位于市境中部,呼兰河南岸,南临市区。乡政府驻地距市区3.5公里。
东富乡名来源于“东富春岭”屯名,后简称“东富”。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8年隶属兴福区管辖,1951年改隶第六区。1956年4月,并村划乡,设置东富乡。1958年8月,与兴福等乡合并成立兴福人民公社。1961年从兴福公社划出成立东富公社。1984年3月,改为东富乡。
东富乡境内呼兰河沿岸有丰富的砂石、草炭等自然资源。全乡总面积16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5万亩,主要种植粮食作物。乡办工业有制砖厂、砂石厂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1979万元。全乡共辖建设、民主、东升、太阳升、东方红、万合、先锋、利农、东富、西富、星火、腰房等12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2.95万人,其中98%为汉族。乡政府驻地东富村。
新华乡 隶属绥化市管辖。位于市境西部,呼兰河南岸,西北与望奎县隔河相望。乡政府驻地距市区11公里。
乡名来源于驻地新华村名。东北沦陷后,划为蔡家保,1939年改设蔡家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设置蔡家区,1951年改为第五区。1956年4月并村划乡时,将蔡家区划为蔡家、太平、新华3个乡。1958年8月,将3乡合并成立新华人民公社。1961年又划分为新华、太平两个公社。1984年3月,改为新华乡。
新华乡境内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呼兰河流经北界,沿岸蕴藏有丰富的砂石、草炭等资源。全乡总面积13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7万亩,主要种植大豆、玉米等,“五一”大豆是新华乡的特产,以产量高、质量好而誉满国内外,五一村被誉为“大豆之乡”,并受到国务院的嘉奖。乡办工业有砂石厂、农具厂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1994万元。全乡共辖五一、沙家、红星、东风、胜兴、后周家、新华、六排、五排、三发、新安、兴发等12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3万人。乡政府驻地五一村。
连岗乡 隶属绥化市管辖。位于市境西部,呼兰河南岸,西与兰西县毗邻,北与望奎县隔河相望。乡政府驻地距市区37公里。
“连岗”一名来源于地域名。因其境内顺次排列数道沙岗,故名“连岗”。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隶属永安区管辖,1951年改隶第四区。1956年4月,并村划乡,设置连岗乡。1958年8月,并入永安乡,同时成立永安人民公社。1961年从永安公社划出,设置连岗公社。1984年3月,改为连岗乡。
连岗乡辖境地处呼兰河的河湾区,属半丘陵地带,草炭资源丰富。全乡总面积16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2万亩,牧业较为发展。乡办工业有制砖厂、亚麻厂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1761万元。全乡共辖连岗、永合、永久、东明、高兴、河东、绥新、向荣等8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2.47万人,其中有满、蒙古、朝鲜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10%。乡政府驻地连岗村。
红旗满族乡 隶属绥化市管辖。位于市境西南部,西与兰西县毗邻。乡政府驻地距市区35公里。
乡名来源于原红旗村名。清代,属呼兰城守尉管辖地区。咸丰年间(1851—1861年),实行屯垦戍边,在泥河北部设立了20个营屯,分为正红、正黄、镶黄、正白4个旗,每旗分为5个屯。清末,属绥化府永安区。中华民国成立后,隶属永安镇。东北沦陷后期,实行街村制,因其管辖范围内的大多数屯名都带“正红旗”字样,故设红旗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隶属永安区管辖,1951年改隶第四区。1956年4月,并村划乡,设置红旗乡。1958年8月,将永安、连岗、红旗3个乡合并成立永安人民公社。1961年从永安公社划出成立红旗公社。1984年3月,改设红旗乡。1988年7月,改为红旗满族乡。满族人口占全乡总人口的10%。
红旗乡境内地势平坦,东部略高于西部,有人工排灌干渠3条。全乡总面积90.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1万亩,主要种植粮食作物。乡办工业有综合厂、亚麻厂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1023万元。全乡共辖红四、红五、红育、红胜、红升、红发、红二、红林、红三等9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74万人。乡政府驻地红四村。
兴和朝鲜族乡 隶属绥化市管辖。位于市境北部,努敏河南岸。乡政府驻地距市区29公里。
兴和乡,原名于增店,后称于增屯。1934年改称“兴和”,为“兴旺、和平”之意。东北沦陷后,1932年日本侵略者在双河镇设置了“东亚劝业公司”,翌年迁至于增屯(今兴和),建立“绥化安全村”。1936年后设兴和村,均为朝鲜族移民和东北各地迁来的朝鲜族人。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隶属双河区管辖,1951年改隶第十二区。1956年4月,并村划乡,设置兴和乡。1958年8月,并入双河人民公社。1962年3月,从双河公社划出成立兴和公社。1984年3月,改为兴和朝鲜族乡。是绥化市的朝鲜族聚居区。
兴和乡全境地势低洼平坦,北靠努敏河,水源充足。全乡总面积5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万亩,主要种植水稻,是绥化市水稻主要产区。全乡共辖兴和、江南、中兴、勤劳等4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4091人。乡政府驻地兴和村。
二、安达市
安达镇 安达市原辖镇,今安达市市区。位于市境中部,滨洲线铁路贯穿镇区设站。
镇名源于驻地安达火车站名。清末,属杜尔伯特旗游牧地。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修筑中东铁路设立安达站,以车站为中心方圆5俄里,划为铁路附属地,逐渐形成小集镇。中华民国时期,1923年4月,东省特别区设立安达市政分局,兼办交涉事宜,隶属东省特别区市政管理局。东北沦陷后,1936年1月,撤销北满特别区,划归安达县管辖。翌年5月,伪安达县公署由正亚街(今任民镇)移驻安达站,成为安达县城,后设安达街。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设置安达县城关区,1950年11月改为第一区。1955年改设安达镇。1960年5月撤销安达县,设置安达市(地级)。同年12月6日,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撤销安达镇,设立天泉区,隶属安达市(大庆市)管辖,为安达市驻地和油田开发指挥中心。由于大庆油田开发建设的影响,城镇人口迅速增加,超过了10万人。1965年3月,将安达市的东部地区划出,恢复安达县。同年5月18日,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撤销天泉区,恢复安达镇,隶属安达县管辖,并为安达县人民委员会驻地。1968年10月,将城郊12个农业生产大队划出,组建城郊人民公社(1972年省正式批准)。1981年5月,更名为天泉公社。1983年人口普查,全镇总人口11.3万人。1984年12月,撤销安达县,设置安达市。翌年3月5日,经省政府批准,撤销安达镇和天泉乡(原天泉公社),分设铁西、朝阳、兴安、安虹、天泉、新兴等6个街道办事处。原安达镇及天泉乡合计,总面积86.3平方公里,总人口13.6万人。
任民镇 隶属安达市管辖。位于市境东北部,是安达市北部的区域中心。镇政府驻地距市区30公里。
任民镇,原名双安镇,为安达县老县城,后改正亚街。1946年9月,为纪念革命烈士王任民(中共安达县工委副书记)改为任民街,后改称任民镇。清末,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黑龙江将军奏准于双安镇设置安达厅,始勘查规划并出放街基,为东西、南北各5华里的正方形城池,设东西、南北两条大街。中华民国初期,为安达县城区。至1926年已发展成为“买卖兴隆,市场繁荣”的城镇。东北沦陷后,1937年5月,伪安达县公署迁至安达站后,将原县城区改称正亚街。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4月,隶属第五区管辖。同年9月,改为任民街。1951年设置任民镇(村级镇)。1954年撤销镇的建置,仍隶第五区管辖。1956年4月,撤区划乡,设置任民镇、永平乡。1958年9月,镇乡合并成立任民人民公社。1984年2月,政社分开,改为任民镇。
任民镇全境地处市境东部高平原区,是安达市东北部的区域中心城镇。全镇总面积212.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2.5万亩,草原面积13.6万亩。镇办工业主要产品有管钳、水泥管、土碱等,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4460万元。全镇共辖1个街道和任民、永生、裕民、富民、和平、永平、工农、一心、革新、新义、合本、合利、庆丰、春光、清民等15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2.45万人,其中城内人口约1万人;非农业人口5715人;满、回族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1.5%。清民村是回族人口聚居村。镇政府驻地西北大街。
镇西郊明水——沈阳公路西侧有王任民等5位革命烈士陵墓。
昌德镇 隶属安达市管辖。位于市境西南端,东与肇州县毗连,南、西与大庆市为邻。镇政府驻地距市区45公里。
昌德镇名取自境内昌德村名。原为“昌和”和“同德”两村合并时,各取一字,称“昌德村”。清末,隶属肇州厅管辖。中华民国成立后,改隶肇州县。东北沦陷后,1939年将昌和和同德两村合并为昌德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隶属第七区,1954年改为第十二区管辖。1956年4月,并村划乡,设置昌德乡。1958年9月,改称昌德人民公社。1960年5月,划归安达市管辖。1984年4月,改为昌德乡。1985年3月,改为昌德镇。
昌德镇境内洼地和季节性泡沼较多,草原资源丰富。全镇总面积34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6.4万亩,草原面积29.8万亩。是全市玉米、甜菜主要产区之一。畜牧业主要饲养黑白花奶牛。镇办工业有砖厂、饲料加工厂等,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1300万元。全镇共辖昌德、灭蒋、永福、腰围子、永兴、福兴、龙德、立功、长胜、五家、建设、三广等12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2.2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60人。镇政府驻地四家子。
升平镇 隶属安达市管辖。位于市境南部,东以老边道与肇东市分界,南与肇州县毗邻。镇政府驻地距市区23公里。
升平镇名称含义为“兴旺太平,象征吉祥”之意。中华民国时期,为肇州县五镇之一,隶属肇州县第三区管辖。东北沦陷后期,设升平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隶属肇州县第七区管辖。1956年4月,并村划乡,分设升平乡、劳动乡。1958年9月,将2乡合并成立升平人民公社。1960年5月,划归安达市管辖。1984年4月,改为升平乡。1985年3月,改为升平镇。
升平镇辖区地势平坦,总面积223.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6.1万亩,草原面积12.3万亩。农业主要种植粮食作物,畜牧业以饲养黄牛和黑白花奶牛为主。镇办工业有砖厂、农机修配厂、制药厂等,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4203万元。全镇共辖拥护、启发、保田、中心、劳动、新建、太平、增涵、板子房、幸福、启新等11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2.3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61人。镇政府驻地拥护村。
万宝山镇 隶属安达市管辖。位于市境西部,西部和北部与大庆市毗邻。镇政府驻地距市区13公里。
万宝山一带,清代,属杜尔伯特旗游牧地。中华民国初年,隶属安达县第二区。东北沦陷后,初隶第五保,1938年改设兴业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隶属第二区管辖,1955年3月改为万宝山区。1956年4月,撤区划乡,设置爱国乡。1957年3月,将双山乡并入爱国乡。1958年9月,改称红旗人民公社。1960年11月,更名为万宝山公社。1984年4月,改为万宝山乡。1985年3月,改为万宝山镇。
万宝山镇境内洼地泡沼较多,主要有八里泡、涝洲泡和中内泡等。全镇总面积283.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4万亩,草原面积21.7万亩。是全市玉米、甜菜主产区之一,甜菜种植面积占耕地面积的1/5。甜菜高产、质优全市闻名,亩单产居全县第一位。牧业主要饲养黑白花奶牛,1985年已达1280头。镇办工业有制砖、铸造、机械修理、制蜡厂等,红砖曾被评为省级优质产品,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4375万元。镇内街道规划整齐,建设有序,小城镇建设全国闻名。城内农民和职工全部住上红砖房,家家有电视机,1983年被省政府命名为全省第二个电视新村。全镇共辖爱国、新民、金山、巨宝、长山、曙光、福民、中和、乐业、兴农、晨光、牧场等12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2.7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89人。镇政府驻地太平山屯。
羊草镇 隶属安达市管辖。位于市境东南部,东南与肇东市毗邻。滨洲线铁路从镇内通过。镇政府驻地距市区10公里。
羊草镇以境内羊草火车站得名。清末,隶属肇州厅管辖。中华民国成立后,1914年划归肇东县管辖。东北沦陷后,1938年分隶肇东县宣化村和承平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隶属肇东县第七区。1948年5月,划归安达县管辖,改为第八区。1956年4月,设置承平乡。1958年7月,并入南来乡。同年9月,改称宏伟人民公社,1960年改为南来公社。1962年6月,将南来公社东部地区划出成立羊草公社。1984年4月,改为羊草乡。1985年3月,改为羊草镇。
羊草镇辖区地势平坦,总面积为145.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2万亩,草原面积6万亩。牧业以饲养奶牛为主,全乡奶牛饲养量居全市第三位,仅次于两个牧场乡。镇办工业主要有农机制造厂和砖厂等,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2162万元。全镇共辖火星、安乐、永乐、承平、东升、四合、羊草、青龙山、新生等9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1.8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77人。镇政府驻地羊草村。
中本镇 隶属安达市管辖。位于市境东部,东濒东湖水库,北靠任民镇。镇政府驻地距市区27公里。中华民国时期,隶属安达县第二区。东北沦陷后,初属二区,1938年设正本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划归第五区管辖。1956年4月,设置中本乡。1958年7月,并入永平乡。同年9月,又与任民镇合并,改称任民人民公社。1962年6月,从任民公社分出,设置中本公社。1984年4月,改为中本乡。1985年3月,改为中本镇。
中本镇辖区地处高平原和低平原相接的缓坡地带。全镇总面积121.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9.6万亩,草原面积5万亩。镇办工业主要有造纸厂、制砖厂等,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1500万元。全镇共辖增产、德本、大本、富本、正本、立新、信本等7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1.37万人,主要是汉族。镇政府驻地杜烧锅窝棚东。
老虎岗镇 隶属安达市管辖。位于市境东北部,南邻任民镇。镇政府驻地距市区47公里。清末,此地有一贺氏占荒户,乳名“老虎”,故称他占有的岗上荒地为“老虎岗”。中华民国时期,隶属安达县第三区。东北沦陷后,1938年设正义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隶属安达县第四区,1955年改为老虎岗区。1956年4月,设置老虎岗乡。1958年7月,将文化乡并入老虎岗乡,同年9月改称东方红人民公社。1960年11月,更名为老虎岗公社。1984年4月,改为老虎岗乡。1985年3月,改为老虎岗镇。
老虎岗镇全境属市域东部高平原区。全镇总面积158.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4万亩,是安达市的重要产粮区之一。镇办工业有制砖、沥青、水泥预制件厂等,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1915万元。全镇共辖永合、新发、永安、新兴、保利、本利、利民、爱民、长利等9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1.6万人,其中镇内人口3000余人,均为汉族。镇政府驻地孙家帽铺。
太平庄镇 隶属安达市管辖。位于市境北部,东北与青冈县毗连。镇政府驻地距市区60公里。
镇名源于境内双兴村太平庄屯名。昔年,称姜罗锅屯,因地处偏僻,人烟稀少,匪患频繁,天灾人祸不断,为盼望能过上“人寿年丰,天下太平”的日子,改称祈望“吉祥如意”的“太平庄”。中华民国时期,隶属安达县第三区。东北沦陷后期,隶属正德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隶属第四区管辖。1955年3月,隶属老虎岗区。1956年4月,撤区划乡,分设复兴、新立、新生3个乡。1958年7月,撤销新生乡,并入复兴乡和新立乡。同年9月,将复兴、新立两个乡合并成立燎原人民公社。1960年11月,改称太平庄公社。1984年4月,改为太平庄乡。1985年3月,改为太平庄镇。
太平庄镇全境属双阳河、乌裕尔河冲积泛滥低平原区,土地开发较晚,未垦荒地较多。1956年春,为接收安置山东移民,于太平庄地区新建十余个移民新村,安置青壮年垦荒队员5525人,接家属1026人;1957—1958年又接家属2300余人。由于村址勘选不当,多数新村因水淹而移民搬迁,今尚存5个移民新村。全镇总面积198.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8万亩,草原面积20.5万亩。1979年7月,安达县将其确定为牧业公社。以饲养黑白花奶牛为主,设有日处理20吨鲜奶的乳品厂一座。全镇共辖双阳、双发、双兴、二村、十八、二十五等6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8861人,皆为汉族。镇政府驻地双阳村。
南来乡 隶属安达市管辖。位于市境南部,北靠市区,南邻肇东市。乡政府驻地距市区9公里。
乡名源于驻地屯名。昔日有一周姓开荒户,从南城(吉林)迁来,建屯时取名“南城周屯”。后因其地在“寒来署往”的“来”字段内,便在“南”字后加个“来”字,称“南来屯”。清末,属肇州厅管辖。中华民国成立后,1914年划归肇东县。东北沦陷后期,隶属承平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为肇东县第七区。1948年5月,划归安达县管辖,改为第八区。1955年3月,改为南来区。1956年4月,设置南来乡。1958年7月,将承平乡并人南来乡。同年9月,改称宏伟人民公社。1960年11月,改为南来公社。1984年4月,改为南来乡。
南来乡是安达市的近郊乡,境内地势南高北低。全乡总面积98.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4万亩,主要种植粮食作物和甜菜,盛产马铃薯。乡办工业有农具修造厂、砖厂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1628万元。全乡共辖南来、永发、吉利、吉庆、新合、五撮房、永富、北来、保安等9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6万人。乡政府驻地南来村。
先锋乡 隶属安达市管辖。行政区域分散,分布在市内各地。1957年为安达镇管辖的8个奶牛合作社,1958年合并成立先锋人民公社。1960年9月,从安达镇划出,组建奶牛场,取名先锋牧场。1963年1月,改为先锋畜牧社。1976年6月,恢复先锋牧场。1984年4月,改称先锋乡。
先锋乡辖区总面积163.5平方公里,其中草原面积20.9万亩,占全乡总面积的85%。草原辽阔,草场丰茂,羊草草质优良,闻名遐迩。机械化采草十余万亩。是安达市饲养黑白花奶牛最早、品种最纯优、发展规模最大的牧场。也是中国北方繁殖纯优黑白花奶牛基地之一。1984年末奶牛存栏2100头,曾居全省乡养奶牛头数的第一位。1992年乡企总产值1755万元。全乡共辖八一、红星、红光、红胜、友谊、红原、东胜、二龙山、东方红、富强、红卫等11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9294人。乡政府驻市区南五道街。
卧里屯乡 隶属安达市管辖。位于市境中西部,南临市区,西与大庆市龙凤区毗连。乡政府驻地距市区9公里。
乡名来自境内卧里屯火车站名。清末,属安达厅西乡管辖。中华民国成立后,改隶第二区。东北沦陷后,1938年隶属兴安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4月,划归第一区管辖。1949年11月,从第一区划出,设置第九区,1955年3月改为清乡屯区。1956年4月,撤区划乡,分为东清、保国两个乡。1958年1月,撤销保国乡,并人东清乡。同年9月,改称东升人民公社。1959年2月,改为国营东升牧场。1960年11月,改为卧里屯公社。1984年4月,改为卧里屯乡。
卧里屯乡全境属低平原区,地下水质较差。全乡总面积205.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9.3万亩,草原面积16.8万亩。天然草原辽阔,草质优良,1979年7月确定为牧业公社,以饲养黑白花奶牛为主。乡办工业主要有农具修造厂、砖厂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达2777万元。全乡共辖东清、西清、龙山、龙华、七星、致富、保国、龙泉、青山等9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6万人。乡政府驻地东清村。
青肯泡乡 隶属安达市管辖。位于市境中部,东南与肇东市毗邻。乡政府驻地距市区11公里。
乡名取自境内青肯泡名。中华民国时期,隶属安达县第二区。东北沦陷后期,隶属兴农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划归第一区管辖,1950年11月改为第十一区,1955年3月改为青肯泡区。1956年4月,并村划乡,分设民主、民生两个乡。1958年1月,撤销民主乡,将其大部并人民生乡,同年9月改称东风人民公社。1960年11月,更名为青肯泡公社。1984年4月,改为青肯泡乡。
青肯泡乡全境北部为波状平地,南部为湖滨低地。全乡总面积173.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1.7万亩,草原面积8.9万亩。乡办工业有铸件厂、砖瓦厂、造纸厂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2625万元。全乡共辖民生、自卫、正义、文明、革命、巩固、双山、丰收、农义、黎明等10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7万人。乡政府驻地民生村。
火石山乡 隶属安达市管辖。位于市境东部,东邻兰西县,南与肇东市毗连。乡政府驻地距市区35公里。
火石山乡名源于境内“火石山”地名。境内孙大桂屯西北土丘上有白色碎石,与铁器碰击时可迸出火花,“先民”用以取火,称为火石,故称其地为“火石山”。中华民国时期,隶属安达县第三区管辖。东北沦陷后,1934年改属第四区,1938年设正统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划为第七区管辖,1955年3月改为火石山区。1956年4月,撤区划乡,分设火石山、兴隆两乡。1958年1月,将兴隆乡并人火石山乡。同年9月,改称灯塔人民公社。1960年11月,改为火石山公社。1984年4月,改为火石山乡。
火石山乡全境地形为波状起伏平地,地质构造复杂,属贫水区。全乡总面积185.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2.3万亩,草原面积12.5万亩。主产杂粮。全乡共辖太平山、兴华、兴业、兴胜、兴旺、仁和、仁义、德胜、三胜、牧场等10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56万人。乡政府驻地仁和村。
四平山乡 隶属安达市管辖。位于市境东北部,东南与兰西县燎源乡接壤,西靠任民镇。乡政府驻地距市区47公里。
乡名源于境内最初的四平山屯(今宝星村张世发屯)名。原属吉星岗公社管辖,1962年6月,将吉星岗公社划分为吉星岗、四平山两个公社。1984年4月,将四平山公社改为四平山乡。
四平山乡全境地形洼沟较多,东部易旱,西部和南部易涝。全乡总面积126.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9.6万亩,草原面积7.3万亩。主产杂粮。乡办工业有亚麻厂等。全乡共辖和星、宝星、卫星、巨星、久星、全星、利星7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2万人。乡政府驻地和星村王贵江屯。
吉星岗乡 隶属安达市管辖。位于市境东北部,东北与青冈县接壤,南与兰西县毗邻。乡政府驻地距市区53公里。
吉兴岗乡,因地居安达境内最高点而得名。中华民国时期,隶属安达县管辖。东北沦陷后,初属第三区第六保,1938年分隶正俗村、正化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隶属第六区管辖,1955年3月改称吉星岗区。1956年4月,并村划乡,分设保卫、建设、和平3个乡。1958年1月至7月,先后撤销和平乡与保卫乡,并入建设乡。同年9月,改称卫星人民公社。1960年11月,更名为吉星岗公社。1984年4月,改为吉星岗乡。
吉星岗乡全境属小兴安岭山前冲积洪积倾斜高平原区,地居全市最高点,春风大,干旱时间较长。全乡总面积147.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4.7万亩,草原面积4.8万亩,是全市亚麻主要产区之一。乡办工业有农具修造厂、亚麻厂等。全乡共辖吉星、金星、东星、明星、北星、隆兴、五星、中星、西星、奎星等10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7万人,少数民族有满族和朝鲜族。乡政府驻地迟兴屯。
文化乡 隶属安达市管辖。位于市境东北部,东与青冈县毗邻。乡政府驻地距市区53公里。
乡名来源于驻地文化村名。原属老虎岗区。1956年4月,并村划乡,设置文化乡。1958年7月,并入老虎岗乡。同年9月,将老虎岗乡改称东方红人民公社,后又改称老虎岗公社。1962年6月,将老虎岗公社划分为老虎岗和文化两个公社。1984年4月,将文化公社改为文化乡。
文化乡全境地处本市东部高平原区。全乡总面积为133.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为8.4万亩,草原面积9.2万亩。是安达市重要产粮区之一。乡办工业有制油厂、机械修配厂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1252万元。全乡共辖文化、大众、联合、永利、向前、前卫等6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为1.1万人,主要是汉族。乡政府驻地文化村。
燎原乡 隶属安达市管辖。位于市境西北部,西与大庆市萨尔图区毗邻,西北与林甸县相连。
乡名“燎原”,为“辽原”的谐音,因此地草原辽阔而得名。原属安达县第四区管辖。1955年由个体奶牛户组成新兴奶牛场,1957年改为地方国营畜牧良种繁殖场,1958年并人燎原人民公社。1960年11月,更名为太平庄公社。1962年7月,将太平庄公社燎原牧场划出,改为燎原畜牧社。1976年4月,恢复燎原牧场。1984年4月,设置燎原乡。
