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商品储存与养护

  合作(供销)社的商品储存与养护工作,是随着购销业务的发展而逐步开展和完善的。进 入70年代以后,开始向规范化、科学管理方向发展。
    一、库存管理
    合作社建立初期。由于资金少,周转快,商品库存不多,大部分基层合作社是营业室与 仓库合一,没有统一的商品库存管理制度。随着服务范围的拓宽,购销业务的扩大,资金的 增多,库存商品随之增加,原有的营业室兼仓库的经营条件远不适应购销业务的发展需要。 不少合作化商品乱堆乱放,经常出现串品种、卖错价格等问题。1950年黑龙江省合作社各项 损失2 270万元,其中因商品保管不当而造成的损耗减量达1 430万元,占商品损失总额的62.9%。
    1951年以后,黑龙江、松江两省合作社相继开展财产清理、清帐查库、核定资金、推行 “四项定率”、建立责任制(基层合作社执行分工包干责任制),使商品库存管理得到一定改 善。但有部分合作社在建设仓库,扩大营业面积的情况下,盲目扩大经营,致使库存商品过 大,冷背残次商品过多,影响资金的商品周转。1954年末,全省基层供销合作社的资金周转 仅5.66次,比1953年减少2.19次。
    1955年前3季度,全省供销合作社的商品库存增长速度超过零售额的增长速度,冷背残次 商品约占库存额的15%,由此导致资金周转缓慢,积累逐渐减少。据二季度统计,基层供销合 作社资金周转1.32次,供应利润率1.4%,比1954年同期分别下降0.05次和0.7%。为了改变这 种状况,搞活购销业务,促进商品库存管理的改善,省供销合作社根据全国供销合作总社《 关于基层供销合作社试行商品储备定额制度的紧急通知》,通过绥化县长发区东北二村供销 合作社试点,于同年9月下发《全省基层供销合作社试行商品储备定额初步方案》,区分不同 地区、不同情况,按照“要求不应过高,品种不易过多过细,定额宜宽不宜严的精神,对食 盐、面碱、棉布、格线、背心、袜子、毛巾、衬衣裤、胶鞋、火柴、肥皂、食糖、卷烟、白 酒、糕点、机制纸、煤油、玻璃等18种季节性变化较小的商品,确定年均储备定额指标;实 行商品划区存放,定位定量定序管理;建立定期民主检查分析库存制度,对保证农民群众生 产、生活需要,加强进货与库存储备的计划性,减少商品积压,防止商品脱销断档,加速商 品及资金周转,改善企业经营管理,起了重要作用。
    1958年以后,在“大购大销”、“生产什么,收购什么,生产多少,收购多少”的错误 口号影响下,商品储备定额遭到破坏,库存商品严重失控。有些较大的供销合作社相继建立 大库(亦称四级性质批发,下同),统一组织进货,购进大量质次价高不适销商品,加上商品 分拨中转不及时,组织调剂不够,致使商品库存大量增加,产生“四多四少”现象:即不合 理占压商品增多,可周转商品减少;不适销商品增多,适销商品减少;商品总额增加,经营 品种减少;农业生产资料增多,生活资料减少。这些现象影响了商品和资金周转,损失浪费 惊人。1961年6月末,全省基层供销合作社商品库存高达13.8亿元,比全年商品销额增大1.7 倍,其中能销售的商品只有8亿元,没有使用价值基本报废的商品2.5亿元,不配套、残损、 无头帐目的商品3.3亿元,分别占商品库存额的58%、18.1%和23.9%。供销合作社体制恢复后, 在清理仓库、清理资金、清理财产的基础上,恢复商品库存定额,实行交款补货,检查分析 库存,贯彻仓库管理条例,改善仓库保管条件,提高堆码技术,增加仓容量,使供销合作社 的商品库存管理有了一定提高。
    1963年,全省基层供销合作社普遍推行必备商品目录和库存商品定额,核定基层供销合 作社综合门市部经营800~1 300种商品,库存额2.5~5万元;供销部经营550~700种,库存 额0.8~1.5万元;大库只储备生产、生活必需品,一般在300~400种,其中好、少、新商品 不留库存。各部和大库每月末均按必备商品目录与盘点表逐品种对照,执行余缺报告制度, 防止了商品积压和脱销。为了减少流转环节,加速商品和资金周转,砍掉基层供销合作社大 库513个,占应砍大库的80%,并采取汇货、摆摊出售、加工改制等办法,积极处理库存积压 商品1 000多万元。
