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十四节 大兴安岭地区

第十四节 大兴安岭地区


  一、呼玛县
  呼玛镇 隶属呼玛县管辖。位于县境东部,黑龙江右岸,东与俄罗斯隔江相望。为呼玛县城。
  呼玛镇,原名“古站”,以清康熙年间设置的驿站得名。隶属黑龙江副都统管辖。清末民初,先后隶属黑河府和呼玛厅设治局管辖。呼玛“改局为县”后,1914年10月,请准将呼玛县址由金山镇(今金山村)迁至古站,筑城建署。1916年4月,县署正式迁驻古站办公,遂为县城。东北沦陷时期,设呼玛保,为伪县公署驻地。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7年设置呼玛区。1955年设置呼玛镇。1958年9月,改称呼玛镇人民公社。1965年将荣边、湖通镇等地划出,成立荣边公社。1981年恢复呼玛镇名称。
  呼玛镇辖区地处呼玛河与黑龙江汇流的淤积平原上,土壤肥沃,水草丰茂。城镇濒临黑龙江畔,为黑河市以北黑龙江上游的最大沿江城镇,是黑龙江上游重要港口之一,并是联结公路、水路的交通枢纽。全镇总面积423平方公里,森林面积占总面积的80%。有耕地2.1万亩,主要种植小麦、大豆和蔬菜,是呼玛县的粮菜产区。县属工业集中于镇内。全镇辖有1个街道和第一村、第二村、第三村等3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1.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5万人。
  韩家园镇 隶属呼玛县管辖。位于县境西北部,西与新林区毗邻,西北与塔河县相连。为塔韩铁路终点,直连嫩林大铁路。镇政府驻地距县城102公里。
  镇名来源于驻地韩家园村名。清末,有一韩姓山东人来此地经营菜园子,故得名“韩家菜园子”,简称“韩家园子”。原属呼玛县第三区管辖。1956年撤区划乡,设置闹达罕乡。1958年9月,并入兴隆公社。1970年从兴隆公社划出,成立东方红公社,1982年改为韩家园公社。1984年初,改为韩家园乡。1988年11月,改为韩家园镇。
  韩家园镇辖区地势西高东低,以山地为主。全镇总面积2788.5平方公里,绝大部分为森林所覆盖。境内动植物资源丰富,山产茅尖蘑远近驰名;矿产资源有铁、磷等,尤以黄金储量可观。中直企业韩家园林业局和中国黄金总公司韩家园金矿,均驻于镇内。全镇共辖韩家园、十七站、达拉罕3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为318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926人。镇政府驻地韩家园村。
  古龙镇 隶属呼玛县管辖。位于县境中部。镇政府驻地北距县城28公里,为工矿城镇。原属荣边乡境内。1988年11月,将荣边乡西部的椅子圈、五隆屯、三分处、椅子圈煤矿知青队等4个自然屯和新建一、二、三、四林业经营所所辖的林区划出,设置古龙镇。
  全镇总面积1021平方公里,除林业生产外,建有椅子圈煤矿和坑口电站。全镇共辖椅子圈、五隆屯、三分处、煤矿等4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1040人,均为非农业人口。镇政府驻地椅子圈村。
  三卡乡 隶属呼玛县管辖。位于县境东南部,黑龙江右岸,东与俄罗斯隔江相望,南与黑河市毗邻。乡政府驻地距县城91公里。
  乡名源于驻地三卡村名。“三卡”,又称“奇拉卡”、“三道卡”。清末,设置奇拉卡伦,故名。中华民国成立后,1912年复设奇拉卡伦,后隶瑷珲县管辖。因从瑷珲县至呼玛县之间共设五卡,奇拉卡伦是第三卡,故又称“三道卡”,简称“三卡”。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8月,由瑷珲县划归呼玛县管辖,翌年隶属呼玛区,后改为第一区。1956年撤区划乡,设置三卡乡。1958年9月,改称三卡人民公社。1984年初,政社分开,改为三卡乡。
  三卡乡辖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以山地丘陵为主。全乡总面积1806.8平方公里。省属三卡林场、县属宝盈金矿、宽河水电站和江湾农场驻于境内。耕地面积8.6万亩,为全县粮食主要产区之一。山区盛产木耳、猴头、蘑菇、蕨菜、贝母等。全乡共辖三卡、繁荣、沿江、星山、宽河、团结、青松、黑山头、腰卡、老道等10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4147人。乡政府驻地三卡村。
  荣边乡 隶属呼玛县管辖。位于县境南部,东濒黑龙江,北靠呼玛镇。乡政府驻地距县城4公里。
  乡名源于驻地荣边村名。荣边村,原名“牧养场”。60年代成立人民公社时,以“繁荣边疆”之意命名荣边公社。荣边乡一带,中华民国成立后,属呼玛县管辖。1915年建立集成垦牧试验场,故简称“牧养场”。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7年隶属呼玛区管辖,后改为第一区。1956年隶属呼玛镇管辖,1958年9月,改隶呼玛镇人民公社。1965年从呼玛镇公社划出成立荣边公社。1984年初,政社分开,改为荣边乡。1988年11月,由境内划出部分区域设置古龙镇。
  荣边乡全境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以山地丘陵为主,东北部三角洲地带较为平坦。全乡总面积1000平方公里。林区有韩家园林业局所属七棵树、古龙河、湖通河林场。沿江有耕地4.4万亩,是呼玛县内的重要农牧区。附近江河盛产鱼类,尤其以鳇鱼和大麻哈鱼闻名。全乡共辖荣边、红边、红卫、西山口、河南、红星、湖通镇等7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3529人。乡政府驻地荣边村。
  金山乡 隶属呼玛县管辖。位于县境东部,黑龙江西岸,东与俄罗斯隔江相望,南与呼玛镇毗邻。乡政府驻地南距县城48公里。
