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儿所、幼儿园的工作质量,取决于保教工作者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在新中国
成立之初,绝大多数保教工作者未经专业培训。随着托幼事业的迅速发展,保教工作者队伍
不断扩大,培训保教人员的任务十分紧迫。
1951年,黑龙江省妇婴福利部举办了两期保育员训练班,共训练学员100名。这两期训练
班,为各地培训新保教人员带了头,学员中的大多数人,后来成为保教工作骨干或培训保教
人员的教师。
1952年,为了充实幼儿教师队伍,哈尔滨市师范学校设立了黑龙江省第一个幼师专业。
1953年培养出第一批学员,毕业生360人。幼师专业还经常举办在职园长、幼儿教师的短期培
训班,为园所培训骨干。省“三八”红旗手、特级教师崔玉珍同志就是早期毕业生之一。
1953年,全国妇联对保教事业提出“整顿巩固、重点发展、提高质量、稳步前进”的方
针。为贯彻全国妇联的指示精神,黑龙江省妇联配合卫生部门办了一期保育员训练班,共训
练机关、工矿、企业托儿所保育员85名。培训后,学员们基本掌握了儿童疾病常识和简单的
护理法,幼儿教育法和儿童营养常识。至毕业时,大部分学员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并评出
了10名学习模范。1953年,黑龙江省妇联及各地、市、县妇联协助各有关部门共培训254名保
育员。松江省各级妇联在1949年至1953年期间,共培训保育工作者4282人。
为了加强保育工作,更好地为生产建设服务,1953年,松江省妇联福利部下发了《模范
保育员、教员条件》,规定:1、一贯安心保育工作,并能积极地埋头苦干,责任心强,能耐
心照顾孩子,按时完成自己所担负的工作任务。2、能钻研业务,注意所内卫生条件,关心孩
子健康,并能帮助教员按时完成教学计划。3、服从领导,遵守所内规定的一切制度,能做到
互相团结,互相帮助,不闹意见,虚心向别人学习。4、能注意儿童饮食卫生,并能按季节研
究调配食物,保证按儿童身体的需要供给营养。5、模范教员除以上四条外,尚要求能按计划
进行教学并能钻研业务,在业务上有显著成绩者。《模范保育员、教员条件》下发后,在黑
龙江地区掀起了争先进,促后进,为保教事业做贡献的热潮。保育员坚定了为人民服务的决
心,能够积极钻研业务,发挥高度负责精神,细心摸索,发挥创造性,改进托儿所内部的工
作和儿童的教育方法,工作任劳任怨,不讲价钱,她们当中的许多人被选为工厂或市的模范
、优秀工作者。据1953年3个市(牡丹江、佳木斯、鹤岗)和10个县托儿所统计,有247名保
育工作人员受到工厂或行政部门的奖励,其中当选省级模范工作者的有35名。这些模范保育
员为开辟保育工作道路奠定了基础,树立了榜样。
1949年至1954年期间,黑龙江各级妇联紧紧围绕“以生产为中心,为广大体力、脑力劳
动妇女及其子女服务”的妇女儿童福利工作方针,配合有关部门共办了29期保教人员训练班
,培养了2500余名保育人员,涌现出省、市、厂级模范优秀保育工作者700余名。在举办保教
人员训练班的同时,各市、县举办各种保育经验交流会100余次,在农村训练福利委员、带孩
子组长、保姆等5000余名,对提高儿童教养工作起到一定作用。1955至1956年,全省共培训
农村保教人员1.7万余名。
1957年至1960年,根据党中央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中关于:“要办好托儿所和
幼儿园,公社必须大量培养托儿所和幼儿园的合格的保育员和教师”的要求,黑龙江省各级
妇联紧紧抓住提高保教人员思想觉悟和业务水平这一环节,大力开展了培训工作。做法主要
有以下几种:1、建立培训基地,办好幼儿师范学校和保育护士学校。如哈尔滨市在短期训练
