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十三节 总局时期新建农场

   1976年初成立的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实现了全省国营农场组织上的统一。10年来, 农场进入“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新阶段,大规模的开荒建场已经过去。在党的“改 革开放”的方针指引下,为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总局决定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从国外引 进必要的先进设备和先进技术进行试点,并先后创建了三个现代化农场:洪河、鸭绿河、二 道河农场。
    洪河农场是根据国务院1979年9月颁发《开展对外加工准备中型补偿贸易办法》的有关规 定,与日本日绵株式会社进行开发建三江荒原30万亩,用日绵投资,以开垦地生产的大豆偿 还投资的补偿贸易项目。
    1980年1月19日,中日双方在有关合作开发洪河农场的基本协议书上签字,双方同时签订 并交换了关于贷款的协议、大豆长期贸易合同和购买机械设备的议定书。议定书中规定,日 方投资总额1350万美元,我方自1981年11月至1986年4月,向日方供应大豆6万吨,每年交货 平均1—1.4万吨。
    总局遵照农垦部的部署,一面组织建场领导班子,一面指令设计院进行荒地勘测、规划 ,拟定设计任务书。同年4月,场址确定后,设计院拟就《建场设计任务书》,以30万亩近期 规模和100万亩远期规模进行设计。5月10日,洪河农场正式成立。场长姜向春,党委书记孙 明立。
    1980年3—7月,组成农机考察团一行10人,赴美、日等国调查,购买先进机具。先后向 美、日13个工厂购进拖拉机等农机具10类545台件,价值1126.4万美元,折合人民币1710. 3万元。10月,机械陆续运到。11月7日开始组装。1981年3月17日,组装第二批机具。美国万 国机械公司为解决没有安装修配场所的困难,免费提供一个1000平方米充气供暖塑料大棚和 配套的两个发电机组,解决了调试、排障及人员培训的场所。
    农场技术骨干培训分3个挡次,技术副场长和各作业区技术干部出国学习,熟悉引进设备 的机械原理及其性能;归国后组织培训班,训练机务骨干;在实践中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标 准化作业,每年分两期总结实践经验,学习理论知识。使机务人员均能熟悉机械,充分发挥 机械效能。
    洪河农场拥有职工1206人,分别选自5个管理局所属的友谊、曙光、海林、宁安、查哈阳 等农场。总人口639户,2586人。全部人员的文化、教育、生活设施,以及各种附设厂房、粮 食处理中心、农机修配厂等,都集中建筑在场部地区。经几年建设,已建成具有现代化水平 的农垦新城镇。造型新颖的楼房错落有致,商业中心大楼、幼儿楼、职工医院、浴池、办公 楼、教育中心大楼、文化宫、宾馆、服务中心楼等项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 合理分布在场区。职工住宅楼宽敞明亮,有上下水、暖气、封闭阳台。农业工人驱车进入各 作业区劳动,机车上装有步话机,可随时与场部指挥中心取得联系。车内密封,设有空调, 劳动时改变了“一头尘灰一身油”的状况。现代化的交通工具有通信设备,缩短了作业区的 距离,机械效率得到充分发挥。
    农场的开荒方式,采用管理局所属农场抽调机车、人员进行会战。1980年5月进点,开荒 26万亩,并播种大豆8千亩,收获320吨。当年经营盈利30.1万元。1981年开始大面积生产, 但遭受特大涝灾,播种25万亩,粮豆总产4502吨,经营亏损507.1万元。由于地势低洼,排 水不畅,耕地面积1983年达43.57万亩,播种只完成16.54万亩;1985年播种面积最多,也 只完成26.07万亩。1982—1985年4年平均播种完成耕地面积的54.2%。1982—1985年粮豆平 均亩产为78.7公斤,其中小麦106.4公斤,大豆68.7公斤。大豆最高年是1982年的99公斤 ,小麦最高年是1984年的137公斤。1980—1985年总产量76144吨,其中小麦26223吨,大豆4 9593吨。由于新荒地大豆达不到出口标准,向日方供货的6万吨大豆,全部由老农场出口大豆 中代交,其差额由总局负担。建场6年,3年盈利703.5万元,3年亏损1264.4万元,盈亏相 抵,亏损561.9万元。
    1981年初,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利用世界银行贷款,选定黑龙江垦区开荒300万亩项目 。1983年3月,中国代表团在华盛顿同世界银行就项目的贷款和信贷协定评估报告,采购设备 以及有关招标事宜,进行了磋商,双方达成了协议。协议名称定为“黑龙江农垦项目”,贷 款金额确定为无息贷款4500万美元,有息贷款3500万美元,共8000万美元,贷款主要用于购 买大型农业机械及引进先进技术,建成年产3.75亿公斤粮豆的商品粮基地,还款期限为有息 贷款20年,无息贷款50年。项目开荒分布在总局所属7个管理局和1个局直单位的30个农场, 其中包括新建农场2个:二道河和鸭绿河农场。
    二道河农场地处抚远三角洲地带,于1984年4月由克山农场负责组建,按照“一水、二路 、三开荒、四房建”的指导思想,两年来,克服沼泽地带来的重重困难,完成水利任务386万 立方米;修筑主干、田间公路112公里;开荒2万亩,完成房建面积3.5万平方米,机械化农 场已初具规模。1985年总人口1236人,总劳动力843人;固定职工627人;耕地面积8.7万亩 ,播种2.1万亩,粮豆总产2160吨,平均亩产104公斤。经营盈利55.2万元。
    鸭绿河农场是在勤得利农场五分场的基础上组建起来的。1984年总局设计院勘测设计。 8月,农场正式成立。土地总面积76.9万亩,原有耕地12万亩。由于原来的建场方针是:一 开荒、二修路、三治水,致使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薄弱,1984年亏损121.6万元。1985年实 际播种7.3万亩,粮豆总产410吨,经营亏损208.7万元。将执行新的建场方针:一水、二路 、三开荒,建设新型现代化农场。
    上述三个农场的创建和技术引进,对促进农业科学,探索农业现代化和管理现代化,提 供有益的经验和借鉴。