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旅游地质

  黑龙江省地域辽阔,美丽富饶,旅游资源丰富。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新兴的旅游业迅 速发展。对旅游的要求也从一般的游览、观光,发展到趣味性、艺术性、知识性、科学性相 结合的多层次的需求。在旅游资源中,旅游地质资源占有重要地位。山川湖海的形成,都离 不开地质作用。地质学对自然景观的成因,可以作出科学的解释。开展旅游地质资源的调查 研究和宣传报导工作,对于引起旅游者的兴趣,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一、资源概况
    黑龙江省的美丽山川,早就引起劳动人民和文人学者的重视。南宋人洪皓滞留黑龙江冷 山(今五常县),著有《松漠纪闻》,是第一部黑龙江地区山川风土记。清初张缙彦流戍宁 古塔,所著《宁古塔山水记》是一部山水专志,记述了宁古塔周围的城邑、郊野、山川和林 泉。其后有吴桭臣的《宁古塔纪略》,描述了五大连池火山在康熙年间爆发的情景。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开发,对全省的旅游资源进行了调查。黑龙江 省地质矿产局在山区半山区进行了1∶20万区域地质调查、水文地质调查和专项调查,广大地 质工作者踏遍了省内的山山水水,对黑龙江省的山川胜迹有了实地了解,提供了很多有价值 的旅游地质资料。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1980年根据黑龙江省地质局等单位的建议,将五大连池和镜泊湖列为 自然保护区。截至1984年,全省有自然保护区14处,其中位于山区林区的10处(伊春市丰林 、带岭凉水、镜泊湖、五大连池、集贤县七星砬子、牡丹江市牡丹峰、尚志县黑龙宫、大兴 安岭呼中、阿城县松峰山、山河),平原沼泽区2处(齐齐哈尔市扎龙、同江县洪河),河流 2处(呼玛河、逊别拉河),保护对象为自然景观、动物和植物,但都离不开山水。全省自然 保护区总面积590063公顷,占全省总面积的1.26%。此外,嘉荫县龙骨山也列为省级文物保 护单位。
    1982年,国务院在《批转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等部门关于审定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 区的请示的通知》中,批准了包括五大连池和镜泊湖在内的44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1984年修订的《中国名胜辞典》,收录黑龙江省名胜44处,其中有五大连池、镜泊湖、 地下森林、地下熔岩洞、兴凯湖、金源乳峰、太虚洞、铁人井等。
    1985年,巩杰生在《加速开发黑龙江省的旅游资源》一文中,将自然旅游资源分类如下 :
    1.山景型。(1)峰岭型,如尚志县帽儿山。(2)峡谷型,如黑龙江嘉荫至萝北名山间 。(3)火山型,如五大连池火山。
    2.水景型。(1)河溪型,如汤旺河、呼玛河、额穆尔河等。(2)瀑布型,如镜泊湖吊 水楼瀑布。(3)湖泊型,如兴凯湖、镜泊湖、五大连池。(4)泉水型,如五大连池矿泉。
    3.植物型。如伊春五营原始森林保护区。
    4.动物型。如齐齐哈尔扎龙丹顶鹤自然保护区。
    5.组合型。如五大连池。
