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二、舞蹈、戏曲

  民族舞蹈以朝鲜族最有特色。其舞蹈的传统特点是:“柔如蜡焰,舞如鹤腿, 动如垂柳。”传说朝鲜族舞姿来源于白鹤,一个穷小伙面临母亲重病无可奈何,面 向苍天吹起忧伤的笛音。不想,一只白鹤应声从天而降,治好了老母的疾病,与 小伙子成亲,并把优美的舞姿传给了后人。
    农乐舞,是朝鲜族农民在插秧、修渠筑坝、庆丰收时,在笛、箫、唢呐、长鼓等 伴奏下的舞蹈活动。在古代,农乐舞带有一种宗教色彩,是一种求助神灵保佑和 驱逐鬼巫的民间舞蹈活动。农历年初时,各村组织农乐舞队,到邻村巡回演出。 有祈天保丰收的“场院巫”舞,有驱逐鬼魔的“灶炕巫”舞,经过水井旁时表演“井 巫”舞,逢河过桥时表演“桥巫”舞等等。随着农业尤其是水稻生产的发展,农乐 舞逐渐演变成了调动大家劳动热情、推动农业生产的一种娱乐形式。
    近代以来,在春耕插秧结束和秋收后的农闲时节,朝鲜族聚住区村村都要举 行跳农乐舞的活动。演员们身着盛装,排成队列,在乐队的伴奏下,舞蹈的形式 很多,有小鼓舞、长鼓舞、象帽舞和儿童舞等。舞蹈时又分群舞、独舞和哑剧。随 着乐队节拍的时急时缓,舞蹈动作亦随之变化,但动作都与生产有关,有的是模 拟劳动生产,有的是根据劳动体验创作出来的动作,生动形象,非常有趣。
    帽带舞,舞者的头上戴有一个圆形的帽子,帽顶的中心部位系上绸缎或彩纸做成的飘带,飘带长数米不等,以摇舞得好为准。舞者一边跳舞,一边摇头,使飘 带左摇右摆、在空中身后飘动,划出一个个好看的彩色弧线圈。
    “道拉基”也是传统的舞蹈形式。据说最初,在婚礼上,婆婆要跳“道拉基”舞 将新媳妇接进门,且跳至新媳发笑为止。进入婆家门坎后,新娘也要表演“道拉 基”,新郎弹伽椰琴伴奏。在民族文艺汇演大会上表演的“顶水舞”,则具有浓郁 的劳动喜庆气氛。
    蟒式舞,以其雄壮、矫健的气势和舞姿,向我们展示了满族舞蹈艺术的神采。
    《柳边纪略》记载:“满洲有大宴会,主家男女,必更迭起舞,大率举一袖于额, 反一袖于背盘旋作势,日‘莽势’。”可见蟒式舞因其动作、身形似蟒,故而得名。 舞蹈时多以男女对舞,一人领唱,众人以呼“空齐”相合,气势雄壮。
    大型的蟒式舞分“九折十八势”九折即“起式”、“拍水”(捕鱼动作)、“穿针” (织网动作)、“吉祥”(欢庆动作)、“单奔马”(狩猎动作)、“双奔马”(出征动作)、 “怪蟒出洞”(蛇蟒动作)”、“大小盘龙”(舞龙戏水)、“大团圆”(欢庆动作)。十八 势则包括手、脚、腰、转、跳各3式、肩2式、走1式。这种舞蹈多在重大的年节、 婚庆活动时表演,风格豪放、富于变化,节奏明快、场面壮观。
    满族的欢庆舞,来源于传统的祭祖“跳家神”活动。传说,明朝刘兵部的夫人 救出努尔哈赤(罕王),使其免遭一死。努尔哈赤成为清朝太祖后,即在朝廷和家 中祭供此人。最初的舞蹈是由两人或4人手挣单鼓,身束腰铃,下着罗裙,头戴 神帽进行。说唱与歌舞并举,激烈的腰铃撞击和紧迫的手鼓声响,造成一种神秘 和热烈的气氛。现则改编为2男2女4人表演的集体舞蹈。身着更为朴素的古 典民装。以“请安礼”出场,表演“挪步”、“对舞”、“群舞”、“腿摇转”、“臂摆动”、 “击鼓”、“响铃”等动作,格调活泼健康。另有丝竹乐器及大台鼓、“金夹板”等伴 奏。
    笊篱姑姑舞多在正月十五元宵节时由孩子和青少年表演。他们踩上高跷, 将长木绑在胳膊上,围在手持用笊篱做成的女神面具、头戴鲜花、身披红袄的“笊 篱姑姑”周围,边唱边舞。围观者则即兴拍手应和。
    这种舞蹈的唱词突出反映了满族的服饰、饮食、婚嫁、节日、娱乐和信仰等传 统风俗。如:
     笊篱姑姑下山来,
    十五、十六看灯来。
    梳的什么头?