燎原乡全境地处红旗、大庆水库之间,地势低洼,草场丰茂。全乡总面积190.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仅1.8万亩,草原面积25.1万亩,是安达市饲养北方黑白花奶牛较早、发展规模较大的牧业乡之一。1979年以后,畜牧采草全部实现机械化。乡办工业有畜牧机械厂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1786万元。全乡共辖三岔河、黑鱼泡、青龙河、向阳山、八里岗、红旗等6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9216人。乡政府驻市区铁西南一道街。
三、肇东市
肇东镇 隶属肇东市管辖。位于市境东部,为肇东市市区。滨洲线铁路贯穿镇区设肇东站。
肇东镇原称“甜草岗”,因盛产野生药材甜草而得名。原为郭尔罗斯后旗的游牧地。清末,属肇州厅管辖。中东铁路建成通车设立满沟站,划为铁路附属地。垦户日渐增多,逐渐形成小集镇。中华民国成立后,1912年11月,划归肇东设治局管辖。1914年7月,改隶肇东县管辖。东北沦陷后,1932年属第五区管辖。1937年12月,伪肇东县公署由昌五迁至满沟站,成为肇东县城。1939年改为满沟街,1940年5月改称肇东街。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设置城关区,1948年秋改为第一区。1951年9月,改设肇东镇。1958年9月,将附近乡的3个农业合作社划入镇内,改称肇东镇公社。1964年4月,调整区划,农村生产大队增到10个。1979年3月,将镇郊新民等11个生产大队和畜牧场、良种场、林场划出,成立城郊公社。1980年9月,恢复肇东镇名称。
肇东镇辖区比较平坦,总面积15平方公里。城市建设发展很快,高楼林立,商业网点星罗棋布,工业比较发达,有石油化工、机械、广播器材、水泥厂等。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2827万元。全镇共辖12个街道。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15.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4.1万人;回、蒙古、朝鲜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1.4%。镇政府驻地正阳五道街南侧。
昌五镇 隶属肇东市管辖。位于市境西部。距市区肇东镇32公里。
“昌五”由清末放荒排序得名。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黑龙江省铁路交涉局总办周冕来此放荒时,由南到北划段,由东向西分井,此地排列为“昌字五井”。由于划井垦荒,人口骤增,为便于行政管理,周冕选择“昌字五井”修筑城池,并命名为“昌五城”。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肇州厅于此设置肇东分防经历。中华民国成立后,1912年11月,设置肇东设治局,驻昌五城。1914年7月1日,肇东设治局改为肇东县,昌五城遂为县城。已初具城镇规模,面积为3.3平方公里,周围筑有土墙,分设4门,城内东西、南北各三条大街。东北沦陷后,1937年12月,伪县公署由昌五城迁至满沟站(今肇东镇)后,改为县属昌五街。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始设第五区,1948年春改为昌五城区。1951年9月,设置昌五镇,隶属第五区。1956年3月,改由县直辖。1958年9月,将北官、巨发两个乡并入昌五镇,改为昌五人民公社。1984年3月,改为昌五镇。
昌五镇建城较久,曾是旧县城,且为哈大、三肇公路的交通要道,是肇东西部地区的区域中心城镇和交通枢纽,经济比较发达。全镇总面积139.5平方公里。镇办工业有农机修造、木器加工、食品加工、建材厂等,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达1.08亿元。镇郊有耕地14.9万亩,属破皮黄、轻盐碱区,土质瘠薄,主要种植粮食作物。特产大葱,驰名县内外。全镇共辖一街、二街、三街、四街、东门、合心、东联、昌盛、五井、福利、向前、巨宝、四井、畜牧场、金安、良种场等16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3.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013人,主要是汉族。镇政府驻于镇内。
宋站镇 隶属肇东市管辖。位于肇东市西北部,滨洲铁路线上,北与安达市毗邻。镇政府驻地距市区肇东镇30公里。
宋站,旧名“乌里莫”。清末,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修筑东省铁路在此建火车站时,据说有一工头姓宋,故得名“宋站”。东北沦陷后,设置宋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归第七区管辖,为区政府驻地。1948年春,改为宋站区。1951年9月,设置宋站镇,隶属第七区。1956年3月,改由县直辖。1958年9月,将宣化、瑞光两个乡并人宋站镇,改称宋站人民公社。1961年初,划出一部分区域成立宣化公社。1984年3月,撤销宋站公社,改为宋站镇。
宋站镇全境地势平坦,盐碱地较多,总面积28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4.9万亩,草原面积18万亩。改革开放以后,全镇农工牧三大产业协调发展,镇办工业有电器、造纸、乳品、制药、骨粉厂等,是肇东市的重要工业城镇。宋站乳品厂已成为全镇的支柱产业,冷冻厂生产的冷冻仔牛肉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达1.8亿元。农业主要种植粮食和甜菜等。牧业主要饲养奶牛,年产奶量180多吨。全镇共辖宋站、同兴、晓光、共荣、荣生、车站、铁西、万发、革新、新光、合胜、龙泉、新丰、乐业、瑞光等15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3.9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31万人;回、满、蒙古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2%。镇政府驻地宋站村。
五站镇 隶属肇东市管辖。位于市境东南部,东与呼兰县和哈尔滨市郊区毗邻,是本市东南部的区域中心。镇政府驻地距市区36公里。
五站镇名源于境内古驿站名。清代初期,1736年8月(清乾隆元年七月),开辟乌兰诺尔(今肇源县新站)至呼兰城(今呼兰县呼兰镇)之间的一条驿道,共设六台站,第五站为扎洛霍硕台(今五站)。“五站”原址在今五站镇平安村宋九江屯南一公里处,后因地势低洼,移至今址。故称其地为“五站”。清末,隶属呼兰府管辖。中华民国时期,归呼兰县管辖。东北沦陷后,1932年设乐安镇。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4月,划归新设置的乐安县管辖,县政府驻五站街。同年7月,撤销乐安县,划归肇东县管辖,设置第十一区,后改为五站区。1951年9月,将区政府驻地五站改设区级镇,同年11月改为村级镇。1956年3月,并村划乡,五站镇改为乡级镇。1958年3月,撤销五站区。同年9月,将五站镇与安居乡合并成立红旗人民公社。1960年1月,将东发公社并入红旗公社。1961年4月,将原东发公社划出,设置东发公社,并将红旗公社更名为五站公社。1984年3月,改为五站镇。
五站镇全境地势南低北高,属黑土区,土壤肥沃。全镇总面积11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2万亩。境内有小型水库4个,固定抽水站4处,可灌溉农田2.7万余亩。镇办工业有轻工、化工、农电、制砖等,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达8941万元。全镇共辖方店、东安、高卜、曲乡、迟店、和平、车卜、宝山、大瓮、平安、五站、安居、良种、光荣、砖农队等15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3.0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679人。镇政府驻地五站村。
涝洲镇 隶属肇东市管辖。位于市境南部,濒临松花江,南与双城市隔江相望。是肇东市南部的重要交通枢纽。镇政府驻地距市区55公里。
镇名源于驻地涝洲屯名。清末,随着放荒垦殖的发展,尤其哈尔滨开为商埠后,松花江航运有所发展,选定此地设立街基,创设商埠,称“涝洲镇”。中华民国成立后,因涝洲附近常有乡匪出没,又因水患,一直没有多大发展。东北沦陷后,属肇东县第三区管辖。1935年9月,划归郭尔罗斯后旗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4月,划归新设置的乐安县管辖。同年7月,撤销乐安县,划归肇东县管辖,隶属第十区。1958年9月,分属四站、合居人民公社。1962年4月,将四站公社的松江、向阳等6个生产大队和合居公社的联合、民权两个生产大队划出,成立涝洲公社。1984年4月,改为涝洲乡。1985年8月,改为涝洲镇。
涝洲镇辖区地居松花江北岸,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涝洲灌区的涝洲扬水站座落在涝洲屯西。全镇总面积104平方公里,有耕地6.4万亩。70年代粮食稳产高产,多次被评为先进单位,有“松花江畔大寨花”之称。近年来,以生产水稻为重点,岗地种玉米,洼地种水稻,沙包地种花生、芝麻,泡沼养鱼,成为“鱼米之乡”。镇办工业有制砖、机械修理、木器厂等,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1684万元。全镇共辖松江、永兴、永富、新兴、安业、民权、联合、稻香、三兴等9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1.7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731人。镇政府驻地涝洲屯。
四站镇 隶属肇东市管辖。位于市境西南部,松花江北岸,东与涝洲镇相连。镇政府驻地距市区47公里。
四站镇名源于境内古驿站名。清代初期,1736年8月(清乾隆元年七月),开辟乌兰诺尔(今肇源县新站)至呼兰城驿道,于今境内设置第四个驿站,称“布拉克台”,后通称“四站”。今东兴村老爷屯,是肇东境内历史较久的村落之一。清代晚期,1883年(清光绪九年),郭尔罗斯后旗扎萨克府(旗公府)由公营子迁至此地,故有“公爷府”、“老爷屯”之称。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划归肇州厅管辖。中华民国成立后,四站一带,划归肇东设治局管辖。东北沦陷后,初隶肇东县第三区。1935年9月,划归郭尔罗斯后旗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4月,划归新设置的乐安县。同年7月,撤销乐安县,划回肇东县管辖,设置四站区,后改为第九区。1951年9月,于区政府驻地四站设置村级镇。1956年3月,并村划乡,改为乡级镇。1958年3月,撤销四站区。同年9月,将四站镇、东八里乡和三兴乡的一部分合并,成立四站人民公社。1960年1月,将西八里公社并入四站公社,翌年4月又与原西八里公社分开。1984年4月,改为四站乡。同年12月,改为四站镇。
四站镇辖区濒临松花江,土壤肥沃。全镇总面积14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5万亩,主要种植玉米、大豆等。镇办工业有锅炉、农机修配、锅炉辅机厂等,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5282万元。全镇共辖四站、菜园子、克宝、新站、富江、东兴、东八里、宏兴、巨林、巨蒙等10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2.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301人;满、蒙古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5%。镇政府驻地四站村。
境内东八里屯西北300米处的“肇东八里城”,属金代古城址,元肇州故城。为黑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五里明镇 隶属肇东市管辖。位于市境南部,南靠涝洲镇和四站镇。镇政府驻地距市区32公里。
五里明镇,原名胜利公社,后因与本地区公社重名,改为五里明公社。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8年秋,隶属肇东县第十四区。1956年3月,并村划乡,设置胜利乡。1958年4月,将原永发乡的大众、利民两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划归胜利乡管辖。同年9月,将榛柴乡并入成立胜利人民公社。1981年5月,改为五里明公社。1984年4月,改为五里明乡。1985年8月,改设五里明镇。
五里明镇辖区土地平整,土质较好。全镇总面积192.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0.1万亩,主要种植玉米、高粱、大豆等。镇办工业有制砖厂、修配厂和木工厂等,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2635万元。全镇共辖五里明、丰盛、宏胜、福民、志强、双胜、东升、胜平、大众、新宇、农丰、利民、真才、利国、先锋等15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3.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50人。镇政府驻地五里明村。
四方镇 隶属肇东市管辖。位于市境东南部,北邻姜家镇,东与呼兰县毗连。滨洲线铁路穿越镇区。镇政府驻地距市区20公里。
四方镇名源于境内四方村名。东北沦陷后,1935年12月,归肇东县第三区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隶属第八区管辖。1956年3月,并村划乡,设置四方乡。1958年9月,并人姜家人民公社。1961年4月,从姜家公社划出,增设四方公社。1984年4月,改为四方乡。1985年8月,改为四方镇。
四方镇辖境地势平坦,土质较好。肇兰新河于北境穿过。全镇总面积10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万亩,主要种植粮食作物。镇办工业有修造厂、花厂、金属网布厂等,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5110万元。全镇共辖里木店、永丰、郑义、兴旺、双庆、双兴、长江、四方、旭日、金山、康岗、民强、永安等13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2.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111人;回、满、朝鲜、蒙古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5%。镇政府驻地里木店村。
姜家镇 隶属肇东市管辖。位于市境东南部,地处滨洲铁路沿线,东与呼兰县毗连。镇政府驻地距市区10公里。东北沦陷后,初归肇东县第三区管辖,1939年1月设姜家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7月,设置第八区,后改称姜家区。1956年3月,并村划乡,设置姜家乡。1958年3月,撤销双井乡,将该乡的十里、房身、仲山3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划归姜家乡管辖。同年9月,将四方乡并人成立姜家人民公社。1961年4月,划出一部分生产大队设立四方公社。1984年4月,改为姜家乡。1985年8月,改为姜家镇。
姜家镇全境地势比较平坦,肇兰新河穿境而过,土壤肥沃。全镇总面积120.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9万亩。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玉米、大豆等。镇办工业有服装刺绣厂、开关厂、制砖厂等,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4667万元。全镇共辖姜家、永胜、双安、仲山、红旗、胜利、丰宝、房身、自力、奋斗、兴隆等11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2.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约1644人。镇政府驻地姜家村。
尚家镇 隶属肇东市管辖。位于市境东北部,东与兰西县毗邻。滨洲线铁路通过镇区设站。镇政府驻地距市区10公里。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修筑中东铁路,于此设“第五十八号小站”。东北沦陷初期,归肇东县第三区管辖。1939年1月,隶属新民村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8年秋隶属第十三区。1956年3月,并村划乡,设置尚家乡。1958年9月,将尚家乡和前进乡合并成立尚家人民公社。1984年4月,改为尚家乡。1985年8月,改为尚家镇。
尚家镇全境盐碱地较多,肇兰新河从境内穿过。全镇总面积35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2.7万亩,草原面积30万亩。农业主要种植粮食作物;牧业较为发达,1981年全公社大牲畜存栏数居全县之首。镇办工业有炼油、机电、毛毡、服装厂等,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3310万元。全镇共辖尚家、红庆、长安、平房、红明、小山、前程、四合、红光、铁东、前进、五间、双利、福山、红发等15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3.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722人。镇政府驻地尚家村。
东发乡 隶属肇东市管辖。位于市境东南部,东邻哈尔滨市郊区,南濒松花江。乡政府驻地距市区45公里。
东发乡名源于驻地东发屯名。清代中叶,1756年(清乾隆二十一年),今东发乡境内已有人烟。清末,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归呼兰府管辖。中华民国成立后,1913年隶属呼兰县第六区管辖。东北沦陷后,1932年归呼兰县乐安镇(今五站镇)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4月,划归乐安县管辖。同年7月,撤销乐安县,划归肇东县管辖,隶属第十二区。1956年3月,并村划乡,设置东发乡。1958年9月,改称东发人民公社。1960年1月,并入五站公社。翌年4月,又从五站公社划出,恢复东发公社。1984年4月,改为东发乡。
东发乡辖境土地比较平整肥沃,属涝洲灌区受益乡,境内水渠纵横交错,泡沼星罗棋布。全乡总面积16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万亩,盛产水稻,并利用泡沼养鱼,称为“鱼米之乡”。乡办工业有电缆厂、机电修配厂、帆布厂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4851万元。全乡共辖东发、增收、一心、五湖、青松、青山、西发、同发、黑山、昔阳、致富、临江等12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2.98万人。乡政府驻地东发村。
合居乡 隶属肇东市管辖。位于市境南部,松花江北岸,西与涝洲镇毗连。乡政府驻地距市区50公里。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7月,属肇东县第十区管辖。1956年3月并村划乡时,因汉族与蒙古族、满族等混合居住于此地,故命名为“合居乡”。1958年9月,改称合居人民公社。1984年4月,改为合居乡。
合居乡全境地处平原,土壤肥沃,是涝洲灌区的受益乡。全乡总面积12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7万亩,主要种植玉米、水稻等。乡办工业有制砖厂、水电机械修配厂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1874万元。全乡共辖合居、沿江、岔宝、双丰、丰收、安乐、广发、安全、新江、富强等10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8万人,其中满、朝鲜、蒙古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10%。乡政府驻地合居村。
西八里乡 隶属肇东市管辖。位于市境西南部,松花江北岸,西与肇源县接壤。乡政府驻地距市区55公里。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8年秋,隶属肇东县第九区管辖。1956年3月,并村划乡,设置西八里乡。1958年9月,与人和乡合并成立西八里公社。1960年1月,并人四站公社。翌年4月,从四站公社划出恢复西八里公社。1984年4月,改为西八里乡。
西八里乡辖境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全乡总面积219.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8.3万亩,主要种植粮食作物。畜牧业发展很快,1981年畜牧养殖量在全县名列前茅。全乡共辖西八里、治山、好尔讨、七道海、西北岔、金城、太平山、新发、飞跃、三合亚等10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2.5万人。乡政府驻地西八里村。
德昌乡 隶属肇东市管辖。位于市境西南部,西与肇州县毗邻。乡政府驻地距市区38公里。中华民国时期,属肇东县管辖。东北沦陷后期,1939年1月设德昌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隶属第十四区管辖。1956年3月,设置德昌乡。1958年9月,与和平乡合并成立和平人民公社。1981年5月,地名普查时,因与本地区公社重名,改为德昌公社。1984年4月,改为德昌乡。
德昌乡境内地势比较平整,土质瘠薄。全乡总面积21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0.4万亩,草原面积6.5万亩。农作物主要种植玉米、大豆、甜菜等。畜牧业较为发达,1981年羊存栏数居全县之首。全乡共辖德昌、东胜、民乐、红岩、建设、光明、新跃、发展、永发、六合、立志、创业、双合、育民、合力、良种等16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2.87万人。乡政府驻地德昌村。
太平乡 隶属肇东市管辖。位于市境中部,东邻姜家镇,南靠五里明镇。乡政府驻地距市区22公里。东北沦陷后,初属肇东县第二区,1939年1月设太平村,驻地太平川屯。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7年7月,设置第三区,1948年改为太平区。1956年3月,并村划乡,分设先进乡、新民乡和太平川乡。1958年4月,撤销先进乡,并入新民乡。同年9月,将新民乡与太平川乡合并成立太平人民公社。1961年将太平公社划分为太平、先进两个公社。1984年4月,将太平公社改为太平乡。
太平乡全境地处平原区,土壤属轻碱性。全乡总面积124.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4万亩,主要种植粮食作物。乡办工业有花盆厂、酒厂、编织厂等。全市独此一家花盆厂生产的花盆,所雕花纹,剔透玲珑,尤为用户喜爱。1992年乡企总产值2605万元。全乡共辖太平、建国、巨合、庆丰、东合、同合、光远、勤俭、万宝、庆丰、群力等11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2.4万人。乡政府驻地太平村。
黎明乡 隶属肇东市管辖。位于市境东南部。乡政府驻地距市区23公里。原属肇东县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隶属第二区管辖。1956年3月,并村划乡,设置兰亭乡。1958年9月,与民主乡合并成立民主人民公社。1961年4月,从民主公社划出部分生产大队,成立黎明公社。1984年4月,改为黎明乡。
黎明乡辖境属黑土区,土壤肥沃。全乡总面积114.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1万亩,主要种植粮食作物。乡办工业有砖瓦厂、化工厂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3507万元。全乡共辖春光、三合、新胜、四兴、巨发、果园、托公、长富、银山、黎明、中兴、同心等12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2.14万人。乡政府驻地春光村。
民主乡 隶属肇东市管辖。位于市境东南部,东与四方、五站镇为邻,北依姜家镇。乡政府驻地距市区24公里。原属肇东县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隶属第二区管辖。1956年3月,并村划乡,设置民主乡。1958年9月,与兰亭乡合并成立民主人民公社。1961年4月,从民主公社划出一部分生产大队,组建黎明公社。1984年4月,将民主公社改为民主乡。
民主乡境内土地平整,土质较好,是涝洲灌区受益乡。全乡总面积88.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4万亩,主要种植玉米、大豆等。乡办工业有铁木厂、开关厂、综合厂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3405万元。全乡共辖团结、民兴、永久、民主、民富、太和、民安、民合、珊树等9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7万人。乡政府驻地民主村。
先进乡 隶属肇东市管辖。位于市境中部。乡政府驻地距市区10公里。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属肇东县第三区管辖。1956年3月,设置先进乡。1958年3月,并入新民乡。同年9月,将新民乡并入太平人民公社。1961年从太平公社划出,设置先进公社。1984年4月,改为先进乡。
先进乡全境属盐碱地带,土质瘠薄。全乡总面积10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6万亩,主要种植玉米、小麦等。全乡共辖先进、风华、增产、宏图、长乐、前锋、万有、新福、为民、建华、良种场等11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8万人。乡政府驻地先进村。
新城乡 隶属肇东市管辖。属城郊乡,所辖区域围绕市区肇东镇呈不规则环状。乡政府驻肇东市区内。原隶属肇东镇管辖。1979年3月,将肇东镇的新民、展望等11个生产队和畜牧场、良种场、林场划出,设置城郊人民公社。1983年6月,正式批准,从肇东镇划出,改设为新城乡。
新城乡境内地势平坦,土质较好。全乡总面积105.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9万亩,主要种植蔬菜。乡办工业发展较快,1992年乡企总产值达1.48亿元。全乡共辖东跃、民生、新建、红日、洪丰、展望、新民、治国、石坚、实理等10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2.3万人,其中回、蒙古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2.5%。乡政府驻地肇东镇太平路西侧。
海城乡 隶属肇东市管辖。位于市境东部,东与兰西县接壤,南靠姜家镇。乡政府驻地距市区6公里。原属肇东县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分属第八区和第十三区。1956年3月,设置长山乡。1958年9月,与五间乡合并成立长山人民公社。1960年1月,并入尚家公社。翌年4月,从尚家公社划出,设置长山公社。1978年8月,公社机关由长山堡屯迁到兰肇公路北侧的陈家店屯。1981年5月地名普查时,因与本地区公社重名,改为海城公社。1984年4月,改为海城乡。
海城乡全境地势平坦,但盐碱地较多,土质瘠薄。全乡总面积14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8万亩,主要种植玉米、小麦、甜菜等。乡办工业有砖瓦、有色金属粉末厂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4519万元。全乡共辖双井、海城、新安、新立、长井、靠山、双山、原野、长兴、长山、大户等11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2.3万人。乡政府驻地海城村。
向阳乡 隶属肇东市管辖。位于市境中部,西邻昌五镇。乡政府驻地距市区22.5公里。原属肇东县管辖。东北沦陷后期,设向阳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隶属第十五区。1956年3月,并村划乡,分设向阳乡等。1958年3月,撤销海山乡,将其所辖区域分别划给向阳乡和天增乡管辖。同年9月,将向阳、天增两个乡合并,成立向阳人民公社。1984年4月,改为向阳乡。
