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农村有线广播 黑龙江省由于电力、木材等资源条件比较优越,一些县在建立收音站之前就建起有线广
播站。1950年建立7个站,加上建国前的5个站,1950年底全省已有肇东、呼兰、郭尔罗斯后
旗(今肇源)、五常、海伦、巴彦、克山、富裕、依兰、嫩江、杜尔伯特、瑷珲(今黑河市
)12个县(旗)建立了有线广播站。在城镇居民中安装上951只广播喇叭。1951年,松江省政
府批准,由省财政厅统一批拨建站基本经费5亿7千万元(东北币),并由省人事局核准人员
编制和经费开支标准:每站设专职人员1名,广播站开支标准每月14万元(东北币),收音站
14.5万元(东北币)。这项工程建设,由松江人民广播电台组织实施,并从哈尔滨人民广播
电台服务部抽调2名技术员协助指导建站工作。紧接着购置设备和广播物资,于同年12月举办
2期收音员训练班,讲授广播站及广播设备基本知识以及设备安装、线路架设方法等,并进行
现场实习。后来又为每个县配发了50瓦扩音机1台,广播喇叭20只,广播线(风雨线)900米
,电唱机1台,苏制“波罗地海”牌(长、中、短波)收音机1台,苏制话筒1个,油印机1台
等配套物资器材。截止1952年底,除呼玛、佛山(今嘉荫)、孙吴、抚远、饶河、萝北县外
,全省60个县(市)都建起有线广播站,县城广播喇叭发展到6783只。
1952年,松江省开始向乡村普及有线广播,首先在延寿县试点。当年夏季,松江人民广
播电台举办全省有线广播技术训练班。延寿县广播站长王静淑提出了利用县邮电系统的乡村
电话线和日伪留下的“警备电话”线路,向各区、村发展有线广播的设想。松江人民广播电
台去人了解情况,决定在该县试点,并拨给1台100瓦扩音机、一部分广播喇叭和其他物资。
当年9月,松江人民广播电台工务科长任洪武带领技术人员到延寿县广播站协助工作。在县城
较近的几个区接通了有线广播。12月下旬,延寿广播站正式对农村广播。延寿县试点成功后
,阿城、呼兰、双城、五常、肇东、木兰、通河、宝清、勃利、东宁等县也将有线广播发展
到农村。
1955年8月,中央广播事业局召开全国农村有线广播工作座谈会,强调“发展农村有线广
播是我们今后相当长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之一。”同年10月和12月21日,毛泽东主席先后提
出“发展农村广播网”和“在七年内,建立有线广播网,使每个乡和每个合作社都能收听有
线广播”的要求。1955年11月18日,黑龙江省第42次省长办公会议决定,原则同意黑龙江人
民广播电台提出的“适应我省农业合作化的发展,在有条件地区逐步发展农村有线广播的意
见”。12月,中央广播事业局召开第三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讨论发展农村有线广播的方针
、规划。1956年1月23日,中共中央发布了《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
《纲要》第三十二条规定,从1956年开始,按照各地情况,分别在7年或12年内基本上普及农
村广播网,要求大部分农业、牧业……生产合作社都能收听广播。
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于1956年1月,举行第一次全省广播工作会议,讨论黑龙江省广播事
业12年(1956—1967年)发展计划(草案)。会后,遵循中央提出的建网方针,加快了农村
广播网建设速度。在此期间,黑龙江省供销合作社为支援农村广播网建设,支付人民币300万
元,会同省财政厅、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分别拨给各县(市)。为使农村广播网健康发展,
建立稳固基础,1957年3月,黑龙江省广播事业管理处召开第二次全省广播工作会议,贯彻中
央广播事业局、邮电部《关于利用县内电话线路建立农村有线广播网暂行规则》和省邮电管
理局、省广播事业管理处实施意见,要求按标准解决建网中的技术问题,提高广播网质量。
到1957年末,全省各县(市)共建立广播站79座(其中包括哈尔滨、齐齐哈尔市区广播站10
