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主要大地构造单元
一、大兴安岭地块
大兴安岭地块系早古生代的地槽区。晚古生代厚度巨大的陆源碎屑复理石建造和海底火
山喷发建造,地槽型紧密的线性褶皱和强烈的岩浆活动以及断裂活动,均说明华力西期是地
槽发展的主体阶段。中生代则转入年轻地台的发展阶段。华力西期构造运动以褶皱为主,形
成了线性明显,延伸几百公里的复向斜、复背斜,同时产生了深断裂、大断裂,并伴有大量
的花岗岩侵入。褶皱轴向、断裂走向、花岗岩展布方向都以北东向为主。燕山运动继承了华
力西期的运动特征,特别是断裂活动更为明显,并形成一系列大致北东方向延伸的断陷盆地
或拗陷盆地,从晚白垩世或早第三纪开始了地壳稳定发展阶段,地壳运动方式表现为大面积
升降运动,拗陷的进一步发展及沿继承性活动断裂附近的河谷玄武岩。
二、吉黑地槽褶皱系
吉黑地槽褶皱系即张广才岭、老爷岭、太平岭山地,以元古代的花岗片麻岩、结晶片岩
为基底。早古生代老爷岭呈隆起状态,而张广才岭和太平岭有地台型沉积。晚古生代改变了
早古生代支离破碎的地台状态而进入了地槽发展阶段。沉积了地槽型的砂页岩建造,碳酸盐
建造和火山岩建造。华力西晚期的造山运动使褶皱带的构造变动达到高潮,从而使地槽褶皱
不仅使早期的牡丹江断裂复活,而且形成了北东向的密山——敦化断裂和依兰——伊通断裂。
燕山运动在本区主要表现为断裂作用,上述断裂继续发展,形成贯通的统一大断裂,受断裂
活动影响形成了大小规模不等的断陷盆地和含煤断陷盆地,如乌云择亚中断陷、鹤岗、勃利、
鸡西、穆棱等中生代含煤断(拗)陷盆地。喜山期运动主要表现为断裂活动和沿断裂的玄武岩
喷溢及三江新断陷的形成。那丹哈达岭褶断束燕山期褶皱带。
李春煜(1981年)认为,牡丹江断裂,密山——敦化断裂存在着双变质带,蛇缘岩套、混
杂堆积及地震活动等特点,认为上述两断裂具有缝合线性质,并依此划分出张广才岭板块、
老爷岭板块和那丹哈达岭——太平岭板块。其范围与相应的构造单元基本一致。显然这是陆
上小板块。
三、松嫩拗陷(松嫩地块)
松嫩盆地是在东北地槽系华力西褶皱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中生代燕山运动形成的,
因此在大地构造分区上称其为松辽中断陷(北部)。
它形成之前的基础由三部分组成,中间为古老的松辽中间地块,西连内蒙华力西中期褶
皱带,东连吉黑华力西晚期褶皱带。于二迭纪末期华力西晚期运动形成统一的古陆,经过三
迭纪及早、中侏罗世的长期剥蚀,在中侏罗世晚期或晚侏罗世早期,由于燕山运动的作用,
在不同地质构造单元的衔接处,产生引张力,形成了五条北东向的大断裂和大小不等互不连
通的断陷盆地,由于断裂的继续发展,分割的断陷形成了较大的统一的断陷。由于它处在沉
降带上,由初期的断陷发展成沉积厚度达6 000多米的拗陷盆地。
新生代以来,盆地北缘基性火山喷发比较强烈,形成火山地貌景观。新构造活动以升降
运动为主,沉降幅度由几十米至350米,其中第三纪沉降幅度100~300米,且自东向西逐渐加
深,第四纪沉降中心继续西移,最大达143米,而东部一般只有20-40米,个别的,如绥化凹
陷达8l米。
松嫩盆地莫氏面等深线总体呈北北东向,深度由盆地西测37公里向盆地中央逐步抬升,
至安达——大庆一带仅为31~32公里,出现北东向地幔上拱区。居里面的总趋势是盆地中部
埋藏较浅,大庆一带为19公里,西侧齐齐哈尔一带为23~26公里,而绥化尤其是绥化以东则
可达到25~27公里。
地震活动较为活跃,最大震级达6级。其活动特点是震级较高,周期较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