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农副土畜产品

  黑龙江省出口的农副土畜产品包括粮油食品和土畜产品两大类。这类商品出口较早。20 世纪初中东路建成后,沙俄、日本以及英、法、德、意等国曾先后在黑龙江地区争购大豆和 人参、皮张等土畜产品。1931年,日本入侵东北后,又进行掠夺性贸易,将木材、皮张运往 日本。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黑龙江地区土畜产贸易得以恢复和发展。新中国成立后,首 先对农副土畜产品实行统一对外经营。
    1953年到1960年,黑龙江省对苏联、朝鲜、越南直接出口土畜产商品,出口累计额达1. 77亿元。同时还调拨出口亚麻、蜂蜜、白瓜子、淀粉、原木、猪鬃、马尾、元皮、羽毛。这 期间粮油食品出口主要是粮食、冻牛肉、冻羊肉、冻鸡、冻鸭、灌肠、猪肉罐头、土豆、鲜 菜、冻鲑鱼、奶粉等20余种。出口累计达16.74亿元。每年平均出口粮食(大米、玉米、高 粱)6000余吨,杂粮(谷子、粘谷、小米、荞麦)2万余吨,杂豆(芸豆、小豆)5560吨;油 料(大麻子、亚麻子、葵花子、苏子、蓖麻子、芝麻)2万余吨,豆饼6753吨,大豆59.77万 吨。出口市场为苏联和东欧国家。1960年粮油食品出口受自然灾害影响,开始滑坡,比1959 年出口的27132万元下降39.47%。1961年和1962年分别下降了98.43%和98.94%。从1964年 开始好转,到1969年出口粮油食品额达709.3万元,占同期全省出口额的39.67%。此时对苏 联和东欧国家的出口额急剧下降,大部分农副产品转向资本主义市场。土畜产品出口品种逐 年增加。但是,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和干扰,1969年土畜产品出口额48.2万元,在 同期全省出口额的6830.2万元中占0.7%。
    进入70年代,土畜产品增加,亚麻纱、细木工板、纤维板等制成品出口,主要销往苏联 、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联邦德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日本、东南亚、香 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粮油食品出口额开始回升,主要出口大豆、玉米和杂豆。1971至19 74年出口粮油食品5582.3万瑞士法郎(按瑞士法郎计算),援助出口3390.5万元;土畜产 品援助出口128.1万元。1976年至1979年以记帐贸易方式和现汇贸易方式出口粮油食品2762 万美元,以现汇贸易方式出口土畜产品1667万美元。这期间粮油食品和土畜产品的出口额占 同期全省20597万美元出口额的21.5%。
    从1980年开始农副产品生产发展迅速,至1985年农副产品出口27304万美元,比1980年增 长12.7倍,比重由20.2%升为66.2%。土畜产品总额达2.62亿美元,形成以饲料、亚麻、 亚麻絮、蜂蜜、白瓜子、裘皮、猪鬃、马尾为主的大宗、传统骨干商品。出口的粮油食品发 展到200多种,形成冻品、野禽、野味、罐头、水产品、糖、酒7大类,出口创汇金额增长到 3亿美元,商品销售市场扩大到日本、东南亚、欧美以及中近东各地。
    一、粮油食品出口商品
    (一)大豆
    黑龙江大豆(黄豆)具有粒大、皮薄、色黄、蛋白质含量高的特点。黑龙江地区大豆出 口是从1898年“东清铁路”(中东铁路)修路后开始的。1903年“中东铁路”通车,欧、美 、日本等国家商人云集于哈尔滨市,竞相从事大豆贸易。1907年秋至1908年,丹麦西比利商 行从哈尔滨运出大豆5000吨,经绥芬河口岸运抵海参崴,并转运至英国伦敦。此后,俄国商 人多次抢购大豆运往俄国和欧洲。当时,专门经营大豆贸易的除中国外,还有日本的三井、 三菱会社、丹麦的室隆洋行、英国的华英公司、法国的利丰洋行等,每年通过中东铁路输出 的大豆达50万吨以上。1931年,苏联远东公司从黑龙江地区转往远东地区的大豆(含部分豆 饼)达22万吨。这期间,黑龙江地区的富锦、同江、虎林、密山县直接运往苏联边境的大豆 15万吨。
