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概 述

  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所属101个农牧场,总面积为5.77万平方公里 (8 658.3万亩),占全省总面积1/8强。地处东经123°40’—134°40’,北纬 40°10’—50°20’之间,分布在全省48个市县,形成了独特的农垦经济区域,通 常称为黑龙江垦区。
    国营农场群分布在东西两大平原和小兴安岭区。东部为三江平原,即黑龙 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汇流的三角地带,共有53个农场。西部为松嫩平原,由松 花江、嫩江冲积而成,共有22个农场。其余26个农场分布在小兴安岭区。
    垦区拥有耕地2 924万亩,林地1 031.5万亩,牧地、草原745.3万亩,水 面275.8万亩,苇塘88.2万亩,可垦荒地1 351.6万亩。
    流经农场的河流众多,分属于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3大水系,还有大 小兴凯湖。主要河流,计有嫩江、牡丹江、呼兰河、诺敏河、挠力河等48条。
    北部有小兴安岭山脉,向东南方向伸展,北低南高。南部有长白山系的张 广才岭、老爷岭和完达山,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平均海拔高度为500—1 000米 之间。
    垦区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受西伯利亚寒流影响,冬季漫长而寒冷 干燥。夏季受海洋暖湿气流影响,短促而温热湿润。春季多大风,秋季降温急 剧,常有冻害发生。年平均气温从南至北由2.6℃减到-3.5℃。最高气温在7 月,平均气温19℃—21℃。极端最高气温34.5℃—39℃。最低气温在1月,平 均气温-15℃—-30℃,极端最低气温-48.6℃。无霜期为110—145天。稳 定通过10℃的有效积温为2 100℃—2 700℃。全年降水量为300—650毫米。 太阳辐射量为100—120千卡/平方厘米,其中6—9月为50—55千卡/平方厘 米,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相仿。农作物生长季节,日照时间长,光照强度大, 可以满足一年一熟农作物生长需要。但,年际间积温变幅大,影响作物产量。
    西部素称“黑土之乡”,土壤肥沃,黑土层厚,耕层有机质含量高。东部以草 甸土、白浆土为主。土地资源的特点是:面积大,地势平坦,土地连片,适合机械 化耕作。
    垦区盛产小麦、大豆,两大作物播种面积占总播面积的90%以上。小麦 1983年总产量最高曾达22.5亿公斤,交售14.1亿公斤。大豆享有较高的国 际声誉,1982年总产量最高曾达10亿多公斤,出口6.5亿公斤,素有“大豆之 乡”的美称。
    自然资源丰富,野生动物在山林地带有虎、熊、獐、鹿、野猪、狍子等,开发 后,虎、熊罕见,鹿被捕获驯养,繁衍发展。沼泽区有丹顶鹤、天鹅、水獭、野鸭 等。渔业资源有著名的鲑(大马哈)、鳇、鲤、大白鱼,以及“三花五罗”。森林总 蓄积量为2 000万立方米,有红松、落叶松、云杉、杨柳、榆、桦、黄菠萝、水曲 柳。野生植物有130多种可以入药,人工栽培的有人参、党参、防风、黄芪等。矿 产有煤、铁、铜、金、石油、大理石、云母、石英等,以煤为主。
    黑龙江地区的垦殖,据历史记载,可以上溯到辽、金,直至秦汉时代。初具 规模的开垦,则是清王朝以后。公元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黑龙江巡抚程 德全,以2.25万两白银,购进火犁2台,在讷漠尔河南段开荒,是官办机械垦 殖的开端。
    民国以后,移民渐增,省内专设垦殖局,大放荒地。当地军阀、钜户与江浙 财团、国外资本家趁机大片揽荒,实行雇工机械开垦,具有资本主义农场性质, 其中以绥滨县境内的“五大火犁公司”为最。1925年—1927年(民国14—16 年)五大火犁公司占有全县土地的2/5,拥有火犁数十台,开垦10万亩,约占 当时全县耕地面积的1/3。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入东北,曾于1932—1934年拟定以“开拓团”的 组织形式,“二十年内移民百万户五百万人”的计划,而其主要垦殖去向,则在 黑龙江地区内。据统计,到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实现开拓计划20%,移民 10万户,30万人,开拓团数为1 131个。“开拓”后期,为加紧掠夺,满洲拓殖会 社曾引进火犁200余台(在黑龙江地区使用有:德国制兰兹、汉诺玛克、卡特彼 勒和日本产的苦麻兹),并相继建立23个机械农场。日伪开拓之地,兴办之实 业,无不浸透中国劳动人民的血汗。查哈阳农场(甘南县境内)名叫“大烟筒”的 建筑,是当年日本开拓团总部之一,下属10多个开拓团,分布在查哈阳地区。 境内的黄蒿沟水利枢纽(现称太平湖水库),是日伪兴修的水利工程。施工期 间,役用中国劳工15万人,折磨致死的竟达5万余人。日本投降撤逃前,烧毁 房舍,砸烂机器,破坏农田,再次造成土地荒芜。