    对黑龙江省旅游资源的利用情况分类如下:
    1.已建的旅游风景区。包括哈尔滨、齐齐哈尔、五大连池、镜泊湖、牡丹江、佳木斯、 大庆等。
    2.正建的旅游风景区。包括黑河、嫩江、漠河、兴凯湖、伊春、桃山、尚志、嘉荫、呼 中等。
    3.潜在的旅游风景区。包括石参山、老秃顶子、伊勒呼里山等。
    1985年黑龙江省旅游局为国土开发整治规划提交了《黑龙江省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研 究》。全省旅游点共111处,其中自然资源82处,人文资源29处。在自然资源中,山水风光2 1处,特殊生态6处,园林景观11处,渔猎33处,天文气象8处。
    1985年巩杰生在全国首次地质自然保护区工作会议上发表《黑龙江省的地质自然保护区 》一文,除介绍五大连池、镜泊湖和龙骨山外,还提出开辟新的地质自然保护区的设想,包 括科洛火山群、门鹿河火山、石参山火山群、龙爪沟群与鸡西群。
    二、五大连池
    (一)调查研究
    五大连池火山的最早记述,见于1721年(康熙六十年)吴桭臣著《宁古塔纪略》,1810 年(嘉庆十五年)又见于西清著《黑龙江外纪》。俄人米哈依洛夫和伟斯罗赫分别于1911年 发表旅行日记和《乌云和尔冬吉火山》(五大连池火山原名)。1933年日本人新代国太郎在 《北满之火山》一文中介绍了乌云和尔冬吉火山,指出该火山名称系金时代女真语,并附火 山分布图。
    1935年日本人小仓勉等对该火山进行了地质地貌调查,测有1∶5万地质图和1∶1.5万各 火山锥地形图,1936年发表《龙江省五大连池火山调查报告》。调查时于药泉山钟灵寺见有 《龙江省德都县五大连池十四名山八大胜景绘图》。可见在小仓勉调查前当地已经叫“五大 连池十四名山”了。小仓勉根据当地通称“石龙”命名了“石龙岩”,并在调查报告中指出 :“从五大连池的水、密林之美等风景点上来探讨,作为北满荒凉旷野上的一个胜景地,本 地域可以说是第一个地区,再加之火山现象的遗迹,作为天然纪念物,也是很贵重的资料。 应结合本地域开发利用之路向社会广为介绍”。
    1936年杨杰、1973年尹赞勋在其中国近期火山的论文中概述了五大连池火山。
    新中国成立以来,对五大连池火山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除前述有关矿泉水的调查 外,主要有:1955年东北地质局136队对五大连池格拉球山的硫铁矿进行普查,填制了1∶1万 ——1∶2.5万地质和地貌图;1960年和1961年,北安市地质局对火烧山浮石和老黑山火山砾 、自然硫进行普查,测有老黑山1∶5000地质图。
    1965年巩杰生、贾庆永发表了《五大连池火山群》,阐述了五大连池火山的地质、岩石 、类型、地貌和经济意义,指出“保存完好的火山地貌,使本区可作为风景名胜地,若加以 人工美化,植树造林……改善交通条件,其发展指日可待”。
    1974年王承祺、周运灿、尤刚等综合已有研究成果,内部出版了《黑龙江省德都五大连 池火山地质和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1978年黑龙江省地质学会在德都县召开了“五大连池 火山地质、矿泉水水文地质学术讨论会”,会议建议把五大连池火山建成国家的火山游览区 (火山公园)、矿泉水疗养区、火山地质研究和火山教学实习区。1979年内部出版了《五大 连池火山群论文集》,收录了徐衍强、王承棋、王允鹏、刘振环、胡君生、张重光、祝桂芝 、仲伟成等的论文10篇,涉及五大连池火山地质、火山岩、火山活动史、火山地貌、矿泉及 遥感等各方面。1979年地质部地质博物馆还出版了《中国五大连池火山图集》。
