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进 程
1947年,黑龙江地区的合江、松江、牡丹江、黑龙江、嫩江诸省,都试办省营“机械农
场”,用机械开垦荒地。1947年12月,通北机械农场(现赵光农场)派人到哈尔滨招收一批
汽车司机,作为机械开荒的骨干力量。不久,接收了从前线缴获来的几台“兰兹”拖拉机,
又从烂泥塘里挖出日伪开拓团遗弃的“火犁”。1948年4月,第一批从苏联进口的“纳齐”(
12台)运到通北。汽车司机将机车一台台开回农场。开荒时,正值春雨连绵。他们采取“吃
白菜心”的战术,挑高岗地开荒,当年开荒1.3万亩(后撂荒7000亩)。1947年建立的宁安
农场(当时为松江省营第一农场),也从哈尔滨市招收10余名技术工人(其中看守汽船座机
5人,汽车司机3人,看守电影机的1人),作为开荒建场的技术力量。从俄籍侨民开设的小工
厂买了两台四铧沙克犁,两台圆盘耙。又从外县接收日伪开拓团遗留下来的“汉诺玛克”、
“卡特彼勒”、“苦麻兹”3台旧机车。8月12日正式试犁开荒,因事先未经勘测,开荒不到
百垧就无地可开,只得转移新址。1948年,迁到宁安,8月组成60多人、10台机车的开荒队,
当年开荒23520亩。
据有关资料统计,1947—1949年末,东北人民政府机械农场管理处所属机械农场和省属
农场,共开垦荒地40.6万亩。
1949—1952年,东北荣军复员工作委员会的荣军学校和“解放团”,分别在松嫩平原和
三江平原上建立机械农场。1950年4月17日,伊拉哈荣军农场在总场部马家窝棚(现九三管理
局所在地),隆重举行开荒誓师大会。荒原上数百名荣军牵着套上各种农具的战马,驾驶着
10台挂着开荒犁具的“纳齐”拖拉机,在《八路军军歌》歌声中,机车和马拉犁分赴开荒现
场。当年共开荒3万余亩。机械开荒队仅有17名拖拉机手,由于缺乏实践经验,一台拖拉机只
牵引一组圆盘耙。开荒质量差,效率低。经过实践,逐步提高开荒技术,懂得了机车联结作
业和复式作业。
至1950年,共创建农场19个,掀起垦区第一次开荒高潮,当年开荒49.7万亩,超过前3
年开荒面积的总和。
1953—1955年,省内建立一批劳改农场,大都以人畜力开荒为主,逐步发展到以机械开
垦为主,机、马、牛相结合的耕作体系。1955年创建劳改农场23个,占全省38个劳改农场总
数的60%。当年开垦荒地100万亩,拥有拖拉机200台。1955年9月建立的七星泡农场,当年畜
力开荒15亩,人拉犁开荒157亩。翌年春,进9台拖拉机,加上役马、役牛、人拉犁,共开荒
4.33万亩。
1955年,友谊农场和克山农场的机械化开荒,在规模和规范化,以及农机技术上,进入
新阶段。友谊农场于1954年12月在哈尔滨王岗举办一期拖拉机手学习班,参加学习的农机工
人、生产队长共268人。学习课程有拖拉机驾驶、农机构造与修理、机务管理与技术保养等,
全部由苏联专家讲授。学期3个月,到1955年3月结业。同年5月2日,农场举行开荒典礼。场
长王操犁在讲话中说:“党和政府交给我们的光荣任务今天开始执行了。能否给国家增产粮
食,能否为农民示范,都取决于目前的开荒”。大会结束,各分场拖拉机代表队的10台机车
,同时启动,开赴荒原。从5月2日到6月9日,全场完成了开荒任务,共开荒30.3万亩。党中
央和农业部先后发来电报,表示庆贺。7月1日,农场在兴隆镇举行开荒祝捷、总结大会,大
会奖励14名开荒模范、61名先进生产者、10个先进包车组,其中有女拖拉机手刘瑛、董延兰
等。全场当年开荒合计35万亩,开荒亩成本1.95元,清荒开荒亩成本3.45元。
1956年,铁道兵二、三、四、五、六、九、十一师复转官兵,共17400多人先后在密山、
虎林、宝清、饶河地区组建一批以铁道兵番号命名的“八”字头农场,当时铁道兵农垦局用