向阳乡全境地势平坦,总面积175.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万亩,主要种植玉米、大豆、甜菜等。乡办工业发展较快,1992年乡企总产值3015万元。全乡共辖中心、曙光、五星、日新、向阳、友谊、复兴、宏业、巨城、中华、三井、巨胜、百合、良种等14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2.55万人。乡政府驻地向阳村。
跃进乡 隶属肇东市管辖。位于市境西部,西、南与肇州县毗邻,东与昌五镇接壤。乡政府驻地距市区42公里。1961年4月,由昌五公社和洪合公社各划出部分生产大队,合并成立跃进人民公社。1984年4月,改为跃进乡。
跃进乡全境地势平坦,土质瘠薄。全乡总面积157.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7.7万亩,主要种植玉米、小麦、甜菜等。乡办工业有农机修配厂、纤维板厂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2978万元。全乡共辖板房、宏伟、富裕、福隆、富饶、跃进、共富、朝阳、卫东、五一、榆树、龙庄、全胜、龙跃等14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2.5万人。乡政府驻地跃进村。
洪河乡 隶属肇东市管辖。位于市境西部,西邻肇州县。乡政府驻地距市区42公里。原属肇东县管辖。东北沦陷后期,设洪河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设置第四区,后改洪河区。1948年秋,改隶第四区。1956年3月,分设永胜、八井两个乡。1958年9月,将两个乡合并成立永胜人民公社。1981年5月地名普查时,因与本地区公社重名,改为洪河公社。1984年4月,改为洪河乡。
洪河乡全境地势平坦,总面积140.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6万亩,主要种植玉米、小麦、大豆、甜菜等,是全市甜菜主产区之一。乡办工业有铁木厂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2763万元。全乡共辖洪河、日光、八井、解放、友好、共和、平原、永强、光荣、古城、平山、七井、文化、志远、良种场等15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2.57万人。乡政府驻地洪河村。
明久乡 隶属肇东市管辖。位于市境西北部,西与肇州县毗邻。乡政府驻地距市区53公里。
明久乡名来源于境内明久村名。明久村,原名“金山堡屯”。1946年为纪念姚明久烈士,将“金山堡屯”改为“明久村”,隶属肇东县第六区管辖。1956年3月,并村划乡,设置明久乡。1958年9月,与天增乡的福利、兴华两个农业社合并,成立明久人民公社。1960年1月,并入安民公社。翌年4月,从安民公社划出,恢复明久公社。1984年4月,改为明久乡。
明久乡境内盐碱地较多,土质瘠薄。全乡总面积155.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1万亩,主要种植粮食作物。乡办工业有水泥管厂、麻绳厂、粮食加工厂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2084万元。全乡共辖幸福、东风、兴国、迎春、青林、星火、胜水、东利、兴胜、九井、东富、金山、明久、兴华等14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2.04万人。乡政府驻地幸福村。
安民乡 隶属肇东市管辖。位于市境西北部,西部和北部分别与肇州县、安达市相连。乡政府驻地距市区45公里。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属肇东县第六区管辖。1956年3月,并村划乡,设置安民乡。1958年3月,将永安乡并入安民乡。同年9月,改称安民人民公社。1984年4月,改为安民乡。
安民乡辖境地势平坦,盐碱地较多。全乡总面积190.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8.5万亩,主要种植粮食作物。乡办工业有砖瓦厂、电器修配厂、水泥管厂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4031万元。全乡共辖安民、榆林、双发、合发、九撮、奋发、永红、胜安、乐安、二龙、奉安、长青、三撮、向春、永利、大榆等16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2.5万人。乡政府驻地安民村。
宣化乡 隶属肇东市管辖。位于市境北部,东与兰西县接壤,北与安达市毗邻。乡政府驻地距市区36公里。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属肇东县第七区管辖。1956年3月,设置宣化乡。1958年9月,与宋站镇、瑞光乡合并成立宋站人民公社。1961年4月,从宋站公社划出,设置宣化人民公社。1984年4月,改为宣化乡。
宣化乡辖境西北部稍高,东南部微低,有轻度盐碱。全乡总面积494.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2.8万亩,草原面积16万亩。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小麦、大豆、甜菜等。乡办工业有铁木联合厂、农具修造厂、地毯厂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2351万元。全乡共辖长胜、新华、六撮、繁荣、锋原、长征、富荣、新富、兴原、草原、荣兴、宣化、太山、燎原、二村、四村、七村等17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2.1万人。乡政府驻地长胜村。
四、海伦市
海伦镇 隶属海伦市管辖。位于市境中部偏西,为海沦市市区。滨北线铁路纵贯镇区设站。
海伦镇,以海伦河得名。原称“棒槌营”(今市区北,是采参人居住的窝棚)。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设置通肯副都统,选定“棒槌营”修筑通肯城。后因城南有海伦河,生有水獭,“水獭”满语为“开凌”,谐音“海伦”,海伦设治时,将通肯城改称海伦城。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设置海伦直隶厅,为海伦厅驻地。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裁撤通肯副都统,同时进一步扩建海伦城,“东西长七里七,南北宽六里六”。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成为海伦府城。中华民国成立后,1913年起为海伦县城,1917年划为第一区。东北沦陷后,1938年1月,设海伦街。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设置县城区,1950年改为第一区。1955年设置海伦镇。1958年秋,成立幸福人民公社,翌年从幸福公社中划出改称海伦镇公社。1969年从海伦镇公社划出部分生产大队成立城郊公社。1980年复称海伦镇。
海伦镇已有近百年的历史,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发展较快,市属工商企业主要集中于镇内,成为滨北铁路沿线的重要城镇之一。全镇总面积15平方公里,共辖10个街道。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10.1万人,均为非农业人口,其中满、回、朝鲜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2%。镇政府驻地东西正大街路南。
海北镇 隶属海伦市管辖。位于市境北部,通肯河南岸。滨北线铁路从镇内穿过。镇政府驻地距市区25公里。
清末,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法国神父陆平来此建立天主教堂,名“圣若瑟屯大天主教堂”。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开始建屯,隶属海伦直隶厅管辖。中华民国成立后,1912年改为海北镇,后隶海伦县管辖。东北沦陷后,1938年改称海北镇街。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设置海北区,1950年改为第十六区。1956年4月,撤区划乡,设置海北镇。1958年11月,将海北镇与爱国乡合并改称稻香人民公社。1961年撤销稻香公社,分设海北、爱民两个公社。1984年恢复海北镇。
海北镇辖区属平原地带,总面积9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5万亩。海北镇自然形成为附近乡村的区域中心,工业发展较快,市属和镇办工业有农机修造、针织、轴承、建筑材料厂等,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1974万元。全镇共辖红旗、海北、海丰、南华、海富、海发、爱路、南众、新胜、南胜、长安、西安、伦北、新伦等14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3.0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618人。镇政府驻地海北村。
伦河镇 隶属海伦市管辖。位于市境西南部,通肯河东岸,西以通肯河与青冈县、明水县分界。镇政府驻地距市区55公里。
伦河镇名来源于“海伦河”的后两个字。清末,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形成聚落,称“双城镇”,隶属海伦直隶厅管辖。中华民国成立后,1913年隶属海伦县第三区管辖,称伦河镇。1918年2月,改隶第二区。东北沦陷后,1938年设伦河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于伦河镇设置伦河区。1946年10月,划归通肯县管辖。1948年8月,撤销通肯县后,又划回海伦县管辖,1950年改为第十一区。1956年4月,撤区建乡,设置伦河镇。1958年11月,与永乐乡合并成立伦河人民公社。1961年划出一部分生产大队,成立永乐公社。1984年3月,恢复伦河镇名称。
伦河镇全境属松嫩平原,东部为漫岗,西部沿河地带比较低洼。是海伦市西南部区域中心城镇。全镇总面积17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9.8万亩,主要种植粮食作物。镇办工业有粮油加工厂、亚麻原料厂、制砖厂等,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2050万元。全镇共辖西伦、北伦、木伦、德伦、东伦、护伦、爱伦、南伦、兴伦、保伦、明伦、振伦、亲伦、沿伦、边伦、农场等16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3.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为4451人。镇政府驻地西伦村。
海兴镇 隶属海伦市管辖。位于市境西南部,北临海伦河。镇政府驻地距市区39公里。中华民国初年,始建街基,隶属海伦县第三区管辖。东北沦陷后,1938年设海兴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设置海兴区。1946年10月,划归通肯县管辖。1948年8月,撤销通肯县,划归海伦县管辖,1950年改为第八区。1956年4月,设置海兴乡。1958年11月,与丰山、福兴乡合并成立海兴人民公社。1961年将一部分生产大队划出,分别成立丰山、福兴公社。1984年3月将海兴公社改为海兴乡。1985年7月,改为海兴镇。
海兴镇辖境南部地区为丘陵地带,北部为平原,靰鞡沟横贯全境。全镇总面积为15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7万亩。镇办工业有亚麻厂、制砖厂、综合厂等,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1608万元。全镇共辖海兴、育民、新权、长胜、繁荣、自治、海强、众兴、民和、永进、丰顺、民醒、民权、中信等14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3.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870人。镇政府驻地海兴村。
祥富镇 隶属海伦市管辖。位于市境西南部,海伦河南岸,西南与海兴镇毗邻。镇政府驻地距市区25公里。
祥富镇,原称“祥雀镇”,建于1912年。1918年隶属海伦县第三区管辖,并为区公所驻地。东北沦陷后,1938年设祥富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设置祥富区,1950年改为第七区。1956年4月,设置祥富乡。1958年11月,与乐业乡等合并成立祥富人民公社。1961年划出一部分生产大队,设立共荣公社和乐业公社。1984年3月,将祥富公社改为祥富乡。1985年7月,改设祥富镇。
祥富镇辖区属丘陵漫岗地带,北部低洼易涝。全镇总面积21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7万亩,主要种植粮食作物和亚麻、甜菜等。镇办工业有亚麻厂、黑豆果加工厂等,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1589万元。全镇共辖祥富、兴国、新设、永强、有富、农耕、新荣、新华、东进、富源、民兴、春富、更新、富强、北兴等15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2.7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52人。镇政府驻地张家店屯。
共合镇 隶属海伦市管辖。位于市境西部,海伦河北岸。镇政府驻地距市区27公里。东北沦陷后,1938年属三圣宫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隶属三圣宫区管辖。1946年10月,划归通肯县管辖。1948年8月通肯县撤销后,又划回海伦县管辖。1956年4月,设置共合乡。1958年11月,改称共合人民公社。1984年3月,改为共合乡。1985年7月,改为共合镇。
共合镇全境属平原地带,总面积16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9.2万亩,主要种植粮食作物。镇办工业有亚麻厂、制砖厂等,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1647万元。全镇共辖共祥、共合、主力、曙光、民胜、拥军、伏中、共青团、丰厚、合发、众平、众安、增产、保安、保民、富众等16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3.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439人。镇政府驻地共祥村共合屯。
境内共青团村,是合作化运动时期先进典型,团支部书记孙显忠曾出席全国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和先进集体代表大会。
东风镇 隶属海伦市管辖。位于市境东南部,南以克音河与绥棱县毗邻。镇政府驻地距市区9公里。
东风镇驻地,原称“东边井”。清光绪朝后期(1895年—),始有人烟,垦荒立屯。清末,先后隶属海伦直隶厅、海伦府管辖。中华民国时期,隶属海伦县第四区。东北沦陷后,1938年隶属东边村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始隶海南区,后隶东边区管辖,1950年改隶第五区。1956年4月,撤区划乡,设置东边乡。1958年11月,并人海南人民公社。1961年从海南公社划出成立东风公社。1984年3月,改为东风乡。1985年7月,改设东风镇。
东风镇全境丘陵起伏,沟壑纵横,有“六岗一洼三分川”之称。全镇总面积16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2万亩。1968年后,东风公社重视山、水、林、田的综合治理,已修建水平梯田4万余亩,植树造林4万余亩,控制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态环境。镇办工业主要有农机修造厂、亚麻厂、制砖厂等,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1357万元。全镇共辖边井、东边、兴业、双音、保卫、自卫、兴安、爱云、文化、五行、宝星等11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1.5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396人。镇政府驻地边井村。
新兴乡 隶属海伦市管辖。位于市境西南端,南与望奎县毗连,西濒通肯河与青冈县相望。乡政府驻地距市区75公里。东北沦陷后,初属伦河保管辖,1938年隶属集善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隶属八井区,后分隶伦河区和八井区。1956年4月,并村划乡,设置新兴乡。1958年11月,并入伦河人民公社。1962年从伦河、永乐公社各划出部分区域,成立新兴公社。1984年3月,改为新兴乡。
新兴乡辖境地处通肯河与其支流交汇的地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全乡总面积91.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万亩,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大豆、谷子等。全乡共辖新兴、景发、连生、强民、拥护、真理、景兴、共发、山湾、坤伦等10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75万人。乡政府驻地新兴村。
永富乡 隶属海伦市管辖。位于市境西南部,东、南与望奎县接壤,北靠伦河镇。乡政府驻地距市区67公里。中华民国时期,隶属海伦县第二区管辖。东北沦陷后,初隶伦河保管辖,1938年隶属八井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隶属八井区管辖。1950年将八井区改为第十区。1956年4月,撤区划乡,设置永乐乡。1958年11月,并入伦河人民公社。1961年从伦河公社划出,成立永乐公社。1981年5月地名普查时,因与本地区公社重名,更名为永富公社。1984年3月,改为永富乡。
永富乡辖境地势低洼,总面积18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4万亩,主要种植粮食作物。全乡共辖永富、吉贤、永乐、思源、福伦、众发、东富、东合、景新、同发、景合、东大等12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2.3万人。乡政府驻地永富村。
丰山乡 隶属海伦市管辖。位于市境西南部,海伦河南岸,南与望奎县相邻。乡政府驻地距市区50公里。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10月,设置丰山区,1950年改为第九区。1956年4月,设置丰山乡。1958年11月,并人海兴人民公社。1961年从海兴公社划出,成立丰山公社。1984年3月,改为丰山乡。
丰山乡全境地势较平坦。全乡总面积12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6万亩,主要种植粮食作物。全乡共辖丰山、丰年、丰善、丰义、丰收、丰护、丰荣、丰华、丰太、丰民、丰源、丰胜、丰庆、丰产、丰合、丰权、丰龙等17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2.7万人。乡政府驻地丰山村。
福民乡 隶属海伦市管辖。位于市境西南部,南与望奎县毗邻。乡政府驻地距市区45公里。原属海兴区(第八区)管辖。1956年4月,撤区划乡,设置福兴乡。1958年11月,并入海兴人民公社。1961年从海兴公社划出,成立福兴公社。1981年地名普查时,因与本地区公社重名,改为福民公社。1984年3月,改为福民乡。
福民乡境内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全乡总面积98.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3万亩,主要种植玉米、大豆等。全乡共辖福民、自由、志诚、东方、万满、海民、永兴、济民、田升、众义、众福等11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2.2万人。乡政府驻地福民村。
共荣乡 隶属海伦市管辖。位于市境南部,东与绥化市、绥棱县接壤,南与望奎县毗连。乡政府驻地距市区35公里。原属海南区(第六区)管辖。1958年11月并入海南人民公社,1959年划归祥富公社。1961年从祥富公社划出,设置共荣公社。1984年3月,改为共荣乡。
共荣乡全境地势东高西低,总面积13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8万亩,以农业为主。乡办工业有亚麻厂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1407万元。全乡共辖共荣、共兴、万众、一心、友好、友爱、民生、新革、跃进、万宝、民强、国富、丰乐、进步、自力、更生等16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2.9万人。乡政府驻地共荣村。
海南乡 隶属海伦市管辖。位于市境东南部,东与绥棱县毗邻。乡政府驻地距市区30公里。
海南乡一带,清光绪朝晚期,出放通肯荒段后,立屯垦殖。清末民初,属海伦府管辖。1918年隶属海伦县第三区管辖。东北沦陷后,1938年属海南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隶属海南区管辖,1950年改隶第六区。1956年4月,撤区划乡,设置海南乡。1958年11月,成立海南人民公社。1984年3月,改为海南乡。
海南乡全境为漫川漫岗丘陵地带。全乡总面积12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8万亩,主要种植粮食作物。乡办工业有亚麻厂、联合厂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1173万元。全乡共辖海南、三泉、同盟、东升、解放、新民、团结、和平、河北、新发、东庆、双山、红星等13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2.2万人。乡政府驻地海南村。
乐业乡 隶属海伦市管辖。位于市境南部。乡政府驻地距市区13公里。中华民国时期,隶属海伦县第三区管辖。东北沦陷后,1938年隶属仁义村,为村公所驻地。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划归海南区管辖,1947年改隶祥富区。1956年4月,设置乐业乡。1958年11月,并入祥富公社。1961年从祥富公社划出,设置乐业公社。1984年3月,改为乐业乡。
乐业乡全境总面积93.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7万亩,主要种植粮食作物。全乡共辖乐业、民发、前锋、互助、致富、青山、长山、民乐、富国、南阳、向阳、庆华、勤荣等13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9万人。乡政府驻地青山村。
南兴乡 隶属海伦市管辖。位于市境南部,北靠海伦镇。乡政府驻地距市区4公里。
南兴乡境内,清代光绪初年(1876年),垦荒立屯。清末民初,先后隶属海伦府和海伦县管辖。东北沦陷后,1938年隶属海兴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隶属东边区,1950年改隶第五区。1956年4月,设置东兴乡。1958年11月,并入东风人民公社。1961年由东风公社划出,成立东兴公社。1981年5月地名普查时,因与本地区公社重名,更名为南兴公社。1984年3月,改为南兴乡。
南兴乡为市区近郊乡,境内地势比较平坦,土壤肥沃。全乡总面积82.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4万亩,利用靠近市区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庭院经济,种植蔬菜,养殖奶牛、家禽等。全乡共辖育村、八方、仁东、临河、勤劳、南兴、志强、保耕、东安、安乐等10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54万人。乡政府驻地南兴村。
东方红乡 隶属海伦市管辖。位于市境东北部。乡政府驻地距市区9公里。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隶属福海区管辖,1950年改隶第四区。1956年4月,设置福海乡。1958年11月,与18个高级社联合成立东方红人民公社。1961年划出部分生产大队,成立护林公社。1984年3月,将东方红公社改为东方红乡。1985年4月,将乡政府驻地由东方红村迁至平安村。
东方红乡全境南部属丘陵地带,北部为平原洼地,总面积11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4万亩。乡办工业有制砖厂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1283万元。全乡共辖东方红、兴海、战胜、复兴、平安、新立、长荣、长富、玉泉、兴龙、富民、海东、海丰、文明等14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2.03万人。乡政府驻地平安村。
护林乡 隶属海伦市管辖。位于市境东北部,东南以双岔河与绥棱县毗连。乡政府驻地距市区20公里。中华民国时期,隶属海伦县第四区管辖。东北沦陷后,1938年设福海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隶属福海区,1950年改隶第四区管辖。1956年4月,撤区建乡,设置护林乡。1958年11月,并入东方红人民公社。1961年从东方红公社划出,成立护林公社。1984年3月,改为护林乡。
护林乡境内丘陵起伏,自然资源比较丰富。全乡总面积10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万亩。乡办工业有采石场、联合厂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1090万元。全乡共辖新民、新发、双胜、中心、东胜、大城、群英、连山、万胜、振东、护林等11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61万人。乡政府驻地双胜村。
双禄乡 隶属海伦市管辖。位于市境北部,北濒通肯河与北安市毗邻。乡政府驻地距市区22.5公里。
双禄乡名称取自境内鹿马山及其相连的两座山,谐音“双禄”。中华民国成立后,为海伦县第二区管辖。东北沦陷后,1932年隶属第三保,1938年设双禄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隶属海北区,1946年设置双禄区,1950年改为第十七区。1956年4月,设置双禄乡。1958年11月,改称双禄人民公社。1984年3月,改为双禄乡。
双禄乡全境属山区丘陵地带,境内的鹿马山主峰,海拔334.1米,为海伦市东部制高点。境内还有哈拉巴山,山峦起伏,有密布的天然次生林。全乡总面积1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万亩,主要种植水稻、小麦。全乡共辖双禄、双胜、双兴、双龙、双荣、双山、双进、双良、双华、双丰、双安、双建等12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2.36万人。乡政府驻地双禄村。
扎音河乡 隶属海伦市管辖。位于市境北部,北以通肯河与北安市分界。乡政府驻地距市区23.5公里。中华民国时期,隶属海伦县第五区管辖。东北沦陷后,1938年隶属双禄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隶属双禄区,1950年改隶第十七区。1958年11月,隶属双禄人民公社。1961年从双禄公社划出,成立红旗人民公社。1981年5月地名普查时,更名为扎音河公社。1984年3月,改为扎音河乡。
扎音河乡全境属半丘陵地带。全乡总面积110.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8万亩,是全市粮食主要产区之一。乡办工业有制砖厂、米面加工厂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1100万元。全乡共辖扎音河、建设、朝阳、东风、民安、前程、通兴、宝泉、兴旺、禄兴、通泉、东太、全胜、双合、诚实、群力等16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2.6万人。乡政府驻地扎音河村。
长发乡 隶属海伦市管辖。位于市境中部偏北,濒临扎音河。乡政府驻地南距市区6公里。
乡名源于驻地长发屯名。相传,清末有一学者云游过此,吟诗赞道:“兰天飞异彩,大地现长发”。后来人们取用“长发”二字命名屯名。中华民国时期,隶属海伦县城区管辖。东北沦陷后,隶属海伦保,1938年设长发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隶属海伦县城区管辖,1946年设置长发区,1950年改为第三区。1956年4月,撤区划乡,设置长发乡。1958年11月,与海伦镇等合并成立幸福人民公社。1959年将海伦镇划出。1961年将幸福公社划分为幸福、向荣、前进3个公社,并将幸福公社更名为长发公社。1984年3月,改为长发乡。
