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扶持生产

  黑龙江省从60年代开始先后扶持了300多个出口企业,280多个出口品种。外贸部门采取 不同的扶持措施,解决出口商品生产所需的劳力、资金、运力、种子、肥料、饲料、设备、 机具、材料等方面的困难;还利用出口工业生产专项贷款、农副产品贷款、出口新产品试制 费、出口生产措施投资和基地外汇、周转外汇、短期外汇贷款等,解决出口基地企业生产上 的需求,全面把握扶持项目,落实扶持工作中的经济政策,既考虑到增加生产提高质量,也 注意增加花色品种和改进包装,利用有限资金,对具备生产条件,适销的产品重点扶持。
    一、工业品贷款
    1971至1982年,国家外(经)贸部和建设银行总行,计拨给省出口商品生产基地工业贷 款1816万元。省外贸部门先后扶持了112家企业,生产出口切削工具、陶瓷、纸张、家具、柳 编、罐头、玻璃等82个项目,累计增加出口货源收购额37754万元,出口换汇8145.78万美元 。其中拨给讷河纸厂72万元,鸡西纸厂50万元,北安通北糠醛厂19.5万元,牡丹江陶瓷厂贷 款25万元;拨给东宁陶瓷厂贷款70万元,搞釉面砖新项目,增加外贸收购200万元,出口创汇 60万美元。拨给哈尔滨第一工具厂工业贷款45万元,使生产切削工具锉,由单一品种发展到 多样化,年出口创汇由30万美元提高到118万美元。
    二、农副产品贷款
    1973年,全省投放农副产品生产贷款974万元,扶持牛肉、兔肉、肉鸡、鱼、水貂、山羊 、木耳和药材等出口商品。
    1974年,国家外贸部两次拨给黑龙江省专项农业贷款180万元。其中乡镇企业145万元; 国营企业35万元。具体分配给绥化、牡丹江、松花江、齐齐哈尔、鹤岗等地、市的外贸部门 ,用于扶持牛、山羊、兔、鱼、松茸、木耳、山野菜等项目。同时与中国银行哈尔滨分行协 商,从地方农业贷款中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国营农场、劳改农场和呼盟地区肉牛基地, 解决购买种牛资金500万元,使初建的肉牛基地从1300头发展到3240头。奶牛从无到有,增加 了奶源,增加出口活牛500头,提供牛肉罐头原料240吨。
    三、外汇投放
    1973年开始,国务院批准以外汇贷款扶持出口商品生产,同年在黑龙江省试行。利用国 家下拨的基地外汇,进口国内短缺的原料、辅料,引进先进的技术及生产所需的关键设备, 开展进料加工。
    1976年,中国银行和国家外贸部批给黑龙江省短期外汇贷款686万美元。全省22个厂、矿 的12个出口商品生产项目所需的原料和关键性设备得到解决。用于进口原料的贷款96万美元 ,用于设备贷款590万美元。6个大型木材加工厂中的出口商品的生产得到外汇贷款,其中为 哈尔滨松江胶合板厂、绥化木材综合加工厂提供短期外汇贷款44万美元,进口热压机2台,拼 缝机1台,开展木材综合利用,增收外汇78万美元。哈尔滨制锹厂是黑龙江省生产传统出口商 品的老厂,出口“燕牌”带把锹,在国际市场享有盛誉。但由于原料不足,每年只能出口10 万把,仅满足国外需求的1/10。外贸部门用短期外汇贷款11.4万美元,进口510吨钢材,3 台汽车,提高了这个厂的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年出口创汇37.52万美元,增加外汇收入22 万美元。省外贸部门为哈尔滨东北轻合金加工厂贷款短期外汇210万美元,从联邦德国进口1 台铝箔轧机和附属设备分卷机1台,扭转了生产铝箔“短线”局面。还为全省8个生产出口乳 制品的工厂发放短期贷款15万美元,进口卡车22台,钢材300吨,解决了运力不足和设备维修 的问题,增加出口创汇29.8万美元。
    1978年,省外贸部门和银行一起,发放外贸基地厂(场)短期外汇贷款1291万美元,用 于94个生产出口项目。进口钢材11098吨、设备131台、铝锭500吨、汽车158辆,增加产值11 255万元、利润1995万元、税收1090万元,出口商品总值达8300万元,为国家出口换汇2914万 美元。
    1979年,国家计委、外贸部、财政部、中国银行下达给黑龙江省外汇贷款指标1500万美 元。同时银行发放外汇贷款配套人民币专项贷款,用于进口设备的国内运输费用、进口设备 的安装费用和原厂房改造的土建费用等,至1981年,银行累计发放贷款21758万美元,用于全 省机械、冶金、林业、轻工、纺织企业技术改造,占外贸外汇贷款总额的92%,其余8%的外汇 贷款用于农副产品生产基地的重点建设和引进良种、加工设备。据统计,扶持改造项目竣工 投产后,增加工业产值59.68万元、财政收入6528万元、外汇7103万美元,平均万元外汇贷 款创产值14.92万元、税利1.8万元、创汇2万美元。