    1985年完成的《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提出,为了保护五大连池14山的完整自 然地貌和风景资源,建议将规划区的范围从五大连池市区的700平方公里扩展到1060平方公里 。规划共设5大景区,两大奇异景点,即(1)火山博物馆区(老黑山、火烧山);(2)三池 水上游览景区;(3)药泉景区;(4)五池水上体育活动中心区;(5)龙门山自然揽胜区; (6)格拉球山天池奇观;(7)焦得布山冰洞奇观。
    (二)自然景观
    五大连池以近代火山景观和矿泉水闻名于世,素有“火山博物馆”之称。熔岩分布面积 达800余平方公里。有14座火山锥,其中新期2座(老黑山、火烧山),根据吴桭臣和西清的 记述,于公元1719——1721年(康熙五十八年至六十年)喷发。旧期12座。这些火山锥位于 北东和北西二组断裂的交汇处或一组断裂上,属于受裂隙控制的中心式喷发。早期是溢流为 主,属夏威夷型;晚期为爆发和溢流,属斯特朗博利型。除火山锥外,在笔架山、卧虎山、 东龙门山附近还有10座低缓的盾火山,只溢出熔岩,属于夏威夷型。五大连池火山属于在人 类历史时期有过活动,但现今处于“休眠”状态的火山,即休眠火山,近期没有明显的火山 活动迹象。火山形成的构造环境为板块内部大陆裂谷,地幔上隆区,是北北西向小古里河— —科洛——五大连池——二克山火山带的组成部分。
    老黑山是五大连池火山中最雄伟的一座。站在山顶远眺,整个火山区的风光尽收眼底。 山南有火山砾,山北有熔岩溢出口,山东南有火山渣丘,山东北还有仙女宫和水帘洞等熔岩 隧道。前者主洞长26米,又分成2个支洞,洞高2——5米。洞壁有熔岩棘状刺,下部有熔岩流 动时留下的侧蚀条带痕迹,洞底熔岩表面扭曲似盘肠。水帘洞较小,似一大厅。
    火烧山比较低缓,北东及南西有缺口,火口壁陡峭,裂隙纵横,而底部较平坦。残垣断 壁,似古老城堡。东坡有大量浮石。
    老黑山和火烧山溢出的熔岩,沿白河故道南下,其南段形状宛如长龙,当地称为“石龙 ”,面积约64平方公里。石龙熔岩台地表面保存有完好的熔岩流泻形迹、火山喷气形迹及裂 隙塌陷构造。又可分为2种:结壳熔岩流和翻花(渣块)熔岩流。前者表面流动构造繁多,千 姿百态,有的如绳状、波纹状、平台状、蟒蛇状,还有熔岩瀑布。后者因熔岩流动推叠形成 “翻花石”,称为“石海”。在三池北大片翻花石中,还耸立着一座座由火山喷气形成的喷 气锥。一般高2——4米,底径2——5米,下粗上细,体内空心,顶端有孔,由层层熔岩堆叠 而成。还有喷气锥的雏形——喷气碟。
    其他12座旧期火山分布在盾状熔岩台地上,台地上常可见“卧牛石”。
    南格拉球山,是区内最高的火山。火口内昔日曾积水成湖,称为“天池”。“文化大革 命”期间在火口北缘开凿缺口,放水浇地。现火口内西南侧有小水泡。
    西龙门山沿火山的缓斜面发育着块状熔岩流,杂乱地堆积着直径0.5——5米的熔岩块, 叫做“石塘”,又称“龙门石寨”。似石河向下流去,延长达4公里。石塘附近有成片的森林 和湿地。
    东焦得布山西侧有一冰洞,深8米,洞高5米左右,长约80米,宽约20米,洞内冰雪常年 不化,洞壁和洞底有各种奇特形状的天然冰,洞顶挂有冰凌,称为“冰洞奇观”。近年来在 洞内人工制作的冰雕亦终年不融。