    1945年,抗战胜利,大地光复,北大荒开拓史上揭开新的一页。在党中央 “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号召下,黑龙江地区驻省机关、部队、人民团体,利 用早年弃耕的荒地,用人力畜力试办了一批小型农场。1947年,中共中央东北 局主持财经工作的李富春同志在东北行政委员会财经工作会议上,传达党中 央指示:“为迎接全国解放,组织亿万农民走集体化、机械化生产道路……在北 满创办一个粮食工厂”,主要任务是“培养干部,积累经验,示范农民。”黑龙江 地区各省先后试办一批公营机械农场,点燃了社会主义国营农场的“星星之 火”。
    从1947年—1985年的39年间,先后有14万转业军人,上万名地方干 部,5万科技人员,以及50万支边青年和城市知识青年,在党的号召下,组成 了一批批垦荒大军,高举“向荒原进军,向土地要粮”的旗帜,相继进入“北大 荒”。垦荒大军发扬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南泥湾精神,继承了人民解放军 艰苦奋斗、排除万难的光荣传统,风餐露宿,披荆斩棘,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 踏查布点,拓荒建场。垦区广大职工和干部,也因其“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革 命献身精神,被誉为“北大荒人”而扬名。
    39年来,黑龙江省国营农场的建设,经历由分散到统一,由初创到发展的 艰难历程,大体可分4个阶段:
    一、初创时期(1947—1955年)
    这一时期共建农场54个,拥有耕地336.8万亩,职工2.9万人。其中 1947—1949年创建的15个公营机械农场,是在人民解放战争正在进行的艰 难时刻建立的。如宁安、通北、赵光、平阳(查哈阳)、永安、香坊、鹤山、八一五等 农场。它们在缺乏经营管理经验和简陋的物质条件下,艰苦创业,不断探索,具 有试点性质。1949年4月,在东北人民政府农业部领导下,成立了公营农场管 理处(后改称东北机械农场管理局、东北国营农场管理局),这是我国第一个国 营农场管理机构。它先后召开4次国营机械农场场长会议,总结办场经验,制 订规章制度,由供给制向独立核算的企业化过渡,试行“三定三包”(土地、机 械、人力)责任制,培养农机人员,摸索农艺技术,逐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经历 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第一个发展国民经济五年计划,农场数由1949年的 15个逐步增加到1955年的54个。其中以荣军农场和解放团农场的兴办,农 建二师从山东广饶地区移垦黑龙江,以及国营友谊农场和克山农场的建立,标 志着初创时期的结束。1953年国营农场管理局颁布的《建场程序暂行办法(草 案)》和《国营农场经营规定(草案)》,总结了初创时期的经验,而1954年由苏 联援助建立的友谊农场和按照正规建场程序建立的克山农场,则在实践上为 创办大型机械化农场积累了宝贵经验,并形成一整套规章制度,初步起到了 “培养干部,积累经验,示范农民”的作用。
    二、发展时期(1956—1966年)
    这一时期,军垦特点较为明显。1956年,1.7万名铁道兵转复官兵开赴三 江平原,建立一批军垦农场。1958年,10万转业官兵中有81 500人奔赴北大 荒,大规模建场、扩场,形成军垦高潮。当时,西部农场群由省国营农场管理局 管辖,东部农场群归农垦部领导,分设牡丹江、合江两个农垦局,为农垦部直属 垦区。农场数由初创时期54个增加到103个,耕地面积达1 750万亩,职工增 加到31.7万人。由于大面积扩场建点,实行“五边”方针(边开荒、边生产、边建 设、边积累、边扩大),进一步开发了三江平原,增加了耕地面积,安置了大批复 转军人。当时在“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左”的政策影响下,省属农场下 放地、县,农垦部直属垦区的农场实行“场社合一”,“高指标”、“瞎指挥”、“共产 风”兴起,造成人力、物力的严重浪费。经过三年自然灾害和困难时期,开始贯 彻中央关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省成立农垦厅,收回原来下 放的农场,国务院决定撤销牡丹江、合江农垦局,成立东北农垦总局,统一领导 黑龙江省的中央直属垦区。1964年垦区认真落实了中央关于改革国营农场经 营管理制度的批示(即《五条》、《十六条》),改善了经营管理和生产面貌,武装 了100个机械化生产队(省属30个,中央直属70个),并把一切工作纳入“面 向生产队”的轨道,使生产出现了转机,由经营亏损转为盈利。1966年粮豆总 产14.5亿公斤,工农业总产值7.6亿元(1980年不变价),盈利1 213万元,基 本上实现了国家提出的建立商品粮基地的要求。