    梳的四散头,
    头上抹着桂花油。
    龙凤簪,左右插,
    珠花翠花金银花。
    红缎的上衣花披肩,
    绿缎的裙子走金边。
    红绣花鞋沿青边,
    四散粉底串枝莲。
    下水碗,往上端,
    白片猪肉一大盘。
    米儿酒、五花糕,
    稷子米饭粘豆包。
    传说笊篱姑姑本是一位善良、勤劳的青年妇女。在一次上山采集果菜时,不 幸迷路,在山林之中被野兽吃掉、灵魂变成保护年轻人的神。每逢正月十五时, 满族青少年便怀念起笊篱姑姑,请她下山与族人共享年节的欢乐。
    蒙古族称舞蹈为“布吉格”。原始的“布吉格”往往与蒙古族的日常游牧生 活、生产竞技、宗教信仰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天魔舞、鹰舞、查玛舞等,表现出 蒙古族原始的天神、鹰图腾和喇嘛教查玛信仰的深层文化传统和观念。其中查 玛舞流传十分广泛,每年正月初七、初八,六月十四、十五,各大喇嘛寺庙都在举 行“查玛会”时跳这种表现查玛除妖镇邪、弘扬佛教精神的查玛舞。而布克舞和 挤奶舞则是蒙古族日常生活中男子摔跤比武、女子挤奶劳动生活的艺术再现。
    蒙古族最为著名的“布吉格”当数“安岱”舞。关于“安岱”舞的起源有许多不 同的传说。有一个传说讲道:在松嫩草原的郭尔罗斯部落,老玛拉沁夫妇半百以 后才得一女孩,起名叫娜布琪。娜布琪长大成人后,不知是思念心目中的情人还 是被病魔缠身,一天天消瘦起来。老玛拉沁被逼无奈,套车拉上她前往蒙古镇求医。途中,老玛拉沁哀痛的歌声引来了热心的草原牧民。大家得知详情之后,用 热烈的歌声和舞蹈赶走了病魔,唤醒了抑郁之中的娜布琪。从此,这种神奇的舞 蹈被流传开来,还演变出“驱鬼安岱”、“相思安岱”、“求子安岱”、“乞雨安岱”等不 同舞蹈形式。
    安岱舞与“萨满”巫术信仰有一定的联系。因此早年在舞蹈时都由萨满“博” 来主持、领舞。在现在的“那达慕”大会上,大型的安岱舞表演参加者达数百人, 舞步轻盈、节奏明快、歌声动听,歌舞者双手各执一彩巾,翻飞飘舞,带有热烈、浓 重的喜庆、娱乐气氛。
    鄂温克族舞蹈以集体性居多,步伐简单,生动活泼。主要有“阿罕拜舞”、“爱 达哈喜楞舞”、“哲辉冷舞”等。“阿罕拜”舞没有乐器伴奏,由跳舞人唱出“阿罕 拜”、“扎海扎海”等音调,人们根据音节舞蹈,参加者分成组,每组由2至4人组 成。一唱“阿罕拜”时,手左右上下摆动,或一只手叉腰,一只手摆动;二唱“扎海” 时,妇女先起跳,动作由轻转重,越跳越热烈,吸引在场的人们参加;三唱“哲呼” 时,两人对面舞动,并做曲膝状,动作有力。达斡尔族亦有类似舞蹈,每在节日必 舞之。
    “爱达哈喜楞舞”即“野猪搏斗舞”。由2人穿上反毛狍皮大衣,脸上以白粉 化妆演出。2人身略前倾,两手背后,用肩互相顶撞,同时发出“吼!吼!”的喊 声,是反映狩猎生活的舞蹈。鄂伦春族的“黑熊搏斗舞”,动作也是模仿动物的搏 斗状态,屈膝跳跃,摇摆角斗的原始娱乐舞蹈。鄂温克族的“哲辉冷”舞,则是由 两人对面拉手,边唱边跳的一种舞蹈。篝火舞一般是在婚礼的夜晚,人们聚集在 河畔,手拉手围成一圈,环绕“高乐布堪”(欢乐的火),按太阳运行的方向转动,同 声唱和。
    鄂伦春族舞蹈带有举行仪式活动和模仿生产劳动时鲜明的原始风格和色 彩。具有代表性的仪式舞和生产舞有“依和讷嫩”、“鲁日格嫩”、“依哈嫩”、“得勒 古嫩”、“群求嫩”、“红普嫩”、“得义克嫩”、“恰尔克嫩”、“召尔姑姑嫩”、“摩达尔 嫩”、“萨满哈嫩”等10余种。
