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开辟抗日游击根据地

  1933年以前,满洲省委及下属党组织在中央“北方会议”精神的影响下, 对建立抗日游击根据地尚缺乏明确认识。“一·二六指示信”传达以后,对在农 村建立游击区,开辟游击根据地的问题才逐步重视起来。1933年8月13日, 满洲省委在工作决议中指出,要在盘石、汤原、吉东和哈尔滨近郊开辟“四大 中心赤色游击区”,使之“成为团结和吸收一切反日力量和哗变队伍的中心领 导力量”。1934年2月22日,党中央《给满洲省委的指示信》中,表示同意 满洲省委这一工作部署,并指出“满洲党必须把建立和扩大革命政权与革命根 据地的任务提到实际的工作日程上来”,批评了满洲省委存在的轻视建立抗日 根据地的观念。从此,满洲省委和各级党组织不断加强开辟创建游击根据地的 工作,陆续建立了哈东等5个游击根据地。
    一、哈东游击根据地
    1933年末,赵尚志领导的珠河反日游击队在中东路珠河段道南建立了以 三股流根据地为中心的道南游击区。1934年春,游击队向中东路道北伸展, 又建立起珠河县侯林乡、秋皮囤、黑龙宫以及宾县第三区游击根据地。游击区 扩展到珠河、宾县、延寿县一带。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建立后,哈东游击 区扩展至双城、五常、阿城、方正与珠河边界地区。到1935年初,东北人民 革命军第三军成立时,已形成了东西200里、南北近350里的中东路道南道北 两大片游击区。以后,游击区扩展至苇河、方正、依兰、勃利县,直至牡丹江 沿岸。
    在游击区内建有第三军各部队活动的根据地。在游击根据地普遍建有农民 委员会(简称农委会)、反日会、妇女会、儿童团等组织。农委会一般设生产 部、侦察交通部、自卫部、肃反部和妇女部等机构。农委会的任务是组织自卫 武装保卫根据地,拥军优属,为部队筹集粮食和捐款,起抗日政权作用。至 1934年9月,仅道南根据地就建有23个农委会。反日会更为普遍,仅珠河县 反日会员就有5 000多人。
    游击根据地内建有各级党组织,在珠河中心县委领导下,成立有若干村党 支部。1935年在道北设有区委,还建有延方工作委员会和通河特支。共有党 员300多人。根据中共满洲省委关于在游击区建立革命政权机关的指示,1935 年冬,中共珠河中心县委在三股流、半截河一带召集群众大会,成立珠河县人 民革命政府,吴景才被推选为县政府主席。1936年春发布了“大中华民国珠 河县革命政府布告”,号召广大群众积极参加抗日活动,发挥各种抗日群众组 织和反日武装作用。
    在人民革命政府和农民委员会领导下,游击根据地普遍组织起农民自卫队 和青年义勇军、模范队等地方武装。任务是保卫地方,为人民革命军输送兵 员,配合人民革命军作战。据不完全统计。至1934年末,哈东游击根据地有 农民自卫队员约5 000人。道北侯林乡农民自卫队120人,以步枪、洋炮、红 缨枪为武器,战斗力较强,能抵抗小股敌军或土匪的侵入。道南根据地农民武 装约2/3被选拔到人民革命军第三军部队,成为部队的骨干。
    游击根据地内建有为人民革命军服务的简易兵工厂、被服厂、印刷厂、后 方医院。珠河根据地还建有革命小学、贫民学校,招收贫苦农民子弟入学。 1935年,曾发行《哈东人民革命报》。在游击根据地内还取消了一切日伪设置 的苛捐杂税。政府和农委会统一征收地亩捐。地亩捐采取统一累进税办法征 收,20响以下土地者不缴纳。根据地内人民生活安定,群众称抗日根据地为 “红地盘”。
