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煤 炭
第三章 燃料矿产
黑龙江省幅员辽阔,煤炭资源丰富,是中国重要的煤炭产地之一。截至1985年底全省累
计探明煤炭储量125.8亿吨,其中统配煤矿利用储量89.8亿吨、地方煤矿利用储量16.2亿
吨、尚未利用的其他煤田及勘探区储量19.8亿吨。
黑龙江省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已有80余年历史。自1904年最先开发铁力县金怀马煤矿以
后,又陆续发现了重要煤田和煤产地。1896——1898年发现勃利煤田,1911年发现鸡西煤田
,1914年发现鹤岗与东宁煤田。此后,又相继发现了东兴、西岗子、双鸭山、木耳气等煤田
或煤产地。
煤炭资源虽然丰富,但分布很不均衡,较大煤田集中分布于东部的合江和牡丹江地区。
省内著名的鸡西、鹤岗、双鸭山和勃利(七台河)四大煤田以及集贤、东宁、双桦、宝清、
虎林等煤田均分布在该区,其煤炭储量及产量均占全省探明总储量和总产量的90%以上。东部
地区不仅储量丰富,而且煤种齐全,并以炼焦煤为主,是东北经济区主要炼焦用煤产地。
西部煤炭储量约占全省煤炭总储量的8%,成型煤与煤产地现仅有西岗子、黑宝山、霍拉
盆及椅子圈等。煤种主要为褐煤,其次为长焰煤。
中部地区煤炭资源贫乏,储量仅占全省总储量的2%。主要煤产地有达连河、沙河子、丁
山村、山河屯、翠岭、东兴、建兴及龙江等地。
黑龙江省煤种齐全,包括褐煤、烟煤到无烟煤均有。烟煤中又分长焰煤、不粘结煤、弱
粘结煤、气煤、肥煤、焦煤、瘦煤及贫煤。在各煤种中,又以气煤为主,占全省总储量的48
%;其次为焦煤,占全省总储量的22%;再次为褐煤,占全省总储量的14%;其余各煤种的总和
仅占全省总储量的16%。
黑龙江省成煤期共有4期,其中晚侏罗世和老第三纪为两个主要成煤期,中侏罗世和早白
垩世为两个次要成煤期。晚侏罗世成煤期主要有三江——穆棱河含煤区,包括集贤、双鸭山
、勃利(七台河)、鸡西等四大煤田,煤质绝大部分为烟煤,其煤田成因以近海平原类型为
主。老第三纪煤田以依兰煤田为代表,煤质为长焰煤,虎林、宝泉岭及四季屯等煤产地煤质
均为褐煤,煤田成因属于内陆山间盆地或断陷盆地类型。中侏罗世成煤作用仅见于大兴安岭
地区,煤质均为长焰煤。石炭——二迭纪成煤作用微弱,仅于密山见有无烟煤点1处,不具有
工业价值。
黑龙江省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三江——穆棱河含煤区,约占85%左右,其次为爱辉——嘉
荫、上漠河和大兴安岭东坡的大杨树含煤区。
一、黑龙江省煤炭资源勘查
1931年前,进行正规的煤田地质调查者廖廖无几,有据可查者仅有1924年谭锡畴在鹤岗
附近曾做过地质勘查,对煤系及基底地层做了划分。1928年王恒升在鸡西、穆棱一带也做过
地质调查。
日伪时期,先后有浅野五郎、森田义人、高桥年次等人对黑龙江省部分煤田进行过调查
,重点以东部为主,并对部分煤田或矿区进行了勘探,探求了一定的煤炭储量,也发现了一
些新的煤田或煤产地。这一时期,在煤系地层中找到了化石,初步建立了地层层序,并大体
确定了成煤时代。对一些著名的大煤田或部分地段计算了煤炭资源量。同时,对其他研究程
度较低的矿区、煤产地的含煤远景也做了评价。但这些资料不够系统,并多已残缺不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老矿区迅速恢复生产,新矿区建
