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宝泉岭垦区

第四节 宝泉岭垦区


  新华农场 黑龙江省农场总局系统国营农场,隶属宝泉岭农场管理局。位于鹤岗市南部与汤原县交界处,场部距鹤岗市区25公里。
  新华农场,其前身为伏尔基河荣军农场。因场部位于新华火车站附近,后改名为新华农场。1949年9月,松江省民政厅荣管处为组织各荣军院校已经康复并且残废较轻的荣誉军人参加生产,由财政拨款建房和购置农机具,在鹤立荣校校长李文奎的带领下,于原鹤立县境内创建鹤立荣军农场,命名为“松江省鹤立荣军机械农场”,安置三等残废军人和慢性病病愈军人800余人。这些荣、病军人大部分来自鹤立、汤原、绥滨、富锦、依兰等荣校。后将鹤立荣军机械农场改为“伏尔基河荣军农场”。1953年初移交松江省农林厅管理,1956年8月改为“伏尔基河机械农场”,隶属黑龙江省农场管理局。1958年11月,实行“场社合并”,更名为“鹤岗人民公社伏尔基河经济区”。1959年3月,改为伏尔基河畜牧场。1965年4月,改为伏尔基河农场,隶属东北农垦总局。1968年6月,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编为第二师第十六团。1976年4月,撤销生产建设兵团后,恢复农场体制,更名为新华农场,隶属宝泉岭农场管理局。1992年末全场总人口2.4万人。
  新华农场场区地处三江平原松花江下游平原亚区。西部是小兴安岭余脉的丘陵漫岗,东部为梧桐河、鹤立河冲积平原。全场土地面积97万亩,其中耕地面积59.4万亩,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大豆、玉米、水稻等。1992年粮食总产量6.1万吨,农业总产值6583万元。场办工业有粮油加工、造纸、建材、煤炭、农机制造厂等,包装纸、鹿茸片等产品畅销省内外。场部设在鹤岗市新华镇,场部总人口9448人。
  宝泉岭农场 黑龙江省农场总局系统国营农场,隶属宝泉岭农场管理局。位于萝北县境西南部,场部北距萝北县城30公里,南距鹤岗市22公里。
  宝泉岭农场,以地貌特征得名。场部东山脚下有一古泉,细水长流,故得名“宝泉岭”。1949年冬勘察场址,1950年4月,东北军区解放一团开荒建场。1951年10月,东北公营农场管理局统一解放团农场名称,解放一团农场定名为“宝泉岭农场”。1955年6月,划归黑龙江省国营农场管理厅领导。1958年4月,划归合江农垦局领导。1963年1月,划归东北农垦总局领导。1968年6月,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编为第二师第十五团。1976年2月,撤销生产建设兵团,恢复宝泉岭农场名称,隶属宝泉岭农场管理局。1992年末全场总人口2.25万人。
  宝泉岭农场地处黑龙江、松花江两江三角地带西部。场区总面积107.8万亩,其中耕地面积40.8万亩,林地14.5万亩,可垦荒地12.8万亩。农业生产以种植小麦、大豆、玉米为主。1992年粮食总产量6.3万吨,猪、牛、羊肉产量2165吨,农业总产值7589万元。场办工业有砖瓦厂、木材厂、煤矿、造纸厂等。场部所在地宝泉岭镇,是宝泉岭农场管理局及其直属11个单位的驻地。哈萝公路和佳鹤铁路于此通过。镇区总面积为5.75万亩,总人口约1.5万人,是新兴的农垦小城镇。
  共青农场 黑龙江省农场总局系统国营农场,隶属宝泉岭农场管理局。位于萝北县境中部,场部距萝北县城10公里。
  共青农场,原名“青年农场”,后改称“向阳农场”,1985年改为“共青农场”。1955年5月,毛泽东主席发表“农村是个广阔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的指示。共青团中央为此向全国广大青年发出“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北京市石景山区青年杨华率先响应,并联合庞淑英等4名青年发出倡仪,组成北京市志愿垦荒队远征北大荒,仅10天时间全市即有2000余人报名,市团委从中遴选60名青年组成先遣队,由杨华任队长。8月30日,垦荒队员乘火车北上,来到黑龙江省萝北县。相继还有哈尔滨、天津等地青年垦荒队抵达萝北。杨华率领的北京青年垦荒队于同年9月3日,在鸭蛋河岸开荒建点。