    1981年,省政府拨给外贸部门扶持生产周转外汇700万美元。使用周转外汇为省纺织品进 出口分公司进口有光涤纶纱原料2400件、涤纶棉和有光棉790吨、腈纶棉纺纱和腈纶纱250吨 ,加工成纱和腈纶衫出口,满足了名牌商品“红牡丹”纱的国际市场需求,保证了对外信誉 ,增加了外汇收入。这一年,还使用周转外汇47万美元,为轻工业品进出口分公司进口美国 牛皮50万平方呎,加工皮革出口,解决了当地原料不足的困难。使用周转外汇5.7万美元, 为哈尔滨建筑五金厂进口钢板110吨,缓解了生产球型门锁原料不足的矛盾。
    1984年,牡丹江橡胶厂使用周转外汇45万美元搞进料加工,进口天然橡胶加工胶鞋出口 ,增加出口创汇能力,年出口20万双,创汇15万美元。
    四、周转金
    国家外贸部从1976年起,先后5次拨给黑龙江省扶持农副产品生产周转金307.5万元。1 983年末,拨到省内的7个地区、1个农场局、6个城市、50多个县、200多个生产点。投放金额 为309.3万元,扶持了197个项目,累计下拨490.9万元(包括回收后再发放的数)。这些周 转金用于扶持出口肉牛、鹿茸、雨露麻、木耳、白瓜子、人工蘑、人参等7个品种。
    黑龙江省是出口黑木耳的主要省份之一。在发展黑木耳生产上使用周转金29.8万元,重 点拨给林产资源比较丰富的山区,利用这笔资金新建和扩建木耳场18处,添置喷灌机20台, 钻眼机32台,架设喷水管4500延长米,培育木耳段40万段。
    拨给外贸基地泰康饲养场26.6万元周转金,用于扩建、改造貉笼,添置设备。改造后, 这个场每年向社会提供种貉由不到1000只,增加到5000只。
    省外贸部门在扶持肉牛生产上投放了156.7万元,发展黑龙江的养牛业。出口活牛由1. 5万头,增加到2.7万头。创出口活牛数量最高水平,增加产值314.4万元,外贸收购额达1 89.28万元,外汇收入121.03万美元。由未改良前的“小狗牛”改良为享誉香港市场的“龙 江牛”。出口肉牛的数量和质量居全国上游行列。在扶持黄牛生产的同时,救活了奶犊公牛 ,以往奶犊公牛一出生就被杀死,外贸部门建议将奶犊公牛养大育肥,作为出口肉牛。从此 ,黑龙江省出口肉牛中,增加奶犊公牛新品种。据统计,1977至1980年,省外贸部门使用周 转金增加收购额为495.84万元,出口创汇389.17万美元。到1983年,使用周转金扶持的出 口商品生产增加外贸收购额近700万元,出口创汇438.7万美元。绥化地区出口商品综合基地 周转金61.5万元,占全省下拨周转金的16.7%。主要用于基地的养牛、养貉、养貂及生产亚 麻,每年这个基地的出口商品收购额稳定在1亿元。
    五、参股联营
    自1980年起,外贸部门和工农业生产供货部门,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实行工贸、农贸 、贸贸结合,平等互利,互惠互助,共担风险,利益均沾。以参股联营方式,将出口生产企 业与外贸企业联系在一起,主要围绕发展水貂、貉子、园参、白瓜子、杂豆、山野菜、黑木 耳、涤棉纱、冻兔肉、奶制品、罐头、石墨、酒精、柳编制品等具有本省优势的大宗骨干商 品。
    1981年,省出口商品基地建设公司与省粮油食品进出口分公司联合兴建甘南奶酪厂,先 后投资74万元,用于购置关键设备。同年2月,省出口商品基地建设公司与省土畜产进出口分 公司所属的泰康野生饲养场合营,发展养貉业,投资26.6万元,修建笼舍扩建养貉区4处, 改善了饲养环境,年产貉皮2000张,1982年这个场为社会上提供种貉1000只,调出种貉2500 只,增加产值33.6万元,实现利润10万元,出口创汇15万美元。同一时期,省出口商品基地 建设公司和省包装进出口分公司联营为哈尔滨外贸彩印厂投资50万元,从日本引进一套先进 的照像制版设备。由年2400万印次增加到1亿多印次,弥补出口商品装潢印刷上的不足,提高 了出口档次。由省出口商品基地建设公司以联营形式向牡丹江磨料磨具公司和鸡西麻山碳化 硅厂投资120万元,促进碳化硅的生产。提供出口货源由120吨增加到3097吨。这一年省出口 商品基地建设公司与省粮油食品进出口分公司的大通养禽场联营,投资人民币10万元,解决 了生产用电困难。
    1982至1983年,省出口商品基地建设公司与省粮油食品进出口分公司以联营形式投资16 7.6万元,在齐齐哈尔市、绥化市、青冈县、呼兰县兴建4处1000吨容量的冷冻加工厂,加工 储存出口的牛分割肉、鸡肉、兔肉等肉类食品,改善了冷冻加工厂的布局。这4个冷冻加工厂 每年为外贸提供400万元的出口货源。
    1984年,省出口商品基地建设公司同海伦县外贸公司联营,为县外贸饲养场投资5.8万 元,年产貉皮2000张。这个公司还与省土畜产进出口分公司联营,为横道河子野生动物饲养 场投资8万元,解决了场内设备更新改造资金,增强了这个饲养场的生产能力,年产貉皮增加 到4000张,增加了皮张出口的货源。
    1985年省出口商品基地公司与安达市外贸公司联营投资18万元,合办养牛基地。同年还 与牡丹江市外贸部门联营,为亚麻原料厂投资21万元,增加亚麻出口货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