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理发店

  1949年前后,黑龙江地区仅有少数县城消费(职工)合作社开办理发店,为城乡居民提供 理发服务。据黑龙江省联合社1952年在41个县统计,全省共有理发店19个,占41个县(旗)城 的46%。1953年,贯彻集中力量搞好供销工作的精神,理发业收缩较大,网点减缩60%以上。 农村成为理发业的空白点,存在理发难的问题。每年春节前,留发的农村男青年均赶到集镇 或县城理发。
    1956年,在农村私商社会主义改造中,通过合作社道路,将集镇的私营个体理发店纳入 供销合作社的服务业网点,其中一部分直接“升级过渡”为供销合作社理发店,一部分组成 合作理发店,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在业务经营上由供销合作社领导和管理。
    1958年,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男青年留发的人越来越多,需要理发的人员也 日益增多。海伦县海北、呼兰县康金、阿城县玉泉、绥化县四方台、桦川县悦来、龙江县景 星等集镇供销合作社,从组织安排农村人民经济生活出发,相继开办规模甚小的理发店,从 业人员1~3人,除维持其开支外,略有结余,用以维修设备和更新工具。至此,基本形成供 销合作社理发业的服务体系。但由于理发业忙闲不均,许多理发店在农忙季节,均开展串屯 串户流动服务,有的深入田间地头理发。经营方式灵活多样,农民可用鲜蛋、废旧物资理发, 方便群众,深受欢迎。
    进入70年代,随着市场商品供应形势的逐步好转,许多社队购置了理发工具,采取能者 为师,互教互学办法,农民自己相互义务理发。供销合作社理发店经营萎缩,难以维持生计。 为此,不少基层供销合作社抽调理发员下乡送货,支援农业,有的组织理发员兼收废旧物资, 使一些理发店长期处于半开半关的低靡状态。
    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以后,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 农村男女青年冲破过去的重重束缚,开始注重穿着打扮,理(烫)发日益增多,使供销合作社 的理发业有了转机,业务经营逐渐活跃。到1978年末,全省供销合作社117个理发店的营业额 达31.3万元,从业人员405人,实现利润1.2万元。泰来县供销合作社根据农村青年妇女逢年 过节、结婚办喜事赶往城镇烫发、烫刘海儿、烫辫稍的新变化,通过请师带徒,流动办班, 现场操作,就地指导等办法,培训理发员学习掌握烫发技术,在全省供销合作社系统率先组 织9个理发店开展烫发业务,从1980年起至1981年,为8 000多名农村青年妇女烫了发,深受 广大农村青年妇女欢迎。省供销合作社抓住机遇,及时总结推广泰来县供销合作社组织理发 店开展烫发业务,救活一个企业的经验。甘南、龙江、讷河、克山、拜泉、桦南、富裕、林 甸、依安等县供销合作社相继举办烫发专业技术培训班,使原有的理发员技术更加全面,并 培养一批新的烫发技术人员,使理发业由日益萎缩到逐步振兴。截止1985年末,全省供销合 作社理发店发展到212个,从业人员392人,年营业额28.8万元,实现利润3.3万元,除从业人 员、营业额比1978年有所减缩外,网点和利润分别增长81.2%和1.7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