长发乡全境地势比较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全乡总面积10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4万亩,是全市水稻重点产区。乡办工业有制砖厂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1350万元。全乡共辖长宏、长志、长建、长新、长发、长丰、长乐、长庆、长兴、长华、良种场等11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2.05万人。乡政府驻地长发村。
爱国乡 隶属海伦市管辖。位于市境北端,东靠海北镇,北以通肯河为界与北安市为邻。乡政府驻地距市区76公里。中华民国时期,隶属海伦县第五区管辖。东北沦陷后,归海北保管辖,1938年隶属爱乡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初隶海北区,1948年设置爱乡区,1950年改为第十五区。1956年4月,设置爱国、爱民、爱众3个乡。1958年11月,与海北镇合并成立稻香人民公社。1961年将稻香公社划分为爱国公社和海北公社。1984年3月,将爱国公社改为爱国乡。
爱国乡辖境濒临通肯河,土壤肥沃。全乡总面积9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9万亩,是全市麦豆主要产区,马铃薯、粉条为本地特产。乡办工业有亚麻厂、制砖厂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1377万元。全乡共辖三合、南合、振兴、爱兴、利民、福合、爱国、五一、专政、祥顺、荣华、爱合等12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2.16万人。乡政府驻地爱国村。
爱民乡 隶属海伦市管辖。位于市境西北部,濒临通肯河,西、北与拜泉县和北安市毗邻。乡政府驻地距市区35公里。东北沦陷时期,初隶海北保,1938年隶属爱乡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隶属海北区。1946年10月,改隶爱乡区。1956年4月,撤区划乡,分设爱民等3乡。1958年11月,并人稻香人民公社。1961年将稻香公社划分为海北、爱国公社;翌年,分设爱民公社。1984年3月,改为爱民乡。
爱民乡全境地处平原区,土壤肥沃。全乡总面积150.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1万亩,主要种植大豆、小麦、水稻等。乡办工业有制砖厂、米面加工厂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1364万元。全乡共辖爱富、爱中、勤俭、爱平、爱新、爱权、爱荣、爱民、爱华、爱众、福德、爱政、爱军、爱利、爱丰等15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2.58万人。乡政府驻地爱丰村。
向荣乡 隶属海伦市管辖。位于市境中部偏北。乡政府驻地距市区11公里。东北沦陷后,初属海伦县唐国政甲管辖,1938年隶属兴农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初属海伦县城区,1946年改隶长发区,1950年隶属第三区。1956年4月,撤区划乡,设置向荣乡。1958年11月,并入幸福人民公社。1961年将幸福公社重新划分,成立向荣公社。1984年3月,改为向荣乡。
向荣乡全境地势东高西低,多为漫川漫岗和小丘陵,土壤肥沃。全乡总面积15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6万亩,是全市的重点产粮乡。乡办工业有联合厂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2551万元。全乡共辖向春、向政、向荣、向军、向众、向前、向民、向国、向丰、向华、向辉、向富等12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为2.7万人。乡政府驻地向荣村。
永和乡 隶属海伦市管辖。位于市境西部,西临通肯河与拜泉县毗邻。乡政府驻地距市区30公里。东北沦陷时期,今永和乡一带分隶水师营村和英风寺村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10月,划归通肯县管辖。1948年8月,又划归海伦县管辖,设水师营区,1950年改为第十四区。1956年4月,撤区划乡,分设永和乡和众平乡。1958年11月,并人共合人民公社。1961年从共合公社划出,增设胜利公社。1981年5月地名普查时,因与本地区公社重名更名为永和公社。1984年3月,改为永和乡。
永和乡辖境北、西两面濒临扎音河与通肯河,属沿江、半沿江地带。全乡总面积为13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7万亩,是全市重点产粮区之一。乡办工业有亚麻厂、粮油加工厂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1899万元。全乡共辖永和、海旺、均乐、仁义、吉祥、荣兴、利祥、群众、经建、供销、永远、利兴、忠厚、保田、永良等15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3.3万人。乡政府驻地永和村。
联发乡 隶属海伦市管辖。位于市境西部,濒临通肯河,西、北与明水县和拜泉县毗邻。乡政府驻地距市区45公里。中华民国时期,隶属海伦县第三区管辖。东北沦陷后,初属沿江保,1938年隶属兰旗村,1941年划归百祥村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隶属百祥区,1950年隶属第十二区管辖。1956年4月,设置联合乡。1958年11月,与百祥等乡合并成立联丰人民公社。1961年由联丰、共合两个公社分别划出一部分管理区,成立联合公社。1981年5月,在地名普查时,更名为联发公社。1984年3月,改为联发乡。
联发乡全境地形,东部为平原,西部沿江低洼。为了治理沿江内涝,1956年至1958年共修了八条排水渠道和拦洪坝。全乡总面积13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3万亩,主要种植粮食作物。乡办工业有亚麻厂、制砖厂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1180万元。全乡共辖百兴、百利、百丰、百生、百强、百华、百众、百富、百庆、百荣、百春、百进、联发等13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2.48万人。乡政府驻地联发村。
百祥乡 隶属海伦市管辖。位于市境西部,通肯河东岸,西与明水县隔河相望。乡政府驻地距市区50公里。东北沦陷后,1938年隶属百祥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隶属三圣宫区管辖,1946年隶属百祥区,1950年改为第十二区。1956年4月,设置百祥乡。1958年11月,与百泉等乡合并成立联丰人民公社。1981年5月,将联丰公社更名为百祥公社。1984年3月,改为百祥乡。
百祥乡全境地处海伦河与通肯河汇合的三角地带,总面积为9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3万亩。乡办工业有制砖厂、亚麻厂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1553万元。全乡共辖百祥、百义、百增、百新、百合、百胜、百中、百安、百顺、百信、百民等11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9万人。乡政府驻地百祥村。
前进乡 隶属海伦市管辖。位于市境中部,海伦河右岸,与祥富镇隔河相望。乡政府驻地距市区12.5公里。
前进乡一带,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即建立了一批村屯。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隶属城西区,后改为第二区。1956年4月,设置前进乡。1958年并人幸福人民公社。1961年从幸福公社划出,成立前进公社。1984年3月,改为前进乡。
前进乡辖境濒临海伦河,多为漫川漫岗,土壤肥沃。全乡总面积10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万亩,主要种植大豆、小麦、玉米。乡办工业有制砖厂、食品厂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1385万元。全乡共辖新生、新政、光荣、联合、前进、民主、前胜、胜利、六合、新合、兴东、种子等12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93万人。乡政府驻地前进村。
同心乡 隶属海伦市管辖。位于市境中部,东靠海伦镇。乡政府驻地距市区6公里。为市区近郊乡。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隶属城西区,1950年改隶第二区。1956年4月,撤区划乡,设置同心乡。1958年11月,与海伦镇等合并成立幸福人民公社。1962年将向荣、前进公社(原属幸福公社)各划出一部分区域,成立同心公社。1984年3月,改为同心乡。
同心乡全境地势南高北低,土壤肥沃。全乡总面积8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万亩,以农业为主。乡办工业有制砖厂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1136万元。全乡共辖新城、东兴、永丰、同心、拥政、民众、双泉、双发、新发、永安、自新等11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7万人。乡政府驻地同心村。
建城乡 隶属海伦市管辖。位于市境中部,属城郊乡,所辖区域围绕海伦镇呈不规则环状。1969年从海伦镇划出,设置城郊公社。1984年3月,改为建城乡。全乡总面积14.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9万亩,农业以种植蔬菜为主。同时利用靠近城镇、交通方便的优势,积极发展乡镇企业。乡办冷冻厂生产的冷冻马肉出口国外。1992年乡企总产值达2305万元。全乡共辖护城、连城、建城、保城、爱城、城内等6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6959人。乡政府驻于海伦镇内。
五、兰西县
兰西镇 隶属兰西县管辖。位于兰西县中部,呼兰河西岸,为兰西县城。哈黑公路从镇内通过。
兰西镇,原名“双庙子”。清道光至咸丰年间(1821—1861年),始有移民迁入,建立了屯落。1867年(清同治六年),道士毛机云于此地修筑关岳庙,后又附修一娘娘庙,遂称此地为“双庙子”。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镇边军马队一营驻守双庙子,呼兰厘捐局于此设厘捐分卡。1905年11月(清光绪三十一年十月),确定双庙子街为兰西县治所,创修衙署,1907年7月(清光绪三十三年六月)新建衙署落成。中华民国以后,1922年修筑县城城墙,周长8000米,高2.1米,厚1米,东、西、南、北各设1城门,城内修建东西、南北两条大街。1929年兰西县分设6个区,县城为第一区。东北沦陷后,1938年将县城划为兰西街。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为县城区,1949年改为第一区。1955年改设兰西镇。1958年8月,改称红星人民公社。1960年改为兰西镇公社。1962年将镇郊农村划出,成立城郊公社。1980年恢复兰西镇名称。
兰西镇为城郊乡所环绕,是一座不辖农村的城镇,全镇总面积近9平方公里。几经修建,镇内街道整齐,路面平整,夏季绿树成荫,环境美观。县属工商企业集中于镇内。1981年8月,由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省乡镇企业局和兰西县政府合资筹建的兰西亚麻纺织工业联合公司,是全县最大的亚麻纺织企业。全镇分设6个街道。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7.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57万人,占90%;回、满族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0.7%。
榆林镇 隶属兰西县管辖。位于县境南部,呼兰河西岸,西与肇东市接壤,南与呼兰县毗邻。哈黑公路纵贯南北。镇政府驻地距县城15公里。
榆林镇,原名“小榆树”。1737年(清乾隆二年),奉天旗人来此垦荒,因其东北0.5公里处有一棵榆树,故得名“小榆树”。隶属呼兰城正红旗。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兰西设治时,小榆树已形成小集镇,有工商户52家,居民500余户,隶属南乡一区。中华民国时期属三保。东北沦陷后,改设榆林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将榆林村和朋来村合并设置榆林区,1949年改为第二区。1956年6月,并村划乡,设置榆林乡,后改为榆林镇。1958年8月,与城山、大房身乡合并成立榆林人民公社,1966年改称太阳升公社,1980年更名为榆林公社。1983年8月,改为榆林镇。
榆林镇辖境地势起伏不平,西部属平川漫岗地,东部为坡沟地。全镇总面积209.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8万亩,主要种植高粱、谷子、玉米、小麦、亚麻、烤烟、甜菜、向日葵等。镇办工业有亚麻原料厂、砖厂、刺绣厂、粮油加工厂、农机具修理厂等,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2196万元。全镇共辖林安、林城、林强、林岗、林兴、林荣、林森、林富、林旺、林堡、林山、林河等12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3.4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247人,占总人口的9.3%;满、朝鲜、回、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2%。镇政府驻于镇内。
临江镇 隶属兰西县管辖。位于县境东北部,西濒呼兰河,东与绥化市接壤,北与望奎、青冈县毗邻。绥兰公路横贯全境。镇政府驻地距县城41公里。
临江镇一带,清代,属呼兰城镶白旗。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设置兰西县,划归东乡二区。中华民国时期,隶属六保。东北沦陷后期,改隶临江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设置临江区,1949年改为第八区。1956年6月,撤区划乡,将临江区划分为转心湖乡、临江乡。1958年8月,成立东风人民公社。1960年1月,将东升公社并入东风公社,1962年又恢复东升公社。1980年将东风公社更名为临江公社。1983年5月,政社分开,改为临江乡。1984年11月,撤乡设镇,改为临江镇。
临江镇是绥、望、青、兰4县(市)的接合部、兰西县第三大集镇,以农业为主。全镇总面积200.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7.8万亩,主要种植高梁、玉米、谷子、豆类以及烤烟、亚麻等。镇办工业有砖厂、亚麻厂、综合加工厂等,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1662万元。全镇共辖富河、双榆、春河、民主、南河、宝山、裕河、金河、银河、连河、荣河、兴河、泉河、北河等14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3.5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602人,占4.5%。镇政府驻地大刘家窝堡屯。
平山镇 隶属兰西县管辖。位于县境西北部。兰安公路横贯东西。镇政府驻地距县城20公里。
平山镇,原名太平山。1746年(清乾隆十一年),即已建屯,属呼兰城镶蓝旗。清末,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划归兰西县,隶属北乡一区。中华民国时期,隶属五保。东北沦陷后期,设太平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设置太平区,1949年改为第四区。1956年6月,设置太平乡。1958年8月,成立团结人民公社,1980年更名为平山公社。1983年5月,政社分开,改为平山乡。1984年11月,改为平山镇。
平山镇是兰西县西北部的区域中心城镇,以农业为主。境内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全镇总面积144.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3万亩。镇办工业有亚麻原料厂、农机修配厂、制砖厂、米面加工厂等,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1170万元。全镇共辖民兴、卫兴、振兴、海兴、吉兴、前兴、和兴、金兴、利兴、复兴、永兴等11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2.5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280人,占9%;蒙古、满族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1%。镇政府驻地太平村。
兰河乡 隶属兰西县管辖。位于县境东南部,呼兰河东岸,东南部与呼兰县毗邻。乡政府驻地距县城12公里。
兰河乡一带,清代,属呼兰城正蓝旗。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划归兰西县,隶属南乡二区。中华民国时期,隶属二保。东北沦陷后,改设靖远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设置靖远区,1949年改为第十区。1956年6月,撤区划乡,划分为红旗乡和靖远乡。1958年8月,将两个乡合并改称红旗人民公社。1960年将东方红公社并入红旗公社,1962年又恢复东方红公社。1980年将红旗公社更名为兰河公社。1983年5月,政社分开,改为兰河乡。
兰河乡辖境地势南高北低,呼兰河由北向南流经6个村。全乡总面积193.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4万亩,主要种植玉米、小麦、亚麻、烤烟等。乡办工业有亚麻原料厂、砖厂、农机具修理厂等。全乡共辖青山、青岗、红卫、长江、荷兴、红旗、拥军、红胜、富裕、致富、爱民、红堡等12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2.64万人。乡政府驻地后万富屯。
长江乡 隶属兰西县管辖。位于县境东部,东北部接绥化市,东与呼兰县为邻。乡政府驻地距县城21公里。
长江乡一带,清代,属呼兰城镶白旗。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划归兰西县,为东乡一区。中华民国时期,隶属二保。东北沦陷后期,设长吉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分属靖远区和长岗区。1956年6月,撤区划乡,设置长江乡。1958年8月,成立东方红人民公社。1960年并入红旗公社,1964年恢复东方红公社,1980年改为长江公社。1983年5月,政社分开,改为长江乡。
长江乡全境地势平坦,泥河水库位于乡境东部,土壤肥沃。全乡总面积161.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万亩,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小麦、高粱、谷子等,70年代和80年代开始种植水稻和烤烟。全乡共辖长江、双堡、梁堡、双丰、双城、泥河、立新、聚宝、建昌、新立、双红等11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2.29万人,主要是汉族。乡政府驻地长江村。
长岗乡 隶属兰西县管辖。位于县境东部,呼兰河东岸,东与绥化市毗邻。绥兰公路从境内通过。乡政府驻地距县城24公里。
长岗乡一带,清代,属呼兰城正蓝旗。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划归兰西县,隶属东乡一区。中华民国时期,隶属六保。东北沦陷后,改设长岗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设置长岗区,1949年改为第九区。1956年6月,撤区划乡,设置长岗乡。1958年8月,改称东升人民公社,1960年并入东风公社,1962年恢复东升公社,1980年更名为长岗公社。1983年5月,政社分开,改为长岗乡。
长岗乡辖境地势为“一岗二洼七分平原”,土地平坦,土质结构好,黑土地占80%。全乡总面积14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2万亩,农作物主要有玉米、小麦、亚麻、烤烟等。乡办工业有亚麻原料厂、米面加工厂、农机具修理厂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1155万元。全乡共辖长新、长玉、长荣、长太、长春、长发、长德、长富、长胜等9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2.71万人,其中满、蒙古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1%。乡政府驻地长岗子屯。
康荣乡 隶属兰西县管辖。位于县境西南部,西与肇东市毗邻。哈黑公路纵贯南北,兰肇公路从境内穿过。乡政府驻地距县城6公里。
康荣乡一带,清代,属呼兰城镶红旗。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划归兰西县,为南乡一区管辖。中华民国时期,隶属三保。东北沦陷后期,隶属大沟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设置康荣区,1949年改为第三区。1956年6月,撤区划乡,设置康荣乡和大沟乡。1958年8月,成立和平人民公社,1966年更名为红卫公社,1980年改为康荣公社。1983年5月,政社分开,改为康荣乡。
全乡总面积143.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1万亩,主要是黑土和碱土,适于种植谷子、小麦、高粱、玉米、亚麻、烤烟等。乡办工业有农机修理、制砖、粮油加工厂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1290万元。全乡共辖卫康、新兴、荣显、荣胜、荣辉、荣旺、荣生、东升、东方、东胜、荣川、光辉、荣岗、民富等14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264万人,主要是汉族。乡政府驻地乔家烧锅屯。
兰郊乡 隶属兰西县管辖。位于呼兰河西岸,环绕县城周围,属城郊乡。
兰郊乡,原属县城区管辖。1956年6月,撤区划乡,设置城郊乡。1958年8月,并人兰西镇,成立红星人民公社,1960年改为兰西镇人民公社。1962年从兰西镇公社划出,成立城郊公社。1980年更名为兰郊公社。1983年5月,政社分开,改为兰郊乡。
兰郊乡总面积10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5万亩,主要种植高粱、玉米、小麦、烤烟、亚麻和各种蔬菜。乡镇企业发展较快,1992年乡企总产值2072万元。全乡共辖向阳、城南、城东、新生、新建、河口、郊北、发展、跃进、科研、新立、永久、新民等13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2.22万人。乡政府驻于兰西镇内。
奋斗乡 隶属兰西县管辖。位于县境西南部,西与肇东市毗邻。乡政府驻地距县城15公里。
奋斗乡一带,清代,属呼兰城镶红旗。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划归兰西县,隶属西乡二区。中华民国时期,隶属三保。东北沦陷时期,设康荣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隶属康荣区,1949年改隶第三区。1956年6月,撤区划乡,设置泰康乡。1958年8月,成立奋斗人民公社。1983年5月,政社分开,改为奋斗乡。
奋斗乡全境地势较平坦,盐碱地占57%。全乡总面积106.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8万亩,农作物主要有玉米、小麦、大豆、高粱、亚麻等。乡办工业有联合厂、制药厂、亚麻原料厂、砖厂等。全乡共辖于家、团结、富强、农科站、光明、前途、前锋、叶家、春岭等9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63万人,主要是汉族。乡政府驻地大王家窝堡。
胜利乡 隶属兰西县管辖。位于县境西部,西与肇东市毗邻。乡政府驻地距县城25公里。
胜利乡一带,清代,属呼兰城镶蓝旗。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划归兰西县,隶属西乡二区管辖。中华民国时期,隶属五保。东北沦陷后,分属西甸村和大昌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北部归太平区,南部属康荣区。1956年撤区划乡,设置大兴乡。1958年8月,分属奋斗、团结公社。1975年12月,成立胜利人民公社。1983年5月,政社分开,改为胜利乡。
胜利乡辖境南部地势平坦,北部略高于南部。全乡总面积107.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8万亩,主要种植玉米、高梁、大豆、谷子、亚麻等作物。林地面积2万亩,覆盖率为11.9%。乡办工业有亚麻原料厂、砖厂、农具修配厂等。全乡共辖西甸、北岗、中兴、大兴、北兴、先锋、丰产、永丰、兴国、爱国、牧场等11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54万人,皆为汉族。乡政府驻地大兴村。
红星乡 隶属兰西县管辖。位于县境西部,安兰公路从境内通过。乡政府驻地距县城7公里。
红星乡一带,清代,属呼兰城镶红旗。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划归兰西县,隶属北乡一区。中华民国时期,隶属一保。东北沦陷时期,改设大昌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隶属太平区,1949年改隶第四区。1956年6月,并村划乡,分属几个乡。1974年12月,调整部分公社区划,增设红星公社。1983年5月,政社分开,改为红星乡。
红星乡辖境地势平坦,土地瘠薄。全乡总面积111.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2万亩,主要种植玉米、小麦、谷子、亚麻、甜菜、大蒜等。乡办工业有亚麻原料厂、综合修配厂、米面加工厂等。全乡共辖永发、双兴、后兴、长兴、东兴、先进、武家、三合、红星等9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2.03万人。少数民族主要是满族,但人口不多。乡政府驻地武家村大武家窝堡。
红光乡 隶属兰西县管辖。位于县境中部,呼兰河西岸。哈黑公路通过乡境。乡政府驻地南距县城9公里。
红光乡一带,清代,属呼兰城镶红旗,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划归兰西县,隶属北乡二区。中华民国时期,隶属五保。东北沦陷后期,隶属义丰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隶属安义区,1949年改隶第七区。1956年6月,并村划乡,设置义丰乡。1958年8月,与北安乡合并成立红光人民公社。1974年划出部分生产大队,成立朝阳公社。1983年5月,政社分开,将红光公社改为红光乡。
红光乡辖境地处呼兰河流域,东部沿河地带水土流失严重,北部建有林泉水库。全乡总面积149.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1万亩,农作物有小麦、高粱、玉米、大豆、亚麻、烤烟等。森林覆盖率为14%,是全县造林先进单位。乡办工业有亚麻厂、砖厂、米面加工厂、农机具修理厂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1257万元。全乡共辖林茂、林盛、义丰、义发、友谊、红光、林泉、义泉、林丰、长山等10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2.63万人,主要是汉族。乡政府驻地长山村邱家店屯。
北安乡 隶属兰西县管辖。位于县境北部,呼兰河西岸,北靠青冈县。哈黑公路从乡境穿过。乡政府驻地距县城25公里。
