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省营机械农场

  1947年春,人民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中共中央东北局财经委员会召开会 议,主持财经委员会工作的陈云、李富春同志,在分析当时形势之后,指出:“东北行政委 员会和各省都要在国民党难于插足的地方,试办国营农场,进行机械化农业试验”。同年6月 ,李富春同志在东北行政委员会财经工作会议上,传达党中央指示时指出:“为迎接全国解 放,组织亿万农民走集体化、机械化生产道路”,从此,黑龙江地区各省先后创办省营机械 农场。
    1947年2月,原黑龙江省军区供给部部长张觉组织40余名战士,招聘日侨驾驶员3名,搜 集日伪残留的兰兹拖拉机4台,在通北县柳毛青(现红星农场二分场)开垦1500亩。主要种植 蔬菜和军用药材,成为军队直接参加农业生产、建设农场的开始。同年6月,迁到赵光站创建 机械农场。1948年6月,部队调往前线,农场由黑龙江省建设厅接管,定名为赵光机械农场。
    1947年春,原黑龙江省(省会设北安市)派通运科科长杨清海率机关职工百余人,到德 都县花园区建立省机关直属生产农场。搜集3台兰兹拖拉机,雇请4名开过火犁的技术工人( 其中3名为日籍)为拖拉机手,利用“开拓团”的撂荒地,播种粮豆和蔬菜。1948年扩建,定 名为花园机械农场,场长郝荣俊。
    1947年3月,原黑龙江省干部学校校长高衡,为培养农村师资,在德都县花园区创建“萌 芽乡村师范学校”。学员实行半耕半读,开荒种地。高衡在县委书记吴飘萍的支持下,于19 48年3月在学校的基础上创建萌芽农场,场长杨臻荣。农场利用日伪遗弃的农机,培训了拖拉 机手,其中有全国第一名女拖拉机手梁军。1950年,拖拉机增加到3台,由梁军带领组建了全 国第一支女子拖拉机队。同年10月,毛泽东主席亲笔为学校题写“萌芽学校”校名。1951年 2月1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室给学校来信,称赞“萌芽学校对新中国新式农业的建设事业 ,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年,高衡却在“左”的政策影响下,受到无端的批判。1952年初 ,萌芽学校(农场)被迫撤销,房产和耕地移交就近的花园农场,机械和机务人员移交查哈 阳农场。
    1947年6月,原松江省人民政府主席冯仲云、副主席刘静云派主任秘书李在人和农业科科 长刘岑,在珠河县一面坡筹建“省营第一农场”。因荒地勘测不周,两年迁场3次。于1948年 3月,由刘岑率勘测组去宁安县兰岗到鹿道一带踏查荒原。9月,组成主力开荒队,省调拨10 台新拖拉机(“纳齐”),去宁安石头站一带开荒,当年开荒2.35万亩;同时接收县大队牧 羊场土地2600亩,护路警察队耕地5200亩,更名为宁安机械农场。
    1947年9月,原嫩江省建设厅厅长王文,副厅长金树元,财政厅秘书高国范,带领省行政 干校12名学员,到日伪残留的查哈阳诺敏河输水工程修建溢洪闸,招收民工清理干渠,疏通 河道,为建场先行开路。1948年1月,西满军区二分区派经建处主任王荫庭到甘南县平阳镇组 建平阳农场,主要种植水稻。1949年9月,场址迁至原日伪开拓团设在该区的“本部”—地名 “大烟筒”,命名为省营平阳机械农场(后改名为查哈阳农场)。
    1947年9月,原牡丹江省建设厅筹建机械农场,省军区派原虎林县人民团团长常永年主持 建场,聘汽车司机修德山等3名,日侨技师5名为技术骨干,并招收学员240名。1948年元旦在 密山县召开省营兴凯机械农场成立大会。当年开荒1.35万亩,播种1万亩。因耕地分散,场 部设在密山县城,远离生产第一线,经营不善,当年亏损55万元。年末,东北人民政府副主 席张学思来场视察,研究决定放弃兴凯,重新选点建场。1949年,场部从县城迁永安乡,改 名为永安机械农场。
    1948年,原黑龙江省在嫩江县二区创建五大连池农场。8月原合江省在桦南县创建桦南农 场,1949年5月,合江省撤销,更名为松江省桦南机械农场。
    1948年春,哈尔滨农学院派王良筹建试验农场,即后来分设在哈市郊区的阎家岗农场和 香坊农场。当年开荒2.21万亩,播种2.21万亩。1953年,哈尔滨农业机械化学校在市郊建 红旗农场作为试验基地。
    省营机械农场中,除查哈阳农场以水田为主外,其余均为旱田作物,作业机械化程度比 较高。1949年末查哈阳农场拥有拖拉机67台,赵光农场拥有13台,花园农场拥有14台。拖拉 机型号有:斯特兹、斯大林—80、福特、法尔毛、万国、兰兹、卡特彼勒、波特斯等。因日 伪留下的机车比较破旧,从苏联进口的新机车又因使用、保养不当而损坏严重,加上农机具 不配套,影响了机械效力的发挥。为了加强对各省试办的机械农场的领导,1949年4月,东北 人民政府农业部成立的机械农场管理处(翌年改为公营农场管理局),除负责直属农场的筹 建,还负责各省营机械农场的业务指导。这样,省营机械农场结束了试办、摸索阶段,进入 了总结经验、进一步提高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