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重点科技项目

  一、为国防军工配套研究成果
    (一)PTJ-1型炮弹初速测试仪
    1970年1月,佳木斯电子仪器厂从哈尔滨工业大学接产了SCJ-4型测速仪。该仪器采用 晶体管分立器件组装,模拟显示。按军委炮兵研究所要求,1972年9月工厂派人带机器到北京 参加实弹测速实验,其性能和结构均不适应实弹环境需要。随后工厂以朱瑞杰等5人组成改型 小组,从结构到元器件、原材料全面作了改进。1973年装出7台样机,1974年1月通过鉴定, 命名为“PTJ-1型炮弹初速测试仪”,此机有较强的抗震能力,在-30~+45℃环境下正常 工作,1974、1975两年供部队45台,1978年获省科学大会奖。   (二)宽频带调频负反馈接收机   省电子研究所张恩诚等,1971年2月应解放军总参谋部有关单位需要,研制宽频带负反馈 接收机,当年12月研制成功。该机调谐频率范围为100~400兆赫;信号载频带宽10兆赫;接 收频段为3700~4200兆赫;灵敏度高,输出信噪比为10分贝,调频信号频偏150千赫,最小输 出信号为5微伏。1978年获省科学大会奖。   (三)“79”式电子断发引信   解放军驻黑龙江省野战部队,为适应现代战争反坦克群的需要,1975年初开展技术革新 活动。在群众性技术革新活动的基础上,军司令部决定研制电子断发电子断发引信试爆情况 引信。黑龙江大学物理系教师徐兰许、陈震参与研究,解决了部队要求的旋转对称、多点触 发、结构简单、确保发火、瞬发度好等一系列难题。做出样品后,1975年7月部队召开的技 术讨论会,肯定其使用面广,构造简单,动作可靠,使用方便等优点。同时提出了必须防潮 和安全要求。为进一步批量试制样品,进行实弹检验,哈尔滨轴承厂的曲永川、陈国才,伟 力机械厂的宁登有、史焕有与部队的郑义军、张余才组成研制组进一步研制。两厂在壳体加 工、电路制作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历时4年多,加工引信900余枚,进行各种性能试验200余次 (发),实爆爆破筒18节。于1977年军委工程兵科学试验场进行定型试验。随后又进行了高温 (37℃)、高湿(相对湿度83%)、低温(-35℃)和安全性等专项补充试验。1979年4月由军委工程 兵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五机部科研司共同主持批准定型,由伟力机械厂定点生产。   “79”式电子断发引信原材料、电子元器件立足国内,生产工艺简单,主要用于爆破筒 和设置防坦克障碍物及单兵机动打坦克和装甲车,起爆侧甲雷、设伏火箭、爆破装药等,也 可用于民用采石、农田基本建设,用途广泛。起爆可靠,抗干扰能力强,在工频、射频、雷 电干扰下不误爆,可在40℃~-40℃气温下正常工作。有良好的防潮性能,有安全保险装置, 能安全设置和撤收。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四)防空警报自动控制系统   城市防空警报通常利用市区有线电路或有线广播线路发放音响警报。为使平战结合,能 在战争初期迅速发放音响警报,齐齐哈尔无线电六厂(电子乐器厂前身)1978年应市人民防空 办公室的要求,由刘启武等3人设计研究防空自动报警装置。1979年研制成功5台FK-2型报 警机,是中央控制室到终端机之间的中间站。每个中间站可控制30路以内终端。通过电子自 动控制,自动接续所管终端,由中央控制室直接发放警报。应用后情况很好。1979年获四机 部科技成果二等奖。   为使报警系统更加完善,在FK-2基础上,王秀明、任树静等又设计了中央控制台和终 端机。1980年试制出两套样机(FK-3),由省人民防空办公室主持设计、生产定型。   此系统能自动强插电话线或有线广播线,应用叠加信号办法,产生和输出3分钟市话控制 信号、警报音响信号(空袭或解除警报)。平时中间站可与各终端对讲通话。