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遥感地质工作
遥感地质又称地质遥感,是综合应用现代的遥感技术来研究地质规律,进行地质调查和
资源勘察的一种方法。它从宏观的角度,着眼于由空中取得的地质信息,即以各种地质体对
电磁辐射的反应作为基本依据,结合其他各种地质资料及遥感资料的综合应用,以分析、判
断一定地区内的地质构造情况。
遥感地质根据飞行器类别及所处位置的高度划分为地面遥感、航空遥感(飞机、直升机
、热气球)、航天遥感(宇宙飞船、天空实验室、航天飞机、卫星)。根据传感器类型,分
为航空摄影及新技术遥感地质。包括采用多波段摄影和扫描、红外系统(红外扫描、红外辐
射仪、红外摄象系统)、微波系统(雷达系统、微波辐射仪)、激光雷达等。
(见附图)
目前常用的地质资源遥感方法,是利用以飞机为主的飞行器在空中所进行的地质和矿产
的综合性探测及调查的方法,主要包括航空摄影地质、航空地球物理探测、航空地球化学探
测及空中地质观测(即航空地质目测或航空目测)。
遥感地质工作的基本内容是:地面及航空遥感试验,发展适用于地质找矿的遥感系统,
进行图象、数字数据的处理和地质判译。
1953年在大海林地区首次进行航空照片的摄制,当时主要是为森林调查及编绘地形图服
务。
1954年对黑龙江省北部及黑龙江沿江地区开展了较大范围的航空摄影,涉及N——51——
XXⅧ(二十五站)、N——51——XXⅣ(开库康)、N——51——XXXⅥ(十八站)、M——51
——Ⅵ(兴隆镇)、M——52——I(呼玛镇)、M——52——Ⅶ(三道卡)等图幅。(航摄比
例尺1∶2.7万,象幅18×18厘米,由苏联航空队摄)。
1956年地质部大兴安岭区域地质测量大队(118队)在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进行1∶20
万区域地质调查中进行过航空目测和黑白航空照片的解译工作。由于时间短,缺少立体观察
仪器,只用于地貌解译,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中断。
1956——1977年中国民航二大队先后在黑龙江省按图幅分别拍摄了不同比例尺、不同象
幅的黑白航空相片,为黑龙江省开展航空地质工作创造了条件。
1973年黑龙江省地质区域地质测量第一队正式组建航空地质分队,在黑龙江省东部L——
52——XXⅣ(鸡西市幅)开展航空地质方法生产性试验。工作中采用航空照片地质解译、航
空目测、航空物探解译、地面检查验证,投放常规区测工作三分之一的地面工作,经过两年
的实践,完成了用航空地质方法填制的全国第一幅1∶20万区域地质图,并于1975年提交了《
黑龙江省东部掩盖区航空地质生产性试验报告》。编写人有王殿臣、罗宗义、米明德、张重
光。在此报告基础上同年编写出《黑龙江省东部掩盖1∶20万区域地质调查航空地质方法》。
技术负责赵文绪、邵云惠。该项工作不仅探索了掩盖区航空地质工作方法及其工作程序,而
且对掩盖区航空地质方法的解译标志第一次作出较全面、较系统的总结,划分出地貌解译标
志、地层的解译标志、侵入岩的解译标志、构造的解译标志、矿产的解译标志,解译标志的
变化及分区特征。这里所说的“航空照片地质解译”又称相片地质判读。是指根据相片的各
种影象特征来辨认、分析实际地质体和地质现象的过程。而“解译标志”则指的是∶(1)遥
感图象上,直接反映地质体属性,并可作为推断、解释地质情况的影象特征。它包括反映地
质体轮廓、形态、规模大小的图象几何特征及阴影特征,反映岩性及地质构造细节的影象、
颜色或色调及影纹结构等——直接像片地质解译标志。(2)遥感图象上,那些与地质体或地
质现象之间存在不同程度联系的影象特征。根据这些特征,可以分析、推断某些地质体及地
质现象。它包括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特征、人类及动物活动迹象,以及其他深部的地质
信息在图象上的反映——间接像片地质解译标志。
1974——1976年黑龙江省地质区域地质测量第一队在桦林镇幅、大罗密镇幅以及嘉荫县
幅、太平沟公社幅、萝北县幅先后推广航空地质方法填图。1977年又对翠宏山铁、多金属成
矿带外围开展航空地质工作,其范围包括白桦林场幅、新兴村公社幅、富饶公社幅、逊克县
幅、常家屯幅。上述图幅均已验收合格,正式出版。
70年代后期,美制卫星的遥感图象引入黑龙江省,包括煤田、冶金、水文、石油、农林
、地震、土地等部门及高等院校等单位竞先掀起学习应用遥感技术高潮,从此开始了黑龙江
省遥感地质工作的新阶段。
1977年黑龙江省地质科学研究所在《黑龙江省及邻区构造体系图》编制过程中,为加快
编图工作进程,提高研究精度,对美制1、2号卫星像片反复地进行解译,编制了《黑龙江省
及邻区(呼盟)卫星像片线性构造解译图》,并于构造体系图说明书中介绍了黑龙江省卫星
像片线性构造特征及其构造体系的归属。
1979年黑龙江省地质局遥感地质站成立。党政归属黑龙江省地质局地质测绘队管理,技
