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概述

  地震是一种经常发生的自然现象,是地球在运动过程中释放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强烈 地震具有很大的破坏性,能在短时间给人类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伤亡和损失。地震与水、旱、 风、火、雹灾和瘟疫并称为七大自然灾害,而实为其中危害最甚者。
    一
    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不断地和各种自然灾害进行顽强的斗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 中就研究观测地震来说,早在公元132年(东汉顺帝阳嘉元年),我国古代科学家张衡,首先创 造了世界上第一台观测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比外国同类仪器的出现约早1 700年,开 创了人类用仪器观测地震的新纪元。近代地震仪约在19世纪80年代才制成,它的原理与张衡 地动仪基本相似。
    中国介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喜马拉雅——地中海两大地震带之间,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 仅从1966年邢台地震至1976年的唐山地震,我国就经历了十年地震活动高潮,强烈地震造成 空前的惨重损失。邢台地震后,周恩来总理三次亲临地震现场,代表党中央和国务院发出 号召:“一定要搞好地震预测、预报和预防工作”,“在预测预防问题上,不仅要有专业队 伍,还要有围绕专业队伍周围的业余群众队伍”。70年代,我国地震工作进入蓬勃发展的新 时期。中国的中长期地震危险性预报,中期地震趋势估计以及地震后的地震趋势判断有较高 的可信度和一定的预报决策能力,并已成功地预报了海城等几次强烈地震。
    目前,地震预报在世界上业已取得明显进展。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观测地震 的仪器也有较大的进步,在地震观测、数据处理和震情分析中广泛使用电子计算机、卫星遥 测和磁带记录等先进技术,能够准确地测出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震级。但是,全世界对 于地震预报还是一个正在探索研究而尚未解决的科学难题。为了战胜地震灾害,广大地震科 技工作者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坚持不懈地努力,积极开展地震预报研究工作,以求“从必然 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地震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减轻地震灾害。减轻震灾的途径:通过预测,实现预报;通过抗 震设防,提高建筑物和设施的抗震能力;通过救灾,减轻灾害。为更有效地做好防震减灾工 作,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在防震减灾工作中的职能作用,努力提高全社会的防震减灾意识,坚 持以预防为主,在监测预报的基础上,加强综合防御,把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地震应 急,地震救灾与重建四个防震减灾工作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利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造成 的灾害,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安定服务。
    黑龙江省位于祖国东北边陲,居东北地震区的北部,在地质构造上从东向西展布新华夏 系第二隆起带(老爷岭东坡隆起带),第二沉降带(三江平原,松嫩平原沉降带)和第三隆起带 (大兴安岭隆起带)。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演化过程中,经过多轮回地壳剧烈运动的改造、组合, 构成了新的构造格局,有横亘省内西、北部的大小兴安岭和东部的张广才岭、完达山等褶皱 断块山脉,以及中、西部的松嫩拗陷盆地和东部的三江断陷盆地;同时也形成了很发育的断 裂构造,主要有北东——南西走向的密山——敦化深断裂,依兰——伊通地堑、孙吴地堑、 嫩江大断裂、南北走向的牡丹江断裂,以及北西——南东走向的勃利——神树断裂,还有许 多不同走向的断裂。这些断裂带长达数十公里至数百公里,有的延长至吉林、辽宁或更远。 它们互相纵横交错,破坏了岩石块体的完整性,形成一些脆弱的地方,是地应力比较容易集 中的孕震部位。
    对于地震活动的记载,由于历史的原因,黑龙江省在1900年以前,有关地震史料极少, 仅记载三次地震。1900~1971年,根据现代地震观测仪器的记载,全省共发生4.O级*以上地 震18次,其中深震8次(震源深度一般在400~600公里之间);浅震4.0~4.9级4次:5.0~5.9 级4次;6.O级以上2次。尤以1941年5月5日在绥化发生的6.O级破坏性地震,给当地人民生 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