    笔架山火口内平坦,修建了电视转播台。盾形熔岩台地明显。笔架山的东南及西南各有 2座盾火山,前者顶部无明显火口,后者顶部有浅碟形坑——火口,直径约50米,深2米。当 年由此溢出大量熔岩。
    五大连池市座落在药泉山下。药泉山规模较小,火口呈向西南开口的圈椅形。在火口底 部,曾建有钟灵寺,后被毁。
    老黑山、火烧山溢出的熔岩阻塞白河河道,形成5个池子,各池间有河水相连,五大连池 因而得名,又称石龙河。五大连池是伴随老黑山、火烧山的喷发而形成的经历了二大连池、 三大连池和五大连池3个阶段。五个池子总面积丰水期为40.2平方公里,枯水期为16.5平方 公里,蓄水量1.7亿立方米。是中国第二大火山堰塞湖(仅次于镜泊湖)。以三池面积最大 ,丰水期21.5平方公里,深7——10米;枯水期8.2平方公里。水面宽阔,每当风平浪静的 早晨和傍晚,可见周围的火山倒映池中,称为“群山倒影”。其次为五池,水面曲折。四池 中盛产鱼类。头池最小,面积仅0.12平方公里。
    在老黑山西还有月牙泡,南北2小池相连成月牙形。药泉山附近有药泉湖,面积0.12平 方公里,已辟为公园。其东北石龙熔岩台地上有温泊,严冬季节水温12——14℃,水雾蒸腾 ,称为“温泊云雾”。
    五大连池的矿泉水既是一种矿产资源,也是一种旅游资源。
    五大连池地区还有叫小洪山的花岗岩地貌景观。该处位于五池西北,是由华力西晚期花 岗岩构成的小山。山上岩石裸露,球状风化明显,有混圆形大石块滚落山麓。山南有半岛伸 入池中,湖岸及底皆为花岗岩风化砂砾,是良好的天然浴场。
    三、镜泊湖
    (一)调查研究
    镜泊湖,唐代称忽汗海,明代称镜泊湖,因其水平如镜得名。
    1924年《宁安县志》载:“县城西八九十里外,有石头甸子(古名德林石),为一大石 ,广数里或二十余里,长几及百里,石露焦黑色,其平如砥,而平面之上,大小空洞无数… …太古时代,此地定有一极大之火山”。
    1931年尹赞勋对宁安县地质及镜泊湖吊水楼瀑布进行了调查,其成果于1933年发表。指 出有构成平坦高原的第三纪玄武岩和占据河谷及阶地的更新世玄武岩。并于1937年发表《中 国近期火山》,指出镜泊湖附近玄武岩流“来源为镜泊湖西之小白山”。
    1959年牡丹江地质局宁安地质队梁庆初等首次调查了大干泡、蛤蟆塘火山群,对8个火口 及熔岩地貌作了记述。
    1978年,刘章侠撰写了《镜泊火山群和镜泊湖》。
    1980——1982年,盛中芳、左伯华等对镜泊晚期火山进行了考察,重点对大干泡、蛤蟆 塘火山及熔岩隧道做了调查,写有考察报告和论文。
    1982年,黑龙江省地质局遥感地质站金文健对沙兰站1∶20万图幅进行航卫片解译和验证 ,新发现火口2处。
    1985年完成的《镜泊湖风景名胜规划说明书》,共分为6个景区:(1)火山森林及小北 湖景区;(2)草原风光区,在熔岩台地上;(3)镜泊胜景景区,包括吊水楼瀑布、镜泊湖 北端水面及镜泊山庄;(4)百里长湖景区;(5)森林游憩区,在老黑山林场、梨树沟一带 ;(6)水上娱乐区,在湖南端。
    (二)自然景观
    镜泊湖风景名胜区包括镜泊湖和镜泊火山群,自然保护区的范围为1200平方公里,是黑 龙江省除五大连池外又一座“火山博物馆”。
    镜泊湖系第四纪镜泊火山群喷溢的熔岩堵塞牡丹江河道形成的中国最大的火山堰塞湖。 湖的周围主要是华力西晚期花岗岩。湖长45公里,宽300米至8公里,面积90.3平方公里;自 南向北逐渐加深,最深处62米。湖水容积16.25亿立方米。平均海拔355米。湖区峰峦叠翠, 老黑山一带山林倒映湖中,由于水中鱼类丰富形成“林于水底出,鱼在树上行”的奇观,又 名“鳌花登枝”。镜泊湖由上湖、南湖、中湖、北湖4个湖区组成,自北而南有吊水楼瀑布等 8大名景。
