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3月,刚从朝鲜战场胜利回国的志愿军铁道兵部队第五师,奉命开赴黑龙江省,抢
修汤旺河森林铁路。5月,王震司令员亲临部队视察,发现部队驻地附近荒地很多,土质肥沃
,战士们种的各类蔬菜长得很好。他进一步了解到密山、虎林、饶河一带有大片荒原可开垦
,就萌发了开发北大荒的宏愿。当时,铁道兵部队中有大批经过战争考验的老战士,有专业
技术,且到了退役年龄,老家大都在川、贵、鲁、豫农村,不愿回原籍。如能在北大荒开荒
办农场,不但为国家增产粮食,也解决大批老战士的就业问题。6月3日,王震去洪山看望集
结待命的五师复员转业大队的官兵,动员他们“到北大荒,建设机械化农场”。王震对五师
副师长余友清说:“你先带一部分部队去,你们是打头阵的,去点火的,得搞个样子,以后
要大发展。要想一切办法多搞粮食,有了粮食,社会主义工业化就好办了”。
余友清是1934年参加工农红军的老战士,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养成了勇于征战、专打硬
仗的性格。当时,他已年近半百,接受任务后立即派出28名连以上干部去早期创办的宝泉岭
农场学习办机械化农场的经验。同时,向省国营农场管理局请调技术干部。他先去乌马河(
伊春西北20里)接收了伊春森工局移交的七公里农场,有地0.15万亩,草房20间,由复员大
队种菜养猪,供应部队,更名为8505部队农场,后改为伊春分场。8月,王震令余友清率员踏
查密山、虎林、宝清、饶河等地荒原。余友清翻山越岭,不辞艰辛,不仅了解到荒原总貌,
而且了解到这一地区的垦殖历史,并向王震作了详细汇报。王震确定先在虎林建立基地,令
余友清全面负责。
9月初,经省公安厅批准,余友清将随同部队在伊春参加铁路施工的河南劳改支队5074人
(其中管教警卫200人),连同复员大队800余名官兵一起,组成垦荒先遣队,于11月11日从
伊春出发,进驻虎林建点办场。年底,王震指示:要弄清日伪时期山上是否留有伐倒木材可
利用,以减少农场开支。经调查,在阿布沁河上游河谷地带留有困山红
松3000余立方米。余友清当即组织人拉爬犁运回,解决了建场用材。
1955年元旦,第一个以铁道兵部队番号命名的农场——八五○部农场,在虎林县西岗建
立。当年春开荒14.4万亩,播上了种。同时,还建拉哈辫房1万余平方米,实现建场当年自
给,盈利5万元。
1955年8月14日,王震向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提呈《关于开发北大荒问题》的报告。他建议
“铁道兵在黑龙江省的密山、虎林、饶河3个县境内,举办一个综合性的半机械化的农牧企业
,开垦那里的1000万亩以上的荒地”。报告还说:“开垦这片荒地的主要工程是排水工程和
必要的灌溉工程。根据水利部的初步估算,有3000万到4000万土方,如果能将铁道兵1955—
1957年收入的工程费1亿元用于投资,则到1960年就可使1000万亩耕地投入生产”。党中央十
分重视这个报告,毛泽东主席圈阅并批示:“刘、朱、周、陈、小平阅退彭”。彭德怀在报
告上批复:“可以小搞试验,取得经验后,逐步再扩大一些”。这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决
策,当即在铁道兵内部进行传达,并作了动员。铁道兵司令部组成了一个以后勤部部长王景
坤为首的核心组来抓这件事。成员有组织部部长霍大儒、宣传部副部长王余音、干部部副部
长刘伯增,以及黑龙江省地方国营农场派来的干部向俊选。领导小组成立后,铁道兵各师、
团的复转官兵,组成班、排、连、团的建制。在三师代理师长黄振荣、副团长张汉荣、马继
昌、杨培君,二师副团长穆振江等率领下,组建八五二、八五三农场;由驻扎在堪江的四师
副师长罗培兴、高文德、李瑶含等组建八五四农场;由九师的孙培君等组建八五九农场;由
蒋述智等组建八五八农场。
1956年2月,王震指示余友清负责率3个踏测荒原小组,分赴穆棱河南、宝清县南横林子
、乌苏里江一带踏查、定点,为建场作准备工作。4月5日,王震从鹰厦铁路指挥部来函指示
:“密虎铁路作为农场专用线修复”。八五○农场即派出5个劳改中队,投入铁路修复工程。