设更为迅速。与此同时,专业煤田地质勘探队伍也相继组建。1954年先期成立了东北煤田第
二地质勘探局108、109、110、204等4个煤田勘探队和一个物测大队。首先,对鸡西、双鸭山
、鹤岗等老矿区进行勘探,为老矿井复活与新井建设提供了地质资料。60年代以来,又先后
评价了勃利、集贤、东宁、虎林、依兰等新的煤田和含煤远景区,为地质普查勘探和矿山建
设提供了一批后备基地。1977年,黑龙江省煤田地质公司对黑龙江省煤炭资源远景做了预测
,1982年又进行了修编。
黑龙江省煤田地质普查找煤工作出现过两次高潮,第一次是在50年代末期至60年代初期
,发现了勃利、集贤、虎林、西岗子、东宁、双桦、四海甸、黑宝山、林口、宝清等煤田和
煤产地;第二次是在60年代末期至70年代,发现了大杨树煤产地和绥滨煤田。
除上述专业煤田地质勘探队伍进行了煤炭资源勘查外,黑龙江省地质局区域地质测量队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大庆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第二机械工业部铀矿普查队等单位,
还在大、小兴安岭、老爷岭、松辽平原、海拉尔草原、三江平原、绥棱建兴等地区发现了多
处含煤地层和见煤点。
1982年起,黑龙江省地质局把煤炭资源勘查列入地质工作计划,面向全省开展煤炭资源
远景调查,相继组建了5个煤田地质分队、一个物探分队、3个探矿分队。勘查工作以西部为
主,兼顾东部。到1985年,先后对西部地区的黑宝山、西岗子、霍拉盆、嫩北、卧牛河、孙
吴一逊克及东部的老黑山、大珠山等含煤盆地开展了煤炭资源远景调查。根据省内需要,对
上述盆地的部分地段择优进行了详查或精查,其中有嫩江县黑宝山煤田新153地段的详查及1
51地段精查、东宁县老黑山煤田南村地段的精查、漠河县霍拉盆煤田月牙湖地段精查和密山
县珠山煤田大珠山等地段的精查,并已提交矿山建设使用。这些煤田的普查和勘探为缓解黑
龙江省“东煤西运”和为大兴安岭林区解决“以煤代木”做出了贡献。
二、黑龙江省含煤地层
黑龙江省含煤地层以侏罗系为最重要,其次是第三系,晚古生代含煤地层分布零星。
中侏罗统颜家沟组和中上侏罗统额木尔群,分别出露于本省西部和北部,颜家沟组含煤
性差,经济价值不大,额木尔群因工作程度低,其含煤情况尚不清楚。
上侏罗统兴安岭群分布于大兴安岭东坡的红光等地,主要为火山熔岩及火山碎屑岩,局
部含不稳定煤层,煤种为褐煤(长焰煤)。
上侏罗统鸡西群是本省最主要的含煤地层。广泛分布于东部的鸡西、勃利(七台河)、
双鸭山、三江平原和鹤岗等地。鸡西群自下而上由滴道组、城子河组及穆棱组组成。在鸡西
、七台河、双鸭山和绥滨、集贤等地,以城子河组煤层发育最好,其次是穆棱组。滴道组仅
鹤岗含可采煤层一层,其他地区局部含可采煤层,一般不含煤。城子河组在鸡西煤田共含煤
40余层,可采和局部可采3——17层;在双鸭山共含煤70层,可采和局部可采8——16层;在
七台河则含可采和局部可采煤层达40余层之多,与城子河组层位相当的鹤岗石头河组,所含
13层为可采和局部可采煤层,大多数厚度较稳定。穆棱组在七台河煤田发育较好,含可采煤
层9层,在鸡西含2——7层,而在双鸭山均为不可采薄煤层。鹤岗煤田的石头庙组含煤1——
5层,仅底部1、2号煤层局部可采。鸡西群各组煤层煤种从长焰煤到无烟煤均有,其中以气煤
为多,其次是焦煤和长焰煤。
与鸡西群城子河组、穆棱组层位相当,在虎林、密山、兴凯湖一带称龙爪沟群上云山组
和珠山组,其中上云山组为海陆交互相沉积,含可采煤层2——6层,煤种由弱粘结煤到无烟