    哈东游击根据地在1935年夏遭到一次大破坏。自7月20日起,敌人纠集 宾县、五常、双城、阿城、珠河、延寿六县日伪军的兵力,在中东路珠河段道 南、道北抗日游击根据地追击、堵截抗日部队,焚烧山里房屋,强迫群众归屯 并户,游击根据地被破坏惨重。据同年8月11日珠河中心县委向满洲省委报 告说:“敌人这次对我路南游击区所采取的焚烧政策的规模是很大的。敌人铁 蹄所到之处,一片烟云火海。我路南游击区除离铁道线10余里地之地方未被 焚烧外,几乎2/3以上的地区已成一片焦土”。中共珠河县委一度转移到大泥 河北十三堡密林中。由于第三军司令部认真执行在坚持旧游击区的同时,派出 主力部队向北发展,开辟新区,突破敌人“讨伐”,使抗日游击区向下江(松 花江下游)一带扩展。
    二、密勃依方游击根据地
    密山、勃利、依兰、方正县是抗日同盟军第四军的活动区域。1933年10 月,满洲省委吉东局将密山区委改建为密山县委,下辖东区区委、西区区委和 勃利区委。同年秋,救国游击军在密山县南部穆棱河沿岸山区建立游击根据 地。1934年3月密山游击队成立时,在密山县哈达河沟里建立起根据地。抗 日同盟军第四军建立后,游击区扩展至穆棱河两岸地区,并在哈达河建立起密 山县反日总会,下辖柞木台子、西大林子、县城东门外、白泡子分会。1934 年冬,因敌军“讨伐”,密山县哈达河根据地被敌人破坏,第四军主力向勃利 县转移,开辟新的游击区。在中共勃利区委领导和第四军配合下建立了勃利县 抗日总会,该总会于1935年春,编印有《勃利先锋报》。第四军在密山、勃 利、穆棱三县沿山地一带与敌人进行武装斗争中,积极配合三县地方党组织发 动群众,建立起47个反日会,发展反日会员300多人。1935年夏,第四军的 活动区域又向依兰、方正县扩展,在方正县大罗勒密地区建立游击根据地,在 群众中组织了反日会、妇女会、儿童团等抗日组织。此后,第四军以此为中 心,在依兰、方正、勃利县一带广泛开展游击活动。
    在方正县大罗勒密,第四军军长李延禄通过关系与镇上的爱国商人、育方 木材公司经理张景隆建立了联系,委托他代办军需物资。1935年下半年,他 先后为第四军购置衣服300套、胶鞋300双,还有油印机、纸张等日伪严格控 制的物资。在张经理等人帮助下,第四军在大罗勒密镇上开设了一家小药房、 一家邮政代办所,成为第四军军部与外界联系的联络站。第四军宣传部经常把 抗日斗争的胜利消息,制成标语传单等各种抗日宣传品,通过邮政代办所及时 散发到密山、勃利、依兰、方正县集镇街头和群众手中。游击根据地的建立, 也为第四军开辟了一个较稳定的经济来源。第四军自救国游击军时期以来,部 队经济来源均靠作战向敌人夺取和没收汉奸资产。随着敌人殖民统治的加强, 加之部队弹药匮乏,这种来源越加困难。1935年初,第四军三团攻克日本人 在勃利县办的“清水组合”木场后,在青山沟一带木场开始征收爱国木业捐, 进山运木材车马也按车纳税,由三团负责保护伐木工人和车马安全。后来这一 办法在第四军各部普遍采用,收税办法也发展到收子弹、粮食等多种实物税, 称之为“救国捐”。同年夏,李延禄率军部来到大罗勒密后,也在这一带实行 了“救国捐”制度。这些措施的实行使部队经济情况大为好转,也减轻了游击 根据地群众的负担,受到了群众拥护。
    三、绥宁游击根据地