的基础上,建立了培训基地和培训体系,把原师范学校幼儿师范班,独立建成一所中级幼儿
师范学校。为了适应培训的需要,在幼儿师范学校里,还开设了在职保教人员短训班,在医
大附设了保健教师训练班,有计划地培训了大批具有共产主义觉悟,具有相当文化科学专业
知识的高、中、初级的保育工作者。2、搞好短期训练和业余进修。根据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
原则,采取了上下齐动手,层层训练的方法,省妇联和专区妇联训师资,市妇联负责训骨干
,公社、分社妇联采取短期脱产、半日脱产和系统业务讲座的方法,分期分批地对全体保教
人员进行专业训练。在训练内容方面,除根据不同对象和时间的长短各有侧重外,还设有政
治课,讲授怎样做一个保育工作者,保育工作如何为生产服务,以及怎样培养共产主义新的
一代等内容。在学习方法上,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采取听(听课)、看(现场参观,实际观
摩)、想(独立思考)、辩(会议辩论)、做(实习、试讲)的方法,提高了学习效果,增
强了保教人员的工作信心。3、传授培训。各级妇联根据有的园、所任务重、时间紧、人员少
,不能单独抽出来坚持学习的情况,采取了“训练一个带一串”的办法进行传授。如:各公
社把园、所内较强的保育员骨干抽调出来学习,然后再经过他们把学到的东西,传授给其他
保育人员。这种办法的好处是:不影响工作,学习内容集中,时间短,普及快。4、专题讲座
。在大力开展培训工作中,各级妇联还根据实际需要,采取了“专题讲座”和一事一训的办
法。这种办法的特点是:容易办,及时,传授的快。5、建立辅导网,“以老带新,以大带小
,以强带弱”。即除了有领导、有计划地进行培训外,还组织群众自我辅导,开展群众互教
互学活动。至1960年初,黑龙江省有80%的保教人员受到培训,政治觉悟、业务水平有了很大
提高。
1966年5月至1973年6月,省妇联的保教人员培训工作全部停止。
1973年6月,省妇联恢复工作后,对全省保教队伍状况进行了调查,提出了改进措施,同
有关部门配合,千方百计,艰苦努力,培养了一批保教人员,恢复和发展了托幼组织。
1979年,传达、贯彻全国托幼工作会议精神后,黑龙江省妇联要求各级妇联迅速提高保
教人员特别是提高幼师的水平,使之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各级妇联认真贯彻省妇联的指示
,首先抓了保教人员的充实和调整。针对“十年动乱”给保教队伍带来的“四多一少”(年
龄大的多、没有文化的多、体弱多病的多、临时工多,受过专门教育的少)的现状,把一些
年老多病,没有文化,不适合做保教工作的人员调离了保教队伍,做了适当的安排。同时从
青年女职工和待业青年中选拔思想好,身体健康,有一定文化水平,适合这项工作的担任保
教工作。据全省不完全统计,共调整保教人员1.2万余名,占保教人员总数的12%。其中,调
出5400多名,占保教人员总数的4.5%,调入6600多名,占保教人员总数的5.5%。一些地方
还注意了专业骨干力量归队和加强园所领导班子建设。第二、抓了扩大师资来源和保教人员
的培训工作。鉴于全省教养员中仅有1.4%幼师毕业生和35%受过短期训练,而大部分保教人
员缺乏专业知识的情况,1979年,全省在6个地、市的中等师范学院新设了幼师班,共招收2
25名幼师学员。1980年又招收80名。另一方面本着当前需要和长远建设相结合、普遍培训和
重点提高相结合的原则举办了各种类型培训班。据全省不完全统计,1980年,各级妇联和有
部门紧密配合,先后举办各种培训班459期,培训保教人员8万多人次,占全省保教人员总数
的60%。1980年7月15日至8月13日,省妇联、省儿童保教委员会、省教育局、省总工会在哈尔
滨师范大学联合举办首届保教人员师资培训班,培训班分为园所长班和教养员班。参加培训
