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50年代的技术引进为基础,黑龙江省形成机械等一些优势行业。技术设备引进工作对
加速老企业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挖掘优势行业潜力起到了很大作用。机械行业引进项目
在全省技术引进项目中占32%,用汇比例占25%。由于这些优势行业技术力量雄厚,引进前的
准备工作比较完善,引进的技术设备利用效果比较好,加强了优势行业和地位。哈尔滨电缆
厂、哈尔滨轴承厂,黑龙江锻压机床厂、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和哈尔滨风华机器厂通过技术
引进均获得了明显的技术进步和经济效益,不仅提高了机电产品的制造水平,而且对推进其
他行业的技术进步也发挥了很大作用。
1979年,哈尔滨电缆厂引进“浸涂成型法”生产无氧铜杆的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年产
无氧铜杆3万吨左右,增加产值1亿多元,创利润700万元,实现产值、利润两个翻番,经济效
益显著。同时该厂对引进技术进行了消化吸收,技术进步明显,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兰西
亚麻纺织厂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生产亚麻布,既利用了黑龙江省的亚麻资源,又解决了黑
龙江省亚麻抽纱用布不足的问题。
技术引进工作的迅速发展,促进了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工作的开展,1981年,佳木斯联合
收割机厂通过许可证贸易形式,从美国引进1000系列联合收割机制造专有技术,同时引进部
分关键设备,经过几年的消化吸收和创新发展,已经研制成功JL1065、几1075等5种机型,形
成新的产品系列,达到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荣获国家银质奖。使用这种系列的新型收割机
,全省每年可减少粮食损失5亿公斤。这种产品已向马来西亚、巴基斯坦、摩洛哥、委内端拉
和苏丹等国出口。生产的零部件远销美国,其远销额已超过许可证限额。1981年齐齐哈尔钢
厂从瑞典引进2套具有80年代初国际水平的SL钢包喷粉装置。设备到厂后,该厂进行剖析消化
并进行创新设计,1982年试制出样机,1983年通过部级鉴定。利用新设备已生产出钢包喷粉
装置5套,实现进口替代,为国家节省外汇350万美元。佳木斯造纸厂引进了国外成套的微机
控制系统和先进技术,使纸浆定量水分控制离差度、纸机分部传动精密度等项指标达到了80
年代国际水平。在使用同样能源的条件下,日产纸量提高了25%。这个通过能源自控和碱回收
项目的引进,节能降耗,综合碱回收由77.8%提高到91.4%,实现了厂内碱灰自给。
啤酒行业引进优良菌种和发酵新工艺、新技术及三段过滤设备,使啤酒质量显著提高,
优质品率由15%提高到20%。并通过配套引进灌装线,使啤酒灌装酒损、瓶损由6%下降到3%以
下。
1982年,麻纺业引进剥麻机和联合打麻机,提高出麻率、原料优质率。引进玲珑麻设备
和尘笼纺织机,填补了国内空白,使亚麻纱和亚麻坯布出口量大幅度增加。
毛纺业引进后期整理拉幅定型设备,使粗梳毛呢的质量有明显提高,基本上达到国内先
进水平,增加了新品种。烤花呢等制成的服装已进入国际市场。
引进涤纶长丝、短丝设备、拉舍尔毛毯生产线及人造毛皮生产线,发挥黑龙江省腈纶和
涤纶化纤工业的优势,增加企业的创汇能力。
引进纬编大圆机、提花大圆机和罗纹机等针织设备,与松式滚筒、染纱机、干燥机配套
,使针织机和染纱成龙配套,提高了效率。开发了乔其纱、涤纶棉等高档产品,同时还能生
产双面、双层毛圈罗纹、磨花提花等针织产品。新增花色品种100余种,针织机每台时单产比
原来提高4至5倍,产品质量也显著提高,增加优质产品78种。
此外,为纺织行业引进无纺布、服装加工生产线等,已初步形成了西服2000万套、衬衣
200万件、羽绒服60万件、呢大衣150万件,腈纶地毯40万条的生产能力,促进纺织加工业的
发展。
1983年,省制糖行业通过引进干粕制造设备,解决了多年来一直没有解决的甜菜渣综合
利用问题。牡丹江阀门厂引进高中压铸钢阀门铸造技术,由干模造型改为湿模造型,取消了