  乡名来源于原驻地金山村名。金山村,原名“金山口”。清末,由于兴隆沟等金矿的大量开采,矿工、商民剧增,此地遂成为金矿出入的重要通道,故名“金山口”。为加强边防,1909年12月(清宣统元年十一月),于金山口(亦称库口)设置呼玛尔河总卡官,管辖上下卡伦,由瑷珲兵备道统辖。中华民国初年,划归呼玛厅设治局管辖,并为治城。1914年7月,呼玛“改局为县”,将金山口改为金山镇。1916年4月,将呼玛县署正式迁至古站新县城。东北沦陷时期,为金山镇保。1945年“九三”战争胜利后,1947年设置金山区,后改为第二区。1956年撤区划乡,设置金山乡。1958年9月,改称金山人民公社,翌年并入兴华公社。1961年从兴华公社划出,恢复金山公社。1966年公社驻地由金山大队迁至新街基。1984年初,改为金山乡。
  金山乡全境为沿黑龙江岸的狭长形状,土壤肥沃,资源丰富。全乡总面积899.25平方公里。县属金山林场,生长着大片樟子松母树林,是樟子松种子主要产区之一。有耕地4.5万亩,主要种植小麦、大豆等。该乡是呼玛县的农牧渔业区,盛产鲤鱼和“三花五罗”。全乡共辖新街基、兴胜、前进、翻身屯、三间房、察哈彦、友谊、金山等8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2250人。乡政府驻地新街基。
  鸥浦乡 隶属呼玛县管辖。位于县境北端,东、北两面濒临黑龙江,西与塔河县毗连。乡政府驻地距县城192公里。
  鸥浦乡名源于鸥浦县名。据史料记载,原鸥浦县驻地“倭西门”(今老街基岛),常有成群的鸥鸟来岛上栖息,设治时将“倭西门”改称“鸥浦”。清末,为加强边防,1909年(清宣统元年)设置倭西门卡伦,隶属呼玛尔河总卡官,属黑河府境内。中华民国成立后,划归呼玛厅设治局管辖。1915年1月1日,将倭西门卡伦改为呼玛县倭西门县佐。1929年2月,将倭西门县佐改为鸥浦设治局。同年6月,鸥浦“改局为县”,倭西门成为鸥浦县城。东北沦陷后,1936年伪县公署由倭西门岛上迁至下地营子(今鸥浦村),隶属鸥浦保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7年3月,将鸥浦县并入呼玛县,设置鸥浦区,后改为第四区。1956年撤区划乡,设置鸥浦乡。1958年洪水过后,原鸥浦(倭西门)的居民全部迁到今鸥浦村,原址改称“老街基岛”。同年9月,改称鸥浦人民公社。1969年,将白银纳和新村分别从十八站、兴华公社划入,公社驻地迁至白银纳生产大队。1984年初,政社分开,改为鸥浦乡。同年8月,将白银纳、红光、玻璃沟、胜利、新山、新河、新村等7个村划出,设置白银纳鄂伦春族乡。鸥浦乡政府迁回原驻址。
  鸥浦乡全境总面积1408.8平方公里,多为山地丘陵,沿江有小块平原。全乡耕地面积3.4万亩,主要种植小麦。境内三合站村居民,在1969年为保卫“吴八老岛”的战斗中,表现英勇顽强,被中央军委授予“战斗村”光荣称号。全乡共辖曙光、老卡、鸥浦一村、三合站、正棋、怀柔站、李花站、鸥浦二村等8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635人。乡政府驻地鸥浦一村。
  兴华乡 隶属呼玛县管辖。位于县境偏北部,乡政府驻地距县城77公里。
  乡名源于驻地兴华村名。兴华村,原名“兴亚屯”,又名“河口”。东北沦陷后期,1943年日本殖民主义者强迁宁安县农民行程长达半个多月,来此地移民垦荒,建立“兴亚屯”。后来,居住在河口(今呼玛河渡口)的居民也陆续迁来,故又称“河口”,隶属呼玛县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7年改名“兴华”,隶属第二区。1956年撤区划乡,设置兴华乡。1958年9月,改称兴华人民公社。翌年与金山公社合并为兴华公社。1961年恢复金山公社,社址由金山生产大队迁回兴华生产大队。1984年初,改为兴华乡。
  兴华乡全境地势多为山地丘陵,沿呼玛河两岸分布着少量平原。全乡总面积759平方公里,有耕地3.8万亩,主要种植小麦。全乡共辖新立、兴华、东山、三合、新民、宋家店、日升利等7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为1889人。乡政府驻地兴华村。
  兴隆乡 隶属呼玛县管辖。位于县境中西部,西南与松岭区毗邻,西北与新林区相连。乡政府驻地距县城76公里。
  兴隆一带,历史悠久,清代就以盛产黄金闻名。清末,由于黄金的大量开采,金矿日益兴隆发达,故得名“兴隆沟”,后称“兴隆”,隶属黑龙江副都统管辖。中华民国成立后,先后隶属呼玛厅设治局和呼玛县管辖。黄金开采兴盛时期(1911—1916年),采金工人多达万人。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7年隶属金山区,1950年改设第三区。1956年撤区划乡,分设兴隆、闹达罕、五道沟3个乡。1958年9月,将3个乡合并成立兴隆人民公社。1970年将辖区北部划出设置东方红公社。1984年初,将兴隆公社改为兴隆乡。
  兴隆乡全境为山林地带。全乡总面积2888.5平方公里,资源丰富,盛产黄金。清末民初,采金极盛时期,最高年产黄金近10万两。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由国家组织黄金生产。中国黄金总公司兴隆金矿驻于兴隆村。近年来,乡村也组织手工采金,是呼玛县内的重要矿产区和以黄金为重点的乡办工业实验乡。全乡共辖兴隆、二道盘查、大砬子3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2221人。乡政府驻地兴隆村。
  北疆乡 隶属呼玛县管辖。位于县境西南部,南与嫩江县、黑河市毗邻,西与松岭区相连。乡政府驻地距县城152公里。1971年由上海下乡知识青年和当地一部分老社员共同开发,建立北疆公社,公社驻北疆村。1979年6月,与“五·七”农场合并,将驻址迁至五七农场(今长山村)。1981年将原北疆一队、二队划归嫩江县管辖,同时将嫩江县所属的嘎拉河林场划归北疆公社。1984年初,政社分开,改为北疆乡。
