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外宾警卫

  外宾警卫是警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不同时期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黑龙 江省外宾警卫工作经历了初创、健全、破坏和恢复发展阶段。
    一、初创时期外宾警卫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正处在经济恢复时期,来黑龙江参观访问的重要外宾很 少,主要是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党和共青团领导人,以及文化艺术团体等临时过往的 重要外宾,还有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专家、领事馆人员及商务代表。当时黑龙江地区 敌我斗争激烈,城市治安状况复杂,国内外敌人妄图对来黑龙江地区访问的重要外宾进行阴 谋暗害,以削弱中国的国际地位,加之当时公安机关缺乏城市工作经验,基础工作薄弱,警 卫工作难度较大。从1949年至1954年,黑龙江、松江两省没有设置外宾警卫机构和专门人员, 而是在政保处内设警卫科,指导这项警卫工作。主要是从住地、随身等方面加强内卫,严密 部署。在警卫形式上采取武装与便衣相结合,以武装警卫为主。在外宾、外国专家的住地配 备武装警卫和便衣门卫。对宾馆、饭店、招待所调配专门警卫干部,加强现场警卫力量。对 住地内部和涉外单位人员普遍进行政治审查和清理,保证纯洁可靠,对住地和活动现场的各 项设备设施进行经常性的安全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重要外宾外出活动都派出专门警 卫干部,加强随身警卫。这些措施对保证外宾的安全都起到重大作用,也为以后的警卫工作 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健全时期外宾警卫工作
    1954年至1967年为第二阶段。这期间确定了外宾警卫工作领导体制,建立健全了外宾警 卫机构,外宾警卫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随着中央警卫制度的改革和警卫领导体制 的确定,加之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来黑龙江的重要外宾和外国 专家逐渐增多。从建国到1953年近5年来访问的重要外宾共计12批。1954年至1956年3年间即 来29批,比前5年来访的外宾增加1倍半,同时常住省内的外国专家多达几百人。为加强外宾 警卫工作,适应对敌斗争的需要,根据公安部的指示,1954年将省、哈尔滨市警卫机构合并, 成立省暨哈尔滨市警卫处。处内设专家警卫科,负责对重要外宾和常住外国专家的安全警卫 工作。
    这一阶段外宾警卫工作的重点,是保证在省内的苏联专家的安全,警卫处专家科加强对 各专家接待单位进行业务指导和专家集体活动的警卫工作。1955年,在省暨哈尔滨市政府专 家工作处成立警卫科,在国际旅行社、黑龙江旅行社、哈尔滨旅社、哈尔滨工业大学保卫科 设专职警卫人员,警卫人员均由省暨哈尔滨市警卫处派出。之后,又在外宾和苏联专家活动 较多的哈尔滨市伟建厂、新风厂、齐齐哈尔富拉尔基钢厂、伊春友好加工厂、铁力干馏厂及 镜泊湖外国专家休养地设专职警卫人员,以保证外国专家的安全。
    为保证外宾警卫任务的顺利完成,首先从思想上提高对广大警卫干部保证外宾、专家安 全重要性的认识,增强责任感,认真自觉地贯彻执行各级党委的指示,深入调查研究,加强 基础工作建设,不断改进警卫形式,使整个警卫工作走向规范化、制度化。50年代后期,为 保证苏联专家的安全,警卫处从住地、随身外出、环境等方面加强警卫措施,严密警卫部署: (一)加强与各行政单位的联系,督促各有关单位的保卫组织建立健全专家住地的收发、来客 登记、对外联系、四防安全、保密等各项制度;(二)对住地外围开展调查研究,居住集中地 设武装警卫哨,随时掌握敌、社情,针对周围环境存在的不安全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三) 对重要外宾来访,在经常性工作基础上,着重加强路线、现场、参观游览点的调查摸底工作, 制定切实可行警卫方案。根据不同国家外宾采取不同警卫方式,对兄弟国家的重要外宾采取 在临时接待机构中设专门警卫组织,贯彻“既保证安全,又要招待满意”的方针,警卫人员 公开身份开展工作;(四)对来自资本主义国家的重要外宾,为防止其产生错觉,警卫人员以 接待员的身份顺其自然地开展工作。这一时期,斗争形势比较复杂,敌我矛盾尖锐,警卫工 作涉及面较宽,凡政府考察团以上的外宾均纳入警卫工作的视线。由于各级警卫部门认真贯 彻党的方针和政策,紧密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开展警卫业务建设和队伍建设,保证了来省重 要外宾的安全。