    吊水楼瀑布位于湖的北端,是湖水泻入牡丹江的出口。瀑布落差20米,宽40米,汛期达 100多米。湖水飞泻而下,水雾弥漫,涛声雷动,声闻数里。枯水期则见不到瀑布。瀑布下面 ,由于受下跌水流的冲蚀,形成一个直径70米、深60米的深潭。镜泊湖电站系利用湖水天然 落差,采用压力隧道引入发电。
    白石砬子是湖东岸的陡崖,常年堆积白色鱼鹰粪便,因而得名。
    大孤山是湖中岛屿,高出湖面65米,由花岗岩构成。
    小孤山是湖中岛屿,高出湖面仅19米。
    城墙砬子位于湖的西岸,是唐代渤海国湖州城遗址。城墙址由花岗岩构成。
    珍珠门是湖中的两个小岛,分别高出湖面5米和10米,相对伫立。
    道士山是湖中岛屿,高出湖面78米,山上林木葱茏,有三清古庙遗址。
    老鸹砬子是由玄武岩构成的小岛,由栖息的水鸹鸟得名,高出湖面23米。
    除上述风景外,湖西的老黑山,山上林木苍翠,海拔911米,是湖区的屏障,由华力西晚 期花岗岩构成。
    在湖的南端,牡丹江及其入湖支流的河口,扇形三角洲发育,地势低洼,河汊纵横。有 上湖“三泡”——东大泡、西大泡、靠山泡,苇草丛生,已成为淡水养鱼的天然鱼场。
    区内还有小的火山堰塞湖。一是小北湖,位于镜泊湖瀑布西北约25公里,长6公里,宽1 公里,水面面积400公顷,是大干泡一带镜泊火山群喷发的熔岩流堵塞大柳树河河道形成的。 湖的西南部长有荷花。二是鸳鸯池,又叫“四方泡”。位于瀑布西北约35公里。它是从山涧 流出的溪水被镜泊火山喷发的熔岩堵塞形成的。面积仅0.1平方公里,深1米左右。
    镜泊湖及瀑布是熔岩流堵塞牡丹江河道而成。这些玄武岩熔岩是由位于瀑布西北约40公 里的镜泊火山群溢出的。该火山群最早的喷发在晚更新世(镜泊湖底熔岩钾氩法同位素测年 有6.8万年数据),最晚的喷发在全新世,距今8300年和5140年。火山位于北北东向、南北 向与东西向断裂的交汇处。已发现12个火口,分布在以下5处:
    1.火口森林复火山锥
    I、Ⅱ、Ⅲ、Ⅳ号火口呈北北东向排列,是在花岗岩基底上喷发的。以火口内壁陡峭为特 征。火口内有茂密的森林,过去叫“地下森林”,又称为“火口森林”。I号火口海拔1070米 ,直径400——470米,深132米,溢口朝东。火山基座南北长3公里,东西宽近2公里。Ⅱ号火 口海拔1030米,直径70米,深50米,无溢口,其西侧有2处豁口与Ⅲ号火口相通。Ⅲ号火口海 拔1000米,直径250——300米,深200米,西壁与Ⅳ号火口相通,通道宽约5——10米,高2. 5——6米,长20余米,坡度约30°,是熔浆溢道。“齐天亭”筑于火口峰巅。Ⅳ号火口,海 拔970米,直径350——500米,溢口朝南。
    2.大干泡复火山锥由近东西排列的V、V——1号2个火口组成。海拔710——750米。V号 火口直径250米,深30米,溢口在东北。V——1号火口呈坑(盆)状,锥体不明显,溢口朝西 北。
    3.五道沟复火山锥呈南北向展布,由Ⅵ、Ⅷ、Ⅸ号火口组成。Ⅵ号火口海拔870米,直 径230——480米。在北西向的溢口外有一条长约200米的熔岩溢道。Ⅷ号火口直径120——25 0米,内壁较缓,溢口在西部。Ⅸ号火口南北长200米,东西宽60米,内壁较陡。
    4.迷魂阵复火山锥有X、Ⅺ号2个火口,海拔900——910米。X号火口直径25米,深2—— 3米,无溢口。Ⅺ号火口直径170——200米,溢口在西部,宽40米。