根据省人防办的 安排,截至1980年7月共产550台,供全省10个城市安装使用。   (五)飞行智力训练模拟器   根据空军飞行训练正规化和教学手段现代化的需要,黑龙江省电子研究所1983年10月, 由郑继志与空军第一航空飞行学院合作研制飞行智力训练模拟器。1984年11月,由军委空军 司令部军校部组织设计定型。   该模拟器以通用8位微型机(APPLEⅡ)为主机,配以6种训练程序。应用BASIC 语言,这是一种会话语言,其特点是简单易学,功能较强,在小型计算机上易于实现。编写 了飞行智力模拟器数字记忆、图形判别、领航心算3个程序,用于提高飞行、领航学员记忆判 断及计算能力。用汇编语言编写罗盘判位、轰炸瞄准、下滑着陆3个程序,用于飞行、领航学 员练习工作程序、注意力分配和动作要领模拟训练。用模拟训练程序,以低档微机,采用简 单视景的计算机成像技术,在国内是首创,与国际上流行的光栅扫描式计算机成像技术比, 虽有差距,但造价低。   模拟训练器在航线起落等3种模拟飞行上,对应数值准确,操纵杆动作逼真,图形显示形 象,轰炸瞄准形象逼真,在各种飞行高度轰炸反应灵敏准确,修正量与飞机实航相似。通过 地面模拟训练,可替代空中仿真飞行训练,能在不增加飞行小时情况下,提高学员训练效果, 受到飞行人员的好评。1984年获电子工业部科技成果二等奖。   (六)DZ-1型定时自毁装置   哈尔滨电子敏感技术研究所孟令昆等3人,自1984年4月开始研制DZ-1型定时自毁装置, 1985年9月通过电子工业部设计定型,获科技成果一等奖。此装置定时时间:2小时、24小时, 定时精度±5%、±10%,功耗小于10毫瓦,重量不到50克,直流电源6伏,适应温度范围-40~50℃。 可广泛用于地雷、炸车底飞雷和飞机布撒三用反坦克雷弹上。   二、半导体敏感技术研究成果   黑龙江大学和通江晶体管厂研制成锗磁敏感器件以后,不少国防科研部门很多课题都需 要敏感技术配套。但其指标要求高,用量少,生产企业无法承担。省电子技术研究所和哈尔 滨电子敏感技术研究所根据国防科研部门需要,开展了敏感技术的研究。   (一)YKL-S型压阻式扩散型双面硅梁   省电子技术研究所1979年9月与558厂签订了为该厂研制加速度传感器需要的力敏器件协 议。由栾庆生、娄剑虹、张靖环、崔可适、边清忠组成研究组,于1980年3月研制成功双面硅 梁。双面硅梁系应用半导体压阻效应,采用典型半导体平面工艺和特殊加工手段创造了双面 工艺流程,在矩形N型单晶硅衬底上,沿选定晶向,上下两面各制做4个P型扩散电阻,两面 互相垂直,首尾相接,组成闭环惠斯登电桥,成为“力—电”转换器件。其体积小,只有18×3×0.3 毫米,应变电阻2~5千欧姆,双面反向击穿电压大于60伏,灵敏系数G=40-50,静态最大允 许应变为500微应变。额定功率80毫瓦。经558厂实测验收和组装高精度超小型JD-2、JD-3 型固态加速度传感器使用,符合设计指标要求,1980年8月通过省电子局技术鉴定。此硅梁还 可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医疗、机械及微小应力、应变测量等领域中,1980年获四机部科 技成果奖。   (二)YKP-BG型压阻式扩散硅半桥应变片   省电子研究所1980年1月应七0二所研制EZ-6型传感器配套需要,由张靖环、崔可适等 于1980年4月开始研制,8月通过省电子局鉴定。该应变片应变电阻1~6千欧姆,反向击穿电 压大于50伏,灵敏系数G大于50,额定功率80毫瓦,其主要技术指标达到七0二所设计要求。 这是一种新型“力-电”转换器件,可用在加速度、压力、压差、流量测力等传感器上,获四 机部科技成果奖。   (三)CYY微型固态压力传感器   省电子研究所1982年开始由单纯敏感器件研制向传感器发展。根据五七四厂航空测试技 术研究所研究微型固态压力传感器的需要,签订了共同研制“CYY微型固态压力传感器” 协议。外壳加工、组装、测试主要由五七四厂负责,压力膜片的设计、研制由黑龙江省电子 技术研究所负责。电子所由张靖环等5人参加研制。