    日本侵占东北后,从1932年开始,每年从东北掠夺大豆上百万吨。1944年向日本输运粮 食300万吨,伪满洲国前后6年间输往日本粮食达1100万吨,其中大部分是大豆,而大豆主要 是黑龙江地区的。
    1947年东北贸易管理局成立“东北东兴公司”,专门经营向苏联出口的粮食。从满洲里 、绥芬河口岸出口大豆,每天50余车皮,直到1949年止。50年代出口大豆324万吨。60年代出 口52万吨,调拨出口243.8万吨。70年代出口23.8万吨,调拨出口84.3万吨。据1983年统 计,黑龙江省大豆播种面积占全国大豆面积的22%,出口量占全国出口总量的60%以上。黑龙 江省出口大豆具有优越条件:农业科技力量比较雄厚,有大型机械化国营农场群,农民素有 种植大豆的经验。大豆的销售市场苏联、日本、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马来西亚及香港、澳 门等国家和地区,每年需求量达800—1000万吨。黑龙江省大豆成为国际市场上的抢手货。
    (二)杂豆
    黑龙江省杂豆主要是小豆,产区很广。牡丹江、合江、松花江、绥化地区都盛产,产量 以牡丹江地区为最多。多年来还未形成定型品种,远不如“天津红”驰名。1955—1978年粮 食部、外贸部下达指令性计划调往天津口岸出口。由于省内市场需要量增加,对执行出口计 划不利,1978年以后,未再下达出口收购计划,此后出口几乎中断。
    杂豆在国际市场上是一种畅销商品,常年有买有卖,兴旺不衰,最好的销售市场是日本 。日本人普遍喜食小豆,近于偏爱,每年需要量约为12万—15万吨,除自产部分外,其余依 赖进口。1981年又开始对日本出口红小豆,至1985年出口9897吨。黑龙江省杂豆产不抵销、 供不应求,如果措施得当,生产地区拓广,出口前景可观,销售市场广阔。
    (三)玉米
    玉米是黑龙江省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占全省粮食总产量35%以上,主产区在松嫩、 三江平原各县。玉米在黑龙江省出口的粮油食品中属于大宗骨干出口商品。1950至1952年对 印度出口21万吨,缓解了印度的饥荒。当时,印度总理尼赫鲁曾深表谢意,并对国外宣称: “不管中国是什么主义,他救了印度人民的命就是朋友。”1956至1963年出口玉米48810吨。 1964至1976年出口57.91万吨,其中援助越南玉米达53万吨。1977至1984年出口玉米6.28万 吨。从1956至1985年累计出口109.47万吨。主要销售市场是苏联、香港、日本、越南等国家 和地区。
    (四)罐头
    黑龙江省从1957年开始对苏联出口罐头。当时只有火腿、牛肉、鸡肉罐头3种。1958年逐 渐生产出口酸黄瓜、蕃茄酱、清蒸猪肉等罐头。由于国际市场销路尚未打开,产量增加不大 。1960年出口猪肉罐头6208吨,蔬菜罐头6087吨,鸡肉罐头213吨。70年代,猪肉罐头、牛肉 罐头、水产罐头、蔬菜罐头,出口量达2075吨。1980年以前,黑龙江省以调拨形式出口罐头 ,调往辽宁的大连口岸,由当地外贸部门代理出口,每年平均出口约在2000—3000吨。
    至1980年累计出口午餐肉1.5万吨,蕃茄酱980吨,美味黄瓜320吨,其他各类罐头500吨 左右。
    80年代,罐头出口发展迅速。黑龙江省在原有的出口品种基础上试制盐水红豆、牛肉汤 、牛尾汤、甜玉米罐头等新品种,试销中近东国家及新加坡、马来西亚、港澳、日本等地。 销路逐渐扩大,销量逐年增加。1981年肉类罐头出口创汇额为200万美元,1985年为800万美 元;菜类罐头1981年创汇为30万美元,1985年为80万美元。