的学员中园所长为88名,教养员为172名。经过一个月的培训,学员学习了学前教育学、心理
学基本知识、“六科”教学方法,以及幼儿保健常识等课程。园所长班还侧重学习了管理园
所的科学知识和方法。全体学员从理论上、业务上得到一次较大的提高。这次办班,为各地
、市、县训练了骨干。各地、市(区)、县也举办了多期培训班,为园所培训骨干教养员。
各地的培训班有长训班,短训班,专科班,以会代训等多种形式。长训班,学习时间半年至
一年,主要系统地学习幼儿教育理论和各科教学法。哈尔滨、齐齐哈尔的师范学校办了为期
一年的代培班,为各类园所培训在职教养员。短训班,学习时间一周至一个月。使学员在短
时间内学到一些教育的基本方法。短训班是各地培训班中最普遍的一种形式,它时间短,收
效快。大庆市举办的短训班,重点学习脚踏琴的指法、语言教学法和舞蹈基本步伐,结业时
,采用理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办法进行考核,学员成绩优良。专科班学习内容专一,对提
高各类保教人员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以会代训,许多地方通过经验介绍、
观摩教学、现场参观等活动,使各类园所明确园所管理、保教人员职责、卫生保健措施等基
本知识。上述各种形式的培训,使各类不同水平的保教人员都有不同程度地提高。园所长进
一步明确了园所的工作任务,幼儿教育的主要目标和园所的管理方法,教养员初步掌握了幼
儿心理学、教育学,基本掌握了“五科”教学方法,保育员学到了科学育儿和早期教育的方
法,炊事员初步掌握了按营养学要求,安排伙食,改进烹调方法,保健人员丰富了儿童保健
知识,为提高婴幼儿的健康水平奠定了基础。第三、开展了表彰奖励活动。各地在“六·一
”国际儿童节前后,较普遍地进行了表彰奖励活动。省儿童保教委员会表彰奖励先进集体19
1个,标兵20个。授予崔玉珍、黄庆兰、权贞淑、蒋丽军等18人为黑龙江省保教模范标兵,授
予罗玉敏、王景珍、张杰、赵荔等273人为黑龙江省保教模范。各地、市、县据不完全统计,
召开奖励大会或其它形式的奖励活动50次,受奖的先进集体356个,先进工作者189人。第四
、广泛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保教活动。采取的方法有:全省儿童保教工作发展不平衡,师资水
平参差不齐,很多市、县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开展互帮互学活动。走出去,就是将保
教人员派到有经验、基础好、师资力量强的园所跟班学习。仅哈尔滨市南岗区一年不完全统
计,就有58处幼儿园派出735人次到兄弟园所跟班学习,有17个园所为兄弟园所代培了321名
保教人员。请进来,就是请有经验的领导、教养员、保健医等具体帮助,研究改进园所管理
、卫生保健和幼儿教学等工作。如佳木斯农场总局举办保教人员培训班请北京师范大学学前
教育系教师讲课。绥化地区和尚志等县举办师资培训班,请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系教师和省
特级幼儿教师崔玉珍等有经验的教师讲课,传授经验,帮助改进工作。组织观摩教学,举办
玩、教具展览。为了交流经验,提高幼儿教学水平,各地普遍重视观摩教学活动。哈尔滨市
由教育局、总工会、妇联分别组织了三次大型观摩教学,有4800多人听课。齐齐哈尔市组织
两次大型观摩教学,参加观摩的人达1700多名。牡丹江、佳木斯、大庆、宁安、甘南、望奎
等市、县也组织了大型的观摩教学。通过观摩,及时传播了幼儿教育的经验,明确了“五科
”教学的方法。为了启发孩子们的智力和搞好教学,大多数园所都坚持自力更生的原则,由
保教人员自制玩、教具。有些市、县还搞了玩、教具展览。通过展览,丰富了教学活动,推
动了直观教学的开展。组织教学研究,开展讲座活动。为了指导幼儿教学,及时交流经验,