北安乡一带,清代,属呼兰城正蓝旗,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划归兰西县,隶属北乡二区。中华民国时期,隶属五保。东北沦陷后,改设北安村,日本侵略者在隆盛河、双合屯、头窝堡建立3个日本人开拓团,强占土地500多垧。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隶属安义区,1949年改隶第七区。1956年6月,设置北安乡。1958年8月,与义丰乡合并成立红光人民公社。1974年从红光公社分出,成立朝阳公社。1980年更名为北安公社。1983年5月,政社分开,改为北安乡。
北安乡东临呼兰河,中部较平坦,土壤肥沃。全乡总面积126.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4万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高梁等。林地面积2.8万亩,覆盖率为12.2%。全乡共辖平安、长安、北安、宝安、隆安、双安、新安、城安、永安、朝阳等10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2.01万人。乡政府驻地北安村。
远大乡 隶属兰西县管辖。位于县境北部,东北部与青冈县毗邻。乡政府驻地距县城34公里。
远大乡一带,清代,属呼兰城镶蓝旗,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划归兰西县,隶属西乡一区。中华民国时期,隶属五保。东北沦陷后期,分隶东泰村、安城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设置泰安区,1949年改为第五区。1956年6月,撤区划乡,划分为泰安、平原、新建3个乡。1958年8月,成立远大人民公社。1983年5月,政社分开,改为远大乡。
远大乡境内土质为盐碱地,大部分地区酸、碱度达7—8度。全乡总面积150.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2万亩,农作物主要有玉米、小麦、亚麻、甜菜等。造林面积2.4万亩,覆盖率为10.6%。全乡共辖西岗、丰乐、新丰、富城、民主、新发、新富、建设、丰收等9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2.04万人。乡政府驻地赵虎岗。
移新乡 隶属兰西县管辖。位于县境西北部,北靠青冈县、安达市。乡政府驻地距县城55公里。
移新乡一带,清代,属呼兰城镶蓝旗,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划归兰西县,隶属西乡一区。中华民国时期,属四保管辖。东北沦陷后,隶属泰安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隶属新阳区,后改隶第六区。过去人口稀少,1956年初,为安置山东省华县、范县、朝城等地移民,建立了4个移新村,并将原有老村金家窝堡、西太平岗并入设置新村乡。1958年8月,改称幸福人民公社。1980年更名为移新公社。1983年5月,政社分开,改为移新乡。
移新乡辖境地势平坦,草原宽阔。全乡总面积166.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3万亩,除种植农作物外,还积极发展养殖业。乡办工业有亚麻原料厂、粮油加工厂等。全乡共辖前进、川岗、胜利、曙光、金家、双太、奋斗等7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25万人,主要是汉族。乡政府驻地新四号屯。
星火乡 隶属兰西县管辖。位于县境西北部,西接安达市,南与肇东市毗邻。乡政府驻地距县城55公里。
星火乡一带,清代,属呼兰城镶蓝旗,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划归兰西县,隶属西乡一区。中华民国时期,隶属四保。东北沦陷后,改设新兴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隶属新阳区,1949年改隶第六区。1956年6月,设置新兴乡。1958年8月,并入燎原人民公社,1962年从燎原公社划出,建立星火公社。1983年5月,政社分开,改为星火乡。
星火乡全境地势平坦,并有大片草原,适于农牧业发展。全乡总面积155.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9.3万亩,草原2.6万亩。造林面积2.2万亩,覆盖率为9.7%。农作物主要有玉米、谷子、高梁、甜菜、亚麻等。乡办工业有砖厂、亚麻原料厂、农机具修理厂、米面加工厂等。全乡共辖阳光、丰岗、庆丰、白家岗、更新、新胜、立志、新春等8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61万人。少数民族有满、蒙古族,人口较少。乡政府驻地东长发屯。
燎原乡 隶属兰西县管辖。位于县境西北部,北与安达市毗连。兰安公路从境内通过。乡政府驻地距县城65公里。
燎原乡一带,清代,属呼兰城镶蓝旗,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划归兰西县,隶属西乡一区。中华民国时期,隶属四保。东北沦陷后,设新阳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隶属新阳区,1949年改隶第六区。1956年6月,撤区划乡,设置新阳乡。1958年8月,改称燎原人民公社。1983年5月,政社分开,改为燎原乡。
燎原乡总面积144.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6万亩,土质较差,多为盐碱地。农作物主要有玉米、谷子、高梁、甜菜、亚麻等。全乡共辖新阳、新合、龙山、双龙、四合、双山、益民、新华等8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75万人。少数民族主要是满族,但人口较少。乡政府驻地太阳宫屯。
六、青冈县
青冈镇 隶属青冈县管辖。位于县境南部,为青冈县城。哈黑公路从境内通过。
青冈镇名源于县名。设置县的建制时,以境内西北面的一道“大青冈”得名。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将县署由杨才烧锅屯(今民政乡东胜村)迁至今址,划定街基轮廓,建筑县署,招商设市。1913年修筑城墙,为“南北、东西各二里七长的土城。”清末民初,称第一区。东北沦陷后,始设第一保,后改设青冈街。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设置第一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不断增加,街区逐渐向四外扩展。1955年4月,将县城区改为青冈镇。1958年10月,改称青冈镇人民公社。1980年9月,恢复青冈镇名称。
青冈镇为城郊乡所环绕,是一座不辖农村的城镇。全镇总面积15平方公里,县属工商企业集中于镇内。镇办工业有鞭炮、服装、刺绣、电器厂等。全镇共辖8个街道。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7.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万人,占85%;满、回、蒙古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1.2%。乡政府驻地北二道街路北。
中和镇 隶属青冈县管辖。位于县境西部,西南与安达市接壤。镇政府驻地距县城35公里。
中和镇,中华民国初期,因“卜魁老道”、“安拜新道”均通过此地,相继出现了车店、饭馆和店铺。在划定街基时,请人从《中庸》一书中选出“中和”二字,取其“吉祥人和”之意,定名“中和街”。1927年将中和街改称中和镇,隶属第三区。东北沦陷后期,1939年设中和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隶属第五区管辖。1955年5月,改称中和区。1956年3月,并村划乡,设置中和镇。1958年10月,成立中和人民公社。1984年3月,撤销中和公社,设置中和镇。
中和镇辖区地势西高东低,属丘陵漫岗地。全镇总面积14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1万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高粱、大豆、葵花、甜菜等。镇办工业有木器厂、橡胶厂、农具厂、砖厂、皮毛厂等,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1200万元。全镇共辖1个街道和菜场、三排六、一排六、二排四、二排六、三排五、三排七、四排五、四排六、五排五、五排六、良种场、一排五、二排五等14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2.6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344人,主要是汉族。镇政府驻于镇内。
祯祥镇 隶属青冈县管辖。位于县境西北部,北与明水县接壤。镇政府驻地距县城42公里。
祯样镇,清末设县后,为“祯祥社”。中华民国成立后,1914年确定祯祥社一甲地方为街基,命名为祯祥镇,隶属第三区。东北沦陷后期,1939年设祯祥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设置第七区。1948年4月,改为第六区。1955年5月,改为祯祥区。1956年3月,撤区划乡,设置祯祥镇、庆华乡及东兴乡。1958年8月,合并为祯祥乡。同年10月,成立祯祥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祯祥乡。1985年3月,撤乡设镇,改为祯祥镇。
祯样镇辖境属松嫩平原东部,地势平坦,总面积14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8万亩,农作物主要有玉米、高梁、小麦、大豆、向日葵、甜菜等。盛产蔬菜,销往安达、大庆等地。镇办工业有亚麻原料厂、砖厂、皮革厂、农具厂等,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1460万元。全镇共辖祯祥、兆林、福禄、庆丰、民意、新兴、东兴、双福、民众、大众、朝阳、北岗、五福、新建等14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2.3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520人,主要是汉族。镇政府驻于镇内。
兴华镇 隶属青冈县管辖。位于县境东北部,通肯河西岸,北与明水县接壤,东以通肯河与海伦市毗邻。乡政府驻地距县城40公里。
兴华镇一带开发较早,1852年(清咸丰二年),齐齐哈尔副都统派官在通肯河流域择地开垦,自南向北建立一、二、三、四、五、六官屯,统称“六大屯”,又称“恒升堡”。今兴华镇即原“六屯”。因此地是北团林子(今绥化市)往返卜奎(今齐齐哈尔市)的必经之路,相继开设杂货铺、油坊和车店等,形成集镇。中华民国成立后,1913年于六屯建立兴化乡,隶属第五区。1927年定名为兴化镇。东北沦陷后期,设兴化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划为八区,1955年5月改为兴华区。1956年3月,撤区划乡,划分为兴华乡和安乐乡。1958年8月,合并为兴华乡,同年10月改称兴华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兴华乡。1985年3月,改为兴华镇。
兴华镇全境地势西高东低,属丘陵岗地。全镇总面积19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9万亩,主要种植粮、豆、薯及笤帚糜子、大麻、亚麻、甜菜等。盛产大麻,每年可产数十万公斤。扎大笤帚是各农户的主要副业生产之一,所产大笤帚远销国内各地。镇办工业有农具厂、皮革厂、编织厂、亚麻原料厂等,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1250万元。全镇共辖兴华、双华、宝龙、海丰、庆丰、二场、双兴、安乐、通河、通泉、庆平、胜利、双利、合心、平新等15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3.1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813人;满、蒙古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2%。镇政府驻地六屯。
境内安乐村马家园子屯的“马家园子古城遗址”,呈长方形,南北长约520米,东西宽约300米,当地人称之为“点将台”;通泉村后管家屯的“后管家屯古城遗址”,据测算城址南北长约1500米,东西宽约1000米,城东南角有青砖城基。据出土文物考证,两城遗址均为金代古城址。
永丰镇 隶属青冈县管辖。位于县境中部。哈黑公路纵贯本镇。乡政府驻地距县城22公里。东北沦陷后,设向阳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隶属六区。1955年5月,改为向阳区。1956年3月,撤区划乡,设置永丰乡、和平乡。1958年10月,成立和平人民公社。1966年改为红旗人民公社。1981年9月,改为永丰公社。1984年政社分开,改为永丰乡。1985年3月,撤乡设镇,改为永丰镇。
永丰镇辖境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全镇总面积14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5万亩,主要种植玉米、高粱、小麦、大豆、甜菜、葵花、亚麻等,笤帚糜子是本地的特产。镇办工业有农具修配厂、砖厂、亚麻原料厂、皮革厂等,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1250万元。全镇共辖红旗、友爱、良种场、平力、同发、永和、民富、东方红、自兴、同德、永平、中甫、前进、平权、永顺、永丰等16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2.3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948人,主要是汉族。镇政府驻地关家窝堡。
芦河镇 隶属青冈县管辖。位于县境南部,西、南与兰西县毗连。哈黑公路纵贯南北。镇政府驻地距县城14公里。东北沦陷后期,设和众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划为第二区。1948年4月,改为第十二区。1955年5月,改为芦河区(当时因本乡东靠通肯河,河西岸有芦地房子而得名)。1956年3月,撤区划乡,划为芦河乡、幸福乡。1958年8月,合并为芦河乡,同年10月改称芦河人民公社。1984年政社分开,改为芦河乡。1985年3月,撤乡设镇,改为芦河镇。
芦河镇全境地势东南略高,西部较低,且多盐碱地。全镇总面积13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7万亩,主要种植玉米、高粱、小麦、大豆、亚麻、葵花、甜菜等。境内民权村为造林先进典型,80年代初人均有林1.38亩。镇办工业有综合厂、铁木加工厂、亚麻原料厂等。全镇共辖益发、民权、先锋、红星、自强、万宝、保家、保国、灯塔、东升、平原、拥军、万众等13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2.2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014人;满、回族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8%。镇政府驻地后二道沟子。
昌盛乡 隶属青冈县管辖。位于县境东南部,通肯河西岸,东与望奎县隔河相望,南与兰西县毗邻。乡政府驻地距县城18公里。1974年12月,调整公社管辖范围时,将芦河、柞岗公社各划出部分生产大队,成立幸福公社。1981年9月,更名为昌盛公社。1984年政社分开,改为昌盛乡。
昌盛乡辖境濒临通肯河,西部地势略高,属川岗地区;东部略低,多沼泽。全乡总面积12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5万亩,是全县粮食的重点产区之一。玉米、高梁种植面积占粮豆种植面积的60%以上,近年又增加了大豆的种植面积。经济作物有向日葵、甜菜等。乡办工业有综合修配厂、砖瓦厂、亚麻原料厂等。全乡共辖幸福、富饶、长发、同兴、群力、群众、芦河、同富、兴东、南岗等10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2.01万人,其中满、蒙古、回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1%。乡政府驻地幸福村。
境内座落在通肯河西2.5公里的“何小怀古城遗址”,呈长方形,城墙周长1060米。据考证,为金代驻军城。
柞岗乡 隶属青冈县管辖。位于县境南部,东临通肯河,西与兰西县毗连。哈黑公路纵贯南北。乡政府驻地北距县城4公里。因境内有一条南北走向山岗,人称“柞树岗”,故得名。东北沦陷后期,1939年设柞岗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隶属第二区,1948年4月改为第十一区,1955年5月改为柞岗区。1956年3月,撤区划乡,划分为柞岗乡与合作乡。1958年10月,成立柞岗人民公社。1984年政社分开,改为柞岗乡。
柞岗乡辖境地势东高西低,东部漫川漫岗,黑土层较厚,西部大部分为盐碱地。全乡总面积18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7.8万亩,是全县粮食重点产区之一。主要种植玉米、高粱、谷子、小麦、大豆;经济作物有亚麻、葵花、甜菜等。黑嘴子一带出产的小米全县闻名。乡办工业有砖厂、农具厂、造纸厂、编织厂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1620万元。全乡共辖拥政、长山、富强、立新、红升、治安、永久、爱民、柞岗、向东、卫国、建国、革新、奋斗、黎明、繁荣、太阳、立志等18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3.14万人,其中满、蒙古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3%。乡政府驻地拥政村。
民政乡 隶属青冈县管辖。位于县境东部,西靠县城,东以通肯河与望奎县为邻。乡政府驻地距县城8公里。东北沦陷后,1939年隶属东坡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8年4月,改为第十区。1955年5月,改为东坡区。1956年3月,撤区划乡,划为民政乡和文治乡。1958年10月,成立民政人民公社。1984年政社分开,改为民政乡。
民政乡辖境濒临通肯河,地势西高东低,土壤肥沃。全乡总面积16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9万亩,是全县粮食重点产区之一。主要种植小麦、玉米、高粱、大豆、谷子、甜菜、葵花等。建有小型水库两座,提高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东部沿河一带盛产蒲草、油包草、苫房草、牧草、中草药等。乡办工业有综合厂、农具厂、工程队等。全乡共辖民政、兴隆、公平、乐业、文治、光荣、红光、进化、沿河、保安、丰收、勇敢、东胜、有利等14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2.44万人。乡政府驻地民政村。
城郊乡 隶属青冈县管辖。位于县境南部,环绕青冈镇四周。1970年1月,将青冈镇、民政、劳动、柞岗公社各划出部分生产大队,组建城郊人民公社。1984年政社分开,改为城郊乡。
城郊乡辖境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全乡总面积5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4万亩。全乡有5个村以生产粮食为主,主要种植玉米、高梁、谷子、小麦、大豆;有4个村以生产蔬菜为主,主要是秋夏菜,供应城镇居民。乡办工业有农具厂、修配厂、水暖件厂、被服厂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1248万元。全乡共辖展望、乐园、团结、新民、乐民、东郊、东风、东化、利民等9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8932人,主要是汉族。乡政府驻地展望村。
互助乡 隶属青冈县管辖。位于县境西部,西南与兰西县和安达市毗邻。乡政府驻地距县城13公里。1974年12月,全县调整公社管辖范围时,从建设公社划出部分生产大队,成立跃进公社。1981年9月,更名为互助公社。1984年政社分开,改为互助乡。
互助乡全境地势平坦,总面积11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2万亩,主要种植玉米、高梁、小麦、谷子、大豆、葵花、甜菜、大蒜等,大蒜产量居全县首位,远销省内外。乡办工业有亚麻原料厂、粮油加工厂等。全乡共辖互助、畜牧场、西安、新生、跃进、新跃、新旺、新中、新景、互利等10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33万人,主要是汉族。乡政府驻地互助村。
劳动乡 隶属青冈县管辖。位于县境中部,哈黑公路西侧。乡政府驻地距县城12.5公里。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8年4月,隶属第二区,1955年改为长发区。1956年3月,并村划乡,设置劳动等乡。1958年10月,成立劳动人民公社。1984年政社分开,改为劳动乡。
劳动乡全境地势平坦,属石灰性黑土区。全乡总面积12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6万亩,以种植玉米为主,播种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40%—50%。近年来扩大了亚麻、甜菜、向日葵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乡办工业有砖厂、亚麻原料厂、米面加工厂、农具厂等。全乡共辖劳动、北斗、新德、新富、五星、新丰、良种、民强、卫星、双礼、东发、自立等12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75万人,其中满、回、蒙古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1%。乡政府驻地劳动村。
建设乡 隶属青冈县管辖。位于县境西部,西南部与安达市毗邻。乡政府驻地距县城21公里。东北沦陷后期,隶属丰才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划为第三区。1955年5月,改为双福区。1956年3月,撤区划乡,设置建设乡。1958年10月,改称建设人民公社。1974年划出部分生产大队,组建跃进公社。1984年政社分开,改为建设乡。
建设乡属平原地带,地势东高西低。全乡总面积16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6万亩,主要种植玉米、高粱、小麦、谷子、大豆、葵花、甜菜等。近年来畜牧业和副业发展较快,养鸡、兔、貂的专业户不断增多。乡办工业有亚麻原料厂、造纸厂、农具厂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1100万元。全乡共辖双信、新立、双生、双富、双丰、双德、新发、新合、新茂、双庆、新胜、双义、双中等13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2.19万人,主要是汉族。乡政府驻地双信村。
德胜乡 隶属青冈县管辖。位于县境东部,东以通肯河为界与望奎县为邻。乡政府驻地距县城20公里。东北沦陷后,1939年属永田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划为第四区,1948年4月改为第九区,1955年5月改为太平区。1956年3月,撤区划乡,设置德胜乡。1958年10月,改称德胜人民公社。1984年政社分开,改为德胜乡。
德胜乡辖境地濒通肯河,土壤肥沃。全乡总面积12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1万亩,农作物主要有玉米、高梁、小麦、谷子、大豆、葵花、烤烟、甜菜等。乡办工业有农具厂、砖厂等。全乡共辖荣花、万发、文化、德胜、永安、富家、龙胜、景隆、富贵、畜牧场等10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3万人,其中满、蒙古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1.6%。乡政府驻地荣花村。
位于境内龙胜村的“土城子古城遗址”,城址呈正方形,边长200米,北墙残高1米,其余三面已被民房所占。据考证为金代驻军城址。
富民乡 隶属青冈县管辖。位于县境东北部,东以通肯河为界与海伦市、望奎县为邻。乡政府驻地距县城35公里。1974年12月,调整公社管辖范围时,将兴华、德胜公社各划出部分生产大队,组建致富公社。1981年9月,更名为富民公社。1984年政社分开,改为富民乡。
富民乡辖境地濒通肯河西岸,黑土层厚,土壤肥沃。全乡总面积11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4万亩,主要种植玉米、高粱、小麦、大豆、烤烟、亚麻、葵花等。有人工林3.1万亩,人均有林1亩,居全县林业生产首位。乡办工业有亚麻原料厂、木器厂、砖厂、农具厂、编织厂等。全乡共辖同立、英贤、通顺、光辉、一场、爱国、恒生、解放、致富、望海等10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61万人,主要是汉族。乡政府驻地同立村。
连丰乡 隶属青冈县管辖。位于县境中部偏西,乡政府驻地距县城31公里。1974年12月,将永丰、中和、迎春3个公社各划出部分生产大队,组建连丰公社。1984年政社分开,改为连丰乡。
连丰乡全境地势平坦,属轻碱土区。全乡总面积14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万亩,主要种植玉米、小麦、大豆、高粱、亚麻、甜菜等。畜牧业主要是养殖黄牛、奶牛、猪、羊等。乡办工业有米面加工厂、皮革厂、农具厂等。全乡共辖两丰、四排四、连丰、福民、友好、太阳升、五排四、三才、乐群、三排四、林场、向阳等12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78万人,主要是汉族。乡政府驻地乐群村。
迎春乡 隶属青冈县管辖。位于县境北端,北与明水县毗邻。哈黑公路穿境而过。乡政府驻地距县城41公里。
迎春乡一带,东北沦陷后期,1939年分隶望海、福禄、太平村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分隶第六区和第八区。1948年4月,从六区和八区各划出部分村,设置第七区。1955年5月,改为福禄区。1956年3月,撤区划乡,分设东兴、民主、福兴3个乡。1958年8月,合并为民主乡,同年10月改称民主人民公社。1981年9月,更名为迎春公社。1984年政社分开,改为迎春乡。
迎春乡辖境西部平坦,东部为丘陵岗地。全乡总面积13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2万亩,以生产粮豆为主。乡办工业有农具厂、砖厂、制油厂等。全乡共辖建华、福胜、同意、永发、新华、迎春、福兴、双合、同心、福庆、福农、发展、安居、畜牧场等14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89万人。乡政府驻地建华村。
新村乡 隶属青冈县管辖。位于县境西北部,北与林甸、明水两县毗邻,西南部与安达市接壤。乡政府驻地距县城47公里。1956年3月,由山东莘县移入1913名垦荒队员(1682户),建立了7个移民新村,与中和乡划出的部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成立了新农、新生两个乡。1958年8月,合并为新村乡。同年10月,改称新村人民公社。1984年政社分开,改为新村乡。
新村乡辖境属平原地带,土质多呈轻碱。全乡总面积8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8万亩,主要种植玉米、高梁、谷子、大豆、甜菜、亚麻、葵花等。利用草原积极发展畜牧业,以饲养奶牛、奶山羊、猪、马为主。乡办工业有综合加工厂等。全乡共辖四排九、二排七、三排八、三排九、四排七、四排八、五排七、五排八、新村等9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5万人,主要是汉族。乡政府驻地四排九村。
北兴乡 隶属青冈县管辖。位于县境西北部,北与明水县毗邻。乡政府驻地距县城47公里。
北兴乡一带,东北沦陷后期,为永禄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先后隶属第六区、祯祥区。1958年以后,隶属祯祥公社。1974年12月,调整公社管辖范围时,将祯祥公社划出11个生产大队,成立永胜公社。1981年9月,更名为北兴公社。1984年政社分开,改为北兴乡。
北兴乡境内地势平坦,全乡总面积15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8万亩,主要种植玉米、高梁、小麦、谷子、大豆、甜菜、葵花等。草原广阔,产芦苇、羊草以及防风、龙胆草等中草药。建有畜牧场,以饲养牛羊为主。乡办工业有酒厂、农具厂等。全乡共辖永胜、吉兴、北安、清明、民乐、北兴、民和、畜牧场、平安、吉祥、自新等11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5万人,主要是汉族。乡政府驻地永胜村。
七、望奎县
望奎镇 隶属望奎县管辖。位于县境中部,北临二道乌龙沟,为望奎县城。