6月,铁道兵8509部队调来一个机械化大队和桥梁团,协助修复工程。
1956年6月,王震以铁道兵司令员和中央农垦部部长的双重身份参加在密山召开的“铁道
兵农垦局成立大会”,会后,亲赴各所建农场视察,并踏查了
部分荒原。25日,召开全局各场会议,会上提出:“在荒原布点建场,领导要和专门人才一
起踏勘,做到心中有数。实行全面规划,分区布点,边开荒,边生产,边建设,边搞水利,
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的建场方针及以农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任命王景坤为铁道兵农垦
局局长,刘伯增、霍大儒、王余音、向俊选为副局长。
1956年6月29日起,铁道兵二、三、四、五、六、九、十一师的复转官兵,共1.74万余
人,先后从南方来北大荒,除八五○农场外,又建立起八五一、八五二、八五三、八五四、
八五五(现五九七)、八五八、八五九、以及汤原八五○九农场。12月,接收省划给的金沙
农场、永安农场和军委总后勤部划给的牡丹江军马场作为种畜场,共计12个农牧场。1957年
,又接收公安系统划归的密山、青山农场,以及牡丹江青年垦荒队组建的青年农场。为加强
铁道兵农场建设,1956年秋天,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调入农一师参谋长赵明高,又陆续调来
苟成富、祝元凯、罗光荣、陈林、杨珍等一批懂业务的领导干部,从地方国营农场调来技术
专家张源培、赵柏、赵洪岳、周道仁等。
铁道兵农垦局成立以后,新建的各个农场,多数处于三江平原的沼泽地带,气候寒冷,
交通条件极差,自然环境恶劣。大批人马进点,大面积铺开,建场的各项准备工作,包括荒
地勘测规划,道路、住宅和排水工程在内的基本建设,远远跟不上建场要求,给新建农场带
来许多困难。铁道兵战士们发扬了革命英雄主义和献身精神,克服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站
稳了脚跟,建设了农场。其中,“雁窝岛”的开发,具有代表性。
雁窝岛,地处宝清县东100余公里,是一个由挠力河、宝清河和镜面湖环抱起来的荒岛,
土地肥沃,方圆200平方公里。人若进岛,只有严冬封冻时方可,夏秋季节,岛就被水包围,
沼泽密布,车马难进。1957年春节,新成立的八五三农场,决定开发雁窝岛。3月,派出一支
由共产党员徐维新带领12人的先遣队进岛建点。4月,大地开始觚冻,正在抢运生产物资的拖
拉机队,为了互相照应支援,几乎同时陷进“大酱缸”。农场立即组成以开荒大队长、原铁
道兵团参谋长张汉荣为首的临时指挥部,在现场指挥拉车。战士们将绞盘机拆成零件,扛进
岛后重新组装。长达几百米重以吨计的钢丝绳,靠几十名战士,排成一路纵队,连扛带拽,
运进岛去。拖拉机陷入“大酱缸”后,只露出10多厘米高的排气管和驾驶室。为了使钢丝绳
与深陷泥底的拖拉机挂钩接上,包车组长任增学三次潜入满是冰碴的泥底,扒开泥浆,将钢
丝绳挂上了机车挂钩。经一个月的“大酱缸”里的战斗,才将6台机车全部拉上岛去。由于交
通断绝,岛上一度断粮,战士们就采野菜,掺着粥喝;没有油料,他们就沿着挠力河,从宝
清县往下泅水漂运油桶。当年机械开垦2万多亩耕地,还用人工点播420亩,当年收获粮豆66
00公斤。10月1日,正式宣布雁窝岛分场(即八五三农场四分场)成立,如今它已成为拥有1
2万亩耕地的机械化分场。它的开发事迹被加工改编成话剧和电影《北大荒人》,雁窝岛之名
流传全国。1961年10月,董必武副主席亲笔为“雁窝岛”题名。
铁道兵农场群的建设,至1957年已初具规模,职工达2.28万人,人口达6.7万人,拥有
拖拉机960混合台,耕地260多万亩,播种107.6万亩,收获粮食共计6275万公斤。同时,修
建房屋32万平方米,修补运输干线200多公里,架设电信线路240多公里,完成水利工程土方
72万多立方米。在短短两、三年内,铁道兵农场群已作为新垦区出现在三江平原上,为黑龙
江省东部地区国营农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