煤均有。
分布于西岗子地区的上侏罗统称扎赉诺尔群,含可采和局部可采煤层9层,煤种为褐煤。
上侏罗——下白垩统煤系分布于中部的宾县、木兰、尚志、延寿、绥棱及伊春等地,含
可采和局部可采1——3层,厚度变化大,常分叉、尖灭、储量小,经济价值不大,煤种为褐
煤和长焰煤。
下第三系达连河组只分布在依兰地区,以依兰煤田为例,含油页岩、炭质泥岩和煤层,
可划分为3个煤层群,煤种为长焰煤。与此含煤层相当的还分布在宝泉岭、桦南和五常等地。
东部的虎林煤田煤层也很发育,煤种为褐煤。
上第三系煤系分布于孙吴和逊克——嘉荫等地,含可采煤层,煤种为褐煤。此外,在富
裕、依安和北安一带的含煤地层,暂定为第三系,煤层不稳定。
黑龙江省煤田分布明显受新华夏构造体系的控制。主要煤田集中分布于东部佳木斯隆起
和那丹哈达岭褶皱带所限定的范围内,通称为三江——穆棱河聚煤盆地。这是一个巨型的含
煤沉积盆地,燕山运动晚期受依兰——伊通、密山——敦化深断裂以及那丹哈达岭褶皱的进
一步的影响,被分隔成各自独立的煤盆地。其中赋存于绥滨——穆棱河条带内的即为鸡西群
,以陆相沉积为主;位于挠力河——七星河条带的称龙爪沟群,为海陆交互相沉积。
煤田的形态和构造复杂程度因所处构造位置不同而异。位于聚煤盆地北部的鹤岗、绥滨
——集贤等诸煤田,仍和区域构造方向趋于近一致,以东北偏北方向为主,表现为轴向不定
的开阔向斜和有密度较小的张性断裂;分布在南部的诸煤田,如双鸭山、七台河、鸡西等煤
田则变形为近东西向的单斜或复式向斜,断裂和次级褶皱较发育,常伴有岩浆活动。
三、黑龙江省主要煤田(矿区)
(一)鸡西煤田(矿区)
早在1911年当地居民即已发现,并进行了小规模开采。1929年王恒升在鸡西一带进行过
煤田地质调查,著有《吉林省穆棱、密山二县地质矿产纪要》,对滴道、城子河、黄泥河等
煤矿调查研究较详细,并建立了地层系统。东北沦陷时期,先后有日本人泽介沼、森田义人
、桐谷文雄等在本区进行过煤田地质调查。
大规模的开展煤田地质普查和找煤工作,还是在建国之后,东北煤田第二地质勘探局10
8勘探队自1956年开始,在鸡西煤田(矿区)开展了系统地煤田地质普查、详查和精查工作。
截至1985年底,鸡西煤田已进行过详查和精查的矿区有:麻山、滴道、城子河、正阳、哈达
岗、穆棱、恒山、南沟里、西沟里、小恒山、二道河子、张新等煤矿(井田),在此同时对
煤田(矿区)外围也开展了找煤和普查,发现了荣华——平阳区一些有价值的煤矿区。
上侏罗统城子河组与穆棱组为本区含煤地层。城子河组煤层发育较好,共含煤7——40余
层,可采3——17层,可采煤层总厚10.76米,煤层由西往东层数逐渐增多。穆棱组含煤10—
—17层,可采3——8层,可采煤层总厚3.86米,由西往东层数逐渐减少。
鸡西煤田为多煤层多煤种煤田,煤种从气煤到瘦煤各种牌号均有,以焦煤、气煤为主,
原煤灰分25——40%,挥发分20——38%,肥煤、气煤发热量平均8240——8517大卡/公斤,
焦煤发热量为8380——8631大卡/公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加快了鸡西矿区的开发建设,至1985年,鸡西矿区新建了小恒
山、二道河子、正阳、张新、东海、麻山煤矿(杏花立井)、大通沟、平岗等8个煤矿,并对
恒山、滴道、麻山、城子河、穆棱5个老矿(井)进行了改扩建。鸡西矿区由建国前的5个煤
矿增加到13个煤矿,原煤产量由1950年的235万吨,增加到1400万吨(1985年)。
(二)鹤岗煤田(矿区)
鹤岗煤田系1914年当地居民曹风阳发现。1917年由私人集资进行小规模开采。1923年谭