开展多种幼儿教育活动,一些基础较好的市、县成立了幼儿教学研究会,开展幼儿教学研究
活动。有些单位还举办了幼儿知识讲座活动,有计划、系统地讲解学前教育学、幼儿心理学
、儿童保健学等知识。通过上述一系列措施,全省大部分幼儿园开展了语言、计算、音乐、
体育、美工五科教学,逐步扭转了部分幼儿园幼儿教育成人化、小学化的问题,园所实行了
科学管理,加强了保健措施,保教质量显著提高。
1981年2月,中共中央书记处在讨论妇联工作时,作出指示:妇联要把抚育、培养、教育
3亿以上的儿童和少年,作为自己的工作重点。5月4日,省妇联召开了五届三次执委扩大会议
,要求各级妇联全面领会中共中央书记处指示精神,勇敢地承担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结
合实际,制定措施,认真贯彻落实……。要积极发展和提高各种类型的托幼组织,加强儿童
少年工作队伍建设。中央指示下发后,黑龙江省各级妇联将儿童少年工作提到战略高度来认
识,狠抓了保教队伍建设。一方面,根据保教队伍的现状,在1980年普遍调整的基础上,又
进一步做了调整,调离一些年龄大、文化低、有病的保教人员,充实一批年轻、有文化,身
体健康的新生力量。另一方面,各级妇联配合有关部门普遍抓了在职保教人员的培训工作。
据统计,1981年,全省共培训保教人员4.6万多名,占保教人员总数的46%。培训内容,注意
提高基础理论知识,使广大保教人员掌握了园所管理,“六科”教学的基本技能,早期教育
、儿童膳食营养和卫生保健等理论和方法。在培训保教人员的同时,为了提高儿童保教干部
对儿童保教工作重大意义的认识和业务水平,省妇联举办了儿童保教干部培训班。参加培训
的有各行署、市、县儿童保教办公室的正、副主任和专职干部,以及农、林、煤、铁系统负
责儿童保教工作的干部共100人。这期培训班学习了中共中央书记处和中央领导关于儿童少年
工作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学习了儿童保健学、教育学和儿童心理学基础理论,学习了儿童保
教工作方针、政策,参观了各类先进园所。通过系统学习,儿童保教干部提高了思想认识和
业务水平,增强了做好本职工作的信心。上述措施,使全省托幼组织的保教质量有明显提高
,多数园、所能够根据教育部制订的《幼儿园教育纲要》(草案)、《城市幼儿园工作条例
》(草案)、《托儿所工作条例》(草案)开展保教活动和管理。城镇园所一般都能开展“
五科”或“六科”教学,做到教学有计划,管理有制度,保健有措施;农村学前班、幼儿班
也能按教材开展教学活动,开始注意解决小学化、成人化问题。
1982年,保教人员的培训工作比1981年有所发展。除了哈尔滨和佳木斯师范学校各招一
个幼师班外,哈尔滨师范学校和鸡西教师进修学校等还办了脱产一年在职提高班;依兰县护
林公社、鸡西梨树煤矿、大兴安岭林业局等单位在职业中学或技工学校增设幼师班,学期一
年;哈尔滨市妇联举办了园所长学习班,有250人参加学习,学期25天。重点学习中共中央〔
1981〕19号文件和国家教育部、卫生部颁发的《幼儿园教育纲要》、《托儿所教养大纲》以
及幼儿心理学、教育学,还聘请有实践经验的尚志幼儿园园长王丹、市政府幼儿园园长梁卿
云介绍幼儿园科学管理的经验。各区也举办了园所长学习班。通过学习,在提高园所长工作
科学性、计划性、管理水平上收到了明显效果。为了尽快解决幼儿师资不足的问题,哈尔滨
市妇联还与市直属机关职工大学,联合举办在职幼儿教师(代课)培训班,学制二年半,招
收学员166名;牡丹江、大庆、宁安等地、市、县妇联也配合有关部门,开办了舞蹈、琴法、
绘画等专科培训班。1982年,全省60%以上的保教人员接受了培训。在开展培训的同时,一些
市、县妇联在连续两年普遍调整的基础上,对保教队伍又进一步做了调整,全省66997名保育
员,文化程度在高小以上的占75.5%,比1981年提高4.4%。在28262名幼儿教师中,文化程