  北疆乡辖境地处大、小兴安岭之间,境内多为山地和丘陵,仅河谷地带有少部分平原。全乡总面积1652平方公里,境内有十二站林场和嘎拉河林场,荒原面积较大,为全县重要产粮区之一。全乡共辖铁帽山、嘎拉河、象山、长山、北疆5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为3145人。乡政府驻地长山村。
  白银纳鄂伦春族乡 隶属呼玛县管辖。位于县境北部,西与塔河县毗邻。乡政府驻地距县城117公里。
  乡名来源于驻地白银纳村名。“白银纳”,鄂伦春语,意为“富裕”。白银纳村是1953年国家为安置世代在深山老林里游猎的鄂伦春族建立起来的鄂伦春族聚居区。原属十八站公社,1969年划归鸥浦公社管辖。1984年初,将鸥浦公社改为鸥浦乡。同年8月,将鸥浦乡西南部的白银纳、红光、玻璃沟等7个村划出,设置白银纳鄂伦春族乡。鄂伦春族人口约占全乡总人口的21%。
  白银纳乡辖境地处呼玛河流域,河网密布。全乡总面积527平方公里,村屯主要分布在呼玛河两岸。以林业为主,兼事狩猎。有耕地1.9万亩,主要种植小麦。全乡共辖红光、白银纳、新河、新村、新山、新胜、玻璃沟、更新等8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715人。乡政府驻地白银纳村。
  二、塔河县
  塔河镇 隶属塔河县管辖。位于县境南部,呼玛河中游,为塔河县城。塔韩线与嫩林线铁路于此交会,是大兴安岭地区北部的交通枢纽。
  塔河镇,原名“小故其固”,鄂伦春语,意为“水草丰盛的地方”。后因濒临塔河而得名。中华民国时期,属呼玛县管辖的林区。东北沦陷时期,归鸥浦县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7年3月隶属呼玛县管辖。1960年8月,设置塔河镇。1962年4月,于此建立塔河林业局,1964年1月改为东北林业总局塔河林业办事处。同年8月,划归大兴安岭特区管辖。1965年筹建塔河林业局,并设塔河区,实行“政企合一”体制。1981年8月,正式撤销塔河区,设置塔河县,遂为塔河县城。
  塔河镇位于塔河与呼玛河交汇处,是大兴安岭林区中较大的城镇。全镇总面积16平方公里,镇郊有耕地0.9万亩,以种植蔬菜为主。塔河林业局驻于镇内。镇内还有木材加工、机械修理、造纸厂等。镇办工业有印刷、家具、篷靠厂等。全镇共辖8个街道。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5.7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3万人;满、蒙古、朝鲜、回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3%。镇政府驻镇内繁荣街。
  盘古镇 隶属塔河县管辖。位于县境西南部,南与呼中区接壤,西南与漠河县毗连。镇政府驻地距县城74公里。
  盘古,鄂伦春语为“弯曲”之意,以盘古河得名。1968年建立盘古林场,隶属塔河区管辖。1981年8月,划归塔河县管辖。1987年4月,以盘古林场设置盘古镇,“政企合一”。全镇总面积1120.7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为65.7%。以木材生产为主。镇办工业有刨花板、家具、机修厂等。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542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325人;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2%。
  瓦拉干镇 隶属塔河县管辖。位于县境中部,镇政府驻地距县城30公里。
  瓦拉干镇以河得名。“瓦拉干”,鄂伦春语,为“多向阳坡的地方”之意。1970年建瓦拉干林场,隶属塔河区管辖。1981年8月,划归塔河县管辖。1987年4月,于瓦拉干林场设置瓦拉干镇,“政企合一”。全镇总面积679.14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为66.6%。以木材生产为主。镇办工业有木材加工、机修厂等。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3712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366人;蒙古、满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2%。
  秀峰镇 隶属塔河县管辖。位于县境中部偏南。镇政府驻地距县城21公里。1967年建秀峰林场,隶属塔河区管辖。1981年8月,划归塔河县管辖。1987年4月,以秀峰林场设置秀峰乡。1991年3月,改设秀峰镇,“政企合一”。全镇总面积1393.5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为67.1%。以木材生产为主。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374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453人;满、蒙古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2.5%。
  依西肯乡 隶属塔河县管辖。位于县境东北部,黑龙江右岸,东北与俄罗斯隔江相望,东南与呼玛县毗邻。乡政府驻地距县城105公里。
  依西肯一带,清代,属黑龙江副都统管辖。清末,1909年(清宣统元年)设依西肯卡伦,隶属呼玛尔河总卡官,属黑河府境内。中华民国成立后,先后隶属呼玛厅设治局和呼玛县管辖。1929年6月,划归鸥浦县管辖。东北沦陷后,隶属鸥浦保。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7年3月,划归呼玛县管辖,隶属鸥浦区,后改隶第四区。1956年撤区划乡,设置依西肯乡。1958年9月,撤销乡的建制,1963年增设依西肯公社。1981年8月,划归新成立的塔河县管辖。1984年初,政社分开,改为依西肯乡。