    三、严重挫折时期(1967—1975年)
    这一时期,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破坏,使国营农场经济濒临危机。 1968年,东北农垦总局与大部分省属农场合并,组成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归 沈阳军区、黑龙江省军区领导。兵团管辖5个师、58个团(场);1969年在抚远、 同江地区新建第六师、7个团(场)。省属其他农场再次下放地、县。“左”倾思潮 泛滥,农场各种规章制度遭到彻底否定,干部靠边,科技人员下放,生产水平下 降,亏损严重。从1969年起,垦区接收城市知识青年45万人,大量知青的到来 给垦区增添新生力量,但超出了生产发展的需要,带来经济负担过重的压力。 1973年,黑龙江省成立国营农场管理局,收回下放的农场和部分劳改农场。至 此,黑龙江省国营农场基本上归属于生产建设兵团和省国营农场管理局两大 系统。1975年,邓小平主持党中央日常工作,提出:“一定要把国民经济搞上 去。”垦区开始从各方面加强经济工作的领导,进一步起用了“靠边站”的农场 干部和下放的科技人员,逐步恢复了各种规章制度,并重点抓了农业机械化和 经营管理。1975年垦区生产有了回升,尽管未达到1967年水平,但由于耕地 面积扩大,粮豆总产突破历史最高水平,达到23.8亿公斤,上交12.8亿公斤。 这一时期,垦区农场数由原来103个增至118个,耕地面积增至2 498万亩, 职工增至76.5万人。为适应国防急需,兵团发展了交通、通信、建筑等事业,兴 办一批工厂和“五小”工业,为垦区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
    四、新的发展时期(1976—1985年)
    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党和国家重新部署了对黑龙江垦区的进一步 开发和建设。1976年,为克服省内两个农垦系统并存的弊病,中央决定成立黑 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同时撤销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和黑龙江省国营农场管 理局,统一管理全省国营农场。这一时期,垦区经济经历了三年徘徊,1976— 1978年平均粮豆总产量23.5亿公斤,工农业总产值增长较快,但经营亏损增 大,平均年亏损1.6亿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垦区开始把工作重点转到 经济建设上来,进入清除“左”的影响,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由产品经济向 商品经济转变的新时期。1979年,垦区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 从上层建筑到经济基础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和改革:形成多层次所有制结构; 开展多种经营,建立合理的生产结构;实行财务包干制;建立多种形式的生产 责任制;积极开展对外贸易和科技交流等。同时,国家对垦区进行了农业现代 化试点,主要项目是:1979年友谊农场五分场二队的国外先进农机技术引进, 1980年利用日本补偿贸易贷款而建立的现代化农场(洪河农场),以及1983 年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引进先进技术的300万亩开荒项目(其中包括新建二道 河、鸭绿河农场)。实践证明:上述改革有利于探索建设中国式国营农场的新路 子。这一时期,呼伦贝尔盟和大兴安岭管理局共27个农场随着行政区划的变 更,划归内蒙古自治区。1984年,16个劳改农场划归省公安厅劳改局,1985年 末,又划归省国营农场总局。新建农场4个,经调整、合并,1985年农场数为 101个,耕地总面积达2 924万亩,总人口160.1万人,职工70.8万人。1983 年,垦区生产经营取得好成绩,粮豆总产33.25亿公斤,上交19.7亿公斤,工 农业总产值25.43亿元(1980年不变价),净盈利2.93亿元。三中全会以来的 7年,4年盈利,3年亏损,盈亏相抵,净盈利3.92亿元。