    黑龙江省罐头出口约占省内食品出口金额的1/3,罐头出口数量的增减,对黑龙江省食 品出口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外客商对蕃茄酱、盐水红豆、牛肉汤、牛尾汤、卤猪杂、清 蒸猪肉罐头等传统商品很感兴趣。
    蕃茄酱罐头是黑龙江省出口的主要品种。黑龙江省所产蕃茄含红色素高,制酱后,色质 鲜艳,酱质细腻,保持鲜蕃茄味。中近东国家争相购买黑龙江省的蕃茄酱。1981年出口256吨 ,1982年为966吨,1984年为838吨,1985年出口达1000吨。
    美味黄瓜罐头是黑龙江省传统出口骨干商品。主要以黑龙江特产“叶儿三”小旱黄瓜为 原料。这种黄瓜栽培比较费工,产量较少,被视为黄瓜中的稀贵品种。辅加辣椒水、芥末子 、元葱、桂叶等佐料腌制而成,以细嫩、香脆而闻名。黄瓜质量好,腌制后仍保持原有的鲜 嫩风味。1980年出口美味黄瓜为350吨,1981年为430吨,1982年为510吨,1983年620吨。
    “龙江牌”午餐肉,黑龙江省首次在1983年哈尔滨交易会上与新加坡大东方私人有限公 司签订了销售合同,由新加坡扬协成公司经销,当年即出口6000箱,并逐年向马来西亚转口 。由于与扬协成公司相互合作顺利,午餐肉罐头做到常年成交,每年均在20000箱以上。新加 坡已成为黑龙江省午餐肉罐头的主要销售地区。“长城”牌清蒸猪肉罐头是出口东欧、苏联 的主要品种之一。清蒸猪肉罐头采用优质猪肉,配以上等调味佐料,用科学方法加工制成。 精肉多,营养丰富,美味可口,色泽鲜艳。“长城”牌清蒸猪肉罐头,在国际市场上享有较 高信誉,多次被评为国家和省内优质产品。对苏联的贸易恢复后,出口数量迅速增加,1981 年为524吨,1983年为2980吨,1985年为5321吨,创汇额占黑龙江省出口各类罐头的80%以上 。
    盐水红豆罐头是1969年开始生产出口,选用优质芸豆加工而成,是出口的定型产品和主 要品种之一。出口数量逐年递增,1982年为1030吨,1984年为1680吨。中东、港澳为主要出 口地区。
    (五)土豆
    黑龙江省大面积种植的土豆也是传统出口商品。出口始于1954年,每年出口约千吨以上 ,全部销往苏联。1958至1963年向大连口岸调拨,年出口量约1000至2000吨。1970至1973年 对越南出口8577吨。1975至1985年累计出口9705吨。主要市场在香港、新加坡两地。
    土豆出口标准要求每个土豆的直径(横断面)为5.5—10厘米,按个头大小分别装箱。 1985年,东北农学院李景华教授培植出口的“303马铃薯”新品种,具有个头儿小、含淀粉量 高、黄瓤儿、早熟高产、抗病力强、不易蜕化的特点,适合新加坡、香港地区人的口味。
    (六)水产品
    黑龙江省1958年开始出口水产品,70年代末才打入欧洲市场,销售少量的鲑鱼、鲟鱼、 鳇鱼及鱼籽。
    鲑鱼、鲟鱼、鳇鱼是黑龙江省独有的产品,属名贵鱼种。主要产区在黑龙江、松花江、 乌苏里江下游沿岸的抚远、饶河、同江、萝北、逊克、嘉荫、爱辉、绥滨等边境县和农场局 所属的勤得利、二九○、江滨等农场的沿江300多里水域,尤以乌苏里江段产量最多。鲑鱼肉 质细嫩,脂肪含量高达7—16%,味道鲜美。鲑鱼捕捞期为每年的9—10月,最高年产量为160 0吨,平均年产500—600吨。1958年出口时,产地无冷藏设备,只能盐渍后向日本出口。196 1年,省水产公司投资建造了两艘冷藏船,外贸部门协助抚远县建一座冷库。自此,开始加工 冻鱼出口。主销日本、联邦德国、荷兰、法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黑龙江省鲟鱼资源比较丰富,以黑龙江上、中游分布较多,松花江下游也有,乌苏里江 较少。鲟鱼一般重10公斤左右,大的可达150—200公斤,肉质肥美,细嫩,鱼卵形状和鲤鱼 卵一样,营养价值很高。