术业务直接由黑龙江省地质局地质处管理;并相继在黑龙江省第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和
黑龙江省地质地球物理探矿大队成立了遥感地质组。黑龙江省地质区域地质测量第一队、第
二队配合1∶20万及1∶5万区域地质调查任务进行遥感地质解译调查验证。黑龙江省地质局的
遥感地质工作开始了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的时期。
1981年柴松良等人运用航片、卫片对全省第四纪火山进行解译并取得新认识,编写《黑
龙江省(及其邻区)第四纪火山》。
1982年周忠立等人在航片、卫片构造地质解译基础上通过地质、构造、物探、水文、地
貌与第四系、地震烈度区划与地震活动资料及野外调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揭示了活动断裂
、孕震及发震构造及其活动规律,进行稳定性评价。撰写了《鹤岗电厂区域地质构造及其活
动性分析》,满足了电厂工程规划中选厂址阶段对地质构造稳定性评价的要求。
1982年仲伟成、罗宗义撰写了《黑龙江省砂金探采遗迹的影象特征及找金远景的研究》
及砂金遗迹典型航片一册。比较详细地介绍了砂金探采遗迹的航片影象特征,包括探矿工程
(勘探线、砂钻钻孔、浅井)、采矿工程(井采、放段采、船采)、人工渠、金厂废墟、次
生植被等。以此展示出砂金探采的范围、生产规模、生产方式、开采时期的相对早晚、历史
上已采和未采地段、探矿工程的工作程度等等。结合地质、地貌条件推测了砂金成因,富集
条件及远景地段。该项研究,对黑龙江10余万张航空照片进行解译,圈出砂金探采遗迹几百
处,选定找金远景地段20余处,为布置砂金普查提供了依据。
1982年黑龙江省地质局遥感地质站金文健、周忠立、杨信宪、罗宗义分别对尚未正式出
版的1∶20万区域地质调查报告的沙兰站幅、佳木斯市幅、巴彦县幅、嫩江县幅,在收集前人
地质资料的基础上,通过航片卫片的地质构造解译,配合一定数量的野外地质调查,编写了
1∶50万精度的解译地质图及说明书。弥补了上述地区地质资料零散不全的缺憾,为该区正式
开展1∶20万区调工作提供了资料依据。
1982年为探索遥感技术新方法在城市地质工作中的应用效果,黑龙江省地质局邀请地质
矿产部遥感中心、北京航测大队配合,首次在哈尔滨市和五大连池市27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
进行了1∶1万——1∶2万比例尺的真彩色、假彩色航空摄影及热红外扫描。黑龙江省地质局
遥感地质站利用上述资料研究火山机制,分析松花江古江道的变迁及现代江道的发育趋势,
进行判断城市烟尘、废水、废渣等污染源的种类及其分布范围,通过地面验证并配合卫片的
电算处理等方法,开始了由黑白航片的目视解译向彩色片、红外片的综合性定量解译的尝试
,1985年由李殿奎、罗宗义编写了《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哈尔滨地区航空遥感试验报告》。
1982年黑龙江省自然资源研究所、黑龙江省土地局、黑龙江省测绘科学研究所等单位利
用卫星图象,进行了土地利用现状的调查,提高了工作的速度与质量。
1978——1983年黑龙江省第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崔仲元等总结用遥感方法进行1∶50万
和1∶10万水文地质普查、农业水文地质工作经验编写了《遥感水文地质工作细则》、《航、
卫片在区域水文地质工作中的应用》。该队在《大、小兴安岭北部掩盖区遥感图象水文地质
解译标志》一文中总结了含水岩层和阻、含水断裂及脉岩阻水脉侧赋水的遥感图象的水文地
质解译标志。
1983年中国人民解放军00914部队在三江平原农田供水水文地质勘察中使用了ERTS——1
、2、3卫星图象,并进行了101系统的数字化图象处理。
1983年张志英通过对卫星像片的解译和对卫星像片局部的密度分割(假彩色等密度分割
法),再结合重磁资料进行综合研究,确定了嫩江断裂的位置、规模、形态、性质。
1983年黑龙江省地质矿产局遥感地质站罗宗义、仲伟成编辑了“黑龙江省典型航卫片图
册(上、下册),该图册系介绍黑龙江省航、卫片影象特征及各种地质体、地质现象解译标
志的阶段性总结。
1984年金文健为配合煤炭资源远景调查,解译大兴安岭北段地区聚煤盆地的地质构造,
编写了《黑龙江省北部地区1∶50万遥感地质解译验证报告》。
1984——1985年黑龙江省地质矿产局、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所、吉林师范大学、哈尔滨
科技大学协同对黑龙江省的泥炭资源进行远景调查。调查中利用了遥感图象解译及图象、数
字数据的处理等技术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