    1964年,全省供销合作社推行哈尔滨市土产站沟沿仓库商品堆码“五五化”的经验做法, 即每5个(件)为1组摆放,每个货位摆5组,每5个货位为1行,每5行为1单元,商品上下左右五 五相对,堆码有序,过目知数,不仅加快商品出入库时间,便于盘点,减少商品损失,而且 促进商品养护科学化,笨重劳动半机械化和仓库环境整洁化,使仓库的库容、库貌有了很大 改观,基本上扭转了仓库工作长期存在的商品堆放乱,出入库和盘点慢,家底不清的局面。
    “文化大革命”期间,商品库存管理制度被当作“管、卡、压”,受到批判。各级供销 合作社领导心存余悸,怕以“目”代“纲”,不敢抓商品库存管理,不敢坚持执行合理的规 章制度,不敢严把进货口子,造成进“堆货”、“人情货”,硬性搭配冷背商品,增大商品 库存,加上强调为国家多作贡献,没有及时处理库存有问题商品,致使有问题商品越积越多, 资金占压过大,周转不灵。1978年,省供销合作社下决心对全省供销合作社多年商品库存进 行总清理,自上而下开展清产核资活动,共清理出有问题商品1.5亿元。到1980年,3年处理 有问题商品8 000余万元,经济损失2 131万元,占处理有问题商品的26.6%,尚有7 000万元 有问题商品待处理。为改变这种严重状况,省供销合作社在全省供销合作社改善企业经营管 理座谈会上确定,合理调整库存商品结构和资金占用结构,全面推行商品资金定额管理,制 订和印发商品购进、运输、验收、保管、盘点、有问题商品处理等10项经济责任制,使供销 合作社的商品库存管理得到一定加强。
    1981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贯彻实施,农村市场发生急剧变化。一是多种经济成 分经商,市场竞争激烈,供销社独家经营的局面被打破。二是商品货源大量增加,市场供应 形势越来越好。三是商品更新换代加快,农民群众对商品的选择性越来越强。有些供销合作 社对这种新的形势认识迟,转得慢,跟得不紧,仍习惯于按老经验、老办法、老规矩办事, 盲目经营,抢快货(搭配滞销商品),进“堆货”,出现了库存有问题商品年年处理年年增加 的恶性循环,帐货不符,库存不实比较普遍。1982年,全省供销合作社结合企业整顿,开展 清商品、清资金、清财产,查违犯财经纪律和贪污盗窃活动(简称“三清、一查”)。根据清 查暴露出来的问题和漏洞,有针对性的进行制度建设。省供销合作社下发《关于清查盘点制 度的几项规定》,恢复按日盘点,领导和财会主管人员实行定岗定责,强化盘点的监察力度。 按照部(供销部)买方便、社(综合门市部)卖全的精神,调整供销部经营品种,充实农民群众 需要的必需品种,对适应性强,销售面窄,占用资金过大的中高档商品实行预约定售。推广 林甸县供销合作社经验和做法:先看销,后定进,以销定进,柜台多摆,仓库少存,库存、 台存比例2∶8;当月进,当月销,不进两月货,不压3个月商品,掌握一品一次进货量的盈亏 分界线;按日分析库存,开展一社、一部、一品、一案分析等。撤销基层供销合作社大库, 实行选货和送货制。对有问题商品采取卖(大摆大卖)、调(相互调剂)、退(向县三级站退货)、 加(加工改制)、修(修理)、代(由县贸易合作货栈代销)、削(削价处理)等办法积极处理。到 1984年,3年核销商品损失5 553万元,商品库存管理有较大改善。有些基层供销合作社的商 品库存开始转向良性循环,商品和资金周转都有所加快。同年,宁安县联合社在渤海供销合 作社试行库存商品保本期以后,牡丹江地区和全省供销合作社开始逐步推行,对缩短商品在 库时间,加速资金周转,减少商品积压,推进商品库存科学管理,起了一定作用。
    二、商品养护
    1950年以前,大部分合作(联合)社没有正式仓库。基层合作社经营的商品均在营业室内 存放;县以上联合社经营的商品主要靠露天存放。由于当时经营条件所限,管理水平较低, 人员素质不高,很少注意商品养护,商品虫咬、鼠嗑、污染、陈旧、霉烂变质时有发生,造 成一定经济损失。
    1951年以后,随着合作社购销业务的扩大,商品种类的增多,库存储备量的加大,各级 合作(联合)社均以营业室、仓库为重点,利用自己积累的资金,因陋就简地修建部分简易仓 库,改善了商品储备条件;注意商品的自然属性(即化学、物理性质),实行商品分区分类, 定位定量定序保管;改进商品堆码技术,加强通风、防晒、防潮和防火、防盗,减少了商品 损失。