    在黑龙江省境内,还分布着第三纪以来喷发而成的35处火山群。在火山喷发时也常伴有 地震发生,称之为火山地震。据史料记载,五大连池火山距今最近一次喷发活动是在1719~1720 年,当时“烟火冲天,其声如雷,昼夜不绝,声闻五、六十里……”。200多年来,火山虽处 于休眠状态,但在五大连池微震活动却时有发生,并有地热显示。
    面对严重的地震灾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黑龙江地区既无地震观测台站,也 无地震科研机构。仅在东北沦陷时期,日本人吉田友雄、景浦哲造等四人对1941年绥化6.O 级地震进行过现场调查,记录了当时的震灾情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5年国家在哈 尔滨市成立中国科学院土木建筑研究所,开始从事建筑材料、土壤力学、工程结构和工程设 计的研究,以后逐步转向地震工程、核反应堆力学、冲击与振动和特殊混凝土材料的研究。 1962年,所名改为中国科学院工程力学研究所。1970年至1984年,中国大陆面临地震高潮期, 由于大地震的威胁增大,该所同时接受国家地震局的领导,并以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为主要 研究方向,其任务是防御、减轻工程与设施的地震灾害。1984年4月,完全改由国家地震局领 导,成为国家地震局直属单位,所名改为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该所面向全国重点地 震监视区和大型重点工程,开展抗震研究,在北京设有强震观测中心,在云南、四川设有强 震观测台。
    1955年,为了监测绥化老震区的地震活动,中国科学院长春综合研究所(后改为长春机械 电机研究所)受命在绥化县城内组建绥化地震台,这是黑龙江省有史以来建立的第一个地震台, 1957年初建成投入地震观测,从而结束 了黑龙江省无现代地震观测工作的历史,揭开了黑龙江省发展地震事业的序幕。但在坚持连 续9年的地震观测工作以后,因绥化城市建设的不断扩展,台站周围被民宅包围,观测环境受 到严重干扰,无法保证观测资料的质量,失去了监测地震的作用,该台被迫停止观测,于1966 年撤销。
    二
    1966年3月8日,河北邢台地区发生强烈地震。我国大陆地震活动进入十年活跃高潮期, 7.O级以上强震从北到南接连发生,震灾严重,引起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在各级党委 和政府的领导下,我国的地震事业蓬勃发展起来。1970年1月,中央地震工作领导小组在北京 召开第一次地震工作会议,部署全国地震工作,并建议在地震活动强烈的省、市、自治区建 立地震工作管理机构,在全国各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地震观测台站。
    1971年5月,沈阳地震大队军代表赵淮率地震科技人员来黑龙江省落实地震台站建设任务, 商定在牡丹江市和齐齐哈尔市选建两个地震台。牡、齐两台先后于1972年和1973年正式投入 观测。从此,黑龙江省中断6年的地震观测工作又重新恢复起来。1972年6月,省革命委员会 决定成立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地震工作办公室,由省革命委员会科技局代管,为处级单位。 主要任务是:选建地震台站;开展群众性测报活动,广泛宣传地震知识;加强防震抗震工作。 同年,国家地震局下达黑龙江省地震工作人员编制控制数为70人,省革委又下达省地震办公 室地方事业编制7人,并决定成立黑龙江省地震队,由省地震办公室直接领导。当年,省地震 办公室根据全省台网布局,经国家地震局批准在宾县、鹤岗和绥化地区选建三个地震台。
    1975年2月4日,辽宁海城发生7.3级强烈地震。黑龙江省南部地区普遍有感,一时人心 惶惶。为了预防大地震的突然袭击,需要加强防震抗震工作的领导,中共黑龙江省委、省革 委决定成立省革委防震抗震领导小组,由省革委副主任曹志任组长,省计委副主任姜臣、省 军区副参谋长黎明、省民兵办副主任娄廷波任副组长,成员有省工交办、省农业办、省财贸 办、省人防办、省科委、省卫生局和省民政局等单位领导组成,全面领导和指挥全省防震抗 震工作。同时继续增建地震台站,1975年8月,经省革委批准,增设加格达奇、海拉尔、密山 和依兰四个地震台,加上原有五个地震台,共计九个地震台,人员编制共计73人。全省各地 群测群防工作,也迅速发展起来。
    为充分发挥政府在防震抗震工作中的职能作用,1976年3月,中共黑龙江省委、省革委正 式建立黑龙江省地震局,隶属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同时受国家地震局领导,在省防震抗震 领导小组领导下,负责全省地震监测预报和防震抗震管理工作。省革委还决定,在“地震危 险区、多震区和大庆、哈尔滨、齐齐哈尔等重点保卫区以及设立地震台站的地方都要成立防 震抗震领导小组,设立地震办公室,其它地方也应指定专人负责或有人兼管地震工作。”随 之全省绝大部分的地、市、县地震工作管理机构相继建立起来。当月,省革委又批准增建德 都地震台。