干燥炉,每年可节煤500吨。在引进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改进了设计,使阀门重量减
少28%。
化学工业为提高轮胎和输油管道等橡胶制品的质量,1984年,引进子午线轮胎生产技术
,并配套引进硫化机和密炼机。同时引进日本的高压输油管道配套的钢丝编织机,使产品质
量显著提高,轮胎使用寿命提高10%。
引进聚氨酚漆的生产技术和关键设备,提高了油漆的光亮度和挥发性,同时还引进离子
膜碱、聚氨乙烯糊树脂、微机控制系统、溶解乙炔生产线等,缓解了化工原料的紧张。
1985年,齐齐哈尔钢厂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充分发挥黑龙江优势的同时,兼顾其他产
品的开发。通过引进10吨电渣炉、SL炼钢喷吹设备及双流水平造机,缩短钢的冶炼时间,提
高钢质的纯度和使用寿命。通过引进铝板带生产线、铝箔、钢纤维生产线、钢管离心浇灌机
等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开发新品种,从而较有效地解决钢的熔炼、开坯等工艺问题,为生
产冷轧辊、轴承等产品提供优质钢。新开发的部分产品已进入国际市场。
烟草行业通过引进国际先进的卷挠机组32套,并相应地配套引进制药设备、包装机组,
使各工序能力趋于平衡,解决了烟草行业的提质降耗问题,为烟草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创造了
条件。
黑龙江省重工业比重远远大于轻纺工业,轻重工业的比例不协调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全
省国民经济的发展。在技术引进中注意到了各行业的均衡发展。重点抓住黑龙江涤纶厂、佳
木斯纺织厂、牡丹江毛毯厂、大庆毛毯厂、阿城糖厂、齐齐哈尔啤酒厂、牡丹江啤酒厂、佳
木斯啤酒厂等轻纺骨干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从而使轻工业的糖、纸、乳、酒,纺织
业的麻毛、化纤等行业的产品质量和数量都有显著提高。不但调整了重工业与轻工业的比例
,同时丰富了省内外市场,改善了人民生活,为出口提供更多的货源。
技术引进提高了企业的素质,增强了企业的后劲,促进了消化吸收和国产化工作,初步
形成了新的联合体系。许多企业和部门以产品为龙头,瞄准国际上先进水平,把主机厂、辅
机厂、配套原材料、元器件厂以及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组织起来,相互协调,把消化吸收引
进新技术同开发新产品结合起来,给部分企业带来了新的生机。通过引进——消化——创新
——出口创汇——再引进的良性循环,不但促进了一个企业的发展,同时带动并搞活了配套
的一批企业。
通过技术引进,一方面使工艺装备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使部分产品加工能力和水平提高
到80年代国际水平;另一方面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相应地引进了检测的管理方式,强化
了部分行业的监测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开发了一批具有竞争能力的产品。技术引进项目不
仅绝大部分技术先进,效益可靠,而且节能降耗,有利于环境保护。
黑龙江省的技术引进工作在时间短、资金不足、缺乏经验的情况下,经过积极努力和大
量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积累不少经验。但是在技术引进中也有一些教训:技术引进的总
体布局不尽合理,能源、交通没有一项,而啤酒灌装生产线却引进17条之多;为生产出口产
品而引进的项目不多,引进技术的行业没有在“引进—生产—出口—引进”良性循环中发挥
应有的作用;在历年的技术引进中,偏重于西方国家引进,而忽视了苏联、东欧(据1978—
1985年的统计,从苏联、东欧引进技术只有2项,占用汇比例仅为0.5%),而苏联、东欧各
国的许多技术对我们是适用的,且对中国出口技术控制不严;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工作进展比
较缓慢,没有达到预期的效益;对技术引进整体规划不够,项目单位自找门路,出现多头对
外、重复引进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