经过两年不断试验,于1983年3月通过设 计定型。此传感器应用单晶硅压阻效应,采用集成电路工艺和一些特殊手段,根据膜片受力 后应力分布,在选定的晶向上制作4个等位电阻组成全桥电路,作为敏感受压载体,成为一体 化压力膜片,当受压力作用,电桥失去平衡,给出受压电信号,达到测量与控制的目的。其 外形尺寸Φ3.3毫米,重8克,测量范围每平方厘米0~1千瓦,频率响应大于100千赫,满量程 输出大于20毫伏。除在航天、航空部门有重要用途外,在石油化工、煤炭、冶金、水利电力、 医疗卫生等部门均可推广应用。1983年获电子工业部科技成果一等奖。   (四)CLGY-1型硅-蓝宝石固态压力传感器 CLGY型硅兰宝石固态压力传感器   此传感器1985年初列入省科委科研计划,由省电子研究 所张靖环等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协作,经过8个月攻关,至9月研制成功,10月通过 鉴定。此传感器采用集成电路加工工艺,根据压阻效应和电桥原理、应力分布理论进行设计, 除具有一般固态压力传感器体积小、重量轻、精度高、灵敏度高等特点外,还具有使用温度 范围宽、抗辐射、耐腐蚀、频响高等特点,可在-40~200℃下工作,能抗电子辐射1兆照度、 瞬时通过量5×1011e/cm2SOC、积分通量5×1014e/cm2,频响140千赫兹。可适用于 航天、航空、核工程、能源、兵器、化工等部门。特别适于在恶劣环境中使用。其技术属国 内首创,1985年获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五)CZL-YZ-1型轨道开关型称重传感器   此传感器又称HC-1型荷重传感器,CZL-Y2-1型轨道开关秤重传感器是1981年省电子所 根据鸡西煤矿井底车场信号集中闭塞系统需要,由边清忠、娄剑虹、崔可适等研制的一种矿 用新型传感器,传感器安装在钢轨膜板上,当机车或矿车通过安装有传感器的道轨时,传感 器即把负荷转变为电信号输出。其外形尺寸Φ20×35.5毫米。1985年1月由中国电子器件总公 司通过设计定型。此传感器应用于XJB-HCI型煤矿信号集中闭塞系统,1985年获电子工 业部科技成果二等奖。   (六)GYB-1型水波压力传感器   1981年由四机部哈尔滨电子元件研究所高喜来、丁厚忠等5人为水利科学工作研制,用以 测量水波的脉动压力及波浪瞬间冲击力。其量程每平方厘米0~±0.2公斤,精度1%~0.5%, 自振频率2800赫兹,满量程输出大于40毫伏,体积Φ12×30毫米,可用于对港口、河坝、水 库等建设设计和科学研究。1982年11月设计定型,获四机部科技成果二等奖。   (七)MLG-Ⅱ型加速度传感器   1981年5月哈尔滨电子元件研究所季朋义、郑桂英等3人研制的用于航天工程的传感器, 采用哑铃型力敏应变片和应力集中型结构应变梁,具有抗电磁干拢和限位过载保护等特点。 当年获四机部科技成果奖。   (八)ML-41型硅-兰宝石力敏应变片   1982年由哈尔滨电子元件研究所吴凤声、段治安等研制。该传感器采用蓝宝石作衬底隔 离,耐击穿电压高,直流大于200伏,工作温度范围宽,-55~+300℃,体积小,只有10×30×0.3 毫米。此成果属国内首创,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和核工业部门。1983年获电子工业部科技 成果一等奖。   (九)GJL-1型硅-蓝宝石加速度传感器 GJL-1型硅蓝宝石加速度传感器  哈尔滨电子元件研究所马宗舜、季朋义等5人1982年研制, 1984年9月设计定型。此传感器以蓝宝石作悬臂梁,力敏器件直接键合在衬底上,没有PN结, 也不用粘接,力敏电阻和零位补偿做在0.64平方毫米的小区域内,工艺独创。谐振频率1550 赫兹,总精度1.31×10-3/FS,外型尺寸只有Φ8×20毫米,性能属国内领先。1984年获 电子工业部科技成果二等奖。   (十)GJG-1型高输出加速度传感器   哈尔滨电子敏感技术研究所徐择善等1984年开始研制。