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农牧场
第三章 典型农牧林渔猎场
第一节 农牧场
宁安农场 黑龙江省农场总局系统国营农场,隶属牡丹江农场管理局。位于宁安县境东南部,场部距宁安县城24公里。
宁安农场,是全省最早建立的国营农场之一。1947年6月,松江省政府选派干部在尚志县一面坡东太平沟小山子筹建农场。同年6月13日,农场正式成立,命名为“松江省省营第一农场”。因为没有经验,两次开荒失败,1947年冬迁到延寿县,1948年3月迁至宁安县第四区石头站,并改为“松江省营宁安机械农场”。初隶松江省建设厅领导,后划归农林厅领导。1949年3月,更名为“宁安农场”,后由黑龙江省农垦厅接管。1959年至1968年,曾两次下放归宁安县领导。1972年,收归省农场管理局领导。1976年划归省农场总局系统,隶属牡丹江农场管理局。全场总人口约7000人。
宁安农场是一处小型农场,场区土地面积21.2万亩,其中耕地面积5.9万亩,林地12.3万亩。农作物以小麦、大豆为主,1992年粮食总产量1.5万吨,农业总产值1844万元。农场充分利用林业生产潜力大的优势,设专业林场经营山林,并开展养鹿、养猪、种参和发展啤酒工业等多种经营。与北京啤酒(五星牌)厂联营的啤酒厂,年产一万吨,成为场办工业的骨干企业,并带动了其他粮油加工、建材等工业的发展,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一半以上。场部所在地宁安县石岩镇。
汤原农场 黑龙江省农场总局系统国营农场,隶属宝泉岭农场管理局。位于汤原县境西南部。场部距汤原县城3公里。
汤原农场,是1956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8507部队及8509部队于汤原县建立的军垦农场,命名为“国营八五九农场”,隶属密山铁道兵农垦局。1958年,改名为“汤原农场”,划归合江农垦局领导。1968年6月,改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第十七团。1971年,将第十七团调到萝北县与绥滨县交界处的蒲鸭河地区重新开荒建点,原十七团所在农场移交给六十三团进驻。1976年2月,撤销生产建设兵团,恢复农场体制,仍称汤原农场。隶属宝泉岭农场管理局。
汤原农场地处松花江北岸,汤旺河与亮子河下游地带,河网密布,水源充足。场区土地面积16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2.5万亩,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主要农产品有小麦、大豆、玉米等,1992年粮食总产量1.93万吨。场办工业有制砖厂、粮油加工厂、制酒厂、水果罐头厂等。1992年末全场总人口6256人。
1958年7月,曾荣获“斯大林文学”奖的著名女作家丁玲和丈夫陈明,下放到该农场参加劳动,达12年之久,先后在畜牧队喂鸡,担当“扫盲”教员。畜牧队曾被评为“扫盲”先进单位。
红光农场 黑龙江省农场总局系统国营农场,隶属绥化农场管理局。位于海伦市境东北部,北濒扎音河,场部距海伦市区海伦镇25公里。
红光农场,建于1948年1月,始称叶家农场,后命名为海伦县国营第一农场,隶属海伦县管辖。1958年与海伦农场合并,翌年又与海伦农场分开,并更名为红光农场。1962年8月,改隶黑龙江省农垦厅领导。1968年11月,绥化地区革委会于农场创办“五七”干校,1970年干校撤走。1972年划归省国营农场管理局绥化农场分局管辖。1976年划归黑龙江省农场总局管辖,隶属绥化农场管理局。
红光农场场区地势东高西低,属丘陵地带。全场土地面积23.3万亩,耕地面积11.7万亩,是一个以粮、豆、薯为主的中型谷物农场,1992年粮食总产量2.48万吨。同时利用场区内自然条件,发展畜牧业和副业生产,每年采集出口蕨菜70吨左右。场办工业有面粉加工厂、制砖厂、乳品厂等。1992年末全场总人口1.13万人。场部所在地叶家窝堡已发展成为农垦小城镇,聚居人口达5000余人。
荣军农场 黑龙江省农场总局系统国营农场,隶属九三农场管理局。位于嫩江县与讷河市交界处,场部距嫩江县城45公里。
