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言与普通话词形相同,词义有别
方言与普通话词形相同,是指词的表现形式相同,词义有别,是指词的含义有差异。这
可以从4个方面来看:
1、词义大
词义大是指一个词黑龙江方言与普通话所代表的含义基本上属于一个范词义扩大是指一
个词黑龙江方言与普通话所代表的含义基本上属于一个范畴,但方言的含义广,普通话的含
义窄。如:
棒子:普通话指“棍子”,黑龙江话兼指“瓶子”。如“酒棒子”、“玻璃棒子”。
稀罕:普通话指“希奇和认为希奇而喜爱”,黑龙江话兼指“一切喜爱。如“他稀罕小
孩儿”。
打仗:普通话指“进行战争,进行战斗”,黑龙江话兼指“个人之间的殴斗”。如“出
去玩儿,不要打仗”。
板正:普通话指“(形式)端正,整齐”,黑龙江话有的地区兼指“满而平”。如:“别
倒了,杯子里的水快板正了”。
臭:普通话指“难闻”、“惹人厌恶”等,黑龙江话兼指“(价钱)特别贱”。如:
“今年西瓜太臭,1毛钱1斤”。
2.词义缩小
词义缩小是指方言的含义窄,普通话的含义广。如:
笼火:普通话泛指“点火”,黑龙江话专指“在野外点火”。如:“快笼火,烧几穗苞
米吃”。
豆浆:普通话的豆浆,既指饮用的,也指做豆腐用的,黑龙江活的豆浆专指饮用的。如:
“早晨咱们喝豆浆,吃大果子吧。”
米汤:普通话既指“煮米饭时取出的汤”,又指“用少量的大米或小米等熬成的稀饭”。
黑龙江话专指前者。如“喝点米汤吧,暖和暖和”。
案板:普通话指“做面食、切菜用的木板,多为长方形”。黑龙江话专指“做面食用的
长方形木板”。如:“把案板拿来,和面蒸馒头。”
掸子:普通话指“用鸡毛或布绑成的除去灰尘的用具”。黑龙江话则专指“用鸡毛做成
的去灰尘的用具”。如:“用掸子掸一掸灰。”
瓜:普通话泛指西瓜、南瓜、黄瓜、冬瓜等,黑龙江话则一般指香瓜。如:“瓜,多少
钱一斤?”
3.词义转移
词义转移是指一个词黑龙江方言与普通话所代表的含义虽然有关,但毕竟差别很大。有
时甚至很难看出它们在意义上的联系。这类情况在方言中为数较少。如:
坐席:普通话指“坐到筵席的坐位上,泛指参加宴会。”黑龙江话却指参加婚礼时“喝
喜酒”。如:“孩儿他爸坐席去了,你明天再来吧。”
消:普通话指“消失,消除,消遣”等意义。而黑龙江话却指“跑”的意思。如:这小
汽车可真快,一眨眼工夫就消出去好几十里了”。
4.词义对换
词义对换是指普通话和黑龙江话词形相同,但词义正好对换。普通话甲词含的意义正是
黑龙江话乙词含的意义,普通话乙词含的意义,正是黑龙江话甲词含的意义。如:
(二)方言与普通话词义相同,词形有别的
这一类差别是黑龙江方言词汇和普通话词汇不同的最主要表现,它的数量也是比较多的。
就词形有别来说,大致可分以下6种情况。
1.词义相同,语素位置颠倒
普通话
黑龙江话
亏得
得亏
刚才
才刚
种猪
猪种
2.词义相同,语素部分相同,部分不同
普通话
黑龙江话
抽屉
抽匣儿
连鬓胡子
连毛胡子
连枷
连蒂
揪树
楸子
牛虻
瞎虻
瞳仁儿
眼仁儿
耳屎
耳残
雨鞋
水鞋
炊帚
刷帚
玉米
苞米
公驴
叫驴
合叶
折叶
水桶
水筲
3.词义相同,附加成分不同
普通话
黑龙江话
嘴唇儿