该传感器将电子线路与机械结构 紧密结合,解决了频率响应与灵敏度相互制约的矛盾,提高了灵敏度和抗干扰能力。频率响 应5~450赫兹,灵敏度每克大于300毫伏。1985年获电子工业部科技成果二等奖。   (十一)GZP1型荷重传感器   哈尔滨电子敏感技术研究所李怀胜等1983年开始研制此传感器,1985年9月鉴定。测量范 围0~15吨,可在-25~70℃环境下工作,灵敏度大于10毫伏/吨,主要适用于铁路编组站驼 峰溜放自动控制系统中,能精确地控制溜放车速。1985年获电子工业部科技成果二等奖。   三、为民用服务科研成果   (一)Q表   肇源电子仪器厂孙积翔和吴继一等4人在Q表生产过程中感到国内外存在着Q值概念混 乱、Q表残量修正理论零乱不全、测量方法不完善等问题。他们对统一Q值概念、发展Q表 测试理论、提高Q表性能作了系统的探索,研究并推导了Q值概念的各种关系,给出了完整 的定义和准确的计算(换算公式)。指出,以能量关系定义的Q值在考虑分布参量的复杂情况 下即为回路真实Q值,在回路有效Q值和回路真实Q值的计算公式中,不仅电抗部分不同, 其损耗电阻也不同。并在实践中首次说明了以前国内外一些资料中引用的元件真实Q值是概 念上的错误。他们还推导了串联代替法的等效电路和残量修正公式,分析了变频率法、变电 容法、二倍频率法、自然频率法等测量方法对Q表测量Q值残量影响和修正问题,使Q表残 量修正理论得以完整。他们系统地提出了Q表的7种测量方法,明确了每种方法的应用范围, 测量步骤和计算公式。配合中国计量院推行新的Q值计量方法做了大量试验,解决了有关测 量的工艺难点,准确地给出了QBG-A和CQ8型Q表的残量,从而使计量院推行新的计量 方法在实践中得以实现。四机部制定的Q表标准中采用了他们的研究成果。《高频Q表测量 中的几个基本概念》、《高频Q值标准及高频Q表的量值统一》上述两文发表在《无线电计 量》1973年第3期。成为统一Q值概念、术语、符号的基础。   在进行上述理论研究的同时,孙积翔等于1972年4月开始试制晶体管化的宽频带Q表。此 表是多用途的综合性阻抗测量仪器,可以在宽广的频率范围内测量各种阻抗元件的各项参数。 利用适当的测量夹具还可用于磁性材料和介质材料的测试。其频率范围1千赫~300兆赫(1回 路1千赫~30兆赫、2回路30兆赫~300兆赫),Q值测量范围10~600(比例量)。刻度工作误差 1回路±1%±1Pf,2回路±1%±0.5Pf。经过5年努力,试制成功CQ8型宽频带Q表,于 1976年12月通过四机部设计定型,上述两项成果1978年同时获省科学大会奖。 Q表研制组正在研究技术问题   鉴于普通Q表测量步骤复杂,测量范围窄,精度差,给Q值检定带来困难。孙积翔设想 应用微型计算机来控制Q表,达到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他把初步设想向国家标准计量 局、四机部作了口头汇报,得到支持,并列入四机部1981年科研计划。为更好地完成这项课 题,省电子工业局决定由省电子研究所在微机应用上给予协作。组成了孙积翔、宁金锁、李 幼俊等5人研制组,1982年9月完成研制任务,HL2801型数字自动Q表1982年10月由四机部 组织技术鉴定。此表采用电压振荡幅度衰减速度与Q值成反比的原理,把微机技术应用于高 频阻抗测量仪器中。能对电感器、磁性材料、中周等元件的多种参量进行测量,所测参量可 以和标准阻抗量的标准值直接进行对比,被国家列入标准计量仪器型谱。其工作频率50千赫 ~30兆赫,误差±0.1%;电容调整范围50~500Pf;误差±0.2%,±0.5Pf;Q值测量范 围10~1 000;误差±3%,±3Q;电感测量范围0.5微亨~1 000毫亨,±0.5%,±0.05微亨。 全部测量自动化,对分布参量的测试速度快,较普通Q表提高4~5倍,测量结果数字显示, 可直接读出分布电容和自谐频率。对测量参数具有统计和分检功能。1983年获电子工业部科 技成果二等奖。   (二)远红外木材烘干技术   在国家经委号召推广应用远红外技术后,延寿、海林几个小厂开始生产远红外木材烘干 炉。但在技术、工艺和材料上还存在许多问题。1979年8月,省经委责成省电子研究所对远红 外木材烘干技术机理和烘干炉技术进行研究。由电子研究所激光红外研究室吴玮、张金道等 组成研究组,在边试验边进行理论探讨后,认为电热远红外烘干木材是以远红外辐射传热为 主,对流传热为辅的干燥方式。基于木材和水对一定波段的红外辐射产生共振吸收的原理, 合理布置辐射元件,选择元件表面温度和铝板反射罩形状,达到充分利用红外辐射能的目的。 首先完成了YHM-1型常压电热远红外木材烘干炉的研制,1980年3月省经委组织了技术鉴定。 其主要技术性能:主辐射器表面温度300~400℃;辐射效率大于60%;空间功率密度1千瓦/ 立方米;脱水耗电率1千瓦/公斤,达到国际工程设计水平,能源利用率达70%以上。经过80 余炉中薄板材和冷压胶合板的烘干,干燥周期由传统的15~30天缩短到30小时以内。木材不 翘不裂,色泽不变,利用率提高5%以上,干燥成本由30~60元降到13元以下。1980年获省科 技成果三等奖、四机部优秀科技成果奖。经过改进后,1981年获省科技成果一等奖。   鉴于原用的远红外涂料能源利用率低、价格高的情况,研究组和王仁伟、宁燕妮等于1981 年6月起进行涂料研究。采用黑龙江省资源丰富的天然氟石为主要原料,再加上三氧化二铁、 二氧化硅、二氧化锰和三氧化二镍配置成功龙江一号中温远红外涂料,1982年9月通过鉴定。 涂料辐射系数高,ε ≥0.84,脱水耗电率低,β=0.78千瓦小时/公斤,能源利用率高,η=84%, 每公斤成本不到8元,相当于国内同类产品价格的20%。   1981年省经委又下达了研制适应高含水率板材和特殊用途的硬质难干木制品的干燥炉。 经过两年多的调研、实验室内模拟试验和现场应用实践,研制成FH-1型负压远红外木材干 燥炉,这种干燥炉炉膛内产生-93千帕压力,使木材干燥时间缩短86%以上。1983年9月通过了 技术鉴定,获电子工业部科技成果一等奖,国家经委技术开发一等奖。   为使远红外木材烘干技术应用标准化、系列化,为产品走出国门,国家标准局委托黑龙 江省电子研究所拟订国家标准。由吴玮、耿力力和哈尔滨市前卫电热电器厂张金岭协作,起 草了《远红外木材干燥炉》标准,1985年8月经国家标准局、黑龙江省标准计量局组织审定为 国家标准,标准序号为:GB5481-85。为加强红外产品质量检测,1979年省经委责成省电子 技术研究所成立了黑龙江省激光红外测试中心,对红外产品质量稳定和提高起了积极作用。   省电子研究所还注重远红外技术应用的社会效益,为推广远红外木材烘干炉,他们编写 了50多万字的技术资料,向全国各地销售干燥炉设计成套图纸,1980年获省科技成果推广一 等奖。1982年,吴玮编著出版了《远红外木材干燥》一书,吴玮和研制小组还先后在国内外 技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到1985年,黑龙江省有8户企业生产远红外木材烘干设备和元件。 远红外木材烘干技术成果已在北京、天津、河南、江西、陕西、云南、湖北等省、市近千个 单位应用。远红外木材烘干炉   (三)高能放电腔氮分子激光器   申家镜1974年在鸡东县机电厂时(鸡东激光仪器厂前身)就研制成功激光指向仪。1979年 又研制成功NJ-1氮分子激光器,激光波长为0.3371微米,脉冲能量7.5毫焦耳,脉冲峰值功 率1.5兆瓦,1980年获四机部优秀科技成果奖。在省科委和国家科委支持下,他和张书亮、杨 云杰3人又进一步研究改进,1981年功率达到2兆瓦,相当于当时国际商品化水平。为进一步 提高激光腔能量,国家科委将高能放电腔氮分子激光器研究课题列入国家“六五”科技攻关 项目。为创造更好的科研工作条件,省电子工业局与牡丹江市委协商,将申家镜等3名研制人 员由鸡东县调到牡丹江市电子研究所。1982年国家科委拨科研费15万元,省科委拨科研费14 万元,经过两年多实验,于1985年完成了MNJ-1型氮分子激光器攻关任务,通过了国家级 鉴定。