荣军农场,因建场人员是东北解放战争中负伤致残的荣誉军人而得名。1949年4月,齐齐哈尔市荣军学校政治部主任郝光浓(革命残废军人)挑选自愿参加、思想进步的26名荣军(革命残废军人),前往镇赉县东屏区试办荣军农场。隶属黑龙江省民政厅荣军管理处。经勘察,在嫩江西岸五棵树地区建场,先用畜力开荒1500亩,并播种525亩。同年10月,根据东北荣军工作委员会关于组织荣军扩大生产和发展机械农场的决定精神,经省民政厅荣管处批准,将东屏农场交当地政府经营,人员迁至土地条件较好的嫩江县伊拉哈区向阳堡东沟,由财政拨款重建机械农场,场部设在马家窝棚(今奶牛一场)。因农场西靠伊拉哈站,易名为“黑龙江省伊拉哈荣军农场”,同年12月20日举行建场典礼。到1950年发展到6个分场,安置残废等级较轻和慢性病治愈军人745人。1953年2月,荣军农场与九三农场合并改为“九三荣军机械农场”,原荣军农场改为第五作业区。合并前,在农场中参加生产的荣军大部分复员返回原籍,少数重返前线参战,余200余人集体转业。1956年4月改为九三荣军农场五分场。1958年4月,经省农场管理厅批准,原九三荣军农场五分场独立,恢复荣军农场名称。同年10月,“场社合并”,荣军农场改称“九三人民公社荣军作业区”。1959年1月,将荣军作业区改为国营荣军农场。1961年7月,将红五月农场两个生产队划归荣军农场,编为第八、第十生产队。1962年10月,荣军农场独立核算,隶属九三农垦局领导。1968年6月,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编为第五师第五十一团。1976年2月,撤销生产建设兵团,恢复农场体制,仍称荣军农场,隶属九三农场管理局。1992年末全场总人口1.02万人。
荣军农场场区位于小兴安岭南麓向松嫩平原的过渡地带,丘陵漫岗,波状起伏,南部丘陵地区有天然次生林地及草地。全场土地面积35.5万亩,其中耕地面积18.8万亩,林地面积9万亩。以农业为主,兼营林、牧。农作物主要有小麦、大豆、玉米、甜菜等,畜牧业饲养黄牛、奶牛等,1992年粮食总产量3.6万吨,农业总产值4000多万元。场办工业有毛纺、粮油加工、木材加工、农机修造、制砖厂等,毛纺厂生产的毛毯远销东南亚各国。场部位于嫩江县双山车站东南12公里,已形成农垦小镇,1992年总人口已达6218人。
香坊农场 黑龙江省农场总局系统国营农场,隶属哈尔滨农场管理局。位于哈尔滨市香坊区境内,为近郊区农场,场部与市区毗邻。
香坊农场,1948年3月,由哈尔滨市政府投资于马家花园建立农林实验场,命名为“哈尔滨农林实验场”。1949年划归东北农学院领导,改为东北农学院实验农场。1954年8月,划归东北国营农场管理局,改为国营哈尔滨畜牧农场。1958年8月,复又归属东北农学院,恢复东北农学院实验农场名称。1969年5月,改为“黑龙江省香坊五七干校”,由黑龙江省革委会领导。1970年改隶省农牧局,1972年7月划归黑龙江省国营农场管理局领导,改称黑龙江省香坊实验场。1976年,隶属省农场总局哈尔滨农场管理局领导,后改为香坊农场。全场总人口3000余人。
香坊农场地处哈尔滨市近郊,场区范围较小,土地不多,以农、牧为主,多种经营。主要发展养猪、养奶牛、养鸡等,1960年试制成功养猪自动线,曾向全国推广。1975年培育成功我国第一个新猪种——“哈尔滨白猪”,已成为黑龙江省主要猪种,并出口国外;又是培育优良奶牛“黑白花奶牛”的重点单位,并担负培育优良种公牛的任务。场办工业有制酒、冰片、食品加工厂等。
阎家岗农场 黑龙江省农场总局系统国营农场,隶属哈尔滨农场管理局。位于哈尔滨市境西南部,场部距哈尔滨市区23公里。
阎家岗农场是黑龙江地区创建最早的农场之一。1948年春,在哈尔滨市郊区筹建试验农场,定名为“阎家岗农场”。1962年划归黑龙江省公安厅劳改局管辖,1966年改隶黑龙江省军区。1972年后划归省国营农场管理局系统,1976年隶属省农场总局哈尔滨农场管理局。全场总人口2800余人。
阎家岗农场地处松嫩平原东部漫岗地带,地势平缓,运粮河流经场区。场区范围较小,耕地不多,是一个农、牧、工多种经营的综合性农场。1976年从荷兰引进“康贝尔蛋鸭”,1984年又大量繁育推广澳大利亚“狄高鸭”和美国“科别特蛋鸭”。1987年引进了美国瘦肉型猪种“汉普夏”。场内果树面积752亩,其中葡萄面积450亩。场办工业有制药厂、奶粉厂、酱菜厂等。制药厂以牛奶为原料生产的乳酸菌素片,年产达5亿片。
场区内的“阎家岗遗址”,为旧石器晚期遗址。1982年发现并采集到的1块古人类头盖骨化石残片,被命名为“哈尔滨人”。该遗址距今约2.2万年,对研究东亚和北美洲古人类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建业农场 收容安置惯流人员的农场,隶属黑龙江省民政厅管理。位于克东县境西北部,场部距克东县城22公里。
