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红兴隆垦区
第二节 红兴隆垦区
友谊农场 黑龙江省农场总局系统国营农场,隶属红兴隆农场管理局。位于友谊县境内,场部设在友谊镇。
友谊农场,是1954年苏联政府援助建立的大型机械化谷物农场。为纪念中苏之间的友谊,故命名“国营友谊农场”。1954年10月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关于建立国营友谊农场的决定》,并指定场址设在黑龙江省集贤县三道岗地区,任命王操犁(黑龙江省农业厅厅长)为场长。同年11月进行勘测设计,并选定三道岗东北8公里处作为总场场部,于12月21日举行升旗仪式,象征着友谊农场的诞生。1955年5月初开始开荒,到6月9日共开荒39.3万亩,当年播种小麦5.27万亩。总场下设5个分场(实行总场、分场、生产队三级管理),1956年基本建成,到1957年已拥有耕地45.5万亩,拖拉机97台、联合收割机96台、汽车60台,职工2360人,总人口5400人。1958年10月,将集贤县的兴隆、三道岗、七星、友林4个乡和套河乡的3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并入友谊农场,成立友谊人民公社,实行“社场合一”管理体制。1960年4月,撤销友谊公社,以友谊农场管理范围设置友谊县,实行“县场合一”管理体制。1968年6月,组建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将友谊农场编为第三师第十八团。1973年9月,国务院批准,正式撤销友谊县。1976年2月,撤销生产建设兵团,恢复友谊农场,隶属红兴隆农场管理局。1984年12月,仍以原友谊农场场区范围恢复友谊县,是个纯农垦企业的农场县。1992年,总场下设11个农业分场,全场总人口12.5万人。
友谊农场场区地处三江平原腹部,地势平缓,土地连片,是我国最大的机械化国营农场。农业机械化综合程度达90%以上,五分场是我国北方旱粮现代化生产试验基地,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978年4月,确定五分场二队为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试点单位,从美国引进具有70年代先进水平的农机装备,配备20名工人,耕作3万亩土地。1978—1984年,全队人均年生产粮食207.4吨,创年产值8.77万元。全场总面积283.2万亩,其中耕地面积127.2万亩,可垦荒地35.8万亩。以农业为主,兼多种经营。粮食作物有小麦、大豆、玉米、水稻等,经济作物有甜菜、葵花籽、白瓜籽、烤烟等。工业发展较快,已形成食品、糠醛、水泥、建材、造纸、机械等10多个门类,数百个品种的工业体系。1992年粮豆总产量1.5亿公斤,工农业总产值2.96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占58%。总场场部友谊镇,已成为新型的综合性城镇,场部机关、学校、医院和工商企业均集中于镇内,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达2.38万人。
二九一农场 黑龙江省农场总局系统国营农场,隶属红兴隆农场管理局。位于友谊、桦川两县及富锦市交界处,场部在友谊县境内。
二九一农场,以农建二师六团(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九十七师第二百九十一团)部队代号命名。1955年6月,农建二师六团以团为单位开进集贤县东北部地区建场。同年10月,中央军委命令农建二师就地集体转业。黑龙江省国营农场管理厅尊重二九一团战士的意愿,命名为“二九一农场”。1968年6月,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编为第三师第二十八团。1976年2月,撤销生产建设兵团,恢复农场体制,更名为“宏图农场”。1978年10月,恢复二九一农场原名。下设两个农业分场。
二九一农场地处三江平原腹部,地势平坦,土地连片,适宜机械化作业。场区总面积586.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0.1万亩。主要种植小麦、大豆,1992年粮食总产量806万吨,农业总产值8574万元。场办工业有机械修造、粮油加工、木材加工、制砖厂等。交通方便,哈同公路经过场部。1992年末全场总人口1.8万人。场部所在地已形成农垦小城镇,总人口达7639人。
五九七农场 黑龙江省农场总局系统国营农场,隶属红兴隆农场管理局。位于宝清县境北部,七星河与挠力河相交的三角地带。场部距宝清县城20公里。
五九七农场,是以中国人民解放军预备四师的代号“○五九七”命名的。1956年,“0597”师全体转业官兵到宝清县建立农场,归八五二农场领导,编为第三分场。1957年,由八五二农场划出,成立八五五农场,归牡丹江铁道兵农垦局领导。1959年,划归合江农垦局领导,同时改名为“国营五九七农场”。1968年6月,成立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将五九七农场编为第三师第十九团。1976年2月,撤销生产建设兵团,恢复农场体制,仍称五九七农场。全场下设4个分场,1992年末总人口2.95万人。
五九七农场地处三江平原南缘,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场区总面积为96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2.4万亩,盛产小麦、大豆、玉米、水稻等,1993年粮食总产量8.18万吨。同时兼营养鹿场、园林场等,生产名贵中药鹿茸、鹿胎膏。场办工业有采石场、煤矿、制砖厂、制酒厂等。场部所在地“双柳河”,已建成农垦小城镇,有工厂、中小学校、医院等,总人口106万人,占全场总人口的36%。
八五二农场 黑龙江省农场总局系统国营农场,隶属红兴隆农场管理局。位于宝清县境东南部,完达山北麓。场部距宝清县城58公里。
