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生产技术

     
    二、工艺改革
    (一)原料加工工序
    60年代以前,洗毛、碳化等原料加工工序,均采用大槽浸酸,人工烘干等手工劳动的方 法,工艺时间长,劳动强度大。70年代初,开始进行工艺改革,实现了洗毛碳化联动线。
    (二)和毛工序
    60年代以前,和毛工序采用手工铺料的方法,劳动强度大,铺料不均匀。60年代后期建 造了S塔,用机械化铺料代替手工,增加了和毛次数,混料效果好。尤其是羊毛和化纤混料均 匀,提高了后纺工序的产品质量。
    (三)梳毛工序
    60年代以前,使用的是日本产梳毛机以及用棉纺梳棉机改造的梳毛设备。梳毛效果差, 毛条条干不均,毛粒多,影响细纱工序的产品质量。60年代改用国产梳毛机。到80年代陆续 从日本引进新型梳毛机22台,梳毛效果好,提高了毛织品的质量。
    (四)细纱工序
    60年代以前,使用的细纱机均为走锭机,设备工序复杂,给条、加捻、卷曲到分步进行 ,档车工劳动强度大。60年代以后,将走锭机全部改为环锭机,几道工序一次完成。不仅减 轻工人劳动强度,还使牵伸倍数由过去的1.01—1.03提高到1.1,提高了细纱质量。
    (五)织造工序
    60年代,改造了毛毯织机和毛呢织机,解决了织造过程中疵点多、跳花等问题,工艺基 本没有变化。
    (六)染整工序
    70年代使用的毛毯和毛呢染整设备是木制的槽子。很多染料挂在木槽上,换色号时,需 将木槽刷净,再放染料。既浪费染料,又增加工人的劳动强度。另外由于在染色中反复洗呢 、缩呢,工序繁多,常出现缩痕,影响匹布质量。70年代末期,从意大利、英国引进染色机 和洗缩联合机,将染色机的木槽改为不锈钢槽。在一部机器中可以完成多种工艺,缩短工艺 流程。由过去的6小时缩短为2小时,减少了缩痕,减轻了工人劳动强度。
    进入80年代,高比例化纤产品增多,为了保证产品质量,哈尔滨毛织厂等大型毛纺织企 业从意大利引进罐蒸机,使毛涤产品滑爽挺括,手感光泽、定型好。
    (七)洗毯工艺
    哈尔滨毛织厂生产的提花毛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一直使用的是波兰技师的工艺 ,即将毛毯缩洗后加药剂及亚麻籽浆,在烤前用手工敲打毯面,使之立绒光亮,毛毯风格独 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进了原有工艺。凭借松花江水质好、硬度低的特点,对毛毯 进行适当的水洗,使之既干净透亮,又不能将油质全部洗净,同时高度作弯,冷水处理,并 调整积压时间。经过洗毯工艺处理后,毛毯着色度牢,色泽更加光亮。
    1959年,哈尔滨毛织厂老工人王成贵对洗毯工艺进行了改革。在洗毯过程中,他发现有 的提花毯洗得不净,主要原因是分呢档距离太远,压力小。他把档棍距离缩短,提高了洗毯 质量。
    三、设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黑龙江的毛纺织设备,一部分是1892年德国制造的走锭纺纱机 和古生多臂毛织机;另一部分是1938年从日本引进的走锭纺纱机和梳毛机。
    1952年改造了老式纺纱机和旧式毛织机,使纺纱和毛毯织机的能力有所增大。1956年, 东北纺织管理局拨款160万元,对毛纺设备进行了有计划地更新改造。1958年,购置了国产新 型设备H213型提花织机16台,同时将老式的古生平织机①(①古生平织机,只能织平纹呢子 的织机。)、哈德门式布机进行更新②(②设备更新,指更换下来的设备并不报废,而是折 价处理给其它厂,或进行改造后再用。)。到1963年底,全省有毛纺织专业设备166台套。这 些设备只有10%进行了更新,54.8%是使用40年以上的老设备,其余设备也使用了25年。