  依西肯乡辖境濒临黑龙江。全乡总面积1516平方公里,境内森林资源丰富。有耕地1.9万亩,为全县重点产粮区之一,素有“小粮仓”之称。全乡共辖依西肯、新东屯、奋跃、绥安站、瓦干5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876人,其中满族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3%。乡政府驻地依西肯村。
  开库康乡 隶属塔河县管辖。位于县境北部,黑龙江南岸,西北与漠河县毗连,北与俄罗斯隔江相望。乡政府驻地距县城92公里。
  开库康一带,清代,归黑龙江副都统管辖。清末,1909年(清宣统元年)设开库康卡伦,隶属漠河总卡官,属黑河府境内。中国民国成立后,1914年7月,划归漠河设治局管辖,1917年1月改隶漠河县管辖。1929年6月,划归鸥浦县管辖。东北沦陷后,隶属鸥浦保。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7年3月并入呼玛县,隶属漠河区管辖,后改隶第四区。1956年撤区划乡,设置开库康乡。1958年9月,并入额木尔人民公社。1961年从额木尔公社划出设置开库康公社。1981年8月,划归塔河县管辖。1984年初,政社分开,改为开库康乡。
  开库康乡全境地处盘古河、西尔根气河下游流域,素称“上三乡”之一。全乡总面积1943.6平方公里,林区归塔河林业局经营生产。耕地面积1.9万亩,以种植小麦为主。全乡共辖开库康、马伦、上地营子、向阳4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为1912人。乡政府驻地开库康村。
  十八站鄂伦春族乡 隶属塔河县管辖。位于县境东南部,东、南两面与呼玛县毗连。乡政府驻地距县城52公里。
  十八站乡,以清代设置的驿站得名。清初,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开辟墨尔根至雅克萨的驿道,于今乡境东南部设置驿站一处,从墨尔根起依序排为第十八站,故名。隶属黑龙江副都统管辖。中华民国成立后,先后隶属呼玛厅设治局和呼玛县管辖。1929年2月,划归鸥浦设治局管辖,同年6月将鸥浦设治局改为鸥浦县。东北沦陷后,隶属鸥浦保。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7年3月,划归呼玛县管辖,隶属鸥浦区。1953年由政府拨款建立新村,安置游猎的鄂伦春族定居。1957年11月,设置十八站鄂伦春族乡。1958年9月,改称十八站人民公社。1981年8月,划归塔河县管辖。1984年初,政社分开,改为十八站鄂伦春族乡,是黑龙江省鄂伦春族聚居区之一,有鄂伦春族居民168户,442人(1982年统计)。
  十八站乡全境地跨呼玛河两岸,属山间盆地。全乡总面积2534平方公里,十八站林业局驻十八站村,经营林业生产。有耕地2.3万亩,主要种植小麦。鄂伦春族主要从事林业,兼事狩猎。全乡共辖十八站、十八站鄂族村、庆丰、创业鄂族村、创业、奋斗、兴建、永丰等8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2.3万人,除鄂伦春族和汉族外,还有满族等其他少数民族人口200余人。乡政府驻地十八站村。
  位于境内十八站村西呼玛河北岸二级台地上的“十八站遗址”,属旧石器文化遗址,为黑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三、漠河县
  西林吉镇 隶属漠河县管辖。位于县境中部,东邻老潮河,西靠卧龙山,为漠河县城。
  西林吉镇,原名“栖林集”(原址位于今镇址北9公里处的额木尔河西岸,今农业三连驻地),属汉语地名,“栖林”是清末对少数民族的称呼。1968年修筑铁路和林业开发总体设计,逐步演变为“西林吉”。
  清代中叶,“栖林集”是汉族商人与鄂温克、鄂伦春猎民易物交换商品的集市,隶属布特哈总管管辖。清末,1909年(清宣统元年)隶属漠河总卡官管辖。中华民国成立后,始隶漠河设治局,后隶漠河县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7年3月,并人呼玛县,隶属漠河区管辖,1950年改为第五区。60年代后期,为开发林区,设立了西林吉林业局。1973年3月,设置古莲区。1981年8月,正式设置漠河县,县政府驻地西林吉,设置镇的建制。
  西林吉镇总面积187平方公里,是一个新兴的森林工业城镇。1982年人口普查,全镇有居民2672户,11874人。1987年5月,遭受特大森林火灾的洗劫,整个县城变为废墟。灾后,经过两年的重建,西林吉镇面貌一新。城镇占地面积由原来的5.74平方公里扩大到8.74平方公里,主要街道全部改建为水泥路面,城内共划为56个建筑小区。整个街面布局合理,井然有序。镇办工业主要有木材加工、木制品、酿酒等。全镇辖有1个街道、13个居委会。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2.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3万人;满、蒙古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5%。
  劲涛镇 隶属漠河县管辖。位于县境东部,额木尔山脉西麓,东与塔河县毗邻,南与呼中区相连。镇政府驻地距县城60公里。
  劲涛镇,原名“阿木尔镇”,以阿木尔河(即额木尔河)得名。1970年筹建阿木尔林业局,翌年修建嫩林线樟(岭)古(莲)段铁路时,于此设置劲涛火车站,隶属阿木尔区管辖。1974年9月,设置阿木尔镇。1981年8月,划归漠河县管辖。1983年11月,为使镇名与劲涛火车站名一致,将阿木尔镇更名为劲涛镇。
