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地震区、带划分
我国是多地震的国家,但各地地震活动在强度和频度上很不均匀,这种不均匀性是划分
地震区、地震带的直接依据。
地震区、带是指地震活动特点和地震地质条件都密切相关的地区,即同一地震区、带内
的地震活动具有共同特征和相互联系。
地震区是指大区域范围(数十万、几百万平方公里范围)内地震活动和大地构造活动的特
点具有明显相关的地区。同一地震区的地震活动在时间、空间、强度上具有共同特征和相互
联系。地震带是指同一地震区内地震活动性和地质构造条件密切相关的地带。带内地震活动
在时间、空间和强度上的相关性更为密切。1977年编制的地震区划图将地震区、带作三级划
分,其中一、二级均为地震区,分别命名为“地震区”和“地震亚区”,三级称为“地震带”。
全国共划分为10个地震区,23个地震亚区和30个地震带。黑龙江省属于东北地震区和东北深
震区。东北地震区没有进行亚区的划分,而是划分为松辽地震带。黑龙江省大部分地区属于
松辽地震带北部。
松辽地震带。该带西界是嫩江断裂,东部、北部延入苏联境内,南界是赤峰——开原断
裂、东南以密山——敦化断裂为界与东北深震区相连,构成一个北东向矩形,由松辽盆地、
张广才岭和小兴安岭及三江盆地组成。大地构造单元为华力西期地槽褶皱带,次级构造单元
可分为:大兴安岭华力西早期褶皱带;内蒙华力西晚期褶皱带;松辽断块;吉黑华力西晚期
褶皱带。华力西期构造运动为平稳的升降运动,带内的主干断裂多在本期形成。燕山期为构
造强烈活动期和继承性活动期。新构造运动时期进入稳定阶段,表现为整体运动,而差异性
运动微弱。松辽地震带东部张广才岭为重磁异常区,西部松辽盆地重力场特点是以低缓开阔
的正异常为背景:航磁是负背景场中出现无规律的宽缓正异常。莫霍面深度为33~39公里。
东北地震区是中强地震区,中强震多发生在松辽地震带。松辽地震带自公元1119年至今
共记载了9次5级以上中强地震,其中6级和6级以上地震5次。这些地震主要分布在松辽盆地和
依兰——伊通断裂带附近。6级和大于6级以上地震都发生在松辽盆地内,其中最大震级达6.3
级。
松辽地震带中黑龙江省部分,历史上曾发生5次破坏性地震,即1941年、1942年绥化两次
6.0级地震,1948年勃利县5.8级,1962年小兴凯湖5.1级和1963年萝北5.8级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