嘴唇子
柳条儿
柳条子
裤腿儿
裤腿子
肚脐儿
肚脐子
小舌儿
小舌头
门鼻儿
门鼻子
货郎儿
货郎子
鞋帮儿
鞋帮子
4.词义相同,附加成分有无不同
普通话
黑龙江话
车辕
车辕子
石磙
石磙子
奶妈
奶妈子
门槛
门槛子
芦苇
芦苇子
车棚
车棚子
囤
囤子
檩
檩子
秤钩
秤钩子
5.词义相同,音节的多少不同
黑龙江方言与普通话相比,词义相同的词,有时组词的音节方言词比普通话的词音节多,
有时方言词比普通话的词音节少,这可分两种情况描述:
(1)方言词比普通话的词音节多
普通话
黑龙江话
芥末
芥末面
镐
洋镐
泥鳅
泥鳅鱼
梁
梁柁
巴掌
手巴掌
跳神
跳大神
木鱼
木拉鱼子
板擦
黑板擦
(2)方言词比普通话的词音节少
普通话
黑龙江话
抄近路
抄道
鸡毛掸子
掸子
楼房
楼
图书馆
书馆
(三)方言与普通话词义相同,词形完全不同的
这种情况是指黑龙江方言与普通话在表达同一个概念时,它们所采用的形式完全不同。
这一类词,在黑龙江方言中为数也不少。
1.创新
黑龙江方言有许多与普通话词义相同,词形完全不同的词。它们所以与普通话词形完全
不同,就是黑龙江话中的这些词,是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创新出来的。这可从5方面来说:
(1)对事物的不同描写
普通话
黑龙江话
向日葵
转介莲
伤寒
窝子病
木屐
呱嗒板儿
秧歌
地蹦子戏
映山红
达子香
鹭鸶
长脖老等
葵花子
毛(子)嗑儿
公猪
跑卵子
(2)对事物的不同比喻
普通话
黑龙江话
马蜂
地雷子
貉
土车子
喉结
嗓葫芦
蚯蚓
曲蛇
老虎
山神爷
(3)对事物的不同说明
普通话
黑龙江话
槌背
拿麻
车箱
沙板子
门闩
插关儿
猫头鹰
丧门鸟儿
自己
个人(gé ren)
厨房
外屋地
(4)因地理环境不同而创造新词
黑龙江的深山老林,常有狗熊出没,因此指称狗熊的方言词较多,这正象沿海一带,为
鱼而创造的新词很多一样。如:黑瞎子、熊瞎子、蹲仓子、走驼子、狗驼子、猫驼子等。
(5)因心理上的忌讳而创造新词
这一类的词并不多。常见的有:醋一忌讳,蒜一义和菜,死了一老了等等。
当然,还有一些来源不明的方言词,尚须进一步研究。如:各应g

ying(讨厌)、各囊
gēnang(烂柴火)、燕别乎y?n bié hu(蝙蝠)等。
2.继承
黑龙江话保留了一些古语词,这些古语词在普通话里一般不用,而在说方言的老年人口
中却时而流露。如:把“日历”说成“皇历”、“阳皇历”,把“毕业”说成“卒业”,把
“同岁”说成“同庚”等。
3.借入
由于历史或民族文化相互渗透交流等原因,黑龙江方言也吸收了其他民族的一些词语,
即所谓借词。这些借词多是从满语、蒙语、日语、俄语中借人的。如:肮脏一埋汰(满),不
利索一肋脦lēde(满),鳜鱼一鳌花

o huɑ(满),喜鹊-萨克萨(满),母亲一额娘(满),尿布
一瓦担w

dan(满),看病一扎咕zh

gu(蒙),草垫子一

米(日),面包一列巴(俄),水桶一
喂大罗(俄),缝纫机一马神(俄),连衣裙一布拉吉(俄)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