锡畴来本区进行过较详细的调查工作,写有《汤原县鹤岗煤田地质矿产》调查报告。1931年
日本侵占东北后,为了掠夺中国地下资源,曾在本区进行过粗略的地质调查。但有计划地系
统开展勘查工作还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30多年来,东北煤田第二地质勘探局109勘
探队在本煤田进行了大量的、系统的、正规的地质勘探工作,截至1985年底,鹤岗煤田已进
行过详查、精查工作的矿区(井田)有竣德、大陆、兴安台、兴山、东山及北大岭等。对矿
区外围义地岗等地区也先后进行过找煤和普查。
本区含煤地层为上侏罗统鸡西群,它包括3个组,即北大岭组、石头河组和石头庙组。
北大岭组由灰白色石英粗砂岩、灰黑色粉砂岩、泥岩、炭质泥岩和3——4层凝灰岩组成
,含煤2——5层。
石头河组为本区主要含煤地层,由灰白色中粗砂岩、深灰色粉砂岩、砂质泥岩和砾岩组
成,含煤30层,以中厚或厚煤层为主,一般厚1.3——8.0米,个别地段达特厚煤层(12.
85——34.72米),煤层顶底板以细砂岩、粉砂岩为主。
石头庙组由砾岩及灰黄色、黄绿色砂岩、粉砂岩和凝灰岩组成,含煤1——5层。煤层厚
0.7——1.9米,煤层顶底板为砂岩和粉砂岩。
鹤岗煤田煤质以肥气煤为主,其次有肥焦煤、弱粘结煤、肥煤、贫煤、无烟煤等。主要
煤层均属低硫、低磷煤,原煤灰分一般15——30%,挥发分29.6——37.8%,发热量5756—
—6800大卡/公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鹤岗矿区新建了新一、兴安台、富力、岭北露天、峻德5个煤矿
,并对兴山、南山、大陆3个老矿(井)进行了改扩建。
1985年原煤生产达到1200万吨。
(三)双鸭山煤田(矿区)
双鸭山煤田早在1928年即由当地居民在现今的岭东、岭西矿区发现,后由私人集资开采
。1941年日人曾进行过调查。1950年由喻德渊率领的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满地质矿产队
曾在本区进行了较详细的勘查,初步圈定了双鸭山煤田范围,确定了煤田地质年代及地层划
分,同时填制了1∶5万地质图,为以后的地质勘查工作提供了资料依据。1953年开始,国家
对该煤田进行了有计划地系统勘查,截至1985年底,由东北煤田第二地质勘探局110勘探队,
先后在本煤田进行过详查、精查的矿区(井田)有岭西、岭东、尖山、窑地、开花山——支
援屯、西保卫、宝山、四方台、七星等。
上侏罗统鸡西群为本区主要含煤地层。自下而上分为城子河组和穆棱组。
城子河组由灰白色中粗砂岩、灰白色砂岩夹凝灰质粉砂岩、泥岩及煤层组成。含煤70余
层,其中可采和局部可采16层,煤层厚一般1.55——6.35米。
穆棱组由深灰色粉砂岩、细砂岩、泥岩和粉砂岩互层、凝灰质粉砂岩、泥岩和煤组成。
其所含煤层在本区均为不可采。
煤质以气煤为主,长焰煤次之,贫煤、无烟煤、焦煤和弱粘结煤均为接触变质型煤,为
数很少。原煤灰分一般为17.56——27.04%,挥发分为32.85——41.43%,发热量6545—
—6799大卡/公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双鸭山矿区新建有四方台、宝山、集贤、七星、双阳、新安、
东保卫7个煤矿,并改扩建岭东和岭西两个煤矿。1985年原煤生产能力已达900万吨。
(四)勃利煤田(七台河)矿区