度在初中以上的占90.7%,比1981年提高8.4%。其中高中和幼师毕业的占39.8%。保教人员
的平均年龄也由过去的40岁左右,降低到30岁左右。经过培训和调整,保教队伍的文化程度
和年龄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朝着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方向发展。1982年5月24日,省
妇联、省儿童少年工作委员会在哈尔滨市召开了黑龙江省儿童少年工作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
代表会议。对在儿童少年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海伦县人民政府、大庆市儿童少年工作委员
会、龙江县实验小学、哈尔滨市靖宇幼儿园、海林县海南公社红星大队幼儿园等340个黑龙江
省儿童少年工作先进集体,柳玉芳、崔玉珍、高红岩、麻淑华、孙幼忱等477名黑龙江省儿童
少年工作先进工作者进行了表彰和奖励。会议号召全省儿童少年工作者,不辜负党和政府的
期望,人民的重托,进一步认清自己担负的历史重任,为把儿童少年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
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一代新人而努力奋斗。
1983年,省和各地、市、县以及农村公社妇联继续举办了保教人员短训班。同年,哈尔
滨市恢复了幼儿师范学校,面向全省招生,齐齐哈尔、伊春、佳木斯、牡丹江、大庆等市师
范学校办了幼师专业班,有27个市、县在职业中学或技工学校中举办了幼师专业班。据统计
,1983年,有50%左右保教人员受到培训。
在保教队伍建设中,调整、培训是很重要的手段,群众性业务指导也是一种好形式。黑
龙江省妇联认为哈尔滨市建立的儿童保教网,是互帮互学,共同提高保教质量的好方法,为
此将她们的经验加以总结,向全省全面推广。哈尔滨市有国办、企事业办、街道民办各种类
型园所。由于领导水平、师资力量、物质条件、保教工作基础不同,保教质量相差悬殊,需
要分类指导,共同提高。国办幼儿园,一般都是建国初期成立的、有雄厚的师资力量,丰富
的教学经验,起着示范性作用。企事业办园所的情况不同,工作发展的不平衡,大工厂办的
一般条件优越,保教工作开展的较好,一些小单位办的园所条件较差,师资力量薄弱,缺少
办园经验。民办园所则条件更差,问题更多。为了充分发挥国办园所的作用,挖掘企事业办
园所的潜力,调动民办园所的积极性,哈尔滨市、区妇联按街辖区将托幼园所编成小组,将
小组连成托幼网片,以国办园所和大园所为骨干,选出网片负责人,建立保教辅导网。全市
分成36片,建立50个保教网,68个小组。采取国办园所带民办园所,中心园所带一般园所,
老园所带新园所,城镇园所带农村园所的办法,使保教人员互教互学。新园所把保教人员派
到网头园所跟班学习,请老园所有实践经验的保教人员来示范指导,交流经验,促进了园所
保教质量的提高。哈尔滨市妇联工作经验在全省推广后,为各级妇联树立了学习的榜样,提
供了很好的工作借鉴,促进了全省保教质量的提高。
1984年,各级妇联配合有关部门层层举办了保教短训班,学习内容由综合培训逐渐转向
音乐、美术、舞蹈、保健、园所管理、膳食营养等专科训练,从而使培训向系统化、专业化
方向发展,由横向普及向单项提高纵深发展。同年,除哈尔滨市幼师学校继续招生外,有些
市在师范学校办了幼师专业班,有些市还办了幼师在职学习长期培训班,学习结业后发文凭
,按中专学历待遇。另外全省还有21个市、县,在33所职业中学中开设77个幼师专业班,毕
业生和在校生达3080人。据统计,1984年,全省各地办各类培训班1840余次,培训人员达4.