    上述火口集中分布在南北长6公里,东西宽2公里的范围内,以火口森林复火山锥的规模 最大,海拔最高,溢出熔岩最多。
    5.蛤蟆塘火山锥
    位于火口森林I号火口北东15公里,是单独的一个火山锥。海拔800米,火口直径约500米 ,深85米。该火山的早期溢口在东部;晚期溢口在西部。熔岩流沿河谷分布长16公里,宽1公 里。
    火口森林火山溢出的熔岩流,自海拔1000米左右的火口溢出,流至海拔650米的石头甸子 河谷后,再向东南流至瀑布,形成总长约40公里、宽约1——2公里的熔岩河。瀑布以下,熔 岩流进入宽阔的牡丹江谷地,形成东西长14公里、南北宽12公里的熔岩被。在火口附近,可 以见到3处花岗岩残山,被熔岩流包围。熔岩河和熔岩被,大部分属结壳熔岩,可见熔岩绳、 熔岩波纹、熔岩垄岗、熔岩坝以及熔岩裂缝、陷坑等。非结壳熔岩很少,呈不连续的翻花石 出现。还有熔岩石塘,而最为壮观的当推熔岩隧道。
    从火口森林至湖南屯(小北湖南)长约26公里的熔岩河中,已发现6个熔岩隧道。总的分 布方向与熔岩河一致,呈北西——南东向,而各熔岩隧道的局部展布方向为北东,与熔岩河 延伸方向呈角度相交。以二号熔岩隧道为最长,连续延伸近2公里;其余一般连续长15——5 0米。宽一般3——6米,大者10——12米。熔岩河中上段一般高3——5米,下段1——2米,小 者0.5——0.8米。有分支复合现象。有的熔岩隧道还见双层结构,上层隧道溢出的岩流, 形成地下熔岩瀑布,落差1.5——2米。隧道顶板距地表0.5——2.5米。盛夏隧道内仍寒气 袭人,渗入的地表水从顶板向下结成冰钟乳,落至底板积聚成冰笋。隧道内熔岩流泻形迹显 著,隧道顶有下垂的熔岩乳,隧道壁有近水平的熔岩床、熔岩盘、熔岩盆,隧道壁与底结合 处有虎足形熔岩饼、熔岩蛇,隧道底有熔岩绳、熔岩波纹、熔岩花、熔岩碟。关于熔岩隧道 的成因,系熔岩流表面及底首先固结,而熔岩内部长时间保持高温,具流动性。这种流动熔 岩继续向前流动,在来源不继的情况下形成空洞,即熔岩隧道。
    四、其他旅游地质资源
    (一)火山
    黑龙江省近代火山发育,除五大连池火山群和镜泊湖火山群外,还有几处火山,以其独 特的景观而具有游览观光价值。
    1.科洛火山群
    在嫩江县东北科洛一带,有南山、大椅山、小椅山、黑山等23座近代火山。是黑龙江省 又一处“火山博物馆”。熔岩台地面积350平方公里。据1978年黑龙江省第一水文地质工程地 质大队张耀德等调查,其喷发时代自上第三纪末期至全新世。其中南山的喷发时代最新,为 全新世。南山海拔447.7米,比高107.7米。火口深50——55米,底径约50米,似漏斗状。 火山锥高度和火口深度均居科洛火山群之首。火山的东、西、南三面有类似五大连池石龙熔 岩的熔岩台地,岩石裸露,植被稀少。有熔岩坪、蟒蛇状熔岩、花环状熔岩、熔岩堤坝以及 熔岩裂缝和塌陷漏斗,还有类似五大连池的块状熔岩流和喷气碟。附近的大椅山比高82米, 火口径158米,深25米,形似向西北开口的圆形圈椅,大椅山即由此得名。还有小椅山,由2 个火山锥和2个火口组成,火口内径114——150米,深5——20米,似一浅盘。上述火山的岩 石都和五大连池的石龙岩类似。此外还有晚第三纪末喷发的火山,包括西山、荡子山、平顶 山、黑山等,其岩性和石龙岩有些不同,为超基性的喷发岩。其中黑山海拔542.2米。火口 径10米,深5——7米,溢口朝北。
    2.门鹿河火山
    位于黑河市与嫩江县交界处,构成门鹿河与孟德河上游分水岭。熔岩展布面积达550平方 公里,时代属更新世。门鹿河上游沿河两岸有玄武岩陡崖,柱状节理发育。还形成漂亮的小 瀑布群,呈多级出现,每一级落差3——4米左右。瀑布前因有大石块阻挡,常形成水池。河 谷底部纵剖面呈台阶状,这与玄武岩因受流水侵蚀沿水平方向成层剥落有关。
