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冬天,东北境内基本解放。战争中负伤致残的荣誉军人,集中到东北达10余万人
。为了安置这些同志,中央军委成立由周恩来担任主任的荣复军人管理委员会,东北行政委
员会的相应机构,先后由周桓、刘培植担任领导。当时,除动员荣军回原籍参加生产以及创
办工厂、转业参加生产外,还开办荣军学校,边学习,边休养。仅1949年2月成立的齐齐哈尔
荣军学校就有学员2000余人。
1949年3月,东北荣军管理处召开荣军工作会议,讨论荣军投身经济建设问题。刘培植先
组织一批负伤致残、尚未失去劳动能力的荣誉复员军人,组成基建队和运输队,参加鞍钢建
设工程,筹集部分资金;继而组织有技术专长的荣军,筹办手工作坊,开垦少量耕地,种菜
养猪,以改善生活,减轻人民负担。
1949年4月1日,齐齐哈尔市荣军学校政治部主任郝光浓和侯祥宽、汪立国,挑选26名自
愿参加、思想坚定的荣誉军人,前往东屏试办荣军农场。郝光浓曾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
6次负伤,右眼失明而进入荣校。他带领战友们冒着冰雪严寒,忍着伤残疼痛,在东屏地区的
嫩江两岸踏查,上岗坡,进谷地,最后决定在西岸的五棵树地区建场。场长侯祥宽,副场长
漆贵林,教导员张士鹏。因无机械,先用畜力开荒1500亩;东屏设牧场,种地525亩;哈拉火
烧设碱场,盐场设二龙山,垦荒600亩。6月,总结建场经验,制订《建场八条》原则:
(一)荣军农场是为增加国家财富,同时给一部分荣军安家立业。参加者必须自愿,允
许自愿退场,但退出须经全体讨论通过,报上级批准。场员要遵守场规场约,不得违犯。
(二)遵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落后到先进,循序前进”的发展方针,反对好高
骛远及保守思想,本着长期建设的精神,把建设农场作为终身事业。
(三)劳动与学习相结合。在劳动中提高文化、理论和科学技术水平。从工作中培养干
部提拔干部(后来又提出“勤俭治家、耕读并重”)。
(四)农、副、手工业、合作社四位一体,密切结合。互相扶持,互相接济,向前发展
。
(五)实行生产定员,建立责任制。分工合作,各尽职责,专门发展,各有特长。
(六)彻底发扬民主,加强管理委员会工作。使它有职有权,真正解决问题。各场的负
责干部要民主选举,上级批准加委。
(七)反对平均主义,实行“谁劳动谁得食”的分配原则,发行“农场实物兑票”,精
密计算成本与生产利润,严格预决算制度。
(八)厉行奖惩制度,定期总结工作及生产成绩。有功者赏,有过者罚。反对贪污浪费
及不负责任的作风,树立“勤俭治家”的新风尚。
为了鼓舞士气,战胜困难,郝光浓同志亲自编写农场场歌。歌词道:“红红的太阳蓝蓝
的天,我们荣军来生产,前方流血打老蒋,后方流汗来支援。谁敢说我们是残废,样样工作
我们都会,熬碱熬盐编炕席,扶犁点籽会种地。赶上大车拉庄稼,拉完黄豆拉苞米,劳动英
雄开大会,锣鼓喧天多欢喜……”场歌激励荣军们艰苦建场,使前来视察的周桓和刘培植主
任,深受感动。
鉴于荣军农场的成就,东北荣军工作委员会决定组织荣军扩大生产,发展机械农场。19
49年10月,将东屏农场交当地政府经营,人员迁至土地条件较好的嫩江县伊拉哈,创建伊拉
哈荣军农场。拨给退役军马700匹,拖拉机9台,
汽车2辆。其时,北满已进入冬季,百余名荣军组成先遣队,开进伊拉哈荒原。11月,郝光浓
带领最后一批荣军到达新址,一面同冰雪严寒作斗争,一面建起50多间房屋和2个分场。12月
20日,伊拉哈荣军农场举行建场典礼,省政府送来贺信,省军事部和镇赉、嫩江县委、县政
府等送来锦旗。1950年建起6个分场,当时机械不足,使用马拉新式农具,实现当年开荒、当