    鳇鱼是黑龙江省特产鱼种之一,主产黑龙江中游河段。松花江、乌苏里江、嫩江下游也 有此鱼,但产量不多。这种鱼个头儿较大,成鱼一般长达230厘米,体重50—150公斤。是经 济价值很高的鱼。其肉质肥美,鱼籽营养丰富,出口卖价很高。
    鲟、鳇鱼最高年产为180吨。1982年开始少量向联邦德国出口试销。1983年因产地冷冻条 件差,加之鲟鱼体积大,整条冷冻难以保证质量,出口不多。
    鲟、鳇鱼籽年产量为5—6吨,出口每吨售价10万美元左右。1978年开始向法国出口,19 80年后向联邦德国出口。
    (七)蕨菜
    又称拳头菜、龙爪菜、吉祥菜等。这种天然食品无污染,含有多种维生素,遍布松花江 地区、佳木斯、齐齐哈尔、伊春等地市,年产量达3000—4000吨。
    1969年开始出口,1980年成为骨干出口商品之一。黑龙江蕨菜质量好,畅销日本市场。 1980年—1985年出口19.4万吨,创汇1248.17万美元。
    (八)奶制品
    黑龙江省的奶制品出口起步较晚。以出口奶粉、炼乳为主。1964至1970年累计出口奶粉 3075.3吨。1976年出口间断。其原因在于奶制品出口历史短,国际市场尚未打开,省内奶源 紧张,奶牛存栏数少,工厂缺乏生产原料。截至1980年,对罗马尼亚出口3050吨,对资本主 义国家出口3000吨,创汇近1300万美元。1981至1985年出口奶粉4628吨,市场年出口近千吨 。出口量逐年增加。奶粉出口占全省奶粉产量的60—70%。销售市场为新加坡、澳门、香港等 国家和地区。
    1954年有少量的炼乳出口,销往的国家和地区与奶粉的销售市场相同。1980至1985年出 口2377吨。
    1985年1月,黑龙江省与丹麦在安达市合资建立的黑龙江省乳品厂正式投产,使用80年代 的技术设备,为生产奶粉出口创造了有利条件。
    (九)薇菜干
    又名桂皮紫箕,近似于广东菜,故称牛毛广东菜。黑龙江省林区蕴藏薇菜约4万吨,主产 区在松花江、牡丹江地区和饶河县。
    黑龙江薇菜干仅对日本市场出口,由于多年培植,加工细致,菜质优良,含有多种维生 素,既可做美味佳肴,又可制成去腻助消化饮料。据科学鉴定,长期食用薇菜,有抗癌和延 年益寿等功效,被日本人誉为“山珍”。黑龙江省的薇菜干在日本市场的地位不断提高,出 口卖价亦较高,每吨外销最高价格约220万日元。1980年出口薇菜干,由于交叉经营,多头对 外,水货较多,造成了国内收购争抢货源、抬高价格的混乱局面。对此,黑龙江省粮油进出 口分公司对收购薇菜采取计划生产、保护资源、轮流采制、提高质量的方法,保证薇菜出口 ,继续巩固和扩大日本市场。1980至1985年出口1905吨,创汇2172.90万美元,成为骨干出 口商品之一。
    (十)野禽野味
    黑龙江省出口野味居全国首位,尤其飞龙(又名榛鸡)驰名中外。飞龙的产地集中在大 兴安岭林区。飞龙肉雪白、细腻、鲜嫩,食用时色香味具佳,年猎获量3万只以上。1981至1 985年出口4.8万对。
    野鸡(又名山鸡,学名雉)是经济价值很高的飞禽之一,肉质鲜美,对人体有滋补作用 。1982至1985年出口2.6万对。
    沙半鸡,中国著名的细嘴松鸡,肉质细嫩清香,是宴席上的珍品名菜。1981至1985年出 口3.2万对。
    雪雀,也称为铁雀,肉质肥而细嫩,含高蛋白,低脂肪,属高级滋补品。主要出口日本 和欧洲。为保证出口质量,省内建立了冷冻库、加工厂。1982至1985年出口7.3万。
    国外客商对黑龙江速冻野味给予高度评价。野味出口品种多为国家禁猎之物。为保护自 然界生态平衡,外贸部门与林业部门统筹规划和管理,共同采取养猎措施,在有计划保护野 生动物繁衍的同时,猎取部分鸟类,支援出口,但不宜大幅度提高出口数量,只能维持现状 。1981年野禽野味出口创汇30万美元,1983年创汇100万美元,1985年达150万美元。
    