    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发生7.8级大地震。这次地震造成的严重破坏和惨重损失, 震撼了整个中国乃至全世界。在严峻的地震形势推动下,黑龙 江省的台站建设和群测群防 工作有了很大发展。1977年9月又增设哈尔滨地震台和满洲里地磁台。至1979年,全省先后建 成并投入观测的共有12个地震台站,人员编制包括省地震局和各台站共计207人。根据中共中 央、国务院1979年5月30日《关于恢复原内蒙古自治区行政区划的决定》,黑龙江省将原管辖 的满洲里地磁台和海拉尔地震台随着行政区划的改变交给内蒙古自治区地震局,并从黑龙江 省地震总编制中减去15人。这时黑龙江省地震局和10个台站的编制为192人。另有企业办地震 观测台站20个,观测人员60多人;群测网点达到1 000个,宏观哨1 800个,测报人员约9 000 人。在全省形成以测震、水化学、地电、地磁、地形变、地下水动态等多种观测手段和群众 宏观哨等门类比较齐全的地震监测系统。全省各地震台站和骨干群测点的观测人员,不管冰 雪寒冬和炎热盛夏,不怕艰苦困难,日以继夜常年坚守在观测工作第一线,为保卫全省人民 的安全站岗放哨。
    三
    1980年,贯彻执行中央关于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黑龙江省地震局按照国家 地震局的部署,经省政府批准,只保留了6个地、市和14个县的地震办公室,人员编制为68人。
    1982年9月,省人民政府决定:“撤销省地震局。组建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地震办公室(仍 保留黑龙江省地震队的名称),为处级单位,由省科委代管”。人员编制不变,省地震办和lO 个台站实有人数168人。
    1983年8月,国家地震局进行机构改革试点,经国务院批准,在沈阳成立东北地震监测研 究中心,统一管理东北三省地震工作。1983年12月2日,国家地震局《关于东北地震监测研究 中心机构设置的批复》,“同意东北地震监测研究中心在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设立三 个分中心。分中心既是中心的派出机构,又是省人民政府地震工作的职能部门(地震办公室), 两块牌子,一个机构。”对省的分中心实行由东北地震监测研究中心与所在省人民政府双重 领导,以东北地震监测研究中心为主的管理体制,省的分中心为省属副局级。
    从1983年下半年开始,中国大陆地震活动有逐步增强的趋势,国家地震局要求加强地方 地震工作。1984年7月省地震办公室请示省政府批准,恢复部分地、市、县地震工作管理机构, 由1980年的20个增加到30个,人员编制由68人增加到86人。
    1985年1月,正式组建东北地震监测研究中心黑龙江省分中心(又称省人民政府地震办公 室),人员编制省分中心和10个台站实有人数146人。至1985年底计有地方办地震观测站8个, 人员30人;企业办地震观测站4个,人员10人。群测网点经过调整、整顿保有骨干点50个,一 般点80个,共有观测人员200人。
    十几年来,黑龙江省地震工作贯彻“以防为主,专群结合”的方针,实行地方、企业办 台和建立群测网点,补充了专业台网布局和监测手段的不足,专群结合搞好地震预测预防已 成为我国地震工作的一个特色。1980年以来,整顿了群测网点,更换了群测网点的观测手段, 变以“三土”(土地电、土地磁、土应力)为主要观测手段为“三水一动”(水化学、水动态、 水温和动物宏观异常)为主要观测手段,在建立国家井网同时建立起一批地方井网,提高了群 测网点的水平。
    十几年来,随着地震事业的发展,黑龙江省地震部门吸收和培养了一批地球物理、地震 地质、大地形变、地球化学、计算技术、电子技术等多学科的专门人才,逐步形成以专业人 员为骨干、专群结合的地震科技工作队伍;建立起以测震为主的全省地震观测台网,其中牡 丹江地震台被列为全国测震I类台;宾县、齐齐哈尔、鹤岗、密山、德都(五大连池测震台)和 加格达奇地震台被列为全国测震Ⅱ类台;绥化、哈尔滨、依兰地震台为地方区域台网。全省 台网监测控震能力:省内可以控制Ms=2.3级地震,对国内外强震可以作出速报。1973年至1985 年,共记录到省内发生的2.O级以上地震131次。1985年省内地震活动有逐步增强的趋势,省 地震部门认真做好震情分析会商工作,及时向省委、省政府上报了在省内中西部地区近期可 能发生5.O级左右中强地震的预报意见,取得了较好的预报效果,得到省政府的好评。无庸 讳言,省地震部门在分析、判断地震活动趋势时,也曾出现过一些虚报和漏报的情况,但同 样启迪全省广大地震工作者,不断总结教训,深化认识,继续探索前进。
    为了提高地震预报水平,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黑龙江省地震工作者积极开展地震科 学研究,主要有地震前兆和测震方法的研究;观测技术研究;地震地质考察与研究;历史地 震考察与研究;工程场地稳定性分析与研究等,取得了一批有价值的成果。其中研制成功的 WD-A地电仪,获得国家地震局科技成果三等奖。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蓬勃发展,迫切需要做好防震减灾工作,关键是加强地震监测 预报,工程防震和社会预防。在目前地震短期临震预报水平还比较低的实际情况下,不可能 单纯依靠地震预报来实现减灾,还必须“以预防为主”。1984年以来,省地震部门扩大了地 震科技服务于经济建设的领域,改变过去主要依靠外援(辽宁地震大队)而由本省独立开展工 程建设场地、地震基本烈度的鉴定和场地振动参数的测定,为工程抗震提供了科学依据,取 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