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5月,毛泽东主席发表“农村是个广阔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指示,共
青团中央为此向全国广大青年发出号召:“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北京市石景山区青年农民杨华(乡干部)率先响应,他联合庞淑英等4名青年作为发起人,
向全市青年倡议:组成北京市青年志愿
垦荒队,远征北大荒。仅10天时间,报名2千余人。团市委从中挑选60名青年,组成先遣队,
由杨华任队长。8月30日,垦荒队在首都1500人参加的欢送大会上,接过胡耀邦代表团中央授
予的垦荒大旗,辞别北京,乘车北上,来到萝北地区的荒原上开荒建点。从此,揭开了全国
青年志愿垦荒的序幕。同年10月27日—30日,以梅树生为首的哈尔滨市青年垦荒队104名队员
抵达萝北。11月5日,以范素兰、杜俊起为首的天津市青年垦荒队52人到达萝北。11月8日—
12日,以宋山洪为首的河北省青年垦荒队100多人到达萝北。翌年,又有山东青年垦荒队和第
二批哈、京、津等地青年到达。先后共14批2567人。为了加强对各省市青年垦荒队的领导,
萝北县成立了青年垦区委员会,各垦荒队混编4个大队。1956年“五四”青年节,为各队命名
,建立集体农庄委员会。北京青年垦荒队的新建点,命名为“北京青年集体农庄”,简称“
北京庄”,依次为“天津庄”、“哈尔滨庄”、“河北一庄”、“河北二庄”、“山东一庄
”、“山东二庄”、“山东三庄”共8个集体农庄。同年6月,团中央书记胡耀邦亲临萝北视
察,探望在荒原建点的青年垦荒队员,赞许他们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理想和艰苦创业的英勇精
神,并赠言:“忍受,学习,团结,斗争”。
杨华率领的北京青年垦荒队于1955年9月3日在鸭蛋河岸开荒建点,队员们在渺无人烟的
荒野上披荆斩棘,割草伐木,盖房修路,开荒造田。经3年苦战,开荒1.05万亩,盖房4120
平方米。3年内,一无工资,二不分红,每月每人发11元伙食费。天津庄队员们艰苦创业,1
956年开荒万亩,收获大豆5.5万公斤,实现当年开荒,当年播种,当年打粮的目标。1957年
6月,一场冰雹袭来,砸毁了0.4万亩大豆苗。在严重自然灾害面前,队员们挺直腰杆,在萝
北县拖拉机站的支援下,奋战三天三夜,重新播下种子,年底收获粮豆25万公斤。建庄第三
年,粮豆总产73.5万公斤,荣获周总理签发的“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的奖状。
1958年春,十万转业官兵奔赴北大荒。萝北地区青年垦荒队所建的各庄,作为新建农场
的基础,改名为青年农场。后改名为向阳农场。1985年8月,为纪念青年垦荒队开发北大荒3
0周年,改名为共青农场。会上,共青团中央代表将胡耀邦亲自题写的场名授予共青农场。
在北京、天津、哈尔滨等地青年垦荒队开发萝北荒原的同时,牡丹江青年垦荒队于1956
年3月挺进密山荒原,在黑台区建点开荒。该队由牡丹江市《少年之家》自学青年孙永山、李
淑芬等6名青年发起组成的。在团市委青工部副部长尹风山带领下,共330名队员(汉、蒙、
满、回、朝鲜族青年学生),于3月15日进点,建起了青年集体农庄。该队在附近村屯的支援
下,修建全长8000米,宽9米的引水灌渠,在穆棱河筑一座柳石拦水大坝和一个控制闸门,共
8万土石方。春耕中,县价拨马92匹,牛12头,胶轮车9辆,四轮车4辆,双轮双铧犁15台,动
员附近18名青年农民参加农庄,做为技术骨干。当年开荒0.5万亩,播种2300亩水稻,总产
24万公斤。同时盖上马号、食堂。后因该点受淹,另迁新址,迁至兴凯、老虎砬子开荒建点
。1957年2月,在王震关怀下,改建为青年农场,隶属于铁道兵农垦局,并充实大批转业官兵
、技术骨干和机械装备,使农场迅速扩大。后改名为八五一一农场,属牡丹江农垦局。
1955年11月,共青团佳木斯市委在北京市青年志愿垦荒队远征北大荒的精神影响下,组
织市内社会青年和毕业生109人(其中女青年18人),组成了佳木斯第一支青年志愿垦荒队。
由队长杨振和、刘清玉、副队长刘云清、谷凤林带队,分两批于1955年11月5日和1956年4月
22日来到萝北境内佳木斯农场(该场是1955年8月为了安排市内企业多余人员、开辟新的就业
门路而创建的)。垦荒青年平均年龄20岁,最小的17岁。他们在没有机械的情况下,用锹挖
、镐刨,到1956年7月开荒200余亩,其中一部分种上大豆和蔬菜。随着农场青年成分的增加
和受当时各地办农庄的影响,1956年5月,佳木斯农场更名为佳木斯青年集体农庄。第一任农
庄主席肖廷忠,党支部书记张福。同年5月,宝泉岭农场为了扩大耕地面积,派出一支拥有机
车15台、汽车3台、72人组成的远征开荒队,由六分场场长张殿甲带领,到佳木斯青年集体农
庄莲花劳改农场一带开荒。1956年9月,为了统一规划荒地,便于管理,上述3个单位合并,
成立宝泉岭农场莲花分场。1957年1月,该分场扩建为萝北农场(即现名山农场前身——萝北
农场七分场)。与此同时,由于云超、蒋志学等人率领的,山东青年垦荒队800多人,赴集贤
开荒建点,后并为友谊农场九队;另一支山东垦荒队由高光省带领,开荒建点,现为友谊农
场六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