望奎镇原名“双龙城”。因其介于头道乌龙沟与二道乌龙沟之间,故名。清末,隶属海伦直隶厅管辖。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出放街基。1908年6月(清光绪三十四年五月),展放街基,定名望奎镇。中华民国成立后,望奎镇为海伦府南乡所在地。1910年5月(清宣统二年四月),设望奎镇税务局。1916年9月,划归新设置的望奎设治局管辖,为设治局驻地。1918年2月,望奎“改局为县”,遂为县城。1921年,划为县城区。东北沦陷后,初为智一保,后改设望奎街。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1月,设置望奎区。1948年5月,将城郊各农村划出,增设临城区。1955年4月,改为双龙镇。1958年9月,与城郊乡合并改称双龙镇人民公社。1964年9月,将双龙镇公社所辖农村划出,成立环城公社。1967年5月,将双龙镇公社改为望奎镇公社。1969年9月,将环城公社并入望奎镇公社。1980年5月,恢复望奎镇名称。1983年11月,将正蓝后四等6个生产大队划出,另设环城公社。
望奎镇基本属非农业人口城镇,县属工业主要集中于镇内。镇郊有耕地1.2万余亩,以种植蔬菜为主。镇办工业有制砖厂、化工厂、刺绣厂等,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3280万元。镇内分设居委会,镇郊辖双红、五七两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为7.1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3万人;满、回族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1.5%。镇政府驻地东西正大街路北。
通江镇 隶属望奎县管辖。位于县境西南部,呼兰河北岸,南与绥化市、兰西县以河为界,西与青冈县毗邻。镇政府驻地距县城24.5公里。
通江镇,原称“通江埠”,俗名“黄崖子”。因南靠呼兰河,西傍通肯河,呼兰河通松花江,故得名“通江”。清末,在此设码头,隶属海伦府管辖。中华民国成立后,出放通江埠街基。1921年设置通江埠区,1930年改为第三区,隶属望奎县。东北沦陷后,设通江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设置通江区,1951年4月改为第五区。1956年4月,撤区划乡,划为通江乡和坤头乡。1958年9月,将两个乡合并成立通江人民公社。1984年4月,改为通江乡。1985年3月,改设通江镇。
通江镇全境地处通肯河与呼兰河汇合的三角地带,土壤肥沃。全镇总面积165.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7万亩,主要种植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镇办工业有服装加工厂等,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1340万元。全镇共辖通江、蓝头前、蓝头后、红头、白二前、白二后、白头、坤二前、坤二后,坤头前、坤头后、坤南前、坤南后等13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2.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004人。镇政府驻地通江村。
卫星镇 隶属望奎县管辖。位于县境东南部,呼兰河北岸,南与绥化市隔河相望。镇政府驻地距县城18公里。
卫星镇,原名“惠头”。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出放通肯段荒地时仿效古“井田法”,排列恭、宽、信、敏、惠,此地因“惠”字领头而得名。中华民国成立后,1916年9月,划归望奎设治局管辖。1921年设置海丰镇区,隶属望奎县。东北沦陷后,设惠头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设置惠头区。1951年4月,改为第六区。1956年4月,撤区划乡,划分为惠头和水三等乡。1958年9月,成立卫星人民公社。1984年4月,改为卫星乡。1985年3月,改为卫星镇。
卫星镇辖境大部为丘陵地、坡地,改良土壤、修造梯田取得成效。全镇总面积18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7.4万亩,是望奎县农业机械化重点地区。镇办工业有砖瓦厂、铁木加工厂等,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4513万元。全镇共辖惠头、信头、敏头、敏西、敏二、惠二、惠三、水东、水西、水二、水三、蓝头、良种场等13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3.7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546人;满、蒙古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4%。镇政府驻地惠头村。
境内厢蓝头村南的“镶蓝头遗址”,面积10万平方米,是青铜时代的一处重要遗址,为黑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海丰镇 隶属望奎县管辖。位于县境东南部,呼兰河北岸,东以克音河、努敏河与绥化市分界。镇政府驻地距县城28公里。
海丰镇一带,中华民国初年,经海伦府批准,出放街基,称海丰镇。1916年9月,划归望奎设治局管辖。1921年望奎县设置海丰镇区,1930年改为第四区。东北沦陷后期,设置海丰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设置海丰区,1951年4月改为第七区。1956年4月,撤区划乡,设置恭二等乡。1958年9月,成立海丰人民公社。1984年4月,改为海丰乡。1985年3月,改设海丰镇。
海丰镇辖境地处努敏河与呼兰河汇合的三角地带,丘陵起伏,沟壑纵横。全镇总面积16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2万亩,主要种植玉米、大豆和亚麻、甜菜等。镇办工业有亚麻加工厂、木制农具厂、制砖厂等,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1186万元。全镇共辖恭二西、恭二东、恭东一、恭头二、宽二东、宽二西、恭三后、恭三前、宽三前、宽头东、宽头西、八方前、八方后等13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2.6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78人,少数民族有满、蒙古、回族等。镇政府驻地恭二西村。
莲花镇 隶属望奎县管辖。位于县境东北部。镇政府驻地距县城35公里。
莲花镇,俗名“莲花井子”,因百年前东泡子种荷花而得名。原属海伦府管辖。1910年6月(清宣统二年五月),出放街基,称莲花镇。中华民国成立后,1916年9月,划归望奎设治局管辖。1921年望奎县设置莲花镇区。东北沦陷后,分设莲花、镶黄、信敏3个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设置莲花区,1951年4月改为第九区。1956年4月,并村划乡,设置莲花乡。1958年9月,成立莲花人民公社。1962年7月,将东部地区划出,成立东升公社。1984年4月,将莲花公社改设莲花镇。
莲花镇全境地处半丘陵地带,土壤比较肥沃。全镇总面积123.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7万亩,主要种植粮食作物。镇办工业有制油厂、制砖厂、农机厂等,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1382万元。全镇共辖宽四、白后头、前二、宽五前、信五前、信五后、后三西、后三东、腰二、后二、宽五西、信六、良种场等13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2.56万人,主要是汉族。镇政府驻地宽四村。
惠七满族镇 隶属望奎县管辖。位于县境东北部,西、北与海伦市接壤。镇政府驻地距县城35公里。
惠七镇名源于“惠字七井”屯名。后因“高贤酒”闻名于世,被“高贤窝堡”所取代。中华民国时期,隶属望奎县金家店区管辖。东北沦陷后,设高贤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12月,设置高贤区。1951年4月,改为第十区。1956年4月,撤区划乡,设置惠七乡。1958年9月,成立幸福人民公社。1984年4月,改为惠七乡。1985年3月,改设惠七镇。1990年12月,改为惠七满族镇。
惠七镇辖区土壤肥沃,水源丰富。全镇总面积146.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5万亩,主要种植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镇办工业有农机修配厂、亚麻厂等,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2166万元。全镇共辖惠七前、惠七后、惠六后、惠六前、惠五、前水八、北水八、水七前、水七后、敏五、敏六东、敏六西、敏七、良种场等14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2.6万人,满族人口约占21.6%。镇政府驻地惠七前村。
富源乡 隶属望奎县管辖。位于县境西南部,通肯河东岸,南与通江镇毗连,西邻青冈县,乡政府驻地距县城20公里。望奎设治后,隶属通江埠区管辖。东北沦陷后期,隶属滕围村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划归通江区管辖,1951年4月改隶第五区。1956年4月,撤区划乡,设置头段乡。1958年9月,改称全丰人民公社。同年11月,并入先锋公社。1961年3月,从先锋公社划出一部分生产大队,增设富源公社。1984年4月,改为富源乡。
富源乡全境地势东高西低,多为平川。全乡总面积124.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万亩,主要种植粮食作物。全乡共辖二段、二北、头段、白三、二北西、二南北、二南西、二南东等8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9万人,其中满族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1.4%。乡政府驻地二段村。
火箭乡 隶属望奎县管辖。位于县境南部,头道乌龙沟南侧。乡政府驻地距县城9公里。中华民国时期,隶属通江埠区管辖。东北沦陷后,隶属土岗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初隶通江区,后改隶第五区。1956年4月,撤区划乡,设置红三乡。1958年9月,改称火箭人民公社。1984年4月,改为火箭乡。
火箭乡辖境地势南高北低,属半丘陵地带,总面积129.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7万亩,部分耕地畦田化、林成网、田成方。全乡共辖正蓝三、双合、正蓝二、正蓝四、厢蓝二、厢蓝三、厢蓝四、红二、红三前、红三后、红卫等11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2.5万人。乡政府驻地正蓝三村。
先锋乡 隶属望奎县管辖。位于县境西部,通肯河东岸。乡政府驻地距县城6.5公里。望奎设治后,1921年属望奎县通江埠区管辖。东北沦陷后期,设滕围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隶属滕围区管辖,1951年4月改为第四区。1956年4月,撤区划乡,分设头段乡和二段乡。1958年9月,将二段乡改称先锋人民公社,头段乡改为全丰人民公社。同年11月,撤销全丰公社,并人先锋公社。1984年4月,改为先锋乡。
先锋乡辖境地形东高西洼,盐碱易涝,建有小型先锋水库一座。全乡总面积12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7万亩,主要种植粮食作物。乡办工业有纺织厂、亚麻厂、制砖厂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3931万元。全乡共辖先锋、白六、白四、白五、坤三、坤四、丰收、散南、散前、良种场等10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2.3万人,少数民族有满、蒙古族等。乡政府驻地先锋村。
富饶乡 隶属望奎县管辖。位于县境西北角,通肯河东岸,西与青冈县毗邻,北与海伦市相连。望奎设治后,1921年属前二佐区管辖。东北沦陷后期,隶属滕围村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隶属滕围区管辖,1951年改隶第四区。1956年4月,撤区划乡,设置沿江乡。1958年9月,撤销沿江乡,并入附近公社。1961年3月,增设沿江人民公社。同年6月,更名为富饶公社。1984年4月,改为富饶乡。
富饶乡辖境濒临通肯河,地势低洼,土壤多碱。全乡总面积9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7万亩,主要种植粮食作物。全乡共辖四段前、四段后、沿江前、沿江后、三段东、三段西、散光东、散北西等8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3万人,其中满族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10%。乡政府驻地四段前村。
后三乡 隶属望奎县管辖。位于县境西北部,西邻卫星水库,北与海伦市毗连。乡政府驻地距县城15公里。望奎设治后,1921年属望奎县金家店区管辖。东北沦陷后期,设山头村。1956年4月,撤区划乡,设置后三乡。1958年9月,并人红星人民公社。1962年4月,从红星公社划出,设置民乐公社。1964年3月,更名为奋斗公社。1984年4月,改为后三乡。
后三乡全境地势平坦,土壤松软肥沃,总面积9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7万亩,主要种植玉米、大豆、小麦等。全乡共辖山头、正蓝后三、正蓝前三、正蓝前二、正蓝后二、后十三、前十三、良种场、白七等9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9万人,有满、蒙古等少数民族。乡政府驻地正蓝后三村。
环城乡 隶属望奎县管辖。所辖区域围绕望奎镇呈不规则环状,故称环城乡。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隶属望奎区管辖。1948年5月,从望奎区划出设置临城区,1951年2月改为第二区。1956年4月,撤区划乡,设置城郊乡。1958年9月,与双龙镇合并,改称双龙镇人民公社。1964年9月,从双龙镇公社划出设置环城公社。1969年9月,撤销环城公社,并入望奎镇公社管辖。1983年11月,将望奎镇的正蓝后四等6个生产大队及火箭公社的红光生产大队划出,恢复环城乡。
环城乡总面积27.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万亩,主要种植粮食作物和秋白菜。乡办工业有木器厂、制砖厂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1749万元。全乡共辖红五东、红五西、红光、红六、蓝五、后四等6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2万人,有满、蒙古、朝鲜等少数民族。乡政府驻于望奎镇内南五道街路北。
灵山乡 隶属望奎县管辖。位于县境北部,北与海伦市毗连。海望公路纵贯乡境。乡政府驻地距县城11公里。
灵山乡名源于古寺名。在后头村西北1.5公里处,1923年建一座寺院,称“灵山寺”(土改时被拆毁),由此得名。东北沦陷后期,设灵山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设置灵山区,1951年4月改为第三区。1956年4月,设置灵山乡。1958年9月,改称红星人民公社。1980年12月,更名为灵山公社。1984年4月,改为灵山乡。
灵山乡全境属平川地带,总面积9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3万亩,主要种植玉米、大豆等。全乡共辖后头、前头、腰三、白后三、白后二、尹家店、蓝六东、蓝六西、厢红七、良种场等10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75万人,其中满、蒙古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8%。乡政府驻地后头村。
东郊乡 隶属望奎县管辖。位于县境中部,乡政府驻地距县城4公里。因其乡境地处县城东,而取名“东郊”。1956年4月,并村划乡,分隶正白、水田等乡管辖。1961年3月,从厢白、望奎镇公社划出12个生产大队,组建东郊人民公社。1984年4月,改为东郊乡。
东郊乡全境属漫川漫岗丘陵地带。全乡总面积129.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5万亩,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大豆、小麦等。乡办工业有织布厂、砖厂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1233万元。全乡共辖前蓝五、水四、后水五、前二、前三、跃进、后惠、前进、前水五、后蓝五、东华、五一等12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2万人。乡政府驻地前蓝五村。
敏三乡 隶属望奎县管辖。位于县境东部偏南。乡政府驻地距县城13公里。望奎设治后,1921年隶属海丰镇区管辖。东北沦陷后期,隶属信义村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划归海丰区管辖。1951年4月,改隶第七区。1956年4月,撤区划乡,分属信三、厢白、水四3个乡。1958年9月,分属灯塔等公社。1983年10月,将灯塔和东郊公社各划出部分生产大队,成立敏三公社。1984年3月,设置敏三乡。
敏三乡全境属丘陵漫岗,土壤肥沃,总面积5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4万亩,主要种植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全乡共辖敏三、信三、前惠、中惠、前敏、信二前、信二后等7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5万人,少数民族有满、朝鲜族等。乡政府驻地敏三村。
灯塔乡 隶属望奎县管辖。位于县境东部。乡政府驻地距县城25公里。中华民国时期,隶属望奎县海丰镇区管辖。东北沦陷后,隶属信义村和横山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隶属海丰区。1956年4月,撤区划乡,设置信三乡。1958年9月,改为灯塔人民公社。1984年4月,改称灯塔乡。
灯塔乡全境地处漫岗丘陵,土壤肥沃,总面积14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8万亩,主要种植玉米、谷子、大豆、甜菜、亚麻等。乡办工业有铁木厂、亚麻厂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1176万元。全乡共辖宽三中、宽三后、信四前、信四后、厢白头、厢黄三、后敏等7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6万人,少数民族有满、朝鲜族等。乡政府驻地宽三后村。
东升乡 隶属望奎县管辖。位于县境东北部,克音河西岸,东与绥化市毗邻。乡政府驻地距县城40公里。中华民国时期,属望奎县莲花区管辖。东北沦陷后,分隶莲花村和莲恭村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初隶莲花区管辖,后改隶第九区。1956年4月,设置恭四乡。1958年9月,将恭四乡并入莲花人民公社。1962年5月,从莲花公社划出一部分生产大队成立黄三公社。同年7月,更名为东升公社。1984年4月,改为东升乡。
东升乡辖境东部属克音河冲积平原,土壤肥沃,西部为丘陵地带,土质瘠薄。全乡总面积9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8万亩,主要种植玉米、谷子等粮食作物。全乡共辖恭四东、恭四西、恭五前、后头后、后头西、乾一后、前头前、后头东、乾一前等9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5万人。乡政府驻地恭四东村。
恭六乡隶属望奎县管辖。位于县境东北角,克音河西岸,东界绥化市,北与海伦市毗邻。乡政府驻地距县城45公里。
恭六乡 名源于驻地“恭字六井”屯名。中华民国时期,隶属莲花区管辖。东北沦陷后,分隶莲恭村和乾三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初隶莲花区,1947年划归高贤区管辖。1956年4月,撤区划乡,设置恭六乡。1958年9月,改称东风人民公社。1984年4月,改为恭六乡。
恭六乡全境地势丘陵起伏,土壤肥沃,总面积130.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9万亩,主要种植玉米、谷子、大豆等粮食作物。乡办工业有制油厂、铁木厂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1662万元。全乡共辖乾二前、乾二后、乾三前、乾三后、乾二东、宽六东、宽六后、信七前、信七后、良种场、恭五、恭六等12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9万人。乡政府驻地恭六村。
厢白满族乡 隶属望奎县管辖。位于县境东北部,西北角与海伦市毗连。乡政府驻地距县城15公里。
乡名源于境内厢白村名。望奎设治后,1921年隶属金家店区管辖。东北沦陷后期,分属厢白村和厢蓝村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2月,设置厢白区,1951年4月改为第八区。1956年4月,撤区划乡,设置厢白乡。1958年9月,改称红旗人民公社。1976年10月,改为厢白公社。1984年4月,改为厢白乡。1990年12月,设置厢白满族乡。
厢白乡辖境属漫川漫岗,土壤肥沃,总面积15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3万亩,主要种植粮食作物。乡办工业有家具厂、砖厂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1115万元。全乡共辖厢白、厢白后三、二东、惠五、蓝六、后头、团结、后二、前水六、前六、胜利、敏五、后水六等13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2.5万人,其中满族人口约占20.5%。乡政府驻地厢白后三村。
八、明水县
明水镇 隶属明水县管辖。位于县境中部,为明水县城。哈黑公路从境内通过。明水镇原名“三里三”。清末,隶属拜泉县管辖。1909年(清宣统元年),宋魁甲、曲恒发等五户人家先后来此开荒建村,取名“三里三”。1911年(清宣统三年),拜泉县将三里三改为兴隆镇。中华民国成立后,1923年12月,于兴隆镇设置明水设治局,为城区。1929年1月,明水设治局升改县制,为明水县第一区。东北沦陷后,初为第一保,1938年改为明水街。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为第一区。1955年12月,改为明水镇。1958年9月,改称明水镇人民公社。1980年恢复明水镇名称。
全镇共辖5个街道和农艺、向阳两个村。全镇总面积1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1万亩,主要种植蔬菜。县属工业和商贸企业集中于镇内。镇办工业有淀粉厂、亚麻原料厂和制砖厂等。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77万人,占79.6%;满、回、达斡尔、朝鲜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3%。镇政府驻地镇内红旗街。
兴仁镇 隶属明水县管辖。位于县境东南部,南与青冈县接壤。镇政府驻地距县城20公里。
兴仁镇原名龙王庙屯。清末,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开荒建屯时,因屯西有一座龙王庙而得名。中华民国成立后,1923年12月,设置明水设治局后,隶属东乡管辖,1929年改为明水县第二区。东北沦陷后,初为第三保,1938年设立兴仁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改为第三区。1949年改称兴仁区。1956年3月,并村划乡,设置兴仁乡。1958年9月,由7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联合成立兴仁人民公社。1984年4月,政社分开,改为兴仁乡。1985年3月,撤乡设镇,改为兴仁镇。
兴仁镇辖区地处丘陵地带,撇拉河从东部流过,土壤肥沃。全镇总面积112.5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6万亩,以农业生产为主,主要种植玉米、小麦、大豆、甜菜、马铃薯等。镇办工业有米面加工厂、制砖厂、制酒厂、被服厂、农机修配厂等。全镇共辖兴仁、宏胜、兴龙、石兴、兴全、民政、兴发、石仁、兴胜、石丰、兴国、兴力、石富等13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1.8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70人。少数民族有满、蒙古和达斡尔族。镇政府驻于镇内。
永兴镇 隶属明水县管辖。位于县境东北部,北与拜泉县接壤。镇政府驻地距县城17公里。
永兴镇原名白家店屯。清末,由孙殿甲等开荒建屯,隶属拜泉县管辖。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白云富到此开店为业,生意兴隆,远近知名,遂称“白家店”。中华民国成立后,1912年改为永兴镇。1923年12月,设置明水设治局后,划归明水设治局北乡管辖。1929年,隶属明水县第二区管辖。东北沦陷后,初为第五保,1938年改设永兴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2月隶属第四区,1949年改隶永兴区。1956年3月,并村划乡,设置爱国乡。1958年9月,改为爱国人民公社。1981年更名为永兴人民公社。1984年4月,政社分开,改为永兴乡。1985年3月,撤乡设镇,改为永兴镇。
永兴镇辖区地处丘陵地带,撇拉河从乡境东部流过,土壤肥沃。全镇总面积185.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2万亩,主要种植玉米、小麦、大豆、向日葵、亚麻等。镇办工业有淀粉厂、米面加工厂、制砖厂、亚麻原料厂、被服厂、机修厂等。全镇共辖永兴、新合、东升、爱国、光辉、新华、同乐、跃进、建华、文化、治本、前锋、光明、务本等14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2.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38人;满、蒙古、锡伯族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13%。镇政府驻地白家店屯。
崇德镇 隶属明水县管辖。位于县境西北端,北与拜泉县、依安县为邻,西与林甸县接壤。镇政府驻地距县城27公里。
崇德镇原名崇家烧锅屯。清末,隶属拜泉县管辖。中华民国成立后,1916年,由崇文才开荒立屯,因其开设烧锅,故称“崇家烧锅”。逐步发展为农村小集镇,陆续开办了一些杂货铺,其中较大的一家名叫“德庆合”。后来,人们把“崇家烧锅”和“德庆合”这两个商号的第一个字合在一起,更名为“崇德”。1923年12月,设置明水设治局后,隶属西乡管辖。1929年改为明水县第九区。东北沦陷后,初为第九保,1938年改设崇德村、官治村、兴泉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2月,为第六区,1949年改为崇德区。1956年3月,并村划乡,设置崇德乡。1958年9月,改称崇德人民公社。1984年4月,政社分开,改为崇德乡。1985年3月,撤乡建镇,改为崇德镇。
崇德镇辖区地势平坦低洼,东部为农田,西部为草原。全镇总面积183.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5.4万亩,林地1.9万亩,草原3.7万亩,属半农半牧区。农作物主要有玉米、小麦、高梁、甜菜、亚麻、葵花等。畜牧业以饲养马、牛、羊为主。镇办工业有造纸厂、被服厂、粮米加工厂、农机修配厂等。全镇共辖茂盛、发展、光华、崇德、光星、合胜、蓬勃、集发、大兴、庆丰、双丰、民主等12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2.4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73人。少数民族有满、蒙古和回族。镇政府驻于镇内。
通达镇 隶属明水县管辖。位于县境西部,西与林甸县接壤。镇政府驻地距县城20公里。