    1934年春夏期间,绥宁反日同盟军和宁安游击队分别在宁安县东南山区、 西南山区及镜泊湖一带建立了游击根据地。1965年2月,绥宁反日同盟军改 编为东北反日联合军第五军后,又使老游击区向穆棱、勃利、密山、敦化县和 长图路一带延伸,开辟了以额穆县为中心的新游击区和穆棱、勃利、密山县边 界地带的新游击区。新老游击区统称绥宁游击根据地。
    在宁安县老游击区——东南山区的八道河子曾建立了农民委员会,在其它 各地建立起反日会。宁安县东南山区和西南山区(即二、三区)和牡丹江江西 等地建立了十几个反日会分会,共有500多名会员。1935年,宁安县委又将 反日会普遍改为抗日救国会,发展了3万以上的会员。该县东京城区有70% 以上的居民加入了抗日救国会。农民委员会和抗日救国会执行着抗日政权的职 权。宁安县各地抗日救国会普遍设有交通部门,负责代部队传递信件,报告敌 情;侦察部门负责搜集日伪军队动向;“杀狗部”担负调查、逮捕汉奸、特务 等任务。
    反日会与抗日救国会协助各抗日部队筹款、筹粮或代为筹办、购买物资、 枪械子弹等,同时收容负伤患病的指战员,秘密地给以护理与治疗。在抗日民 族统一战线政策下,不少被迫担任伪甲长、牌长者也参加了反日会。他们一面 应付敌人,一面为抗日武装递送情报、筹集给养。东京城内和郊区22个甲长, 有19个甲长从事过抗日工作,因此有的被日伪逮捕、有的被杀害。
    在绥宁游击根据地内建立了地方武装。其中宁安县东南山区八道河子自卫 队较为著名,它是绥宁反日同盟军组成部分之一。八道河子自卫队作战勇敢坚 决,对于保卫反日同盟军的东南山根据地,曾作出重大贡献。宁安县委除在游 击根据地积极发展群众组织外,还十分注重党团基层组织建设,在八道河子和 三区都建有党支部,发展党员50多人。全县建有团支部10个。
    四、汤原游击根据地
    1934年8月,汤原游击总队建立后,开辟了汤原县格金河、黑金河及太 平川中部、北部地区游击根据地,并不断向汤原西部亮子河、汤旺河、大叶 沟、佛爷砬子、吉兴沟及富锦县安邦河一带扩展。在中共汤原中心县委领导 下,游击根据地内建立了抗日救国会等群众组织,抗日救国会下设宣传部、肃 反部、青年部、妇女部、儿童部、互济部和运输部等,代行抗日政权职能;并 建有群众抗日武装——青年义勇军和游击连。抗日救国会动员、组织群众积极 为游击队筹集给养、协助侦察、递送信件、筹集粮食、收治伤病员等,形成军 队保护群众、群众拥护军队的局面。
    1936年初,在中共汤原中心县委领导下和人民革命军第三军、第六军的 配合下,汤原游击根据地建设进一步得到加强。同年3、4月间,在汤原县南 三甲召开了有300多人参加的工、农、学、商代表会议,成立了下江人民政 府,选举王永昌为人民政府主席。
    为加强汤旺河沟里后方根据地的建设,第三、六军在岔巴气成立了联军办 事处。在汤旺河沟里的伊春河畔成立了东北民众反日联合军政治军事学校,赵 尚志兼任校长,张寿筏兼任教育长(后由侯启刚代理)。这所学校在伊春河畔、 乌敏河畔、翠峦河畔3个地点,连续办了3期,为北满抗联各军训练和培养了 100多名军政干部。同时还在八浪河谷建立了联军电信学校,第三军司令部派 于保合任校长兼教官。学员经过刻苦学习,比较熟练地掌握了收发报技术,为 抗日联军培养了一批专业电信人才。在汤原帽儿山建了被服厂。被服厂人员还 兼做护理伤员工作。在岔巴气还建了修械所,修理人员在设备简陋、工具落 后、材料缺乏的极端困难条件下,完成了许多修理枪械的任务。