1939一1942年,先后有日本人皆川、森田义人、国分、木原、坂口等在本区进行过调查
。森田义人和国分认为勃利煤田地层时代属中晚侏罗世,并对含煤地层进行了概略的划分。
国分曾指出本区含煤地层分布虽广,但没有发现具有工业价值的煤层,认为无进一步工作的
必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6-1957年经东北煤田第二地质勘探局108勘探队普查和详查
工作过的矿区证实,日本人国分的结论是错误的。该队对勃利煤田进行了较详细的系统的论
述,并对含煤情况作出了新的评价。1958年开始,黑龙江省煤田地质局204勘探队在本煤田进
行了大量的找煤和普查工作,截至1985年底,勃利煤田已进行过精查的矿区(井田)有:安
乐、缸窑沟、七台河、桃山、东风、新立、富强、东方红等,查明了发育在上述地区的含煤
地层、煤层、煤质、构造、水文地质等特征,并提出了可供建井设计的地质报告。同时对矿
区外围的茄子河、茄南、龙湖、铁山、七峰、岚峰等区开展了普查找煤工作,为扩大矿区远
景和寻找后备勘探基地提供了地质依据。
上侏罗统鸡西群为本区主要含煤地层。自下而上分为滴道组、城子河组和穆棱组。
滴道组由细砾岩、砂岩、凝灰岩和煤层组成,含局部可采煤层12层,煤层厚0.57——2
.18米。
城子河组由粉砂岩、中粗砂岩、泥岩、炭质泥岩和煤层组成。含可采煤40余层,一般煤
层厚1.51——3.43米。
穆棱组由细砂岩、粉砂岩、凝灰质粉砂岩、煤层和下部砾岩组成。含可采与局部可采煤
层9层,煤层厚1.50米左右。
煤种比较齐全,以焦煤为主,气煤次之,另有弱粘结煤、长焰煤、肥煤、贫煤和无烟煤
。原煤灰分22.09——44.72%,挥发分19.13——36.51%,发热量8200——8600大卡/公
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七台河矿区开发建设较快,新建有新建、新立、新兴、桃山、
东风、富强等6个煤矿。1985年原煤生产能力已达500万吨。
(五)绥滨、集贤煤田
1956——1959年东北煤田第二地质勘探局110勘探队于升平屯、福利屯、笔架山等地发现
了煤层。1960年初开始了正式勘查,部分矿田陆续做了精查。
1964——1966年黑龙江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110勘探队在集贤区132平方公里范围内开展
了普查。
1963——1967年该队先后对集贤、觉家街及索利岗普查区进行了精查。
1968——1978年该队又在东荣区230平方公里范围内开展了普查。
1979——1982年,黑龙江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110、108、204勘探队与物测大队联合对东
荣区进行了详查,确认集贤煤田为一大型煤田,东荣一、二井区精查于1985年完成。
上侏罗统鸡西群由下而上分为两组,城子河组为本区主要含煤地层,由砂岩、粉砂岩、
泥岩、夹凝灰岩、炭质泥岩和煤层等组成。共含煤63层,其中可采和局部可采15层。可采煤
层平均总厚为15.67米,穆棱组以粉砂岩、细砂岩为主、夹凝灰质砂岩和薄煤层。
煤种以气煤为主,并有部分长焰煤和少数弱粘结煤。原煤灰分26.25%,挥发分42.43%
,发热量8003大卡/公斤。
本区第四系和第三系松散层和半胶结层厚度较大,分别为65——240米和70——420米。
东荣区已查明的上第三系松散岩层及半胶结岩层厚度近200米。
绥滨、集贤煤田为隐蔽煤田。松花江以北绥滨区经初步工作证实,有含煤地层赋存;松
