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港口
第四章 港口车站
第一节 港口
哈尔滨港 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外区,松花江南岸。哈尔滨港是全国八大内河港口之一,东北内河最大的水陆换装枢纽港口。哈尔滨早期的码头是傅家甸(今哈尔滨市道外江沿)。清末,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中东铁路开工后,船舶码头设在游艇俱乐部(今铁路江上俱乐部)及江桥(西江桥)附近。日俄战争期间(1904—1905年),沙俄出于战争的需要,在埠头区的八区码头(滨洲线铁路桥至道外头道街)沿岸铺设了铁路线,增加了港口通过能力。中华民国成立后,1918年,由于航道变迁和码头区失于疏浚,戊通航业公司将码头移至道外。“松黑两江邮局”在道外也开始修筑码头,于是道外码头日益兴盛,成为哈尔滨港的主要港区。哈尔滨港逐渐成为船舶始发的中心港及水陆联运的中转港。港口设施、泊位和吞吐能力亦有所增加,开始出现了以船种、客货、企业为分类的专用码头。20年代后,主要码头有八区、头道街、七道街、十二道街、三棵树(位于滨北线铁路桥上游约1公里处)码头及十八道街码头。港口年吞吐量60万吨左右。货物装卸全由码头工人背、扛等笨重劳动进行。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由人民政府接管,主要从事木材、粮食等货物装卸。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5年3月,经国家交通部批准,正式建立哈尔滨港,隶属交通部东北内河航运局,1959年下放给黑龙江省管理。
哈尔滨港有客运、货运两个港口。货运港口拥有千吨级泊位12个,铁路专用线5条,5624延长米,1990年吞吐能力350万吨。货运线有哈尔滨至大赉、佳木斯、同江、黑河、依西肯等航线,并经松花江、黑龙江水道与哈巴罗夫斯克(伯力)、布拉戈维申斯克(海兰泡)、共青城、尼古拉耶夫斯克(庙街)等俄罗斯远东港口相通。可承担木材、煤炭、粮食、矿产、化肥、盐等货物的装卸业务。客运港有哈尔滨至佳木斯、北涝洲、大赉、清河等航线,有13艘大型客轮参加营运。客运线每年4月中旬开航,11月上旬停航,年客运量近50万人次。为了适应水运的发展,1987年在道外北七道街的松花江南岸新建客运码头,1990年10月建成,其中候船室1613米,可容纳1500人。
佳木斯港 黑龙江水系较大的水陆换装枢纽港口,是东北内河第二大港口。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松花江下游南岸,佳木斯市区北端。清末民初,由于哈尔滨——黑河——漠河航线运距太远,船舶往返需半个月以上,除开江后和封冻前的一两个航次派专船为金矿服务外,整个通航期的正常运输,均采取分段运输的办法,即通过哈尔滨——佳木斯线、佳木斯——黑河线、黑河——漠河线的衔接,把大批货物、粮食和生活日用品用船舶运往黑龙江、乌苏里江各口岸。在这条水路运输线上,佳木斯港所处的地理位置恰恰起到中转港的作用,而且沙俄从松花江流域掠夺农副产品也通过佳木斯港中转运至黑龙江俄岸各港口,故使佳木斯这个1912年仅有一条街道的小镇日渐兴旺起来。1929年佳木斯镇内有粮栈60多家,有的大栈紧靠江边,便于装船。当年出口粮食13.5万吨,进口杂货、木材、煤油等2万吨上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佳木斯港逐步建成较大的水陆换装的枢纽港口,承担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沿江数十个市县、国营农场、林业局的物资运输和中俄贸易物资水陆中转换装任务。有煤炭、粮食、木材等4个作业区和4条铁路专用线,千吨级泊位13个,起重、装卸、输送机械设备80台组,机械化装卸率达85%以上,1988年货物吞吐量134万吨。1989年7月1日批准为对外开放港口,接运进出口外贸物资3.4万吨。1990年4月,开辟佳木斯至哈巴罗夫斯克(伯力)国际客运航线。
同江港 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松花江与黑龙江汇流处,同江市境内。港口水域宽阔,码头水位较深,是中俄水上贸易的中型港口和江海联运进出口货物的换装港。因其地扼控松花江与黑龙江,清末,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吉林将军奏准,于拉哈苏苏(今同江镇)设置临江州。1910年(清宣统二年),辟为对俄边境贸易口岸,并建拉哈苏苏海关。中华民国成立后,设立滨江海关同江分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1年开始对苏联小额贸易,1956年成为对苏贸易的正式开放港。1960年中苏贸易中断。
改革开放以后,为了适应对外开放口岸的需要,1984、1985两年,国家拨款220万元对同江港口进行改造扩建,将原来的自然岸壁码头分别建成客运、杂货、粮食墩柱式码头,达435米延长线,配备了皮带输送机械17台(组),港口吞吐能力有了很大提高。1986年,经国家批准,将同江辟为中苏水运贸易口岸之后,经过几年的建设,同江口岸已初具规模,港口码头岸壁800延长米,拥有4个千吨级泊位,港区拥有作业场地7万多平方米,已建有海关、边检站、商检、卫生检疫所和动植物检疫所等机构。同江港自1986年恢复对苏开放到1990年5月,累计进出口外贸物资达32.48万吨。根据发展需要,“八五”期间又投资651万元,新建滚装式码头3个、泊位1个,于1992年4月开工,并增加机械装卸设置6台(组)。届时,港口吞吐能力将大大提高。
黑河港 黑龙江上的第一大港。位于黑龙江省北部,黑龙江中游右岸,黑河市区内,与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海兰泡)隔江相望。清代,随着黑龙江上、中游沿岸的黄金开采和农业垦殖,黑河码头随之发展起来,并在码头附近兴建许多粮仓、旅店、饭馆等,形成了既是码头又是物资集散的集镇。在沙俄垄断航权时期,黑河码头几经兴衰,直到中国收回航权后,由松花江直达黑河玛头的船队才逐渐增多。30年代初,黑河码头年出口木材6000余吨,进口货物2000吨左右。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随着经济发展和形势的变化,黑河港口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改革开放后,对港口进行扩建和技术改造,建成年吞吐量80万吨的机械化港口,可同时停靠7艘千吨级驳船。另有外贸、粮食、石油专用码头。1986年5月批准为对外开放港口,同年9月向苏联出口大豆1200余吨。1988年,黑河港吞吐化肥、木材、粮食等进出口货物7.9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