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八节 农建二师农场

  1954年8月,中央农业部党组遵照中央农村工作部指示,召集由东北国营农场管理局局长 魏震五、副局长王世英、黑龙江省农业厅厅长田澍、农建二师政委晏成山、参谋长杨苏和东 北水利局有关人员参加的座谈会,会议研究了东北地区荒地现状,讨论了农建二师转移东北 进行垦殖的问题。经邓子恢副总理批准,决定农建二师到黑龙江省密山地区开垦,并要求在 第一个五年计划内开荒种植3—3.5万公顷。会议还指出:“农建二师今后应逐步走向企业化 ……逐步地由军事编制转变为适合生产经营的社会主义农业企业的组织形式”。8月21日,中 央农村工作部同意并批转《关于开发东北荒地和农建二师移垦东北问题的报告》,同时上报 中央军委批准。
    农建二师,原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十七师,这支部队所属的二八九、二九○、二九一 团,在解放战争中转战山东各地,参加过孟良崮、张店和济南等战役,屡立战功。1952年3月 ,奉命“生产待命”,由国防战线转入生产战线,开赴山东省广饶地区,改名为农业建设第 二师。
    1954年9月,农建二师奉命由山东广饶地区开赴黑龙江省密山县。部队到达密山后,四团 (二八九团)驻火车站,五团(二九○团)驻北大营,六团(二九一团)驻知一镇,师部在 县城,随即开始场址勘测和建场准备工作。为了节省建场资金,解决建筑木材,二九一团组 织了以一营机炮连为主的300多人的队伍,入冬后到虎林县二道山头去拉运困山木(日伪残留 )。木材在小清河中,战士冒着寒风,下到结冰的河水里拴绳,潜水挂钩,然后用自制木绞 盘一根一根地拽。住的工棚是从平地往下挖1米深、用木搭架、枝草围盖的地窖。12月28日晚 ,因烘烤鞋里的乌拉草,不慎失火。劳累沉睡的72名战士,多数被烧伤,赵和太等23名战士 不幸殉难。1955年1月3日,召开500多人参加的追悼大会,马炳政副师长致悼词,将23名烈士 安葬在虎林县城北“开国纪念林”烈士墓。
    1955年4月,中央农村工作部召开部分师、团、连三级干部座谈会,进一步讨论场址和转 业后实行工资制的问题。会后,写给周恩来总理、邓子恢副总理的报告中说:“农建二师现 有干部战士8300余人,去冬由山东搬到东北,尚未进行开荒工作,由于原计划开垦的密山地 区须修建巨大的排水工程才能种植,工程时间要三年以上。故经会议研究,由黑龙江省委提 出,在宝清以东的索伦岗,以北的张家炉,集贤的和尚屯和富锦的七星岗,建立三个或四个 谷物农场,基本上以团为单位建场”。
    报告经批准后,二师即组织人员继续北上踏查,师党委还作出决议:“部队转业的目的 是:开发东北富源,发展国营农场,建设社会主义农业企业”。经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 分别在集贤、富锦县境内,以团为单位建立农场。各团干部、战士纷纷表示决心,带头从山 东老家接来亲属。六团政治处主任林文章、后勤处处长崔国栋,当年便将自己的爱人和母亲 接到农场,表现了革命军人建设机械化农场的决心。
    1955年6月,五团在松花江北岸绥滨县境内创建农场,六团在松花江南岸集贤县境内建立 农场。四团进驻宝清县后,一边勘测,一边抢修公路,苦战3个月,修路15公里。由于遇到8 0年来未遇到的大雨,平地积水,住房受淹,荒原一片汪洋;经省政府批准,于9月下旬从宝 清迁往铁力。初到铁力,2000多人的大军住满了铁力县城和附近村屯。政委董彬和团长王秀 乾着手勘测规划建场,政治处主任岳富孝抓紧思想政治工作,安排食宿。10月5日,在铁力县 大礼堂举行建场典礼大会。省委任命:王秀乾任场长,董彬任党委书记,岳富孝任副书记。 同时将团、营、连建制改为农场、分场、生产队。
    同年10月,中共中央军委命令农建二师就地集体转业,干部战士按行政级别套改薪金制 。经黑龙江省国营农场管理厅批准,并尊重二师各团干部、战士的感情和意愿,将二九○团 和二九一团所建农场,分别命名为二九○农场和二九一农场;二八九团定名为“十一农场” ,后与铁力机械农场合并,更名为铁力农场。
    农建二师是人民解放军成建制转业到黑龙江垦殖的第一支部队,它继承了人民军队的光 荣传统,在开发北大荒中立下了新的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