    3.石参山火山群
    位于逊克县南部石参山(亦称石仑山)一带,构成沾河与库尔滨河的分水岭。有12个火 口,其中石参山8个,华尔都康山3个,新胜山1个。火山活动的时代为更新世。火山锥保存比 较完整,火口呈漏斗状,直径百余米。岩性为安山玄武岩、浮岩等。火口附近海拔500——6 00米,熔岩大面积展布,水系多呈放射状。向北海拔逐渐降低,熔岩沿河谷分布,河蚀熔岩 陡崖发育。熔岩台地面积达2300平方公里。该区交通不便,尚未开发,但具有潜在的旅游价 值。
    4.高丽山火山群
    位尚志县蚂蚁河右岸,有大高丽山、二高丽山、三高丽山等8座玄武岩孤丘,耸立于冲洪 积平原之上,为晚第三纪的火山。最高的三高丽山海拔440米。
    5.牡丹峰火山
    位牡丹江市东南,属牡丹峰自然保护区。最高峰海拔1115米,为大片分布的晚第三纪玄 武岩。山顶平坦,呈方山地貌。这里是中国距大、中城市最近的、保留有原始森林的地方。
    (二)峰岭
    黑龙江省除近代火山外,还有大面积的花岗岩、中生代火山岩和古老地层分布,形成不 同形态的山峰。有的已成为旅游点。
    1.松峰山
    位于阿城县山河乡东南,主峰烟筒峰陡峭险峻,海拔627米,由花岗岩构成。还有南北乳 峰、棋盘峰、石井峰、狮张嘴峰等。自古有金源乳峰之称,后人又以其峰多古松而称之为松 峰山。在山南坡的半山凿有石洞,称“太虚洞”,穿山而过,高2.5米,宽4米,长约7米。 洞内原立金承安四年(公元1199年)石碑。还有始建于明嘉庆年间、现已修复的“海云观” 和“藏经楼”。松峰山以其名胜古迹而成为距哈尔滨较近的一处旅游点。
    2.帽儿山
    位尚志县帽儿山车站北。海拔805米。山势挺拔,林木葱翠。山顶云雾缭绕,有一平台。 山东南侧有一石洞。由侏罗纪中酸性火山岩构成。
    3.老秃顶子
    张广才岭南部的老秃顶子,海拔1687米。构成拉林河牡丹江的分水岭。位于海林县太平 沟林场西北。这里山高林密,气候寒冷。山上生长一种偃松,俗称“爬地松”,树干粗矮而 枝长,匍匐生长。山体由二迭纪杨木岗组板岩、片岩构成。北面还有大秃顶子,海拔1.668 米;南面有老爷岭山峰,海拔1696米,位于黑龙江省与吉林省交界处。此三山峰并称为黑龙 江省最高点“三巨擘”。
    4.大锅盔山
    位尚志县亚布力车站西南。由侏罗纪中酸性火山岩构成,覆于花岗岩之上。海拔1374. 8米。山北麓有利用当地自然条件修建的青云高山滑雪场。是目前国内最大的高山滑雪场。这 里山高林密,气候寒冷,也生长着珍稀的偃松,冬季多雪,积雪达半年之久。高山滑雪道依 山而建,全长3080米,垂直落差884米,平均坡度22.6°,25°—30°的坡道占1/4。是滑 雪和登山旅游胜地。
    5.二龙山
    位宾县西南。海拔246米。由于修建水库而成为哈尔滨附近的旅游点。由800米长的拦河 坝形成的1.5万亩水面的二龙湖,容量9400万立方米。周围群山环抱,岩性为花岗岩。两座 形状如龙的山——大龙山和小龙山,相并而行,山头直插湖中,湖中有一座面积约1平方公里 的小岛,名叫“珍珠岛”,被称为“二龙戏珠”。
    6.龙凤山
    位五常县东南,拉林河支流的牤牛河中游。是一个总库容2.33亿立方米的大型水库。坝 长916米。水库长约8.4公里,宽1——2.4公里。四周群山环抱,主要是花岗岩,还有火山 岩。山坡较陡,并有泉水出露。龙凤山位水库西北,海拔337米。库区山清水秀,有“红崖碧 水”等景点。