    1958年初,省供销合作社下发《1957年储运工作总结与1958年工作意见》,贯彻“以防 为主”的方针,强调做好防霉、防腐、防鼠、防虫、防锈、防溶化及防火、防盗工作,确保 商品完好、安全。有些市县供销合作社在探索经验的基础上,对面碱、食油、糕点、煤油、 食糖、食盐等商品,开始试行仓耗定额,规定保管期间的损耗标准。
    1963年,省供销合作社针对基层供销合作社粮、油、盐、猪、蛋、煤等6个品种,二、三 级站铁制品、陶瓷制品、皮张、烤(晒)烟、草、碱、编(筐、土篮)、木(杆、把、条)、废(废 橡胶、废纸、废钢铁、破布)、杂(雨伞、大小笤帚、刷帚、秫秸草帽、鞭炮)等10大类商品经 营亏损的情况,将商品养护重点放在瓷、烟、碱、果(果品)、肥(化肥)、铁(铁制品)、废(废 旧物资)等大类商品的损耗减量上,分别确定运输、保管、供销环节的自然损耗标准,积极改 进包装,并通过落实责任制,执行监装监卸和押运制度,使商品综合损耗率降低0.1%,其中 化肥损耗控制在5%左右,饭碗和水果分别降低到10%以下。对易霉烂变质、锈损、挥发、渗漏 和易燃商品,本着土洋结合、学创结合的精神,按照商品的不同性能和不同的保管条件、保 管季节,制定了保养措施。按年度商品纯销售额的0.2%提取修建费(即建设基金),修建一些 简易仓棚,对防止商品虫咬、鼠嗑、风吹雨淋、日晒冷冻、污染陈旧、霉烂变质、减少损耗, 维护商品完好无损,起了一定作用。 “文化大革命”期间,在“左”的错误干扰下,供销合作社多年积累的商品养护经验作法 被撂荒,乱堆乱放再次出现,商品丢失、破坏、霉变严重。1972年,全省基层供销合作社财 产损失高达1 576万元,比1965年增长4.1倍,其中因商品缺乏养护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占1/2。
    1973年开始,通过全省供销合作社经营管理工作会议,把加强商品养护,开展技术革新 纳入日程。组织广大职工学习业务技术,熟悉商品性能,掌握一定的商品养护知识。在清产 核资工作中,放手发动职工群众,开展仓库大整顿,商品大翻身,安全大检查,积极改变库 容库貌。大力推广五常县牛家、林甸县宏伟等供销合作社的经验,发动职工自己动手,利用 小木杆、商品包装的木板、木箱,因陋就简地改造库房,实行按类定库,按品定位,离地架 式(货架)保管,使商品堆码成行,井然有序,一品一卡,过目知数,通风、防潮、防霉良好, 做好“四有”(有库存商品示意图、岗位负责人、区排号和商品养护措施)、“三化”(仓库整 洁经常化、商品堆码“五五化”、商品管理档案化)、“两无”(无霉烂变质、虫咬鼠嗑)、“ 四快”(进货快、验收快、出库快、点货快),把全省供销合作社的商品养护工作推向一个新 的阶段。
    1975年,全省供销合作社学习湖南省衡阳县渣江区供销合作社改变仓库面貌,改进商品 养护方法,仓耗率降到0.23%的经验以后,在离地架式保管的基础上,利用棉布、棉花包装的 布皮、塑料薄膜或玻璃,对架式商品进行密封,实现了架式密封保管,减少商品污染、陈旧、 锈损、溶解、挥发、日晒、潮湿,使商品养护工作逐步向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到1979 年末,全省供销合作社实现“四无”(即无大灾、无盗窃、无虫咬鼠嗑霉烂变质、无差错事故), 或接近“四无”的核算单位800多个,占1 156个核算单位的69.2%。克东县农业生产资料公司 从赶学渣江改变仓储面貌以来,除农药、化肥有少量损耗外,其余库存商品在保管环节上已 无损失。哈尔滨市果品公司顾乡库通过低温保鲜,苹果损耗仅占4.34%,比没有低温保鲜的损 耗降低7.66%,并延长储存期两个多月。
    1980年以后,供销合作社商品养护的主攻重点是:化肥防溶、防挥发;农药防失效、减 效;水果推行低温保鲜;针织品防退色、防污染;食品防变质。1983年上半年,全省供销合 作社平均每百元商品损耗比1982年同期减少0.03元,共增收40多万元。“四无仓库”达75%以 上。此后,由于对企业经营承包后的管理力度不够,商品养护工作有所削弱,在防、治方面 逐步积累起来的一些土洋结合的可行办法随之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