其脉冲能量达33毫焦耳,峰值功率为11兆瓦,激光器由多个高效能放电单元腔组合成 独特放电技术,获得国家专利许可。它以高压毫微秒脉冲去触发各个分立火花通道开关,保 持各单元同步精度优于0.5纳秒(109)状态下工作,在放电持续时间为2纳秒条件下,输出10兆 瓦氮激光脉冲。此技术可以应用于高功率准分子激光器、短脉冲高功率二氧化碳激光器,也 可用于启动多路激光器同步工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此成果获国家“六五”科技攻关奖。   (四)精密合金粉   哈尔滨电子元件研究所吴琼等5人从1975年2月到1980年12月研制成功Z201、G301、G302、 T401四种精密合金粉。1981年5月通过四机部14院设计定型。1981年获黑龙江省科技成果三 等奖。   用Z201、G301、G302精密合金粉,可制做阻值10千欧~1兆欧,精度小于±0.1%,温 度系数小于±25%/℃的精密金属膜电阻器。用T401精密合金粉,可制做阻值由1兆欧~5.1 兆欧,精度小于±0.5%,温度系数小于±75%/℃的精密金属膜电阻器。   (五)小型大容量双电层电容器   哈尔滨电子元件研究所董恩沛等从1977年开始研制小型大容量双电层电容器,到1983年 10月,先后研制成功CS11、CS12、CS13、CS14四种型号。其中CS11、CS12,1981 年获四机部科技成果奖,CS13,1982年获四机部科技成果一等奖。   双电层电容器是国际上70年代的一种新型电子元件。该元件是根据电化学学科中界面双 电层的原理设计的。使小型电容器静电容量由皮法(10-12)、微法增大到法拉级超大静电电容, 属国内首创,其各项主要指标均达到和超过国际先进水平。其容量上限达到100法拉,优于日 本同类产品水平。
       (六)DC2-Ⅱ型大型发电机定子测振仪   哈尔滨电子元件研究所胡源靖、张延文等3人根据黑龙江省电力研究所提出的电机位移测 量要求,研制成功DC2-Ⅱ型大型发电机定子测振仪,1981年5月通过四机部14院设计定型。 当年获四机部科技成果奖。此仪器采用了加速度传感器,经实际测试,符合发电机定子线圈 振动变化规律,为发电机、电动机的生产和研制提供了测量手段。其工作频率A选速50~150 赫兹、B选速10~250赫兹。测量范围0~500微米,测量误差不大于满量程的±10%,被测点 温度范围-20~40℃,仪表工作温度15~30℃。   (七)LDTJ-Ⅱ型漏电流突变次数记录仪   哈尔滨电子元件研究所刘洪滨等5人根据钽电容器高可靠指标要求,研究成功LDTJ-Ⅱ 型漏电流突变次数记录仪,1981年10月通过四机部14院设计定型。当年获四机部科技成果奖。 此仪器具有短路报警、闭光、显示、打印和监测断路等多种功能。一次可测量30只电容器。 当被测电容器突变短路时,电源提供1安的回路电流,并能用音响报警,以灯光指示出该电容 器的位置。   (八)LKY系列焊料   省电子研究所田正印等,针对元器件引线可焊性差的问题,1981年6月到1982年8月研制 成功具有抗氧化能力的新型系列焊料。该焊料熔点为183℃,应用温度为25~26℃,适用于镀 线、浸焊、波峰焊、集成电路用合金、烧结合金、低熔点熔料合金等,完全符合国际电工委 员会标准,1982年9月通过省电子工业局技术鉴定,1983年获电子工业部科技成果二等奖。   (九)LHJ-160型交流等离子弧焊电源及工艺   按四机部1982年科研计划安排,哈尔滨工业大学焊接教研室张修智、牛济泰等5人,研究 成功LHJ-160型交流等离子弧焊电源及工艺,1985年2月通过部级鉴定。这是一项关于铝合 金,特别是高强铝合金焊接新工艺和设备的综合性成果,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已被成功地应 用到一些重要的国防工程项目中。1985年获电子工业部科技成果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