花江以南除有集贤生产矿井和东荣区已进行详细勘探外,其他如东辉、张全——合发等区,
都做过不同程度的工作,可供今后进一步工作的选择。
(六)依兰(达连河)煤田
依兰煤田系日本人开通三姓浅滩疏通江道时发现,1936年曾进行过勘探工作,并提交了
地质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4年由东北煤田第二地质勘探局进行过普查找煤工作,但因
本区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及其他原因,致使普查工作中止。1958年黑龙江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
109勘探队在本区进行了普查,1961年对露天采区进行了精查,1962年提交了露天采区精查地
质报告。
截止1984年依兰煤田先后有黑龙江省煤田地质公司108、204勘探队进行过多次勘探和补
充勘探,为依兰煤矿开采和扩建提供地质依据。
该煤田的含煤地层为下第三系达连河组。可分3段,即:(1)下部含煤段为本区煤层集
中的岩段,由油页岩、炭质泥岩夹粉砂岩和3层煤层组成,底部为花岗质砂岩。(2)中部油
页岩段,下部为灰褐色间夹黑褐色油页岩,上部为灰褐色粉砂岩、薄层油页岩及炭质泥岩。
(3)上部砂岩段,为灰褐、灰绿色细砂岩、粉砂岩、砂质泥岩和砂岩互层夹薄煤层,底部为
含砾粗砂岩。
达连河组下部含煤段为本区主要含煤层位,煤层与炭质泥岩相间相互呈多层状出现,其
中有一层全区发育,层厚0.6——2.4米。煤质属于长焰煤,原煤灰分19.97%,挥发分46.
51%,发热量7500大卡/公斤。
另外,达连河组的中部油页岩段含有油页岩,也为本区另一有益矿产的层位。(详见本
章第三节油页岩)。
依兰矿区现有3个大型露天采区,设计规模为年产原煤170万吨,为正在兴建的气化厂提
供了煤成气和煤化工原料。
(七)东宁、老黑山煤田
东宁煤田包括东宁、裕东、大乌蛇沟3处煤矿。
东宁煤矿早在1914年由私人开采,1938——1941年曾陆续增设坑口,开采用简单的机械
采煤。1946年由私人集股投资生产,1947年由地方政府接管。
裕东煤矿于1928年由东宁电力公司经营,开设了4个坑口,为季节性人工生产,1939年停
采。
大乌蛇沟煤矿1934年由私人集资开采,于1937年停采。
老黑山煤田柳树河子煤矿于1929年由私人经营开采,1939年被满洲炭矿株式会社接收,
1945年停采。
1940——1945年间来东宁煤田进行地质调查的,先后有日本人松本元太郎、板本峻雄、
森田义人等,并进行了钻探工程。
1956——1960年,黑龙江省煤炭工业管理局下属地质局的108勘探队,先后在本区开展了
地质测量、普查和精查工作,提交了比例尺1∶10万地质图、老黑山普查找矿报告、大乌蛇沟
精查报告等地质资料。
东宁、老黑山两煤田地层发育情况基本相同,含煤地层均为上侏罗统穆棱组。该组由上
、下两个含煤段组成。下部含煤段由灰白色砂岩、砂砾岩、砾岩、粉砂岩、凝灰质泥岩和煤
层等组成;上部含煤段由绿色、淡紫色火山碎屑岩及砂岩、粉砂岩、砾岩和煤层等组成。东
宁煤田含煤7层,可采和局部可采者有3层,其中主要可采煤层4号层在大乌蛇沟区中部最发育
,厚度为2——3米,在狼洞沟和东宁煤矿则分别为0.9米和1.6米,4号煤层在三岔口区煤层
厚为0.7米。3号煤层只发育在三岔口区,煤层厚度为0.8——3.25米,在狼洞沟区厚1.5
——2米,至佛爷沟和东宁煤矿附近尖灭。老黑山煤田含煤有13层,仅8号煤层发育较好,厚