  劲涛镇,是漠河县东部地区主要城镇。全镇辖区总面积5608平方公里。劲涛镇属于林业城镇,镇内98%的机关企事业单位为林业系统。1987年5月,遭受特大森林火灾洗劫,全城被烧毁。经过两年复建,一座崭新的林业城镇又屹立在崇山峻岭之中。全镇共辖1个街道、11个居民委员会。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4944人,全部为城镇人口,其中满、蒙古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4%。
  图强镇 隶属漠河县管辖。位于县境中部,大兴安岭北坡额木尔河上游北岸。镇政府驻地距县城30公里。“图强”,因嫩林铁路图强站得名。1970年3月,建立图强林场,隶属阿木尔林业局管辖。1973年嫩林线铁路樟(岭)古(莲)段通车,于境内设图强车站。1977年3月,将图强林场从阿木尔林业局划出,建立图强林业局,同时设置图强区,并设图强镇。1981年8月,正式设置漠河县,撤销图强区,图强镇由漠河县管辖。
  图强镇是漠河县重要林区城镇之一。全镇辖区总面积4059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90%,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中草药材分布广、储量大。镇办工业以木材加工、木器加工为主,镇内90%的机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属于林业系统。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1.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03万人;满、蒙古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4%。
  长缨镇 隶属漠河县管辖。位于县境东部,东与塔河县毗邻,西与劲涛镇接壤。镇政府驻地距县城55公里。1971年建立长缨林场,隶属阿木尔林业局管辖。1981年8月,划归新设置的漠河县管辖。1987年4月,以长缨林场经营范围设置长缨镇,实行“政企合一”的体制。
  长缨镇辖区属低山丘陵地带,嫩林线铁路经此设站,属林业城镇。全镇总面积282平方公里,零星小块耕地主要种植蔬菜。镇办工业以木材生产为主。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376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328人。
  育英镇 隶属漠河县管辖。位于县境中部,东邻图强镇,西靠西林吉镇。镇政府驻地距县城12公里。原名老潮河林场,建于1970年9月,隶属阿木尔林业局管辖。1977年3月,从阿木尔林业局划出,更名为育英林场。1981年8月,划归漠河县管辖。1987年4月,设置育英镇,以原林场经营范围为育英镇的行政区域,实行“政企合一”的体制。
  育英镇辖区位于阿木尔河流域的山坡地带,地势较平缓。全境总面积330平方公里,森林资源丰富。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404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848人。
  漠河乡 隶属漠河县管辖。位于县境最北端,黑龙江上游南岸,七星山脚下,西与内蒙古自治区毗邻,北与俄罗斯的赤塔、阿穆尔两州隔江相望。乡政府驻地距县城83公里。
  漠河乡名源于驻地漠河村名。漠河,又名“墨河”,发源于大兴安岭北麓,北流注入黑龙江,因河水黑如墨,故名。建村时以河得名。俗称“北极村”。明代,此地设有木河卫、隶属奴尔干都司管辖。清初,黑龙江设治后,隶属黑龙江副都统管辖。1860年(清咸丰十年)始有人居住,是通往老沟金矿的一个驿站。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清廷于此创办漠河金矿总局。清末,1909年12月(清宣统元年十一月)设置漠河总卡衙门,属黑河府境内,隶属瑷珲兵备道。中华民国成立后,1914年7月,将漠河总卡衙门改设漠河设治局,遂为治城。1917年1月,漠河“改局为县”,成为漠河县城。东北沦陷后,设漠河保,1941年改为漠河街。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7年3月,撤销漠河县,建立漠河区,隶属呼玛县。1950年改为第五区。1956年撤区划乡,设置漠河乡。1958年9月,改称漠河人民公社。1981年8月,划归漠河县管辖。1984年初,改为漠河乡。
  漠河乡全境地处大兴安岭北麓。全乡总面积2380平方公里。境内山峦起伏,绝大部分为林区,沿江有少部分平地,野生动物及黄金资源丰富。全乡有耕地1.6万亩,无霜期短,主要种植小麦、燕麦,粮食已自给有余。全乡共辖漠河、大草甸子、洛古河3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301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占37%。乡政府驻地漠河村。
  位于黑龙江畔的漠河村,俗称“北极村”。每年夏至前后有极昼现象,素有“不夜城”之称,是全国观赏北极光和白夜胜景的最佳之处。
  1984年8月,建筑了“北陲亭”和“北陲哨兵”塑像。
  漠河村西南的金沟村(今金沟林场驻地),是清代著名的“金沟”,别名“胭脂沟”。
  兴安乡 隶属漠河县管辖。位于县境东北部,黑龙江右岸,东与塔河县毗邻,北与俄罗斯的阿穆尔州隔江相望。乡政府驻地距县城110公里。
  兴安乡,原名额木尔乡,以额木尔河得名。清末,1909年(清宣统元年)设置阿穆尔卡伦,遂形成屯落,隶属漠河总卡官统辖,属黑河府辖境。中华民国成立后,1914年7月,划归漠河设治局管辖。1917年1月,漠河“改局为县”,隶属漠河县管辖。东北沦陷后,初隶连崟镇保,后设额木尔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7年3月,并人呼玛县,建立额木尔村政权,隶属第五区管辖。1956年撤区划乡,设置额木尔乡,乡政府驻在“古城岛”上。1958年9月,改称额木尔人民公社。因遭水害,1961年公社驻址从古城岛上迁到江南岸。1963年更名为兴安公社,公社驻地兴安村。1981年8月,将兴安公社划归新设置的漠河县管辖。1984年初,政社分开,改为兴安乡。