通达镇原名“小三里三”。清末,1910年(清宣统二年),井连生由郭尔罗斯后旗迁来,在“元字头排15井”买“半个井子”土地建屯,人称“小三里三”屯。中华民国成立后,垦民增多,并因这里是拜泉通往安达的交通要道,开设烧锅、油坊、杂货铺的逐渐增多,市面日兴。此地是通往安达的孔道,故名“通达”。1923年12月,设置明水设治局后,隶属西乡管辖。1929年改为明水县第四区。东北沦陷后,初为第九保,1938年改设通达村、利达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2月设置第七区,1949年改为通达区。1956年并村划乡,设置通达乡。1958年9月,改为通达人民公社。1983年7月,改为通达镇。
通达镇辖区地势低洼,耐旱不耐涝。自修建繁华水库和三条排水渠后,基本排除了涝灾的危害。全镇总面积161.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3.9万亩,草原面积2.5万亩,属半农半牧区。农作物以种植玉米、大豆、高粱、甜菜、亚麻、葵花为主。牧业以饲养黄牛、奶牛、山羊、绵羊为主。此外还出产羊草、芦苇、中草药等。镇办工业有粮油加工厂、农机修配厂、亚麻原料厂、糕点厂等。全镇共辖通达、太平、新胜、丰富、集体、勤劳、平原、前进、繁华、勇敢、畜牧场等11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2.4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879人。少数民族有满、蒙古族等。镇政府驻于镇内。
团结乡 隶属明水县管辖。位于县境中部,所辖村屯分布在县城周围,为城郊乡。
团结乡是1962年1月由明水镇、友爱、通泉等公社各划出部分生产大队建立的,因城周围村屯在小乡制时都隶属于团结乡,故定名为团结公社。1984年4月,政社分开,改为团结乡。
团结乡境内地势东高西低,土地平坦肥沃。全乡总面积163.4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3万亩,主要种植玉米、谷子、高梁、大豆、亚麻、甜菜、葵花、马铃薯等。乡办工业有制砖厂、制油厂、综合修配厂、糕点厂等。全乡共辖先锋、兴旺、勤俭、美丽、春光、朝阳、向荣、春城、新发、互助、治安、城北、民乐、保卫、奋斗等15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2.39万人。少数民族有满、蒙古族等。乡政府驻于明水镇育新街。
双兴乡 隶属明水县管辖。位于县境南部,北靠明水镇,南与青冈县接壤。乡政府驻地距县城9公里。
双兴乡原名王大干屯。清末民初,属青冈县管辖。1920年,王荣廷从外地搬到这里,开设“兴龙泉”烧锅,并在安达开办了“兴龙车栈”,群众称其是“王大干”,王大干屯便由此而得名。又因王荣廷开办的烧锅和车栈的字号头一个字都是“兴”字,后又称该屯为“双兴屯”。1923年12月,设置明水设治局后,隶属南乡管辖。1929年改为明水县双兴镇。东北沦陷后,初为第六保,1938年改为双兴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2月,为明水县第二区,1949年改为双兴区。1956年3月,并村划乡,设置双兴乡。1958年9月,与东兴乡合并改称双兴人民公社。1962年划出部分生产大队,成立东兴公社。1984年4月,政社分开,改为双兴乡。
双兴乡辖境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全乡总面积108.0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7万亩,主要种植玉米、小麦、谷子、甜菜、亚麻、葵花、马铃薯等。乡办工业有米面厂、油厂、砖厂、木器厂、机械修配厂等。全乡共辖双兴、双旺、双胜、双红、双全、双长、双发、双跃、双合、双利等10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95万人,少数民族有满、蒙古族等。乡政府驻地双兴村。
东兴乡 隶属明水县管辖。位于县境南部,东与双兴乡毗邻,南与青冈县接壤。乡政府驻地距县城20公里。
东兴乡原名白家屯,原属青冈县管辖。1912年由白清山等人开荒建屯。1923年12月,设置明水设治局后,隶属南乡管辖。1929年改为明水县第三区。东北沦陷后,初为第六保,1938年改为双义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2月,隶属第二区,1949年改隶双兴区。1956年3月,并村划乡,设置东兴乡。1958年9月,与双兴乡合并成立双兴人民公社。1962年从双兴公社划出,成立东兴公社。1984年4月,政社分开,改为东兴乡。
东兴乡辖境地势平坦,东部为农田,西部为草原。全乡总面积81.4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1万亩,属半农半牧区。农作物主要有玉米、高梁、小麦、大豆、马铃薯、亚麻、甜菜、葵花等。牧业生产以饲养黄牛、绵羊等为主。乡办工业有被服加工厂、食品加工厂、亚麻原料厂、机械加工厂、制砖厂等。全乡共辖东双、东合、东风、东胜、东发、东富、东华、东利、东明等9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23万人。乡政府驻地东风村白家屯。
永久乡 隶属明水县管辖。位于县境南部,南与青冈县接壤。乡政府驻地距县城13公里。
永久乡原名岗刘屯。清末,隶属青冈县管辖。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由刘祥开荒建屯。因地势较高,故被人称为“岗刘屯”。中华民国成立后,1923年12月,设置明水设治局后,隶属南乡管辖。1929年改为明水县第三区。东北沦陷后,初为第六保,1938年改设依仁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2月,隶属第三区,1948年4月增设太平区。1956年3月,并村划乡,设置永久乡。1958年9月,改称永久人民公社。1984年4月,政社分开,改为永久乡。
永久乡辖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全乡总面积124.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2万亩,主要种植玉米、小麦、大豆、甜菜、葵花、马铃薯等。乡办工业有皮革厂、亚麻原料厂、米面加工厂、榨油厂、农机修配厂等。全乡共辖永久、永华、和平、晓光、永吉、继丰、丰胜、永利、永乐、新兴、永生、丰饶、永丰、永明等14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92万人。少数民族有满族。乡政府驻地岗刘屯。
树人乡 隶属明水县管辖。位于县境东南端,东隔通肯河与海伦市为邻,南与青冈县接壤。乡政府驻地距县城26公里。
乡政府驻地尖山子屯,因地势较高故称“尖山子”。清末,隶属青冈县管辖。中华民国成立后,1923年12月,设置明水设治局后,隶属东乡管辖。1929年改为明水县第二区。东北沦陷后,初为第三保,1938年改隶利金村和兴通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2月,隶属第三区,1949年改隶兴仁区。1956年3月,并村划乡,设置树人乡。1958年9月,与兴仁乡合并为兴仁人民公社。1962年从兴仁公社东部划出7个生产大队,成立树人公社。1984年4月,政社分开,改为树人乡。
树人乡辖境地处丘陵地带,通肯河从其东界流过,撇拉河在其北部流入通肯河。全乡总面积101.6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1万亩,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大豆、谷子、甜菜、马铃薯、葵花等。东部沿河草原盛产小叶樟、三棱草、靰鞡草等草类和防风、柴胡、百合等中药材。通肯河出产鱼、虾等水产品。乡办工业有综合修配厂1个,内设米、面、油和机械加工等车间。全乡共辖长发、树人、树新、城南、利金、对面城、双山、兴通、尖山子、稻田等10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66万人。乡政府驻地尖山子村。
光荣乡隶属明水县管辖。位于县境东北部,东隔通肯河与海伦市相邻,北与拜泉县接壤。乡政府驻地距县城40公里。
光荣乡 驻地腰曹家屯,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由曹福禄开荒建屯。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隶属拜泉县管辖。中华民国成立后,1923年12月,设置明水设治局后,隶属东乡管辖。1929年改为明水县第二区。东北沦陷后,初为第三保,1938年改设沛兴村,1940年改隶梅纯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2月隶属第四区,1949年属古城区,1951年改为第四区。1956年3月,并村划乡,设置光荣乡。1958年9月,与繁荣乡合并成立繁荣人民公社。1962年从繁荣公社分出,成立光荣人民公社。1984年4月,政社分开,改为光荣乡。
光荣乡辖境地处通肯河畔的丘陵地带,土壤肥沃。全乡总面积107.2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9万亩,主要农作物有玉米、谷子、大豆、小麦、水稻、甜菜、亚麻、葵花等。东部草原盛产小叶樟、靰鞡草、三楞草等草类和车前子、水三七、防风、桔梗等中药材。通肯河出产鱼、虾、蛤蜊等水产品。乡办工业有米面加工厂、亚麻厂、制油厂、机械修配厂等。全乡共辖曙光、延河、金星、光荣、金山、欣荣、立志、建国、山头、靠山、黎明等11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92万人,满、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7%。乡政府驻地黎明村腰曹家屯。
繁荣乡 隶属明水县管辖。位于县境东北部,北与拜泉县毗邻。乡政府驻地距县城31公里。
繁荣乡原名梅纯屯。清末,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由梅纯开荒建屯。因“纯”字与“村”读音相近,故后人称此屯为“梅村”。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隶属拜泉县管辖。中华民国成立后,1923年12月,设置明水设治局后,隶属东乡管辖。1929年改为明水县第二区。东北沦陷后,初为第五保,1938年设梅纯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2月,为第四区,1949年改为古城区,1951年改为第四区。1956年3月,并村划乡,设置繁荣乡。1958年9月,将光荣乡并入改为繁荣人民公社。1962年将原光荣乡划出,成立光荣公社。1984年4月,政社分开,改为繁荣乡。
繁荣乡全境地处丘陵地带,土壤肥沃。全乡总面积104.5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1万亩,主要种植玉米、小麦、大豆、谷子、葵花、亚麻、甜菜等。乡办工业有制米、皮革、榨油、农具修配厂等。全乡共辖辽源、自兴、联合、致富、繁荣、民富、幸福、光芒等8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54万人,其中满族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12.5%。乡政府驻地繁荣村梅纯屯。
境内古城村东北50米处的古城遗址,据考证,为元代乃颜故城。1287年(元至元二十四年),元朝王室的宗王乃颜叛反,后被平息,曾在此地建一城堡,历史上称为“乃颜故城”。城略呈长方形,周长近900米。
通泉乡 隶属明水县管辖。位于县境北部,北与拜泉县接壤,哈黑公路通过乡境。乡政府驻地距县城14公里。
通泉乡,因此地是通往拜泉县的必由之路而得名。原属拜泉县管辖。1923年12月,设置明水设治局后,隶属北乡管辖。1929年改为通泉镇。东北沦陷后,初为第八保,1938年设通泉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2月,为明水县第五区,1949年改为通泉区,1951年为第五区。1956年3月,并村划乡,设置通泉乡。1958年9月,由两个乡、14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合并成立通泉人民公社。1984年4月,改为通泉乡。
通泉乡辖境地处丘陵地带,西部为平原,适宜发展农业。全乡总面积148.5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6万亩,主要种植玉米、小麦、高粱、大豆、甜菜、亚麻、葵花籽等。乡办工业有综合加工厂、亚麻原料厂和制砖厂等。境内有县第一良种场。全乡共辖永发、红星、富民、丰产、红日、富强、五星、畜牧场、丰收、红光、红旗、宏伟等12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2.16万人,其中满族人口约占4.3%。乡政府驻地红光村五排头屯。
育林乡 隶属明水县管辖。位于县境西南端,南邻青冈县,西邻林甸县。乡政府驻地距县城26公里。
清末,此地归青冈县管辖,人称大青岗。后由毛明新等人领荒开垦,故定名为毛家窝堡。1917年毛家开大车店,又改称毛家车店。1924年毛家办烧锅,后又被称为毛家烧锅。1923年12月,设置明水设治局后,隶属西乡管辖。1929年改为明水县第四区。东北沦陷后,初为第七保,1938年设沛兴村,1943年改为裕善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2月划为第八区,1949年改为胜利区。1956年3月,并村划乡,设置幸福乡、胜利乡。1958年9月,合并成立胜利人民公社。1960年划归通达公社,1961年又划出单独成立公社。1981年更名为育林公社。1984年4月,政社分开,改为育林乡。
育林乡辖境地势平坦低洼,东部为耕地,西部为草原,属半农半牧乡。全乡总面积162.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8万亩,林地2.2万亩,草原3.7万亩。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小麦、谷子、高粱、甜菜、葵花、亚麻等。畜牧业以饲养马、奶牛、羊、猪为主。西部出产碱草、芦苇等草类及中草药材等。乡办工业有皮革厂、亚麻原料厂、榨油厂、机械修配厂等。全乡共辖胜利、示范、东方红、太阳升、富裕、新建、永富、远大、爱林、兴华、先进、兴富等12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2.01万人。乡政府驻地示范村毛家烧锅屯。
友爱乡 隶属明水县管辖。位于县境中部偏西。乡政府驻地距县城13.5公里。
1922年,由王占一开荒建屯,故名王占一屯。1923年12月,设置明水设治局后,隶属西乡管辖。1929年改为明水县第四区。东北沦陷后,初为第七保,1938年设兴旺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2月设置第七区,1949年改为通达区。1956年3月,并村划乡,设置友爱乡。1958年划归向荣畜牧场。1961年与畜牧场分开,单独成立友爱人民公社。1984年4月,政社分开,改为友爱乡。
友爱乡境内地势低洼平坦。全乡总面积92.6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1万亩,林地面积1.4万亩,草原1.9万亩,属半农半牧乡。农作物主要有玉米、小麦、大豆、甜菜、亚麻、葵花等。乡办工业有粮食加工厂、亚麻厂、酒厂、木工厂、综合修配厂等。全乡共辖勇跃、友爱、联盟、友好、永胜、丰满、革新、工农等8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31万人。乡政府驻地友爱村王占一屯。
九、绥棱县
绥棱镇 隶属绥棱县管辖。位于县境西南部,为绥棱县城。滨北线铁路贯通镇区西部。
绥棱镇,原名三井子街。中华民国成立后,隶属绥化县管辖。1916年改称兴农镇。东北沦陷后,1935年5月,划归绥棱县管辖,1940年改为兴农街。1941年伪绥棱县公署由上集镇迁至兴农街,并将兴农街改为绥棱街。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为绥棱县第一区。1947年将原一区划分为第一区和第九区,城内为第一区,城郊农村为第九区。1949年3月,将第一区改为城区。1955年改为绥棱镇。1958年10月,将后头、靠山乡和绥棱镇合并为红旗人民公社。1960年将绥棱镇从红旗公社中划出,改称绥棱镇公社。1980年恢复绥棱镇名称。
兴农镇,由最初仅有百十户以耕作为主的农家,逐渐发展成为以农产品和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农贸交易市场。1925年呼海铁路(今滨北线铁路)通车后,居民聚集,并涌进一批以手工业、商业服务业为主的工商户,形成小城镇。今绥棱镇总面积40平方公里,是一个不辖农村的纯非农业人口城镇,共辖8个街道。全县工商企业主要集中于镇内,绥棱林业局驻于镇内北部。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8.4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25万人;满、回、朝鲜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2%。镇政府驻地镇内西南街。
上集镇 隶属绥棱县管辖。位于县境南部,努敏河东岸。镇政府驻地距县城22公里。
清代晚期,1862年(清同治元年),山东、奉天农民来此垦荒耕种,公议定为新立屯。后因与绥化下集厂(今绥化市双河乡政府驻地)相对应,1878年(清光绪四年)改称上集厂。1889年(清光绪十五年),绥化厅于此设分防经历。中华民国成立后,1914年7月,为绥化县上集厂佐治局驻地。1915年4月,为绥棱设治局驻地。1917年1月后,为绥棱县公署驻地。东北沦陷后,实行街村制,改为绥棱街。1941年7月,伪县公署迁驻兴农街(今绥棱镇)。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为绥棱县第三区政府驻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置上集镇。1958年10月,改称东风人民公社。1961年将东风公社划分为上集、泥尔河两个公社。1984年3月,将上集公社改为上集镇。
上集镇是绥棱县南部的区域中心,物资集散地。全镇总面积10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6万亩,以农业为主。盛产水稻,水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40%以上,素称“鱼米之乡”。镇办工业有制砖厂、食品加工厂、农具修理厂、木器厂、米面加工厂等。全镇共辖1个街道和新兴、平安、兴旺、宝田、国栋、红旗、天放、北大、大兴、诺敏河、稻香、民族、上集、奋斗等14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2.4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453人;朝鲜族人口约占4.8%。镇政府驻于镇内。
四海店镇 隶属绥棱县管辖。位于县境中部,东部濒临努敏河。乡政府驻地距县城50公里。
1934年前后,有个叫张四海的人在此开设一处车店,人们习惯地称之为“四海店”,乡镇名称依此而得。1956年设置六棵松乡。1958年10月,成立宝山人民公社。1981年改名为四海店公社。1984年4月,政社分开,改为四海店乡。1986年7月,撤乡设镇,改为四海店镇。
四海店镇辖境地处半山区,丘陵地居多,努敏河从境内流过。全镇总面积8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万亩,主要种植大豆、小麦、玉米等。山区盛产木耳、元蘑等山产品和人参、五味子等中草药材。镇办工业有木制家具、红砖、食品加工厂等。全镇共辖宝山、半截河、光华、开荒点等4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5483人。镇政府驻地四海店。
1976年春,境内出土一面金代铜镜,直径36厘米,重6.5公斤,是黑龙江省出土铜镜中的第二大镜。对研究金代历史和文化艺术有一定的价值。
靠山乡 隶属绥棱县管辖。位于县境西南部,东临努敏河,西以克音河与海伦市为邻。乡政府驻地距县城3公里。
靠山乡,以其境内东部的靠山屯得名。东北沦陷后,分属礼孝保、礼忠保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为绥棱县第九区。1956年并村划乡,设置靠山乡。1958年8月,进行建立人民公社试点,10月并入红旗人民公社。1960年将城镇从红旗公社划出,成立绥棱镇公社。1961年将红旗公社划分为靠山、后头两个公社。1984年4月,政社分开,改为靠山乡。
靠山乡辖区东、西两面临水,中部平旷。全乡总面积85.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8万亩,主要种植玉米、小麦、大豆、甜菜、烤烟、亚麻等,河套地带适于牧养牛羊。努敏河盛产砂石。乡办工业有木器厂、农机具修理厂、亚麻纤维加工厂、砂石加工厂、米面加工厂等。全乡共辖九江、胜利、光芒、前进、三井、七井、福山、靠山、富国、福海、双河等11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6万人。乡政府驻地三井村。
后头乡 隶属绥棱县管辖。位于县境西南部,南与绥化市接壤,西与海伦市毗邻。乡政府驻地距县城10公里。
后头乡,以境内后头井村得名。1946年隶属绥棱县第二区管辖。1956年并村划乡,分设房身乡和后头乡。1957年9月,将房身乡并入后头乡。1958年8月,进行建立人民公社试点,10月将后头乡、靠山乡、绥棱镇合并,成立红旗人民公社,1960年将绥棱镇划出。1961年将红旗公社划分为靠山、后头两个公社。1984年4月,政社分开,将后头公社改为后头乡。
后头乡辖区东濒努敏河,西临克音河。全乡总面积10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1万亩,主要种植玉米、大豆、小麦、水稻、烤烟等,是全县的烤烟生产基地。乡办工业有柳编厂、砖厂、农具修配厂、粮油加工厂。全乡共辖红光、房身、致富、十五井、后头、前头、前六、振东、二井等9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84万人。乡政府驻地十五井村。
泥尔河乡 隶属绥棱县管辖。位于县境南端,东以泥尔根河与庆安县分界,西、南与绥化市为邻。乡政府驻地距县城30公里。
泥尔河乡,以泥尔根河命名。东北沦陷时期,归绥南村管辖。1946年绥棱县设置第四区。1956年撤区划乡,设置泥尔河乡。1958年10月,并人东风公社。1961年从东风公社划出,建立泥尔河公社。1984年4月,政社分开,改为泥尔河乡。
全乡地势较为平坦,两面临水,为内涝区。为排除内涝,已建成主干渠4条、支渠20余条。全乡总面积12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4万亩,主要种植玉米、大豆、小麦、水稻、烤烟等,是全县重点产粮区之一。乡办工业主要有米面加工、纺制麻绳、制砖等。全乡共辖双丰、永发、新华、克苏、抚北、卫星、进军、青山、南岗、富强、勇敢、跃进、五马等13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2.24万人。乡政府驻地进军村泥尔河屯。
长山乡 隶属绥棱县管辖。位于县境东南部,努敏河南岸,南以泥尔根河与庆安县毗邻。乡政府驻地距县城31公里。
长山乡,以境内较大的村屯长山堡得名。东北沦陷时期,始属长山堡乡,后属义智保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隶属绥棱县第八区。1956年并村划乡,设置长山乡。1958年10月,并人东风公社管辖。1961年从东风公社划出,恢复长山公社。1984年4月,政社分开,改为长山乡。
长山乡全境地势东高西低,为半山区丘陵地带。全乡总面积16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7万亩,主要种植玉米、大豆、小麦、甜菜、亚麻等。与山区毗连地带盛产元蘑、木耳、山野菜等。乡办工业有柳编制品、亚麻纤维厂等。全乡共辖一部、二部、三部、五部、六部、十部、保江、长山、东兴、水田班等10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67万人。乡政府驻地长山村二部村。
三吉台乡 隶属绥棱县管辖。位于县境东部,西濒努敏河,东以泥尔根河与庆安县为邻。乡政府驻地距县城45公里。
三吉台乡,源于三吉台屯名。昔日,境内靠近山林地带多山鸡,初称“山鸡台”,后谐音为“三吉台”,乡名由此而得。1956年,为安置山东省阳谷、荷泽等县移民,开荒建立新村,同年7月设置幸福乡。1958年10月,改称幸福人民公社。1980年改为三吉台公社。1984年4月,政社分开,改为三吉台乡。
三吉台乡地处半山区,全乡总面积62.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2万亩,主要种植玉米、小麦、大豆、水稻、亚麻、烤烟等,兼养黄牛、马鹿、水貂,山产品有木耳、人参、猴头等。乡办工业有柳编制品,红砖、木器厂等。全乡共辖幸福、十三户、四部、前进、向阳、阁山等6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03万人。乡政府驻地幸福村四团屯。
林兴乡 隶属绥棱县管辖。位于县境东北部,地濒努敏河,北、东与绥棱林业局的两个林场接壤,南与庆安县毗连,西为绥棱农场。乡政府驻地距县城75公里。
林兴乡,是1970年绥化地区为建立“三线”基地,从海伦、青冈、望奎、肇州等县动员部分农民来此开荒垦殖。1972年“三线战备”工程暂停,交给绥棱县,于同年11月设置林兴人民公社。“林兴”,为期望林区繁荣兴旺而命名。1984年9月,改为林兴乡。
林兴乡辖境地处山区、丘陵地带,无霜期90—100天左右。全乡总面积8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445亩,以种植早熟作物大豆、小麦、芸豆、马铃薯为主。山区野生动植物资源较为丰富,有珍贵的五加参、五味子、黄芪以及元蘑、木耳和狍、鹿、黑熊等。全乡共辖林生、林富、林海、林强等4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3193人,其中蒙古、满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2%。乡政府驻地林兴村。
双岔河乡 隶属绥棱县管辖。位于县境西部,北隔双岔河与海伦市为邻。乡政府驻地距县城35公里。
双岔河乡,以境内的南北两条小河在繁荣村西南部汇合人克音河,俗称“双岔河”,因而得名。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为绥棱县第七区。1956年并村划乡,设置双岔河乡。1958年10月,改称跃进人民公社。1967年改为双岔河公社。1984年4月,政社分开,改为双岔河乡。
双岔河乡辖区临近山区,丘陵居多。全乡总面积20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万亩,农作物主要有玉米、大豆、小麦、甜菜等,是全县的麦、豆主产区。乡办工业有农具修理、食品加工、制砖、亚麻加工厂等。全乡共辖双东、双泉、民主、东风、双兴、新发、永生、富民、繁荣、前锋、头井、光复、立新等13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2.39万人。乡政府驻地双兴村二井屯。
阁山乡 隶属绥棱县管辖。位于县境南部,努敏河从东南部流过。乡政府驻地距县城19公里。
阁山乡,因乡境东部有“阁山”而得名。东北沦陷时期,设绥中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设置第五区,1955年改为阁山区。1956年撤区划乡,设置阁山乡。1958年初,将绥中乡并人,同年10月改称阁山人民公社。1961年将北部地区划出,成立绥中公社;将西部地区划出,成立克音河公社。1984年4月,改为阁山乡。
阁山乡全境地势平坦,南部为河套地区。全乡总面积120.8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万亩,主要种植玉米、小麦、大豆、水稻等。乡办工业有亚麻加工、制砖、米面加工、农机具修理厂等。全乡共辖十六井、永清、共和、齐心、长青、红卫、心合、永和、良种场、三合、团结等11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71万人,其中朝鲜族人口占总人口的2%。乡政府驻地十六井村。
绥中乡 隶属绥棱县管辖。位于县境南部,努敏河西岸。乡政府驻地距县城21公里。
绥中乡,因其地居县境中部而得名。1946年春,为绥棱县第五区,同年秋与第六区合并为中心区。1947年春由中心区划出,恢复第五区。1956年并村划乡,设置绥中乡。1958年10月,并入阁山人民公社。1961年从阁山公社划出,成立绥中公社。1984年4月,政社分开,改为绥中乡。
绥中乡辖区地势东高西低,东部为半山区,西部属丘陵地带。全乡总面积17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7万亩,主要种植玉米、小麦、大豆、谷子、高梁等。山区盛产榛蘑、蕨菜、红白柳条等。乡办工业有农机具修理、亚麻加工、采石、食品加工厂等。全乡共辖绥中、十三井、占国、宋家、北解、前五、后五、五庄、东林、海林等10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41万人。乡政府驻地绥中村。
克音河乡 隶属绥棱县管辖。位于县境西南部,西隔克音河与海伦市毗邻。乡政府驻地距县城12公里。
克音河乡,以克音河得名。东北沦陷时期,隶属绥棱县绥南村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设置第六区,同年10月并入中心区。1956年并村划乡,设置克音河乡。1958年10月,后并人阁山公社。1961年从阁山公社划出,建立克音河公社。1984年4月,政社分开,改为克音河乡。