八五二农场,以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部队的代号命名。1956年,铁道兵第二师、第三师7000名复员转业官兵开进宝清县南横林子地区,开荒建场,隶属铁道兵农垦局领导。1958年,又有大批转业官兵及山东等省支边青年相继进场参加开发建设。1962年,农场由三级管理改为两级核算。1968年6月,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将八五二农场编为第三师第二十团。1976年2月,撤销生产建设兵团,恢复农场体制,仍称八五二农场,下设7个分场。全场总人口、耕地面积,均居黑龙江垦区百个农场的前三位。
八五二农场地处三江平原完达山亚区地带。境内有蛤蟆通河、大索伦河等,水资源充足,土地肥沃。由八五二农场出工,于1958年11月动工兴建,1970年10月重建的蛤蟆通河上游的蛤蟆通水库,是以防洪、灌溉为主,兼顾养鱼、发电的大型综合利用水库,蓄水量1.6亿立方米,受益面积30万亩,为农场发展农业生产提供了条件。场区总面积136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06.5万亩。以种植粮豆为主,兼多种经营。1992年粮食总产量15.19吨,农业总产值1.63亿元。山区盛产人参、五味子等名贵中药材以及猴头、蘑菇、木耳等山产品。蛤蟆通河特产高背银鲫鱼。场办工业有煤矿、建材厂、造纸厂、清洗机厂等。1992年末全场总人口5.3万人。
场部所在地南横林子镇,因紧靠完达山北麓的横向山林而得名。场部机关、学校、医院、商店和场办工业均集中于镇内,1992年末总人口达8774人,已成为新兴的农垦城镇。
八五三农场 黑龙江省农场总局系统国营农场,隶属红兴隆农场管理局。位于宝清县境东北部,场部距宝清县城96公里。
八五三农场,1956年10月开始组建,以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8503部队代号定名为八五○三农场。同年11月,正式命名为八五三农场。1968年6月,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编为第三师第二十一团。1976年2月,撤销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恢复农场体制,仍改为八五三农场。下设7个农业分场和7个经营林、牧的场队。1992年末全场总人口3.8万人。
八五三农场地处三江平原南缘,场区北部为低平原,西临蛤蟆通河,宝清河纵贯场区,河网密布。所属四分场就是三面环水,一面沼泽,车马难进,开垦难度最大的“雁窝岛”,它的开发事迹被加工改编成电影《北大荒人》,“雁窝岛”之名流传全国。1961年10月,国家副主席董必武亲笔为“雁窝岛”题名。经过数十年开发建设,八五三农场成为黑龙江垦区重要的产粮大场之一。场区总面积154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81.2万亩,以种植小麦、大豆、玉米为主。1988年粮豆总产量达11万吨,农业总产值超过1亿元。场区南部山区,盛产人参、鹿茸、五加参、五味子等名贵中药材及猴头、蘑菇、木耳等土特产品。场办工业有建材、水泥、农机修造厂等。场部所在地清河镇,已形成初具规模的农垦小城镇。城镇辖区划分为行政区、工业区、商业区、文化区和居民区。镇内总人口已达1万余人,约占全场总人口的1/4。
在四分场场区内,挠力河南岸,有铁器时代古城遗址一座,在城北30米处有墓群。曾出土骨鱼镖、铁刀、陶罐等遗物。
饶河农场 黑龙江省农场总局系统国营农场,隶属红兴隆农场管理局。位于饶河县北部,场部距饶河县城33公里。
饶河农场,因场部原驻饶河镇而得名。1964年3月,将原八五九农场的畜牧场、二分场及八五九农场与人民公社插花地带的3个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队合并,组建国营饶河农场。1968年6月,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编为第三师第二十二团。1976年2月,撤销生产建设兵团,恢复农场体制,更名为万山红农场。1978年,恢复饶河农场名称,隶属红兴隆农场管理局。
饶河农场地处三江平原沿江三角洲亚区。东濒乌苏里江,北临挠力河,水资源充足,自然资源丰富。乌苏里江盛产大麻哈鱼、乌苏里貉,山区盛产五味子、木耳、蘑菇及各种山果。场区总面积61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6万亩。以种植麦豆为主,1992年粮食总产量4.54万吨,农业总产值5102万元。场办工业有木材加工、粮油加工、农机修造厂等。全场总人口约1.2万人。场部所在地欣城,1969年始建,因西靠矢山,故名“万山红”。1981年地名普查,更名为“欣城”,意为“欣欣向荣,兴旺发达”。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已超过5000人,已成为边境农垦小城镇。
北兴农场 黑龙江省农场总局系统国营农场,隶属红兴隆农场管理局。位于勃利县境东北部,完达山北麓,场部距七台河市政府驻地35公里。
北兴农场,以场区内“北兴岗”得名。原为金沙农场(今八五五农场)的一、三、五分场,始建于1955年10月。1963年1月,组建新场,命名为“北兴农场”,隶属东北农垦总局密山分局。1968年6月,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编为第三师第三十二团。1976年2月,撤销生产建设兵团,恢复农场体制,改为北兴农场,隶属红兴隆农场管理局。
北兴农场场区地处完达山北麓的丘陵漫岗地带,三面环山,西部为漫岗台状盆地。全场土地面积116.5万亩,其中耕地面积36.5万亩,牧地16.4万亩,林地39.6万亩。农业生产主要种植小麦、大豆,1992年粮食总产量6.3万吨。场办工业有小煤窑、采金、饲料加工和制材厂等。全场总人口2.2万人。场部所在地原称“北星”,曾是日本移民的开拓点,建场时将“北星”改为“北兴”。今已发展成为约有6000人口的小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