  兴安乡全境总面积1428.4平方公里,山峦起伏,森林密布,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黑龙江和额木尔河盛产江鱼,被誉为“兴安渔乡”。境内古城岛村,因1985年春汛发生冰凌灾害被冲毁,全村居民从岛上迁到江南岸,建立古城新村。全乡有耕地1.3万亩。经济以林业和副业为主。全乡共辖黄花岭、大河西、古城岛、二十五站4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917人。乡政府驻地大河西村。
  境内黑龙江上中国一侧的古城岛,是著名的雅克萨战争清军指挥部驻地,对岸即“雅克萨城”(今俄罗斯阿尔巴津镇)。
  四、加格达奇区
  加北乡 隶属加格达奇区管辖。位于加格达奇区境北部,东、北与松岭区毗邻,西与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相连。乡政府驻地南距市区6公里。“加北”,原是嫩林线铁路加格达奇北侧第一个工区车站的站名。1965年3月,从安达县三发公社迁来的部分农民于此开荒建屯,定名林海人民公社,隶属大兴安岭特区管辖。1981年改称加北公社,隶属加格达奇区管辖。1984年6月,政社分开,改为加北乡。
  加北乡辖区地势较平坦,土壤肥沃。属城郊乡。全乡总面积458平方公里,大部分为林地,乡管已垦耕地1.4万亩,主要种植蔬菜。境内山产品丰富,除猴头、木耳、蘑菇、榛子外,还有黄芪、贝母等中草药材。乡办工业有综合加工厂、铁木加工厂等。全乡共辖加北、五一、幸福3个村,总人口约6500人,其中满、蒙古,回族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2%。乡政府驻地加北村。
  白桦乡 隶属加格达奇区管辖。位于加格达奇区境南部,东、南、西三面为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所环绕。乡政府驻地距市区28公里。乡名来自境内白桦火车站名。1974年,从辽宁、吉林、山东等地流入的自流人员先后于白桦排地区定居,开荒生产,形成屯落,隶属加格达奇区管辖。1978年9月,正式成立白桦人民公社。1984年6月,改为白桦乡。
  白桦乡全境地处大兴安岭南坡,村民主要分布在甘河东岸。全乡总面积738平方公里,大部分为林地,已开垦耕地2万亩,主要种植小麦、蔬菜等。未开垦荒地尚有10万余亩,草原约15万亩。山区出产蘑菇、木耳及黄芪、贝母等中草药材。全乡共辖白桦、双河、靠山、东沟、三泉、加南、五叉沟等7个村,总人口约8000人,其中满、蒙古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2.5%。乡政府驻地白桦村。
  五、松岭区
  小杨气镇 隶属松岭区管辖。位于松岭区境西部,为松岭区政府驻地。
  为全面开发大兴安岭林区,1970年松岭林业局迁至小杨气,人口聚集形成自然镇,称松岭镇,隶属松岭区管辖。1981年为与驻地火车站名称统一,更名为“小杨气”。1987年4月,正式设置小杨气镇。属新兴的林业城镇。镇内有5条马路、10条大街,笔直宽敞的松岭大街为中央大街。镇办集体经济有木器加工厂、制酒厂、制砖厂和两个农业生产队等。全镇分设3个街道,1992年末总人口为1.7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67万人。镇政府驻地小杨气镇内。
  大杨气镇 隶属松岭区管辖。位于松岭区境西北部,西邻内蒙古自治区。镇政府距区政府驻地30公里。1965年建立环宇林场,隶属松岭区管辖。1987年4月,正式设置大场气镇,为林区新兴城镇,与林场“政企合一”。嫩林线铁路经此设站。全镇总面积707平方公里,境内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有木耳、蘑菇、黄花菜等山产品及黄芪、白芍等中草药材;野生动物有黑熊、犴、野猪等。经济以木材生产为主,实行采育结合。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522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763人;满、蒙古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6%。镇政府驻地大杨气镇内。
  劲松镇 隶属松岭区管辖。位于松岭区境西北端,西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北与新林区、呼中区毗邻。镇政府距区政府驻地40公里。原为原始森林区,1965年后,随着林区的开发建设于此设立火车站,并建有壮志林场,隶属松岭区管辖。1987年4月,正式设置劲松镇,实行“政企合一”体制。
  劲松镇辖区位于大兴安岭伊勒呼里山南坡顶部。全镇总面积1277平方公里。境内动植物资源丰富,有蘑菇、猴头及党参、黄芪、贝母等中草药材;野生动物有犴、黑熊、狍子、马鹿等。经济以木材生产为主,机械化程度较高。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6661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368人。镇政府驻于镇内。
  古源镇 隶属松岭区管辖。位于松岭区境偏北部,东与南瓮河林业局接壤,西南与小杨气镇毗邻。镇政府距区政府驻地15公里。以古里河发源地而得名。1965年建古源林场,隶属松岭区管辖。1987年4月,设置古源乡。1991年3月,改为古源镇,与林场“政企合一”。全镇总面积832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积781.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94%。经济以木材生产为主。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4397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205人。镇政府驻地古源站。
