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外贸局在组织出口货源的同时,努力发展出口商品生产,有计划、有重点地建
立出口商品生产基地,充分利用省内自然资源优势,生产具有本地特点的传统、骨干商品和
国际市场有特殊需求,而一般工厂又搞不上去的名牌商品。
一、罐头厂
(一)宏远罐头厂
1956年,哈尔滨市宏远、松北等4家私营企业迁往肇东,成立公私合营宏远罐头厂(现肇
源县罐头厂),被定为出口专厂,为外贸出口提供罐头货源。1960年开始试制生产清蒸猪肉
罐头,1964年试制成功并批量生产,当年为外贸出口提供78吨罐头。1967年提供外贸收购量
超1000吨,1977年超2000吨,1983年达4000吨。这一年,在国家经贸部举办的出口商品生产
基地专厂建设成果展览会上获得荣誉证书。这个厂生产肉类、水产类、水果类、禽类等37个
品种的罐头,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清蒸猪肉罐头,年产量达3200吨,平均每年提供1500
吨罐头出口。1985年荣获国家银质奖。这个厂不仅是省出口专厂,也是国家重点生产出口罐
头的企业之一,而且迈进了年产各种罐头7000吨的中型食品罐头专业企业行列。
(二)佳木斯肉联厂
1959年,外贸部门在佳木斯肉联厂划出一个车间,作为出口猪白条肉专用车间。由于出
口品种发生变化,1975年转项生产各种罐头。1979年生产的卤猪杂罐头,连续多年被评为省
、部优质产品。1984年省外贸部门为这个厂引进日本软包装罐头生产线。1985年又引进瑞士
高频电阻焊自动线,提高罐头生产技术和商品质量,每年为外贸出口提供罐头货源5000吨。
生产能力不断提高,逐步形成屠宰、罐头、冷饮、制药等五大生产系列,成为省副食品出口
生产基地。1985年被评为省级“六好企业”。
二、奶粉厂
1956年,省工业部门建立生产出口奶粉的安达乳品厂(现为黑龙江乳品厂),从1957年
为外贸出口提供奶粉货源,品种逐年增多。其中全脂淡奶粉、婴儿奶粉、多维奶粉、疗效奶
粉、蜂蜜奶粉、高级冰淇淋奶粉、奶油、干酪等,远销朝鲜、罗马尼亚、巴基斯坦、苏联、
马里、北也门等10多个国家。1980年,“红星牌”速溶全脂奶粉和淡奶粉被轻工部评为部优
质产品。1983年又被国家授予优质食品银牌奖。仅“红星牌”奶粉一个品种,从1960年至19
85年底提供出口货源1.5万吨,累计出口创汇2400万美元。1985年,这个厂日加工鲜奶100吨
,年产乳制品3000余吨,具有能力大、产品质量高的优势,已成为中国乳品生产的大型厂家
之一。
三、野生动物饲养场
野生动物饲养场是根据1956年6月13日国家外贸部给驻黑龙江省特派员办事处的电报而建
立的。电报指出:“毛皮为我国主要出口商品之一,出口价值很高,在国际市场上久负盛誉
,解放后出口数量逐年增加,但总未能满足兄弟国家及资本主义市场的需要。今后毛皮货源
如单纯依靠野生动物自然繁殖,必将日益不能适应出口需要。因此,亟需吸取苏联的先进经
验,有计划地开展饲养野生工作,以便培养出口货源,创造更多的外汇,支援国家社会主义
建设事业,在黑龙江省建立野生动物饲养场。”并通知特派员办事处,派一批干部采点建场
,兴建外贸基地。经实地考察,选好点后,相继建立三座野生动物饲养场。
(一)横道河子饲养场
1957年,省外贸局选择了条件适宜的海林县横道河子镇(镇郊)后,于8月9日破土动工
,兴建全国第一家野生动物饲养场。全场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固定资
产415万元。建场初期,饲养水貂50只,还从世界各地进口种貂,经过杂交,定向培养出“中
国横道河子标准貂”,输送北京、上海、天津、辽宁、吉林、山东等29个省、市及省内的密
山、泰康野生动物饲养场,累计输出4.45万只。1960年为外贸提供出口貂皮772张,到1985
年共提供出口皮张5.08万张。
(二)杜尔伯特野生动物饲养场
1958年3月,黑龙江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在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南50里处他拉红乡境内