度为0.8——3.28米,平均厚度为1.8米。其余煤层为局部可采或不可采薄煤层。
本区煤的焦油产率比较高,如东宁3号煤层含油率高达10——18.14%,老黑山8号煤层为
9.05——13.05%,属富油煤和高油煤。
东宁、老黑山的煤质均属于长焰煤,原煤灰分29.96%,挥发分40.59——48.34%,发
热量3242-5105大卡/公斤。
东宁、老黑山煤田目前包括有大乌蛇沟精查区(东方红煤矿)、三岔口普查区、狼洞沟
找矿区、东宁煤矿和老黑山找矿区(老黑山煤矿)。
(八)爱辉县西岗子煤田
本煤田早在1931年前即被发现,由于交通不便,其后很少有人进行工作。1935年日本人
进行过以地形为主、地质为辅的路线调查,并对地貌特征、供水情况进行了阐述,并在煤田
内的宋集屯附近进行土法采煤,主要供军需和民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中国科学院北满地质调查队俞建章、张文堂等在本区进
行过调查。1957——1959年黑河专员公署地质局在区内进行了比例尺1∶20万区域地质测量,
同时期东北煤田第二地质勘探局109勘探队亦派人来本区进行过勘查。正规勘查始于1958年,
黑龙江省煤炭工业管理局下属地质局的207勘探队在本区进行了普查评价。1983——1984年黑
龙江省地质矿产局第二地质队又在本区开展了资源远景调查。
含煤地层为上侏罗统上部的西岗子组,由砂岩、页岩、凝灰质砂岩等组成,含煤1——1
3层,其中大面积可采者3层,总厚度1——10米,单层厚度0.20—19.8米,一般厚度4——
6米。煤质为褐煤,原煤灰分33.97%,挥发分43.21%,发热量4616大卡/公斤。
西岗子煤田现有东方红、西岗子、宋集屯3个生产煤矿,所产煤炭主要供当地使用。
(九)嫩江县黑宝山煤田
在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东北时期修筑公路时,在现今147公里处首先发现了煤点,但直到1
957年才引起重视,首先由黑龙江省煤炭工业管理局下属地质局的109勘探队进行过路线调查
工作,曾施工了第一号槽探,进一步证实了公路旁煤层露头发育较好,煤层厚0.9——1.2
米。1960年黑龙江省煤炭工业管理局下属地质局的206勘探队开始普查,1962年部分地区已达
到了详查阶段。在普查工作的基础上,由嫩江县工业局经营建设了一对小型斜井,当时由于
运输及销售等问题未解决而停止了生产。
黑龙江省地质矿产局第二地质调查所自1983年开始对嫩江县黑宝山煤田新153地段进行了
详细普查,对151地段进行了精查,1984年又对全盆地开展了煤炭资源远景调查。证实为一中
型煤田。
黑宝山煤田含煤地层为上侏罗统九峰山组。该组由砂岩、粉砂岩、砾岩、凝灰岩、炭质
泥岩、泥岩及煤层等组成,局部夹火山岩,最大厚度1100米。由下而上分为4段,第二、四段
为主要含煤段,分别含煤层3层和4层,煤种单一,均为长焰煤。原煤灰分16.60——35.30
%,挥发分29.26——53.34%,发热量4459—7843大卡/公斤。
黑宝山煤田现有一个露天矿和两个斜井矿已于80年代开发利用,成为黑龙江省西部主要
煤炭生产基地。
四、黑龙江省其他煤产地
(一)宝清县索伦河煤产地
侏罗系龙爪沟群为本区主要含煤地层。该群的中部含煤组为本区主要含煤段,由各种粒
级的砂岩、砾岩、泥岩、粉砂岩与少量的凝灰岩和煤层组成。已知有9层煤,其中有全区可采
煤层2层,最厚13.62米,一般厚2——5米。煤质属于瘦贫煤,原煤灰分16.3%,挥发分23.
