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建党初的革命活动
第一篇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大活动
第一章 反帝反封建军阀斗争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1919年国内“五四”运动爆发,都在黑龙江地区引起强
烈反响。之后,马克思列宁主义开始在黑龙江地区传播。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同年末,“五四”运动青年领袖、中共党员马骏(今黑龙
江省宁安县人)由天津来哈尔滨,在东华学校(哈尔滨市第二中学前身)执教。他在校长邓
洁民(马在天津南开学校同学)的支持下,通过在校授课,组织演讲会、辩论会向学生宣传
反帝反封建军阀、救国救民的革命道理。这一年,由美国发起的讨论太平洋及远东问题会议
(华盛顿会议)召开。会议期间美国提出“各国在华机会均等”、“门户开放”的侵略原则
。消息传到黑龙江地区,各地群情激愤。哈尔滨进步青年韩铁声(韩迭声、韩庆昌)在马骏
的启发和指导下与王精一、张树屏、袁世庵等7人,效仿天津等地经验,于1922年2月2日组织
起“哈尔滨救国唤醒团”。其宗旨是唤醒同胞,群策群力,反对日本向北京政府袁世凯提出
的“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反对日本侵占青岛,反对国际共管中东铁路。2月6日,华盛顿
会议闭会当日,确认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的“九国公约”签订。2月
8日由哈尔滨救国唤醒团发起,市内各界群众于午后3时在道外商务总会门前召开反对列强讲
演大会,出席者600多人。王精一、张树屏等发表演说,要求取消“二十一条”,反对国际共
管中东铁路,并致电天津救国团采取一致行动。会后,举行示威游行,途中许多市民陆续加
入,参加者达1万多人。他们手持书有“匡救鲁案”、“取消二十一条”、“还我青岛”、“
反对共管中东路”等口号的小旗,散发“警告同胞”传单,在街上进行“激越的演说,颇极
一时之盛”。10日,由救国唤醒团等20余团体发起,在道外滨江公园召开市民大会,与会群
众2万多人,抗议帝国主义列强在华盛顿签订的分割中国的“九国公约”。会后,冒雪到日本
驻哈尔滨领事馆举行示威游行。群众高呼:“反对共管中东路”、“还我青岛”、“取消二
十一条”等口号,呼声远震数里。不久,哈尔滨工、商、学、医各界也纷纷成立起救国唤醒
团。
为进一步唤起民众,警醒国民,韩铁声等人决定创办报纸,建立宣传阵地。经韩铁声具
名申请,官厅备案后,1923年2月21日,《哈尔滨晨光》(简称晨光报)在道外北十四道街正
式创刊发行。3月,中共北京区委(兼地委)书记李大钊派负责北方铁路工会工作的共产党员
陈为人(陈涛)和京汉铁路总工会秘书、共产党员李震瀛(骆森)到哈尔滨开辟建党建团工
作。他们到哈市后,很快与晨光报主办人韩铁声取得联系,进入晨光报社。以后,陈为人、
李震瀛即以记者身份广泛与文化团体、知识界人士接触,传播革命思想。同年6月末,陈为人
出席党的第三次代表大会归来后,晨光报突出了国内新闻和本埠新闻的报道,并常配有短评
,以增强报道的针对性。在党的“三大”通过的《劳动运动议决案》中指出:“哈尔滨方面
的劳动运动更宜作与苏俄工人联合之宣传,现时反对苏俄之趋向亟宜纠正。”陈为人、李震
瀛贯彻党中央这一指示精神,在同年7月8日晨光报发表的《忠告国民对俄外交后援会同人》
短评中指出:“中俄的关系和中日关系不同,危害我们的在此(日),不在彼(俄)”。文
章还指出,企图与苏俄作经济绝交“是最不聪明的办法”,“是自置于炉火之上了”。同年
7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哈尔滨支部建立。
1923年10月,中共北京区委派共产党员陈作霖(陈晦生)来哈尔滨工作。陈为人、李震
瀛、陈作霖三人组成中国共产党哈尔滨组。从此,东北地区第一个共产党组织正式诞生。中
共哈尔滨组成立后,晨光报成为党的宣传阵地。由于陈为人、李震瀛等努力工作,晨光报发