    1964年,增添了开毛、洗毛、烤毛、精纺、毛织、染整等全套国产设备,省内开始生产 精纺毛织品。到1968年底,经过10年时间,逐年淘汰了建国前的全部旧式纺纱机和梳毛机等 毛纺设备,使之全部达到国产化。
    60年代后期,引进的毛纺织设备逐渐增多。1967年,泰康毛线厂从英国和意大利引进合 毛机、梳毛机、针梳机、复洗机、粗纱机、细纱机、染色机、脱水机、烘燥机和洗线机等30 台绒线生产设备。80年代以后,黑龙江省新建的5家毛织厂都先后从意大利、西德、日本、英 国、瑞士等发达国家引进梳毛、纺纱、织造及后整理毛纺织设备。1984年黑龙江省毛纺厂从 西德、意大利引进6台干整设备,有热定型机、三刀剪毛机、压光机、预缩机、给湿冷却机和 罐蒸机。这些设备精确度高、材质好、自动化程度高,所加工的毛呢尺寸稳定,光泽持久, 不走样。同年,大庆毛毯厂和牡丹江毛毯厂还从日本引进130台套腈纶毛毯生产设备。主机设 备有簇绒机、印花机和经编机等,印花机全长60多米,能印8种颜色,实行电脑控制、保证了 印花精度。
    1985年末,全省有毛纺织专用设备1015台套,其中引进设备219台套,毛纺锭 4.1万枚。         
    四、操作
    50年代以来,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毛纺织行业逐渐统一了操作方法,不再像 过去单凭经验操作。
    1953年哈尔滨毛织厂制毛车间执行了东北纺织管理局制定的调合重叠法,将不同质量的 毛条,按一定顺序和比例分层铺匀,然后再上梳毛机梳理,提高了选毛质量,克服了调合不 均匀的缺点。纺纱车间推行了“五七纺毛法”,缩短了磨针时间,提高了毛纱质量和工时效 率。2.25支粗纺毛纱一等品率由83%提高到93.53%,8支毛纱一等品率由57%提高到78.54% 。织造车间女工辛桂兰以9小时织呢29.1米的纪录,创造了“东北织呢法”,在东北地区进 行推广。同时织造车间女工张金兰创造“双O型”(∞)巡回操作法。这一操作法推广后,每 个工人的看台量由1台提高到2台,机台效率由63%提高到67.88%。
    1961年后,毛纺织行业开展操作比赛。哈尔滨毛织厂纺纱车间曾开展“十比十看”的活 动,并树立单项操作标兵;织布车间开展了“巧织工”比赛;染整车间把同一工序的3班工人 集中起来,单人表演,取长补短,结合实际创造性地推广了操作方法。1964年工厂又开展大 练基本功活动,1年中进行16次操作表演,有1400人次参加。当年细纱机看台量每人由400锭 提高到600锭;针梳机由3人看2台改为每人看1台;捻线机由每人看400锭提高到800锭;织布 看台量由每人1台提高到4台。
    1966至1976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操作规程遭到破坏,操作竞赛基本停止。 1978年以后毛纺织行业的操作逐步恢复正规,1982年毛纺行业参加了黑龙江省纺织行业操作 运动会。
    1982年后相继建成的毛纺厂,对新工人的操作培训都很重视。让一些比较先进的老企业 代培新厂各工序的骨干,然后由骨干回厂培训新工人,使新工人的操作水平迅速提高。黑龙 江毛纺厂于1984年建厂后,新工人增加到2000人,占全厂人数的80%以上,工厂投资120万元 ,把这批工人送到上海、北京、天津、哈尔滨、开封等地培训操作技术,半年后,这2000名 新工人都达到国家规定的看台量。其中优一级手和一级手为45.3%,二、三级手达50%,毛呢 一等品率达到85%,提高了产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