    上述6处都属于张广才岭山脉。
    7.四块石
    位依兰县北部,松花江北岸,属小兴安岭山脉。由西至东呈半月形,因此又名月峰山。 南坡陡而北坡缓。最高峰海拔979.5米。由花岗岩构成。曾为东北抗日联军密营,被列入省 级文物保护单位。自四块石经丹清河至巴兰河中下游,形成一条长约55公里的带状风景区, 山清水秀,有“卧虎背月”等“八大景”。
    8.七星砬子
    位于集贤县、桦南县和双鸭山市交界处。属于完达山脉。是黑龙江省自然保护区之一。 区内有7个雄奇陡峭的石砬子拔地而起,称为七星砬子。主峰海拔853米。由元古代的片岩、 变粒岩、混合岩等构成。这里森林茂密,水草丰美,具有野生动物栖息的良好条件。
    (三)河流、沙洲、沼泽、湖泊
    黑龙江省水系发育,大于10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70多条。山区河流两岸森林茂密,加以沙 洲岛屿点缀河中,风光秀丽。特别是黑龙江、乌苏里江、牡丹江、呼玛河、汤旺河等。
    一些江中岛屿沙洲,经过人文景观的修建,已成为风景名胜地。如哈尔滨的太阳岛,齐 齐哈尔的明月岛和佳木斯的柳树岛。其他闻名的江中岛屿还有黑龙江上游的古城岛、乌苏里 江的珍宝岛和牡丹江中下游的鹭岛等。
    沼泽景观,亦是黑龙江省一大特色。三江平原沼泽发育。平原中兀立着几处小山丘。如 抚远山(花岗岩)、同江的街津山(花岗闪长岩、闪长岩)、富锦的二龙山(玄武岩)等。 登抚远山远眺,山的南面是一望无际的沼泽,浓江下游水面开阔,形成大力加湖,和黑龙江 相通;山的北面是黑龙江,蜿蜒东去。齐齐哈尔扎龙自然保护区,则为松嫩平原中的沼泽。 由内陆河乌裕尔河下游的河水蔓延形成。这里湖泊星罗棋布,苇草丛生,是水禽鸟类的“天 然乐园”,被誉为“丹顶鹤的故乡”。
    湖泊除五大连池和镜泊湖外,还有著名的兴凯湖。兴凯湖辽金时称北琴海。“兴凯”为 满语,意为水从高处向低处流。兴凯湖发育在乌苏里江上游,是老第三纪时地壳断陷潴水而 成,系构造湖。它是中俄界湖,是东亚大湖之一,总面积4380平方公里,其中中国境内面积 1080平方公里。其北面的小兴凯湖在中国境内,面积140平方公里。在兴凯湖北岸分布着湖岗 ,全长85公里,宽100——500米。岗上沙丘起伏,杂木丛生。湖岗上于新开流西曾发现新石 器时代陶器和以渔猎工具为主的石器、骨器,距今约5600年。而湖岗的形成,大约在1万年以 前。站在湖岗上北望小兴凯湖,芦苇丛生,好似水荡。南望兴凯湖则烟波浩渺,水浪拍岸, 气势磅礴。兴凯湖南北长约100公里,东西宽约60公里,海拔69米,水深平均5——6米,深处 达10米,蓄水量27.1亿立方米。离湖岸百米内是浅滩,是良好的天然浴场。湖中鱼产丰富。 兴凯湖的美丽风光,使它成为新开发的旅游名胜地。
    此外还有河成湖,如虎林县的月牙泡,是典型的牛轭湖,接近环形,面积近400公顷,以 盛产荷花著名。湖中产荷花面积已超过66公顷。
    连环湖位于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境内,由他拉红泡等18个大小湖沼互相连接组成,因 而得名。亦属河成湖。湖岸曲折,水草茂盛,芦苇丛生,鱼肥虾美,为禽类生息提供了良好 条件。1984年储水量曾达9.6亿立方米。为全省水面最大的淡水养殖场。近年来还建成了中 国第一个水禽狩猎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