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朝鲜语广播
朝鲜语广播属于综合性广播,是以朝鲜族听众为对象,重点是农民,兼顾其他阶层听众
。它以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根据中国共产党在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向全省
朝鲜族听众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的教育;宣传
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增强民族团结;传播生产经验以及科学知识,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
朝鲜语广播是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在1963年2月16日经中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同意,于2
月20日开始正式播出的。当时每星期播出7次,星期一、三、五晚上播出30分钟朝鲜语节目,
星期二、四、六早晨重播,星期日晚上播放文艺节目。
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开办朝鲜语广播,在全省朝鲜族群众中反响很大,各地听众纷纷来
信、来电话表示祝贺。出席黑龙江省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的朝鲜族代表收听了第
1次朝鲜语广播以后,来信说:“朝鲜语广播的开办,实现了我们多年的愿望,充分体现了党
对少数民族的关怀。”吉林省、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不少朝鲜族听众来信说:“黑龙江电
台的朝鲜语广播办的很好,我们每天都收听。”并希望报道他们地区的先进事迹,还经常来
信点播他们喜爱的歌曲和文艺节目等。
开办朝鲜语广播以后,黑龙江省朝鲜族人民争先恐后地购买收音机。勃利县荣光村有10
0户居民,1963年以前只有15台收音机,1964年就增加到78台。宁安县黄旗村,1962年只有2
2台收音机,1964年就增加到70台。
根据省内外广大朝鲜族听众的要求,朝鲜语广播时间逐年增加。从1966年开始,每天播
送时间增加到50分钟,节目内容不重播。1981年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开办第二套节目,分别
在第一套和第二套广播节目中播出。朝鲜语广播时间增加到每天5小时,具体时间为:
621千赫11:00——12:00
873千赫5:00——7:00
17:00——19:00
到1985年,朝鲜语广播的节目更为丰富。《新闻》节目每日早、午、晚播出3次,每次1
0分钟;《为农民服务》节目每星期播出3次;《科学知识》、《社会服务》、《青年节目》
每星期各播出2次;《一周要闻》、《时事解说》、《科学之窗》、《记者专访》、《广告》
等节目,每日各播出5分钟。文艺节目有《点播音乐》、《每周一歌》、《本日音乐》、《外
国歌曲欣赏》、《广播舞台》、《广播剧》。文学性节目有《北斗》和广播小品《大千世界
》等。
随着朝鲜语广播时间的增加,机构和人员也相应的扩大和增加。初期设有朝鲜语组,由
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编委会直接领导,由新闻部代管。朝鲜语组有编辑人员7人,1966年编播
人员增加到11人。1976年12月30日正式成立朝鲜语广播部。1985年朝鲜语广播部设置新闻、
综合节目、记者、广告、文艺、播音等6个组。编播人员增加到34人。
朝鲜语广播十分重视无产阶级党性、民族性和地方性。新闻节目每天都翻译播出国内外
重要新闻和黑龙人民广播电台的《全省联播》以及《新闻和地方报纸摘要》节目中的重点稿
件。
根据中共黑龙江省委领导提出的“省电台朝鲜语广播内容,应当以本民族为主,要占广
播新闻的百分之六十五”的要求,朝鲜语广播部十分重视组建通讯员队伍。到1985年省内外
已有3000多人为朝鲜语广播节目写稿,其中有200多名骨干通讯员,每年供稿1万多件。同时
注意组织记者、编辑深入基层抓朝鲜族新闻报道,对朝鲜族的新闻报道逐年增加,其社会影
响也逐年扩大。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朝鲜语广播重点面向农村,面向农民,努
力为农业生产服务,取得了较大的社会效益,深受广大朝鲜族农民群众的欢迎。黑龙江省水
田地区水稻产量不高不稳的重要原因是过不了草荒关。牡丹江农业科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金
彻在鸡东县明德乡红火村进行的化学除草剂实验成功,水稻亩产由400斤一下子翻了一番,农
民生活由穷变富。朝鲜语部记者及时采制了录音报道,系统地介绍了这一经验。1979年6月1
1日报道播出后,收到近百封农民来信。密山县召开的水田地区三级干部会议,到黑龙江人民
广播电台借了这个录音节目,拿到会上集体收听学习。密山县县长林淳风在年终总结丰收经