    经过39年的开发和建设,荒原发生巨变,“北大荒”成了“北大仓”。建成一 大批良田连片、林带交织、公路成网、城镇棋布的大型机械化农场。黑龙江省国 营农场总局已拥有9个国营农场管理局,101个国营农牧场,2 599个生产队, 1 236个工业、建筑、商业企业。到1985年止,累计生产粮豆512.4亿公斤,上 交国家243亿公斤,商品率为47.4%。
    39年来,国家基本建设投资累计34.8亿元,自筹累计28.2亿元。共向国 家上缴税金9.8亿元,能源交通基金1.1亿元,折旧基金2.34亿元。至1985 年末,拥有固定资产原值33.2亿元,净值24.5亿元,工农业总产值为356.4 亿元(1980年不变价)。工业、农业产值在总产值的比重为四六开。
    39年来,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成为全国农业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地 区。拥有大中型拖拉机24 460台,康拜因12 829台,汽车9 213辆,农业机械 总动力达240.7万千瓦,田间机械化程度达到90%以上。
    畜牧业,长期以来起伏甚大。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改革了单一公养的经营 方式,注入了新的活力。职工自筹资金,购买畜禽,经营畜牧业。1983年畜产品 产量大幅度增长,牛奶、鲜蛋、羊毛、鹿茸都超过历史最高水平。1985年末,家 禽存栏达472万只,奶牛3.5万头。发展家庭牧场2 933个。垦区13个渔业基 地初具规模,发展家庭渔场268个,家庭林场1 847个,此外,相当多的家庭种 植业农场,也兼营林、牧、渔业。
    垦区工业始于自给性加工业,六、七十年代进一步发展,现有佳木斯肉联 厂、浩良河化肥厂、林源炼油厂、迎春机械厂、依兰收获机厂等大型企业,国家 投资1亿元的三江食品公司正在兴建。还有一批以农产品为原料的糖厂、造纸 厂和浸油厂。八五一一农场完达山食品厂生产的完达山牌奶粉、糖果、麦乳精, 连年获得国家银质奖章。双山、宝泉岭糖厂生产的白糖,被评为农牧渔业部和 省级优质产品。其他如八五三农场的山葡萄酒、八五二农场的横林酒,以及统 一酿制的“北大荒酒”等,均已进入国内市场。1985年,垦区工业总产值达10 亿元。
    垦区还自办各项社会性事业,有物资供应、交通通信、商业外贸、教育蝌 研、卫生保健和文化服务等。此外,兼有公安、检察、法院三大机关,又有土地管 理、环境保护、工商行政、物价管理、民政以及人民武装工作。被人称为“农垦小 社会”。
    随着经济的发展,垦区小城镇建设也初具规模。昔日茫茫荒原、穷山僻壤 间,已建成一批新兴农业城镇。居民在2千人以上的有104个,其中2万人以 上的有15个。3 000个居民点,星罗棋布于上百个大型农牧场之间。共修筑砂 石公路8 283公里,铁路421.6公里(已交付国家使用),输配电线路23 722公 里,电话线路18 476杆/公里,并有自成网络的传真通信系统。拥有4所高等 院校,其中普通高校2所,八一农垦大学以艰苦创业建成正规院校而闻名。8 所普通中专,10所成人中专,2 453所中小学和75所职业高中,在校生达37.5 万人。拥有农垦科学院、勘测设计院、经济研究所各1所。拥有310所职工医 院和卫生所,10 007张病床。共建住房1 449.2万平方米,其中88%是砖瓦结 构,人均占有住宅建筑面积为9.2平方米。据1985年百户抽样调查,职工家庭 拥有自行车104辆,缝纫机76台,收音机68台,电视机74台,洗衣机52台, 大型家具268件,人均年收入达453元,职工年平均工资为842.25元。
    垦区职工文化生活日趋丰富,拥有俱乐部、文化宫200多座。藏书千册以 上的图书馆1 000多个,电影放映队300多个,电视差转台57座,覆盖面积为 全省的1/6,垦区人口覆盖面积达80%。垦区文学艺术也较繁荣,文学、戏剧、 美术、摄影、音乐等作品不断涌现,据统计,39年来,出版长篇小说5部,短篇 集13部,报告文学、散文、诗歌集18部。其中以话剧、电影《北大荒人》和北大 荒版画为代表,反映了荒原巨变和富有献身精神的北大荒人形象。
    黑龙江省国营农场的创建和发展,始终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和关怀,得到 全国各地人民的大力支持。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朱德、董必武、邓小平等曾 先后来垦区视察。1964年,董老视察垦区时曾赋诗一首:“红心(星)农场黑土 层,麦黄豆绿黍苗青。今年望保丰收确,高屋巍峨已建瓴。斩棘披荆忆老兵,大 荒已变大粮囤。虽然经验有得失,得失如何要细论。”特别是近几年来,邓小平、 李先念、胡耀邦、赵紫阳、万里、王震等中央领导人分别到垦区视察,对深入改 革、发展生产、活跃经济作了许多重要指示,认为垦区潜力很大,优势很多,具 有经济腾飞的各种有利条件。