年生产。千余名身残志不残的荣军,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将农场建成为黑龙江地区有名的
农场。《人民日报》、《大公报》等多次发表消息、通讯,介绍荣军农场艰苦创业的动人事
迹。
同年,分散在绥滨、富锦、依兰、汤原、鹤立等地荣校的1100余人,于11月集中到鹤立
荣校,由校长李文奎带领创建鹤立荣军农场。当时有役马500匹,拖拉机4台,当年开荒2152
5亩。后改称“荣军伏尔基河农场”。
在荣军创办农场的积极行动影响下,当时归属东北荣军工作委员会领导的东北军区政治
部创建的解放团,相继在香兰、孟家岗、二龙山、宝泉岭、铁力、勃利、笔架山和东西火犁
组建7个农场。解放团是教育、改造国民党部队的起义、投诚、被俘人员的组织。全国解放后
,对他们中间一些无家可归,或因其他原因有家难归的人员,急需安排生活出路,使其成为
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解放团农场的组建,由人民解放军的组教干部和警卫战士为骨干,初期均由团长任场长
,政委任书记。1950年4月,解放一团团长王世英,率领5000余人,在萝北宝泉岭建场。该场
所有干部及部分工作人员、警卫战士共700余人,均为解放军现役军人,而各大队(相当于营
)排以上干部,多数是在战争中负伤的残废军人。他们和投诚起义人员同吃同住,以身作则
,积极劳动,关心投诚起义人员的生活和疾苦,并鼓励他们在劳动中改造思想,自食其力,
为北大荒创建机械农场作贡献。
解放二团于1949年3月在汤原县香兰建场,1950年初接收附近的《东北日报》社生产农场
;同年10月,该团又派出部分人员于铁力县创建新场,派出300余人去通北农场。
解放三团团长兼政委向俊选,率全团于1949年9月在桦南县孟家岗建场。向俊选16岁就参
加新四军,转战在豫、鄂、皖一带。抗日战争胜利,他被派到辽南军区,参加了东北地区的
解放战争。他带领创建孟家岗解放团农场后,又任九三荣军农场场长,经多年实践和探索,
逐渐成长为富有经验的农场管理人才,后任铁道兵密山农垦局副局长。
解放四团于1951年4月,在集贤县创建笔架山农场。场长王志臻(红军干部)、政委石坚
。
青干一团团长房定辰,率全团于1949年12月在德都县创建二龙山农场;其三大队于1950
年3月在通北县东西火犁创建红星农场,场长张庆海。
解放团农场创建初期,机械力量不足,大都实行人力、畜力开垦。在开荒建场同时,又
投入大量劳力修筑道路,建筑房舍,艰辛异常。解放一团在修筑鹤岗至萝北公路时,开山辟
路,跨河架桥,工程十分艰巨。一切勘测、设计、建筑任务,均依靠自己力量。该团副团长
莫余生身先士卒,不畏艰辛,在架设梧桐河大桥时,率先跳入冰水,检查桥墩质量。
上述解放团农场计有解放军干部、工作人员、警卫战士约4000余人,国民党部队被俘、
投诚、起义人员约1.4万人。
1951年8月,东北荣军工作委员会与东北公营农场管理局合作。9月18日,解放团农场会
议决定:自1952年起,将各解放团农场由供给制事业单位,转为薪金制企业。自此,解放军
官兵集体转业,由供给制改为薪金制。投诚、起义、被俘人员,经政审清理,把不适宜农场
工作的老弱病残人员和少数有政治问题又一时难于搞清的人员(共3450人),送回原籍。多
数成员(约11000人),通过系统的政治思想教育,提高认识后,分批转变政治身份,即由原
来的被俘人员身份转变为公民,由学员改变为农场职工。其中学有所长的,分别选入专业岗
位,成为国家干部。
1951年10月23日,东北公营农场管理局统一解放团农场名称:宝泉岭农场(解放一团)
、香兰农场(解放二团)、铁力农场(解放二团)、孟家岗农场(解放三团)、笔架山农场
(解放四团)、二龙山农场(青干一团)、东西火犁农场(青干一团三大队)。
荣军和解放团共建成9个农场,其概况如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