1963年6月17日至20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务委员会委 员长崔庸健等朝鲜贵宾一行29人,在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的陪同下来省访问,省、市警 卫部门在中共黑龙江省委、公安部及省公安厅党组的领导下,紧紧依靠群众,深入调查研究, 制定切实可行的警卫方案。对游览所经路线作了认真选择,根据活动时间部署警力,并派出 交通民警,负责维持交通秩序。沿途警卫采取声东击西和按地分工包干部署秘密警力的方法, 严密维护和控制了沿途秩序和安全。针对朝鲜贵宾参观现场多,群众欢迎场面大的特点,警 卫部门事先与有关单位研究,在安排参观顺序和时间时考虑到政治效果和贵宾的身体条件, 对所有现场和参观路线作了妥善安排,调离、控制不可靠分子,消除各种不安全因素,合理 使用警力,以优势警力保证了朝鲜贵宾的安全。
    三、“文化大革命”中被破坏时期的外宾警卫工作
    1967年至1974年,由于“文化大革命”干扰,警卫工作受到严重冲击,其间外宾来省参 观访问减少,使整个警卫工作处于停滞状态。1968年,黑龙江省公安机关实行军管,取消了 警卫处的建制,专职外宾警卫机构被撤销,警卫干部下放劳动,基础工作遭到严重破坏。在 执行警卫任务时,缺乏统一领导,统一指挥,一度出现多头指挥的混乱局面;没有坚实的基 础工作,执行警卫任务无法贯彻内紧外松的原则,造成戒备森严,岗哨林立,人海战术,大 搞特殊化、神秘化,严重脱离群众。“文化大革命”期间,警卫工作虽然遭到严重破坏,但 广大警卫干部仍然忠心耿耿,忠于党的事业,克服各种困难,坚守岗位,尽职尽责,在非常 困难的情况下,仍然出色地完成了西哈努克亲王等重要外宾警卫任务,为党和国家争得了荣 誉。
    四、恢复发展时期外宾警卫工作
    1974年至1985年,全省逐步恢复健全警卫组织机构,加强了基础工作建设。1974年,重 新恢复黑龙江省公安厅警卫处,并设外宾警卫科。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以后,警卫部门从思 想和组织上整顿警卫队伍,肃清极“左”路线的影响,加强了与外宾警卫工作相关的各项警 卫业务建设,保障措施得以恢复。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的地位、威望不 断提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来省进行友好访问、洽谈经贸业务的重要外宾逐年增多。但 省内社会治安形势却很严峻,特别是暴力犯罪增加,对外宾警卫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 保证重要外宾的安全,在全面恢复各项警卫业务的基础上,按照中央的规定,收缩外宾警卫 界限,改进警卫形式,由秘密转为公开。在基础工作上下功夫,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对重 要外宾的住地、饮食、活动现场、行车路线、参观娱乐场所开展调查研究,制定不同类型的 警卫方案和应急预案。在具体工作中抓住住地、饮食、外出、现场、路线等主要环节开展工 作,有效地堵塞危害外宾安全的漏洞,保证了外宾的安全。住地警卫,主要是进行经常性的 安全检查,使住地的设备、设施、水电等始终保持完好的状态。每次警卫任务都派专门警卫 人员组织有关部门进行细致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依靠住地单位党委对内部人员进行 审查,以保证内部纯洁可靠,指导住地保卫组织建立健全各项安全保卫制度,落实各项防范 措施。外出警卫,主要是加强随卫工作,对重要外宾外出都选派精干的随卫干部。针对近年 来大城市交通拥挤的状况,对来访的副部长以上重要外宾外出,也派警车引导。现场警卫是 在经常性工作的基础上,严密现场部署,不给敌人以可乘之机,在工作中支持统一指挥,明 确分工,在警力部署上坚持少而精的原则,做到内紧外松,形式自然缓和。警卫对象到公共 场所参观游览基本做到不清场、不停业、不闭馆、不干涉群众的正常活动。路线警卫,严格 控制路线警卫的范围、规格。一改过去的全线部署为重点部署,加强交通管理和指挥。1977 年缅甸总统吴奈温来访,对外宾在市区所经路线没有实行全线部署,只在繁华街道,交叉路 口等复杂路段增派交通民警,外宾车队通过时不实行戒严,采取车辆编导,禁止行人逗留的 方法,形式自然缓和,又保证安全。
    这一时期来省的重要外宾逐年增多,外宾警卫任务也越来越繁重。仅1983年就接待警卫 重要外宾813人。1984年警卫重要外宾18次。1985的警卫重要外宾次数、人数均上升3倍多。 由于全省警卫干部认真贯彻执行警卫工作的路线、方针和原则,不断加强警卫队伍建设和业 务建设,经过全体警卫人员的努力工作,保证了来省重要外宾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