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修理业

  1946~1949年,在合作社建立初期,不少合作社均附设有木铺(或大车铺)、小铁(烘)炉、 黑白薄铁铺,开展修理业务,为农民修理大车铁活、车辕、车棚、车脚及铆焊黑白薄铁制品 等。50年代初,推广新式畜力农具以后,扩展到无偿修理铲机、播种机和帮助农民更换零配 件等。但均未形成独立的修理业体系。
    1956年,部分集镇供销合作社通过对农村私商的社会主义改造,单独设立综合修理服务 部(组),统一安排私营个体修理技术人员,开展修理黑白薄铁制品、锁头、闹钟、手电筒、 家用器皿等。部分供销合作社增加无偿检修农药械、农具等服务项目。
    1959~1961年,在三年经济困难期间,许多供销合作社按照全面组织安排农村人民经济 生活的要求,相继开办缝纫部(组),开展以棉服、鞋、帽为主的修、配、补活动,为农民群 众翻新补旧。对旧服装以大改小,以长改短,以肥改瘦,并从部队、工矿企业收购一部分旧 劳动服、旧军装、大头鞋、手套等,经过修补、翻新供给贫困农民,受到群众欢迎。此后, 随着晶体管收音机、钟表、自行车等商品对农村投放量的日益增多,有些集镇和较大的供销 合作社随之增设钟表、晶体管收音机、自行车修理部,开展钟表、晶体管收音机、自行车等 修理业务。至此,全省供销合作社于60年代中期初步形成修理业服务体系。但网点较少,发 展缓慢,修理服务面较窄,经济效益甚微。
    70年代中期,海伦、肇东县供销合作社按照以卖代修、综合服务的精神,率先开办胶粘 胶补修理部,由胶粘胶补铁木农具、喷雾器、拖拉机零部件和抗旱使用的大水口袋,逐步扩 展到木、铁、铜、铝、瓷、塑料、水泥制品、玻璃制品等,方便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 节省社队费用和农民支出。省供销合作社推广这一经验后,大部分供销合作社办起胶粘胶补 修理部,普遍开展胶粘胶补农机具、家具用具活动。1975~1978年,全省县以下供销合作社 已建7 000多个胶粘胶补修理部(组),胶粘胶补农具、家具和用具近100万件,为社队和农民 节省费用开支200万元左右,群众称赞说:“胶粘胶补真正好,见效快花钱少,死物变活物, 废品变成宝,生产生活离不了。”
    1978年以后,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供销合作社的修理业得到 进一步发展,逐步扩展到修理电视机、收录机、洗衣机等。省供销学校专门开设家用电器技 工班,培养100多名中等专业技术人材。甘南、海伦、绥化等县供销合作社相继举办家用电器、 钟表修理培训班,采取以师带徒,现场指导,就地检修的办法,传授维修技术,培养一批修 理技术人员,为开展供销合作社的修理业务打下坚实的基础。桦南县土龙供销合作社综合修 理部,在开展胶修的基础上,扩展到修理晶体管收音机、自行车、手电筒、自来水笔、锁头、 自行车等20多项,1979~1980年,为农民修复晶体管收音机1 650台,并将供销合作社库存残 坏的120台晶体管收音机修复售出,避免了经济损失。方正县宝兴供销合作社修理部还急农民 之所急,开展了小型拖拉机修理业务,年修量近100台,并按照农民的要求,对小型拖拉机进 行改装,变一用为多用。到1985年,全省供销合作(联合)社的修理业已发展到231个,从业人 员增加到451人,年营业额达45.6万元,实现利润6.3万元,比1980年分别增长6.9倍、4.8倍、 4.2倍和6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