,兴建国营杜尔伯特野生动物饲养场,占地面积708.3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57万平方米
。建场当年引进6只水貂,1960年引进9只彩貂。国际毛皮市场需求变化多端,饲养场饲养的
品种也随之变化。1962年饲养25只蓝狐,1963年停止饲养。1965年试养12只乌苏里貉,又因
销路不畅,没大量饲养。1971年饲养梅花鹿491只,1981年由于饲养场地处草原区,气候干操
,不适合鹿群饲养,于是调给密山饲养场。1983年国际市场貉皮价上涨,养貉数量增加到23
22只。1985年开展多种经营,从辽宁省金州貉场调人蓝狐80只重新饲养。水貂发展到2920只
,但因国际市场滞销,水貂饲养锐减,只保留135只。20余年来,这个饲养场为外贸出口提供
皮张14.83万张。其中水貂皮10.86万张,彩貂皮2.41万张,貂皮1.17万张,银狐皮700张
,蓝狐皮3100张,赤狐皮6张,艾虎皮70张。提供鹿茸90235两。
(三)兴凯湖野生动物饲养场
1958年5月2日,省外贸局在密山县城南15公里的知一乡境内,兴建国营兴凯湖野生动物
饲养场。省外贸为饲养场引进苏联种貂,按照苏联的饲养操作规程,进行人工饲养。这个饲
养场在饲养实践中摸索经验,1963年,改进饲养水貂的配种方法,由原来两个周期4次配种,
改为两个周期3次配种,提高水貂受孕率和产仔率,降低饲养成本及人工劳动量。这一方法曾
作为经验,在全国养貂场推广。
1964年饲养场对野生鹿群进行驯化。将过去高栅栏大围墙的人工喂养,改为放牧饲养,
驯化饲养成功,降低了饲养成本。1971年这个场改名为“国营密山野生饲养场”,下放地方
管理。1981年省土畜产进出口公司接收管理。1985年饲养种貂5000只,种貉1180只。从1958
年到1985年,为出口提供水貂皮3.52万张、彩貂皮4.25万张、银狐皮330张。
四、牛肉生产基地
1974年黑龙江省外贸开始办肉牛生产基地,这一年中共黑龙江省委发出救活奶犊公牛的
指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对牛的收购价格进行适当调整,实行价外补贴;其次经省委
批准,放宽屠宰政策,解决农民养牛的出路问题,从而养牛事业迅速发展。基地牛的存栏数
从39万头发展到41.6万头,纯增6.6%。外贸部两次在黑龙江省召开现场会,把经验推广到
全国。1975年10月,经外贸部、商业部批准,黑龙江省肉牛的内、外销交外贸统一经营。国
家外贸部和粮油食品进出口总公司引进137头西门塔尔优良种牛和冷冻精液设备等,为办好基
地提供了有利条件。省委主要领导亲自抓肉牛基地工作。为促进黄牛改良,全省建起8处冷冻
精液站,省里筹集近500万元的资金,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肉牛繁育体系。为适应出口需要,
还建立了一座3000吨冷库和两座500吨冷库。省里为了办好基地,拿出水泥2000吨,木材近万
米,解决了生产急需物资。牛的屠宰、饲料、价格和户养等政策得到落实。随着农业机械化
程度的提高,省内黄牛逐步由役用转向食用。但由于当时牛的收购价格偏低和“保护耕畜”
政策的限制,既不能杀又不卖,出现了“憋死牛”的局面。为了扭转这种困境,肉牛生产基
地采取人工授精法进行纯繁和杂交,当年配2万多头份,成活率在80%以上,比改良前的黄牛
饲养期缩短2/3,成本降低1/3,出肉率增加1/3。1974年全省收购3.4万头,1978年增加
到6万多头,经营活牛从1975年10月到1981年6月出口39.11万头。其中供应出口香港14.5万
头,内销24.6万头,1976年至1981年供应香港奶犊公牛1.56万头,创汇506万美元。外贸部
门在经营肉牛过程中,制定了收购站押送和出口的管理办法,先后建立省级检查员和深圳把
关制度,整顿收购站,弥补政策性亏损。从1977年到1981年上半年,每年出口2万头,累计出
口创汇3075万美元,亏损7660.07万元。截至1981年奶犊公牛已救活1.51万头,外贸部门实
行价外补贴,每毛斤补贴由5角增加到7角,又由7角增到9角。先后到嫩江农场和哈尔滨、齐
齐哈尔、大庆、安达等重点市、县奶牛场试点,培养出一批国营、集体、集体与个人联办以
及户养等多种方式的好典型。为了使饲养奶犊公牛事业更好地发展,外贸部门调动社会力量