    1936年10月,日伪当局为消灭活动在松花江下游、小兴安岭山麓的抗日 部队,向汤原游击根据地大举进攻。敌人强迫孔庆余屯、滕家屯、温家屯、二 道岗的群众焚毁房屋,并入太平川和景阳屯两个“集团部落”。随后,凡是抗 日部队经常进出的村屯都被烧光,男女老幼被迫离开家园,先后归入黄花岗、 靠山屯等八处“集团部落”。面对敌人对游击根据地的破坏,汤原中心县委和 抗联第六军领导抗日军民对敌人进行了坚决斗争。10月初,夏云杰在汤原县 石场沟召开了第六军团以上干部会议,研究决定以“避强击虚”的战术挫败敌 人的军事进攻。当时,由汤原县城出发的日伪军联合“讨伐队”正向石场沟游 击区进犯。第六军获悉后,戴鸿宾团长指挥新编第四团200多名干部战士,埋 伏在出坡的一片密林里,放过日伪军200名骑兵之后,突然截住了伪汤原县治 安队步兵连,立即发起了猛烈进攻,敌死伤20人。与此同时,第六军新编第 五团避开了日伪军“讨伐队”的进攻,在太平川、老母猪岗、景阳屯一带,配 合中共格节河区委,领导群众进行反对敌人的“集团部落”政策,建立“两面 政权”的斗争。凡是敌人设立保甲的村屯,都普遍建立了抗日救国会,会长大 部分由保甲长担任。每个一身二任的保甲长,都是表面应付敌人,暗地支持抗 日部队。同年秋,夏云杰率第六军一部避开了汤原日伪军“讨伐队”的进攻锋 芒,到桦川、依兰两县开辟新区,保存了实力,发展了队伍。初冬,夏云杰又 率队返回汤原游击根据地。汤原游击根据地的存在,有力地推动了松花江下游 地区抗日运动的发展,这一根据地一直坚持到1938年。
    五、虎饶游击根据地
    1934年夏,饶河游击队在中共饶河中心县委领导下,建起以暴马顶子为 中心,方圆80华里的游击根据地。在游击根据地建立了反日总会和农民委员 会,饶河反日总会有17个分会,会员发展到600多人;虎林县有反日会员 160人。反日会和农民委员会在饶河中心县委领导下,执行抗日政权职能。同 时,青年救国会、妇女联合会也在各地发展起来。党组织在反日会和青年群众 组织中选拔战士输送到游击队和人民革命军中去,使部队战斗力不断增强,并 密切了与群众的关系。这些群众组织动员广大群众想办法购买棉花、布匹,为 军队缝制军服;为军队运送粮食,传递信件情报,医治伤员。
    1934年11月,敌人开始大“讨伐”。日伪军以暴马顶子为目标,分兵几 路,企图摧毁游击根据地。由于寡不敌众,游击根据地暴马顶子被敌人占领。 1935年1月15日,敌人从佳木斯等地调来800多名日军精锐步兵和骑兵继续 “讨伐”。游击队及时得到敌人调动兵力的情报,采取了相应措施。游击队大队 长李学福和参谋长崔石泉把分散作战的游击队集中到大旺砬子一带,在敌人必 经之路上选择有利地势进行埋伏。同时,派几十名滑雪队员,选择地形险峻、 积雪较深、不易被敌人发现的地方设下埋伏,准备奇袭。1月29日,敌人前 来进犯,游击队派几名队员边打边退,诱敌深入。当敌人进入埋伏圈内时,游 击队在李学福和崔石泉的指挥下,发起了猛烈攻击,毙伤敌人百余人。大旺砬 子伏击战结束后,于2月10日,李学福乘胜率队夜袭暴马顶子,经3个小时 的肉搏战,击毙伪连长以下10多人,其余伪军全部被缴械,并缴获很多军用 物资,收复了以暴马顶子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
    从1935年春起,饶河游击队把游击活动从山里推向山外,推向完达山南 麓平原,推向虎林,进一步扩展了游击根据地。
    至1935年末,虎饶游击根据地党组织也有很大发展。饶河中心县委在饶 河地区除部队党缉织外共有12个支部,党员160人。在虎林县有1个区委, 在抚远县有党的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