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技术交流
在1970年“大办电子”高潮中办起来的大批小工厂,没有独立开发产品的能力,只能移
植或仿制一些简单的产品。针对这种状况,省电子局先后为几十个小厂寻找对口单位,成批
派出干部、工人到北京、上海、南京、天津及四机部直属单位去学习生产技术,先学习后生
产,或边学习边生产。
在1973年5月对全省器件产品质量检查中,发现绝大部分半导体器件不合格。工艺缺陷六
十例分析为了摸清产品质量问题,在发动群众改进工艺、进行技术攻关的同时,将各厂不合
格产品集中起来,请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大学对这些器件进行解剖分析、显微照相和理
论探讨。1973年12月,省电子局在鹤岗召开了半导体技术交流会,由哈工大、黑大的科技人
员做了产品质量问题的分析研究报告,同时根据各厂存在的主要问题,分别确定了攻关题目。
会后,在分析报告的基础上,整理印刷了《半导体器件工艺缺陷六十例》,分发给各器件厂,
为攻克技术关键提供了重要参考。
1974年11月,省电子局召开了“胶粘技术交流会”,请吉林省电子局胶粘专家戴明善工
程师讲课,为70多个企业的技术干部系统地讲授了国内外比较先进的胶粘工艺和配方,并针
对各厂在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会后,在戴工程师的具体指导下,组织
班子编辑了《胶粘剂的应用》和《胶粘剂手册》两本书(共30万字),免费发给各厂。哈尔滨
广播器材厂专门成立了胶粘实验室,在各类机器上应用了胶粘技术,其他厂也广泛采用了胶
粘技术。
1974年,黑龙江大学教师阮英超写了晶体管表面态测试(C-V测试)的理论文章,省电子
局请他到齐齐哈尔北方无线电一厂去做实验,在实验的基础上,归纳出具体数据和方法,编
写成通俗适用的表格式手册,操作人员易懂易会。这项技术的实施,使管芯合格率提高了一
倍。1975年,哈尔滨无线电十厂应用了无氰电镀的新工艺,省电子局印了配方资料,组织30
多个有电镀设备的企业参观学习,交流经验。
1979年12月,省电子局召开了全省电子工业通信、广播、电视、收音机技术交流会,请
11位大专院校、研究所和企业的教师、技术人员讲授了各自有关方面的技术成果。从1979到
1981年,举办了3期企业领导干部培训班,对100多名干部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技术、业务培训。
1982年1月组织省电子学会和电子技术情报站联合举办了电源新技术讲座,请哈尔滨船舶
工程学院教师谭信讲了有实用价值的18种新型电源,绘出了线路原理图,并进行了实验。讲
座推动了各厂电源技术的改进和提高。拉林元件厂在谭信老师的大力帮助下,开发了多功能、
高精度、高可靠、低消耗,多系列直流稳压电源,对工厂的巩固发展起了决定性作用。
1982年2月,四机部组织各省学上海,全省组成39人(17个单位)的学习团,王方副局长带
队,共计带去38个技术问题和6个管理方面的问题(分解为202个具体问题),在上海活动了25
天,先后去33个对口企业,8个站、所参观学习,听了10项专题报告,做了4次对口交流,拿
到16份专题资料和24项产品内控标准,还进行了对口交流国内外先进指标的活动。带去的202
个具体问题,解决了160个,还学习了原计划以外的30项技术。在学习过程中,还邀请上海对
口单位来黑龙江交流器件易焊性机理分析、举办经济情报讲座、为黑龙江无线电一厂和哈尔
滨无线电十厂搞技术培训。
1975年,哈尔滨通江晶体管厂与黑龙江大学协作,在设备十分简陋的条件下,研制成功
我国第一只锗磁敏二极管。此后,哈尔滨晶体管厂、省电子研究所、哈尔滨电子元件研究所、
齐齐哈尔北方无线电一厂也陆续进入敏感器件和传感器的研制行列。为有计划有重点地发展
敏感技术,省电子局于1980年安排了13个敏感技术研制项目,取得了可喜的进展。1982年7月,
省电子局和省电子学会召开了敏特器件应用技术交流会,来自全国250多人参加会议,广泛进
行了技术交流,邀请国内敏感技术专家做学术报告,举办了实物展览,进行了项目洽谈(成交
额80万元),为全国敏感器件及传感器形成产业打下了基础。1983年8月,中国电子器件工业
总公司在哈尔滨召开了第一届全国半导体敏感器件工作会议,17个省、市60多个单位代表参
加会议,交流了国内外半导体敏感技术发展情况,研究了“六五”后3年的开发措施,讨论修
改了《“七五”敏感技术发展规划》。黑龙江省有5条敏感器件生产线改造纳入电子部《“七
五”发展规划》。据1985年统计,黑龙江省境内有6所大专院校、6个研究所、11个工厂,先
后研制生产了磁敏、气敏、湿敏、力敏、温敏、光敏、酒敏、化学敏、离子敏、生物敏、致
冷电堆等10几项敏感器件、传感器和应用整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