扶持饲养单位。省畜牧局通知各奶牛场(队)一律不准宰杀和虐待奶犊公牛;省粮食部门设
法解决饲料;铁路部门协助运送初生犊牛,优先安排运输活牛出口的车皮,尽量缩短运行时
间,减少掉膘死亡,外贸部门先后拨给重点饲养场周转金26万元,并从荷兰两次进口代用乳
90吨,解决3600头奶犊公牛的奶源。在发展奶犊公牛的同时,组织出口。随着国家北牛南移
部署,外贸部门不再负责内销供应。黑龙江经营活牛出口市场在香港,长途贩运造成牛的死
亡率高,运输费用大,于是1983年省外贸活牛基地停办。
五、出口商品综合基地
黑龙江省是供应出口粮食、大豆的商品基地,出口的农副土特产品货源遍布全省8个地区
、42个市县的国营农场和东西两大平原(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及南北两大山区的山间平原
上。这里以盛产粮、豆、马铃薯、甜菜、亚麻闻名。省外贸部门为有效地利用地区优势,从
实际出发,有计划地在条件优越的地区建立出口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培植出口“骨干”农副
产品。
(一)宝清县出口商品综合基地
1979年,经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宝清县为省外贸出口商品综合基地。省外贸部门为这
个基地从美国引进玉米、豌豆种;从日本引进狗宝、辣根笋等品种;还从外地引进水飞蓟种
子、白瓜子、西门塔尔公牛、三合牛、奶牛犊、种兔、黑加仑树苗、白玉米、中国黑蜂、种
貉、亚麻种子等优良品种。重点扶持了黑木耳、白瓜子、园参、蜂蜜等品种的生产。宝清县
自办出口商品生产综合基地后,建生产种植业点55处;以小野菜为主的采集点24处;以养牛
为主的养殖业点31处。1979年出口收购品种35个,收购额138万元。1980年出口商品收购额达
384万元。1981至1982年,这个县连续两年遭受特大自然灾害,仍为外贸出口提供货源,商品
收购额保持在300万元以上。1984年为外贸提供出口货源累计达1099万元,品种增加到34个。
(二)绥化农副产品出口商品基地
1980年10月,国家对外贸易部批准绥化地区为全国农副产品出口商品综合基地,利用现
有资源,建立以养殖、种植、编织、加工、采集为内容,以农副产品、土特产品为主体的资
源型出口商品生产加工业。建牛场1062处,养兔公社(乡)35个,养羊公社(乡)14个,养
貉场4处,鹿场2处,养珍珠点1处,木耳生产点17处;出口加工企业形成群体,建起雨露麻加
工企业74个,加工出口亚麻企业57个,亚麻纺织加工企业4个,亚麻抽纱加工企业3个;裘皮
制品加工企业3个;冷冻食品加工企业7个;乳制品加工企业3个。省外贸部门帮助定方向,上
项目,引进设备和先进技术,进口良种、化肥,从资金和物资上给予扶持。逐渐形成粮食及
其附属品系列(包括大豆、玉米、杂豆、油料、饲料)、亚麻及其制成品系列(包括亚麻纤
维、亚麻纱、棉麻纱、亚麻布、亚麻细布、棉麻布、抽纱、绣衣等)、畜产品及其加工系列
(包括以畜、禽、肉、乳、骨、皮、毛),加工生产出口的罐头、奶粉、冻肉、骨制品、毛
皮制品、羽绒制品等百余种。这个基地为出口商品提供货源的同时,注重在商品结构上下功
夫,由原料出口变为加工产品出口。到1984年形成以大豆、玉米、罐头、奶粉、冻牛肉、饲
料、亚麻、亚麻絮、亚麻纱、抽纱、纯毛毯、蓄电池等12种拳头产品。这一年出口收购额1亿
元。1985年收购额达2.09亿元,比1984年翻一番。
六、加工、储存、包装基地
为适应出口商品运输需要,黑龙江省建立了与生产出口商品基地相配套的加工、储存和
包装基地。
1979年建立北安冷冻厂,储存出口及内销的鲜冻鱼和肉类。这一年不仅建立双城土产加
工厂,加工打包出口的亚麻纤维、亚麻絮,还建立了哈尔滨外贸彩印厂,制作出口商标、彩
色包装盒,承揽纸箱制品的封面印刷。
七、基地调整
1960年中共中央决定大办出口商品生产基地,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和发展出口名牌商业和
“拳头”商品。以适应国际市场需要。1961年,黑龙江省对外贸易局设生产基地处,具体负
责外贸出口生产基地建设工作。同年建立讷河黎明猪禽场、宝清金沙河猪禽场、肇州牧羊场
。1962年在黑河和肇源各建一处野生动物饲养场,同时建立的还有汤原香兰草袋厂、集贤福