集训、外送和实际锻炼的方法,培养拖拉机手和农具手1250名,开荒面积达308.7万亩,形
成了垦区第二次垦荒高潮。由于采取“边开荒、边建场、边生产”的方针,分区布点过快,
加上地势低洼,农田水利措施未跟上,造成垦建脱节和开荒生产上的盲目性。
1958年,十万转业官兵进军北大荒,在东部和西部平原扩建和新建一批国营农场。当年
开荒达345.7万亩,形成了垦区第三次垦荒高潮。此后,每年以垦荒150—200万亩的进度,
持续到60年代初期。当时,“五边”方针已经确立,开荒生产的盲目性有所发展。以八五九
农场为例,自1957年至1963年,建场7年,开荒93万亩,号称百万亩大场,但1963年初统计,
全场耕地面积为60.93万亩,年末耕地面积为39.6万亩,废弃21.31万亩。“大跃进”年代
中的“高指标”和“浮夸风”,给开荒生产带来很大危害。省属农场计划在第二个五年计划
期间开荒450万亩,耕地面积达到750万亩,到1962年实际达到耕地面积325.1万亩(其中还
包括合并社队的耕地面积),只完成计划的43%。牡丹江农垦局计划到1962年底,开荒1000万
亩,实际只完成30%。合江农垦局计划1959年开荒150万亩,实际完成33万亩,仅完成计划22
%。1960年计划开荒400万亩,实际完成66万亩,仅完成16.5%。据合江农垦局统计,4年撂荒
面积达86.7万亩1963年开始,强调垦建结合,力求开荒速度和效益的统一,开荒与造田并重
。此后,垦区进入“调整、巩固、充实、提高”阶段,开荒重点放在西部漫岗丘陵地区,东
部地区主要是结合现有农场耕地的定型,适当开荒扩建,主动放弃了一些长期无法耕作、年
年受涝的耕地,并对已垦荒地进行水利工程和规划设计补课。加之垦区一、二类易垦荒地逐
年减少,开荒速度减缓。
1969—1973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开发抚远荒原,新建第六师,组建9个团。二师在蒲
鸭河重沼泽区新建十七团(普阳农场)。1970年兵团开荒217.7万亩,到1976年,每年开荒
100万亩左右,形成垦区第四个垦荒高潮。由于当时“左”倾思潮泛滥,正规建场程序遭到否
定,开荒生产再度出现盲目性。1969年建立的六十二团(现为红卫农场)在《开荒生产的调
查报告》中指出:“进行政治路线教育是搞好开荒生产的头等大事。全团大办毛泽东思想学
习班,开展‘两忆三查’运动,……在开荒大会战中,思想阻力是存在的。当开荒突破10万
亩时,发生了争论,有的认为应该集中力量耙地,否则耙不出来,等于不开,有的认为多开
多赔,主张放慢步子……”意见是正确的,当时却遭到批判。1970年冬搞“红卫灌渠”大会
战。1971年该场又突击开荒4.6万亩。1971年麦收,阴雨连绵,遍地积水,机械下不了地,
粮食损失大,亩产仅55公斤。1972年继续开荒6万亩,由于农田基本建设未配套,1973年春又
阴雨连绵,小麦播期一再推迟,结果亩产平均12.5公斤。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拨乱反正,总结经验教训,重新强调开荒生产的科学
性,进入科学垦荒阶段。1980年,洪河农场集中大批机械力量开荒26万亩,1980—1983年4年
间,共开荒地42万亩,使农场初具规模。1983年,由世界银行贷款进行的农垦项目,开荒30
0万亩,分布在7个管理局,30个农场,其中新建农场2个,开荒点73个,新建分场4个,扩建
分场17个,新建生产队9个,扩建生产队43个。300万亩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执行“一水利
、二道路、三开荒”的方针,使机械化开荒收到较好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