座),乡放大站65座,有扩音机214架,总输出功率81350瓦,广播喇叭103135只,广播线路
27375公里(其中利用电话线路20908公里),85.24%的乡,36.2%的农业生产合作社通了广
播。广播站职工总数为570人。
1958年初,黑龙江省广播事业管理局提出打破常规(过去只能秋季建网),大搞协作,
大办公社广播站,实现“纲要”第三十二条的要求,在全省组织了4次建网高潮。第一次,发
动各站制定年度建网计划,召开现场会,介绍规划,互相参观学习,组织全省建网竞赛。第
二次,为迎接全国第五次和全省第三次广播工作会议,争取本县建网工作早日报捷。第三次
,为迎接中国共产党的生日,向“七一”献礼。第四次要求苦战半个月,全省基本实现乡乡
、社社通广播,向全国报捷。各地在建网中群策群力,筹集钱物,自力更生,互相协作,因
陋就简,土洋结合。在没有电源的公社建立四用母子机收音站,利用热偶发电器,发展小片
广播网。经过各级领导、广大群众和广播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到1958年7月31日,黑龙江省实
现了100%的乡和84.34%的农业生产合作社通了广播。广播喇叭发展到39万只,提前9年6个月
完成了《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第三十二条普及广播网的任务。到1960年底,黑龙江省广播喇
叭又猛增到1003857只。
60年代初,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黑龙江省农村广播网由于物资短缺,资金困难,电
源无保障,加上在广播网大发展时部分地区建设质量不高等原因,一度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滑
坡。1962年由于燃料匮乏,就有230多个公社广播站停播。一些地方公社以下广播线混乱,有
的处于瘫痪,致使16万多户听不到广播。黑龙江省广播事业管理局提出整顿、巩固、提高农
村有线广播网的意见,各级广播部门结合本地实际,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加强政治
思想、技术业务和组织建设,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依靠广大群众,同有关部门通力合作,开
展农村广播网整顿提高工作。各地经过3年的努力,取得明显成绩。到1966年底,全省公社广
播站有所恢复,广播线路除利用邮电的乡村电话线外,还在县至公社的电话杆上自架一部分
广播线(同杆分线),还建设一部分广播专用线路(分杆分线)。广播线路总长为9.2万公
里,其中县至公社为5897公里(其中专线1700多公里)。整顿公社以下的线路达9万多公里,
广播喇叭恢复到100万只。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农村有线广播的建设,在财力上给予支持。自1966年起,每
年从省自筹资金中拨100万元,补助农村有线广播的建设。
截止到1976年末,全省已有县级广播站112个,乡广播放大站974个。增长近2成,广播线
路110000多公里。其中县至乡广播专线为13128公里,广播喇叭发展到312.9万只,创历史最
高水平。喇叭入户率达74.3%。出现较大发展的原因:(1)1970年国家下达国民经济计划中
,把出版毛主席著作,办好报纸、广播列为第一条。(2)为适应“文化大革命”大喊大叫的
需要,从上到下要求加快广播的发展。(3)由于学校停课,各项文化事业停办,文教经费给
广播事业投资相对增多。(4)遵照中央指示,自1969年起,各县(市)有线广播站的日常事
业经费已纳入国家财政预算,公社广播放大站的日常事业经费由地方财政解决,为农村有线
广播网加速发展提供了较为有利的条件。
1976年至1985年的10年中,黑龙江省有线广播又经历一段曲折路程。从1977年出现较大
的滑坡,到1982年的6年间,广播喇叭由312.9万只下降到126.8万只。喇叭的入户率由197
6年的74.3%下降到1982年的27.7%。急剧下降的原因:
(1)在有线广播建设中只求数量忽视质量的偏向,使架起的广播线路不能持久,甚至大
面积瘫痪,安装的广播喇叭声音小,听不到广播。(2)过去城镇和部分农村利用低压电力线
传送广播,在整顿中电业部门强调安全供电,不准再用这部分线路传送广播。(3)全省部分
地区连年遭受自然灾害,线路成片的被冲垮,一时难以恢复。(4)由于电视、无线广播的发
展,有些基层领导认为有线广播过时了,热衷于办电视,重无线、轻有线,削弱了有线广播
,放松了对有线广播的领导和管理。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根据1978年中央广播事业局提出的《整顿、巩固、提
高农村有线广播网的几点意见》的要求,黑龙江省广播事业局再次提出网路建设标准:广播
线路要做到“七要六不靠”,用户收听设备要做到“三要四有”。具体内容是:“七要”:
线杆要正、线条要紧、接头要焊、下线要绝缘、三级要匹配、线间变压器要装箱、村前村后
要有保安器。“六不靠”:广播线不靠线(指其他线路)、不靠树、不靠铁、不靠房、不靠
木、不靠土。“三要”:引入线要用绝缘导线、室内布线要横平竖直、地线要深埋一米。“
四有”:有喇叭箱、有拉线开关、有避雷器、有限流电阻。1981年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转了
《黑龙江省有线广播管理办法(试行)》,对全省有线广播机构、编制、人员、经费、宣传
、管理等都作了规定,并作为1981年的省政府2号文件下发,对有线广播工作起到了很大的推
动作用。到1983年,通过各级广播部门的艰苦工作,控制了广播喇叭入户率下降的局面,并
逐步有所回升。
1983年4月,全国第十一次广播电视工作会议传达了中共中央书记处对广播电视工作的重
要指示。接着,中共中央发布[1983]37号文件,指出农村有线广播是县委、县政府向农民
进行宣传教育的强有力的工具;当前任务是整顿、提高和发展。广播电视部为落实中共中央
37号文件,于1984年4月召开《全国农村广播工作会议》,提出了新的建设方针:建立以县广
播站为中心,以乡镇广播站为基础,以专线传输为主,并与多种传输手段相结合,连接村村
、户户的质量高、效能好的农村有线广播网。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37号文件和全国广播工作会议精神,黑龙江省广播电视厅(原黑龙
江省广播事业局,1983年4月改为此名)于1984年5月,在肇东县召开了全省农村有线广播工
作会议。提出发展农村广播网的任务是:“在今后一个时期内,要把农村有线广播工作的重
点转移到大力进行基层广播网路建设上来”。“在三、五年内,达到乡乡、村村、户户、人
人都能听到广播、听好广播”。在网路建设上强调必须保证高质量,按标准建设。会后,各
级广播部门开展了农村有线广播的整顿、提高工作。经过1年6个月的努力,取得了很好的成
绩。1985年末统计,各县(市)除均有广播台(站)外,有1076个乡、镇广播站,占全省乡
、镇总数的93%;村广播室为9502个,占村总数的65%;村通播率78.9%;广播喇叭为237万只
,入户率占总农户的62%;音响率达91.9%。已有47个县(市)建成1.2万多公里的县至乡的
广播专用线,占县(市)总数的70%;乡以下专用线达7万多公里,其中更新改造水泥杆线路
1万多公里。更换了广播喇叭,有66%改为动圈喇叭,收听质量有显著提高。有14个县(市)
往部分乡、镇架专线较困难,县(市)广播电台(站)设立了小功率调频发射机,为乡镇传
送节目,成为有线传输与无线传输相结合的广播网。全省出现了一批达到部颁《农村有线广
播技术标准》的县(市)和乡(镇)广播站。全省广播喇叭入户率由1982年的占全国第20位
,提高到1985年的第7位。双城、汤原、集贤、桦南、密山、饶河、绥芬河等县(市)的喇叭
入户率达90%以上。
在有线广播网建设过程中,有的县远见卓识,高标准建设县到公社(乡)的广播专线,
达到双向传输,可以对讲。县里领导及各部门经常利用广播专线召开广播对讲大会,实行一
线多用,为巩固广播专线创造了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