利屯钢铁厂、宁安参茸药材加工厂等14个企业。这些外贸基地厂(场)主要以饲养野生动物
和家畜、家禽为主。省外贸局兴建的出口商品生产基地自属企业一度办到18个厂(场),但
因经营体制不合理,管理不得当,经济核算不够,损失浪费严重,导致连年亏损。这一年的
3月,根据国家外贸部和中共黑龙江省委、省人民委员会的指示,整顿省外贸基地厂。管理不
善、亏损严重的基地厂(场)在整顿期间先后撤销停办。只保留了黑龙江省土产畜产进出口
公司横道河子野生动物饲养场、杜尔伯特野生动物饲养场、密山野生动物饲养场。这3个野生
动物饲养场饲养银狐、蓝狐、水貂、貉子等动物1万头,此外还有71头鹿、375只进口羊、14
98头猪、473只家禽。饲养场从建场伊始,抓住水貂在国际市场上销路好的势头,重点培育出
适应本国生产条件的优良种貂。不仅把珍贵的野生毛皮兽进行繁殖,扩大兽群,而且向全国
各省、市、自治区(不包括西藏、台湾)输送了30多万头种貂,还培养了一批饲养野生动物
的技术人才和管理干部,为国家填补了无饲养野生动物专门人才的空白。向各地派出技术人
员、饲养员传授饲养技术,编印出版了《科学饲养野生动物》的理论书籍。1965年基地场年
产水貂皮达到200万张。
70年代,出口商品基地建设进入新阶段。外贸部门重新调整基地门类,建立四种类型的
出口商品生产基地。即以生产农副土特产品为主体的资源型,以培植“骨干”农副产品出口
的单项型,以多种产品生产合为一体的综合型,以及跨行业生产的联合型。这些基地本着因
地制宜、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具有本地特点的原则,发挥基地优势。同时采取定点生产、
设专厂(专车间)等形式,按省内出口需要安排生产,解决内外销矛盾,为对外贸易提供均
衡稳定的出口商品货源。这期间,省外贸部门陆续建起横道河子三部落、勃利、抚远养鹿场
和哈尔滨新香坊土畜产加工厂等饲养牛、貂、鹿、鸡、兔等的饲养场和为其服务的饲料加工
厂共11个。饲养场养的都是进口优良品种,不仅省内过去没有,国内也没有。由国家外贸部
或总公司统一安排,引进种畜、种禽、种兔。这些饲养场负责向全省、全国提供种畜、种禽
、种兔。土畜产总公司引进的优良品种调给这里的饲养场,再向全国各省、市供应优良种貉
;种牛也是如此,外贸部引进品种后,由饲养场向全省、全国供种;鹿场也主要向全省各社
队供应良种;建冷冻加工厂6个;库厂结合的土产加工厂4个,对储存的商品进行必要的加工
整理;安置知识青年的青年点2个(松北、大通);其它厂(场)2个。此时,出口商品基地
建设虽然有发展,但由于财务管理归省分公司,业务管理归地、县外贸部门,人事管理归当
地党委,受“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影响,有的企业经营方向不明,出现各行其是损失
浪费现象,1978年自属企业亏损230多万元。
在出口商品生产基地建设的发展中,储存加工厂相继增加。1983年省粮油食品进出口分
公司的哈尔滨冷冻厂,经联邦德国专家鉴定,达到国际规定的食品企业标准,加工储存冻牛
肉、鱼肉、野味及其它禽肉。储藏能力3000吨,设有搅拌、切割、发电、制冷、加工车间,
自备水源,生产加工过程全部自动化,堪称省内一流冷冻加工、储藏企业。省外贸出口的冷
冻鸡、鸭、鱼、分割肉及其它畜类肉,多数出自此冷库。1985年,省外贸部门将自属基地厂
(场)调整到25个。其中冷冻厂3个,出口鲜冻牛肉、冻鱼、畜肉类,出口创汇3262美元。养
禽场1个,出口禽类。土畜产品加工厂10个,加工出口京果土产品和蜂蜜、白瓜子、小野菜、
雪白瓜子、椒盐瓜子,出口创汇1.93万美元。饲养场4个,专门饲养貉子、水貂,出口貉皮
、貂皮及皮制品,出口创汇1243美元。药材加工厂1个,鹿场3个,加工中成药、中药材和鹿
茸,出口创汇3268美元。出口包装基地厂2个,制作商标、包装纸盒、箱及其它制品。汽车修
理厂1个。这些企业占地面积为1739.8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为25.12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
值4985.7万元,出口创汇2.7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