    
    
    
    
    
    
    
    
    
    
    
    
    
    
    
    
    
    
    
    
    二、土畜产商品
    (一)淀粉
    淀粉为黑龙江省的传统出口商品之一,1953年即开始对苏联出口。
    黑龙江省的淀粉以玉米和土豆为原料,采用先进工艺精制加工而成。“雪山”牌玉米淀 粉、土豆淀粉质量好、色泽白、粘度高、颗粒细、稳定性强,用于食品、纺织、制糖、制药 等行业,很受欢迎。
    50年代出口苏联2.5万吨。60年代以调拨方式出口1.8万吨。70年代出口量减少,下降 到0.21万吨。1981至1985年由于收购价格高,卖价低,仅出口889吨,销售市场扩大到东欧 、港澳、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
    (二)饲料
    饲料是黑龙江省的大宗出口商品。
    黑龙江省盛产大豆、小麦、玉米、马铃薯、甜菜等,为饲料出口提供了充足的货源。出 口饲料包括:豆粕、豆饼碎、豆饼等;小饲料包括麦麸、高粱、葵花子饼、亚麻子饼、甜菜 粕、羊草等。出口量较大的品种有豆粕、甜菜子两种。饲料主销市场为日本、港澳、东南亚 。
    豆饼,1931年即有出口。1953年曾对苏联出口35160吨。尔后不间断地调往大连口岸,主 销市场为东南亚及西北欧。
    甜菜粕也是黑龙江省重要产品。全省甜菜种植面积为100万亩。每年制糖剩下的渣滓达1 50万吨左右。从1955年开始,国家把甜菜粕列为出口商品。佳木斯友谊糖厂、哈尔滨市松北 糖厂、拉哈糖厂均建立了出口专门车间,加工甜菜粕。1955至1979年累计出口11.75万吨, 1979年松北糖厂以补偿贸易形式从日本引进两台甜菜粕造粒机,把散渣滓压成颗粒,从而打 开销路。1980—1985年,出口累计7.3万吨,主销日本市场。
    玉米胚芽粉,系玉米胚芽经过加工而成。含有脂肪、蛋白质、维生素、氨基酸等多种营 养成分。1972年调拨出口4.8吨,1973年调拨出口4.1吨。1980年调拨出口779吨。出口量小 ,市场不稳定。1981年出口了1.6万吨,主销市场为东南亚、香港。
    豆粕,曾在国际市场上畅销一时。1975年,黑龙江省榨油采用浸油技术,豆粕年产量达 120万吨。1976—1985年省粮油进出口公司出口20.85万吨,土畜产公司出口35.5万吨,两 公司共计出口56.35万吨。1985年,饲料在国内市场经营,于是各省(市)、各部门在黑龙 江省展开“饲料大战”,高价抢购货源,至使原来百元左右1吨的豆粕,逐渐轮番提价达800 —900元1吨。
    豆饼碎,将豆饼加工粉碎而成。1982年开始出口。至1985年累计出口3.86万吨。
    瓦饼,是大豆经过热榨取油后的剩余物,1982年出口到1985年累计出口4.8万吨。
    葵花子饼,是葵花子压榨取油后的剩余。从1981年到1985年累计出口6818吨,主销东南 亚、香港等地。
    亚麻子饼,是亚麻子榨油后的剩余物压制而成。从1982年到1985年出口1万吨,主销市场 为西欧。
    羊草,黑龙江省出口羊草主要分北方羊草(碱菜)和青野牧草(小叶樟)两种。出口北 方羊草占出口羊草的60—80%。这种羊草中含有少量的大叶草、小香蒿等。羊草(碱菜)本身 含有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粗灰分、钙、磷等营养成分;青牧草,亦称小叶樟,含有大 量的蛋白质、脂肪、纤维素、灰分、水分、氨基酸、磷、钙等成分。1980年首次出口羊草11 39吨。1981—1985年出口2.8万吨,主要销往日本。
    (三)白瓜子
    中国传统出口商品之一。黑龙江省各地均有种植白瓜子的习惯和经验,每年提供白瓜子 出口货源占全国总出口量的60%以上。白瓜子俗称窝瓜子、角瓜子。分雪白、光板、黄厚皮、 毛边4个品种。黑龙江省的白瓜子素有“黑龙江雪白”之称。白瓜子粒大仁满、洁白光泽、含 油量高、味香适口。
    1954至1980年黑龙江省调拨出口白瓜子2.5万吨。这期间,由于受三年困难时期和“文 化大革命”影响,出口数量很不稳定。1981年开始直接出口到港澳、新加坡、马来西亚、中 东、西欧、北美、大洋洲等国家和地区。1981—1985年出口9889吨,创汇1.3万美元。
    (四)蜂蜜
    黑龙江省养蜂历史悠久,蜂种优良,有30万群蜜蜂,最多时年产蜜达万吨,是全国蜂蜜 主要产区之一。蜂蜜也是黑龙江省的传统出口商品之一。