    鄂伦春族原始舞蹈的共同特点是边歌边舞,动作由慢而优美到快而粗犷,一 直到紧张激烈的节奏呼和,然后戛然而止。其间根据不同的情绪和气氛,以“额 呼兰德呼兰”、“额呼德呼”、“介微介回”等做衬词;情绪高昂处,又以“阿罕拜”、 “额赫贝”、“哲为哲”、“加为加”等做为节奏呼号,令人亢奋不已。
    “依和讷嫩”属仪式舞蹈,多在3年1次的“穆昆”氏族大会上举族齐跳。舞 蹈以11人为一组,1人站在中央,10人手拉手围成一圈。开始时,大家蹲着作蹦跳动作,然后站起,手拉手向左方跳舞,同时与圈内的领舞者随声应和。这种舞 蹈场面盛大、热烈,十几组舞蹈者与围观者呼和之声此起彼伏,把舞蹈推向高潮。
    “依哈嫩”是模仿生产和生活的舞蹈。由许多男女排成两队,男女相对手拉 手舞蹈。开始时转两圈做翻身动作,再向前两步把手举起,后退两步把手放下 ……据说这几个动作是在模仿猎人翻身上马和齐心协力建造“仙人柱”的生动情 景。此外,模仿黑熊、飞鹰等兽禽动作及猎手瞄准射箭、奋力搏斗情景的舞蹈,更 加生动、形象地再现了鄂伦春族的原始狩猎生活。
    鄂伦春族的“群求嫩”,(即“树鸡舞”)是由2人或4人模仿树鸡起落飞翔的 动作,追逐跳跃的舞蹈。“红普嫩”,即“采红果舞”,系由两人前后进退、环转、拍 掌,模仿出原始采摘红果的姿势。此外还有“鲁力该嫩”——篝火舞、“得义 嫩”——鹰神舞、“恰克嫩”——天鹅舞等等。“摩达尔嫩”,俗称“熟皮子舞”,形象 反映出鄂伦春妇女的熟皮手工劳动的情景,“得勒古嫩”,即扇舞,4人或8人组 成队形,手持舞扇或红绿绸带,时而对舞,时而变换成“8”形,舞姿优美。
    在喜庆的集会上,锡伯族青年喜唱“街舞春”(情歌),词意热烈,曲调缠绵。 高潮时则往往跳起“贝伦舞”,人们围成一圈,随音乐翩翩起舞。小伙子的“鸭 步”,姑娘们的“抖肩”,风趣横生。柯尔克孜族的“阿古拉迪”舞,受到达斡尔族影 响。由一人扮仙鹤,一人与之对唱,边唱边舞。“卡库迈”也是由妇女边舞边唱的 乐舞表演。具有赫哲族民族特色的“天鹅舞”和“姊妹舞”,在省和国家的文艺汇 演中受到好评。 .京剧、评剧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大戏”,在城市里,歌剧、音乐剧等也广泛流 行。
    野台子戏是东北民间敬天谢地的大型还愿戏。因它将戏台搭在郊外的河边 沙滩或者荒草地上,故称野台子戏。
    如果某年的夏天大旱,庄稼无法生长,人们便头戴柳条圈,几十人、上百人光 着脚、打着鼓、唱着歌,游行祈祷,求龙王下雨,并许愿到秋天感谢天地。如果碰 巧老天真的下了雨,庄稼获得了丰收,秋天就唱戏还愿。
    野台子戏规模宏大,戏台用竖起的木架子搭成,很高,便于观众看戏;戏台上 有棚盖,可以避风雨、遮太阳。戏台左右还要搭看台,在戏台快搭好的时候,人们 开始像过年节一样忙活起来,接姑娘、唤女婿、迎亲戚,准备新衣服和好吃的食 品,准备去看野台子戏。
    戏台搭好后,锣鼓喧天,乐声悠扬,大戏开演,至少是3天。有的从几十里外 赶着马车、牛车或毛驴车携老带子来看戏。
    看野台子戏期间,人们常常进行很多其他活动。婚嫁年龄的男女青年,可以 借看戏之机相看对方,已出嫁的姐妹们可以借看野台子戏重逢娘家人,老人们可 以凑到戏台子底下扯闲话,姑娘少妇们则可以浓扮艳抹,自由轻松一番。