建业农场,原名“新生农场”。1956年春,为了收容教育和改造安置城市中的无业游民,省民政厅在克东县西北部建立游民改造农场,命名为“黑龙江省克东县新生农场”,由克东县人民委员会领导。到1956年7月末,克东县新生农场收容游民395人,开垦了一部分荒地,并盖起了一部分房屋。同年底又将撤销的绥棱新生农场的39名在场游民转入克东县新生农场。1957年,根据国务院《关于劳动教养的决定》精神,将克东县新生农场改为“劳动教养农场”。1958年9月,经过清理整顿,仍恢复教育改造和安置游民性质的农场。1960年1月,收归省民政厅领导,改名为“黑龙江省克东新生农场”,到年底有场员600人。
1962年10月,将克东新生游民改造农场改为收容惯流人员农场。1963年5月,改名为“黑龙江省建业农场”。农场对收容入场人员实行“政治教育和劳动生产相结合,改造与安置相结合”的方针,改掉不良习惯,给予安置处理。1964年春,增建水田分场,到1965年全场耕地面积达到3.9万亩。“文化大革命”开始后,1967年将建业农场移交给克东县革委会领导。1972年3月,收归省民政厅领导,恢复正常的收容教育和安置工作。从1972年至1979年,共收容惯流人员3385人。惯流人员进场后称“场员”。场员在农场参加劳动、学习,接受教育改造,视表现好坏,分别情况安置就业,或留场安置,或分散到农村公社安置参加生产,或遣送回原籍安置和还乡参加生产劳动。由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外省人口流入问题基本解决,从1983年起,全省收容安置工作转向收容处理惯流和城市流浪乞讨人员,农场收容对象大量减少,逐渐由收容一二百人到几十人。到1985年末,建业农场累计收容惯流人员8473人,经过生产劳动和教育改造,分散到农村落户安置634人,留场安置313人,调出安置672人,还乡和遣送回原籍3622人。全场下设5个分场,坚持以农业为主,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相继建立了制砖厂、采煤井、养鹿场、粮油加工厂和汽车运输队。1992年,实现利润116万元,粮食单产突破亩产150公斤,职工人均收入达到1750元。1992年末,全场总人口2970人。
红色草原牧场 隶属大庆市管辖。位于黑龙江省西部,场区分布在大庆油田周围,场部设在萨尔图区。
红色草原牧场,创建于1947年秋季,是黑龙江地区最早建立的牧场。由来自延安的青年干部陈重,按照中共中央北满分局的指示,为发展毛皮动物,解决军需物资,于1947年11月,在安达县萨尔图地区创建国营东北萨尔图种畜场,主要以发展羊和改良羊为主,直属东北行政委员会农林部领导。这是在黑龙江地区创建的第一个畜牧场。1948年,又先后于安达县境内建立了东北行政委员会贸易部奶牛场、黑龙江省商业厅土产公司农牧场、第四野战军奶牛场、黑龙江省萨尔图种畜场、安达县奶牛场等农牧场。1953年各部门创办的畜牧场皆移交给政府,一部分合并为国营萨尔图畜牧场,一部分合并为黑龙江省种畜场;1955年10月,又将两个畜牧场合并,命名为“国营红色草原牧场”,隶属黑龙江省国营农场管理厅。1958年9月,将萨尔图镇、三发乡并人红色草原牧场,成立红色草原人民公社,隶属安达县。1961年“场社分开”。1962年由9个农牧场(东风农场、春雷牛场、星火农场、红骥农场、红卫星猪场、工农牛场、五星羊场、银浪羊场、巨浪牧场)组成红色草原农垦局。1964年,为适应开发大庆油田的需要,合并和搬迁了5个牧场。1968年6月,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编为独立三团,后交第五师代管。1976年2月,撤销生产建设兵团,恢复红色草原牧场,划归黑龙江省农场总局领导。1978年3月底,将红色草原牧场及其所辖的5个分场移交安达(大庆)市管辖。全场下设5个分场和4个分场级生产单位,全场总人口约3万人。
红色草原牧场地处松嫩平原中部,场区地势平坦,草质优良。场区总面积137.4万亩,其中草地面积86万亩,耕地面积18万亩。以牧业为主,牧、农、工业相结合。1985年,全场奶牛有9950头,黄牛3.06万头,马3.3万匹,猪8.47万头,羊7.06万只,家禽139.6万只。年产肉783.4万公斤、牛奶2万余吨、羊毛3842担、禽蛋387.9万公斤、鱼155.2万公斤。场办工业有农机修造、木材加工、乳品加工、皮革、制药厂等,其中乳品厂生产的“大庆牌全脂速溶奶粉”,曾被评为优质产品。