  新天镇 隶属松岭区管辖。位于松岭区境西北部,东与南瓮河林业局毗邻,北与新林区接壤。镇政府距区政府驻地50公里。1966年从壮志林场划出建望峰林场,后以境内火车站名改为新天林场。1987年4月,设置新天乡。1991年3月,改设新天镇,与林场“政企合一”。
  新天镇辖境地处伊勒呼里山南坡顶部,全镇总面积436平方公里,林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1%。除木材生产外,山产品有蘑菇、黄花及党参、贝母、黄芪等中草药材。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208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846人。
  六、新林区
  新林镇 隶属新林区管辖。位于新林区境中部,为新林区政府驻地。原属呼玛县管辖的林区。1964年划归大兴岭特区管辖,翌年设立新林林业公司,1967年改为新林林业局,区、局“政企合一”。林业人口迅速聚集,形成自然镇。1987年4月,正式设置新林镇,为新兴的林业城镇。
  新林镇辖境地势较平坦,总面积15平方公里,镇内建有6条马路。工业有林业机械修配厂、白灰厂、木材综合加工厂等。镇郊有耕地0.3万亩,以种植蔬菜为主。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244万人,共中非农业人口2.42万人;回、蒙古、朝鲜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4%。镇政府驻地林城街。
  翠岗镇 隶属新林区管辖。位于新林区境东北部,东北与塔河县毗邻。镇政府距区政府驻地45公里。翠岗,为“碧绿长青的山岗”之意。1958年开始筹建翠岗林场,1965年建成投产,隶属新林林业公司管辖。1967年改称翠岗公社,隶属新林区(林业局)管辖。后将翠岗公社又改为翠岗林场。1987年4月,设置翠岗镇,为林区城镇,与林场实行“政企合一”。全镇总面积1594平方公里。经济以营林为基础,以木材生产为重点。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8191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112人;回、满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3%。镇政府驻地翠岗林场。
  塔源镇 隶属新林区管辖。位于新林区境西南部,塔河上游纵贯全境,南与松岭区毗邻,西与呼中区相连。镇政府距区政府驻地25公里。塔源,以塔河的发源地得名。1958年筹建塔源林场,1965年建成投产,隶属新林林业公司管辖。1967年改称塔源公社,改隶新林区(林业局)管辖,后将塔源公社改为塔源林场。1987年4月,设置塔源镇,是与林场政企合一的林业城镇。
  塔源镇辖区位于伊勒呼里山顶部,全镇总面积1275.6平方公里。境内均为原始森林,以木材生产为主。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5641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543人。镇政府驻地塔源村。
  碧洲镇 隶属新林区管辖。位于新林区境西北部,西与呼中区毗连。镇政府距区政府驻地35公里。“碧洲”,因境内多樟子松而得名。原属呼玛县管辖的林区,1958年开始筹建碧洲林场。1965年建成投产,并改称碧洲公社,隶属新林林业公司管辖,1967年改隶新林区(林业局)。1970年复又改为碧洲林场。1987年4月,设置碧洲乡。1991年3月,改设碧洲镇,实行“政企合一”。全镇总面积913.7平方公里,森林资源丰富,以木材生产为主。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521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972人;满、蒙古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3%。镇政府驻地碧洲村。
  林海镇 隶属新林区管辖。位于新林区境南部。镇政府距区政府驻地10公里。曾名“西里尼”,以西里尼西河得名。“西里尼”,鄂伦春语,为“死地”之意。原属呼玛县管辖的林区,1958年筹建西里尼经营所,1961年改名“三荣岗”。1970年以境内火车站名改为林海经营所,隶属新林区管辖。1977年改称林海公社,1981年恢复林海经营所名称。1987年4月,设置林海乡。1991年3月,改设林海镇,为“政企合一”的林业城镇。全镇总面积119.2平方公里,以营林为主。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2872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786人。镇政府驻地林海村。
  宏图镇 隶属新林区管辖。位于新林区境西南部,西、北两面与呼中区毗连。镇政府距区政府驻地20公里。1968年建立红卫林场,隶属新林区管辖。1970年改称前进公社。1981年以境内火车站名改为宏图林场。1987年4月,设置宏图乡。1991年3月,改设宏图镇,实行“政企合一”。全镇总面积809.7平方公里,以木材生产为主。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380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636人。镇政府驻地宏图村。
