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企业建设

  一、哈尔滨毛织厂的扩建与改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工厂改名为哈尔滨毛织厂。1952年工厂职工增到722人,但纱锭 和毛呢织机仍停留在1949年的数字上,只是毛毯织机增加了5台,达到18台。同年,工人们响 应工厂号召修旧利废,增加设备,挖潜改造了2台走锭纺纱机和4台毛呢织机、2台毛毯织机, 促进了生产发展。1959年由东北纺织局拨款160万元,对工厂设备进行改造。利用毛呢织机改 装毛毯织机,购进国产H213型提花织机(毛毯织机)16台,增加了毛毯的生产能力。同时, 对生产车间进行了全面调整。1961年末,哈毛织厂主要设备有:粗梳毛纺锭3058枚,毛呢织 机32台,毛毯织机41台,年生产能力毛呢为27.9万米,毛毯26万条。1962年,经过调整,职 工人数由2500人减为1900人,生产能力毛呢减少25%,毛毯减少13%。1963年工厂对老式毛织 机进行淘汰,代之以国产H212织机。1964年末,工厂又扩建了5000锭精纺车间,填补了黑龙 江精纺毛织品的空白。
    1966年,哈尔滨毛织厂的纺纱和织布设备全部达到国产化,其中BC582型环锭机①(①环 锭机:是指纺纱锭子是固定不移动的,能连续纺纱。)7台,BC584型环锭机7台,共2800锭。 工厂生产能力已达110万米。“文化大革命”中,工厂的生产和建设受到干扰和破坏,仅196 8年工厂就亏损208万元。
    1978年,因黑龙江省针织绒紧缺,工厂从日本引进了2800锭的成套设备,生产针织绒, 实现了当年引进,当年生产。
    至1985年,哈尔滨毛织厂经过扩建和改造,已经成为具有精、粗纺毛织品、毛毯、针织 绒等综合生产能力的全国大型毛纺织企业之一。全厂有毛纺锭10904锭,毛织机188台,毛毯 织机56台。年生产能力:呢绒183万米,毛毯30万条,针织绒247吨。职工总数达4151人。年 实现工业总产值5802万元,利税1672万元。
    二、新建企业
    1966年初,省轻化工业厅为了充分利用黑龙江省羊毛资源,在省内主要羊毛产地——杜 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筹建了泰康毛线厂。总设计能力为220吨,其中粗绒170吨,细绒50吨。 建设分两期进行:第一期工程从1966年8月动工至1967年8月完工;第二期工程于1967年8月动 工至1969年5月末完工。总投资为528.79万元。
    1972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在大庆筹建了林源毛纺厂。产品为粗、细绒线和针织绒,于 1974年5月投产。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省委、省政府为了充分发挥省内资源优势,加速了毛纺织企 业的建设。1979年兴建了以生产粗纺织品为主的肇东毛纺厂。同时,筹集资金6000万元,在 哈尔滨、牡丹江、齐齐哈尔等地兴建了5个毛纺织厂和人造毛皮厂。1983年根据国内外市场需 要及作为大庆30万吨乙烯的配套工程,兴建了两个以腈纶为主要原料的经编毛毯厂,即牡丹 江毛毯厂和大庆毛毯厂。同年,对肇东人造毛皮厂进行改造,并建设齐齐哈尔人造毛皮厂, 使黑龙江省的人造毛皮由低档向高档化发展。
    1985年末,全省毛纺织企业有20家,有毛纺锭40960枚,是1949年的20倍;有职工20985 人,为1949年的31倍;实现工业总产值20609万元,占全省纺织工业总产值的10%,是1949年 的88倍。逐步形成了粗纺、精纺、绒线、毛毯、人造毛皮、驼绒、长毛绒、针织绒围巾等8大 类产品的毛纺织工业体系。   
    三、新建毛纺织企业简介
    (一)泰康毛线厂
    泰康毛线厂为黑龙江省第一家毛线生产企业。1966年初在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兴建, 1969年5月投产。
    开始建厂时设计规模为560锭。年生产能力为粗细绒线220吨。由于投产初期毛条制造、 前纺和染色等设备不配套,造成上下工序不平衡,加上“文化大革命”的影响,生产管理水 平低,平均每年仅生产毛线114.2吨,未达到设计水平。1980年经纺织工业部批准增建腈纶 生产线450锭,于1981年4月投产。同时进行企业整顿,加强了基础管理工作。1981至1985年 5年间生产各种毛线2631.5吨,平均每年生产526.3吨。