行量剧增。后来,因报社内部矛盾,陈为人、李震瀛、韩铁声被迫于12月初退出晨光报社。
陈为人、李震瀛在利用晨光报开展工作时,就与韩铁声商量决定创办一个通讯社,以扩
大革命宣传。1923年9月16日由韩铁声具名呈报,当局核准,哈尔滨通讯社在道里中国十四道
街(现西十四道街)正式成立。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哈尔滨创办的第一家通讯社。陈为人、
李震瀛分别担任编辑主任、新闻主任。社长由韩铁声担任。《哈尔滨通讯社简章》称:“本
社以宣传消息,介绍文化,拥护舆论,编纂各项统计调查为宗旨”。陈为人、李震瀛还以该
社记者身份,深入社会从事革命宣传活动。通讯社在国内外聘请数名特约通讯员,广泛收集
新闻。该社还与东三省无线电台哈尔滨分台建立合作关系。电台收到的英、俄文新闻稿件,
由陈为人、李震瀛译出,再作加工修改后,供给各报刊使用。电台的稿件亦由通讯社供给。
同年10月10日,哈尔滨通讯社举行武昌起义12周年纪念会,邀请商、学、报界进步人士100多
人参加。12日,《午报》以《爱国志士同聚一堂》为题,报道了这一消息,并刊载评论。不
久,哈尔滨分台台长发现陈为人、李震瀛利用电台进行革命宣传,不再与之合作。翌年2月2
8日,“哈尔滨通讯社”停办。
为把革命宣传工作和组织发展工作结合起来,陈为人、李震瀛决定建立一个培养教育青
年的场所。1923年10月,由韩铁声呈报立案,在道里外国二道街7号(现中医街)办起“东三
省哈尔滨青年学院”,临时办事处设在道里斜纹街4号。《哈尔滨青年学院院章》总纲中称,
“本院以研究学术,交换知识,宣传文化,改善社会为宗旨”。“本院学员不分男女、国籍
,以人品端洁者为合格”。青年学院设政治经济组、文学组、哲学组、社会学组、实业组。
学院创办后,许多进步青年前来学习。陈为人、李震瀛亲自到校授课,其他党团员也常到校
讲课,向青年传授文化知识,宣传革命道理,进行革命教育,帮助青年提高觉悟。后因参加
学习的人数日见增加,引起当局注意。反动当局指派一些警察以参加学习为名,进行暗中监
视,致使许多学员心感不安。“哈尔滨青年学院”在当局的破坏下,于1924年9月停办。
1923年10月,党团中央发出通告,要求各地党团组织要创设并利用平民学校开展革命活
动。哈尔滨党团组织决定由社会主义青年团员李铁钧负责平民教育工作。之后,李铁钧进入
哈尔滨基督教青年会任干事,并以青年会名义创办起15所平民小学,在甲种商业学校设平民
夜校两个班,学员多半为工人,所授课程有公民常识、国文、珠算等。1924年,在全国平民
教育热潮的影响下,哈尔滨教育界人士发起成立平民教育促进会。5月29日,平民教育促进会
在广益中学举行开学式。李铁钧在会上作了《平民教育与平民关系》的演讲,受到欢迎。6月
8日,平民教育促进会在滨江公园召开宣传演讲会。此时,李铁钧公开职业为广益中学教员,
继续负责平民学校工作。在他的组织下,广益中学也开办了平民夜校,设两个班,共80多人
参加学习。李铁钧在校主讲公民常识课,“课内课外亦常宣传主义”。学员多数为青年工人
及商业学徒工。党团组织通过开展平民教育,利用平民夜校,一方面组织学员学习文化知识
,一方面向他们宣传革命思想,收到很好效果。
1925年夏,中共哈尔滨组改为哈尔滨支部。8月15日,中共哈尔滨支部通过已由团员转为
党员的李铁钧向当局申请立案,创刊《东北早报》。社址在哈尔滨道里中国十四道街。主要
办报人有:中共党员张晋(张昭德)、陈晦生。9月以后,中共党员任国桢任编辑。该报以“
开导民智,增进文化”为宗旨申办,实际是中共党组织在黑龙江地区创办的第一家公开发行
的报纸,政治倾向性十分鲜明。9月23日,该报第三版刊载《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为开除开滦
五矿工友被捕情事通电》,呼吁反对英国镇压开滦矿工的罪行,支援工人罢工斗争。24日,
报纸抄录“照登”了《南京学联为汇文女学学生离校事情发表宣言》,揭露该校美国女校长
和牧师开除参加“五卅”运动的16名学生的罪行,提出要“收回教育权、打倒帝国主义”。
12月,因该报连续登载郭松龄反奉消息,引起当局注意。月底,任国桢、陈晦生等人被捕,
《东北早报》被迫停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