    垦区的主要优势和有利条件是:
    一、幅员辽阔,资源丰富。耕地面积为全省耕地面积的1/4,占全国农垦系 统耕地面积的40%。人均占有土地53亩,耕地20亩,是全国人均耕地面积的 12倍,为创建农业商品生产基地提供了优异的条件。
    二、拥有较雄厚的物资、技术基础和较高的生产力水平,能担负国家对粮 豆生产基地的重任。近年来,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机械设备8 000台(套),进行 农业现代化试点。劳动生产率较高,1985年,生产人员人均产值为4 746元;种 植业生产工人人均生产粮豆8 010公斤,上交4 181公斤。
    三、拥有一支5万多人的科技队伍。其中高级职称130人,中级职称3 631 人,初级职称2万人。具有大专学历的近万人,中专1.5万人。这批既有学历 职称,又有实践经验的、长期献身于北大荒农垦事业的科技人员,是最宝贵的 潜在力量。
    四、垦区三面与苏联接壤,是就近开展对外贸易的有利条件。自党的十一 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先后有27个国家和地区390批1 295 人次外国专家、外商等来垦区考察、谈判,项目有大豆出口,引进先进农业机 械,化学药剂试验,利用贷款建立开荒项目等,还建立了一批外商合营企业。
    五、垦区广大干部和职工经过长期实践,锻炼成长,铸成了艰苦奋斗、勇于 开拓的北大荒精神。全国第一个女拖拉机手梁军,第一个女收割机手刘瑛以及 农业劳动模范耿德、郝焕文等,以其创造性劳动闻名全国。39年来,垦区不仅 接收了从祖国各地来参加农垦建设的成千上万转业军人、科技人员和知识青 年,而且也不断向外输送了大批农垦干部、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北大荒人来 自五湖四海,北大荒人也遍及祖国各地。北大荒人勇于开拓的精神,以及全国 人民关怀垦区建设的传统,是进一步开发垦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农 业商品生产基地的重要保证。
    国营农场也存在着问题和不利条件:
    一、资源的综合开发不够,利用率低,仍处在资源型经济阶段。种植业产值 超过60%,林、牧、副、渔各业产值总共不到7r%。林地仅利用26%,养鱼水面. 只利用8%,草原只利用33%。资源优势未能转变为商品优势。土地资源逐年 恶化,地力逐年下降。
    二、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影响了职工的生产积极性,掩盖了剩余劳动力 的存在。多年来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而节省下来的劳动力没有及时分离出 来,造成产业结构不合理,众多劳动力从事单一的粮食生产,劳动生产率不高 现象。农机更新换代未引起重视,三代同堂,虽有一批80年代先进设备,但五、 六十年代的陈旧设备仍占很大比例,报废在用农机占40%以上,造成能源浪 费,成本提高,降低了劳动生产率。
    三、农田基本建设薄弱,洪、涝、旱灾频繁,抗灾能力差,农业靠天吃饭的现 象未根本改变。后劲不足,长期处在单产不高、总产不稳的状况。生产发展不 平衡,至今尚有1/3的农场处在贫困状态。
    四、长期形成封闭式的经营格局,商品经济不发达,从生产到流通,商品总 量小,产值低,商品率也很低。市场机制很不健全,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还 没有形成。
    五、政策性、社会性负担过重,资金严重短缺,投资普遍不足。自国营农场 创建以来,生产建设、政权建设、社会建设同步进行。以1985年为例,垦区自办 公检法经费、教育经费超支、粮煤倒挂、离退休人员经费、养路费等,共增支1.7 亿元。因生产资料提价,大豆价格降低等因素,共增支减收4.25亿元。到1985 年,垦区包干赤字5.57亿元,银行贷款12.6亿元。每年的贷款利息和滞纳金 就需要1亿元。这是一个严峻的现实。
    39年来,黑龙江省国营农场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成绩是显著的,经验 是丰富的,教训也是深刻的。目前,垦区广大干部和职工正进一步解放思想,开 拓前进,发挥优势和充分利用有利条件,逐步转变劣势和不利条件,为建成一 个技术装备比较先进,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比较高,大规模综合经营的现代化 农业商品生产基地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