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3年,中东铁路全线通车后,哈尔滨逐渐成了东北国际贸易都市和北满商务中心,先
后有16个国家在哈尔滨设立了领事馆,有33个国家商人在哈尔滨开设了商店,还设立了较大
的“商业会议所”,专门从事进出口贸易。沙皇俄国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把黑龙江地区作为
倾销剩余商品和掠夺廉价原料的重要集散地。
清末民初,黑龙江地区民族工业非常落后,许多消费品靠进口。洋米、洋布、洋油、洋
火、洋钉、洋枪、洋炮等,大量外国货充斥黑龙江地区城乡市场。对外贸易处于入超状况,
进口所需的外汇开支只能动用国库黄金。进口贸易的主动权被帝国主义侵略者所把权持,体
现了旧中国被侵略、被掠夺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特征。
1931年东北沦陷后,黑龙江地区的进口贸易被日本帝国主义所垄断,城乡到处是日本的
洋行、株式会社。日本商人大量倾销“洋货”,在黑龙江当地低价买进原料,或运回日本,
或直接投资开设工厂、洋行。1937年(伪康德4年)“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先后成立
三井、三太、三菱等洋行、株式会社,日货占领了黑龙江地区市场。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东北财经委员会成立了北满贸易公司,组织收购猪鬃、马尾以及
毛皮、中药材、土特产品出口,与苏联进行易货贸易,进口棉花、布匹、日用品等,对恢复
工业建设、繁荣经济、筹措军饷、供应军需、支授全国解放战争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全国解放以后,黑龙江省的对外贸易活动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
,贯彻执行“平等互利、互通有无”的贸易原则,根据国家计划,积极地开展了进口工作。
当时黑龙江地区工业基础十分薄弱,恢复和发展工业所需要的设备、器材等重要物资,绝大
部分还不能生产。为了尽快恢复工农业生产,稳定国内市场,保证人民生活的需要,从50年
代开始,黑龙江省通过记帐贸易方式,从苏联、朝鲜、越南以及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组织
进口钢材、汽油、康拜因、柴油机、柴油发电机、电动机、汽车、摩托车、化肥、机油、自
行车、缝纫机、火柴、照相机、木材、役马等。这些商品的进口,对于打破美帝国主义的封
锁禁运,恢复和发展黑龙江的经济,提高黑龙江省工业生产能力,促进重工业生产的发展,
稳定市场,改善人民生活起到了重要作用。
50年代末及60年代初,主要由于自然灾害和苏联政府背信弃义撕毁合同,致使黑龙江省
由苏联援建工程被迫下马,与苏联及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基本上停止,进口贸易额
明显减少。为适应形势变化,国家对进口国别、进口商品结构及进口贸易机构进行了适当调
整,黑龙江省进口贸易亦转向资本主义国家,进口业务委托天津口岸办理。专业性商品委托
各专业进出口总公司或其它口岸公司进口;中药材委托广东省土产进出口分公司进口;西药
及化学试剂委托上海市化工进出口分公司进口;医疗器械委托天津市化工进出口公司进口;
五金、钢材委托中国五金矿产进出口总公司进口;汽车委托中国机械进出口总公司进口。
1958年10月,根据黑龙江省人民委员会决定,黑龙江省进口贸易由省物资局划归省对外
贸易局经营,省对外贸易局成立了进口储运处并在省人委驻北京办事处派驻人员,负责与各
专业总公司进行业务联系。当时黑龙江省的进出口业务,归国家外贸部所属的各专业总公司
统一经营,分别对外谈判、签约、订货,然后再分拨到地方,由当地外贸局向有关总公司结
算。这年,国务院决定启用大连港,东北三省的进口商品全部运到大连港。黑龙江省的进口
业务逐渐由天津港转到大连港。黑龙江省每年使用部分地方外汇和黄金分成外汇进口一些钢
材、科研器材和医疗器械、成药等,其中钢材占70%以上。进口国家和地区逐步由苏联、东欧
社会主义国家转向港澳地区和资本主义国家。
1959年,国家下拨给黑龙江省外汇额度3000多万卢布。黑龙江省于1959、1960、1961三
个年度安排使用,定购37类107个品种的商品。其中各种汽车1878辆,主要有吉尔164型、嗄
斯51型货车,波兰华沙牌轿车等。另外,黑龙江省还用130万美元的地方外汇、500万美元的
提成外汇,分别从日本、欧洲、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组织进口钢材、中药、南药、医疗、
器械、机械设备等9类38种商品,进口额是650多万美元。
1960年又增加了大豆地方外汇200多万美元。这一年,分别从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组
织进口了钢材、医疗器械、仪器、中药、南药、机械设备等6类54种商品,价值达620多万美
元。
1961年,黑龙江省进出口贸易额大幅度下降,仅有44万美元,进口商品的品种也只限于
医疗器械和药物。
1962年,黑龙江省的进口贸易进入低谷,这一年,黑龙江省的进口贸易额仅有35万美元
左右。
1963年,黑龙江省的进口贸易开始回升。这一年进口贸易额达到66万美元,进口的商品