验时说:“我县水稻增产三成多,广播电台朝鲜语广播有一份功劳。”全省广大朝鲜族地区
刚刚落实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迫切希望购买水田小型农机具。朝鲜语部记者了解到这一情
况后,去广西南宁采写了一篇《访南宁人力播秧机厂》。这篇访问记于1982年12月29日播出
后,很快收到来自全省的200多封朝鲜族农民的信,要求订购人力插秧机的数量达5000多台。
记者同厂方联系,并协助在哈尔滨市朝鲜族第一中学设立代销点。在较短时间内东北三省推
销插秧机8000多台。为了配合人力插秧机的安装和使用,朝鲜语广播在《科学知识》节目里
,编发了《如何组装人力插秧机》、《使用人力插秧机注意事项》。1983年7月,牡丹江地区
农机局在一份简报上刊载“我地区出现了人力插秧机热,从来没有一种农业机械在这样短的
时间里如此大量推广”。不少朝鲜族妇女高兴地说:“人力插秧机使我们农村妇女获得又一
次解放”。
由于历史的原因,朝鲜族人民群众骨肉分离的约占四分之一,寻找失散的亲人是他们多
年的夙愿。从1980年1月开始,朝鲜语广播办理广告业务,并受理寻人启事。经过1年多的努
力共找到300多人,使600多户失散的家庭得到团圆。先后来人或来信2000多封,热情赞扬朝
鲜语广播帮他们找到了失散的亲骨肉。
1980年9月,朝鲜语部记者在东宁县采访时,了解到三岔口乡大队干部韩大善无理殴打小
学教师无人过问,群众意见很大。为了伸张正义,记者采访并报道了这一事件,在省内外引
起很大反响。韩大善的外地亲属纷纷写信批评他,教育他,使韩大善认识了自己的错误,诚
恳地主动向被打的小学教师陪礼道欠,取得了谅解。后来,韩大善被选为大队党支部书记,
热情关心教育,尊重教员,朝鲜语广播又一次广播表扬了韩大善。
1980年12月12日,朝鲜语《科学知识》节目播出通讯员来稿《如何防止旋毛虫病》后,
哈尔滨郊区新发村的干部来电话,说他们村13个农民在一起会餐,吃生拌牛肉喝酒后,发高
烧不退。他们到市朝鲜民族医院治疗,确诊不了。节目编辑告诉他们到市肉联厂卫生所检查
。经检查,他们果然得了旋毛虫病,到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治好了。后来村干部来
电话感谢编辑部说,一篇广播稿救活了13条人命。
朝鲜语广播在工作实际中曾遇到两大难题。一是朝鲜族语言的规范化问题,二是文艺节
目“只唱海兰江、长白山,不唱松花江、兴安岭”,缺少黑龙江地方特点问题。
关于朝鲜语规范化和播音风格问题。由于一个时期大量的汉语词汇直接插入朝鲜语文中
来,排挤了朝鲜语固有词汇。而且,部分的改变了朝鲜语语法和发音法。广大听众意见纷纷
,反映说朝鲜语广播不像朝鲜语,也不是汉语,不三不四,朝鲜族人民听不懂朝鲜语广播。
朝鲜语广播部内部意见也不统一。经过多次讨论,从1978年开始,朝鲜语广播的语言文字严
格遵守中国朝鲜语统一规范标准,使广播语言文字标准化、规范化,为国内外听众收听好朝
鲜语广播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注意吸收国内外朝鲜语的播音优点。朝鲜语广播部播音员经
过十几年播音实践初步形成了具有黑龙江特色的朝鲜语风格。国内广大朝鲜族听众十分欣赏
这种播音风格。吉林省延边广播电台曾派人来学习黑龙江朝鲜语播音风格。在国外,日本的
朝鲜语播音员和韩国汉城的一些播音员也给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来信,赞扬朝鲜语播音员林
槿淑的播音风格。
关于拓宽朝鲜语文艺节目来源,增强地方特色问题。由于黑龙江省没有专业的朝鲜民族
歌舞团,朝鲜语广播播出的歌曲和文学节目,相当长一段时间基本上靠复制延边广播电台的
文艺节目。延边广播电台的文艺节目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歌词里大量出现长白山和海兰江
。黑龙江的朝鲜族听众意见很大,说黑龙江省朝鲜语文艺广播是“延边台的转播台”。为了
解决这个问题,朝鲜语广播部文艺组的工作人员,决心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走群众路线
,制作本省朝鲜民族的歌曲节目。编辑、记者深入到朝鲜族聚居的城乡,依靠当地党团组织
和群众,积极开展了“为广播电台录好一首歌”活动。从1964年到1966年,文艺组记者、编
辑、背着70——80斤重的录音设备,先后5次到五常、阿城、尚志、海林、宁安、勃利、鸡东
、密山等9个县和哈尔滨、牡丹江2个市采录歌曲。由于是黑龙江朝鲜族群众业余作词作曲,
黑龙江朝鲜族群众业余演唱的,广大朝鲜族听众十分喜欢听,点播节目中一半以上是这些歌
曲。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了更好地满足广大听众的要求,朝鲜语广播部在哈
尔滨、牡丹江、海林、鸡东和密山等地设立了6个文艺录制点,并筹建了朝鲜语广播业余文艺
演唱队。从1981年开始,平均每年录制100多首歌曲,初步扭转了靠延边广播电台办文艺广播
的局面。其中,姜孝三作词、金良俊作曲的《锯木打铃》,播出后很受听众欢迎。鸡西市第
一中学学生韩英录制的伽倻琴弹唱,荣获1982年全国少年儿童民族乐器独奏比赛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