77%,发热量为6500大卡/公斤。
(二)虎林县云山煤产地
云山煤产地为一套上侏罗统云山组含煤地层。该组由灰黑色泥岩、粉砂岩、砂岩和煤层
组成。含煤7层,其中可采煤层3层,煤层总厚度6.77米,煤层单层厚度0.20——3.55米,
多为薄煤层。煤质属于褐煤,原煤灰分26.37%,挥发分57.44%,发热量1688大卡/公斤。
(三)林口县柳树河子煤产地
上侏罗统鸡西群柳树河子含煤组为本区主要含煤地层。该组由杂色砂岩、页岩、砾岩和
煤层组成,共含煤层8层,其中可采者有2层。煤层厚度1米左右,厚度不稳定,顶底板为砂岩
和页岩。煤质属于长焰煤,原煤灰分25——30%,挥发分30.65%,发热量6375大卡/公斤。
属于低硫、低磷长焰煤。
(四)林口县林口煤产地
上侏罗统鸡西群为本区含煤地层,由砂砾岩、中粒砂岩、细砂岩、粉砂岩、凝灰岩和煤
层组成。已知有5层煤,其中可采者只有1层,厚1米左右,厚度不稳定,其余4层煤皆为局部
可采煤层。煤质属于气煤,原煤灰分平均36.69%,挥发分为26.29%,发热量5143大卡/公
斤。
(五)桦南县桦南煤产地
本区有两套含煤地层,但具有经济意义的是第三系含煤地层,其中的可采煤层只有1层,
最大厚度3.5米,最小厚度1.3米,平均厚度2.1米。煤层结构简单,又很稳定,煤层顶底
板均为页岩。煤质属于褐煤,原煤灰分34.10%,挥发分34.10%,发热量4580大卡/公斤。
(六)嘉荫县乌云煤产地
第三系为本区的含煤地层,由粉砂岩、泥岩和煤层组成。煤层产于上部,多夹于泥岩中
,共有4层,其中可采煤层2层,厚1.2米。煤质属于褐煤,原煤灰分6.95%,挥发分34.18
%,发热量4512大卡/公斤。
(七)爱辉县罕达气煤产地
上侏罗统九峰山组为本区含煤地层。煤系呈条带状分布。煤层顶底板为凝灰质页岩、砂
岩,有煤层4层,其中可采者1——2层,煤层厚1米左右,可采煤层由西向东逐渐减少,至七
道沟仅一层可采。煤质属于气煤,原煤灰分21.20%,挥发分30.16%,发热量5688大卡/公
斤。
(八)呼玛县椅子圈煤产地
本区为上侏罗统九峰山组含煤地层,由砂岩、页岩和煤层组成,共含煤3层,第一层厚3
.6米,中夹0.3米碳质页岩;第二层厚6.0米,中夹0.1米炭质页岩两层;第三层厚1.7米
。煤质属于长焰煤,原煤灰分10.32%,挥发分33.80%,发热量4987大卡/公斤。
(九)萝北县萝北煤产地
侏罗系为本区含煤地层,由砂岩、砾岩、页岩互层组成。托罗山区有煤2层,煤层厚约0
.5米,最厚达2米,都鲁河区有煤3层,有1层可采,煤层厚1.2米。煤质属于弱粘结煤,原
煤灰分17.69%,挥发分36.61%,发热量4850大卡/公斤。
(十)尚志县丁山村煤产地
第三系为本区含煤地层,由灰黄色含砾粗砂岩、粗砂岩、灰黄色、灰白色细砂岩、粉砂
岩、炭质泥岩和煤层组成。含煤层9层,其中可采煤层有3层,煤层厚度一般0.7——0.9米
,最厚为2.14米,煤层顶底板为泥岩或炭质泥岩。煤质属于褐煤,原煤灰分31.23%,挥发
分55.37%,发热量4186大卡/公斤。
(十一)绥棱县马子良煤产地
侏罗系为本区含煤地层,由砂岩、粉砂岩、页岩、炭质页岩、凝灰岩和煤层组成。含煤
13层,其中可采者有2—6层,煤层厚一般1米左右。煤层顶、底板为泥岩、砂岩。煤质属于褐
煤,原煤灰分12.30%,挥发分45.62%,发热量4254大卡/公斤。
(十二)伊春市伊春煤产地
上侏罗统为本区含煤地层,由灰白色粗粒砂岩、中粒砂岩、灰黑色页岩和煤层组成。含
煤3层,其中可采和局部可采者1层,煤层一般厚0.6——1米左右,厚度不稳定,浅部最厚可
达2米,沿走向变化大,短距离就有变薄甚至尖灭现象。煤质属长焰煤,原煤灰分17.46%,
挥发分43.68%,发热量5461大卡/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