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伊春人民广播电台

  伊春人民广播电台1957年筹建,1958年12月10日正式播音,发射机功率1千瓦,频率909 千赫。1959年4月末经伊春市委批准成立编委会。1960年8月成立伊春市广播事业管理局,与 伊春人民广播电台一套机构,挂两个牌子。1962年5月末,中共伊春市委决定伊春人民广播电 台和《伊春日报》社合并,成立广播编辑室,负责广播的编务工作,其余编采人员参加办报 。广播完全使用报纸稿件。到1968年3月分开。
    伊春人民广播电台全天3次播音,除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部分节 目外,自办节目分为新闻性节目、专题性节目、服务性节目、教育性节目、文艺性节目5种。
    建台初期,新闻节目设有《新闻》、《跃进中的小兴安岭》、《新闻和伊春报纸摘要》 、《全市联播》。专题节目设有《林城处处红》、《知识杂志》、《大家学理论》等。这些 节目宣传了伊春林区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报道了林区的开发建设者们披荆斩棘 、艰苦奋斗的英雄业绩,歌颂了林业工人开拓创业精神。但由于当时正处于“大跃进”的年 代,伊春人民广播电台也大量报道了“大炼钢铁”、“大放卫星”、“大办人民公社”,助 长了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1964年伊春市改为伊春特区。伊春人民广播电台发射机功率扩大到7.5千瓦。1968年末 ,伊春人民广播电台和《伊春日报》社再次合并,到1972年5月末又分开。1973年4月,中共 伊春市委批复成立中共伊春地区广播事业管理局委员会。同年,伊春人民广播电台加强编采 队伍建设,陆续从全区各地抽调一批记者,先后在铁力、南岔、大丰、西林、美溪、乌马河 、翠峦、友好、上甘岭、红星、新青、汤旺河、乌伊岭、嘉荫等区(县)设立了记者站。台 内设置了总编室、新闻部、专题部、文艺部、通采部、播音部。
    “文化大革命”期间,伊春人民广播电台专题节目增办了《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节目 ,文艺节目大量播出样板戏、语录歌等。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会会以后,伊春人民广播电台广播宣传、队伍建设、事业管理等 各方面都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1980年开始进行新闻改革,对节目设置作了较大的 调整。1981年11月7日增办《新闻》节目,每天早6时播出,每次10分钟。1981年元旦开始, 每星期日6时为《一周新闻回顾》节目。1981年末,对节目作了进一步调整改革,强调自己走 路,面向群众,发挥优势,注重实效,加强了新闻的针对性、指导性和时效性。改革后的新 闻节目条数增多,播出次数和时间增加,信息容量增大,新闻时效性增强。1984年2月,增办 了《伊春快讯》,同年7月《伊春快讯》又改为《今日新闻》。
    专题节目主要在不同时期围绕中国共产党的中心工作,并考虑到林区特点而设置。先后 办了《对林业工人广播》、《小兴安岭风华》、《师生之友》、《红松的故乡》、《青少年 之友》、《林城漫步》、《党的生活》、《市场内外》、《饭后茶余》、《世界窗口》等节 目。
    服务性节目自建台以来,先后开设了《天气预报》、《森林火险等级》、《为您服务》 、《信息与服务》、《广告》等节目。
    教育性节目先后开办了《业余英语》、《业余日语》等节目。同时还配合有关部门开办 一些临时性的教育节目,如《法制教育讲座》、《森林防火讲座》等。
    文艺广播1978年11月26日开设了《文学》节目,每星期播出1次,每次30分钟。这个节目 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并能及时地配合中心工作,从不同角度歌颂了祖国的壮丽山河,反映 了林区人民开发建设的精神风貌。1979年增办了《文艺爱好者》节目,每星期播出1次,重播 1次,每次30分钟。1979年11月17日到1982年5月17日增办《故事连播》节目,播出当代文学 作品10多部。1981年先后录制了广播小说《悠远的钟声》和广播剧《爱,从这里萌发》、《 黄河的儿子》(上、下集)、《应该珍惜它》,并参加了全国交换。1983年,开办了6个专题 文艺节目:《广播剧院》、《广播影院》、《周末生活》、《文学》、《每周一歌》、《红 松俱乐部》。其中有听众点播栏目。
    伊春人民广播电台自建台开始,一直坚持转播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全省联播》、中央 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和《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节目。同时,长期坚持转播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理论学习》、《解放军生活》、《星星火炬》、《对学龄前儿童广播》 等节目。
    1984年4月,伊春人民广播电台机构改革,设总编室、新闻部、专题部、文艺部、通采部 、广告部、播音部、录制部、中控室、发射台。全台职工106人。其中编采人员46人,录音播 音人员13人,中控室16人,发射台25人。职工的文化结构,其中大专15人,中专10人,高中 30人,初中3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