    1985年泰康毛线厂有毛纺锭960枚,有新型毛纺专用设备89台,通用设备26台。主要产品 有纯毛线、毛腈混纺毛线、纯腈纶毛线3大类,30多个品号。职工867人,是建厂初期的5倍。 198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190万元,上缴利税364.1万元,成为地方财政的支柱企业之一。
    (二)嫩江毛纺厂
    嫩江毛纺厂前身是嫩江麻纺厂,始建于1970年。1974年因黄麻原料短缺,转产腈纶围巾 。是黑龙江省第一个围巾专业生产厂。1980年省计委批准扩建1600锭针织绒车间,1983年11 月投产。同年工厂改名为嫩江毛纺厂。主要产品有腈纶针织绒和腈纶围巾。1985年4月,工厂 研制成功了“变色腈纶针织绒”,填补了国内空白,被中国专利局受理为专利产品。1985年 末有职工617人,织机42台,毛纺锭1600枚,生产针织绒193吨,围巾12.6万条,实现产值4 71.4万元,利税56.7万元。
    (三)肇东毛纺厂
    肇东毛纺厂是1979年由人造毛皮厂转产生产毛呢的粗梳毛纺厂。总设计能力为2800锭。 第一期工程投资1003万元,完成1440锭,扩建厂房5125平方米,购进毛纺设备98台。1980年 5月投产。到1984年累计生产毛呢203万米,获经济效益1100万元,4年全部还清了贷款。第二 期工程从1985年开始,以引进设备为主,填平补齐3个960锭的生产能力。总投资为963万元, 分3期投放:1985年投资440万元;预定1986年投放400万元;1987年投放120万元。到1985年 末,有职工2671人,粗梳毛纺锭2880枚,毛织机72台,生产各种毛呢188万米,实现工业总产 值1777万元,利税905万元,被评为省级“六好企业”。
    (四)黑龙江毛纺厂
    黑龙江毛纺厂是黑龙江省与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合资兴建的万锭大型精梳毛纺企业, 厂址在安达市。1982年开始兴建,1984年11月正式投产。厂区面积62万平方米,投资总额58 40万元,年生产能力精纺毛织品240万米。产品有纯毛华达呢、毛涤纶、毛腈纶花呢3大类、 100多个花色品种。全厂有纺织专用设备409台,关键设备是从意大利、西德引进,其它国产 设备也均是1983年制造的比较先进的设备。至1985年,拥有精梳毛纺锭10296枚,毛织机190 台,有职工2737人,生产呢绒117万米,实现工业总产值2250万元,利税399万元。
    (五)哈尔滨第二毛纺厂
    哈尔滨第二毛纺厂是黑龙江省在第六个五年计划中技术改造的重点项目之一。1981年11 月由哈尔滨玻璃纤维厂转产改建的精梳毛纺厂。设计能力:精梳1万锭,年生产精纺毛织品3 00万米,西服10万套,年工业总产值160万元。分两期安装:第一期工程4752锭,1985年初投 产;第二期工程将于1986年10月完成。该厂不仅安装了国内外最先进的毛纺织和服装生产设 备,而且还引进了生产管理、工艺和质量控制等毛纺和服装先进技术。主要产品有华达呢、 舍味呢、派力司、毛涤纶、直贡呢和“毛毛牌”西装。1985年末有职工2256人,毛纺锭4752 万米,毛织机88台,生产精纺毛织品88万米,实现工业总产值1621万元,利税339万元。
    (六)肇东人造毛皮厂
    肇东人造毛皮厂是全国早期生产人造毛皮的5大厂家之一。1983年省计委批准建设项目, 工厂贷款200万元,全套引进西德比较先进的电子提花毛皮编织机、烫剪联合机和拉幅上浆烘 干定型机。第一期工程1983年安装投产,当年生产人造毛皮30万米,创利润20万元。第二期 工程预计1986年10月投产,全部工程完成后,将形成年产100万米人造毛皮的生产能力。主要 产品为仿豹、仿貂、仿虎人造毛皮10余种。1985年末全厂职工为465人。实现工业总产值613 万元,生产人造毛皮28.4万米,实现利税225万元。
    (七)牡丹江毛毯厂
    牡丹江毛毯厂是牡丹江市和中国银行合资兴办的大庆乙烯工程配套的项目之一。1983年 3月破土动工,当年9月,15000平方米的厂房主体工程竣工。工厂引进日本的设备和技术,生 产高级簇绒毛毯和高档经编毛毯,于1984年9月投入生产。从动工到投产仅用17个月,比计划 工期提前76天。总设计能力簇绒毛毯30万条,经编毛毯20万条。1985年末,有职工1143人, 各种专用设备238台套。生产簇绒毛毯33.5万条,经编毛毯6600条。实现工业总产值1864万 元,利税361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