    戏台底下有卖凉粉、糖球、瓜籽、西瓜、香瓜、麻花、粘糕、油炸馒头、豆腐脑和 各种小玩具的,五花八门,应有尽有。
    现在,这种野台子戏目的不再是敬天谢地的还愿,而完全是一种群众娱乐性 的大型文艺演出了。
    汉族的大秧歌,是每逢年节必不可少,深受多民族欢迎的喜庆舞蹈。舞步和 动作最初均来自稻作生产。后有较大变化,并形成了踩高跷、挑花篮、跑旱船、老 汉拉车、耍龙灯等更加丰富多彩的综合内容。舞蹈者随鼓乐队的节奏急缓,在 “头跷”的指挥下有条不紊,变化多端。“踩高跷”即用两根高木,上支木托,表演 者两腿绑其上,数人往来追舞。既有技巧,又不乏滑稽。跑旱船,则是用竹木扎 成船形,布罩其上,一人立于船篷中,多扮成女子,外有一老汉,手持船桨,紧随其 后。龙灯则用竹木扎成,多者数十节,依节数不同,参加者或多或少。前有1人 手持绣球引舞,众人随其后起伏旋转,配合默契。更有龙头巧设机关,兴酣时大 喷焰火者,煞是好看。更多的人们则排成长队,装扮奇艳,脚踏鼓点扭起秧歌步。 主要动作为:扭,按锣鼓点左手舞绸,右手舞扇,以左右前后方步行进;走,俗称 “走场”,常见的有“剪子股”、“编蒜辫”、“走字”、“走图案”等;在鼓乐声后,多有歌 手演唱民歌小调或二人转。
    二人转,是盛行于黑龙江城乡的群众娱乐活动。系以东北民歌、大秧歌为基 础,吸收“莲花落”等演变而成。一般由两人表演,又唱又说又舞,以唱为主。其 间多带有典型的秧歌舞步和道具表演技巧。一人表演的称“单出头”;众人扮演 成角色,以戏曲形式表演的称“拉场戏”。此外还有“坐唱”、“群唱”、“群舞”等形 式。伴奏乐器主要有板胡、唢呐及竹板、节子等。比较出名的唱段有《杨八姐游 春》、《西厢》、《梁山伯与祝英台》及地方性极强的“五更”、“十二月”等“书帽”。民 谚“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形象地说明了它在人们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地 位。
    此外,在一些老县城中旧时盛行戏班演出京剧、河北梆子、评剧及“蹦蹦戏”、 皮影戏等。有的在固定的戏园或戏台演出;有的则临时搭起戏棚,露天演出。戏 园演出时,多设有海报;在戏园内也张挂“水牌”,随时预告当日节目。一般演出 时,以“开场码”、“贴轴”和“压轴戏”3部分组成。戏台后面多供有祖师爷牌位。 牌位旁侧立有“灵官鞭”、香斗、男女布娃娃等。桌下又供有“五仙门”,即“胡三爷”(狐狸)、“黄四爷”(黄鼠狼)、“白五爷”(刺猬)、“柳七爷”(蛇)、“灰八爷”(老 鼠)。每年四月十三是祖师爷(一说指唐明皇)的祭日。
    时至今日,在城市里、交际舞如三步华尔兹、四步狐步舞、探戈、伦巴等已较 普及和流行。“迪斯科”、摇摆舞及“霹雳舞”则为广大青年人接受和喜爱。扭秧 歌,成为城镇人们锻炼身体的一种特殊体育活动。城镇和乡村,二人转仍是群众 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茶座、文化站等久演不衰。在大城市则以舞会、文艺音乐 晚会更具现代特色。晚会由单一的“美声”歌曲表演,发展成为通俗、热闹的流行 歌曲、歌伴舞、现代舞、喜剧小品、“卡拉OK”伴奏、群众自娱等新颖形式,活跃了 人们的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