克音河乡辖区沟壑纵横,丘陵起伏。全乡总面积106.4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6万亩,主要种植玉米、小麦、大豆、亚麻等。乡办工业有亚麻厂、制砖厂、柳编厂、综合厂等。全乡共辖克音河、克东、向荣、四井、九井、津河、卫东、沿江、部落、小山、十四井、西林、中兴等13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84万人。乡政府驻地克音河村对王家屯。
新曙光乡 隶属绥棱县管辖。位于县境西南部,西以克音河与海伦市为邻。1970年1月,由绥棱镇、克音河、靠山公社各划出部分生产大队组建新曙光人民公社。1977年1月,将双合生产大队和卫东、四井生产大队分别划归靠山公社和克音河公社。1984年4月,政社分开,改为新曙光乡。
新曙光乡是绥棱县城的城郊乡。全乡总面积70平方公里,有耕地2.6万亩,粮菜兼种。东升、吉长两个村种植玉米、小麦、大豆、谷子;东北、东方红两个村种植蔬菜,主要是春夏菜,供应县城。乡办工业有制砖、农机具修配厂等。全乡共辖东方红、东北、吉长、东升等4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3798人。乡政府驻地东方红村七间房屯。
十、庆安县
庆安镇 隶属庆安县管辖。位于庆安县中部,为庆安县城。绥佳线铁路由镇内东西贯穿设站。公路四通八达。
庆安镇始称于清窝堡。清代晚期,1862年(清同治元年),山东农民于清携眷由吉林双城堡来此垦殖定居,渐成村落,以首垦定居者定名“于清窝堡”。继而商贾日兴,1882年(清光绪八年)划分街基,东西宽1里,南北长1里,定名“于清街”。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设置绥化厅的同时,设置余庆分防经历。取“于清”2字之谐音,定名“余庆街”,隶属绥化厅管辖。街道东西延伸为三里八,四周挖城壕,内筑土城,辟东、西两门。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设置余庆县,成为县城。修城池,展街道,设东、南、西、北4座门。中华民国成立后,1914年余庆县更名为庆城县,余庆街改称城厢区。东北沦陷后,始称城厢保,1939年改称庆城街。1943年7月,庆城、铁骊两县合并为庆安县后,改称庆安街。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庆安街改为县城区。1948年12月,改为城关区。1949年10月,改为第一区。1955年10月,改为庆安镇。1958年9月,改称庆安镇人民公社。1984年4月,恢复庆安镇名称。
全镇总面积1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076亩,以种植蔬菜为主。县属工业和商业企业集中于镇内。镇办工业有童鞋厂、童帽厂、砖厂、农具厂、被服厂、米面加工厂和木材加工厂等,其中童鞋厂、童帽厂的产品曾荣获省级和部级优质产品奖,畅销国内外市场。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3569万元。全镇共辖庆华、新乐、明月、兴工4个街道和乐业、繁荣、奋斗、富强等4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5.8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6万人,占95.6%;朝鲜、回、满族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2%。镇政府驻于镇内。
久胜镇 隶属庆安县管辖。位于县境西北部,北濒呼兰河,东南靠近县城,西北隔呼兰河与绥化市分界。绥佳线铁路穿过镇区。镇政府驻地距县城9公里。清末,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设置余庆县后归四区管辖。中华民国成立后,1914年属庆城县第二区管辖。东北沦陷后,1933年隶属田家围子保,1939年1月改隶田家村,1941年分属庆城街、元宝沟村和胡家店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底隶属第二区,1948年12月改隶光华区,1949年10月改隶第九区。1956年4月,撤区划乡,设置久胜乡。1958年9月,改称久胜人民公社。1984年4月,改为久胜乡。1985年8月,撤乡设镇,改为久胜镇。
久胜镇辖境地处呼兰河南岸、格木克河北岸,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充沛,是庆安县的“鱼米之乡”。全镇总面积13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8.03万亩,以农业为主,盛产水稻。水稻播种面积占全镇耕地面积的75%以上,产量居全县第一位。镇办工业有造纸厂、砂石厂、制砖厂等,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2100万元。全镇共辖同胜、旺胜、庆胜、龙胜、长胜、迅胜、久胜、双胜、永胜、全胜、良种场、鲜丰、林场、龙船等14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2.5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007人。少数民族主要是朝鲜族。镇政府驻地龙船村。
勤劳镇 隶属庆安县管辖。位于县境中部,南临呼兰河,西靠欧根河。镇政府驻地距县城35公里。1931年隶属庆城县北区管辖。东北沦陷后,初称七道岗保,1939年1月改隶三道岗村。1943年7月,庆城县与铁骊县合并为庆安县后,隶属三道岗村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初隶杨树林区,1946年6月隶属第七区。1948年12月,改称永丰区,1949年10月又改为第七区。1956年4月,撤区划乡,设置勤劳乡。1958年9月,与黎明、发展乡合并,改称勤劳人民公社。1966年3月,将东部和北部地区划出,成立丰田、发展公社。1984年4月,政社分开,改为勤劳乡。1985年8月,撤乡设镇,改为勤劳镇。
勤劳镇辖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自然资源丰富。全镇总面积14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9.4万亩,以农业为主,种植水稻、大豆、玉米等。水稻播种面积占粮豆播种面积的50%,产量居全县第二位。镇办工业有农机厂、综合厂、砖厂等,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1400万元。全镇共辖勤富、勤立、勤发、勤鲜、勤丰、勤俭、勤朴、勤劳、良种场、东发、发扬、发挥、曙光等13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1.6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93人。少数民族有朝鲜族、满族和蒙古族。镇政府驻地东发村王玉书屯。
平安镇 隶属庆安县管辖。位于县境中部,呼兰河南岸,东以安邦河与铁力市分界。绥佳线铁路从镇区通过。镇政府驻地距县城14公里。清末,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设置余庆县后,隶属二区管辖。1931年隶属庆城县东区管辖。东北沦陷后,初隶姜家店保,后改设姜家店村。1943年庆城与铁骊两县合并为庆安县后,仍隶姜家店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同年11月隶属西梁家区,1946年6月改隶第六区。1948年12月,改属保田区,1949年10月仍隶第六区,1955年改隶庆田区。1956年4月撤区划乡,设置平安乡。1958年9月,划归丰收人民公社。1966年3月,从丰收公社划出成立平安人民公社。1984年4月,政社分开,改为平安乡。1985年3月,改为平安镇。
平安镇北临呼兰河,东靠安邦河,西有拉林清河,三面环水,水资源丰富。全镇总面积10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5万亩,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大豆、水稻等,水稻播种面积占粮豆面积的一半以上。镇办工业有采石场、粮油加工厂、铁木厂等,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1758万元。全镇共辖双丰、建华、红利、平安、呼兰、和平、良种场、双庆、红升、民族、团结、双建等12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1.7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553人。少数民族有朝鲜、满、回族等。镇政府驻地平安村四马架屯。
大罗镇 隶属庆安县管辖。位于县境南端,南至庙岭与木兰县毗邻,是庆安通往木兰的交通要道。镇政府驻地距县城40公里。
清末,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设置余庆县后,隶属四区管辖。中华民国成立后,1914年余庆县更名为庆城县后,改隶二区管辖。东北沦陷后,1933年设大罗镇保,1939年1月改为大罗镇村。1943年庆城与铁骊两县合并为庆安县后,仍称大罗镇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同年11月设置大罗镇区,1946年改隶第四区。1948年12月改隶富南区,1949年10月又改隶第四区,1955年改为庆和区。1956年4月,撤区划乡,设置大罗镇乡。1958年9月,改称东风人民公社。1981年4月,改为大罗镇人民公社。1984年4月,政社分开,改称大罗镇乡。1985年3月,撤乡设镇,改为大罗镇。
大罗镇辖境地处丘陵半山区。全镇总面积19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2.95万亩,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大豆、玉米、小麦、水稻等。镇办工业有亚麻原料厂、综合修造厂、砖厂、采石场等。全镇共辖丰林、兴发、新生、光华、智合、六合、富裕、民主、展望、东风、发达、双和等12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1.9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00余人。少数民族有朝鲜、满、蒙古族等。镇政府驻地东风村大罗镇屯。
民乐镇 隶属庆安县管辖。位于县境西南边缘,南以泥河为界与巴彦县为邻,西与绥化市交界。镇政府驻地距县城15公里。
清末,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设置余庆县后,隶属五区管辖。中华民国成立后,1914年余庆县更名为庆城县,本地设警察分驻所,驻小川屯。1931年隶属庆城县西区管辖。东北沦陷后,1933年12月,设小川保,1939年改设宋家油坊村,1941年改为小川村。1943年7月,为庆安县小川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6月隶属第三区,1948年12月改隶丰乐区。1949年10月,改隶第三区,后又隶属第二区。1956年4月,撤区划乡,设置民乐乡。1958年9月,并入丰乐人民公社。1960年12月,成立民乐公社。1984年4月,政社分开,改为民乐乡。1985年8月,改设民乐镇。
民乐镇辖区地处高低起伏的丘陵地带。全镇总面积10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66万亩,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大豆、小麦、玉米等。镇办工业有面粉厂、砖厂、亚麻加工厂等,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1598万元。全镇共辖永兴、同兴、前程、民发、解放、富民、金星、红星、永明、双立、民乐等11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1.7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72人。少数民族有满、朝鲜族等。镇政府驻地永明村宋家油坊屯。
欢胜乡 隶属庆安县管辖。位于县境西南部边缘,西与绥化市毗邻。绥佳线铁路和哈伊公路横贯境内。乡政府驻地距县城22公里。
清末,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设置余庆县后,隶属六区管辖。中华民国成立后,1914年余庆县更名为庆城县,隶属五区管辖。1931年划归西区管辖。东北沦陷后,1933年12月,设胡家店保,1939年1月改为胡家店村。1943年7月,为庆安县胡家店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始归庆安县胡家店区,1946年底改隶第二区,1948年12月改隶保民区,后又隶属第二区。1956年4月,撤区划乡,设置欢胜乡。1958年9月,分别划归劳动公社和久胜公社。1966年3月,成立欢胜人民公社。1984年4月,政社分开,改为欢胜乡。
欢胜乡全境地处呼兰河南岸,全乡总面积9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38万亩,主要种植大豆、小麦、玉米、水稻等。乡办工业有面粉厂、砖厂、综合修配厂等。全乡共辖永华、永庆、新富、双富、永久、石尹、永利、欢胜、良种场、永进等10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91万人。少数民族有朝鲜族和满族。乡政府驻地良种场村张家围子。
元宝乡 隶属庆安县管辖。位于县境西南部,格木克河南岸。乡政府驻地距县城10公里。中华民国成立后,1914年余庆县更名为庆城县,隶属五区管辖。1931年改隶西区管辖。东北沦陷后,1933年12月,隶属元宝沟保,1939年改设元宝沟村。1943年7月,庆城与铁骊两县合并为庆安县,隶属元宝沟村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同年11月隶属胡家店区,1946年底改隶第二区,1948年12月改隶保民区,后又隶属第二区。1956年4月,撤区划乡,设置劳动乡。1958年9月,改称劳动人民公社。1981年4月,改为元宝公社。1984年4月,政社分开,改为元宝乡。
元宝乡辖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全乡总面积10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19万亩,主要种植大豆、玉米、小麦、水稻等。乡办工业有制砖厂、铁木加工厂、制油厂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2366万元。全乡共辖劳动、永安、双发、志诚、五星、保安、永新、永丰、得胜、保民、良种场等11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2.14万人。少数民族有满族和蒙古族。乡政府驻地劳动村。
建民乡 隶属庆安县管辖。位于县境西南部。乡政府驻地距县城约15公里。1914年余庆县更名为庆城县,划归五区管辖。1931年隶属西区。东北沦陷后,1933年12月归小川保管辖,1937年设巨源泡保,1939年1月改为巨源泡村。1943年7月,庆城与铁骊两县合并为庆安县,隶属巨源泡村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底隶属第三区,1948年12月改隶丰乐区,1949年10月改隶第三区。1956年4月,撤区划乡,设置丰乐乡。1958年9月,与民乐乡合并改称丰乐人民公社。1960年12月,分设丰乐、民乐两个公社。1981年4月,将丰乐公社改称建民公社。1984年4月,政社分开,改为建民乡。
建民乡辖境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全乡总面积11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38万亩,主要种植小麦、大豆、玉米、水稻等。乡办工业有亚麻原料厂、综合加工厂、油米厂等。全镇共辖建民、永富、永和、普建、永建、永乐、兴华、向阳、丰乐、丰胜、拥政、副业、银河等13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81万人。少数民族有朝鲜、满族等。乡政府驻地建民村巨源泡屯。
新民乡 隶属庆安县管辖。位于县境南部,东部和北部靠格木克河,西濒双银河。乡政府驻地距县城13公里。
清末,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设置余庆县后,隶属三区管辖。中华民国成立后,1914年余庆县改为庆城县,隶属二区管辖,1919年改隶三区管辖,1931年划归南区管辖。东北沦陷后,1933年12月为西梁家保,1939年1月改设西梁家村。1943年7月,归庆安县西梁家村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初隶西梁家区,1946年6月改隶第五区,1948年12月改为新华区。1949年10月,又改称第五区。1956年4月,撤区划乡,设置新胜乡。1958年9月,改称新胜人民公社。1966年3月,将新胜公社划分为新胜、新民两个公社。1984年4月,政社分开,将新民公社改为新民乡。
新民乡辖境地势平坦,三面环水,土壤肥沃。全乡总面积9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41万亩,主要种植大豆、玉米、小麦、水稻等。乡办工业有珍珠岩厂、砖厂、塑料厂、水泥管厂、铁木社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2040万元。全乡共辖新荣、新春、新建、新丰、新设、新民、良种场、新兴、新政、新展、新旺等11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5万人。少数民族有蒙古族和满族。乡政府驻地新政村潘振海屯。
新胜乡 隶属庆安县管辖。位于县境东南部,东临拉林清河、靠山河,西靠格木克河,南以青峰岭为界与木兰县毗邻。乡政府驻地距县城约25公里。
清末,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设置余庆县后,隶属二区管辖。中华民国成立后,1914年余庆县改为庆城县,隶属四区管辖。1931年隶属东区管辖。东北沦陷后,1933年初为万来号保,1939年1月改设万来号村。1943年7月,隶属庆安县万来号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初隶西梁家区,1946年底改隶第五区,1948年12月隶属新华区,1949年10月隶属第五区。1956年4月,撤区划乡,设置新胜乡。1958年9月,改称新胜人民公社。1966年3月,划分为新胜、新民两个公社。1984年4月,政社分开,将新胜公社改为新胜乡。
新胜乡辖区东、西两面临水,土壤湿润肥沃。全乡总面积52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72万亩,主要种植大豆、玉米、小麦、水稻、亚麻等。乡办工业有制砖厂、农机修配厂、粮油加工厂、氟石矿等。全乡共辖新福、新庆、良种场、新安、新山、新成、新立、新林、新发等9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4万人。少数民族有蒙古、朝鲜和满族。乡政府驻地新发村刘德福屯。
丰收乡 隶属庆安县管辖。位于县境东部,东濒拉林清河,西与县城毗连,北以绥佳线铁路为界与久胜镇为邻。乡政府驻地距县城6公里。1914年余庆县改为庆城县后,归二区管辖,1931年隶属中区管辖。东北沦陷后,1933年分隶西梁家保和姜家店保,1939年1月设何家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初属西梁家区,1946年底隶属第六区,1948年12月隶属保田区,1949年10月隶属第六区。1956年4月,撤区划乡,设置丰收乡。1958年9月,与救国乡合并改称丰收人民公社。1966年3月,将东部地区划出,成立两利公社。1984年4月,政社分开,改为丰收乡。
丰收乡辖境东临拉林清河,西南依格木克河,地势平坦,土壤肥沃,自然资源比较丰富。全乡总面积9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6万亩,以农为主,主要种植大豆、小麦、玉米、水稻等。盛产西瓜。乡办工业有面粉厂、综合厂、砖厂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1630万元。全乡共辖丰收、丰富、良种场、保田、巨宝、巨胜、三合、跃进、畜牧场、新治、新华等11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55万人。少数民族有蒙古、朝鲜、满族等。乡政府驻地丰收村十二马架屯。
丰田乡 隶属庆安县管辖。位于县境东北部,东北与伊春市毗连,东南部、南部分别以依吉密河及呼兰河为界与铁力市相望。乡政府驻地距县城25公里。
清末,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设置余庆县后,隶属五道岗警察局(所)管辖。中华民国成立后,1914年余庆县更名为庆城县,归三区管辖,1931年改隶北区管辖。东北沦陷后,先后隶于七道岗保和三道岗保。1939年1月,改设阎炮村,1941年改为华阳村。1943年7月,为庆安县华阳村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同年11月隶属杨树林区,1946年底改隶第七区,1948年12月隶属永丰区,1949年10月隶属第七区。1956年4月,撤区划乡,设置黎明乡。1958年9月,并人勤劳人民公社。1966年3月,将勤劳人民公社东部划出,成立丰田公社。1984年4月,政社分开,改为丰田乡。
丰田乡辖区面积是全县大乡之一,总面积1018平方公里,其中农业区面积98.1平方公里,占辖区总面积的9.6%;林区面积919.9平方公里,占辖区总面积的90.4%。境内有庆安林业局两个林场和铁力林业局3个林场(所)。乡管耕地面积4.18万亩,主要种植大豆、小麦、玉米、水稻、亚麻等。水稻播种面积占粮豆面积的30%。乡办工业有亚麻厂、综合加工厂等。全乡共辖丰田、庆红、庆林、庆兴、庆丰、良种场、东兴等7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6972人。少数民族有蒙古、朝鲜和满族。乡政府驻地庆林村王老板屯。
发展乡 隶属庆安县管辖。位于县境北部,东北与伊春市接壤,西濒欧根河。乡政府驻地距县城36公里。
清末,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设置余庆县后,归五道岗警察局(所)管辖。中华民国成立后,1914年余庆县改为庆城县,隶属三区管辖,1931年隶属北区管辖。东北沦陷后,先后隶属七道岗保和三道岗保,1939年改隶三道岗村。1943年7月,庆城与铁骊两县合并为庆安县后,仍属三道岗村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隶属杨树林区,1946年底隶属第七区,1948年12月隶属永丰区。1956年4月,撤区划乡,设置发展乡。1958年9月,并入勤劳人民公社。1966年3月,将勤劳公社北部划出,成立发展人民公社。1984年4月,政社分开,改为发展乡。
发展乡幅员辽阔,全乡总面积902平方公里,西南部为农业区,东北部为林区。全乡耕地面积7.13万亩,主要种植大豆、玉米、小麦、水稻等。乡办工业有油米加工厂、食品加工厂、综合厂等。全乡共辖发展、发胜、发民、发旺、良种场、远大等6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9047人。少数民族有满、朝鲜和蒙古族。乡政府驻地发展村七道岗屯。
同乐乡 隶属庆安县管辖。位于县境西北部,东濒欧根河,西部和北部以泥尔根河为界分别与绥化市和绥棱县为邻。乡政府驻地距县城约30公里。
清末,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设置余庆县后,设置八区。中华民国成立后,1914年余庆县更名为庆城县,改为三区管辖,1931年改隶北区管辖。东北沦陷后,初隶侯家屯保,1939年1月改隶四合城村。1943年7月,庆城、铁骊两县合并为庆安县,仍隶四合城村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初设杨树林区,1946年6月改为第八区。1948年12月改为富北区,1949年10月又改为第八区,1955年改为庆林区。1956年4月,撤区划乡,设置同乐乡。1958年9月,与致富乡合并改称同乐人民公社。1966年3月,将南部地区划出,成立致富公社。1984年4月,政社分开,改为同乐乡。
同乐乡辖区面积是全县最大的乡,总面积1179平方公里。境内有县属大青山、金沟两个国有林场。农田面积8.98万亩,机耕面积7万亩,主要种植大豆、小麦、玉米、水稻等。乡办工业有综合加工厂、被服厂、木器厂等。全乡共辖同乐、卫星、爱国、裕民、同富、竞业、兴业、前进、兴山、兴旺等10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76万人。少数民族有满族、朝鲜族和蒙古族。乡政府驻地同乐村隋家屯。
致富乡 隶属庆安县管辖。位于县境西部,东、南、西分别以欧根河、呼兰河及泥尔根河与本县勤劳镇、久胜镇和绥化市分界。乡政府驻地距县城15公里。
清末,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设置余庆县后,属八区管辖。中华民国成立后,1914年余庆县改为庆城县,隶属三区管辖。1917年改隶五区管辖,1931年改隶北区管辖。东北沦陷后,初隶侯家屯保,1939年改隶杨树林村。1943年7月,为庆安县杨树林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初隶杨树林区,1946年6月改隶第八区,1955年隶属庆林区。1956年4月,撤区划乡,设置致富乡。1958年9月,并入同乐人民公社。1966年3月,将同乐公社南部划出,成立致富公社。1984年4月,政社分开,改为致富乡。
致富乡辖境三面环水,地势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全乡总面积12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88万亩,主要种植大豆、玉米、水稻、亚麻等。水稻播种面积占耕地面积的40%以上。乡办工业有亚麻原料厂、综合加工厂、农机修配厂等。全乡共辖临河、光荣、沿河、拦河、更新、福成、富有、同义、东升、致富、兴隆等11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2.16万人。少数民族有朝鲜、满、蒙古族等。乡政府驻地更新村肖家屯。
两利乡 隶属庆安县管辖。位于县境东南部,东以安邦河与铁力市分界,南隔官五爷大山与木兰县毗连,西濒拉林清河、靠山河。乡政府驻地距县城25公里。
清末,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设置余庆县后,属二区管辖。中华民国成立后,1914年余庆县改为庆城县,仍隶二区管辖,1931年隶属东区管辖。东北沦陷后,初隶姜家店保,1939年1月改隶大罗镇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隶属西梁家区,1946年隶属第六区,1948年12月隶属保田区。1949年10月,改隶第六区,1955年改归庆田区。1956年4月,撤区划乡,设置救国乡。1958年9月,并入丰收人民公社。1966年3月,从丰收公社划出成立两利公社。1984年4月,政社分开,改为两利乡。
两利乡两面环河,一面靠山,自然资源比较丰富。全乡总面积34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2万亩,主要种植小麦、大豆、玉米、水稻、亚麻等。乡办工业有砖厂、面粉厂、综合厂、亚麻原料厂等。全乡共辖兴国、护林、两利、兴建、经营、建业、星光、爱林、新明、良种场等10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16万人。少数民族有朝鲜、满、鄂伦春、蒙古族等。乡政府驻地两利村高连生屯。
巨宝山乡 隶属庆安县管辖。位于县境西南部,东濒双银河,西以泥河与巴彦县分界,南以分水岭与木兰县为邻。乡政府驻地距县城约34公里。
清末,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设置余庆县后,隶属四区管辖。中华民国成立后,1914年余庆县更名为庆城县,隶属二区管辖,1931年隶属南区管辖。东北沦陷后,1933年为小川保,1939年1月改设新安堡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始归庆安县大罗镇区,1946年6月隶属第四区,1948年12月隶属富南区。1949年10月,改隶第四区,1955年改隶庆和区。1956年4月,撤区划乡,设置长安乡。1958年9月,并人东风公社。1966年3月,建立巨宝山人民公社。1984年4月,政社分开,改为巨宝山乡。
巨宝山乡地处泥河与双银河之间,水资源较丰富。全乡总面积11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5万亩,主要种植小麦、大豆、玉米、水稻等。乡办工业有机械修配厂、饲料厂、石厂、砖厂等。全乡共辖四合、联合、泥河、向前、西河、靠山、巨宝山、远景、双阳、景山等10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41万人。少数民族有蒙古、满、回族等。乡政府驻地四合村刘老道庙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