1956年“五四”青年节,为各队命名,建立集体农庄。北京青年垦荒队的新建点,命名为“北京青年集体农庄”,简称“北京庄”。依次为“天津庄”、“哈尔滨庄”等,共8个集体农庄。1958年春,十万转业官兵开进北大荒,以青年集体农庄各庄为基础,扩建新场,改名“青年农场”。1963年1月,为独立核算的农场,隶属东北农垦总局萝北分局。1968年6月,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编为第二师第十四团。1976年2月,撤销生产建设兵团,恢复农场体制,改为“向阳农场”,隶属宝泉岭农场管理局。1985年8月,为纪念青年垦荒队开发北大荒30周年,胡耀邦同志亲自为农场题写“共青农场”场名,从此更名为共青农场。
  共青农场地处三江平原松花江下游平原区,地势平坦。场区土地面积84万亩,其中耕地面积44.2万亩。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大豆、玉米、甜菜等,1992年粮食总产量5.2万吨,农业总产值5270万元。场办工业有建材、木材加工、粮油加工、食品加工厂等。所产豆饼粉远销日本、荷兰、新加坡等国。1992年全场总人口1.8万人,其中场部所在地人口5874人。
  军川农场 黑龙江省农场总局系统国营农场,隶属宝泉岭农场管理局。位于萝北县境东南部,场部距萝北县城34公里。
  军川农场,原为萝北农场的两个分场。1959年3月,将萝北农场第八、第九分场合并,成立军川农场,1963年1月改为独立核算的农场。隶属东北农垦总局领导。1968年6月,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编为第二师第十一团。1976年2月,撤销生产建设兵团,恢复军川农场,隶属宝泉岭农场管理局。1992年末全场总人口1.9万多人。
  军川农场地处松花江、黑龙江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是黑龙江省重点机械化农场之一。场区土地面积87万亩,其中耕地面积45.5万亩,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大豆、玉米等,1992年粮食总产量5.7万吨。场办工业有农机修配、木材加工、粮油加工、建材、制酒等。场部所在地系1959年建点,经数十年建设,镇内总面积已达3.07平方公里,总人口5900余人,已发展成初具规模的农垦小城镇。
  江滨农场 黑龙江省农场总局系统国营农场,隶属宝泉岭农场管理局。位于萝北县境东北部,黑龙江右岸,场部距萝北县城49公里。
  江滨农场,于1956年建场,因其濒临黑龙江而得名。1956年四五月间,山东青年垦荒队到达萝北县东北部开荒建点,分设开封、新升两个乡。1958年9月,十万转业官兵组建的预备一师、七师在开封、新升乡的基础上组建江滨农场,场部设在“肇兴”,下设4个分场,即:肇兴为一分场,开封为二分场,新升为三分场,三马架为四分场。同年10月,萝北县境内农场全部合并成立萝北农场,下设13个作业区,开封、新升分场分别为十一、十二作业区。翌年,将作业区改为分场。1963年3月,萝北农场改为萝北农垦分局,将十一、十二分场合并为江滨农场,隶属东北农垦总局领导。1968年6月,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编为第二师第十团。1976年2月,撤销生产建设兵团,恢复江滨农场,隶属宝泉岭农场管理局。1992年全场总人口1.7万人。
  江滨农场地处黑龙江右岸,场区地势较平坦,平均海拔64米。场区土地面积53万亩,其中耕地面积33.5万亩,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大豆、玉米、水稻、甜菜等,1992年粮食总产量4.1万吨。黑龙江特产鳇鱼、鲟鱼、大麻哈鱼等。场办工业有粮油加工、木材加工、农机修配、砖瓦厂等。场部所在地原为一片荒原,1956年初建点,名为“十三庄”,人口170人。1959年,萝北农场十二分场场部从二十九庄迁至此地。1963年成为江滨农场场部所在地,逐步形成小城镇,到1992年聚居人口已发展到6080人。城区面积2.6平方公里,6条大街成“田”字形排列有序,东、西、南、北分别规划为工业区、文教卫生区、工程建筑区、农业科研区以及商业服务区等。