大山种羊场 黑龙江省畜牧局直属种畜牧场。位于黑龙江省西部,嫩江东岸,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境内。场部所在地东距县城51公里。
大山种羊场,建于1960年。原是大山轻型种马场四分场,归黑龙江省农垦厅领导。1966年改为国营大山种马场,划归省畜牧局领导。1968年,下放给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管理。1972年收归省畜牧局领导,改为大山种畜场,1981年2月改为大山种羊场。1991年,将马全部调出。全场总人口约4700人。
大山种羊场地处松嫩平原腹地,嫩江左岸,场区地势平坦,多泡沼分布,水资源充足,草质优良。场区总面积19.6万亩,其中草原、沙丘面积11.6万亩,水面面积约2万亩,耕地面积3万亩。畜牧场曾以饲养“澳洛夫马”闻名全国。转为养羊为主后,已建成优质细毛羊繁育基地,主要培育东北优质细毛羊。绵羊每年生产周转数5000余只,基础母羊约2000只,种羊存栏数5000余只,每年可向社会提供种羊800多只,羔羊1500多只。
平山野生动物实验场 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张广才岭西北坡余脉,阿城市平山镇西南4公里。1959年建场,隶属黑龙江省林业科学院和黑龙江省野生动物研究所。场区总面积3.9万亩,山峦起伏,森林茂密,植被良好,水源充足,适于野生动物栖息。该实验场是中国北方建立最早、面积较大,多资源、多功能、多效益的野生动物科学研究基地、人工饲养技术开发基地和狩猎旅游基地(平山狩猎场),国家濒危野生动物研究中心也设在这里。场内有半散放鹿圈6930亩,有近千只鹿群和多种毛皮动物、禽鸟。每年可供猎取马鹿、梅花鹿各数十只;每年可提供山鸡3000余只。30多年来,实验场在保护和培养森林资源、研究和开发野生动物资源、保存和拯救濒危野生动物等方面取得大批科研成果。平山狩猎场,于1987年正式对外开放,接待中外游人游览和狩猎活动。
山河林场熊类实验场 位于黑龙江省阿城市东南部,张广才岭西北坡余脉,山河林场施业区内。建于1985年,总建筑面积2580平方米。其中熊的繁殖运动场是用石头砌成的封闭式建筑,东西长50米,南北宽15米,建筑面积1010平方米,有8间熊舍供产仔和越冬。建有采胆室和幼熊驯养场——憨园,建筑面积850平方米。设计能力养熊100头,是中国以熊类饲养繁殖、科学研究和综合利用的大型养熊场。从1988年起,由黑龙江省林业厅、省药材公司、哈尔滨市林业局、阿城市林业局和山河林场5个单位合资经营,熊类存栏51头。1989年初,棕熊繁殖成功,两胎产3仔;同年末黑熊繁殖成功,1胎产2仔。到1992年,山河林场熊类实验场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已产仔10头;活熊取胆技术不断提高,已产胆粉30公斤。
一面坡啤酒花场 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尚志市一面坡镇境内,是中国历史最久的啤酒花种植园,也是我国啤酒花生产的发源地。据新编《尚志县志》记载,大约在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前后,俄国人最先在一面坡种植啤酒花。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俄国人在一面坡创办中东啤酒厂时所用酒花均出自一面坡。中华民国成立以后,1921年俄国人在一面坡建立“列巴花坊”(酒花场),开始大面积种植和烘烤加工。东北沦陷后,1934年被“大满洲忽布麦酒株式会社”收买。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由珠河县(今尚志市)政府接管,为一面坡白酒厂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酒花种植面积不断扩大,1956年改为一面坡酒花场,并被国家轻工业部列为啤酒花重点种植基地,逐步投资安装了烘干车间。60年代初,出口西德,用1吨酒花(干花)换回36吨优质钢材。该场提供的苗木和生产技术,在新疆等地发展了啤酒花生产。1985年改为一面坡啤酒厂酒花车间,经营面积达700多亩,1987年曾产啤酒花(干花)51.7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