  大乌苏镇 隶属新林区管辖。位于新林区境西部,西与呼中区毗邻。镇政府距区政府驻地15公里。以大乌苏河得名。大乌苏,鄂伦春语,意为“大水的地方”。1958年筹建大乌苏林场,1965年建成投产,隶属新林林业公司管辖。1967年改名立新林场,隶属新林区(林业局)管辖。1970年恢复大乌苏林场名称。1987年4月,设置大乌苏镇,为新兴的“政企合一”的林区城镇。全镇总面积817平方公里,森林资源丰富,多为樟子松、落叶松等。经济以木材加工为主。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646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409人。镇政府驻地大乌苏村。
  塔尔根镇 隶属新林区管辖。位于新林区境北端,西北部和东北部与塔河县相连。镇政府距区政府驻地75公里。塔尔根,鄂伦春语,意为“塔头甸子”。原属呼玛县管辖的林区,1964年划归大兴安岭特区。1958年筹建塔尔根林场,1965年建成投产,隶属新林林业公司管辖,1967年隶属新林区(林业局)。1968年改称卫东林场,1970年改为塔尔根公社,1981年恢复塔尔根林场名称。1987年4月,设置塔尔根乡。1991年3月,改设塔尔根镇,实行“政企合一”体制。全镇总面积623.9平方公里。以营林为基础,以木材生产为重点,开展综合性经营。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303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982人;蒙古、满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3%。镇政府驻于镇内。
  七、呼中区
  呼中镇 隶属呼中区管辖。位于呼中区境偏北部,为呼中区政府驻地。“呼中”,因位于呼玛河中游而得名。原属呼玛县管辖的林区,1964年8月,划归大兴安岭特区管辖,始设呼中林业公司,林业人口迅速聚集,形成自然镇,1972年始称呼中镇。1987年4月,正式设置呼中镇。
  呼中镇是大兴安岭林区主要林业城镇之一,林碧线铁路经此设站。全镇总面积8.4平方公里,镇内建成3条主要街道。镇办工业有木器厂、五金厂、制毡厂等。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2.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7万人。镇政府驻地向阳路。
  呼源镇 隶属呼中区管辖。位于呼中区境中部,呼玛河上游。镇政府距区政府驻地37公里。“呼源”,以境内呼源河得名。1967年建立呼源林场,隶属呼中区(林业局)管辖。1987年4月,设置呼源镇,与林场“政企合一”。全境地跨呼玛河上游两岸,总面积694.6平方公里。以木材生产为主。有耕地1500亩,主要种植蔬菜。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940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195人。镇政府驻地呼源村。
  碧水镇 隶属呼中区管辖。位于呼中区境北部,北与塔河县分界。林碧线铁路终点站。镇政府距区政府驻地12公里。“碧水”,为“山青水秀,碧波荡漾”之意。1971年建立碧水林场,隶属呼中区管辖。1987年4月,设置碧水镇,与林场“政企合一”。全镇总面积458.6平方公里,林业资源多为樟子松、落叶松、白桦等。以木材生产为主。镇办工业有木器厂、木材综合厂等。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1.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3万人。镇政府驻地碧水村。
  宏伟镇 隶属呼中区管辖。位于呼中区境东部,东、南两面与新林区毗连。镇政府距区政府驻地9公里。原属呼玛县管辖的林区,1964年划归大兴安岭特区。1970年建立宏伟林场,隶属呼中区(林业局)管辖。1987年4月,设置宏伟乡。1991年3月,改设宏伟镇,实行“政企合一”体制。全镇总面积928平方公里,森林资源丰富,多为落叶松、樟子松、白桦等。以营林和木材生产为主,实行采、集、运、修、贮综合性经营。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269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262人。镇政府驻地宏伟村。
  雄关镇 隶属呼中区管辖。位于呼中区境东部,东、南两面与新林区毗邻。镇政府距区政府驻地50公里。镇名“雄关”一词,来自毛泽东词“雄关漫道真如铁”之句。1974年建立雄关林场,隶属呼中区管辖。1987年4月,设置雄关乡。1991年3月,改设雄关镇。全镇总面积159.6平方公里,境内多落叶松、白桦等。以木材生产和营林为主,实行采、集、运、贮、修综合性经营。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104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40人。镇政府驻地雄关村。
  苍山镇 隶属呼中区管辖。位于呼中区境中部,镇政府距区政府驻地33公里。以境内苍山得名,为林业城镇。1969年建立苍山林场,隶属呼中区(林业局)管辖。1987年4月,设置苍山乡。1991年3月,改设苍山镇,镇政府与林场实行“政企合一”体制。全镇总面积273平方公里,呼玛河纵贯南北。以木材生产和营林为主,兼采、集、运、贮、修、加工于一身的综合性经营。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122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162人。镇政府驻地苍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