稍有增加,达到了4类30多种。
经过三年调整和国民经济恢复,1964年黑龙江省的进口贸易成倍增长,贸易额达到了20
0多万美元。分别从日本、欧洲、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组织进口钢材、机械设备等80多种商品
。
1965年,黑龙江省的进口贸易额、商品种类和型号基本上和1964年持平。1966至1976年
的“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阻挠破坏,把进口贸易视为“崇洋媚
外”、“资产阶级卖国主义”等等,进口数量急剧下降。1968年12月,省对外贸易局撤销,
进口业务随之转到外贸公司。1972年恢复外贸局后,于1973年成立进口处,这期间,进口贸
易维持在平均900万美元的水平。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黑龙江省
的进口贸易得以恢复和发展。1977年进口贸易额突破千万美元。主要从日本、香港等国家和
地区进口钢材、机械设备、轻工、化工、医药、纺织等6类84种商品。1978年和1979年进口额
均突破2000万美元。为适应进口贸易的需要,于1980年4月1日成立了黑龙江省对外贸易进口
公司,承办全省的进口贸易业务。同时,黑龙江省机械设备进出口分公司也按照其经营范围
承办进口业务。
1980年,黑龙江省进口总值为3139万美元,其中生产资料进口用汇1204万美元,占进口
总值的38.4%。生活资料进口用汇1936万美元,占进口总值的61.6%。进口商品主要有汽车
及摩托车、起重挖掘机械、轻工机械、钢材、录像设备、物理化学仪器、西药、医疗器械、
家用电器、钟表、电视机及音响设备、化纤纱、动植物油等。主要进口国家和地区是日本、
香港。
1981年,黑龙江省进口总值为2639万美元,其中生产资料进口用汇1440万美元,占进口
总值54.6%;生活资料进口用汇1199万美元,占进口总值45.4%。进口商品主要有汽车及摩
托车、汽车零件、拖拉机、机床、挖掘机、推土机、平地机、塑料机械及零件、食品机械及
零件、录像设备、显微镜、物理化学仪器、钢材、西药、医疗器械、工业用缝纫机、纸张、
彩色电视机散件、照相机、复印机、化纤纱、烟草及卷烟辅料、皮张等。进口国家和地区主
要是日本、联邦德国、瑞士、巴西、美国、澳大利亚和香港等。
1982年,黑龙江省进口总值为2378万美元,其中生产资料进口用汇1341万美元,占进口
总值56.4%;生活资料进口用汇1037万美元,占进口总值43.6%。进口商品主要有冶金铸造
设备、机床、橡胶机械及零件、食品机械及零件、录像设备、钢材、天然橡胶、化工原料、
农药、医疗器械、工业用缝纫机、建材、电视机及音响设备、复印机、动植物油等。主要进
口国家和地区是日本、法国、联邦德国、美国、瑞典和香港等。
1983年,黑龙江省进口贸易额达4976万美元。其中,委托各专业进出口总公司进口占53
.5%。自营进口中,黑龙江省对外贸易进口公司占87%,黑龙江省机械设备进出口分公司占8
.2%,黑龙江省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占4.8%。
自营进口贸易的主要国家和地区:从日本进口额1177万美元,占自营进口额50.9%。进
口商品有汽车、各种机械、仪器仪表、电器、机床、工具、轴承、特药等。从香港进口额50
4万美元,占自营进口额21.4%。进口商品有大中型电子计算机、光学电子仪器、各种机械及
零件、医疗器械、照相及电影器材、复印机、南药、特药等。从美国进口额150万美元,占自
营进口额6.5%。进口商品有电子计算机及器材、各种机械、录像设备、仪器仪表、医疗器械
、化工原料等。从加拿大进口额173万美元,占自营进口额7.5%。进口商品有实验室仪器、
皮张等。从联邦德国进口额100万美元,占自营进口额4.3%。进口商品有光学仪器、电讯设
备、医疗器械、电影及照相器材、塑料机械及零件等。上述5国(地区)进口额占全省自营进
口额90.8%
从法国、英国、瑞典、新西兰、端士、意大利等国家的进口额,占全省自营进口额8.9
%。
随着外贸体制改革的深化,地方留成外汇、以进养出外汇、扶持生产外汇增多,进口贸
易迅速增长。
1984年全省进口成交6196万美元,实际到货3601.69万美元,到货商品分别是机械类52
8.46万美元;仪器类963.173美元;化工类1076.94万美元;轻工类919.17万美元;土产
类89.41万美元;纺织类1.76万美元;五矿类22.79万美元。其外汇来源包括:地方外汇、
分成外汇、货款外汇、调剂外汇、自筹外汇、侨汇、旅游外汇、专项外汇、基地外汇、宣传
外汇、黄金外汇、信托外汇、石油外汇等13项外汇。
1985年,黑龙江省进口到货9716万美元,比1980年增长2.09倍。特别是经营体制调整后
,自营比例迅速上升,1985年自营进口比重由67.2%上升到98.5%,进口国家和地区已发展
到18个,比1980年增加了14个。
进口商品结构发生了合理的变化,生产资料进口比重上升,生活资料进口比重下降。19
85年生产资料进口6487万美元,占进口总额66.8%,比1980年增长8.2倍。工业原材料、农
业生产物资进口用汇1862万美元,比1980年增长1.6倍,有力地支援了工农业生产发展。19
85年生活资料进口用汇3229万美元,比1980年增长66.9%,比进口总额下降了20.4%,主要
进口西药、家用电器等,既活跃了市场,又解决了人民生活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