3万余人,占保教队伍总数的46.5%。各地还层层组织观摩教学活动,提高保教人员的业务水
平。同时在全省保教人员中开展了职业道德教育和“热爱孩子赛妈妈”活动。保教人员的职
业道德核心是热爱孩子,爱孩子是保教人员的天职,一切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是保教活动的
宗旨。由于保教人员来自社会各方面,思想状况比较复杂,有的不安心本职工作,有的态度
粗暴,体罚或变相体罚儿童。针对上述问题,各级妇联把职业道德教育纳入层层培训计划,
做为培训的重要内容,把职业教育贯穿在经常的思想政治工作中,从一点一滴,一人一事做
起,出现问题及时解决,把职业道德教育同开展“热爱孩子赛妈妈活动”相结合。牡丹江市
妇联下发了《职业道德规范》,把这一要求落实到竞赛活动中。哈尔滨市妇联向保教人员提
出“宁可自己多辛苦,不让家长一时难”的口号。一些园所保教人员更加热爱儿童,关心儿
童,帮助家长减轻负担,主动为孩子妈妈分忧解难。哈尔滨市绝缘材料厂幼儿园保教人员,
为使孩子妈妈不影响生产,接送孩子少走路,主动到通勤车站去接送孩子。哈尔滨市亚麻纺
织厂托儿所保健室将儿童看病、打针、服药、护理全包下来。1984年,各级妇联广泛加强了
幼师基本功训练,层层举办了教学技能技巧比赛。有的举办了“四会”、“五会”竞赛活动
,有的举办了“四个一”、“五个一”比赛。哈尔滨市妇联在保教人员中开展了“五个一”
(唱一支歌、弹一首曲、跳一个舞、讲一个故事、画一幅画)比赛,全市各类园所有250名保
教工作者参加,使5千余名保教工作者受到教育,促进了保教人员大练基本功的积极性。
1985年,全省有8个地市的师范学校和妇联及有关部门办了脱产和不脱产的幼师中专班3
5个,培训人数达1470人。全省有23个市、县在34所职业中学中开设了63个幼师专业班,毕业
生和在校生达2680余人。省和各地妇联还举办了保教人员短训班2370个,培训人数达5.7万
余人次。至此,全省幼儿教师的培养、训练、提高走向了专业培养与职业培训相结合,普及
与提高相结合,省(市)办校、区(县)办班相结合,脱产与半脱产和自学考试相结合的正
规道路。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各级妇联将保教队伍建设工作重点,放在加强幼师基本功
训练上,开展的教学技能技巧比赛内容由“四会”、“五会”、“四个一”、“五个一”发
展到“十会”、“十个一”。如泰来县妇联在县直机关托儿所开展了“十会”竞赛活动。十
会即:会唱歌、会跳舞、会讲故事、会朗诵诗、会看图讲述、会粘贴、会摆泥工、会作操、
会弹琴、会画画。牡丹江市妇联举办了全市性技能技巧比赛。竞赛内容为“十个一”。“十
个一”的具体内容分两个方面,一是语言、音乐、舞蹈方面“五个一”,即讲一个故事,朗
诵一首儿歌,唱一支歌曲,跳一个舞蹈和弹奏一首乐曲;二是美术、手工等方面“五个一”
,即画一幅主题画,一幅水墨画,做一个纸工作品,做一个泥工作品,还有一个任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