    1954年至1980年调拨出口蜂蜜3.9万吨,年均出口数量不稳定,少则几十吨,多则5000 余吨。出口种类有椴树蜜、葵花蜜、杂花蜜。色泽分为水白色、特白色、白色、特浅琥珀色 、深琥珀色7类。1981年以来,对日本出口量逐年增加,对美国、西德、英国出口量也呈现增 长趋势,1981至1985年出口量达2.2万吨。
    (五)亚麻
    黑龙江省种植亚麻有70余年历史,年种植百余万亩,占全国种植亚麻面积的90%以上。年 产亚麻量16万吨,加工长短亚麻纤维3万吨。
    在出口商品中,亚麻属大宗骨干出口商品。1954至1958年,以调拨方式出口。1959至19 67年没有出口。1970年调拨天津口岸出口亚麻絮12.2万吨。1980年出口2.8万吨。1981—1 985年出口亚麻1.99万吨、亚麻絮4.65万吨,主销日本市场。
    (六)原木
    黑龙江省森林面积占全国第一位,是国家木材生产基地。木材是黑龙江省传统出口商品 之一。解放前与苏联就有木材贸易,中东铁路建成后大量木材运往俄国与东欧。东北沦陷时 期,日本侵略者以掠夺形式的贸易把大量的珍贵木材运往日本国。
    解放后,木材贸易随之发展。1954—1956年调拨出口原木4.8万立方米、成材10.91万 立方米、枕木3.16万立方米,直接对苏和东欧出口4.8万立方米。1957—1980年以调拨方式 出口58.62万立方米。1981年自营出口以来,为充分利用黑龙江省的森林资源,改变商品结 构,由出口原木,逐渐出口板材、半成品。出口原木主要有水曲柳、柞木、核桃楸、黄菠萝 、椴木、山槐木等。其中出口水曲柳、山槐木为最多。1981—1985年累计出口各种木材1.2 7万立方米,主销日本市场。
    (七)木耳
    黑龙江省主要特产之一。全省年平均采集天然生木耳25一30万公斤。人工栽培木耳收获 量在50万公斤以上。
    1977年,开始出口“雪山牌”黑木耳,品质优良,色泽黑、片大、肉厚,含有蛋白质、 维生素等成分。这种营养丰富、低热能、具有药用价值的健康食品一出口即成为畅销货。19 77至1985年出口181吨。主要销往香港、日本、西欧、北美、大洋洲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八)猪鬃
    猪鬃是黑龙江省大宗的传统出口商品,历史悠久。1948年春,东北毛皮公司开始收购猪 鬃,加工成品,供应香港。主要销往英国、荷兰、苏联、日本、港澳等地区。
    1949年为掌握毛皮货源,东北地区实行统购,由毛皮公司负责收购。沈阳、黑龙江的行 业工人都由国家统一接收,组建哈尔滨猪鬃工厂。1954至1960年,直接出口猪鬃数量稳定。 从1961年起,出口数量下降,年出口量只有几百箱。1962至1967年,平均年出口猪鬃在1000 箱左右。1981至1984年没有出口。1985年出口猪鬃1857箱,创汇74.6万美元。
    (九)裘皮及其制品
    黑龙江省裘皮的生产和出口历史悠久,但长期以来发展比较缓慢。50年代起直接出口珍 贵的细毛皮有:元皮、灰鼠皮、香鼠皮。元皮出口在1954到1963年有稳定的销售市场,直接 出口27.75万张,到1980年,调拨出口271.97万张,为元皮出口最兴盛阶段。1981年开始, 出口量下降,1985年仅出口10.8万张,创汇103.79万美元。主销市场为美国、加拿大、西 德、日本等国。
    灰鼠皮以毛长而坚挺,富有弹性等特点,畅销国际市场。1954至1960年直接出口22.75 万张,同时出口香鼠皮71.9万张,1954年至1980年调拨出口灰鼠皮194.6万张,香鼠皮112 .49万张,主要销售市场为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日本、港澳等国家和地区。
    黑龙江省出口的水貂皮皮板轻薄、色泽润滑、毛细柔软,遇雨雪不湿,保暖性强,用它 制作的皮衣、皮帽、皮手套等很名贵。水貂皮在国际市场上有“软黄金”之称。从1960年开 始调拨出口,至1980年累计出口51.2万张。
    随着国际毛皮市场的变化,1981年黑龙江省增加裘皮制成品出口,突破了出口原料皮的 局限,发展毛皮加工制造业,开始制作大衣、披肩、帽子、褥子、领子、各种衣筒等裘皮制 品大量出口。1981至1985年出口皮褥子12.35万条,裘皮服装1.26万件,皮帽子28.77万顶 。其它裘皮制品(包括皮手套、披肩、皮领子)出口金额达129.65万美元。裘皮制品主要销 往港澳、北美、欧洲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