  普阳农场 黑龙江省农场总局系统国营农场,隶属宝泉岭农场管理局。位于萝北、绥滨两县交界的松花江北岸。场部距绥滨县城40公里。
  普阳农场,以蒲鸭河的“蒲鸭”谐音命名“普阳农场”。原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第十七团,是1971年在汤原农场的基础上组建的。因当时汤原农场仅有耕地10万亩,且与公社土地“插花”,没有发展前途。故确定第十七团从1971年开始,全团人马迁到蒲鸭河地区开荒建立新场,并按照“边搬迁、边建设、边开荒、边发展”的方针,到1973年完成搬迁建点工作,同时开荒11.5万亩。1976年2月,撤销生产建设兵团,改为普阳农场,隶属宝泉岭农场管理局。
  普阳农场场区地处松花江北岸冲积平原,地势低洼,建场后连续遭受自然灾害,特别是1973年春汛遭受洪水灾害,使全场60%以上耕地受淹,部分房屋倒塌。为了防御自然灾害,专门建立了机械化水利队伍,奋战十年,修筑了一条长54公里的沿江大堤,一条长70公里的回水堤,全部堤坝总长120公里,号称“普阳长城”,终于建成稳产高产、连年盈利的机械化农场。全场土地面积77万亩,其中耕地面积37.4万亩,主要种植小麦、大豆,1992年粮食总产量4.8万吨,商品率达60%以上。场办工业有机械修理厂、粮油加工厂、禽类加工厂等,特二级小麦面粉获部优称号。1992年末全场总人口9507人。场部“普阳”,有人口4947人,已发展成为农垦小镇。
  绥滨农场 黑龙江省农场总局系统国营农场,隶属宝泉岭农场管理局。位于绥滨县境西北部,黑龙江南岸,场部距绥滨县城30公里。
  绥滨农场,1948年由绥滨县创办县营农场,定名“绥滨农场”。1951年9月,划归松江省人民政府领导,改名为松江省机械农场。1955年改隶黑龙江省国营农场管理厅。1968年6月,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编为第二师第九团。1976年2月,撤销生产建设兵团,恢复农场体制,仍称绥滨农场,隶属宝泉岭农场管理局。
  绥滨农场场区地处松花江与黑龙江之间冲积平原,土地平坦,是个农、工、牧、副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国营农场。1987年被确定为全国农村改革综合改革试验区。场区土地面积83万亩,其中耕地面积50.2万亩,主要种植小麦、大豆和水稻,1992年粮豆总产量5.9万吨,粮豆商品率达77%,奶牛饲养业也有很大发展。1992年农业总产值达7329万元。场办工业有乳品厂、砖瓦厂、木材加工厂、粮油加工厂等。1992年末全场总人口1.9万人,场部已建成有7300余人的边境农垦小城镇。
  二九○农场 黑龙江省农场总局系统国营农场,隶属宝泉岭农场管理局。位于绥滨县境东北部,松花江与黑龙江汇合处。场部距绥滨县城60公里。
  二九○农场,以农建二师五团(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九十七师第二百九十团)部队代号命名。1955年4月,农业建设二师五团从山东调转进入富锦县境内松花江与黑龙江汇合的三角地带,开荒建场。同年10月,中央军委命令农建二师就地集体转业。黑龙江省国营农场管理厅尊重五团官兵的意愿,命名为“二九○农场”。1968年6月,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编为第二师第八团。1970年,将二师独立营(原蜿蜒河渔场)划归八团。1976年2月,撤销生产建设兵团,恢复农场体制,同年4月改为“军民农场”,隶属宝泉岭农场管理局。1978年4月,恢复二九○农场原称。农场下设5个分场。1992年末全场总人口2.5万人。
  二九○农场地处松花江与黑龙江汇合处的三角洲平原地带。场内地势平坦,河流纵横交错,泡沼星罗棋布,水草资源丰富。场区总面积116.2万亩。耕地面积50.6万亩,主要种植小麦、大豆、玉米、水稻等,1992年粮食总产量7.8万吨。黑、松两江鱼类繁多,黑龙江盛产鲟鱼、鳇鱼、大麻哈鱼等。场办工业有粮油加工、农机修造、制砖、制酒等。场部所在地,始建于1955年,场办工业、商业大部集中于此,近年来建起一座现代化禽肉加工厂,已形成拥有7600多人的农垦小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