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6月1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将原东北农垦总局
所属农场和黑龙江省属部分农场,合编为五个师,辖58个团(农场)。其时,全国大批城市
知识青年(主要是京、津、沪等大城市和省内各市),响应毛泽东主席关于“知识青年到农
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纷纷来到垦区,到1972年底,共45万人,
其中兵团系统30万人,省属农场系统15万人。城市知青进入农场,在广大干部职工、现役和
转业军人的关怀和带领下,成为一支建设机械化农场的新生力量。
1969年,兵团鉴于边境形势和屯垦戍边的战略需要,由国家投资,决定开发三江平原东
北部的抚远荒原,新建第六师。首先抢修二龙山至抚远的“二抚”公路,全长319.7公里,
然后沿公路线布点建场,组建六师所属各团。当时,将原属三师的二十七团(勤得利农场)
、二十三团(八五九农场)、二十四团(胜利农场)和二十五团(七星农场)归属六师作为
基地,并分别由二师抽调人员、机具、物资组建六十团(前进农场);由三师组建六十一团
(创业农场);由四师组建六十二团(红卫农场)和五十九团(青龙山农场)。同年,组建
反修营(前锋农场);1970年,将七星农场在挠力河南岸的“河南作业区”扩建为五十七团
(大兴农场);1973年,组建六十八团(前哨农场)。
开发抚远荒原,组建六师农场群,均由当时新调入的师、团级现役军人组织指挥。原农
场干部和转业军人继续发扬了艰苦创业的光荣传统,带领职工和广大城市知青在沼泽地区披
荆斩棘,筑桥修路,开荒建点,表现了“二战荒原”的英雄气慨。
1968年冬,三师组建六十一团(创业农场),三师党委决定由七星、曙光、集贤3农场共
同包建。翌年1月,正是北大荒冰冻三尺的“三九天”,第一批人马进入“火烧孟”(创业农
场场部),计3个农场派出的8个连队和2个伐木连,共441名;7月,第二批人马进点。自196
9—1972年,进点职工共3800余名,其中新接收城市知青3051人(男1654人,女1397人),占
职工总数80%。他们大都是初、高中毕业生,有一定的文化,劳动热情高,在老职工的带领下
,很快成为开荒建场的生力军,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有的还英勇地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北
京知青、共青团员、副连长张志生,1970年带领青年到新建二十二连开荒建点,他以身作则
,废寝忘食,经常带病参加劳动,后因病情恶化,经多次劝说,护送回北京治疗。在生命弥
留之际,他留下遗言:“我建设边疆的任务没有完成。死后,请把我的骨灰撒在北大荒,我
要在那里站岗”。父母按照他的遗愿,将他的骨灰一半留在北京,一半送到农场,安葬在“
二抚”、“胜七”公路交岔口的西侧。当时,六十一团党委发出了《向模范共青团员张志生
学习》的号召。
六十一团建场当年,以开荒、盖房、修路为主,当年开荒5.85万亩,总产270吨。到19
70年,耕地面积达15万亩,拥有链轨拖拉机59台,胶轮拖拉机13台,联合收割机11台,汽车
12辆,共建生产连队15个,播种面积63702亩,总产480万公斤,上交51万公斤。经过短短两
年艰苦创业,农场已初具规模。但是,在开荒建点时,忽视水利工程的规划和建设,自1972
年以后,连年洪涝成灾,部分耕地撂荒。1972年,小麦丰收在望,进入拔节期,阴雨连绵,
机车下不了地,工人挥镰上阵,小麦脱谷一直到入冬,个别地号翌年春还在脱小麦,单产50
公斤,同年大豆单产仅32公斤。1973年又遇春涝,麦播推迟,一直播到6月14日,结果大面积
绝产,单产仅22.5公斤。与此同时,兵团二师在蒲鸭河地区新建十七团(普阳农场),三师
在原八五三农场五分场基础上组建五十八团(红旗岭农场)。
二师十七团是1971年组建的。该团原来地处小兴安岭东南麓,改制前为汤原农场,仅有
10万亩耕地,与公社地“插花”,没有发展前途。为了战备需要,兵团新建一个直属炮团—
—六十三团,打算建在汤原;就确定二师十七团全体人马搬迁到蒲鸭河地区建立新点。从19
71—1973年,农场陆续搬迁完毕,涉及场部机关、20个连队、5000人马、100多台机车,400
余头大牲畜和2000多只羊,还有大批生产、生活物资。农场贯彻“边搬迁、边建设、边开荒
、边发展”的方针,短短3年顺利完成搬迁建点工作,同时,开荒11.5万亩,耕地面积11.1万亩。开荒建场
中,十四连“三八包车组”表现出色,包车组由4名女知青组成:哈尔滨知青、组长邵玉琨和
副组长方淑平,上海知青、女拖拉机手邵根妹和严梅珍。她们住在爬犁上的活动工棚里,以
荒原为家。没有灶房,露天打灶;没有水井,就用泡子水过滤做饭;没有蔬菜,就挖野菜吃
,没有炊事员,打白班的给打夜班的做饭送饭。在开发蒲鸭河荒原中创造了全团最高纪录:
苦战20天,开荒0.6万亩,还降低成本,节约投资近1万元。团党委为此授予“三八红旗包车
组”的光荣称号。
十七团建场后,接连遭到几次灾害的考验,群众编成顺口溜“一年火,二年虫、三年又
遭大水冲。”特别是1973年4月18日,松花江上冰排截流,凌洪暴涨,新建连队受淹。这场洪
水,使全场耕地60%以上受淹,牲畜淹死百余头,部分房屋被冲倒,道路被冲毁,直接损失8
0余万元。对此,团党委认识到水利工程建设对开荒建场的重要性,专门建立机械化水利队伍
,从事长期水利工程建设、奋战10年,修筑了一条长54公里的沿江(松花江)大堤,一条长
70公里的洄水堤,全部堤坝总长120余公里,总土方量1200万立方米,号称“普阳长城”。终
于使农场建成稳产高产、连年盈利的机械化农场,成为兵团时期新建农场的佼佼者。
从1968年到1973年,兵团新建农场9个,概况如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