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黑龙江地区各省筹建机械农场的同时,东北行政委员会也在筹办直属机械农场。1947
年秋天,林枫主席批示农林处处长魏震五,并在同一张委任状上,任命了4个直属场的场长。
他们是:佳木斯农业试验场场长唐川,萨尔图种畜场场长陈重,哈尔滨兽疫所所长陈凌风和
通北机械农场场长周光亚。
周光亚同志原为辽北军区司令部作训科科长。1947年7月奉调负责筹建农场,他先到三河
地区对俄籍侨民经营的机械耕作的农场,进行一个多月考察,11月带领通信员到通北县赵光
区,冒着风雪,实地踏查。12月,东北政委会又派来老红军战士廉享太等10余人,参加建场
,正式确定场址,定名为东北政委会通北机械农场。农场初建,条件极其艰苦,赖以栖身的
唯一房屋,是日伪开拓团旧址,断壁残垣,不避风雪。当时,刚建的松江省营第一农场正聘
用一个名叫彼得罗夫的俄籍技术人员,在亚布洛尼(即亚布力)开办拖拉机手训练班。通北
农场招收40名青年送去学习。第二年,外购的苏联拖拉机运到,便投入开荒生产。到1949年
,开荒3.9万亩,装备各种机车34台,农机具140台,职工达260多人,还建立车库、油库和
其它设施,成为黑龙江地区规模较大、设备较好的机械化农场,并培养了一批管理和技术人
才。1950年出席全国英模代表大会的耿德,新中国第一个女收获机手刘瑛都是通北农场培养
出来的。此后,以周光亚创建农场的事迹为素材的电影《老兵新传》,塑造了转业军人创建
北大荒农场的光辉形象。
1949年2月,东北行政委员会农业部对原牡丹江省营兴凯机械农场进行调查,决定迁点重
建,投资80万元,增拨履带拖拉机12台,胶轮拖拉机8台,组织原班人马,迁至永安乡,创建
第二个直属机械农场——永安机械农场,场长常永年,党委书记刘敬轩。
同年3月,东北政委会派渠野、张春野,由沈阳农学院政治干部学习班抽调40名大学生,
组建开荒建场大队。农业部秘书丰年带先遣队员到嫩江县鹤山(即双山)车站附近踏查,决
定利用日伪开拓团撂荒地建场,名“鹤山机械农场”,丰年任场长。7月,又在车站东南4公
里处,组建“八一五机械农场”,场长李晓南。为加强领导,扩大农场规模,两场于1951年
合并为“鹤山八一五农场”,1953年与荣军农场合并为“九三荣军农场”。当时下属5个作业
区,即现九三管理局的鹤山、尖山、跃进、荣军、大西江农场。
1949年4月,东北政委会农业部成立第一个国营农场管理机构—机械农场管理处,负责直
属机械农场和各省营机械农场的业务指导。其时,管辖机械农场共15处。据1949年《东北农
业》第5期发表的《东北机械农场概况》所载:除吉林大屯机械农场、公主岭农场、辽宁马三
家子农场、北陵农场、盘山农场外,其它9处均在黑龙江地区。计有:通北、赵光、五大连池
、花园、平阳、鹤山、桦南、宁安、永安机械农场。其中,直接经营的有通北、永安、鹤山
、八一五农场,其他6场均为省营机械农场。黑龙江地区直属机械农场的概况见下表:
为了解决军需,支援战争,东北行政委员会还筹建了国营畜牧场。1946年夏,主持中共
中央北满分局工作的陈云同志,召见来自延安的青年干部陈重,指出:“现在,我们在北满
,国民党在南满。南满有衣穿,没有饭吃(缺少粮食)。北满有粮食,但没有衣服穿。前方
作战损失最大的是冻伤,致死致残的很多,要想办法尽快解决。你的任务,就是两条:第一
,尽快发展速生毛皮动物,如狗、兔、羊等,解决部队的手套、帽子和袜子;第二,发展亚
麻,解决亚麻软化,代替棉布,解决部队的被服。发动群众是一方面,办农场自己大量生产
,也是很重要的。”翌年,陈重在黑龙江省创建了东北萨尔图种畜场(后改为红色草原牧场
)。这是东北政委会直属畜牧场,也是创建的第一个畜牧场,主要以发展养羊和改良羊的品
种为主,为国营农场的畜牧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培养造就了一批畜牧技术人员。
东北机械农场管理处于1950年改编为公营农场管理局,地址设在哈尔滨市。为了总结机
械农场创建以来的工作,于成立的当年,先后召开3次机械农场场长会议、第一次技术会议和
作物会议,进一步明确指出了机械农场的发展方针是:有步骤、有条件地在已有的基础上稳
步向前发展,逐步达到经营管理上的企业化和民主化。在生产技术、机械操作等方面,规定
了一系列制度和办法,对探索建场程序、改进农场经营,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